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惊才绝艳的同义词篇一
《苏曼殊:惊才绝艳的花和尚》
“花和尚”苏曼殊画像
苏曼殊的画作
苏曼殊:惊才绝艳的花和尚
苏曼殊的诗作
似乎有些人的人生,注定要上演比别人精彩百倍的剧情。在一百年前那个风云变幻新旧更替的时代,就有这么一个家伙横空出世:自幼仪容出众,天生惊才绝艳,精通英、法、日、梵诸多文字,还诗、画、小说皆能信手拈来,才情、胆识、相貌俱称一流,据说当时几无能出其右者。其人还数度出家,却全然不守任何清规戒律。这个集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各种封号于一身的“花和尚”,就是苏曼殊。
世人谈及苏曼殊,至今仍不免啧啧称奇。学者止庵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感叹说,古往今来那些名僧,都快要把做和尚的“有意思”的给做绝了,谁知到了清末,居然还有人能翻出新花样,把个“花和尚”做得有声有色,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文/本报驻上海
记者 刘放 李媛
身世离奇的“野种”
止庵说,“终其一生,苏曼殊所展现给世人的形象,都不能算是一个成熟的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去世时不到35岁,还来不及成熟;另一方面,以文观人,苏曼殊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就是一种青春期的体现,可以说,他就是一个才华横溢情感丰沛而又一直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肆意挥洒自己才情与感情的少年人。”或许,这种“少年人”的烙印不止来自于苏曼殊的天性,少年时不同寻常的经历,也让苏曼殊一生纠结。
苏曼殊于1884年在日本横滨出生,原名戬,学名元瑛(亦作玄瑛),后以“曼殊”名世。一直到5岁之前,苏曼殊都是在日本度过的。其时他的父亲苏杰生39岁,在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任买办,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的母亲虽然只是苏杰生的第四房老婆,但其另外几个老婆都远在广东香山,用不着勾心斗角,所以一家倒也其乐融融。可这种快乐的时光,到苏曼殊5岁时就结束了。那一年,苏杰生决定把苏曼殊送回广东老家。来到广东“大家庭”后,苏曼殊尽管也被仆人们称呼为“少爷”,但并没有人把他当回事。
更糟的是,几年之后,苏杰生因为生意失败被迫返回老家,把河合仙一个人抛弃在了日本。而苏曼殊的真实身世此时也浮出水面:原来,苏曼殊其实并非河合仙所生,而是苏杰生与河合仙的妹妹河合叶子偷情所生的私生子。知道真相后,苏曼殊大病了一场。直到很多年之后,苏曼殊对自己的这段身世都讳莫如深。
介绍拜伦文学给中国的第一人
让苏曼殊更加心灰意冷的是,几年之后父亲决定带着一家人赴上海定居时,竟然因为疑心苏曼殊得了传染病而把他一个人丢在了广东老家的柴房里,任其自生自灭。那一年,苏曼殊11岁。病愈之后,苏曼殊即剃度出家做了和尚。不过,苏曼殊到底还是个孩子,不久之后他就因为躲在寺庙一角偷偷烤乳鸽吃而被逐出了山门。
之后苏曼殊的表哥赴日本求学,苏曼殊得以随之重回横滨,翌年遭遇了人生的初恋。关于他的这段初恋,传说不一,最流行的版本是:其时,有一个姑娘跟他隔溪而住、卧室相对,因常彼此相望竟而撞出了爱的火花。姑娘有一只鸽子,专代他们传送情书和情诗。某天一封信被苏曼殊的叔叔发现,认为有伤风化而对曼殊严加惩戒,姑娘闻讯后,心知好事难成,蹈海殉情而亡。这让苏曼殊痛不欲生,他离开日本回到广州,再度出家。但二度出家的苏曼殊却并没有真的就“看破红尘”,几年之后就耐不住寂寞又还俗跑到了上海,供职于《国民日日报》之余还秘密从事反清活动,一度还想要刺杀坚持“保皇”的康有为,后遭到通缉,被迫逃亡,再返日本。就在那之后不久,苏曼殊读到了叛逆、忧郁的拜伦的诗作,当“野种”遭遇“愤青”,立刻“擦”出耀眼火花,乃至后来苏曼殊就成了“介绍拜伦文学给中国的第一人”。
行云流水一孤僧
除了翻译拜伦之外,苏曼殊还翻译了雨果的《悲惨世界》。不过,真正让苏曼殊受到时人追捧的,还并不是他的翻译,而是他自己的诗和小说,还有其人的特立独行风格。学者止庵戏言,“苏曼殊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但也是一个很麻烦的人,非常的孩子气。”
惊才绝艳的同义词篇二
《可乐教育记》
小孩教育心得交流
——可可乐乐教育记
一眨眼,小家伙们已经5岁了,在幼儿园里也可以算得上姐姐了。回顾以前的点点滴滴感觉时光真是飞逝如电,想来很有必要总结一下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以便和家长们相互交流育儿经验。
我们夫妻很幸运,上天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获得了一对粉雕玉琢的双胞胎女儿。可是,老天爷又是很公平的,得到了他人所不及的必将以有所不足来平衡——两个小孩天生的过敏性体质,非常容易受感染,从小到大,真不是耗费了多少心血。有鉴于此,我们夫妻两人形成了一个养育共识:健康第一,人格第二,学问第三。
仅此而言,我认为对小孩的教育夫妻两人形成统一意见非常重要,这是之后所有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要是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各吹各的调那就——呜呼哀哉万事休矣!教育小孩父母终归是第一责任人,孩子今后的成败得失,帐总是算在咱们头上。在这一点上我们始终坚持:
一是孩子自己带,哪怕再困难都咬牙承担下来。因为这样做孩子对父母有亲情,父母教育也有威信。
二是教育小孩坚决不让祖辈插手。前面说自己带的好处在这儿也体现出来,要不然底气不足说话硬不起来。祖辈带小孩最大的危害是宠溺,无原则的袒护。——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对小孩健康人格的养成绝对没有好处。——顶住,有压力更要顶住!
