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

| 出版专业资格 |

【www.guakaob.com--出版专业资格】

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篇一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解读》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里程碑

——国家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解读

林 鹰

摘要:我国园林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即将出台,这个标准对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使用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与目前正在使用的相关“标准”有什么区别?本文从本标准编写者的视角,对这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希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标准。 关键词: 国家标准 意义 使用 区别

1 概述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注: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列入国家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编制计划,标志着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正式走上了标准化之路。2009年12月,由城市建设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评价标准”通过了专家评审。目前,“评价标准”正在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有望于2010年颁布执行。

“评价标准”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乃至更广域的城市环境建设来说; 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标准”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所以,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这个标准就成为广大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2 “评价标准”编制的意义

2.0.1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目标、行动指南

“评价标准”包括了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个领域,涵盖了管理、规划、建设等多个层面,总结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相关的国际标准,采纳成熟的科研成果,归纳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不同发展水平,体现了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可以说“评价标准”将成为各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行动指南,也阐明了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各阶段的目标。

2.0.2 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

目前,包括《城市容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一些国家标准陆续出台,包括城市道路、建筑、公共场所、广告设施与标识、公共设施、环境照明、噪音与水环境等方面都有了可用于评价的国家标准,唯独对于城市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的园林绿化评价还是空白。

现行我国各城市执行或依据的与城市环境相关、冠以“国”字头的评价方法或“标准”很多,如《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等等,应该说这些“标准”对于促进城市环境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纲领”,但这些“标准”都是相关主管部门下发的通知和文件,有些是研究课题,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标准。我们在“评价标准”编制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各城市在执行一些“标准”中,存在着定义模糊、统计口径及标准不统一、操作困难等问题,所

以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一套科学评价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正确引导城市园林绿化健康发展、全国统一适用的国家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评价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园林绿化评价将从部门的“评比活动”向行业的“等级评价”转化。

2.0.3 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的全等级覆盖

国内现行的相关“标准”,仅针对某一发展阶段和水平,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层级标准或者说没有形成全国各级城市的准确覆盖,不能反映出园林绿化发展的持续过程。

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目前执行的“标准”仅仅可以把城市分成两类,达到标准的和不达到标准的,这就造成没有达到“标准”的城市在同类城市中找不到自己的准确位置,看不到差距,也就不能明确努力方向。即使是达到“标准”的城市之间差异也是较大的,而以前的“标准”无法体现出这种差异,这样就不利于园林绿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评价标准”建立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分级,全国所有的设市城市均可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建立“评价标准”将实现由原来的“要评比所以评价”向“不评比也可以评价”的本质转变,全面促进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持续发展。

2. 0. 4 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向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发展。 正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发展也必将由“快中求好”向“好中求快”的发展模式转变。绿地面积及比例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限制不可能无限扩大,在“评价标准”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城市绿地面积的增长主体,大多借助于一些滨河绿带、郊野公园和山地公园等一些与城市建设用地临界的用地。所以,城市的绿地面积增长到一定数量后将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绿地质量、如何提高绿地系统均衡性、如何完善绿地系统综合功能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的提升往往比数量增长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意义也更重大而深远。

一些城市虽然绿地指标较高,但是在绿地的品质方面距离生态、景观、文化、艺术的要求以及日益提高的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情操陶冶等诸方面都具有较大差距。所以建立一套涵盖园林绿化“质”与“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对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向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发展具有突出意义。 3 “评价标准”的使用对象

我们在“评价标准”编制时的任务要求非常明确:“评价标准”不能等同一般的技术标准或管理标准,是包含有技术与管理要素的综合标准,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各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

首先,“评价标准”是为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者乃至城市的管理者而制定,它是管理者评价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以某种形式成为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和评价管理职能是否到位的重要依据。

其次,“评价标准”是为规划者而制定,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规划者可以依据“评价标准”要求合理优化城市环境格局,确定一个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目标和环境品质。

最后,“评价标准”可以引导设计者把握城市园林绿地的设计导向,为科研工作者研究城市环境问题提供目标和方法。

4 “评价标准”的适用范围

4.0.1 设市城市

“评价标准”主要针对国务院确定的设市城市,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即县城)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即县辖建制镇)的评价将按照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管理办法实施。

4.0.2 城市市域、规划区和建成区

“评价标准”涉及城市的市域(市区)、规划区和建成区三个层面,以建成区为主。三个层面的划分既考虑到了城乡一体化的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又考虑到与目前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所采用的方法和口径对应衔接。

在“评价标准”编制过程中,曾经有专家提出是否能够突破建成区这样的一个概念,主要理由除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国内的建成区划定和面积统计尚无一个具体的执行办法。

“评价标准”最终仍选取建成区作为主要评价的范围,主要原因是:

(1)作为国家标准编制的原则是应对现行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术作统一规定,而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的方法不宜纳入标准。全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和城建相关统计都是把建成区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界定。

(2)建成区的名称和范围划定是具有法律依据的。《城乡规划法》中第二条将建成区纳入到规划区的阐述:“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划定。” 《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中要求:“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建成区的划定及其范围确认不仅仅是对“评价标准”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还将影响到城市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因此有必要配合“评价标准”出台建成区划定及其范围确定的管理办法。

4.0.3 深度到各类绿地

“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有关环境评价的方法。在欧盟的URGE(Urban Green Environment城市绿色环境)研究项目中,针对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和小范围的绿地空间分别提供了两套标准。

“评价标准”评价制定深度上基于整个城市规划的层面,对应的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该达到的深度,具体来说就是对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是对《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确定的各类绿地的评价,原则上不单独评价绿地地块。

5 “评价标准”的评价内容

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篇二
《GB50563-2010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GB/T 50563—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GB/T 50563—2010

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5月31日以第619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科研、学校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

1总则„„„„„„„„„„„„„„„„„„„„„„„50

2术语„„„„„„„„„„„„„„„„„„„„„„„51

3基本规定„„„„„„„„„„„„„„„„„„„„„53

4评价内容与计算方法„„„„„„„„„„„„„„„„54

4.1评价内容„„„„„„„„„„„„„„„„„„„54

5等级评价„„„„„„„„„„„„„„„„„„„„„83

5.1城市园林绿化I级评价„„„„„„„„„„„„„83

5.2城市园林绿化Ⅱ级评价„„„„„„„„„„„„„„83

5.3城市园林绿化Ⅲ级评价„„„„„„„„„„„„„84

5.4城市园林绿化Ⅳ级评价„„„„„„„„„„„„„84

1总 则

1.0.1城市园林绿化是影响城市社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标准制定之前,尚没有一个针对城市园林绿化综合永平进行评价的标准或规范,各城市执行的一些评价方法存在着定义模糊、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建立一套科学评价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正确引导城市园林绿化健康发展、全国统一适用的国家标准,是本标准的编制目的。

