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对外汉语】
素有关的语篇一
《试论汉语语素的类型及其相关概念》
试论汉语语素的类型及其相关概念
沙 平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 科学研究离不开分类, 本文通过对汉语中最基本的语法单位语素的分类研究, 不仅准确地定义了汉语虚词, 而且理清了汉语语法研究中长期混淆不清的两个概念———汉语虚语与附加成分的界限。
[关键词] 成词/ 不成词; 自由/ 粘着; 定位/ 不定; 活性/ 惰性
[中图分类号] H 003 [文献标识码] C
一、语法单位的类型
各级语法单位都有多方面的属性,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 归纳出类型, 以利语法研究的细致和深入。例如句子的分类:汉语的句子按内部构造分类, 首先可以分成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内部又可以分成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主谓句中又可以分析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小类。复句和非主谓句也都能再往下分类。句子按功用和语气分类, 可以分成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等。句子按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分类, 还可以分成施事主语句、受事主语句、与事主语句、工具主语句、时/ 地主语句等等。同样, 句法结构、词等语法单位也都能从内部构造、外部功能、语音、语义等各个角度进行内部分类。下面以语素分类为例, 介绍描写语法学的一些与语法分析关系密切的概念。
二、汉语语素类型及其相关概念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所以对语素的分类可以从语音形式入手, 分为单音节语素(人、跑、好) , 双音节语素(琵琶、吉它、崎岖) , 多音节语素(法西斯、歇斯底里、英特纳雄耐尔) ; 也可以从意义的角度入手, 分为单义语素(岛、枇杷) 和多义语素(如“学”这个语素就有“学习、模仿、学问、学科、学校”等多种意思) 。相对而言, 根据语素的组合特征所归纳的语素类别, 与语法描写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一) 成词语素/ 不成词语素
一个语素能够独立地构成一个词, 这个语素就叫做成词语素。例如“书、拿、好、也、吗”等语素, 就是成词语素。一个语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独立成词, 都必须与其它语素组合之后才能成词, 这个语素就叫做不成词语素。例如“伟、吝、第”等语素, 自身不能独立成语, 只有和其它语素组合才能成词, 如“伟大、雄伟、悭吝、吝啬、第一”等。成词语素不一定要永远单独成词, 只要它具备单独成词的功能, 即有时候能够单独成词, 这个语素就是成词语素。例如“人”这个语素, 虽然在“人民、人权、主人、工人”这些语素的合成形式中“人”是与其它的语素组合成词, 但“人”能够独立成词, 在“人是由古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个句子中, 句首的“人”独立运用, 充当主语, 所以“人”是成词语素。
(二) 自由语素/ 粘着语素
“自由”和“粘着”是描写语言学较常用的一对概念, 它是由布龙菲尔首先提出来的。所谓“自由”就是能够处于单说的地位。就语素而言, 一个语素如果能够独立成词, 而且成词以后能够处于单说的地位, 这个语素就叫做“自由语素”。所谓单说, 就是能够单独成句。一个语素单独成词之后说出来站得住, 可以带上语调实现为句子, 这个语素就是自由语素。例如“好”这个语素, 我们回答别人的问题“这幅画怎么样?”可以说“好!”, 大声喝采也可以说“好!”构成“好”这个词的语素就自由语素。另外如“书、买、看、红、枇杷”等也都是自由语素。所谓“粘着”就是不能处于单说的地位。就语素而言有两种情况: 一是不能独立成语(即不成词语素) , 自然不能处于单说的地位, 如“椅、民、子、炎、饪”等语素; 二是虽能独立成词(即成词语素) , 但成词以后不能处于单说的地位, 如“就、也、从、和、吗”等语素。粘着语素中类似“就、也、从、和、吗”这种能独立成词, 但成语后不能单说的语素,可以称之为单用语素。判断单用主要看它能否独立地运用于造句。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我也去, 你去吗?
前一分句中的“也”独立充当状语, 可以视之为单用; 我们可以将后一分句中能单说的“你”和“去”提开, 剩下“吗”这个语素, 说明“吗”并非必须依附于其它语素或者必须与其它语素组合成语素合成形式才能运用于造句, 也可视之为单用。利用单说和单用这一对概念, 我们可以将自由语素/ 粘着语素和成词语素/ 不成词语素这两组概念区别开来:
两组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3 条:
11 自由语素都是成词语素, 如“笔、走、红、苗条”等语素。
21 不成词语素都是粘着语素, 如“民、椅、然、饪”等语素。
31 能单用的粘着语素是成词语素, 如“就、和、从、吗”等语素。
不仅仅是语素这一级语法单位, 词也有自由和粘着的区别, 如汉语的大部分虚词是粘着
的,“金、新式、企图”等实词也都是粘着词。句法结构也有自由和粘着的区别, 如“您的光临(偏正) 、来客人(述宾) 、搞错(述补) 、关于他(介词结构) ”等都是粘着的句法结构。甚至连一般被认为是最自由的主谓结构, 在汉语中也有自由和粘着的区别, 如V 的V..”格式( “搬的搬..”、“洗衣服的洗衣服..”和“V 是V 了..”格式( “听是听了..”、“买到是买到了..”) 都是粘着的主谓结构格式。
(三) 定位语素/ 不定位语素
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语素的“合成形式”, 既是合成形式, 其中语素的数目必然多于或等于两个(即n ≥2) 。如果一个语素合成形式是由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即n = 2) , 那么这个语素合成形式就可以叫做“最小的语素合成形式”。如果一个语素在最小的语素合成形式中总是处于固定的位置, 这个语素就叫做定位语素。由于最小的语素合成形式是由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 那么定位的可能性就只有两种: 一种是在最小的语素合成形式中, 其位置总是处于另一个语素的前面, 这个语素叫前置定位语素, 如汉语的副词(“就、也、太”) 、介词(“从、由、被”等) 和前缀(“第、阿、初”等)大都是由前置定位语素构成的; 另一种是在最小的语素合成形式中, 其位置总是处于另一个语素的后面, 这种语素叫后置定位语素, 如汉语的语气词( “吗、呢、吧”等) 一般是由后置定位语素构成的。与之相反, 如果一个语素在有些最小的语素合成形式中出现在另一语素的前面, 而在另外一些最小的语素合成形式中又位于另一语素的后面, 这样的语素就是不定位语素。例如“人”这个语素, 它在“人民、人格、人权”等最小的语素合成形式中处于另一语素的前面( “人X”) , 而在“敌人、工人、盲人”这些最小的语素合成形式中又位于其它语素的后边( “X人”) ,“人”便是一个不定位语素。定位语素/ 不定位语素与自由语素/ 粘着语素这两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其对应关系可以归纳为3 条:
11 自由语素都是不定位语素, 如“笔、高、打、人、葡萄”等语素。
21 定位语素都是粘着语素, 如“也、从、呢、吧、第”等语素。
31 粘着语素中有一部分是不定位的, 如“民、伟、桌、视、朋”等语素。
至于成词语素/ 不成词语素与定位语素/ 不定位语素这两对概念之间, 对应关系就比较复杂, 不像它们和自由/ 粘着概念之间那样存在着明显的、完整的对应关系。
(四) 活性语素/ 惰性语素
这是从组合能力方面对语素所作的分类。有的语素活动能力很强, 能和许多语素组合,如语素“呢” ———“你呢、书呢、笔呢..”几乎能与所有能构成具体名词的语素组合, 这种语素我们称之为活性语素。有的语素活动能力很弱, 能与之组合的语素数量很少, 如“嗽”就是一个惰性语素, 能与之组合的语素只有“咳、干”等少数几个语素, 这种语素我们称之为惰性语素。有的语素的活动能力弱到了极端, 只能与1 个语素组合, 如“苹果”的“苹”、“冰淇淋”和“淋”等都是极端的惰性语素。有人怀疑这些单位作为语素的资格, 其实经过分析我们还不能不承认这些单位的语素资格。语素的定义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苹”、“淇淋”等单位不能在音义结合的条件下再往下分析了, 所以“最小的”是没有疑问的, 这些单位有语音形式也是肯定的, 问题在于这些单位是否负载了语义信息。通过比较分析,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单位负载着意义: 因为“果”和“冰”都是语素, 都有独立的音和义, 这是无可争议的, “苹果”不同于“腰果、红果(山楂果) ”, “冰淇淋”不同于“冰棍儿、冰箱”, 这说明“苹”和“淇淋”确实是承载了语义信息的, 要不然我们就无法论证为什么“苹果□腰果、冰淇淋□冰棍儿”。“果”、“冰”可以肯定是一个语素,“苹”、“淇淋”是我们将“果”、“冰”分析出来后剩余下来的、不得不承认的语素, 所以我们将这类语素称之为“剩余语素”。汉语的剩余语素大都是外来词的音译部分(由音译加表类名的汉语语素构成的外来词或半音译半意译外来词中的音译部分) , 从以上对剩余语素概念的论证来看, 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音译成分已进入汉语的语素系统。在实际运用中, 有些剩余语素确实也已经开始扩大组合能力, 从而脱离剩余语素的地位。例如语素“啤”, 最早作为音译成分只能与类名语素“酒”组合成“啤酒”, 是剩余语素, 而现在已有“扎啤、鲜啤、冰啤”等组合出现, 成了不定位粘着语素, 已经脱离了剩余语素的行列。“剩余语素”的概念最
早是由布龙菲尔德在他的《语言论》第十章“语法形式”中提出来的, 剩余语素都是极端惰性的、定位的、不成词语素。
三、语素分类概念的运用———虚词与附加成分的描写与区分以上着重运用成词/ 不成词、自由/ 粘着、定位/ 不定位、活性/ 惰性等概念从四个角度对语素进行了分类。科学研究离不开分类, 语法分析和描写也一样。我们建立上述概念和语素类型的目的, 就在于更加准确细致地进行语法描写和分析。接下来, 我们要运用上述概念对汉语虚词与附加成分的区别进行描写分析。
虚词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一类词。目前大部分的现代汉语教科书是从意义虚实的角度来定义虚词的, 诸如“虚词是意义不实在的词”、“虚词是意义比较抽象的词”之类, 缺乏形式特征上的描写。类似这样措词含糊、玄虚笼统的定义是无法将虚词与其它词区别开来的, 因为汉语的抽象名词( “良心、交情、祸”等) 和抽象动词( “关心、恨、怀念”等) 的决义也不实在。特别是汉语中的附加成份(词缀) , 不仅意义抽象, 而且在许多方面与虚词有相似之处, 二者极易混淆。而如果利用前述语素类型概念, 我们就能给虚词和附加成分一个明确的界定, 将二者区分开来, 请看下面3 组语言成分:
11 子、儿、头
21 了、着、过
31 呢、吗、吧
从语言上看, 这3 组语言成分在组合中都读轻声: 从语义上看, 这3 组语文成分表义都比较抽象; 从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来看, 这3 组语言成分都不能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句法成分; 从组合功能来看, 这3 组语言成分都是活性的定位语素。这3 组语素确实有许多共同点, 但它们之间又是有区别的。运用成词和不成词的概念, 我们首先可以将第1、第2 组语言成分与第3 组语言成分区分开来: 第3 组语言成分是由成词语素构成的, 与之组合的语素也都是成词语素( “你呢、去吗、走吧?) , 所以可以称之为语气词; 第1、第2 组语言成分是由不成词语素构成的, 因而只能称之为附加成分。至于第1 组语言成分与第2 组语言成分的区别, 同样可以运用成词与不成词的概念来加以区分: 与第1 组语言成分组合的语素, 有的是成词语素、有的是不成词语素, 如“锯子、花儿、纸头”是成词语素与附加成分组