三是坚持隔一段时间夫妻相互深入交流意见。我们基本上都是社会和家庭的中坚,平常事情很忙,看小孩的教育问题也会有偏差,相互取得统一意见确实很有必要。
一、健康
我们都知道健康是1,学问、财富、地位等等都是后面的0。可是真正落实到自己小孩的教育上往往忽略了这方面。健康一是指生理健康二是指心理健康,两者都不能偏废。我认为健康是为一辈子打基础的事,而教育则有很多机会。为了小孩的健康有些课外学习任务该让步还是得让步。记得小时候我逗小家伙:知道SB是什么意思吗?她们会奶声说:知道,是傻X!我乐得不行。结果后来走到街上就对人喊:SB!妈呀,哭都来不及。只好很诚恳的向她们承认爸爸的错误,约定今后谁也不许再犯错。
二、人格
我们认为,培养小孩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能够离开父母庇护自我生存发展的人,能够对事物充满热情和探索欲望的人,能够有所创造并具有开朗性格和坚韧
不拔意志的人。为了这个目的,培养健全而舒展的人格实在非常重要。在这方面:
一是做到把父母的爱以有形的方式表达给她们,说爸爸妈妈爱你,拥抱,甚至是剪完指甲后亲一下手指都能表现出我们的关爱。对自己父母的尊敬和孝道也要以有形方式让小孩看到——父母是小孩最重要的第一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她们的一生。朋友们,还记得小时候父母的吵架吧?为了不让往日重现,那么就请现在努力吧!
二是做到尽量放手让小孩自己处理事情,与朋友打交道。在家里,如果打坏了东西我们是绝对不骂的,因为首先要检讨的是自己没有看管好不该她们掌握的东西,我们讲道理,并且是认死理般的讲道理,什么意思?就是不把一个道理讲通透,她们完全刻在心上就不松手。有些道理没法解释,只需要形成习惯,这就要靠我们有足够的耐性和意志力跟小孩较量。——不让她们承认以德服人,岂不是显得咱们很没水平?!
三是做到对小孩创造性的发明、发现、成就不吝赞扬,再幼稚再可笑也要肉麻地吹捧!看清楚了,没错,是肉麻!小孩也是一个完全社会的人,具有人的完全情感,并且她们的虚荣心更甚于我们,只不过我们的责任是要引导到正确的方面去。如果,你小孩在幼儿园里把其他小孩揍了,你吹捧他为一代宗师,老实说,俺替你悲哀。呃,咱言归正传。记
得一次老二拿着组合玩具跟我说这是爸爸在睡觉,我仔细看了看才发觉手上拿着的是Z字型,漫画里不管是谁见周公都一律是Z、Z、Z、Z,要得!我当即就表扬她你的发明是人类儿童世界的智慧皇冠,独一无二的天才发明,表示咱们都要虚心向你学习。当场把这小家伙乐得屁眼都找不到了,事后自己胃酸了好几天。不过效果还是很明显,她们搞希奇古怪的东西更来劲了。
四是做到坚持原则,该痛下决心彻底封杀的坏习惯,坏脾气要坚决下手。把危险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必要时候要痛下杀手!——这个,说白了就是开揍了。咱不常打,常打就皮了:“死猪不怕开水烫嘛!”要打就要处心积虑地收集证据,找到借口,一股脑地算总帐。这貌似很无耻,但确实必须的。教育小孩也要有心计,有手段。我认为天真无邪的小孩其实跟白痴是同义词,事实上也确实不可能,要不然她们今后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现在不确定不可侵犯的雷池和做人的原则,是对她们的犯罪!为了她们的长远健康发展,就由咱饰演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角色吧!
三、学问
关于这一点,我们夫妻首先领悟一点,咱女儿不是天才。不能要求每个小孩都是上帝眷顾的宠儿,要不然上帝他老人家太忙了。——事实上,天才夭折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平常人,天妒英才嘛!
李白惊才绝艳却一生颠沛流离,老了交代说“孩子要做平常人”。老先生算是想明白了,可是天才诅咒依然体现在下一代身上——痴儿。咱当初怎么也想不明白,那有父母不希望子女不成才的,后来看到我国的天才——卢刚同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大开杀戒才明白了:原来天才面临的风险和承受的风浪要远大于常人,当心智无法匹配智力时,悲剧就产生了。——可怜天才的父母了,怎一个伤心了得!
