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怎样形容花多篇一
《如何描写花》
怎样形容花多篇二
《写作文如何生动逼真的描绘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
写作文如何生动逼真地描绘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装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怎样把这些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的花草树木,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呢?
一、仔细观察写活
“作文始于观察”。我们平时要多接触花草树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四十年如一日地观察竹,所以“成竹在胸”,他画的竹生动逼真,活灵活现。观察花草树木,可以按它的生长过程,观察它是怎样生长、开花、结果的;也可以观察其根、茎、叶、花、果的特点。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只有对要写的花草树木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准确地写出花草树木。如《爬山虎的脚》一文,在观察时就注意了顺序。从文章整体看,他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脚这样一个顺序由远而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进行了观察。由于作者观察得仔细,所以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是活灵活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爬山虎。
二、抓住特点写活
写花草树木要抓住根、干、枝叶、花、果等部分的形状、颜色、气味、作用、变化的特点来写。花草树木颜色各异。就一种植物来说,它们的颜色也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对花草树木的颜色准确而生动地
进行描绘,写出来的文章,才读后“如见其物”。不同的植物呈现不同的形状、姿态,描写时要把它们的不同之处写出来。如:白杨树高大挺拔,垂柳婀娜多姿,松柏四季常青,荷花亭亭玉立,水仙花清香淡雅。写出花草树木的形态,就写出了它的神韵。
三、由静变动写活
花草树木是静态的植物,可用动词写活。叶圣陶在《荷花》中写道:“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花瓣儿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用了“挨挨挤挤”、“冒出来”、“展开”、“露出”、“破裂”等动词写出了白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突出了它的动态美,把静态的荷花变成动态,写得栩栩如生,眼前一池荷花就像“一大幅活的画”。
四、巧用修辞方法写活
为了把花草树木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还可以巧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如:“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我爱故乡的杨梅树》)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用上“贪婪”、“吮吸”、“欢笑”等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杨梅树吸收春天的雨水,旺盛地生长的情景,既表现了事物本身的一些
特点,又合乎人的心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又如《牵牛花》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来比喻牵牛花颜色多种多样;用“像一群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来比喻牵牛花美丽迷人;用“欢快地演奏”的拟人手法来写牵牛花的动态美,把一幅美丽牵牛花的活彩图跃然纸上,令人喜爱。
同学们,妙文来自观察。抓住花草树木的特点,洞悉其灵性,感知其内涵,用饱蘸感情的笔触精心地描绘,活灵活现地把它们再现出来。
怎样形容花多篇三
《如何描写花》
怎样形容花多篇四
《如何描写花》
怎样形容花多篇五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李卫东:
全国特级教师、天津市南开区特级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封面人物、天津市小语会理事。现任教于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他创立“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研究成果获天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小语会一等奖。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地点: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 记录人:葛吉惠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华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及表达妙处。
2、尝试自学课文,了解内容梗概,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德国人养花的特点及思想境界。
3、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发现探究,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及表达妙处。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我姓李,板书“李卫东”,叫什么?大家称呼我?
生:李老师、李卫东、李先生、李教授、Mrs李、李叔叔(不是师生关系)李伯伯、李大爷、李师傅、老李、小李、大李、卫东、(不同称呼不是不同的关系)东东(这是昵称,关系非常密切)李大哥、帅哥(这个我特别愿意听)李大个(连外号也出来了)下东子(现在思路打开了)
师:这些称呼是不是都可以呢?都可以。有一个问题,我写完了名字,大家称呼我什么呢?大家只说了第一种,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以后的其他种,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平时都称老师,所以你来叫我们上课,我们习惯地成您为李老师。
师:是这种环境形成了这种习惯,我们生活中该怎么办都是这种习惯去规定的,没错吧。其实不按照这些规定走,你喊后边的这些行不行?行,你看其实你是很自由的,按照规矩走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称呼是这样,一会儿大家怎么称呼我都行,学习也是如此。
一、 睹题激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平常怎么学习有规矩,有思路、有习惯,对吗?我们今天看看还有没有一种新的可能性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位同学读课题,谁来?你读---
生: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
师:好,吐字很清楚,声音特别圆润,声音饱满字字入耳,非常好,念的很好。你想,这个课题刚一出现在你的眼帘,心里有没有一种感觉?哎,不对劲儿,心里有一种想法。有没有? 生:自己的花怎么是让别人看?