素有关的语篇二
《支谶译经高频语素及相关语素项研究》
支谶译经高频语素及相关语素项研究
作者:张烨
来源:《东疆学刊》2013年第03期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语素”和“语素项”的角度对支谶译经展开探讨。该经书共有双音词1778个,它们是由1022个语素构成的。这些语素中构词量为10以上的“高频语素”共计34个,它们还可以再细分为87个语素项。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影响它们构词的因素主要有“语法属性”、“语素项分布”以及“语义特点”。 支谶译经中还有9个构词数量较多的佛经语素项,它们倾向于构词前位,这与定中式的强势语义模式“提示特征+事物类”有关,“类推”机制也是造成它们能产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 支谶译经;语素;语素项;高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2013-1-10
[作者简介] 张烨,女,汉族,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对外汉语。(大连 116600)
支谶是最早传译大乘经典的著名译师。据统计,现存佛经可以认定为支谶所译的共有八部 ,分别为:《道行般若经》十卷,《佛说兜沙经》一卷,《阿阇佛国经》一卷,《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一卷,《般舟三昧经》三卷,《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一卷,《阿阇世王经》二卷,《佛说内藏百宝经》一卷。支谶译经属于佛经语料,具有较强的口语性,再加之20余万字的语言容量,具有较高的词汇研究价值。
据我们统计,支谶译经中的双音词共计1778个,共有1022个构词语素。有的语素语义较多,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学者们称其为“多义语素”[1];有的语素只出现过一次,极不能产。那么影响构词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而且以往的研究中“语素”往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但是许多“多义语素”的每个义项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我们主要从影响语素构词能力的因素以及“多义语素”的义项特征方面进行研究。
一、语素、语素项的数量及分类统计
由于语素构词与义项紧密相关,每个语素在不同义项上的构词能力也有差异,因而本文从“语素项”[2]的角度进行考察。例如“天”《大词典》 有20个义项,那么该语素就有20个语素项。我们采用这样的标注:“天⑴”,即表示它的义项1:人的头顶。
首先我们对1022个构词语素进行分类。从数量上来说,支谶译经中有的语素仅出现了一次,并且构词位置比较固定。如:瓶(画瓶)、徐(安徐)等。我们称其为“一用语素”。还有
部分语素构词数量平均为10个以上,极为能产,如“人”在支谶译经中共构词57个。这种就可以称其为“高频语素”,共计34个。此外,构词数目为2-9的语素均有用例,在数量上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具体统计情况如下:构词数量为1的语素共450,占语素总数44.03%;构词数为2的有221个,占21.6%;构词数为3的有112个,占10.9%;构词数为4的有76个,占
7.4%,构词数为5的有48个,占4.69%;构词数为6的有30个,占2.93%;构词数为7的有27个,占2.64%;构词数为8的有16个,占1.56%;构词数为9的有9个,占0.88%;构词数为10个以上的共有34个,占总数的3.22%。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构词数量越多,参与的语素数量就越少。构词数量在10以上的语素百分比虽然只有3.22%,却构成552个词,占总构词量的31.04%,平均每个语素构词数为16.7个。[3]我们知道,构词量较多的语素往往具有很强的类推性,它们所包含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因而本文主要从“高频语素”入手,考察影响构词的诸种因素。
通过对1022个语素的构词数量进行统计,我们共筛选出34个“高频语素”: 事、恶1 、中
1、一、善、德、足、人、生、大、法、家、身、上、方、动、心、正、世、王、天、时、佛、力、好1、爱、无、知、后、不、道、念、意 。
由于高频语素的义项不同,我们还可以再析出不同的语素项。例如“顾”《大词典》有17个义项,支谶译经中由“顾”构成的双音词有“顾念”、“顾视”。前者“顾”义为“顾⑹:顾惜、眷念”;后者“顾”义为“顾⑶:视、看”,因而“顾”共有2个语素项。利用这种方式对高频语素所构成的525个词进行考察,我们发现,这34个语素总共可以归纳为87个语素项。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高频语素,其内部的构词能力也各有不同,有时同一个语素下的不同语素项也具有较大差异。例如:语素项“善⑵”构成了3个词,而语素项“善⑴”则构词11个。如果从数量上进行考察,我们还可以对这87个语素项进行大致的区分,见下表:
可以看出,构词数越多的小类,其成员的语素项的数目就越少。构词数量在10以上的语素项数目基本和(5-6)小类保持一致,但是(10+)的构词数量更多,共计280个,占总构词数的53.3%。而(5-6)小类仅构词77个,占总构词数的14.6%。(10+)类中语素项平均构词17.5个,也远高于(5-6)类的5.13个。也就是说,(10+)类中的语素项构词能力更强。从数据来看,以上六类的构词数相差不大,除了(9-10)类相对较少。下面我们就对影响构词的因素进行分析。
二、影响语素及语素项构词能力的因素
由于(10+)中的语素项构词数量最多,涵盖的内容丰富,所以我们以它为主要研究对象。如果从语法属性来看,在构词数最多的(10+)类中,共出现了10个名词性、4个形容词性以及2个副词性语素项,唯独没有出现动词性语素项。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其中名词性的语素项数量最多,占总数的62.5%。纵观支谶译经中87个语素项中,名词性语素项的比例占到59.77%,可见,支谶译经中名词性类别的语素项数量最多。尹斌庸曾提出,汉语名词性语素的独立性最差,在三大语法类别的语素中构词力最强。[4] 我们所统计出的数据与这个结论基本
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名词性语素,它所包含的语素项的独立性也可能不同。例如“人”,它在译经中主要出现了2个语素项,分别为本义(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用语言进行思维的高等动物)和引申义(指特定的某种人或某个人)语素项。从支谶译经中的用例来看,后者的构词能力要远高于前者,可见它的独立性也要低于本义语素项。事实上,本义“人”可以看做一种类名,与“花、狗”等类似,自产生时便可以单说单用,独立性相对较强。而表定指的引申义,它在表义时往往需要与其他语素结合使用,其语义才可以明确下来,因而它的独立性就相对较弱。支谶译经中“人”构词53个,其中有44个都是以引申义构词,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处于偏正式后位,例如“画人、幻人、母人”等。可以看出,引申义构词的“人⑵”并不强调它的本质特点,即“能使用制造工具、有语言能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前位语素结合,明确“人”的种类和范围。换句话说,通过更替“人⑵”的修饰语素便可以构成大量新词。而本义“人”之所以多见于双音词前位,最主要的原因也在于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人”作为类名,可以修饰后位的语素,使它们的表义范围得到确定。例如语素“头”的表义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形成“人头、猪头、牛头”等一系列的词,但是如果前加“人”的话,实际上确立了“头”的关涉对象,此时,“人”的本质特征也得到了凸显。由此可见,“独立性”可以作为名词性语素项构词能力的参考依据。
从语素分布来看,(10+)类中的名词性语素项主要以后位为主。观察87个语素项中,名词性语素项共有52个,其中用于前位构词的共计103例,用于后位的则有221例,构词数量远多于前位。由此可见,名词性语素项的强势分布为“后位”。究其原因,如果名词性语素项出现于前位,它便是人们在语流中先接触的语素,往往具有更高的独立性,相对来说构词能力就不如后位。(10+)类中的10个名词性语素均符合这个特点,它们具体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由表可知,10个名词性语素项中基本都以后位为主,其中“方”甚至没有前位的语例。其中有3例(法、佛、天)是以前位为主,但它们均为佛经语素项。我们在下文还会谈到相关内容,这里暂且不论。
至于副词和形容词性语素项,基于语法属性的特殊性,它们更多用来说明、修饰后面的语素,因而它们的强势分布为前位。(10+)类中两个副词语素“不⑴”、“无⑴”都用于前位。四个形容词性语素“恶⑵、善⑴、大⑴、正⑹”虽然都有出现于后位的用例,但总体趋势是以前位为主。
以上我们探讨了(10+)类中影响语素项构词的因素,但该类中没有出现动词性语素项。值得注意的是,在(9-10)类的3个语素项中,仅动词性语素项就有2个,分别为“知⑴”(构词数量为10)和“念⑴”(构词数量为9)。“念”除了本义以外还有念⑺较为常见,构词如“诵念、念书”等。而“知”还有名词性语素项“知⑿”,构词如“知友、知识”等。但是在这2个语素中,构词数量最多,最为能产的,还是以动词本义入词的语素项“念(1)、知(1)”。
我们再从语素项的分布状况来考察,“念(1)”只有“念思”用于前位,而“知(1)”也仅出现了2个前位的用例。观察87个语素项,其中共有动词性语素项11个,每一个均可以出现于
前后位上,但出现于前位共构词11个,后位构词则有31个,几乎是前位的3倍之多。可见,支谶译经中动词性语素项的强势分布为后位。
值得一提的是,名词性与动词性语素项虽然都以后位居多,但通过对构词类型的观察,我们发现名词性多构成“偏正式”,而动词性语素项则倾向于“联合式”。前文以“人”举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断,名词性语素项用于后位,其独立性相对较差,需要通过前加语素的方式使语义更加明确;同时,前位语素的语法类别相对较广,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语素均可出现,这些条件都符合“偏正”式的构词规律。而动词性语素项如果前加修饰性成分,一般只局限于副词性语素。我们知道,偏正式中“状中”结构的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动词性语素项如果处于后位的话,构成“偏正式”比较困难,但是构成“联合式”则具备形成的条件。以“念”举例,它是表心理活动的语素项,在该语义场中,语义相近的语素较多,如“忆、想、思”等,所以才会形成“思念、忆念”等“联合式”。支谶译经所处的东汉时期,也正是单音词向双音词过渡的重要阶段,因而语言中可能存有大量语义相同相近的语素,这都为“联合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也正是支谶译经动词性语素项更易形成“联合式”的重要原因。
从动词性语素项的语义特点来看,支谶译经中较为能产的动词性语素项有“爱⑷、动⑴、事⒀、爱⑵、动⑺、生⑵、动⑵、念⑴、知⑴”。以上语素项中,只有“事⒀”、“动⑴”、“生⑵”是实义动词,其他都是心理动词语素项,占9个动词性语素项的66.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支谶译经中表“心理活动”的语素项具有更强的构词能力。
