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对外汉语】
汉字可以比喻为什么篇一
《汉语比喻造词法刍议》
汉字可以比喻为什么篇二
《现代汉语比喻的文化意蕴》
汉字可以比喻为什么篇三
《英语和汉语中比喻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中比喻的差异
[摘要]英、汉语中的比喻在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英美文化中提到某些事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联想上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便构成了英汉比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比喻 民族文化
由于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所以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特征与某些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在这方面英汉比喻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英美文化中提到某些事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或者是其他的特征。同样,当中国人一提到某些事和物时就可联想到某些特征,而英美人就根本联想不到任何特征。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联想上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便构成了英汉比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不同
中国人受佛家思想影响较深,佛教对中国的习俗、思想的影响在比喻中也得到体现。英美和大多数西方人都信奉基督教,他们常用《圣经》中的人名和故事情节来做比喻的喻体。如中国人认为如来佛(Buddha)是万能的,而西方则认为上帝(God)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的爱神是月老(The Moon Lord),英美人的爱神则是雅典娜(Athena);中国人死后要去见阎王(Yama),而西方人认为统治地狱的是撒旦(Satan)。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喻随时可见其留下的痕迹。中国有很多民谚,如: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努力,用时应付一下;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高招;用“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说明做人的根本原则。
Armageddon(大决战)出自圣经。圣经说,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善与恶将在Armageddon这个地方进行决战,因此,此词转喻为“大战”:又如Glasnost unleashed, Like Prometheus unbound, can ignite a holocaust as easily as it can warm a conversation, and the shift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may work only i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willing to loosen its stranglehold on commerce. (“开放”的力量一旦敞开发挥,就会像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它既可能是鼓励对话,也可能轻而易举地引起一场大灾难。要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中央政府必须愿意解除对商业的严格管制。)? Prometheus unbound的原义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转义“释放出来的巨大力量”。英语中用这类宗教和神话做比喻的很多,如:Achilles’heal(阿其里斯的脚踵)——指一个人(或组织、国家等)的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多腊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指看上去有用却引起祸害的礼物或其他物品。
二、文学艺术和历史背景不同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人们在说话和写信时喜欢用宗教、传说中的人物或事件做比喻,同样,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学中的事件、人物也在比喻中频繁、适时地出现,以使得言谈、文章更加生动、简洁、充满趣味性并易于接受。
汉语中的文学典故多出自《红楼梦》、》、《西游记》中的人物和事件。如:用“你看他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出自《红楼梦》)比喻某人没见过世面;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比喻所有筹备工作都已做好,只欠关键的一点。
当然,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于英美国家的文学艺术、历史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否则很多句子我们是无法理解的。如:You think you are goddamned Tarzan? Tarzan(塔尔赞)是美国人巴勒的冒险故事《人猿泰山》中主人公的名字,常用它来比喻健壮、灵活的男子。又如:Am I deserving it? Am I a Frankenstein(我难道是弗兰金斯坦吗?我真的活该吗?) a Frankenstein(弗兰金斯坦)指杀伤原制造者的怪物或东西,也指制造这种东西的人以及可怕的怪物或人——这是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金斯坦》中的人物。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医学院的
学生。他把尸体中的骨头取来,制造了一个似人的怪物,最后自己被这个怪物杀害。
三、社会风貌和行为习惯不同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像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在翻译过程中如遇到相同喻义、不同喻体的情况时,只能根据译语国家的习惯进行意译,不能直译。如:as timid as hare, as timid as rabbit(胆小如鼠)。英语民族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中国人却认为兔子代表敏捷。中国人认为胆小的是老鼠,故有“胆小如鼠” 之说;再比如,as mean as louse(铁公鸡一毛不拔)。Louse(虱子)是生长在人的毛发里或皮肤上的寄生体,以吮吸人的血液为生,所以英语民族认为虱子是守财奴似的动物;而中国人过去常用鸡毛掸子掸去家具上的尘土。鸡毛来自于公鸡,而铁公鸡是拔不下来一根毛的,所以就有了铁公鸡一毛不拔的说法。这种差别完全是因为人们的传统概念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You stubborn mule.倔得像头驴,a red ray to a bull.惹是生非,as cunning as a dead pig.狡猾得像狐狸.as cool as cucumbers.稳如泰山。
比喻最富于艺术表现力,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常常给人以美的回味,因此他成了一种高频率、高效率的修辞手段。但是,不少英语工作者,由于不了解比喻的民族特色,不知道英汉语言修辞以及所引起的联想方面的差异,有时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地道的英语比喻,同样也不能灵活地将汉语里的比喻准确地译成英文。这样,就难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影响我们同外国朋友的交流。好在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英语是一种世界流行的语言,大多数中国人也把英语作为自己第二语言,尤其是随着国际贸易,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都将促使我们加强对英语民族的了解,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英语中的比喻是英语中的精华,民族特-
色的体现,我想所有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汉语言翻译的工作者都会重视英汉比喻的文化特色,以此来让更多的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 参考文献:
[1]萨庇尔.语言.