师:哎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应该怎么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怎么读这个课题?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一开始叫念,他现在是读,明白了?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就是读了。我们一起来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真好。
师:作者是谁?--季羡林,知道是谁吗?老师来介绍,(图片以及资料)这就是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1935年9月,赴德学习,在哥廷根大学学习。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
一位同学念一行。第一段念的是季羡林的身份,季羡林是疑问国学大师。
第二段里面的介绍跟我们这篇课文有重要的关系,这段你知道了季羡林去德国去了几次? 生:两次。
师:第一次,时间1935年,第二次1980年,相隔四五十年,是吗?现在注意:第一次去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回读一下。
生:1935年9月,赴德学习,在哥廷根大学学习。1945年10月回国。
师:谁发现问题了?哎,感觉不对劲儿,你们刚才都是念,看谁去读了。
生:去了10年,时间很久----一半留学都是多长时间?----三四年,它却是10年,你发现问题了,
师:同学们,都在读这一段,只有一位同学发现问题了,他会读,你们只是在念。现在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家都来思考,答案就在这句话里,他为啥那么留学了十年?请你再读这句话。
生:他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就得十年?----他喜欢德国----那就留在德国算了。
师:1945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头?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头?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生:侵华战争,---谁侵华---跟德国有什么关系?----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
师: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在西方,欧洲也有一个战场,也是1945年结束,是同盟国打败了德国、意大利这样的法西斯国家,所以季羡林在德国留学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能回来吗?战争期间没法回来,1945年10月战事结束之后,它才回到祖国。明白了吗?明白这个知识感谢谁?
师:是周媛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于是得到了这个知识。学习就是这样,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得到,学习永远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李老师的事情。好掌声送给周媛同学,掌声不大热烈,发自内心地欣赏别人、向别人取得的成就祝贺,这是一种品味,是一种境界,特别感性祝贺人家。
师:这是第一位同学,一会儿我们的学习问题都要有你来提,每一位提出重要问题的同学都会赢得大家的掌声。
二、质疑探究: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季羡林去德国哥廷根这个小镇,哥廷根大学去学习,我们先看,这就是美丽的哥廷根市,人口只有13万人,季羡林当年去的时候,人口只有4万人,多吗?太少,再看,这是哥廷根大学的校园,季羡林当年留学的地方,下面我们就到哥廷根市的街道上去看一看,你看的时候注意,街道两旁窗口上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你们可以议论、可以说话,都可以,好现在开始(播放配乐的图片)
师:看到什么了?每一个同学都举手,先把手放下,老师给你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拿出片子,提前看课文了吗?从头到尾浏览一下,看看德国人养花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赞美德国人什么品质?能完成吗?多长时间?---3分钟;第二个任务:刚才你看到的景象在文中有一
段描写,把那段话找出来,行吗?两个任务多长时间?---5分钟以里。好了开始,看完了可以说话,可以交流。
师:先说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点?
