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

| 电子商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篇一
《金刚经经典名句》

金刚经经典名句

1、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2、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5、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8、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0、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2、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1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5、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7、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18、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9、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2、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3、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4、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5、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6、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28、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30、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3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3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33、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34、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3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38、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39、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40、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41、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42、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3、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44、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45、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6、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47、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48、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9、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50、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5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2、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53、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54、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5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6、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57、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8、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9、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6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61、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6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63、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64、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6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66、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67、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68、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69、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7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7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7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73、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7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75、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76、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7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8、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79、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80、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81、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82、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83、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4、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85、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86、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杜甫名句

杜甫的名言名句

杜甫诗名句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篇二
《金刚经经典语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篇三
《金刚经中的40句名言》

很不忍心告诉你,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很不忍心告诉你,这个世界不真实。很不忍心告诉你,这个人身很无常。很不忍心告诉你,这个家庭是缘起。 当你一心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为整个家庭付出的时候,为了儿女操碎心的时候,为了不孝子气得神经衰弱,日夜失眠的时候。 我很想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假的,不必太执著。可是你不相信,你的认识范围也达不到使你相信和解脱烦恼的程度。所以,我再也不说了,也不劝你了,在岸边看着你在苦海里挣扎和沉浮。也许,在你心里认为我很无情,其实你所有的痛苦,我都有感受,只是无能为力,只有选择默然观看的态度。 一天晚上,我在花池边上洗衣服,凉风吹来,花香阵阵,心旷神逸,想起远方的母亲,她省吃俭用,残羹淡饭,节衣缩食,把一辈子的爱都给子女,把一辈子的情,都给了家。即使变得风残憔悴,额角布满银丝。也会任老任怨,俯首甘为子女的牛。 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福报听闻到佛法,也没有智慧领悟到空性,就在这个不真实的世界里,演绎她们的一生,喜怒哀乐,爱别离苦,我何必去多言呢。她有她的执著,她有她的认识,她有她的梦想和追求,她有她的世界和幸福的概念。 真的不忍心告诉她,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你一辈子执著的子女,只是你的一个缘。你一辈子放不下的家庭,只是你生命里的一个驿站。你所追逐的感情和名利只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幻影。梦醒时分空空如也,满世界都是你的,整个世界又都是空的。梦醒了就比较残酷的面对六道轮回,没有几人能当下承担和相信的。宁愿选择继续在梦里迷茫。。。。。。。。金刚经中的40句名言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

即非众生。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能彻悟这40句皆为觉醒的大智者!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篇四
《金刚经中的名言40句》

金刚经中的名言40句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篇五
《金刚经全文(含现代汉语解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

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

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须陀洹梵语意译即为入流,「入圣人之流」之意。)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

“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阿那含既三果、不还果。意译为不还。佛教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

“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为小乘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也叫“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篇六
《金刚经词语解释》

金刚经词语解释

 

【金刚】  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般若】  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波罗蜜】  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经】  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 

【顿悟】  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慧能为代表) 

【渐悟】  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三藏】  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计九会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见是光者,皆得无上菩提,佛说此甚深经,独不放光,以显平等无相智光而众不见也。 

【舍卫国】 国名,在东天竺,有九亿家,其国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国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多树,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须达者,家巨万,好给济孤独,期买以供佛,太子戏云:卿若以黄金布地,令无空间,便当相与。须达如约布金,太子感其诚,即语须达云:园属卿,树属

我,我自为佛造宝门楼也。此园地广十里,谓祇陀施树,给孤独施园,故得此名。 

【世尊】 佛号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别名有十二,曰:如来,应供,正遍

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伽梵。 

【食时】 午时也,因佛过午不食也。又食时者,寅卯辰为天食时,已午未为人食时,申酉戌为鬼神食时,亥子丑为畜生食时。 

【须菩提】 此云空生,又云善现,本东方青龙陀佛,现声闻身,证大阿罗汉,居八地菩萨位,幻化而来此世界,助佛应化也。 

【右肩右膝】 表降伏其生死,因众生作恶,每从右,为有力也。 

【合掌恭敬】 表尊重法故,听者与说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 代世人因疑而启请于佛也,有六义:一断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义故;四不退转;五为使众生开幽闷,生喜心故;六为正法久住故。 