最后,我们从这些语素项本身具有的语义来看,名词性语素项中多代表的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事物和概念,如“天、人”等。再如表示“时间、空间”概念的“方、时、后”,表示社会规约的“法、道”,表示思维活动的“意、心”等。动词性语素项以表“心理”为主,“念、知、爱”等都是人类思维所必须的。而形容词语素项也代表了世界中最基本的状态,如“善、大、正、恶”等。副词性语素项多属于“否定副词”的性质。现代汉语中“没”表否定最为常见,但古代汉语中,尤其是东汉时期,“无、不”更加多见,它们也正是支谶译经中构词数量最多的两个副词性语素项。由此可见,这些构词能力较强的语素项多半是人们生活中常接触的事物,或者是最基本的概念等。
下面我们从语法属性、语素分布、语义特点的角度对影响这87个语素项构词的因素进行总结,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这六类当中,每一类都有名词性语素项,而且除了(9-10)类,其他各类的名词性语素项远远超于其他几种。而动词和形容词性语素项基本保持一致,动词性语素项有11个,形容词性则有14个。副词性语素项虽然数量较少,但构词数目基本和动词性语素项相同,可见它的构词能力并不弱。
观察语素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名词性和动词性语素项的强势分布都是以后位为主,只是它们的构词情况有所差异,名词性语素项多构成偏正式,而动词性语素项则多形成联
合式。此外,还出现了若干形容词性、副词性、连词性及数词性语素项,基于语法属性,它们更倾向于前位构词,而且只有形容词性语素项有用于后位的语例。
再从语义特点进行考察,前文已述,名词性语素项大多表示一些基本的事物和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类中还出现了佛经义项的语素项,尤其是在构词能力最强的(10+)类中,10个名词性语素项中便有4个是佛经语素项,分别为“法⒇”、“天⑸”、“佛⑴”、“道(23)”,这也更加体现了支谶译经的佛经语料特点。动词性语素项以表“心理活动”的居多,尤其是构词数最多的“念⑴”、“知⑴”全部都是心理动词性语素项。87个语素项中共有形容词性语素项13个,它们全部是“性质形容词”性,在汉语中,这也与状态形容词数量较少有关。而在6个副词性语素项中,出现了表范围、表否定、表时间、表程度几种。但是大体来说,还是“否定”性副词语素项最为能产。通过对比这几类主要的语素项,我们可以发现,副词性和形容词语素项的构词能力与它的语义特点关系不大。
三、支谶译经中较为能产的佛经语素项
支谶译经中较为能产的语素项除了上文提到的法⒇、道(23)、心⑿、天⑸、佛⑴以外,还有“梵⑶”、“魔⑴”、“刹⑴”、“禅 ⑴”。构词数量最多的当属法⒇(构词15例)、佛⑴(构词14例)、以及天⑸(构词11例)。
这些语素项在构词时基本都采用佛经义项,但它们并非全是为佛经而新造的词。例如“法、天、心、道”等早在先秦便已出现,而如“佛、梵”等五个语素,无论是佛经语素项还是引申义语素项,均是在佛经翻译盛行之后才产生的。这类语素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初都是源于“音译词”。例如“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缩略形式。再如:
禅—— “禅那”的音译缩略
梵——“梵摩”、“梵览摩”的音译缩略
刹——“刹多罗”的音译缩略
魔——“魔罗”的音译缩略
它们在产生之初只是一种单纯记音的音节,但是在后世的使用中,逐渐具有了“语素”的身份。有学者称其为“无义音节语素化”。[5]我们可以大致构拟一下它们的变化过程:在佛经翻译初期,可能有较多的抽象概念都使用了音译的方式,而且很多音译词都是多音节,这种复杂的形式并不利于人们的理解。而且一些概念非常多用,即使是作为音译词也具有较强的标识作用,那么在人们对其理解巩固之后,译师便有可能从多音节音译词中抽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音节(从支谶译经的用例来看,基本都抽取首音节),它不仅表音,而且整个音节也沾染上了原音译词的语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发生了“语素化”的演变,从“音节”过渡到了可以参与构词的“语素”,这种“无义音节语素化”的成分可以和汉语中原有的语素组合,但在支谶译经中还出现了两个“无义音节语素化”的成分结合的情况,例如“佛刹”。
素有关的语篇三
《语素意识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35~38
Studies
ofPsychologyandBehavior
语素意识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
吴思娜t,3舒华・刘艳茹2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2北京顺义区教研中心,北京101300)
(3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文章考察了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和命名速度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语素意识和命名速度对汉字命名组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语素意识和语音意识对同音字识别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语素意识是唯一显著预测两种不同阅读任务的认知变量。对阅读障碍儿童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76%的阅读障碍
存在语素缺陷;相比之下,分别有43%和41%的阅读障碍存在语音缺陷和命名速度缺陷。结果表明汉语的语素意识在儿童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语素缺陷有可能成为儿童汉语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命名速度,阅读障碍。
分类号B842.5
素和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特点是什么?虽然研究者已经1
前言
发现了语音意识对汉语阅读的作用和阅读障碍儿童的英语阅读发展研究已经发现了至少三个认知变
语音缺陷和语音提取(命名速度任务)的困难M,近量与阅读有密切关系。研究者都发现语音意识对阅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报道了语素意识对汉语儿读有预测作用,即一般公认语音意识是预测正常阅童的阅读具有重要作用[8,91,并且有研究者认为它读发展的重要指标【1】.语音加工缺陷是英语阅读障的作用超过语音意识对阅读的作用[91。那么,与其碍中普遍存在的缺陷。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了命它两种对阅读有作用的语言变量相比.语素意识的名速度和语素意识等与阅读有关的因素。虽然研究贡献大小如何?语素意识对阅读不同方面是否都存者对命名速度作用的本质还不十分清楚,但已有的在影响?如果语素意识的确在汉语阅读中起着非常研究发现了命名速度对阅读的预测作用以及阅读障重要的作用,那么阅读障碍儿童中的语素缺陷的比碍的命名速度缺陷【2】。英语语素意识与阅读关系的例有多少以及有语素缺陷儿童的阅读困难程度如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研究者认为何?这是本研究着重关心的问题。
对英语儿童阅读有重要作用的因素是语音意识,在本研究采用内部差异较大的群体研究.被试包控制了语音意识的作用以后.语素意识对儿童的阅括正常儿童,有阅读障碍但智力正常的儿童,以及读就不起作用了[31:有的研究则提出了相反的证智力轻微落后的儿童.以探讨语素意识在汉语儿童据,认为语素意识虽然和语音意识有关,但并不从阅读和阅读障碍中的作用。
属语音意识[41。也有研究者认为语素意识对阅读的作用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了解文字系2研究方法
统;使读者更准确和更流利地读出或写出长的复合2.1
被试
词;减少儿童对语境的依赖:促进口头和书面词汇北京市郊两所普通小学5、6年级学生751人
的学习.促进句法分析和阅读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标准化的汉字识字量的测验和瑞文推理测验也越来越为研究者所关注嘲。
(张厚粲,1985)。选出识字量水平至少低于同龄正汉语作为表义文字,影响其阅读发展的重要因
常儿童1.5个年级(即识字量水平分别在3.5和4.5
收稿日期:2004—2—9
}本研究受到攀登项目95一专一09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259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的资助。作者简介:吴思娜,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1级博士生。Emaihwusina@teaeh.bfsu.edu.C11。
舒华,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
方数据35
36
心理与行为研究第3卷
年级以下)、智力正常(25%~95%)的儿童56人作为阅读障碍组。为了扩大被试内部的差异性,我们也选择了智力百分等级在10%以下的儿童47人作为一般能力落后组.这其中包括识字量正常的被试28人、识字量达到阅读障碍组标准的19人。另外.选择了两个测验都正常的49人作为正常控制组,共152人。见表1。
表1被试基本情况表
2.2研究程序
测验的操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个别测验.包括语素意识、命名速度和命名组词测验。第二阶段为团体测验,包括语音意识测验和同音字识别测验等。两个阶段的间隔时间为1周。
全部测验分为认知能力和阅读测验两个部分。其中认知能力测验包括语音意识测验、语素意识测验和命名速度测验:阅读能力测验包括命名组词和同音字识别测验。2.2.1认知能力
语音意识测验测量被试操纵语音意识的能力。给被试口头呈现三个音节。让被试挑出三个音中与众不同的一个,并把答案写在纸上。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不同的三个分测验。每个测验有12个项目,共有36个项目。例如,口语呈现/kui2/,/b02/,/banl/,让儿童挑出声母与其他两个不同的一个音节,并把序号写在题纸上。
语素意识测验
测量儿童对词里字的意义的辨别。
口头给儿童呈现一个词,让儿童产生一个和目标词中一个字的意思相同的词和一个与词中的字意思不同的一个词。如:给儿童提供一个目标词“草地”,让儿童产生一个和“草地”里的“草”意思相同的词,如:小草;一个与“草地”里的“草”意思不同的词,如:草率。满分为30分。命名速度测验
测量儿童自动化的语言加工能力。
实验材料为9、4、2、7、6五个数字。每个数字重复八次,共有8行,每行5个数字。每行5个数字的排列顺序都是不同的。被试的任务是尽快地并准
万
方数据确地读出这些数字。共有2次测验,记录所需时间。
2.2.2
阅读测验
命名组词材料全部来自课本,五年级学生用的材料选自前八册小学课本,六年级用的材料选自前十册课本。两个年级用的字有54%是相同的。共有56个汉字。
同音字识别材料全部来自课本,五年级学生用的材料选自前八册小学课本.六年级用的材料选自前
十册课本。两个年级中69%的用字是相同的。这个任务是给儿童呈现一个双字词,其中一个字是以拼音形式给出,后面呈现两个同音字,让儿童选出一个和这个词中另一个字组成合适意义的字。每个年级有45个词。如:“won
皮玩顽”。所
选的词都是经过预先评定,被认为在口语中比较熟
悉的词。
3结果与分析
3.1认知变量和阅读测验的描述统计
为了了解整个群体的分布情况,我们计算了全体被试的各种认知能力和阅读成绩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结果见表2。