生:德国人养花都把花重在临街的窗户外;花是朝外开的;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进组、姹紫嫣红。
师:抓得准,赞美德国人的什么品格?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个问题对你来说难吗?接下来第二个问题,课文中有一段描述。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用红色表示出来了,有几个重要词语需要学习
生:应接不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花团锦簇
师:都是形容花但是有区别,区别在哪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课件区分两个词语的意思)
生:花团锦簇是指花开得茂盛茂密,姹紫嫣红是颜色多,颜色鲜艳。
师:姹紫嫣红是颜色多,真聪明,他说对了90%,还有10%,谁发现了。
生:姹紫嫣红是形容一种景象,是花很茂密、而花团锦簇是布上的一些颜色很艳丽,很鲜艳。 师:你刚才说的意思跟他的有区别吗,没区别。别人表达过的意思不重复,老是提示一下,你看看那个字的意思他没提到?花团锦簇里面那个字的意思他没提到?姹紫嫣红里那个字的意思没提到。
生:锦—什么意思,--锦缎---用什么织成的?---丝绸锦缎,这是四川成都织成的锦缎上面有花吗?这一团一团的花是不是胡乱地堆在一块?而是有规则地排列着形成美丽的图案,再想想,这用丝织成的锦缎阳光一照它会怎样?风一吹还会怎样?形容花多把锦字放在里面,是一种什么景象?----华丽---读这个词语。
师:姹紫嫣红哪个字没提到?
生:姹嫣,这俩字什么旁,形容谁的?--女人—年轻漂亮的女人。
师:形容颜色多,漂亮,用上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连起来读,听老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大家读。
师:大家连起来读,有一种节奏在里面,有一种韵味在里面。是不是?以后你在读这两个词语那种感觉跟你刚接触时候的那种感觉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主要的词语,特别美,回去写两遍,明天早上一上课就默写谁也别写错。
师:再看这又有两个词,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上出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里王献之有一句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写出风景连绵不断的美丽。
什么是“山阴道上”?你知道?
生:林荫小道。
师:注意“阴”字了说得好,一座山脉,太阳照射到的一面叫“山阳”,照射不到的叫“山阴”,山阴的小道上叫“山阴道上”。在山阴道上走看到山景,再看到“川”,“川”是两山夹的水道叫“川”,山景还有水景相互映衬,别提多美了,走一段一个景色,走一段一个景色,你只是没完没了地看,停得下来吗?闲不下来,这就叫“应接不暇”。光接,接什么?眼睛去接触什么?一副又一副的景象,没有时间闲暇下来,读这两个词语,
生:读“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暇”字有意思,
师:这四个词语都学过了,现在你再读读刚才那段话就跟你刚才画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请你描绘一下走在德国哥廷根这个小镇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谁来读?
生: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人应接不暇。”
师: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能超过他的?我觉得这是最高水平了,还真有啊?到现在还没叫过的,请你来。
生:生读。
师:读得不错吧,你看刚才那位同学自发地为你鼓掌,他觉得你超过他了,真好!看到人家进步发自内心的欢喜,这是一种境界。谁还想超过他?好,举手的愿意读的同学起立。咱们跟老师合作一下好吗?我读一句,你读一句,行吗?听的同学看以看着景色听。 (师生合作读本段)
师:你刚才看到的景象是德国人养花的景象中的一处,这种描绘不止一处,还有两处,把那两处找出来,往前面找,往后面找。
生:在文中话句段。
师:(师出示原文)找到的读出来。老师把这段也用红色标出来“家家户户”一直到“花的脊梁”,这是一处,找得准,还有一处,再读。
生:“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我问你最后你读的那两句是不是描绘,不是,是赞美对吧,那两句算吗?不算。这是他第二次去德国,刚一下火车看到的情景,几处描绘了?----三处了。刚才我们说他赞美德国人的那个句子在哪里?第三自然段最好一句话,对吧?老师也把它画出来,你也可以画,用不同的符号。老师这里把它变成绿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种赞美除了这一句,还有一句在哪里?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老师也把它变成绿色。三处描写,两处赞美你也画出来了吗?这三处描写都写德国人怎么养花的,如果你写这一个事物你们会描绘三处吗?写德国人养花,写一处就行了,对吧,在这儿写了三处?有问题吗?请你问。
生:为什么写三处而不是一出详细的描写?
师:哎,对呀,一处把它写全了不就完了吗?为什么他要写一次,再写一次,再写一次呢?是不是一个好问题?
师:那么这三处描写都是一个意思,都是一个角度,有没有必要写三处?