所以,我们对小孩在学习上的期望是不必第一,中流以上就行了。要培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克制力。此外,社会自然也需要了解,如果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坚持认为花生是树上长出来的,无疑是咱们的失败。
总的来说,父母期望值低一点不是坏事。小孩跟你想的一样,就不会失望,万一咱们人品爆发,小孩直线向天才系列进步,那不是中了彩票,更高兴吗?!
呵呵,值得喝一杯!
咱笔力一般,但文中所述确是来源于家庭实际。朋友们各个家庭又有千差万别,愿各位家长能在其中得到有益的经验并相互交流,共同抓好小孩的教育。
谢谢大家。
惊才绝艳的同义词篇三
《八一八天下归元笔下惊才绝艳的男子》
八一八天下归元笔下惊才绝艳的男子(请控制心跳!!) 2014-03-31 潇湘书院
灼灼山茶,皎皎碧波,他在流水间低眉微笑,春光只在一人眼底。
从今后,我在这里,等她横刀于路,予我一击。她若不能横刀立斩,那便我先绝情出手,等着以命相搏。她说要翻覆天下,我便等着兜住它。且去罢。
他有着七彩的眼眸、他有着最纯净的爱、他有着最坚执的守护。他的爱,至死,
不渝。
以往的那些年,再多人在,却走不进我的世界,那孤寂而空白的天地,永远染不上人世间喧嚣烟光五色斑斓。大抵,我和这世人,是有些不一样的。大抵,这世上,也只会有一个人,能如此信我放心我。
天地间所有形容美好的词汇,都可以毫不犹豫的用在他的身上。这样一个男子,宛若谪仙,轻缓的踏歌而来,令人几疑是梦,不忍惊破。这样一个男子,他落入凡尘,来历那俗世悲欢。
如果这一生,遇见你,是因为那年的春风忘记遮掩了彼此的气息,以致于在茫茫人海里,我不能不转身,对上你若有所悟的回眸。
长夜凄凄,冷风嘶嘶,错金长窗被不请自来的风敲击的砰砰作响,空旷的大殿内帐幔飘飞烛火飘摇,映着孤独的帝王的背影,他正在沉默的抬手,以指触摸当年一一行走过的痕迹。
惊才绝艳的同义词篇四
《中外文化精神第二讲》
惊才绝艳的同义词篇五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发信人: xubinism (未名散人), 信区: Ecosociety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4年07月15日08:12:52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早就想写一些东西了,j兄也催了两次。但是这一向实在是忙的不可开交,哪有心情到网 上和人斗嘴。
但既然说好了要写,那就敲点字吧,不过不可能是逻辑严密的学术文章了——本来打算是 这样写的。
首先是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有人说要有理有据的批驳张的佃农理论,我当然兴致勃勃,因为骂张的多,但骂到点子上 的实在是少,这一位假如能开骂得逸兴横飞,倒也是乐事一件。可惜看到后面一大串的数 学公式,外加批驳其逻辑推论。我马上就没兴趣了,首先数学差不多忘了七七八八了,要 我为了和人斗嘴,再去温习数学,实在犯不着。
指责张文章里逻辑有一些瑕眦还有可能。但若是说全是狗屎,那就是胡说八道了。要和张 五常这样级数的经济学家辩驳,最好不要在逻辑上斗嘴,那等于是自杀。辩论要赢他,只 有拿事实。因为张五常的治学严谨,几乎和他的大言炎炎一样,在业内是出了名的,象这 样的学院学者,挑剔他们的逻辑推演之前,最好要三思,因为他们以此为生。另外,张的 佃农理论是他的博士论文,我们都知道,一般博士论文很少有精品出现,大多是四平把稳 的居多,因为挑刺的人太多,稍有问题就被砍出局,而象张的理论推翻了二百年来的成见 ,反对的人何其多也!!看看论文答辩的学者名单,你就知道给张论文挑刺的是何等人物 ,全是世界顶尖级的经济学者啊!这些人也许昧于世事,但在方程式和逻辑上的功夫,不 比现在网上的水车差吧?最后,张的佃农理论问世至今大概四十年了,反正以我的视野所 及,我没有看到被行内公认的,让人信服的,驳倒他理论的文献。破旧就意味着立新,把 他驳倒,就意味着你创立了新的佃农理论,那就了不得啦。
所以坛子上的争论,我当是集体手淫,我也不是经济学期刊的编辑,没有义务硬着头皮, 花巨大的沉没成本来啃这些鸟咚咚。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容许争论,同样的文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太正常了。只不过差 异太大,争下去毫无意义。
这里,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
张的佃农理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就象他老师所说的那样:毫无创新之处。他用了三个理 论框架来分析问题:阿尔钦的产权理论,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和马歇尔的完全竞争下的一 般均衡理论。他的理论逻辑推演完全是科斯定律的实际运用。
传统的成见是把分成合约看作高税率下的理性人的行为表现。我一月挣一万,国家拿走八 千,那我还干什么劲?能挣个温饱就差不多了,没必要劳劳碌碌给政府卖命,同样,我是 佃农,一年打千斤粮食,地主拿走六百,我干多了,有什么意思?而张五常的问的是:如 果分成合约导致粮食的产量低,为什么地主佃农还要选择它?既然定额合约皆大欢喜,为 什么大家还要分成合约呢?