表2被试的各种认知能力和阅读成绩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语音意识命名速度(ms)语素意识命名组词同音字识别
3.2认知变量和阅读成绩之间的相关
因为不同任务的因变量的单位是不同的,因此,所有任务的成绩都转化为标准分数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所有被试的认知变量和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从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到,语素意识、语音意识和命名速度三个认知变量与阅读的不同测验之间都有显著相关。两个阅读测验之间有较高的相关。语素意识与其他两个认知变量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与两项阅读测验相关较高(见表3)。但是三个认知变量对阅读相对贡献的大小,以及不同阅读测验中认知变量的贡献是否相同.从相关分析中是无法知道的。
3.3
认知变量对汉字阅读的作用
为了考察三个认知变量对阅读的相对贡献.我
们以三个认知变量和智力作为自变量。分别以阅读的不同任务为因变量进行Stepwise多元回归分析
第1期
(见表4)。结果表明,当以命名组词分数为因变量时,只有语素意识和命名速度两个因素的贡献是显著的,其中语素意识的贡献大于命名速度的贡献。当以同音字识别分数为因变量时.只有语素意识和语音意识对同音字识别分数有显著贡献。同时,语素意识的贡献也大于语音意识的贡献。
表3各种认知能力及其与阅读成绩的相关系数
注:8”p<0.001。表4三个认知变量对阅读测验分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两个不同阅读测验分别代表了阅读的不同侧面。结果表明,在每种任务中,语素意识均有显著贡献,而且语素意识的贡献都大于其他的认知变量,证实了语素意识与汉语儿童阅读的密切关系。由于我们选择的被试之间在智力、阅读能力上的差异比较大,因此,语素意识的作用反映了整个被试群体的特性。
3.4语素缺陷在阅读障碍中的比例
为了进一步说明语素缺陷和阅读障碍之间的关系,我们以控制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标准,计算了三个认知测验和两个阅读测验上每个个体的Z分数。选取1.5SD作为缺陷的标准[10l。因为两个阅读测验有很高的相关,我们把两个阅读成绩的Z分数之平均作为阅读合成分数。选出了阅读合成分数低于1.5SD的被试作为阅读有严重缺陷者,共有91人。并对阅读有严重缺陷者所存在的认知缺陷进行分析(见表5)。结果表明,所有阅读障碍中,具有语素缺陷的人数为69人.占全部阅读有严重缺陷者的76%;有语音缺陷的人数39人。占
万
方数据37
43%:有命名速度缺陷的人数为37人,占41%。为了进一步观察语素缺陷和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又把被试分成两组。因为全部缺陷组的阅读成绩明显低于其他组,而且这一组中包含了全部的缺陷,因此我们在分组的时候,把这部分被试排除在外,只分析存在一部分缺陷的被试。按照被试有无语素缺陷(Z分数低于控制组1.5SD),把被试分成
两组:一组是有语素缺陷组,一组是无语素缺陷组。对他们的阅读合成分数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语素缺陷组的阅读分数(一4.59)明显低于没有语素缺陷组(一3.59),两组之间差异显著t(73)
=2.717。p<0.01。
表5不同种类缺陷儿童的数量
4讨论
不同的阅读任务虽然都涉及词汇的形、音、义加工.但它们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命名组词是在字形的刺激下,通达并产生语音的过程,同音字识别任务是在形、音、义的作用下,实现对字形的再认:这些任务考察的目的不同,提供输入刺激的多少也不同.因此,他们所包含的基本加工过程也不尽相同。我们对阅读的不同侧面都进行了测验。结果表明,无论哪种阅读任务,语素意识和它们之间都有较高的相关,而且,语素意识和以前预测阅读发展的任务如语音意识、命名速度等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在多重回归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不同
务贡献显著的是语素意识和命名速度:对f谐字识
的阅读任务对变量的需要是不同的。对命名组词任
别任务贡献显著的是语素意识和语音意识。语素意识不论在命名组词还是在同音字识别任务中作用都是显著的.而且,它对阅读的贡献超过其他因素。这些结果都提供了强烈的证据说明语素意识对阅读
38
心理与行为研究
2BowersP,NewbyCE.Therole
of
naming
第3卷
speedwithin
a
成就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81,相对于其他正字法而言,汉语儿童对意义的敏感性可能对其阅读发展有更特殊的作用.因为汉语里语音的线索相对更不可靠,也更不明显。在以往阅读获得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语素意识任务,也得到了类似的
发现18]。
rood—
elofredingacquistion.Readingand
writing:aninterdisciplinary
joumal2002,15:109-126
3Calisleand
in4
first
Nomanbhoy.Phonologicalandmorphological
awareness
graders.AppliedPsyeholinguistics.1993,14:177~195
betweenreadingderivational
suf-
SingsonM,MahonyD,MannV.Therelationabilityandmorphologicalskills:Evidencefixes.Reading12:219—252
and
writing:an
from
进一步分析阅读障碍的语素缺陷发现,在全部阅读障碍中.有76%的儿童表现出了语素缺陷,是所占比例最大的。而语音意识和命名速度缺陷只占43%和41%。前人在没有考虑语素意识作用的研究中[tOl,发现57%的阅读障碍表现了命名速度缺陷,因此,认为命名速度缺陷是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主要缺陷类型。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比例的命名速度缺陷。但是和语素缺陷的比例相比,命名速度缺陷的比例就小多了。可以说,语素缺陷是在汉语阅读障碍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缺陷。语素缺陷可能成为汉语阅读障碍的一个主要缺陷类型。对有语素缺陷和没有语素缺陷的被试的阅读成绩分析结果显示,有语素缺陷的被试的阅读成绩明显低于没有语素缺陷的被试,暗示了语素缺陷对阅读的影响。
虽然,目前还不能精确地说明语素意识和阅读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但是,结合整个群体和阅读障碍群体的特点,我们看到语素意识的确在汉语儿童阅读和阅读障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
1
7
interdisciplinaryjournal.2000,
5NagyW.Relationshipofmorphologyandotherlanguageskillsliteracyskills
in
to
at-risksecond-gradereadersandat-riskfourth—
of
gradewriters.Journal7426
Ho
EducationalPsychology,2003,95:730~
C,Bryant
S
H.Phonologicalskillsare
important
in
learning
1
to
readChinese,DevelopmentalHo
SC,Lai
deficits
D
Psychology,1997,33(6):94-95
deficits
N.Naming—speed
andphonological
memory
in
Chinesedevelopmentaldyslexia.Learning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9,1
1,2)2:173-186
AB,et
8McBride-ChangC,Shu}LZhou
ness
a1.Morphological
aware—
uniquelypredicts
of
young
children’SChinesecharacter
1
recgni—
tion.Journal9Anderson
L
EducationalPsychology,2003,95:%43-75
H.Facets
of
W,NagyRC,Zhnag
contribute
to
metalinguisticChinesechil—
issues.
awarenessthat
Chineseliteracy.In
and
dren’Sreadingacquisition:theoreticalpedagogical
Lendon:K1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2
考文献
processes
in
10
liter—
Ho
C
S,Chan
D
W,TsangSM.The
in
cognitive
profileand
BradyandShankweiler,(Eds.),Phonologicalmultiple-deficitDevelopmental
hypotheses
Chinese
developmentaldyslexia.
acy,Hillsdale,1991:NJ:Erlbaum
Psychology,2002,38(4):543-553
THERoLEoF
MoRPHoLoGICALAWARNENESS
INCHINESECHⅡ。DRENREADING
WuSinal3,ShuHual,LiuYanru2
fl
School
ofPsych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2ShunyiDistrictEducationandStudy
3InternationdExchangeInstitute,BeijingForeignStayUniversity,Beijing100089)
Centre
101300;
Abstract
work,theauthorsexaminedtheroleofphonologicalawareness,morphologicalawarenessand
namingspeedinChinesechildrenreading.Wefoundthatmorphologicalawarenessandnamingspeedmadesig—nificantcontributiontoChinesecharacternamingandmorphologicalawarenessandphonologicalawarenesstoho-
current
Inthe
mophoneidentification.Specially,morphologicalawarenesswasauniquevariableinsignificantlypredictingbothreadingtasks.ByanalysingthedeficitswhichChinesedyslexiaown,wefound76%ofwholedyslexiahavenor-phologicaldeficit,butonly43%and41%hadphonologicaldeficitandnamingspeeddeficitrespectively.There-suhssuggestedthatmorphologicalawarenessplayedanimportantrolelogicaldeficitmaybethemainreasonforChinesedyslexia.Keywords
in
Chinese
childrenreadingand
morpho・
phonologicalawareness,morphologicalawareness,namingspeed,dyslexia.