1.0.2本条主要碳删两点;

1本标准针对国务院确定的设市城市制订。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即县城)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即县辖建制镇),因其园林绿化和相关市政建设、环境建设要求、条件与设市城市有较大的差异,故不列入本标准的评价范围。

2有效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综合作用,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个领域,涵盖了城市宜居环境的各个方面。本标准除评价城市总体和各类绿地建设管理水平外,还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和与城市园林绿化相关的城市市政设施的评价。

2术 语

2.0.1本术语规定林荫停车场必须满足遮荫率的要求。遮荫率30%的标准

确定,参考了目前一些城市多年执行的“株行距在6m×6m以下栽有乔木的停车场,计算为绿化用地面积”的规定,同时兼顾小型车停车场车位和通道的尺寸。

2.0.2本术语部分参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中E7弃置地的解释,同时强调是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而弃置,区别于自然形成的砂荒地。戈壁滩等弃置地。

2.O.3节约型绿地的含义解释参照了原建设部(注:现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后同)《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1 215号)中对于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阐述。

2.0.6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常出现乡土植物、乡土树种、本地植物、原生植物等多种称谓,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各地理解不一。本术语强调了本地木本植物应为本地原生木本植物或虽非本地原生木本植物但长期适应本地自然气候条件并融入本地自然生态系统。为避免与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物种混淆,本术语强调本地木本植物应对本地区原生生物物种和生物环境不产生威胁。

2.0.7本术语明确了生物多样性应包含三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O.8湿地是城市环境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我国逐步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术语引用了1970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tbitat,简称《湿地公约》)中关于湿地的定义,这是目前国内较为认可,并在相关文件中较

多引用的关于湿地的定义。因湿地的术语采用了广义的湿地含义,本术语在解释中特别强调了城市湿地资源是纳入城市蓝线范围内的湿地,而非所有的水面和水域。原建设部2005年颁布的《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中规定: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3基本规定

3.O.1城市园林绿化评价体系体现了本标准1.0.2的要求。

3.O.3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城市在自然条件、社会人文、工程技术等方面差异较大,考虑到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评价项目分成基本项、一般项和附加项。基本项属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核心内容,一般项为城市园林绿化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对一些具有地方或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评价内容和一些目前在全国推广有一定局限的评价内容、研究推介方向性的评价内容,本标准设置为附加巩.搬份时可一定程度地替代同类评价的一般项,进一步突出对城市园林绿化特色性的鼓励。

3.O.4本标准评价方法采用了选项达标的方式,其特点是:

1操作简便,理解直观,目标明确,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就能得到结论。 2有利于明确重点和严格管理。如各等级的基本项为本等级中一票否决的内容。

3保留特色。对一些适应特定城市的条款保留一定的选择性,这也符合园林绿地建设应因地制宜的原则。

4园林理论和技术发展很快,采用选项达标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利于随着发展对标准的条款进行删减和增加。

3.O.5、3.O.6在本等级绿地建设和建设管控评价中,如果不能满足一般项数量要求时,可以通过评价同类型的附加项予以替代,评价满足任意两项同类型的附加项可相当于满足一项同类型的一般项,但不得重复选择。附加项的设置体现了本标准对特色建设内容的鼓励,同时也保证本标准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4评价内容与计算方法

4.1评价内容

4.1.1综合管理评价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规划编制、制度建设和公众参与等内容。

1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构

《城市绿化条例》第七条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区的城市绿化工作。”

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管理机构职能薄弱是目前制约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项评价内容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否有管理机构,二、是否有效行使职能。在国外一些关于城市绿色环境的评价中,如欧盟城市绿色环境URGE(Urban Green

Environment),对于行政机关中的决策效率也作为评价内容。

本项评价在本标准第5章中明确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各级评价的基本项。 2城市园林绿化科研能力

《城市绿化条例》第四条要求:“国家鼓励和加强城市绿化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绿化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

一个城市的科研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园林绿化的重要保障。本项评价内容有

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篇三
《一个序:为什么要写城市》

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篇四
《城市园林植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2005年第4期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No. 4. 2005年 (总第50期) 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Nat. Sci. ) General No. 50 文章编号:1008-7826(2005)04-0067-06

城市园林植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卞阿娜1 , 王文卿2

(1.漳州师范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福建 漳州363000; 2.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福建 厦门361005)

摘 要: 本文在对一些国内外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园林植物选择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城市园

林植物评价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指出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评价的全面性问题、评价研究的尺度问题和主观

因素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城市园林绿化效益评价研究的三点建议:(1)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效益的综

合评价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2)在综合评判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分区案例研究;(3)更全面地研究评价指标,使之

既具完备性又具独立性.

关键词: 城市园林植物; 树种选择;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绿化是建设、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多种效益. 而该效益的能否有效地发挥,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1-5]. 开展城市园林植物评价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改变人们对城市园林植物的认识,重视园林植物绿化效益,而且科学地选取和配置园林植物并发挥其最大效益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城市绿化工程建设中园林植物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目前有关研究不多,以往对于园林植物的评价大多是从美学角度着手,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因此如何全面评价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条件下的应用可行性和合理性,对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有积极意义.

2 我国城市园林植物选择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园林植物树种搭配不当,生物多样性低,乡土树种、特色树种少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和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前提,也是园林绿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的观赏植物种类贫乏,品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低. 据统计,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较常用的城市绿化植物种类多在1000种以下,西北地区有的城市常用的只有几十种,而世界名城如华盛顿等地常用的绿地观赏植物总数多在2000-4000种之间.

乡土树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来说是最为适宜的,也是体现当地乡土文化特色的主要树种,它理所当然应成为城市绿化树种的主要来源. 城市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植物景观的营造要依赖多样化植物来实现. 乡土植物资源是植物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缺乏对乡土植物深入研究及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对乡土树种在城市植物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很少,而外来物种却占绝对优势.