答案是交易费用。
种田是靠天吃饭,谁也没个准,另外,水土保护,何种作物产出较高,种子肥料,佃农缴 纳地租的信用问题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就让交易双方足够斟酌半天了,如果这块地每年 的产出大家都心里有数,出入不会太大,而且地主佃农双方知根知柢,彼此在水土保养, 农具肥料等等事情上都没有大的争议,都相互信任,万事好商量,这时,分成也好,定额 也好,定额加分成也好,效率结果都没什么分别,因为交易费用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
计。不管什么形式的合约,结果没什么区别。
但如果风不调雨不顺年年产量不一定,今年种水稻赚钱,明年种油菜发家,佃农和地主都 指望对方对土地肥力和水利维修负责,双方互斗心眼各自留一手,农具肥料等等琐碎事情 争吵不休,那么合约就复杂啦,我本人在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时候就曾经看过一大堆 形式各样的契约。分成合约就是说双方共担风险,把不确定性给自己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 低程度。定额上面加分成的合约,说明不确定性要小一些。不管如何,分成合约是交易费 用最高的条件下的安排。
下面的一个问题是:台湾政府管制下分成居然导致粮食产量大增,政府管制什么时候干过 好事?要知道原先四六分成,佃农四地主六是市场自发竞争形成的,现在是六四分成,佃 农六地主四,等于是劫富济贫。如果你是地主,你怎么办?小地主干脆自己种地得了,忙 时请短工。这是事实,土地改革后,自耕农的土地增加很多。你土地多怎么办?卖掉?地 价已经大跌,地价也确实大跌,有史为证。还剩下什么高招呢?一种是受贿,不错,我土 地收益权是受到限制,但我还有土地的自由转让权,给张三可以,给李四也可以,种田能 带来比打工高的收入,那么大家肯定蜂拥而至,想种田?那就要给地主送礼,这礼物价值 不能高过农四地主六的差额,否则大家还是打工好啦,干吗给地主舔屁眼?不过这招不地 道,搞不好政府拿办吃官司•,还有一招,就是把土地割成小块,让更多的农民种。这笔 帐如何算呢?我取个例子:我有一块大地,如何全部潜力挖掘,能打十万斤粮食,但只有 一个佃农租种,分成是九一,地主九,佃农一,够吓人的吧?但地主还是不划算,佃农还 是划算,因为佃农使足劲还是不能开发这块大地,充其量每年只能打一万斤,佃农能分到 一千斤,他在工厂打工,一年也就挣个五百斤粮食,所以无论如何他还是划算,但地主吃 亏了,所以他让两个佃农种地,分成是二八,佃农是二,他是八,每个农民还是和过去一 样的投入,但单位土地上投入增多了,所以产出增加。地主的收入增加,但仍然吃亏,他 就不停的把土地分割,分成降低,这里有两个边际临界点,一个是农民分成虽然很高,但 每个农民种的地太少,分的粮食不到五百斤,那他就要到工厂打工了,农民是边际投入产 出递减的。另一个是地主,他不停的分啊分,但分到后来,总产量上去了,但分成太低, 他的收入开始减低了。分成必然停在一个比例上,这个比例恰恰达成一个均衡。这时政府 进来插一杆说原来的比例太低,要调一下,那么必然吸引人们跑来种地,地主要不吃亏, 只有分割土地,让更多的人种,说白了,就是把蛋糕作大,我分的比例小了,但因为总量 大了,还是弥补了我的分成减低造成的损失。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里面的那个奇怪的面包片的图形就是说这个的。
这里有一个难题,土地的产出增加是平均产量增加,而要要证明的是农民边际收入递减和 地主的是收入随着土地的分割递增。技术上的问题,张解决得很漂亮。以我得水平而言, 我看不出任何毛病。
我看了佃农理论并不是没有疑问,这个疑问就是:既然地主四佃农六的分成导致台湾粮食 产量大增,那么原先地主和佃农自由竞争下达成的地主六佃农四的均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呢?产权明确下交易双方的自由契约会达成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这是毫无疑问的,那 为什么在台湾,政府管制自由竞争下,粮食产量大增?这中间必然有一个局限条件,找到 了,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对这个疑问,我只是模模糊糊的有一个答案,但还是不明确。 关于需求曲线和吉分商品的讨论很多,我也说几句。
假如我说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恐怕没人有意见,但假如我说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是经济学的根基,吉分商品全是扯淡,大家的争议恐怕就大了。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 一件商品之所以是商品就在于它是稀缺的,这东西,你不要我要,价格越低,就意味着为 获得它而付出的代价越少,也就是成本越低,那么要得起的人就越多,如果价格一直降下 去一直到零,那么什么情况呢?那就是说它不是商品了,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获得它。没
有稀缺性这一条件,它就不在经济学的范畴之内。稀缺,产权,竞争、成本其实是同义词 ,而这一切只用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这一图形就精练的表达出来了。
张五常其实在这一问题上也犯了错误。他说吉分商品在鲁宾孙世界里或许存在,真是胡说 八道!