万方数据
语素意识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
作者:作者单位:
吴思娜, 舒华, 刘艳茹, Wu Sina, Shu Hua, Liu Yanru
吴思娜,Wu Sina(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北京,100089), 舒华,Shu Hua(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刘艳茹,Liu Yanru(北京顺义区教研中心,北京,101300)心理与行为研究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5,3(1)12次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参考文献(10条)
1.Brady Shankweiler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literacy 1991
2.Bowers P.Newby C E The role of naming speed within a model of reding acquistion 20023.Calisle Nomanbhoy Phon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in first graders 1993
4.Singson M.Mahony D.Mann V The relation between reading ability and morphological skills:Evidencefrom derivational suffixes 2000
5.Nagy W Relationship of morphology and other language skills to literacy skills in at-risk second-grade readers and at-risk fourthgrade writers 2003
6.Ho C.Bryant S H Phonological skills are important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1997(06)7.Ho S C.Lai D N Naming-speed deficits and phonological memory deficits in Chinese developmentaldyslexia 1999(02)
8.McBride-Chang C.Shu H.Zhou A B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uniquely predicts young children's Chinesecharacter recguition 2003
9.Anderson L W.Nagy R C.Zhnag H Facets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that contribute to Chineseliteracy 2002
10.Ho C S.Chan D W.Tsang S M The cognitive profile and multiple-deficit hypotheses in Chinesedevelopmental dyslexia 2002(04)
引证文献(12条)
1.常云 汉语儿童英语语素意识与阅读学习的关系[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4)2.李虹.舒华 学前和小学低段不同识字量儿童的认知能力比较[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3)3.隋雪.马立波.王彦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素理解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特殊教育 2009(5)
4.薛锦.舒华.吴思娜 阅读障碍亚类型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中的问题(综述)[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2)5.常云 语素意识在不同语言系统间的作用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8(6)6.徐桂凤.静进 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9)
7.李虹.舒华.薛锦.杨剑峰 阅读障碍儿童的技能自动化能力[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1)8.隋雪.王彦.马立波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缺陷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特殊教育 2008(3)9.干红梅 语义透明度对中级汉语阅读中词汇学习的影响[期刊论文]-语言文字应用 2008(1)10.王艳碧.余林 我国近十年来汉语阅读障碍研究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7(4)11.刘文理.刘翔平 阅读发展相关的认知技能:汉语和英语的比较[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6(5)12.吴瑕 语素意识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5)
素有关的语篇四
《对语素问题的几点认识——关于黄、廖版《现代汉语》中语素问题的思考》
素有关的语篇五
《从文化因素看有关颜色词的习语翻译》
第19卷第4期2009年12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GansuRadio&TVUniversity
V01.19No.4
Dee.2009
从文化因素看有关颜色词的习语翻译
王建春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指导中心,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信息,在翻译时我们就要考虑文化因素,有关
颜色词的习语翻译更是如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有关颜色词的习语中英互译时的异同,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颜色词;习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3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09)04—0024.02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同样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语是语言的历史遗存,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的发生、发展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它的内容繁杂,包罗万象,社会、历史、心理、民俗等各类社会现象都可在习语中得到反映。因此,习语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之称【11。英汉两种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形象生动,意义深厚,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信息,所以值得我们做一些这方面的探
索。
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意义十分丰富,而
且许多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西方文化中颜色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直接,更易理解。鉴于中西文
化中对颜色词语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所以本文简要阐述一下有关颜色词的习语在中西文化
中的异同。
二、有关颜色词习语中英互译的异同
及其翻译方法
习语的翻译内容不仅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习语翻译应当在充分理解源语习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的基础上,用目的语把这些文化信息表达出来,并能得到目的语读者的认同。在研究有关颜色词习语的中英互译时,我们不仅要根据中西文化差异看到它们的不同点,也应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因为民族文化也有相通的一面。所以我们把汉英颜色词习语翻译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类: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非对应关
系。
1.对应关系
一、探索颜色词习语翻译的必要性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颜色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因此有关颜色词的话题是我们在语言、文化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和颜色词有关的习语更值得我们去研究。描述颜色的词语只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但它们却构成了大量的习语,这些与颜色词有关的习语为语言的表达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21。对于西方来说,由于经历封建社会较短,近代和现代教育和科学得到普及和
飞速发展,所以对这种定义比较容易接受。但是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随着中西国家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化也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使得一些有关颜色的习语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即一种语言习语的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能找到对应的表达。如:英语中有“greencard”,则汉语中有“绿卡”;英语中有“blacklist”,而汉语中有“黑名单”,黑色(black)在英汉语言中都有否定、反面的含义;英语中有“blueprint”,汉语中有“蓝图”;英语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中人们给颜色赋予了强烈的神秘色彩,因此不能很好地接受这种定义。
收稿日期.'2009-09.11
作者简介:王建春(1981.),女,甘肃永登人,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9年12月
王建春:从文化因素看有关颜色词的习语翻译
中有“yellowcard”。汉语中对应的有“黄牌(警告)”。
会遇到大量的表现出不同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的习语,这些有关颜色词的习语无论在意义、形式还是文化特征上,我们根本找不到一点共同之处。虽然中西文化间在不断地进行着渗透,但是中西文化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有些关
于颜色词的习语翻译出来时我们根本找不到一
像这样一些颜色词的习语我们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法,即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这样既保存了译文的形式和风格,同时也使译文看起来更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如:“greentea”译成“绿茶”;“blackmarket”译成“黑市”;
“Red
Cross”译成“红十字”:“blue—collar”译成“蓝
点有关颜色的意思,而表达的是与颜色无关的含义。如:英语中的“whitelie”根据字面意思翻译成“清白的谎言、无罪的谎言”,但是这样的表达好像不合乎情理,实际上应翻译为“善意的谎言”。例如:当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像这样的谎言我们就称之为“whitelie”。再如汉语中的“白开水”,这里的“白”指的是颜色,但译成英语是
“plainboiled
领”等。
这种文化重合的情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毕竟是一小部分,而绝大多数的习语都是半对应或毫无关系的。
2.半对应关系
在英汉语言中,有些颜色词的习语在文化特征上只是部分地相对应。即有的英汉意思相同,修辞手段不同,因而形象也不一样;有的只是字面意思相近,内涵相差甚远,而且用于不同的场
合。如:“green
envy,green鹊jealousy,
green—eyed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
with
water”,里面并没出现“white”这个
颜色词。如英语中的“greenhand”译成汉语是“新
手”,而和“green”的本意毫无关系,因为“green”在英语中还表示缺乏经验、知识、训练等。
像以上这些习语,我们在翻译时就要先弄清其本身的文化涵义来灵活对待,而不能根据颜色词的原意来直接进行翻译,更不能望文生义。如:tape”译成“繁文缛节”;“bleedonewhite”译成“榨尽某人的血汗”;“bluechip”译成“热门的
“red
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应该翻译为
“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blue
films”则在汉语中表示“黄色电影”;“blacktea”则
在汉语中意为“红茶”。
类似这样的习语,对于一种语言的颜色习语我们能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相应的表达,虽然有些形式不同,但内涵相同。在进行此类习语的翻译时,我们采用套译的方法。即在翻译时只要找到相对应的表达就可以了。如:“black
inthe
股票”;“givegrayhair”译成“令人焦虑”。
三、小结
’大自然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但由于中西文
化的差异,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有时不对应,所以我们在翻译有关颜色词的习语时就要区别对待。希望本文提出的一些翻译方法能使大家在翻译有关颜色词的习语时做到更准确、更
形象生动。
face”中的“black”原意为黑色,但是在翻译时应套译为“脸色铁青”,而把本意“黑色”不能译出
来。“to
raisetothe
purple”中的“purple”不能译为
紫色,在此应套译为“升为红衣主教”。“greenpower”里的“green”不能译成绿色,在此套译为“金钱的力量”,因为美元的底色是绿色的。“bluechina”里的“blue”不能译成本意蓝色,应套译为
“青瓷”。“brownbread”套译为“黑面包”,而和
【参考文献】
[1]温中兰.汉英习语翻译与文化认N[II.上海科技翻译.
2004,(3).
“brown”的本意棕色没有一点关系。
3.非对应关系
[2]叶邵宁.试论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m论
文天下论文网.2007.
除了上述这些对应和半对应的关系,我们还
Discussions
OH
theTranslationofIdiomsReferringtoColor
Words
fromtheCulturalFactors
WANGJian-chun
[责任编辑张泽宁】
从文化因素看有关颜色词的习语翻译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建春, WANG Jian-chun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指导中心,甘肃,兰州,730030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ANSU RADIO & TV UNIVERSITY2009,19(4)
参考文献(2条)
1.温中兰 汉英习语翻译与文化认同[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 2004(03)2.叶邵宁 试论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段艳丽 浅析英汉习语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语用价值[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1)2. 张晓丽 从文化因素透视英汉颜色词的内涵[期刊论文]-出国与就业2009(6)
3. 龚萍 含有颜色词汇习语的认知模型化分析[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 邵莉.Shao Li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颜色习语翻译[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30)5. 周文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习语的翻译[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7(3)6. 何冰 浅谈颜色词的翻译——颜色词与语境[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4)7. 徐艳萍 论英语颜色词的使用和修辞特点[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4)8. 王体 漫谈颜色词的英汉互译[期刊论文]-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5)9. 李珺 生活中的颜色词使用说明[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33)
10. 安婧毓.方丽萍 英汉颜色词的模糊性[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
本文链接:
素有关的语篇六
《浅谈称呼语在职场中的使用及相关因素》
第23卷第3期
2009年6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l.23No.3Jun.2009
浅谈称呼语在职场中的使用及相关因素
宋 云, 赵速梅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合肥 230009)
摘 要:称呼语是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在职场中,语境因素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文章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指出东西方职场中对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产生影响的各种语境因素。
关键词:称呼语;职场;语境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3634()03UsageofAddressins, Su2mei
St,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isanimportantcomponentinlanguagecommunicationandaculturalsignalofinter2personalrelations.Inbusiness,thefactorofcontextplaysgreatinfluenceonthechoiceandusageofaddress.Thispaperisaimedtoexplorethisphenomenonfromtheperspectivesofpragmaticsandso2ciolinguistics,andpointsoutthevariouscontextsinfluencingthechoiceandusageofaddressinbothwesternandeasternbusiness.
Keywords:address;business;context
一、引 言
称呼语不仅是语法单位,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是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称呼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使人不快,产生交际障碍。称呼语反映了交际双方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程度等,是衡量人际关系的一把尺子。同时称呼语又是一个敏感的语项,在不同的语境中变换不同的形式,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称呼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罗杰・布朗(RogerBrown)(1961),阿伯特・吉尔曼(AlbertGil2man)(1960),马格丽特・福得(MargueriteFord)(1961)就发表了有关称呼语的文章。他们研究了美国人常用的“头衔+姓”和“单称名”这两种称呼方式,发现这两种称呼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年龄和地位的差别等因素[1]。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文化、历史等角度研究汉语称谓的语义演变和选择规律。陈原(1983)探讨了配偶称呼的变化及意义,卫志强(1994)研究了称呼的语用特点和引起称呼变化的一些因素[1]。本文根据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以语言的实际运用为研究对象,联系职场文化语境,把语言的使用者“人”与语言赖以存在的环境“职场”联系起来,对称呼语在职场中的使用进行论述和分析,旨在探讨相关语境因素对称呼语的影响
。
收稿日期:2008205226;修回日期:2008210223作者简介:宋 云(197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生。
106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
月
二、语言学中的语境因素与称呼语的使用语境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称呼语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决定性。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语境可以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通常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及口语中的前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交际目的、交际内容、交际方式、文化背景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词语符号[2]。这些非语言性语境因素的变化直接制约着人们对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例如,在职场中,单就交际者的身份这一因素来说,在称呼语的变异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四课中的小故事有这样一段话:
原文:“…AlfredBloggswhoworkedasadustman…”
“…Alfhasjustfoundanotherjob.Hewillsoonbeworkinginanofficeasajuniorclerk…”“…andotherswillcallhim‘Mr.Bloggs’,not‘Alf’”.