生:没有。
师:所以你在暗自揣测,这三处描写可能角度不同,想强调的重点不同,对吧?那么我们看三处都写德国人养花,角度有哪些不同,先看前两处都写他养花,区别在哪儿? 生:第一处写的是他们的花种在哪里;第二处写了他们的话是什么样子。
师:这是你的理解,第二处是写花是什么样子的吗?在想,仔细想,还没有看到这两处的区别,谁又发现,你来。
生:看到角度不同,第一处是从屋里看的,第二处是在街上看别人的花的样子。
师:你看人家说这两句话,把这两处描写的区别就点到位了。第一次自己养花摆在外面给谁看?
生:给别人看。
师:第二次呢?走在街上看别人的花。这两次都是些他第一次到德国在哥廷根这个小镇上看到的情景。那么看到这种情景之后,引发了他对德国人的第一次赞美----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板书)
师:好的,现在我们再看第三处描写,是不是写具体养花的方法?不是,想强调的是什么? 生:作者离开德国多年后,再次回到德国发现一切都没有变,还有每家每户的窗子前都摆满了鲜花。
师:你说的是第三次描写的内容,我们说的是第三次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她
想强调的东西跟前两次有什么不同,注意你刚才说对了,再把它根据我们的要求进行思维加工就行了。回答我能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好,你来说。
生:第三次写的是他离开德国40年后再次回到德国这里的情景依然没有变。
师:他看到德国人养护的这个习惯怎么样?
生:跟40年前依然没变。
师:他是在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的。第三次想强调的是德国人养花这个习惯没有变。 你发现三处描写角度一样吗?想强调的点一样吗?于是做这些了三次。第三处描写之后,他又一次赞美,说“这是一个……民族。”开始赞美小镇上的居民,这里赞美的仅仅是小镇上的居民吗?
生:不是。
师:而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原来是4万人,这里是多少人?上千万。赞美的对象改变了,这种赞美更进了一层。明白了吗?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感谢谁?谁提出的问题?把掌声送给张明寒同学。
师:一会儿我们接着这样学习。这篇课文三处描写,两次赞美。三处描写之间什么关系清楚了,两次赞美之间什么关系清楚了,第一次赞美跟那两处描写有关,第二次赞美跟哪处赞美有关也很清楚了。全文三处描写,两次赞美,这是全文的主要的内容,对吧?骨架就是它,如果只有这三处描写,两处赞美是不是一篇文章?不是,文章还得有开头、结尾,文章之间还得有连接、过渡的东西,就这样形成了一篇课文,我们现在来看,全文第一段干什么用的? 生:开头。
师:开头引起全文,很清楚了。季羡林能写,你能写吗?最后我仿佛回到了40年前,我做了一个关于花的梦,做了一个关于思乡的梦,这句话是干什么用的?
生:结尾。
师:结束全文,结束的非常有意味,把自己的那种感受传递给了读者,让读者去想象。开头结尾了解了,再看“四五十年前……”这句话干什么用的?
生:过渡句。
师:由开头过渡到第一句描写,再看这句话“正是这样……”,刚什么用的?
生:过渡
师:从第一处描写过渡到第二处描写,“正是这样”承接前面,“也确实不错”引发后面的描写,再往下,“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干什么用的?过渡,强调我现在写的可不是四五十年前的那个时间,标示一下时间空间的变化。
三、写法探究:
师:全文除了红色、绿色的,黑色的部分你也清楚了,这篇文章作者是怎么构成的你清楚了吗?季羡林是怎么写文章的你清楚了,某某人是怎么写文章的你也炸药功能区想你也就清楚了。10篇文章炸药给你读过来,给你一个材料,你会不会写?实在不会,照猫画虎实在不会,照猫画虎画几次,你就自己写文章了。
师:读文章是有规律的,这是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总结的“三步读书法:鸟瞰——整体感知把握全篇(就是刚才咱们做的事);解剖——抓住重点和疑难研读;会通——调至文外,深层探究(这一步最难一会儿咱们就经历这一步)。”
(出示故宫鸟瞰图)
师:猜出这是哪儿来了吗?这就是故宫的鸟瞰图,什么是鸟瞰,你就是一只小鸟,飞到空中,飞到故宫的正中看到的故宫的情景。那是三大殿?那是后花园?那是午门看到了吗?量变的配殿清楚吗?再看最外面蓝色的部分是干什么的?