只要存在资源稀缺,需求曲线必然向右下倾斜,包涵的意义是:我想得到的东西,付出的 代价越小越好。在荒岛上,我种红薯越种越多,不费力气就种一大堆,后来都懒得种了, 这时好像代价越低需求越少,需求曲线向右上倾斜了,但实际上这时红薯已经没有稀缺的 概念,经济学不能考虑稀缺性以外的东西!!
斯蒂格勒说过吧,要是有人能够发现吉分商品,那么他将获得萝卜而奖,名垂青史。如此 高的受益,大概百年来足以驱使无数经济学家寻找吉分商品了。找到了吗?没有。同样, 如果有那位数学家能找到1+1=3的实际例子,那么他将改变人类的文明史,被人类永远铭 记。
1+1=2是无法证明的,它是数学必须假设,少了它,数学就不存在了。需求曲线向右下倾 斜就是经济学里面的1+1=2,是无需证明的假设!
找吉分商品?我劝你找1+1=3的实际例子,收益更大些,因为二者难度差不多。
那么无数所谓的经济学家和即将成为所谓的经济学家关于吉分商品的争论是什么货色呢? 我来说一个中世纪的神学命题:上帝不是万能的。如何证明?上帝能造出一个他能举不动 的石头吗?如果他造出来了,一块石头,他都举不动,他万能什么呀?如果他造不出来, 一块石头他都造不出来,也算不得万能,无论如何他都不是万能的。
这个悖论有意思吧?有意思,有意义吗?毫无意义!
康德说:存在于我们感性之外的东西,是我们理性不能予以探讨的。
上帝我们谁也没见过,那就不要折腾这些玩意啦,你见过1+1=3的实际情况吗?没有?是 吧?见过吉分商品吗?没有?是吧?那大家还在这里争论什么?
无聊!
在我看来,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考验一个学经济学的人是否入门的试金石。
有的人混淆了商品的概念,比如认为股票就是越涨越买,越跌越卖,其实每一时刻的股票 都是不同的商品,因为对它的价值判断都有不同。它的需求曲线是不一样的。一个股票, 大家突然发现它是好股票,而价格不动,那么就意味着好股票降价了,大家蜂拥抢购,需 求曲线还是右下倾斜。如果大家发现它是烂股,还是那个价格,意味着同样商品涨价了, 大家就要卖,需求曲线还是右下倾斜。犯这错最有名的就是汪丁丁。
有人把价格在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混淆了,最有名的就是夏业良问张五 常光华的学费涨了,念书的人反而多了,何解?堂堂经研中心的博士后,犯入门级别的错 ,真是丢北大的脸!
这条曲线在张五常手里却是变幻万千,好像一套太祖长拳在乔峰手里使出来,猛然显出诺 大的威力,让人实在艳羡不已,这是价格理论的功力深厚者经历过复杂的简单,实在不同 寻常。
你可想而知,当我看到杨小凯说数学上也能推出吉分商品,需求曲线不重要这样的话,我 有多吃惊。我第一个反应是我错了,因为他不可能错。假如你看过他的宪政和中国经济史 的文章,你永远都不会怀疑这类惊才绝艳的天才,但深入思索之后,他错了!我无法解释 他为什么错,而且是这样的错!
最后说一下数学在经济学的运用。
数学的好处就是逻辑严谨,它只不过一种语言,极其精练,只要前提正确,顺着公式推, 一直没有错,即使有错,也能看出来。早期经济学和今天的社会学差不多,概念满天飞, 现实世界的事实懂得不少,但逻辑推演实在够呛,一直到三十年代还是这个局面,以至于
凯恩斯讽刺的说:你把五个经济学家关在一间房间里,他们在一起争论起来会得出六个结 论!任何一个成熟化的学科,都表现为开始建立可证伪的,概念明确的模型,这样,大家 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不断积累,才有知识的增量。经济学数学化后,发展表现为良好的势 头。渐渐成熟起来。但问题慢慢就出来了。
这中间第一个问题是数学必须可以在可以量化的事物上进行比较、计算、推演。否则就 不能被推出被验证,被证伪的结论。比如说我比高,比你重,你要反对,我拿出身高,体 重的数字一比,你就没有话说了,但我说我比你幸福,比你帅,你可能就哇哇叫了,所谓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争论就是没完没了啦。就是我搞 出一套指标来,比如说我比你更受女孩子欢迎,我的脸部比例数字匀称等等,你还是不服 气。真实世界,很多可以用经济学理论解释证伪,但就是不能建立量化模型的事情。比如 斯蒂格利茨说市场之手之所以看不见,就是因为根本不存在。你要驳他轻而易举,如果没 有利益,没有市场这只手推着,他买不到吃喝睡用的一切用品,早就玩完啦。建立模型不 仅不必要,而且麻烦。有的就是能够量化,但很麻烦,还不如不引进数学,我记得我看张 军的《产权经济学》,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就能说明问题,但后面的三分之二,用来数学 公式来把前面的话重复一遍,表示他搞的是纯学术,无聊!