译文:“……当清洁工的AlfredBloggs…”
“Alf刚找到另一份工作。“而且别人将称他为‘Bloggs先生’,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Alf,,这就影响到人们对他称呼的改变,”。
,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和满足自己的交际需要,,有效选择自己的言语形式,做到言随旨遣。称呼语,作为言语形式,、角度、话题等的变换相应地发生转变,以适应新的交际需要,否则就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言语交际中任何一个非语言性语境因素都是动态变化发展的。称呼语在实际使用中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复杂情况,因为语境因素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称呼语的选择和转换,以适应特定的语境。因此,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仅仅了解称呼语的基本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考察不同语境中称呼语的得体、恰当的选择就比较重要[3]。称呼语是会话双方交流时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对对方身份和地位的确认。在人际交往中,称呼语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因而,恰当的称呼语常常是使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关键。说话者和听话者总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动机、交际内容等因素在称呼方面作相应的调整。
三、影响称呼语在职场中使用的相关语境因素
1.交际对象因素与称呼语的转换
职场中的称呼语复杂多变,尤其在中国。因此,职场中称呼语的使用必须符合被称呼对象的身份、地位。以下将分别针对不同等级交际对象的称呼进行具体分析。
(1)上级对下级 职场中如果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高,称呼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性。如:小/老+姓、全称呼(姓+名)、半称呼(当“名”至少为双音节时,只称名不称姓)、姓+职位“、你”或零称呼等。由于职位上的差距,说话者(上级)在与听话者(下级)的交谈中处于某种心理上的优势,显示出一定的权势,体现在称呼语的使用上,就是称呼的多样性,甚至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以苏叔阳的小说《故土》中有关主人公白天明的一段有趣的描述为例:
“他生平最怕领导,不知道在领导面前该怎样说话才算得体,每次上级召见,他都提心吊胆,单是领导对他的称呼,就够他思索半天。经验告诉他,倘若领导称他为‘白天明同志’,这便意味着一场严肃的谈话,领导准会又向他提出他的一些该去掉的毛病,或者应该注意加紧改造的问题;倘若称他为‘白天明’,那就糟糕,说不定接下去就是一场批评;而倘若称他为‘老白’,这便是说,领导已经认可他属于地地道道的人民一分子,而且还有了点成绩让领导高兴;再倘若称他为‘天明’,这便是他的幸福,是可以让他
第3期 宋 云,等:
浅谈称呼语在职场中的使用及相关因素
[3]沉浸在苦涩的快乐里许多许多天。”107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对白天明的称呼除了体现出多样性以外,不同的称呼还暗示着不同的交际内容和目的。再以零称呼为例,零称呼是典型的上对下的称呼方式。在交谈中,上对下经常不采用任何称呼语,即采取零称呼的形式。这种称呼方式也是交际双方权势与地位在语言中最强烈的显现。例如,曹禺的话剧《日出》中黄省三和李石清的对话:
黄省三:(低着头,急促地)李秘书,这是您要的紧急抄件。
李石清:好,放这儿吧[4]。
在《日出》中,李石清的权势高过黄省三,因而李石清跟黄省三说话时,一般直呼其名,或者直接省略称呼。零称呼不仅体现了上级权势,也体现了上级潜在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从以上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对下的称呼没有严格的限制,下级往往只有被动接受上级所赋予的称呼。
(2)下级对上级 当说话者的职位低于听话者时,、礼貌;种类也呈现出单一性。如:姓+职称或“您”等。下对上的称呼。,显示身份并形成一种尊称而存在。、,。例如,曹禺的《日出》写:
()(他不大自然地顿了一下)经理,你知道市面上怎么回事么?[4]“经理”或是尊称“您”的,可是得意忘形的他居然称起“月亭”“你”。,使潘月亭大为恼火,便说“:以后你爱称呼我什么
[4]就称呼我什么,你叫我月亭也可以,称兄道弟,跟我‘你呀我呀’地说话也可以;……”不当的称呼最终
导致了李石清被辞退的命运。
在下对上的称呼中人们往往以称呼造成对方心理上的优越感,以期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比如,就职务而言,有正副职之分,且副职比重较大,可是反映到称呼中恰恰相反,正职比比皆是,副职却几乎销声匿迹。人们对副职领导通常省其“副”字而称,这种有意拔高对方职务、抬高对方身份的称呼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权势的热衷,也传递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敬。但是在使用这种称呼时应避免相应正职领导在场的情况,免得使其受到心理上的“威胁”感。
由此可见,在下对上的称呼中,称呼语的选择具有被动性。说话者选择什么样的称呼更多取决于听话者的偏爱,说话者要“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听话者喜欢的称呼。
(3)交际双方职位等级相当 当交际双方职位相当时,甲对乙采用姓名全称呼,乙对甲也同样可以使用。如果双方同为领导层,则通常以姓+职务互称,以表示尊重;如果双方同为普通员工,一般情况下称呼的种类较多,如:全称呼、半称呼、老/小+姓,甚至有时可以采用类亲属称呼,如“:刘姐”等。这类称呼语显得亲切、友好和随意。
(4)职场中的通用称呼语 与东方人遵守“贵贱有等”“自卑而尊人,贬己而尊人”的思想相反,西方人更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提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这种注重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观念使西方人在职场中具有较强的争取平等和自由竞争的思想意识。这体现在称呼上就是倾向于采用通用称呼语,如:FN+LN(fristname+lastname),T+LN(title+lastname),Mr.+LN,Ms.+LN等,既简单、正式,又体现出尊重和平等。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及加入WTO,大批外企不断涌入,使得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国内职场中也逐渐开始使用姓+先生/女士等这一类通用称呼语。
2.交际场合因素与称呼语的转换
职场中称呼语的使用除了要考虑到交际对象的因素以外,还须注重交际场合的制约作用。根据其正式程度,交际场合可以分为正式、中性和非正式。即使对同一对象,在不同场合也应使用不同的称呼
108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
月语,以适应场合变化的因素。一是职场中的正式场合,如业务谈判、协议签订等。在这些场合,人们通常采用比较正式、礼貌、简洁明了的称呼,既体现出双方的平等地位又表达出尊重之意。如:姓+先生/女士、姓+职位/职称等。二是企事业等单位内部通常情况下的日常运作及各种内部会议等职场范畴中的中性场合。在这一场合因素制约下,人们之间的称呼通常是姓+职称/职位、全称呼等,既尊重又亲切。三是职场中的非正式场合,如聚餐、娱乐时人们的称呼又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随和、亲密的情感。如:老/小+姓、半称呼、类亲属称呼,甚至还有无伤大雅的绰号等。当然,对于职位较高的领导的称呼还是要把握好分寸。
3.其他因素与称呼语的转换
职场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复杂的关系网络体系。人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关系。这就决定了职场中人们在交往时的称呼不仅受到上述某一个或两个因素的制约,实际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因素在无形中影响着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如交际时间、方式、目的、内容,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心理、情感、性格、情绪、受教育程度、家庭出身、亲疏程度、职业特点,还有整个社会文化、、传统习惯等。如前例《故土》中,领导对白天明的诸多称呼,除了受到交际对象因素制约外,其产生影响。。
纵观整个职场———这一特定领域的称呼语,呼语的使用上还是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的。、功利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在职场交际中称呼对方时,。如前例中领,这就决定了无论存在什么样的交际内容和目的,;再如,无论雇员和老板的关系多么亲密,至少在,FN称呼老板,恐怕都不太合适。可见,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对于,它们的支配地位远远高于其他因素。
四、结束语
职场中,一个小小称呼语,却关乎着人际关系,左右着交际进展,是言语交际的先导语,其意义显然不容忽视。恰当的称呼语是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交际双方使用何种称呼语开口,这是影响社交过程的第一步[5]。称呼语的各种变异都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体现。在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上,语境特别是非语言性语境中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因素起到了很大的决定作用。本文初步探讨了职场中诸多语境因素在对称呼语的转换中起到的制约作用以及各自作用的大小、强弱。而这一特点,无论是在提倡尊卑有别、强调等级差异的东方职场中还是在崇尚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的西方职场中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确选择恰如其分的称呼语是值得我们大家认真探讨的话题。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探析,既可以丰富语言学研究,又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语言的人际功能的认识,是极有意义的。我们研究称呼语在职场中的变异,解释它同各语境因素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期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新视角来深化对职场中称呼语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5]。
参考文献:
[1] 陈 辉,陈国华.人称指示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2001,(3):175-176.
[2] 伊英莉,孙启耀.浅议语境因素与称呼语[J].山东外语教学,2001,(1):25-26.
[3] 郑雯嫣.称呼语在语境中的变异表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6):84-87.
[4] 刘晓露.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25-26.
[5] 赵英玲.英汉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J].外语学刊,1997,(1):16-20.
(责任编辑 郭立锦)
素有关的语篇七
《浅论包含服饰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_辛菊》
素有关的语篇八
《“语素教学法”初探》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语素教学法”初探
姓名:解永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董为光
2004050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长期居于辅助的地位,词汇教学法的研究也相对薄弱。
近年来,吕必松教授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根本途径做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采用的是西方语言的教学路子,即以词作为基本单位的“词本位”教学法,这不符合汉语的基本特点。基于此,本研究运用词汇学基本理论、第二语言教学基本理论,构想更加符合汉语词汇教学规律、切实可行的“语素教学法”。
“语素教学法”不是仅仅局限在一词一语的范围内,而是作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根本途径与根本策略提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教学法则。关于语素教学法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涉及到许多有待深入探究的具体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配合紧密的教学材料、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都是实施语素教学法必须完成的工作。
“语素教学法”虽可以使学生通过已知语素、词语推及未知词语,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应注意方法实施的阶段性与所适用教学客体的选择性;面向“语素教学法”的语素与构词的研究也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语索教学法”遵循汉语的内在规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现阶段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本课题从宏观理论、微观方面对语素教学法的科学性及基本要素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改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落后的现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素教学法语素词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VocabularyteachingisallimportantpartofexternalChineseteaching.butithasalwaysplayedanassistantrole.Furthermore.theresearchonthemethodofvocabularyteachingiscomparativelyweak.
Inrecentyears.Pro.¨Bi—songthinksprofoundlyoverthefundamentalwayofe)(ternalChinesevocabularyteaching,HebelievesthattheteachingwayweuseinexternalChineseteachingisthesamemethodaswesternlanguageteaching.namelytheteachingmethodof“WordStandard’’whichconsidersthewordasthebasicelementoflanguage.Thismethoddoesnotmatch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Chineselanguage.Onaccountofthat,thisthesis,bymeansofthefundamentaltheoryoflexicsandasecondlanguageteaching,conceivesofamorepractical“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whichanswersmuchmoretothelawofChinesevocabularyteaching.
PutforwardasthefundamentalwayandstrategyofexternalChinesevocabularyteaching,the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isnotjustconfinedtotherangeofwordsorMorphemes,butateachingprinciplewithgreatsignificanceasawhole.Theresearchon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isjustunderway.Itisinvolvedwithmanyconcreteproblemsneedingfurtherstudy:scientificandreasonableteachingoutline、closelyharmonizedteachingmaterialandpracticalteachingmethods;alltheseworkhastobecompletedbeforecarryingout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
Althongstudentscandeducellnknownwords’meaningthroughknownmorphemeandwordsbyMorphemeTeachingMethod,itneedstograsptheimplementationstageandtheteachingobject’Sselectivityinthepracticalsituation;facingthe“MorphemeTeachingMethod'’,themorphemeandword—buildingstudyisalsothecontentsofthisPaper.‘
However,the‘‘MorphemeTeachingMethod’’,whichfollowsthenatureoftheI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hineselanguageandadvocatesmorphemeisthebasic
anelementoflanguage,representsinnovativeteachingidea.nepaperexploresthereliabitityandbasicfactorsofthisnewmethod.
Thistaskwouldhavesomepositiveinfluence
ofstuding
followed.onchangingthebackwardsituationtoandteachingpolysemantinTCSL.Furtherstudiesinthisfieldalsoneedbe
Keywords: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
morphemeswords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Eh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讯永缀
日期:却V年占月c}Et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锯氰镒指导教师签名:—爹如光j日期印l|【年i月P日日期沙产瑚7日
素有关的语篇九
《_剩余语素_成因管窥》
第31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1月 Vol. 31 No. 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9
“剩余语素”成因管窥
王万秋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剩余语素的产生受语言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即事物的变化发展以及汉语双音化的趋势,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东西交流的加剧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
关键词:剩余语素;定义;同形替代法 中图分类号: H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6-0045-02
An Approach to the Making of Residual Morpheme
WANG Wan-qiu
(College o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
Abstract: The making of Residual Morpheme is open to a joint influence of factors both within and without the language, namely,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all things and the dual-pronunciation tendency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impacts of social customs and culture; the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against a multi-cultural collision background.