生:护城河。
师:你真聪明。你现在看到的是故宫有什么,三大殿怎么放在这儿呢?我把它放在角上行吗?
怎样形容花多篇六
《描写花的作文》
描写花的作文
描写花的作文(一)
相信朋友们一定去过花园,欣赏过花的清新,花的芬芳,花的婀娜。
我小区,也有一个花园,里面的花朵更是争奇斗艳,尽享开放,不信你看。
花园中有像喇叭的牵牛花;有红艳艳的玫瑰花;有粉扑扑的月季花;有像蝴蝶的蝴蝶兰;还有象征纯洁的兰花„„
月季花,长得葱葱郁郁和我家4岁的表妹差不多高,每当盛夏一到,月季就无比茂盛,一朵一朵粉红的花朵碗口那么大,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还时不时散发出一缕缕清香,整个花园都醉在这浓浓的花香之中,要是你惊了一天的劳累,走进花园,闻一闻,那种花香会帮你吧疲劳抛到九霄云外。
现在是玫瑰开花的季节,远远望去深绿色的枝叶上增添了几多鲜红的花朵走近一看,一片片花瓣层层叠叠,中间的花蕊是白色的,早晨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叶子之间滚动着,阳光下闪闪发光,这时的玫瑰像一位带着珍珠项链的美丽少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引来了嗡嗡唱歌的蜜蜂,色彩斑斓的蝴蝶,美丽极了!
冬天到了,菊花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像娇滴滴的小姑娘,有的像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的想一个小淘气。雨后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像璀璨夺目的珍珠一般静静的躺在花瓣上。
怎么样?是不是停了我的介绍,就如同森林奇景一般呢?很美吧!
描写花的作文(二)
在无数的花类中,我最喜爱的花莫过于是野菊花了。野菊花虽然生长在山坡上,却在平凡中展示着自己的不平凡,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特别喜欢野菊花。记得小时侯,我住在外婆家。一年>秋天,外公、外婆带我到山坡上去玩。只见那满山坡都盛开黄茸茸的小花。只见那绿色叶片衬托着黄色小花,美丽极了。没有开花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它是一棵野草。秋天,一旦开花,它就美得自然,美得朴实。它没有迷人的芳香,更没有牡丹的豪华富贵,但它生命力极强。一到深秋初冬时节,百花凋谢,它却依然开放。外婆告诉我,野菊花还有许多用途。那天,我到山坡上去摘花时,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脚上擦破出了血,我直叫疼。外婆赶紧去摘几朵野菊花,挤出汁来,擦在我的脚上,我感到清凉清凉的,不几天伤口就好了。外婆说:“野菊花有止血消毒的功能。解放前,穷人治伤买不起药,就用干的野菊花熬水擦在伤口上,还真管用。”外婆说,“野菊花还有清热解毒败火,治感冒。”我真没有想到野
菊花还有这么多用途呢!?
我长大快要回家上学了,心里总惦记着野菊花,一下子采了不少带回家。妈妈教我把野菊花洗干净泡茶喝,泡了一杯,尝了一口,只觉得清香直入肺腑,真顶上一杯可口的饮料哩。
野菊花土生土长,无所需求,却默默向人们奉献。我喜欢它的平凡,它的朴素,它的顽强。我觉得人不也需要一种野菊花的精神吗?