2.2 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绿化“千城一面” 收稿时间: 2005-03-25

作者简介:卞阿娜(1977—),女,福建漳州人,在职研究生. [6]

68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

不同的城市有特殊的地理、气候、地质等条件,因而应该有相应的植物群体. 而植物也只有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才能健康茁壮生长,它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也才能发挥出来;而实践中,人们并不遵循这一法则,只是简单的照搬一些成功设计的例子,造成了植物结构单一,千城一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大量草坪的单一种植,或者把单纯的草本、灌木、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导致稳定性降低,没有形成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综合效益好的合理种植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特色的城市,都有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等,亦需要恰当的植被景观点缀、烘托. 如广州被誉为花城等,从而增加了城市和地方绿化的品位和情调.

2.3 城市园林绿化只重视美化效果不重视生态效益,缺少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作用是巨大的,这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很多城市的建设实践都有利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也不可否认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只重视美化效果不重视生态效益的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对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指标尚没有明确系统的规定,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生态效益的体现无章可循,各地的城市园林建设多从景观的角度出发考虑设计,受行政干预严重,赶潮流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效益控制手段,从而导致已建成的大面积绿地生态效益不理想,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较大的制约,长此下去后果将是严重的.

3 城市园林植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全面评价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条件下的应用可行性和合理性,对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有积极意义. 目前大部分城市在园林植物的应用方面,较多地注意参考植物原产地的习性而较少结合城市生态条件的做法,常常导致一些失误而造成损失 . 因此,需要从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出发进行研究和实践,以积累和创造新的经验. 同时,不同城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不同和在植物种类方面的差异,对其它城市的同类经验虽可借鉴但不宜全部照搬应用,因此,以一个城市为单元进行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已日益显得重要. 有关城市园林植物评价的研究,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如下

3.1 单项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园林植物评估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单项研究较多,综合研究较少,单因素分析较多,而系统分析较少,主要是对单项效益分别进行研究的案例. 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城市绿化生态适应性效益的研究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10][8-9][7]: ,只是以往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和定性的基础上,缺少定量的实际调查数据基础. 目前许多学者在定量的实际调查数据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限于对绿化植物的单一生态适应因子进行测定. 如王文卿[11]等通过对土壤含盐量、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及植株受害情况的综合分

[12]析,对厦门市主要园林植物的耐盐能力进行了评价,筛选出一批耐盐园林植物. 辛如如和肖泽塞

[13]对汕头市道路绿化树种受台风袭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其抗风特性,经对比分析,把58个道路树种划分为4个等级,并对汕头市道路绿化树种的抗风分级标准以及树种选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王良睦等对厦门市中

心城市绿地--重点是行道树和古树名木受9914#号台风破坏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分析了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并就今后园林树木如何抵御台风提出对策与建议. 从单一生态适应因子进行测定,对树种的多种

第4期 卞阿娜, 王文卿:城市园林植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69 生态适应因子不做测定,这对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为城市绿化树种的生态适应因子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耐寒、耐旱涝、耐荫、耐盐碱、抗风、耐高温、抗污染能力、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方面,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对树种的多种生态适应因子进行研究. 如唐东芹和杨学军[14]等对上海地区138种城市绿化树种的应用及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和

[15]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选择及应用的建议. 谢晓蓉和刘金荣在河西走廊

中部城市张掖市,对42种花卉的不同生物学性状进行观测,并对各项测定指标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 但从评价结果上看,还有一些结果与实际不一致,还需进一步对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综观这些研究,无一例外地认识到绿化树种的健康生长是发挥其功能效益的基础. 城市园林植物生存及生长状况的优劣,既受城市环境因素的制约,又是影响植物生态功能的发挥进而反馈于对城市环境改善作用大小的基础条件. 因此,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应是以其生态适应性为基础,同时考虑其它功能目标的综合选优的结果.

3.1.2 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

我国早在6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只是研究内容多限于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和抗污染植物的选择方面居多,对其它效益如固碳释氧、滞尘杀菌、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研究较少80年代以来,对绿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的研究,有了深入和发展.

目前许多学者对生态功能进行研究,是针对某个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而进行研究的,其中对树种滞尘、减污功能研究的较多,对其它功能研究的相对较少,因而没有突破对个体绿地的小气候效益的零散的研究. 研究中多为乔木树种,对其它植物类型研究较少,研究领域较窄. 如赵勇[17][16]. 等对河南省郑州市不同绿化植物的滞尘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建立相关模型研究了郑州市绿地系统净化大气的效应,并采用相关指标和评价分级方法,将植物的滞尘能力划分为5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在大气污染与植物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在植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和吸污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辉[19]

[20][18]. 如孔等对98种园林植物进行熏气试验,探讨其对氯气的抗性反应,从而明确地判断不同浓度的单一污染等利用植物在混合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作用,以此筛选单一污染物下的抗性植物. 刘世忠和薛克娜

物作用下的宏观和微观、形态和解剖、生态和生理等方面的综合反应特性,科学地判断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等级,结合植物的吸污能力,提出筛选绿化植物的合理化建议. 选用绿化植物,需要这种植物的多种生态功能都有良好表现. 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对园林植物多种生态功能进行研究,为城市绿化植物选择提供了依据. 如东北林业大学[21]对哈尔滨26个树种夏季的固碳释氧、吸热释水效应及其滞尘能力进行测定比较,并通过电镜扫描技术,对数种滞尘能力差异进行微观解释,并从光照方面对各树种利用光能的能力进行测定比较,为城市绿化树种提供依据. 这些研究从发表文献来看,有些方法不是非常明确,而且没有考虑城市绿化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功能[22],如在树种选择时没有从对鸟类是否友好的角度出发,建议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研究. 总之,对园林植物各项生态功能进行系列的量化研究并进行分类,是研究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一个重要基础,同时可以作为评价园林植物的综合指标,也可作为合理配置园林植物的主要依据.

3.2 综合研究

不同城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不同和在植物种类方面的差异,对其他城市的同类经验虽可供借鉴但不宜全部照搬应用. 因此,以一个城市为单元进行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已日益显得

70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 重要. 不同种类的城市植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同一种植物对于环境中的不同限制因素的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指定一套综合评价指标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权重的确定方法目前主要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23].