数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精练,有时千言万语不如一个公式,一张曲线图。像需求曲线向 右下倾斜,搞价格理论的应该把它印在衣服上,就像道士道袍上的太极八卦图,时刻不能 忘记。
要用语言解释这一切,实在很费劲。当然有些才气横溢之辈,用语言就能把问题说得很通 透,比如我:D,如果不得不加上一个的话,张五常凑个数吧,^_^。
那么数学不必很费心啦。哈哈
至于数学工具的局限,不得不提到混沌理论。首先声明:我本人对这些只是懂皮毛,免得 被人说成装腔作势吓唬人:(。
混沌理论入门知识是诺伦次方程组,这是一个气象学家建立一个气象模型,然后利用巨型 计算机迭加计算,模拟大气变化。这个方程组在一些智商爆棚的家伙眼里,简直不知一提 ,太小意思了。
但它的意义实在太重大的,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这个方程组首先是无解的。无解就意味着 不存在均衡。我们都知道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就是总量的局部均衡和完全均衡,学院派的 经济学家所有依据就在于此,那就是搞方程折腾模型,如何代入自变量和因变量等等,最 后求出最优解,如果真实经济世界的运行也是混沌的话,那么意味着这些模型全是放屁! 所以一个经济学家开玩笑的说,即使世界是不均衡的,我们也不得不宣布它是非法的。 但世界就是不均衡的。有人在坛子上问我:这方面可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证明?我知道有, 因为证明这个实在不算什么难事,至少在技术上讲是这样,问题是我不知道哪儿能找到这 样的文献。应该属于演化经济学范畴,这方面我文献读得不是太多。但我所知道的,最早 看出这个破绽的经济学家是哈耶克。如果你看看他对凯恩斯宏观、计量经济学的批判,对 均衡概念的批判,表明他完全知道构筑所谓的经济学宏观计量模型,纯粹是伪博学,一种 致命的自负。记得坛子上有人不屑的说,奥地利经济学除了提出“自发秩序”这样的概念 之外,还有什么具体的模型拿出来?虽然我对智商和智慧的区别是有了解的,但我还是被 这人的无知给弄得没有话说。要知道奥地利经济学就是靠边际效应起家的,数学是这一派 的拿手好戏。哈耶克本人就是因为统计技术一流被当时的奥地利国民经济所聘请的。他不 折腾数学模型非不能,是不屑也。
科斯也不赞成什么均衡的说法,更不赞成长线短线的说法,不过张五常的意思是没有更好 的概念取代它之前,我们恐怕只好凑合着用。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说明科斯看过混沌学方面 的文献,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斯的学术洞察力是惊人的。我也赞成张的看法,均衡的
概念可以用,但用时要求大致的对,不求精确的错,更不能构筑七七八八精巧但毫无用处 的模型。什么叫“求大致上的对,不求精确的错”?你看过罗杰斯的来华的投资讲演没有 ?那就是。
你看他完全用价格理论来分析经济面的问题,没有一个复杂的模型。所有的问题分析清晰 得就像水晶球。他检验自己得价格理论可不是通过纸上的数学证明,而是通过市场真金白 银的投机赌博。他赢了,也许你认为那是运气,那么把他的所有投资报告看一遍说话吧。 事实上几乎所有顶尖极长线投资基金的经理差不多都是一流的经济学家,至少在价格理论 的造诣是这样的。所以一般他们对所谓的学院派经济学家都是不屑一顾。巴非特说这个世 界没有经济学家也许更好,彼得•林奇说经济学家只要对一次,就能在加勒逼海滩晒太阳 了,何苦在学校里做猴子王。妈的,扯远啦。
诺伦次方程组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起始条件的微小差异,一段迭加计算过程后将会导致结果 的巨大的差异。这是最具重大意义的发现。这个模型在相空间的动力学轨迹是不相交的。 这就意味着根本不可能有重复的周期,只是周期三,一会儿出现一个明显的周期,过一会 就变为随机。因此精确的计算来预测未来的气象情况,完全是不可能的。这和生态学家得 出的结论一摸一样,生态学家早就发现生态圈内一个细微的扰动往往就导致系统彻底的不 可预测的紊乱。气象系统是一阵轻风就能带来整个大气的完全变化,所以有南美的蝴蝶拍 拍翅膀,就导致北京下雨的“蝴蝶效应”的说法。
不打算就这个问题深入探讨下去,因为自己功力有限,另外这方面的思想太多太杂,千言 万语,说起来没完。这里只想说的就是现实经济世界就是一个混沌系统。一个微小的干扰 ,往往带来谁也预料不到的结果。想想看,你无论如何努力,你收集的数据信息还是不完 全的,这些信息数据情况到你手里时候,新情况又发生了,这时你却是利用这些过时的不 全的信息决策,同时你也许是个饭桶,作出的决策,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结果是谁也不知道 的。这时,你还吹嘘自己做了什么什么财政,金融货币宏观调控,取得了什么什么效果, 天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凯恩斯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他的学问最好当笑话看。有 朝一日,也许我们后人看待这些理论,就像我们今天看待中世纪的神学。
这时的数学的作用,好比春药,专供学院派经济学家和一批自以为是的所谓宏观经济学家 意淫和纵欲用。
在混沌学没有重大突破之前,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其实非常有限。这也是我为什么不 看好样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他使用求角点解的方法,从分工的理论来做经济学史上自约 翰•穆勒、马歇尔、萨缪而森以来的第四次经济学大综合,我这样的水平本来是没有资格 品价这样高人的工作,但我还是要说,只要是用求解的思路用构筑数学模型,那么这绝对 是行不通的。因为世界是混沌的。
那么混沌学什么时候能有所突破呢?不好说,诺伦次方程组五十年代就出来了,但物理 学界知道并接受它却算是七十年代了,正如一个物理学家痛苦的说:气象学杂志?谁会想 到看一本气象学杂志?