>这就是我喜爱的野菊花,如果有来世,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是一朵野菊花,在平凡中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不平凡。
描写花的作文(三)
在那春风拂面的四月,迷人的她悄悄向我走来。她——是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含笑花。
深夜,月光下的含花显得异常美丽,不禁让人联想到一句诗:“出门欲化杜鹃鸟,抵舍仍为含笑花。”这首诗映入我的脑海,含笑花似乎也在我的脑海中不住的摇摆着她美丽的衣裙,她时而在明亮的月光下闪闪发光,犹如一颗颗小星星,她时而纹丝不动,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姑娘,在夜里含笑点头;她时而又在风中低声歌唱,“簌簌、簌簌”,向我传来的不只是美妙的歌声,还有醉人的花香。轻闭双眼,我仿佛来到了含笑花的海洋,含笑花仙子向我招手,微笑,那轻盈的翅膀不停地扇动着,扇来的是一封封“春天的信”。
第二天清晨,再看看含笑花,它的身上沾满了银光闪闪露珠,好似上天赏给含笑花的仙露一般。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这花香陶醉了我,似乎也陶醉了她自己:那含笑花的花瓣享受着阳光,慢慢地舒展开来,她们拉起手微笑着迎来了新的一天,醉人的花香也唤醒了正在睡梦中的人们,一切都是那么得和谐、自然,如同进入了梦境一般!就这样,风中吹来了朵朵含笑花,吹来了阵阵含笑花香,她们停留在我的窗外,默默地陪伴着我„„
春天的含笑花可以凋谢,但在我的心中——那窗外>四季盛开的含笑花却永远无法抹灭,因为她的美丽早已不单单在我的眼前出现,她已永远地存留在我的心中了。
怎样形容花多篇七
《高中作文技巧:如何描写花草树木》
高中作文技巧:如何描写花草树木
摘要:要灵活的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还要进行大胆的想象写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字里行间突出你对这种植物的喜爱之情,抓住某种植物的习性展开联想恰当的借物寓人或寓理。
一、要善于抓住花草树木的特征。植物一般都有干、枝、叶、花、蕾、实、根等部分,不同的植物这些部分会有不同,而且有的植物往往在某个部分还会有突出的特征。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不同植物的特征来写。
二、要善于抓住花草树木的形态、颜色、气味以及生长变化的情况。我们在观察是不但要仔细的观察它的形状,颜色,而且还要通过嗅觉来闻一闻它的气味,还要用手去触摸体会不同植物之间的区别。
三、描写时要抓住一定的顺序,可按根、茎、叶、花、果的顺序来写;也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也可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来写。
四、要善于抓住花草树木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来写。植物生长在大自然中,时时刻刻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早晨、中午、傍晚、深夜不同时间,植物的姿态和颜色可能不完全相同;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的状况更有明显的差别;雨、雪、阴、晴不同天气,植物也会呈现不同的风貌。所以,我们在观察时一定要抓住花、草、树、木在不同环境里的变化来写。
五、要灵活的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还要进行大胆的想象写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六、字里行间突出你对这种植物的喜爱之情,抓住某种植物的习性展开联想恰当的借物寓人或寓理。
描写花草树木的方法_描写花草树木的技巧应用
范例:
我们学校有许多花,但我最喜欢的是叫玻璃翠的花。我喜欢玻璃翠那一片片奇特的叶子,更喜欢它那一朵朵朴素美丽的小花。
初春,玻璃翠那米粒似的小芽便慢慢地舒展开,变成了黄绿色的扇形的小叶子。微风吹来,叶子左右摇曳,显得那么娇嫩,两三天以后,叶子变绿了,闪闪发亮,好像谁给它刷一层绿色的油漆,这大概就是玻璃翠名字的由来吧。最后玻璃翠那齿形的叶子变红了,像镶上了一圈红边儿。渐渐地,叶子中间也出现了红色的斑点,再过几天整片叶子都变得绿里透红了。
夏天,玻璃翠长出七八片叶子的时候,小花儿便布满枝头。那快要绽开的扁圆形花骨朵,有的像涨红了脸的小姑娘,害羞的低着头;有的则像顽皮的孩子,藏在绿叶中。微风吹来,它们在摇曳的叶片中探出头来,然后又赶紧缩回
去。到了盛开的时候,它们才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这些花朵,各有各的姿态:那向上开的,就像一把把朝天的小伞;那向下的。则像一个个粉红的小灯笼;而那向四周开放的,就像在到处张望的娃娃脸。真是朵朵奇妙,各有千秋。玻璃翠每长一节,便开一簇花,每蔟由四五朵小花组成。瞧,枝头上这一蔟,那一团,朵朵小花就像亲密的朋友难舍难分,又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在热烈地拥抱。
这样的叶子衬托着这样的小花,这样的小花配上这样的叶子,再加上小巧的花盆,构成了一幅幅每丽的图画。
怎样形容花多篇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修改》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执教人:李 丽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莞尔一笑、花团
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过程与方法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受到启
示与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
思,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
从中受到教育。
教 法 以读代讲 课件引领
学 法 合作探究 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课 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
3、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真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真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花给你怎样的感受?今天老师做你
们的导游我们一同去德国赏花好吗?