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符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规律,由此产生的综合评价指标不仅是构建城市生态工程、合理应用选择城市绿化植物的科学依据;而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对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性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 如陈自新、苏雪痕[24-28]对60一80种北京主要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性及生态适应性进行系统的测定,包括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蒸腾吸热增湿、杀茵、滞尘、减污、耐萌性、抗寒性、抗污性等系列项目,并结合不同种类植物的绿量进行定量化研究,并作出种间差异的分类和排系,建立了评价园林植物的综合指标,为城市绿化园林植物选择提供了依据. 薛仁龙[29] 以城市园林绿化绿量计算为基础,以园林植物不同种类生态功能性的定量计算及生态适应性的定性分析为基本方法,提出了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控制指标及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生态功能性及生态适应性提出了设计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植物配置种植结构的方法,以期全面提高青岛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但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生态问题的复杂性及植物生长的地域性的原因,他们的这些成果尚不能满足其他地区的需要. 值得提出的是,介入生理生化领域研究植物的应用,必须紧密地同当地长期应用植物积累下来的“经验数据”相结合,互为验证,才会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还要不断地通过生产实践进行检验,加以丰富、修正和完善. 鲁敏[30]等通过专家咨询评价的方法,从生态适应性、观赏性、生态效能、抗污染能力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沈阳市绿化树种的评价应用的综合指标体系,并根据专家第一轮评价和沈阳市特定区域范围,在对绿化树种的综合应用评价的基础上,选定耐寒性、耐旱性、耐瘠薄、抗病虫能力、抗污染能力、观赏性和生态效益7项评价指标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因子,对沈阳市常见的200种绿化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判和分级,从而为沈阳城市生态工程建设中绿化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 王勇进

[32][31]等也通过有关专家咨询评价的方法,对深圳市主要园林植物从生长状况、适应能力、美化效果、绿化效果、抗病虫害性、抗风性、抗污染性7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级. 赵勇等采用综合评判的方法,选取反映植物生物、生态和经济等

8 项指标(吸硫能力、滞尘能力、抗污能力、观赏价值、增氧能力、生长力、环境卫生及种苗和养护费用),按照统计指标,有有关文献的报道来对其数量化,文献未报道的植物邀请专家评分对其进行数量化,由此对郑州市常见的43 种绿化植物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和排序,为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辛红兵[33]采用专家打分评议的基础上,按Saaty 的层次分析法,从观赏性能、适应性能、净化性能、生长性能、安全性能、经济性能6项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因子,对甘肃河西城镇150多种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判和分级,确定基调树种12种、骨干树种41种、一般树种54种、边缘树种47种,从而为其城市生态工程建设中绿化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 但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要除与选择评价指标不全有关之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数量化评分标准还未十分成熟,各家测量指标侧重有所不同及指标量之间的吻合换算有误差. 4 城市园林植物评估存在的问题

4.1 评价研究的尺度问题

目前对城市园林植物研究大多是在较宏观的层次上,以全球、国家、省、大流域等为统计单位,但是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不同和植物种类方面存在差异,评估采用的又是一些较粗

第4期 卞阿娜, 王文卿:城市园林植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71 略的数据资料,结果统计数据过粗,使得评价结果的实际操作性差,评价结果很难落实到实处,也就很难为政府提供科学的选择依据.

4.2 评估的全面性问题

虽然我们尽可能全面地评价城市园林植物,但由于不同种类的城市植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同一种植物对于环境中的不同限制因素的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在评价当中很难面面俱到,往往忽略了许多方面的性能.

4.3 主观因素的影响

目前,在许多情况下,对城市园林植物评估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常常使评价结果产生很大偏差. 由于影响城市园林植物的因素有许多是难以确定的,所以城市园林植物评估不可能做到十分准确. 5 城市园林植物评估的建议

(1)进行城市园林植物的综合评价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关于城市园林植物评价方面的研究,以生态效益的研究报道较多,而且多为单一生态效益评价.实际上城市园林植物评估绝不仅仅这方面,其他方面也应进行全面评价,建立以各种城市绿化效益为参数的综合评价是城市园林植物评价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综合评判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分区案例研究. 不同城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不同和在植物种类方面的差异,对其他城市的同类经验虽可供借鉴但不宜全部照搬应用. 因此,以一个城市为单元进行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已日益显得重要.

(3)更全面地研究评价指标,使之既具完备性又具独立性. 由于不同种类的城市植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同一种植物对于环境中的不同限制因素的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首先制定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城市园林植物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才起步.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多学科协作攻关,综合研究,这样才能逐步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Dresdner AJ. 1992. How a municipallity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 Manag Rev,26:139-151.

[2] Huang S & Chen C. S. 1990. A system model to analys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managing urban growth

of the Taipei Metroplitan Region. J Eniviron Manag,31:46-60.

[3] Kingsley GT. 1994. Managing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sia. Woard Bank Technical Paper 220,Fed. Govt.

Report.

[4] Larbi H. & Leitmann J. 1994. Urban environmental profile: Tunis. Cities, 11(5): 292-296.

[5] Marcin SJ. 1992. 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 environments: the potential foe least cost planning approaches.

J Environ Plan Manag,35(2):193-200.

[6] 黄玉源,黄良美等. 对我国城市绿化状况浅析. 生态科学,2003,22(1):582-586.

[7] 陈自新,苏雪痕等.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 中国园林,1998,14(6):56-57.

[8] 晓,王希化,等.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报. 浙江林业科技,2003,22(2).

[9] 平生. 城市植物生态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10] 赵 羿, 李月辉. 实用景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1.

[11] 王良睦,王文卿等. 厦门地区耐盐园林植物的筛选. 中国园林. 2001,6.

[12] 辛如如, 肖泽塞等. 汕头市道路抗风绿化树种调查研究初报. 防护林科技. 2004,6.