【希有】 此赞叹佛于无言中显露般若妙用之机为希有也,有四义:一时;二处;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护念】 佛对大菩萨,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无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萨】 即菩提萨埵之简称也,言自利利他,菩萨有四:一初发心菩萨;二修行菩萨;三不退转菩萨;四一生补处菩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无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觉也。

佛对菩萨为无上,对罗汉为正等,对众生为正觉。 

【发菩提心】 有五:一发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贤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出到菩提,指等觉位;五无上菩提,指妙觉位。发菩提心如破竹之初节,以下皆破,故初发心即算成佛也。 

【降伏其心】 此心是发心前之心也,有四义: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而发此心前,有四种因缘:一见闻佛法功德胜利;二闻菩萨六度诸行藏教;三末法时,见佛法衰微,可感诸苦;四末劫时,悯众生痴恶,而欲发心救度也。 

【摩诃萨】 大也,多也,胜也。 

【有色】 欲界及色界天。 

【无色】 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有想】 识无边处天。 

【无想】 无所有处天。 

【非有想非无想】 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众生,此九种为摄者也。又十法界中,自菩萨以至地狱道,皆称众生。 

【涅槃】 了生死入清净海也,有四种:一自性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盘,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盘,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此三种根本不彻底,仍为有余;四无住处涅盘,悲智双运,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断灭涅盘,乃真无住处,此为无余涅盘,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盘。 

【灭度】 救度之,登涅盘彼岸也。 

【不住】 毫无执著也,不执著于一切法也。 

【色声香味触法】 此外六尘也,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也,根尘相对而六识起,所谓眼识耳识等,合之为十八界也。不独此六尘不住,凡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盘等八十一科,一切均无所住也。 

【福德性】 此言无相之福德性也,以无相之清净心为福德性也。 

【身相】 有形相之报身也,报身有生灭,终必坏灭,惟有法身永无生灭,圣凡平等,只是迷悟之别。 

【凡所有相】 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连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诸法,都属诸相,都是生灭幻景,非有实体,不名实相也。 

【一念生净信者】 言深信勿疑也,此一念,即是无念之念,有二念,便是计较思量疑惑起矣。此紧要处,在不可轻视后学,末法时代,亦有一念净信之利根人也。 

【四句偈】 言一行也,梵文以四句偈为一行,言少至一行,并非执定何四句为偈也。 

【须陀洹】 声闻乘四果之第一,正断三界见惑尽之果位也。 

【入流】 从凡夫地入圣人流,故名入流,又名预流。 

【斯陀含】 四果第二,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后三品犹在,更一番受生也。 

【一往来】 更来一番受生,名一往来,断尽欲界烦恼,未来世即生于色界无色界也。 

【阿那含】 四果之第三,再不生于欲界也。 

【阿罗汉】 四果中之极果也,一作杀贼,杀烦恼贼也;二作应供,应受人天供也;三作不生,永入涅盘,不受生死也。 

【无诤三昧人中】 谓安住于空理,与他无诤之正定也,于无诤正定诸大弟子中为第一。此人,非指普通人言也。 

【乐阿兰那行】 言行于无诤也,乐寂静也。 

【燃灯佛】 是释迦佛第二阿僧祇劫满时所事师也,释迦佛献五茎宝莲,面得授记,佛自表五蕴已空,获无生忍也。又佛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 

【佛土】 佛土有二:一法相土,如塔庙等;二法性土,即指本心地。 

【庄严】 七宝严饰也,有二义:一形相庄严,如香花供养,七宝庄严等;二第一义相庄严,以清净为庄严也。 

【须弥山王】 此喻法王身也。须弥山译作妙高,顶上为帝释所居,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入水出水,各八万由旬。 