1、出示图片,学生观赏
2、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师:这是德国的一所城市哥廷根,著名的哥延根大学就座落在
这里,这所大学已孕育了30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季羡林先生曾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季先生一起走
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风景民俗!
3、板题,齐读课题。
师:聪明的你们,看了课题,一定有疑问,谁来说?(生质疑。)
师:很好,善于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我们用
心去品读课文,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文,
放声自由地读,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师:刚才看到大家读书那么用心、那么投入,老师非常高兴。相
信这些字词你们一定读得很好。谁来读一读?
出示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耐人寻味 脊梁 颇
A指名读 相机正音。
师:什么样的笑就是“莞尔一笑”?你能对着大家这样笑笑吗?
你还知道哪些笑?
B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花儿的
成语)你还能说出一些形容花很美,很多的成语吗?(万紫千红 百花
盛开 五彩缤纷 色色俱全 )
(二)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师: 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因为花美,所以爱花的民族很多,德
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1、指名读
2,师生评价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知道,德国人真的很爱花。”“你将‘重
要’一词突出读了,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德国人养花有何独到之处
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默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德国人养花有何独到之处呢?
(1)、指生回答。(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
看到花的脊梁。
(2)、指生交流,抓住关键词语感悟理解。(从“家家户户”一
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养花的人多。你能读出多吗?
(3)、指导朗读
师: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德国人养花独特?
(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
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显然,德国人养
花是给别人看的。)
比较 :中国人如何养花的?
小结: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养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
是多么奇怪的事情啊!
(
4)女房东是怎样回答的呢?谁愿意和老师来演一演对话的情
景。出示: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A知道老师为什么请女生而不请男生吗?(对,老师找的是女房
东这是原因之一,其二“莞尔一笑”多指女性的微笑。)(朗读)她
这莞尔一笑,笑的温暖、自然。
B“正是这样” “这样”在这里指什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
的)
三、课堂小结: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他们养花是让别人
看的,这就是(我为人人),而自己走出去,又会看到别人养的花,
这就是(人人为我)。他们的崇高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再来感
受一下。(捧起书,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阅读季羡林的《夹竹桃》。
五、板书设计。
1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悟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德国的奇丽风景、奇特的
风俗特点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2.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德国的奇特之处,体会作者情感
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
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
化。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5课,去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1、板题、读题
2、课文写作者几次来到德国?(2次)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作者第二次去德国的句子。
2、作者看到美丽的鲜花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3、学生汇报、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4、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又是怎样描写
的?
5、学习第三自然段
A、 学生自读。
B、小组合作,汇报。
师:请孩子们闭上你的双眼,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找出描写花美花多的句子
D、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E、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四五十年以前,作者第一次去德
国时他们是怎样养花的?