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篇五
《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城市社会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在规划实践中,对功能地域概念有许多不同的叫法。虽然学术界试图将其规范,但成效不大。

①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②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

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④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⑤都市圈: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都市圈,但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都是指城市的生活圈。

⑥城镇密集圈: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 评价:总之,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很多,内涵不一,但其本质内涵又相差不大。从学科角度看,无可非议,从法定规划看,也许还需要一个统一、规范的过程。都市圈、都市区、城镇密集区的提法在规范中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篇六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解读》

0MlEngineeringTechnologies

口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院林鹰

我国园林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即将出台,这个标准对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使用这个标准7这个标准与目前在使用的相关“标准“有什么区别7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评价标准))编制的意义

1.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目标.行动指南

《评价标准》包括了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个领域,涵盖了管理、规划.建设等多个层面,总结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相关的国际标准,采

概述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列入国家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编制计划.标志着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正式走上了标准化之路。2009

纳成熟的科研成果,归纳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不同发展水平,体

现了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可以说《评价标准》将成为各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行动指南.也阐明了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各阶段的目标。

年12月.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评价标准》通过了专家评审。目前,《评价标准》正在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有

望于2010年年内颁布执行。

2.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

目前.包括《城市容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一些国家标准陆续出台,包括城市道路,建筑.公共场所、广告设施与标识、公共设施,

《评价标准》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乃至更广域的城市环境建设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标准》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所以,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这个标

准就成为广大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环境照明.噪音与水环境等方面都有了可用于评价的国家标准,唯独对于城市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的园林绿化的评价还是空白。

现行我国各城市执行或依据的与城市环境相关,冠以“国”字

万方数据

头的评价方法或“标准”很多.如《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考核》.《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等,应该说这些“标准”对于促进城市

环境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纲领,但这些“标准“都是相关主管

部门下发的通知和文件.有些是研究课题,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

家标准。在《评价标准》编制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各城市在执行一些“标准”中,存在着定义模糊、统计口径及标准不统一.操作困难等问题.所以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一套科学评价城

市园林绿化水平.正确引导城市园林绿化健康发展.全国统一适用的国家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评价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园林绿化评价将从部门的”评

比活动“向行业的”等级评价”转化。

3.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的全等级覆盖

国内现行的相关“标准”,仅针对某一发展阶段和水平,没有形

成系统化的层级标准或者说没有形成全国城市的准确覆盖,不能反映出园林绿化发展的持续过程。

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目前执行的”标准“仅仅可以把城市分成两类,达到标准的和不达到标准的,这就造成没有达到”标准”的城市在同类城市中找不到自己的准确位置,看不到差距,也就不

能明确努力方向。即使是达到”标准”的城市之间差异也是较大的,

而以前的“标准”无法体现出这种差异,这样就不利于园林绿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评价标准》建立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分级,全国所有的设市城市均可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建立的标准将实现由原来”要评比所以评价”为“不评比也可以评价”的本质转变,全面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4.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向质量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正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我国的园林绿化发展也必将由”快

中求好“向”好中求快”的发展模式转变。绿地面积及比例受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限制不可能无限扩大.在《评价标准》的调研中我们

发现.许多城市绿地面积的增长主体,大多借助于一些滨河绿带、郊野公园和山地公园等一些与城市建设用地临界的用地。所以.城市

的绿地面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增长速度必将趋缓.而这时面临的主

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绿地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园林绿化质

量的提升往往比数量提升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但意义更重大。

一些城市虽然绿地指标较高.但是在绿地的品质方面距离生态.

景观和文化的要求以及日益提高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要求等诸方面

都具有较大差距。所以建立一套涵盖园林绿化4质“与”量”评价体

系的”标准“,对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向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发展具有突出意义。

《(评价标准))的使用对象

我们在《评价标准》编制时的任务要求非常明确:《评价标准》

万方数据

不能等同一般的技术标准或管理标准.是包含有技术与管理要素的

综合标准.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各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

首先.《评价标准》是为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者乃至城市的管理者而制定,它是管理者评价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以某种形式成为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和评价管理职能是否到位的重要依据。

其次.《评价标准》是为规划者而制定,在编制《城市总体规

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规划者可以依据《评价标准》要

求合理优化城市环境格局.确定一个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目标和环

境品质。

最后,《评价标准》可以引导设计者把握城市绿地的设计导向,为科研工作者研究城市环境问题提供目标和方法。

((评价标准》的适用范围

l,设市城市

《评价标准》主要针对国务院确定的设市城市.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Rp县城)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即县辖建制镇)的评价将按照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管理办法实施。

2.城市市域.规划区和建成区

《评价标准》涉及城市的市域(市区).规划区和建成区三个层

面,以建成区为主。三个层面的划分即考虑到了城乡一体化的园林在《评价标准》编制过程中,曾经有专家提出是否能够突破建因就是目前国内的建成区划定和面积统计尚无一个具体的执行办法。

《评价标准》最终仍选取建成区作为主要评价的范围,主要原

因是:

(1)作为国家标准编制的原则是应对现行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2)建成区的名称和范围划定是具有法律依据的。《城乡规划法》中第二条将建成区纳入到规划区的阐述:”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

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建成区范围的划定意义不仅仅是为《评价标准》的执行,还将建成区划定及其范围确定的管理办法。

3,深度到各类绿地

《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有关环境评价的方

法。在欧盟的URGE(城市绿色环境)研究项目中,针对城市范围

绿化发展趋势,又考虑到来与目前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所采用的方法和口径对应衔接。

成区这样的一个概念,主要理由除了促进城乡一体外,最重要的原

术作统一规定,而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的方法不宜纳入标准。全国

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和城建相关统计方法上都把建成区作为一个很重

要的界定。

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

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划定。”《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中要求:“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应影响到城市规划管理等诸方面,因此有必要配合《评价标准》出台

壁一

CivilEngineeringTechnologies

的绿地系统和小范围的绿地空间分别提供了两套标准。《评价标准》评价制定深度上基于整个城市规划的层面.对应的

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该达到的深度.具体来说就是城市整体绿地环境的评价和基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

确定的各类绿地的评价,原则上不单独评价绿地地块。

《评价标准))的评价内容

简单地说,《评价标准》主要评价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含规划)、数量和质量等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和市政设施等五个类型共55项评价内容。

1.园林绿化的管理

主要评价综合管理.包括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规划编制.制度建设和公众参与。

2,园林绿化的数量

主要评价绿地建设.包括城市总体绿地数量.城市各类绿地数量等。

3.园林绿化的质量

主要评价绿地质量《建设管控),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和设施

质量I市政设施)等三部分。

绿地质量(建设管控)主要评价绿地的功能、养护,景观、文化

和使用等方面,还包括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节约型园林建设等。

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主要评价城市环境中的水、大气,噪音.