【恒河】 又名恒伽,为印度之大河,东南流五百里,入印度洋,为印度数千年文化中心。 

【阿修罗】 魔道众生也,译作非天,又言不端正,其人好斗诤,常与诸天战,其福报又与天等,为六道之一。 

【不惊不怖不畏】 因闻难信之法而不生疑惑恐怖也,如自信是佛等。 

【歌利王】 好猎之王,表贪也。 

【割截】 以刀割之,使节节支解也。 

【真语者】 谓说佛身大菩提法也。 

【实语者】 谓说小乘四谛法也,谛是实义。 

【如语者】 谓说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无也。 

【不异语者】 谓说三世授记等事,更无差谬也。 

【不诳语者】 梵文原本无,罗什法师特加此句,以总说四语之非妄。 

【无实无虚】 无实者,非实有为相故,无虚者,如来得彼菩提故。又以不可如言而取,故曰无实,非可离言以求,故曰无虚。 

【入暗】 言入暗室,昏不见物也。 

【受持读诵】 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义,对文曰读,暗念曰诵,欲受其文故先读,欲持其义故先诵。受持者闻慧,诵者思慧,皆依经而有此胜德。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言一日中,分早午晚三时也。 

【不逆】 谓生深信心,莫逆于心也。 

【荷担】 以大乘菩萨,智悲双运,克能负荷此如来事业也。 

【乐小法者】 四谛因缘名为小法,声闻缘觉,即是乐小法之人,因彼滞情法执,乃名为乐,故不能回小向大。 

【轻贱】 不贵重也,在此当言受苦报烦恼,即是随恶道,不必定言生三恶道也。 

【消灭】 消除也,此言顿空,以罪业由心,无生处,故无灭处,当体即空不可得也。 

【先世今世】 在此当以先世作前念,今世作后念,后念起,前念即消灭也。 

【阿僧祇劫】 无央数之劫也,劫乃年时之名,多至不可计也,正言不必以时计也。 

【那由他】 数名,或言万亿千亿,或言数千万不一。 

【供养承事】 以四事供奉而事也。 

【诸法如义】 真如者,即诸法通义,以真如是佛故,如来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本自不生,本自不灭,以无颠倒,故名实性,以无改变,故名真如。 

【大身】 以体大故名,又烦恼障所知障二障已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

也。此有二义: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异,一切众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谓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与大体相应,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无妄想分别之身,不见其身,安有于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 

【通达无我法者】 无我法有二种: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能自

智信者,通达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人我,且离法我,是真无相无住,是真菩萨。 

【慧眼】 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缘空) 

【法眼】 菩萨度众,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法眼唯观俗) 

【佛眼】 具备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普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心不可得】 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处,法又安立,故云不可得,非同木石之无心也。 

【一切有为法】 共有九喻:一见如星;二相如翳;三识如灯;四器界如幻;五身如露;六受用如泡;七过去如梦;八现在如电;九未来如云。 

【比丘比丘尼】 出家男女二众也。 

【优婆塞优婆夷】 在家修行男女二众也。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篇七
《金刚经中的40句名言》

金刚经中的40句名言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忏悔三昧,每天念三遍,不要小看 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因身,口,意的造作,被我伤害过的(因缘)众生。

或因身,口,意的造作,所招感的诸多不顺和苦难

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都愿意接受(业果法则)。并惭愧的忏悔 因为无明,因未闻四种真谛,无量劫来,我们彼此伤害,冤冤相报,枉受诸苦于六道中,无有出期。我们都希望解脱。 愿一切被我伤害过的众生,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你们保持快乐。 愿一切与我有因缘的鬼道,非人众生,得闻佛法,投生善道,趋向解脱。 愿一切与我有因缘的人或非人众生,分享我善业的功德,并回答;善哉!善哉!善哉!

愿一切众生分享我的功德。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篇八
《佛经经典名句》

佛经经典名句 佛经经典名句一:

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佛经经典名句二: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佛经经典名句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佛经经典名句四: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佛经经典名句五: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经经典名句六: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佛经经典名句七: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经经典名句八: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佛经经典名句九: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佛经经典名句十: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佛经经典名句十一: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

积经第91卷

佛经经典名句十二: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佛经经典名句十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篇九
《佛经经典名句》

佛经经典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曰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六十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零零、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2820.html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