追问:文中的哪句话能说明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呢?能从文中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F、找句子
G、指名读
H、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I、举例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7、学习第四段。
A、四五十年后,季先生故地重游,主人问季先生德国有什么变
化没有?季先生说——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变化。)
变化是有的,几十年来德国会有哪些变化?
B、“美丽”指什么?
补充句子练习:四五十年过去,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很多东西都
变了 ,但是 始终没变。C、教师小结:是啊,不管多长时间,这种美丽都不会改
变。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已深深扎根在德国每个人的
心里,成为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师引读,回归文本
1、几十年过去了,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我们发现:生接读——
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此情此景深深的打了季先生,他由衷的赞叹,生接读——多
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有谁不被这景色感动呢?让我们共
同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每个民族都各有其
美,我们要继续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美德,还要学习别的民族的优
点,共同创建美好生活。
四、小结课堂、作业安排
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板书设计
怎样形容花多篇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前置作业》
前 置 作 业
1
2
3
怎样形容花多篇十
《作文指导课花语缤纷—付春红》
花语芬芳
——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
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学校 付春红
教学目标:
1.朗读大作家描写各种花的经典语段,获得初步的语感。
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
3.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完成一篇介绍花的文章。
课前准备:
请学生从家里搬来几盆花,放在教室的前面讲桌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聊聊花。今天我们教室里多了几盆花,你能喊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
师:有了这些花,我们的教室多了许多生机和活力。哎,如果请你用几个成语来形容花多,花美,你会想到哪些成语?(生答)
师:说起花呀,品种繁多,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如果请你写一篇文章介绍你喜欢的一种花,你会怎样介绍?(生答)
师:俗话说:好作文从模仿开始。今天让我们先回到刚刚读过的两篇课文,学习大作家是如何描写花的,出示幻灯片夹竹桃图片和文字:链接:百度图片:夹竹桃
百度图片:夹竹桃
二、精彩语段赏析
师:这是课文《夹竹桃》中的一段,请一位同学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文字作者介绍了什么花?分别有什么特点?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幻灯片1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学生回答并板书:
描写对象 特点 顺序
迎春花等14种花 各有不同 时间
师:在这一个自然段中,出现了14种花,可是我们读过之后丝
毫感觉不到堆砌和啰嗦,靠的是什么?一定的时间顺序。看来,我们在写作中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写是很有必要的。
师:对夹竹桃又是怎样介绍的?请看下一段。请女生和男生配合读,女生一句,男生一句。再想一想,黑板上的问题。
幻灯片2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生回答:夹竹桃 默默无闻 生命力旺盛 时间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读过的两段放在一起,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幻灯片3
生谈
教师小结:(1)两段文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他花卉只开一季,而夹竹桃却是一年三季都开花,表现了夹竹桃的韧性。写其他花更能突出夹竹桃。(2)两段文字一详一略,14种花略写,夹竹桃是详写。这种略写我们不妨称它为粗笔勾勒,详写称它为细笔描绘。粗笔和细笔相结合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手法啊!
师:现在让我们转到另一篇文章《广玉兰》,请看这一段:
百度图片:广玉兰
幻灯片4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生朗读,回答问题。
师:这一段作者描写的格外细致,现在让我们把这一段文字分解开,请四位同学读文字,其他同学看图画,找一找是哪幅图。
生读书,看图。
师:文字和图画一对照,你有什么感受?生答。
师:再请看这一段,出示幻灯片7.自己读一遍,看看这一段文字中红字的部分表达的是什么。
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
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生答:作者的情感。作者对广玉兰无法言说的赞美和赞叹之情。(板书:渗透情感)
师:再来看夹竹桃的另一段。出示幻灯片8.默读这一段,值得我们学习的又是什么?
幻灯片8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生答:作者引发联想,因为联想让夹竹桃更有了几分韵味。(板书:展开联想)
师:其实在以前我们读过的课文中,也有对花的描写(出示幻灯片9),请你注意划线的部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又是什么写作手法?
百度搜索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