温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等方面。

设施质量(市政设施)主要评价城市容貌.城市的供水、污水处

理.垃圾处理和道路交通等方面。

((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目标

《评价标准》将城市园林绿化高到低分成四个标准等级:城市园林绿化i级.城市园林绿化II级.城市园林绿化…级和城市园林绿化Iv级。各城市自我评价时,首先应该选择本城市需要实现的标准等级目标,也就是采取”先目标后过程”的评价程序,这样有利于各

城市通过自我评价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确知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2.明确评价要求

确定标准等级目标后,应了解该等级的评价项目和要求。55项评价内容在各标准等级中分成基本项.一般项和附加项。

各标准等级的”基本项”应为该等级中应纳入评价的内容,有任意一项基本项未达到该等级要求,均视为不能达到该等级。

各标准等级的”一般项”应为该等级中宜纳入评价的内容.各

标准等级的。一般项”不一定满足全部要求.但对满足要求的“一般

项”有数量要求。如果满足要求的”一般项“达不到该等级要求.均视为不能达到该等级。

在本等级绿地建设和建设管控评价中.如果不能满足。一般项”

数量要求时.可以通过评价同类型的“附加项”予以替代,满足任意

万方数据

两项”附加项”可等同于满足一项同类型的“一般项”,但不得重复

选择。“附加项”的设置体现了《评价标准》对特色建设内容的鼓励.同时也保证《评价标准》具更好的适用性。

3.对照评价标准

确定本等级的基本项.”一般项“和附加项后,就可以对照标准

要求对“基本项”和拟选择的“一般项”进行评价.满足的”基本项”

和”一般项”数量符合本等级的数量要求即为达到《评价标准》等

级,否则就应该选择更低等级的目标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的主要特点

1.采用选项评价

从国内现行的一些评价标准来看.大多采用选项的方法和打分

的方法。选项方法是建立在先目标的基础上,其优点就是更强调准确性和严格性,非此即彼。选项主要的缺点就是对于一些不易量化的内容,无法以“是”或者”非“来判断。打分方法则是先过程后

目标.更强调综合性和互补性。打分的缺点就是容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评价时需要一个群体参与,而结论往往因参与群体的不同而不同.目标需要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到,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数学模型也是问题。

《评价标准》将选项评价与打分评价相结合,总体以选项为主,

局部评价采用打分方法.并赋予不同的权重。这种方法有如下好处:

(1】操作简便,理解直观,目标明确。

(2)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严格管理和全面提升。

(3)对于标准中条款的删减和增加都较为便利。

(4)有利于一些不易量化.需要人为判断的内容评价。

2.减少人为因素

在整个评价体系的设计上,《评价标准》特别注意了尽量较少需要通过人工判读和统计的程序,尽量减少专家或地方部门的工作量。

如绿地建设、生态环境可以借助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查验或以专业性测试单位提供的监测报告为依据。当然.目前对一些数据的采

集还存在经费、技术能力和周期等问题.但从长远看,现代化的信息获取手段必将最大限度地代替人工数据采集统计。

综合管理.市政设施可以经各级政府盖章的报送资料为依据.以

专家抽查形式复核真正依靠专家组评价的只有建设管控部分的评价。

3.突出园林绿化的主体和特色

《评价标准》中与城市园林绿化紧密相关的内容42项.占76%。

根据专家意见.结合园林绿化的特点.《评价标准》强化了城市园林绿化的文化艺术内涵.景观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在各类绿地评价中强化了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的评价.着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

理念。

4.以城市园林绿化为核心,带动城市环境建设的全面发展

除了由园林部门直接管理和掌握的内容外,《评价标准》中还设

置了一些生态环境和市政设施的评价内容。

虽然目前因为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各地园林管理部门仍以“绿

地+绿化”为管理的范围界定,但《评价标准》是以“城市”为规定范围的国家标准,而不是仅供“行业”或“部门”使用。现代城市发

展理念要求区域空间的一体化.环境与社会要素的一体化。因此,未

来的城市园林绿化跨区域.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特点将更加突出。

由此可见,城市园林绿化应跨越“城市绿地+城市绿化“的概念,涵

盖与环境相关的其它要素。

从这点意义上讲.城市园林绿化评价工作和标准的实施,绝对不是也不可能仅仅由城市园林主管部门完成.应该威为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成为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

统一目标和工作内容。

5,继承现执行的.较为成熟的园林绿化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的建立,充分吸取和借鉴了目前我国各地正在执行和使用的一些成熟的方法和内容.如城市园林绿化|I级标准是以现行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基本内容和框架为基础

制定的。

6.充分考虑到了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的区域要求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有较大的差异.这是《评价标准》编制面I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为此,在标准的评价规定中,特别区分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等

一些特殊区域.而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化、节约型园林技术等新理念。新趋势,采用多重选择的形式,对于一些具有技术特色但在全国推广暂有难度的项目则设置为附加项.以保证标准的广泛适用性和现实可操作性。

《(评价标准))与目前一些“标准”的区别

1.不再进行园林三大指标的区域界定

与目前各地在使用的“园林城市”标准相比.除了强化了节约型园林的内容外.园林绿化三大指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分级不再依据地理气候区城和人口,而是按照城

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不同分别设置标准。

万方数据

通过对全国660个设市城市2008年的园林绿化三大指标统计

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呈正相

关关系.而城市的地理位置即南北气候地带对人均公园绿地没有

明显的规律性影响。按照2008年《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统

计,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均值达到了108m2,而

大部分省份和直辖市,既使加上暂住人口,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也超过了80m2,所以本项评价内容设置人均建设用地设置小于

80m2.80m2~100

m2和大于100m2三种情况.通过对660个城

市分别计算,分别设定评价标准。

考虑到绿地率应更多体现城市规划管理控制的要求而非地域

差别,而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故”评价标准”中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不再以城市所在区域和人口进行分

级要求。

2.建成区绿地率的统计

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厂r85—2002中对绿地率

计算做了这样的解释:“一般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和无特指的情况下,均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为用地统计范围”.照此解释.其他绿地不应

纳入绿地率的统计。一般来说,城市的建成区范围要大于建设用地

范围,或者说建成区内的城市绿地包括建设用地外的“其他绿地”。《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的是建成区绿地率。事实上,建设用地外的“其他绿地“不论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居民休闲游憩