Key words: residual morpheme; definition; substitution for synonyms
一、剩余语素
有关剩余语素的特点和原因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仍有很多不足。这些研究大多只是举例说明哪些是剩余语素,并未对剩余语素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描写。
有关语素的定义,美国描写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认为:“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语音形式。”后来他又通过简单形式(simple form)和复合形式(complex form)的比较,进一步给语素下定义为:“跟任何一个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相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简单形式(simple form)或叫做语素。”[1,p195]
根据布龙菲尔德的定义,语素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1. 作为语素的形式必须能够以大致相同的意义出现在其他复合形式中;
2. 不能进一步切分为更小的语音—语义形式。[2,p38] 语素的识别主要是采用“同形替代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同形替代法”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许多学者对之进行修正。
杨锡彭[2]提出,诸如“豇豆、豌豆、蕹菜、荠菜、荞麦、
燕麦、鲣鱼、鳜鱼、蝮蛇、鹣鸟”等双音节词,只能进行单向替换,例如“豇豆、蕹菜”:
豇豆 豇豆 豇豆 蕹菜 蕹菜 蕹菜 青豆 豇? 油菜 蕹? 蚕豆 豇? 榨菜 蕹? 扁豆 豇? 花菜 蕹?
单向替换后剩余的前一成分“豇、蕹”,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出现在其他复合形式中的可能。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以下事实:因为“豇”的存在,豇豆与红豆、绿豆、豌豆等有着明显的不同。虽然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我们很难说出
[2,p48]
。豇的具体意义,但是它的确起到了“区别意义的作用”
由此,我们将现代汉语中像“豇、蕹”之类的成分,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是起到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形式称为剩余语素。得出剩余语素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剩余语素只能出现在一种组合中; 第二,剩余语素必须承载一定的区别意义。
我们必须将剩余语素与“剩余音节”区分开来。剩余音节是指尽管只能出现在一种组合之中但是并不承担区别意
──────────
收稿日期:2009-03-19
作者简介:王万秋(1984-),女,江苏东海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45-
第31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1月
义的成分,如“马达”的“马”、琵琶的“琵”、蟾蜍的“蜍”等,剩余音节并不是语素。
“剩余语素”并不是汉语所独有的。布龙菲尔德最早提出“剩余语素”的概念,他在《语言论》第十章中将之称为“独一无二的成分”(unique constituent)[1,p195]。美国的霍凯特通过cranberry、strawberry、gooseberry、raspberry、blackberry、blueberry等词的对比,说明尽管cran不能以它在cranberry中的意义出现于其他词中,但是cran却承担着一种意义,所以它才使得cranberry跟其他各种berry区别开从霍凯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对区别意义的重视。 来[2,p47]。
二、“剩余语素”的成因
现代汉语是历时语言层累的结果。如果仅仅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对汉语进行语素分析,很多问题就不能得到合理解释。采用历时的角度对共时层面的“剩余语素”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剩余语素”的理解。
“剩余语素”的成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关“剩余语素”产生的内部因素,刘哲在《谈剩余语素》一文中指出两点:一是词语形式复音化;二是文字形式偏旁类化[3,pp.61-62]。词汇的发展变化是极其复杂的。这两点虽然起着不少的作用,但是不能涵盖全部。
语音、语法、词义、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剩余语素”出现的内部原因不可笼统地概说,有可能需要对每一个“剩余语素”进行考察和描写。
1. 事物的变化发展以及汉语双音化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促使新词新义的产生,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词词义的变化和消亡。古代的某些事物到了当今社会或已不存在,或仅仅存留于某个地区,人们对它们的熟悉程度大大下降,因此它们的使用频率也会随之下降。由于汉语双音化的趋势,它们与种属名词组合形成某个语义场中的一个下位义。只能出现在一种组合中的部分剩余语素,正是因此而形成的。如:“豇豆”的“豇”、“豌豆”的“豌”等。
追溯语源,一般辞书上释“豇”为“豆名”,它有明确的指称对象。在本质上,它与“鸡、狗”这样的常用词是一致的。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到了现代汉语阶段,它们的使用频率有了很大的差距,以至像“豇”这样只能出现在一种组合中的单音节词不能再与“鸡、狗”这样的语素等同。而人们在判断它们是否是语素时,往往要对其组合能力进行考查,而不是通过直觉或回忆。因此,在现在汉语中,由于诸如“豇”这样的剩余语素的组合能力只为一,这与语素的判断标准相背离,因此,不在等同于“鸡、狗”等词。
在古代汉语中,“豇”并不是只在“豇豆”一词中存在,我们发现,“豇”还可以在一下词中出现:
打豇:“豇豆,莢必雙生,有紅白二種。長而肥者,充蔬皮;薄者秋成食子,名打豇。”——《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六 -46-
红豇——《御定駢字類編》卷一百四十一 白豇——《御定佩文韻府》卷三 食豇——《定山集》卷二
“豇”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语素是毋庸置疑的。 进一步分析,这类剩余语素的产生是由于能指的改变。同是一种豆,“果实为圆筒形长荚果,种子呈肾脏形。嫩荚可作蔬菜食用”,在古代汉语中只用“豇”来指代;到了现代汉语,却用双音节“豇豆”来指代,二者实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一致的,只是所采用的能指不同,属于同实异名。
2. 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社会习俗、观念对“剩余语素”的产生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以“胡”构成的词,大多表示来自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的事物。比如,“胡人”、“胡笳”、“胡琴”等。“我们平时所说的黄瓜也来自西域。黄瓜本称‘胡瓜’,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胡瓜》说:‘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按
[3,p63]
杜宝《拾遗录》云:“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从字面上看,我们很难看出为什么“黄瓜”不是黄色却用颜色词“黄”来指称。但是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因为避讳的原因,所以要改“胡瓜”为“黄瓜”。避讳方法主要有几种:一是改用同义字或同音字;二是加减字的笔划;三是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四是以“某”或“囗”回避;五,“黄”与“胡”的关系只能是同义词或近以近音代读[4,p286]。
义词关系。上文指出,一般将“胡”用于称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的事物。由于“胡”还有“大”的意思,如“胡蒜”、“胡蝇”等。《本草纲目·菜一·蒜》:“胡国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谓之大蒜是矣。”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一种小蝉)之类也。”而“黄”也有“大”义。“黄鹄、黄天”等词中,“黄”带有“大”的意义。在现今西北方言中,仍将“大豆”称为“黄豆”[5]。由于意义相近,因此用“黄瓜”来称“胡瓜”是符合避讳条件的。正是由于特定文化的影响,一些新词新义随之产生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3. 东西交流的加剧,多元文化的碰撞
随着世界融合速度的加剧,东西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一些新的事物在中国日益涌现。这些事物在汉语中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对译,因此往往采用“音译+意译”的有效方式指称这些外来的事物。
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音译词后加上种属词,如:“菠”来自尼泊尔语palinga的音译。《新唐书·西域传》有“……(贞观)二十一年遣使入献波稜菜、酢菜、浑提葱”,“波稜菜”进一步减缩,就成了“菠菜”。“昙花”的“昙”为梵语Udumbara(优昙钵)的音译词的第二个音节。此外,还有“卡车”、“粲察琴”等。卡车的“卡”虽然是car的音译,
(下转第49页) 但是在汉语中使“卡车”这种物体与“火车”、
易文静:对“面子理论”的再思考
(威胁)受话人的正面面子(的行为)(威胁)受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
这个层面,维护说话人自身面子的策略却未提及,但是通过对《围城》及电视节目《实话说说》部分话语片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己礼貌策略也是存在的。
四、结语
通过实际的言语分析可以看出对己礼貌也是礼貌问题讨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出发点。把对己礼貌和对他礼貌作为Brown & Levinson早年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第三个维度,显然促进了其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图1 面子和威胁面子的四种类型 表1 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类型
类型 威胁说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 威胁说话人正面面子的言语行为 威胁受话人负面面子的言语行为
言语特点
表达谢意,接受受话人的感谢和道歉,接受提供,托辞,不情愿的许诺和提供等
道歉,接受对方恭维,自我羞辱、否定、搪塞等,忏悔、认罪或承认错误等 1)让受话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行为。如命令、请求、建议、提醒、威胁、警告、激将等;
2)让受话人接受或拒绝的行为。 1)作负面评价的话语行为,包括:指
威胁受话人正面面子的言语行为
责、批评、轻视、讥笑、侮辱、不满、反驳、质疑、争执、不同意等言语; 2)体现不关心或漠视受话人正面面子的话语行为
Brown & Levinson对礼貌策略的探讨只考虑了受话人
[参考文献]
[1] Brown, P. & S.C.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介绍Brown和 Levinson 的礼
貌原则[J].外国语,1986,(3).
[3] 陈融.英语的礼貌语言[J].现代外语,1989,(3).
[4] Fraser, B. Perspective on politeness[J]. Journal of Prag-
matics, 1990,(14):219-236.
[5] Mao, Luming.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21):451-486. [6]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7] 崔永元.实话实说[E].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8] 桂诗春.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9]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上接第46页)“公交车”区别了开来。因此,同样可以看
成是具有区别意义的剩余语素。“粲察琴”,非洲的一种簧片拨乐器。源自英语zanza[6],这对丰富汉语自身的词汇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外来词中的音译部分也是“剩余语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布龙菲尔德.袁家骅,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0.