是的,谁也不会想到,很多事情,谁都不能想到,但有人却碰巧想到了,一个时代开始了 ,这也是学术的真正魅力所在吧。
最后要说的是:杨小凯去世了,这是如假保换的天才,仅凭一己之力的钻研就能初步达到 和西方经济学对话的地步,那不是天才是什么?这差不多和顾准一样。这也是一个纯粹的 学术人,看看他的文章就知道了,这样的人的工作,不管成败,都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为后人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个人的去世,绝对是经济学界的一大损失,尤其是他出成果 的年龄。此处予以诚挚悼念。
惊才绝艳的同义词篇六
《李白论文》
浅论李白的饮酒诗歌
德江县朱家沟学校 简光会
内容摘要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诗与酒的关系非常亲密。李白是酒神与缪斯孕育的骄子,他的诗歌中相当一部分与酒有关。李白承继了魏晋的名士风流,谱写了千古绝唱,其饮酒诗歌极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 李 白 酒神精神 千古绝唱 诗酒人生 艺术特色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骚人墨客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诗人李白,更是纵情诗酒,文采风流,千载之下,众口传诵,犹令人追慕不已。更兼他每每酒酣之时,文思泉涌,泼墨挥毫,一挥而就。现存李白诗千余首,奇葩异卉,煌煌熠熠,而其中与酒相涉者,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统计,竟有百分之十六,时人皆盛传称其“斗酒诗百篇”,遂有“诗仙”之美誉。
李白身怀玉璧,抱负不凡,但终其一生,竟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英才白首,对个人而言乃是人生的悲剧,然李白将之变成生命的兴奋剂和强壮剂,诸多浮生悲喜,制成了千古佳酿。
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思的形象,来命名个人解体而同作为世界本体的生命意志二者合为一体的神秘的陶醉的境界。因为,在他看来,原始的酒神祭,那种无节制的滥饮,性的放纵,狂歌乱舞,表现了个体自我毁灭和宇宙本体融合的冲动,正显示了悲剧艺术的起源。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李白面对人生的困厄,发出了愤懑的呼喊,在屡屡的失意面前,他也曾有过消极的想法,“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更多时候,他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俗世红尘的坎坷,并没有让他委顿颓唐,反而激发了他更高更烈的热情,来拥抱生命,并且唱出了“光焰万丈长”的不朽诗章,极具酒神精神。毫无疑问,他是酒神与缪斯共同孕育的一代天骄。
本文从生活与艺术的角度,研究占了李白诗篇重要篇幅的酒诗歌,探讨其诗酒人生,以及其酒诗歌的艺术。
一、酒与李白诗歌的渊源
(一)中国悠久的酒文化
酒是世界性的饮品,东西方酒种酒俗各有千秋。中国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酒。俗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与之相对的,就是琴棋书画诗花酒。前者倾重人的基本需求,而后者则凸显人的精神层面的欲望。
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酉”字,此即“酒”字的初文。而酒的实际出现时间,无疑要比之更早。据《史记・夏本纪》载,民间传说是夏朝时杜康所造,后世遂以“杜康”作酒的代称。此外,还有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以及上天造酒说。
农耕社会里,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用粮食来酿酒了,如《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类句子,足为佐证。
造酒的技术不断提高,酒器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由最初的天然器具如兽角、海螺等,到陶制酒器,无不见证着文化发展的轨迹。在青铜器时代,就有诸如爵、觥、盉、尊、斝、觚、杯等等名目,令人目不暇接。后世的酒器无论形制,还是材质,都有长足的发展。
而酒的礼俗,在古代尤为重视,酒也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随着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世说新语》记载,桓温有主簿善制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酒的品评,也是一门学问。人们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对酒进行品评,区分好坏优劣。时至今日,对酒的品评还是依靠人的品尝,而无法倚重于机器。
国人尚酒,遗风相习,也就产生了许多与酒有关的掌故。
《史记・殷本纪》中,记录了骄奢淫逸的纣王,竟然“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与裸裎的宫妃嬉游无度,作长夜之宴。再如,鲁酒薄而邯郸围、鸿门宴、卓文君当垆卖酒、刘邦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可谓妇孺皆知,人们一
直津津乐道。
汗牛充栋的典籍中,飘着酒香的文字,俯首可拾。早在《诗经・小雅》中的《鹿鸣》里,就曾生动地描绘了贵族大宴宾客的情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再如,屈原《九歌》则写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酒与文化,互为骨肉。李白的诗歌中,自然也传承着这一血脉。
(二)酒与诗歌
文人爱酒的甘美,酒因文人而提升品味。特别是感情充沛的诗人,不乏嗜酒如命的,他们籍酒挥毫,妙笔生花。酒能令大脑兴奋,让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中,更能激起其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是很多人都曾体验过的。这在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观照下,已经有了科学的论证。酒是诗媒人,此话不虚。
前文已述,酒与文化特别是与诗歌的缠络穿结,难分难舍。诗人爱酒,因酒为诗,形成这个传统的缘由,窃以为自有多种历史因素。