场地.还是在城市自然景观建设方面.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评价标准“在建成区绿地率统计中允许纳入建成区内、建设用地外的部分”其它绿地”。但是,为了避免因统计”其他绿地“而弱化对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建设,《评价标准》规定此类“其它绿地”应与城市建设用地相毗邻,且计入总量不得超过建设用地范围内各

类城市绿地总面积的20。

建设用地外的河流,湖泊等水域虽然可能在建成区范围内,也

能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但因各地情况不一.面积跨

越较大.故一律不列入本《评价标准》统计范围。

结语

虽然《评价标准》编制历经了两年的时间,但因为涉及的内容

非常广泛,国内一些相关的基础条件和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且全国

各地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相信在实施过程中将会发现许多需要补

充完善和改进提高之处。

此外.有些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内容,尤其是一些能够反映城市生态环境技术水平和质量的内容,如叶面积指数、碳汇率.综合物种指数等等,因目前暂无基础数据和

基本技术支持,也没有纳入评价标准之中。

对于这样复杂的一项工作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从《评价标准》主要编写者的角度.笔者认为《评价标准》最大的意义在于褡建了一个很好的开放式平台.她的未来同

样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圜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解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林鹰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院建设科技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7)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刘志强.LIU Zhi-qiang 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刍议[期刊论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24(1)

2. 王丽君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苏州实践[期刊论文]-建设科技2010(7)

3. 彭珍宝.旷建军.范水平.旷文秦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规划中推荐树种的筛选和评价标准[会议论文]-2007

引证文献(1条)

1.刘志强 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刍议[期刊论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1(1)

本文链接:

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篇七
《城市道路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道路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姓名:陈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

指导教师:王政梅

2009040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如何评价城市道路景观质量,目前在我国的标准和规范中只是一般的定性描述,无明确的定量指标,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随意性,景观的质量无严格的评价依据和评定标准,使城市道路景观质量通常难以完全满足要求,导致部分地区的城市道路景观质量较差,严重影响行车舒适性及城市的形象等。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景观评价方法。为此,本文在结合我国城市道路景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道路景观质量评价的研究课题。

本文首先阐述城市道路景观的概念和特点,以及道路空间的视觉特性对城市道路景观的影响,并确定了道路的环境、功能、美学三方面是道路景观评价的主要内容,以此作为道路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接着,针对城市道路景观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加以总结,明确了道路景观评价的对象。其次,在对景观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构建城市道路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并选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分析了综合评价时需要对指标所进行的处理过程及方法,并对可用于道路景观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确定了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对道路景观进行评价,对该方法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以宁波江南城市道路景观评价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本次的课题的研究,建立了一个三级指标共26个评价因子的城市道路景观评价体系。在对相关评价因子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景观评价、城市道路绿化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了评价体系中底层评价因子的4级评分标准。通过评价体系及标准的构建和制定,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对景观进行评价分析,得出各路段景观质量状况。同时也找出不同评价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为今后的评价工作在评价方法上提供一种参考。尽管在本次城市道路景观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欠缺,但通过本次评价的初步研究,能为今后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景观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Howtoevaluateurbanroadlandscape,thereisgenerallyqualitativedescriptioninourcountry’Sstandardsandspecifications,nodefinitequantitativeindexes,andisoptionalinthedesigning.Thedeficiencyoftheurbanroadlandscapeevaluation

cannotdetails,maketheurbanroadlandscapequalityusually

requirements.Thepoorurbanroadcompletelyaffectsthemeetthedrivinglandscapeseriously

comfortableandimageofthecity,etc.Therefore,ascientific

onandrationalurbanroadlandscapeevaluationmethodisrequisite.Basedthecurrentachievementsand

discusseddeficiencies

theabouttheresearchesonontheurbanroadlandscape,thispapersubjectstheurbanroadlandscapeevaluation.

Firstly,thispaperelaboratedtheconcept

roadandcharacteristicsoftheurbanlandscape,anddiscussedtheinfluenceonthevisualcharacteristicofroadspacetotheurbanroadlandscape.Asthemaincomponentsoftheurbanroadlandscape,surroundings,functionandaestheticsarethetheoreticalprincipleintheresearches.Thecomponents

deepoftheurbanroadlandscapeisintroduced.Thesecomponentsareanalyzedanddiscussed.Also,theobjectsofthe

onevaluationsareclear.Secondly,basedtheanalysisofthecomponentsofurbanroadlandscape,theprinciplesand

evaluatingitemsmethodsoftheurbanroad

andlandscapeevaluationareproposed.Thesystemaresetedup.Finally,howtodealwiththe

onitemsintheapplicationofthemethodsisdiscussedinthepaper.Based

multi—gradefuzzycomprehensive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amethodisproposed

thedetailsofthetoevaluateappraisementtheurbanroadlandscape.This

taketheSouthRoad

Basedonarticlealsointroducedmethodinuse,inNingboasexampletoshowthepracticableofthismethod.theresearchesinthispaper,aurbanroadlandscapeevaluation

methodincludingthreelevelindicatorscontaining26factorsisproposed.Thebeddingfactorisdividedinto4categories,accordingtotheachievementsandcodes

andabroad.Usingtheaboutthelandscapeevaluation

AHPandurbanstationbothathomeandFuzzyMathematicstoevaluatingthelandscape,thispaperobtainedthe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qualityparameterofthelandscape.Atthesametime,thispapercomparedthedifferentevaluationmethodswithothers,andfoundthedifferentandsimilarwiththeseveralevaluationmethods,hopingforprovidingconsultationsforevaluationworks.