[2] 杨锡彭.汉语语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哲.谈剩余语素[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3). [4] 陈书禄.中国文化概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杨琳.“解手”与“胡豆”释名[J].辞书研究,2001,(1). [6] 王艾录.汉语理据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校对:宋春淑)
-49-
素有关的语篇十
《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语分析》
《语文研究》2004年第2期(总第91期)
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语分析
唐健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 要:文章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取了338组同素异序词语,从结构形式、意义关系和使用规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并列关系是其主要的存在形式;词典释义相同而使用有差异,涉及语体、韵律等多种因素;规范这些词语应考虑动态与静态的结合。
关键词:同素异序;同义词语;规范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04)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存在着一些语素相同素组合次序颠倒的词语,异序词语。,的写法,、。本文试从结构形式、意义关系、使用与规范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 结构形式
同素异序词语从音节上看,主要有双音节和四音节两种形式,没有三音节的。我们从字形入手,对
(1998修订本,文中简称)照《现代汉语词典》《现汉》(商务1987),从中选出799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
,:(1)颠倒后两个语素的组
合关系,有的发生变化,有的不发生变化,例如:A藏躲—躲藏(并列—并列)B蚕蚁—蚁蚕(偏正—偏正)C脱兔—兔脱(述宾—主谓)D痛经—经痛(述宾—偏正)E暮岁—岁暮(偏正—主谓)F破读—读破(偏正—述补)。双音节同素异序形式以“并列—并列”为主,占总数的80.14%。参看下表:
关系A组数226%80.14
B269.22
C176.03
D82.80
E31.06
F20.70
合计282
组词语,剔除不属于同素异序范畴,即仅是字形相同的那一部分和虽属于同素异序但从意义上看已明显是两个词语的部分,共得338组,其中四音节的56组,大多是成语,双音节的282组,基本上是词。这338组词语是我们观察的重点。
1.1四音节同素异序词语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前后两部分颠倒,每一部分内部语素没有颠倒,
(2)双音节同素异序的两个词中,有一个含有轻声音
例如:冰清玉洁—玉洁冰清,藏污纳垢—纳垢藏污。(2)前后两部分没有颠倒,每一部分内部语素颠倒,例如:肩摩踵接—摩肩接踵,水滴石穿—滴水穿石。(3)第一音节和第三音节颠倒,例如:残编断简—断编残简,手疾眼快—眼疾手快。(4)第二音节和第三音节颠倒,例如:旋转乾坤—旋乾转坤。(5)第二音节和第四音节颠倒,例如:零打碎敲—零敲碎打。(6)第一音节和第四音节颠倒,例如:夜以继日—日以继夜。总的来看,四音节的异序形式都是对举语素的颠倒,意义基本相同,使用不同的形式主要是修辞的需要。・23・
节,例如:喷嚏—嚏喷拾掇—掇拾篱笆—笆篱。其
中“嚏喷、拾掇、篱笆”的第二音节读轻声。(3)双音节同素异序的两个词中,有一个是儿化形式,例如:袍罩儿—罩袍、夜消儿—消夜。
二 意义关系
2.1同素异序词语在释文上的联系《现汉》中同素异序词语意义之间的联系可以从词语的释义来观察。通过分析发现《现汉》,对同素异序词语释义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1)甲词形释文后用“也说”“也叫”注出乙词形,乙词形用甲词形做释文,例如:[海拔]以平均海水面做标准的高度。也叫拔海。[拔海]海拔。
(2)甲词形释文后不用“也说”“也叫”,乙词形直接用甲词形做释文,例如:[冤仇]受人侵害或侮辱而产生的仇恨。[仇冤]冤仇。(3)甲乙两词形使用同一释文,例如:[棒冰]冰棍儿。[冰棒]冰棍儿。(4)乙词形的几个并列释文中有一个是甲词形,例如:[讲演]对听众讲述有关
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演讲]演说;讲演。(5)甲乙两词形释文的核心内容相同,表述形式不同,适用对象基本相同,有可替换的例证,例如:[付托]交给别人办理:~得人|胜利地完成了祖国人民~给我们的任务。[托付]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把孩子~给老师|~朋友处理这件事。(6)释文的内容相近,功能有差异,例如:[积累]①(事物)逐渐积聚:~资金|~材料|~经验。②国民收入中
(1)甲释文后用“也说”注出乙词形(2)(3)甲乙两词形使用同一释文(4)乙的并列释文中有一个是甲词形(5)释文内容相同,表述有异(6)释文内容相近,功能或对象不同(7)释文内容相似,意义有差别
用在扩大再生产的部分。[累积]层层增加;积聚:~
资料|~财富|前八个月的工程量~起来,已达到全年任务的90%。(7)释文的内容相似,意义有差别,功能或适用对象不相同,例如:[翻滚]①上下滚动;翻腾:白浪~|乌云~◇桩桩往事在脑子里~。②来回翻身打滚儿;翻转滚动:两个人扭打起来,满地~。[滚翻]体操动作,全身向前、向后或向侧翻转:前~|后~。参见下表:
某个义项
225013101合计%
全部义项
6866342820148238小计688884413015100
%20.1226.0424.8512.138.864.443.55100100
从释文上看,1—4系,7同、部分相同、意义不同。例如:
A组
[商洽]接洽商谈:为落实双方合作事宜,请速派
同素异序词语可能整个意义都相同,两个词形在使用中可以替换
,也可能只在某一个义项上相同,即在这一个义项上可以替换。还有可能只在某个用法方面可以替换。从可以替换这一点上看,它们是同义的。(1)词义全部对应,例如:[延伸]延长;伸展:这条铁路一直~到国境线。[伸延]延伸:公路一直~到山脚下。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换。(2)词义基本对应,只在某种用法上不对应,例如:[羊羔]小羊。[羔羊]小羊,多比喻天真、纯洁或弱小
人前来~。[洽商]接洽商谈:~有关事宜。
B组
[刷洗]用刷子等蘸水洗;把脏东西放在水里清
洗:~地板|~锅碗。[洗刷]①用水洗,用刷子刷。
②除去(耻辱、污点、错误等):~耻辱|~冤枉|~罪名。
C组
[逃脱]①逃离(险地);逃跑:从虎口中~出来|
者:替罪的~。在“小羊”意义上二者可以任意替换,在“比喻天真、纯洁或弱小者”的意义上,二者不能替
换。(3)词义的某些义项对应,例如:[计算]①根据已知数通过数学方法求得未知数:~人数|~产值。②考虑;筹划:做事没个~,干到哪儿算哪儿。③暗中谋划损害别人:当心被小人~。[算计]①计算数目:数量之多,难以~。②考虑;打算:这件事慢一步办,还得~~。③估计:我~他今天回不来,果然没回来。④暗中谋划损害别人:被人~。二者在②④上可以替换,①和③上不能替换。
2.3意义之间的差异
刚抓住的逃犯又~了|②摆脱:~罪责。[脱逃]脱身逃走:临阵~。
D组
[楼阁]楼和阁,泛指楼房。[阁楼]在较高的房
间内上部架起一层矮小的楼。
A组语素颠倒,释文相同,配例、意义基本相同;B组语素颠倒,[刷洗]与[洗刷]的第一个义项相同,与第二个义项部分意义相同;C组语素颠倒后,意义相近,但是“逃脱”不能带宾语“脱逃”,可以带宾语,意义相近,用法不同;D组语素颠倒后,意义完全不同了。这四种类型基本上反映出同素异序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类型:等义关系———近义关系———同族非同义关系。意义联系有一个从同过渡到异的过程。
2.2意义之间的对应
同素异序词语在使用中的差异表现为同中有异,这些差异除了意义交叉以外,还有方言、语体色彩、词义发展变化和语用方面的因素。(1)在一组同素异序词中,有一个词形来自方言或两个词形都来自方言,例如:应该—该应、热闹—闹热、冰棒—棒冰、鼓捣—捣鼓。前两组的后一词形来自方言,后两组的两个词形都来自方言。这样词语即使意义完全
・33・
相同,在语言使用上还是有不同的表达效果。(2)在一对同素异序词中,有一个词形或两个词形都是书面语的词语,例如:踉跄—跄踉、伤神—神伤、嗫嚅—嚅嗫、舛讹—讹舛。前两组的后一是书面语词,后两组前后都是书面语词。(3)基本义相同,比喻义或引申义不同,例如:护卫—卫护。“护卫”和“卫护”的基本义都是保卫、保护“,护卫”还引申为执行护卫任务的人员。“卫护”没有这个用法。(4)意义范围不同,例如:盗匪—匪盗、绅士—士绅、橘柑—柑橘,前者指个体,后者是总称。
三 使用与规范
3.1同素异序词语涉及的是同义词语的使用,主要是等义、近义词的使用。词典上的等义词语多数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像绍介、闹热、改窜、较比、掇拾、貌相、结喉、纪纲、顾主、头先、率直、先祖、儿男、该应等,在普通话里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有些虽然在个别场合中偶尔一用,、倍加、何如、苦寒、,、岔道多。即使是完全等义的,在具体的语言场合里还有协调韵律的作用,不能说语言里的等义词都是累赘。例如:牵挂—挂牵,都有“挂念”的意思,在“倘若你能回家转,投亲友,度饥寒,还清帐目我无挂牵”中,换成“牵挂”就不押韵了。沉浮—浮沉,都是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用“浮沉”,而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用“沉浮”,同样是出于节奏声律的考虑。这些等义词还为修辞提供了条件。同素异序词语的使用还有使用者个人的使用习惯问题,不管是棒冰还是冰棒,北方人都不用。使用这个词儿的大多是南方人;同是南方人,可能有的人说棒冰,有的人说冰棒。同理,同是北方人,有人说鼓捣,有人说捣鼓。使用者个人的语言习惯是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从前文二节所述来看,近义的同素异序词语实际上已经分化,这是词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意义基本相同的同素异序词语正在趋于分化,例如替代—代替、存储—储存,我们在网页检索发现,这些词语作谓语时用法基本相同,作定语或者作构词成分时,前者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后者,说明这些词已经出现功能方面的分化。例如替代产品、替代材料、替代成分、替代品中的“替代”,一般不用“代替”;而存储空间、存储技术、存储市场、存储业中
・43・
的“存储”,也多于“储存”的使用。
3.2同素异序词语中绝大多数是并列关系,这种组合方式与古代汉语里的同义词语连用有关。早期的同义词语连用语序不固定,双音化以后凝固成两种不同的形式,这两种形式又分别保存在不同方言中。比如南方多用掇拾、闹热、较比、横蛮、讳忌、荐引、爽直、绍介等,北方则多用拾掇、热闹、比较、蛮横、忌讳、引荐、直爽、介绍等。从性质上说,同素异序词语都是同族关系,所有成员都是不同的词语,客观上形成等义、近义的关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词汇丰富的表现。
3.3同素异序词语不同于异形词,它不牵涉字形写法,语源问题相对单一一些,组合顺序的变化为题,;其次,对于词义已,要予以密,并注意宣传引导;再次,有一些同素异序词语两个词形目前都通行,还很难决定取舍,应该多做个案研究,系统调查,逐个解决。在词汇整理规范的工作中,不应片面强调趋简。词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的各部分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维持语言的运转。在共时层面的基础上要顾及语源、语体、语用诸方面因素,关注动态发展。表面上看,同素异序词语的存在是一种“共时”现象,但实质上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只有将“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的研究结合起
来,科学地分析同素异序词语的成因、与其他相关语言现象的界限,才能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孙长叙.汉语词汇[M].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
[2]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1983.
[3]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语文出版社,1995.[4]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5]张寿康,林杏光.现代汉语中词素对换的双音词[A].语言
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1985.
[6]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J].中国语文,1979,(6).[7]侯敏.同素异序词的发展和规范问题[J].语文建设,1987,
(3).
[8]吴占海.同素反序词及其语音修辞[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1).
[9]杨奔.关于同素反序词的规范问题[J].玉林师专学报,1999,(4).
(责任编辑 巫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