其一,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
从中国诗歌史上不难发现,相较而言,叙事性作品比抒情性作品出现得晚,数量最多,并且成就最高的,非抒情诗莫属。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一些祭祀宴饮的歌词祈愿赞颂,余下的大多数则是民间的抒情性歌谣。当时朝廷派出许多采诗官,到处收集民间歌谣,以知晓风俗,明瞭为政得失。这些抒情性民歌,即集于其中《风》的部分。
诗缘情。《尚书》云:诗言志。据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的考证,“志”原来与“意”、“情”是同义词。那么,“诗言志”即可理解为诗歌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至于诗歌的功能,《论语・阳货》载,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所以,抒情诗就是描写人心中由外界引起的种种感情的作品。而这种短小不太费时的体裁,适合在饮酒的环境里进行,作者就情不自禁地选择了诗歌,兴奋地把内心的情绪冲动倾泻出来,形诸诗篇。
其二,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促成诗酒联姻。
古代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大约发生在汉末。当时社会动荡,政治最黑暗、混乱,骚人墨客们动辄得咎,被强权暴政轻易地屠戮。生命的朝不保夕,
财富的得失转瞬,他们无奈地亲近了酒。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的曹操,也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对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而言,他们不再关心富贵荣华这些虚无飘渺、难以掌握的东西,唯有短暂的欢乐的片刻是真实的。于是,他们更加沉迷于醉酒的境界。
酒和诗歌之于他们,是避祸的帷幕,也是排遣苦闷忧患的药品。就如同这个时期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样。
其三,儒道势力的此消彼长,影响诗歌与酒结缘。
儒家思想体系一贯注重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标榜所谓“克己复礼”。对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制约,饮酒也不能例外,强调“酒德”。
这般过分强调礼节,反而妨碍了对饮酒优美境界的体验。
而道家思想则不同,反对繁琐的礼节规定,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魏晋以来,玄学风气,诗人们摆脱了儒教的种种桎梏,纷纷转向老庄思想。李白的行事为文,颇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而且李唐皇朝,因老子姓李的缘故,推崇道教为国教,诗人嗜酒,诗中写酒,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即是作家所感受、所体验或所理解的。李白这位诗人,平生嗜好杯中物,对酒的生理作用、酒的社会功能、酒与感情的关系体会很深,因此他爱吟诗作赋,将酒写进诗歌里,诗与酒成为他的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自然不过的事。
这正好印证了毛泽东的理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在一起的东西。”
(三)李白的酒神精神
盛唐国力强盛,四夷来服,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版图辽阔,物阜民丰。这是诗人的黄金时代,朝廷科举开科取士,有专门面向诗人的科目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诗歌有人赏识,就能够立刻改变命运,所以,几乎所有诗人都热衷于此道。
诗人普遍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据说诗人上街吃饭时,腰包里忘带银子了,店家也毫不计较,只要在高挂的“诗板”上,即兴题上一首诗就行了。
除了科举制度外,官吏的选用还有门荫制度,以及保荐制度,并行不悖。所谓门荫,指以父祖官位、豪门世家的余荫而得官。这一制度始于汉,立于唐。保荐也称保举,是中央文武大臣和地方行政长官,向国家保举有才能、有功劳的人才,以供录用或提拔的选官方式。
李白虽然身挟奇技,却不耐烦走科举的道路,也没有余荫可庇,他梦想不同凡响,平步青云,也就走了希望得到保举的路子。因此,他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这样有谀辞嫌疑的句子。“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其二)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能有机会施展抱负,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李白失望了。
天宝元年,唐玄宗征召李白入京,供奉翰林。李白认为壮志得酬的机会来了,欣喜若狂,临行时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但玄宗只是想借李白的盖世文才,写些粉饰“德政”、歌颂“升平”的诗歌而已。最终,玄宗藉口“非廊庙器”,将李白“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后,在洛阳与杜甫相遇,惺惺相惜,一见如故,情逾兄弟。这两位唐朝的诗歌的双峰交会,意义深远。
安史之乱爆发后,流浪途中的李白不忘报国之志,孰料所投非人,竟获罪流放夜郎。上元二年,李光弼领兵讨伐史朝义叛军,李白尚不顾衰老残躯,请缨从军,后来因病中途折回。宝应元年,李白逝世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岁。临终之时,赋绝笔诗《临路歌》。
李白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自己的才华能够得以报效国家,就算会有挫折,他也不忘激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正是这样一种越挫越勇、积极进取的精神,李白才极具酒神气质,意气风发,诗歌中总是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感人的力量。
清代张潮《幽梦影》云:能诗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尽属能诗。白云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