Keywords:Urbanroadlandscape;Evaluationoflandscap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I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

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篇八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解读》

怎么描述一个城市的园林篇九
《城市园林系统解决方案》

城市园林系统解决方案

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数字地球”这一概念将被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质量。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挑战,为提高现代行政管理水平,结合园林系统工作实际,建立“数字园林系统”,实现对各类绿地、树木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管理和查询与统计,并且在局域网络条件下,实现信息的分级权限管理和共享浏览,实现所需单位通过局域网和其它人工方式使用本系统内信息,为园林行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先进工具,使其在绿线规划及管理,园林绿地现状和历史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绿地的审批与执法,古树名木的管理,绿地改造与设计,义务植树与绿地认养,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植保等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

数字园林 空间数据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1. 数字园林系统概述

1.1. 行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为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各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许多城市建设的目标。

城市建设加大了对城市绿地的开发和保护。随着城市建设和绿化建设的进行,城市环境和绿地资源分布情况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如何实时了解城市现有的绿地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如何加强对存在的绿地的保护,如何制定适合城市市情的绿地规划,如何进行绿化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是对园林管理部门提出的新课题。

1.2. 方案建设目标

针对园林管理部门的系统需求,武汉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基于自主创新技术,设计开发园林绿化领域的“数字园林”系统,提供从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到建库集成与管理、到分析应用一套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该系统运用先进的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引入GPS卫星定位设备,采用大型空间数据库系统Oracle9i和国产GIS基础平台吉奥之星GeoStar4.0技术,以Client/Server系统架构,实现利用计算机,对城市园林信息进行分类浏览、查询、统计、信息管理和行政审批等功能,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和具体园林业务实施提供先进的辅助办公手段。

1.3. 方案建设原则

数字园林化系统具有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特点,系统建设必须遵循先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论证,以达到最优化设计结构和完善的系统运行机制。

科学性是建设现代信息系统的必然要求。该原则要求系统在设计和建设中做到系统结构的科学性,即在软硬件选型和配置上科学合理,具有先进性,且经济实用。系统设计要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应用要求。

1.3.1. 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和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和规范,并在系统建设时形成本市统一的图形信息分类编码和属性信息指标体系,以及系统开发的技术规程与标准,同时为部门的业务工作建立规范的模式。

1.3.2. 先进性和开放性原则

系统的建设应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建设方案、建库技术、网络技术,尽量采用可扩充性强、运行效率较高、容易开发和维护的GIS平台以及硬件设备。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软硬件产品更新换代快,所以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充性。在数字园林系统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园林局业务的要求,在系统设计中既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又要考虑系统的开放与可扩充性。

1.3.3. 易用性原则

系统的开发要充分体现面向用户的思想,并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界面直观、方便友好,并为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全方位、动态、实时的技术支持,提供完备的联机帮助。

1.4. 系统的特点

整合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城市基础建设综合应用数据库,全面掌握城市地区建设、绿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和规划情况。为实时监控城市园林绿化情况打下基础,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园林绿化信息。

园林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系统数据库对全市园林绿地数据有一个详细的、实时的、透彻的了解,为行使园林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结合了园林业务管理流程,设计办公、审批业务处理功能,使园林绿化设计审核工作更加高效;方便实用的绿化数据统计功能,节省了大量的统计、核查、计算等繁琐工作;探索了一条将信息系统与日常业务工作整合的工作方法,促进了电子政务工作。

2. 数字园林系统解决方案

2.1. 系统方案

数字园林的整体方案流程如图所示:

图2-1数字园林系统方案示意图

2.2. 园林绿化数据标准

数字园林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为了统一系统内部的规范,同时尽可能与其他系统的衔接顺畅,在系统建设之前应当标准先行。只有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才能够使系统的建设顺利进行。

系统的标准化设计应按照已有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针对园林绿化数据的实际情况、系统目标和用户需求,制定出规范化和标准化文件。就现阶段而言,系统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数字园林数据标准化体系,包括:

A. 地理定位控制(平面控制系统和高程控制系统)标准;

B. 图形数据的分类与编码体系;

C. 属性数据指标体系;

D. 数据分层方案;

E.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F. 空间定位统计单元;

G. 数据采集和建库技术流程和质量控制;

H. 元数据标准;

I. 建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图式符号系统;

J. 建立统一、规范的系统数据库数据字典。

2.3. 数据采集

由于数字园林工程项目涉及测绘内外业生产,并且需要软件研发工作实时跟进,工序比较复杂,必须进行分项设计,因此将本项目流程规定为六个阶段:资料准备阶段、内业采集阶段、内业编辑阶段、外业调查阶段、监理检查阶段、数据处理入库阶段和提交、试运行阶段。依据以上说明项目的总体流程见下图所示:

图2-2数据采集总体流程示意图

 资料准备:指为完成整个数字园林工程数据生产所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卫星影像、地形图、

监理软件等等工作均属于资料准备工作;

 内外业调查试验:为了在正式作业前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作业技术指导书,需要在内业采集开

始之前进行内外业调查试验环节;

 内业采集:指根据甲方提出的要求在航片立体模型上采集需要的要素和信息;

 内业编辑:指按内业设计书的要求检查和编辑通过内业采集获取的信息;

 外业调查:根据内业采集的信息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进行外业绿地图形信息的确认和属性信息的

调查,并再次通过内业编辑将外业确认的信息修改到内业采集的图上;

 数据质检:以上环节过程中数据质检自始至终跟进,内业提供数据到外业,前一环节移交数据

到后一环节都要进行数据质检,并且保留完整的数据质检报告和记录;

 监理检查:对经过二外调查后编辑提交的数据进行监理检查,如果满足要求则可以进行下一步

的工作,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则根据监理的检查报告确定修改和修测方案;

 数据整理和入库:指将通过监理检查的成果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处理、数据拓扑建立和严密数据

检查,并将整理完成的数据分区入库,完成数字园林专题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试运行:协调软件研发人员,安装调试数据库到数据库服务器上,进行数据库字典、符

号和访问权限配置等工作,交与培训人员进行后续培训工作。

2.4. 系统建库

使用数字园林建库子系统完成绿化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将通过监理检查的成果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处理,导入绿化信息数据库,使其能够满足用户提出的使用需要。

2.5. 系统应用平台

系统应用平台主要包括数字园林建库、数字园林管理两个子系统,实现对园林空间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实现数据处理、入库、更新、查询、浏览、元数据管理、应用分发等服务,包含基础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数据显示、数据提取、数据集成、权限管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等功能。

系统应用架构如图所示:

图2-3数字园

林系统应用平台示意图

2.6. 数据更新

根据园林管理部门日常工作情况,结合绿化设计、建设、实施流程,设计绿地数据的更新方式。绿化数据更新步骤如下:

1. 系统从绿化数据库中实时提取绿地数据;

2. 对绿地数据进行编辑修改;

3. 上报管理部门审核;

4. 将审核通过的绿地数据入库、更新;

采用上述实时数据更新的方式,使绿化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与现场绿地情况保持一致,数据现势性高。

3. 数字园林管理平台

3.1. 数字园林建库子系统介绍

数字园林建库子系统主要功能有:基础地形空间数据入库、绿化专题空间数据入库、影像数据入库、绿化信息数据入库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5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