[2]作者: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3]李佐文,郑朝红.语言与文化.
汉字可以比喻为什么篇四
《英语和汉语中习用性比喻的对比分析》
汉字可以比喻为什么篇五
《跨文化认知视角下的汉语比喻新分类》
跨文化认知视角下的汉语比喻新分类
作者:陈雅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99期
摘 要: 本文对汉语比喻的传统分类和现当代分类方式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它们在跨文化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汉语比喻分类法,总体上分为形相喻、属性喻、综合喻三类,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合成理论论证了汉语比喻新分类法在比喻认知引导过程中的效用。
关键词: 比喻 分类 跨文化认知
比喻是修辞手段中使用频率最高,最具有普遍性的辞格。在长期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丰富的比喻句。钱钟书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是汉民族具象性、比附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汉民族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它是汉语言中的花朵,使语言艺术更加绮丽多姿。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比喻从多个研究角度得到更深刻和广泛的探讨,人们发现它绝不仅仅存在于语言层面的修辞格群体中,而是人类最古老的原始思维方式,也是延续至今的一种普遍运用的认知方式,认知隐喻在国内外认知学者眼中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比喻,仍是单纯作为语言修辞格类型的比喻,就是将两种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对比联系,使得描绘对象更加形象具体,易于理解,富有美感的修辞方法。但是,我们又反过来从有利于跨文化认知的角度,对传统比喻的分类方式进行反思,对新的分类方法进行探讨。
一、汉语比喻的传统分类及不足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最早对比喻做了分类,他根据本体的性质把比喻分为“比义”和“比类”两类:“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至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文心雕龙·比兴》)
也就是以具体喻具体的比喻为比类,以具体喻抽象的比喻是“比义”,这种分类显然概括力是有限的,是一种粗线条的分类。
代表古代比喻分类研究最高水平的是宋代陈骙的修辞学专著《文则》。陈骙的分类标准是比喻的形式结构和语义内容,如根据喻词的有无,喻体的多寡、类别、语气,本体的虚实等,他把比喻分为十类,“取喻之法,大概有十”:
“一曰直喻,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见。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三曰类喻。取其一类,依次喻之。四曰诘喻。虽为喻文,似成诘难。五曰对喻。先比后证,上下相符。六曰博喻。取一为喻,不一而足。七曰简喻。其文虽短,其意甚明。八曰
详喻。须假多辞,然后义显。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证其事。十曰虚喻。既不言物,也不指事。《论语》曰„其言似不足者。‟此类是也。”(宋·陈骙《文则》)
陈骙的分类法影响深远,形式结构的不同成为划分比喻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他本身使用的多重标准使比喻类别间形成一些交叉与混乱。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抛弃多重标准的分类方法,单纯以本体、喻体和喻词的异同和隐现为标准,分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类型,廓清了比喻类目,却也漏失了一些其他较有特点和价值的比喻类型。
二、汉语比喻的现代分类缺憾犹存
现当代比喻分类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上对西方修辞理论的借鉴与吸收,研究成果丰富,但也导致对比喻类别的划分越来越细,缺乏统一标准和完整体系,名目交错,术语杂糅,我们能看到的比喻类别名称除了前面出现过的明喻、暗喻、借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之外,还有潜喻、缩喻、扩喻、属喻、曲喻、联喻、回喻、择喻、反喻、逆喻、疑喻、物喻、事喻、互喻、合喻、顶喻、较喻、进喻、倒喻、提喻、连喻、补喻、不喻、派生喻、兼喻、约喻、是喻、非喻、正喻、讽喻、复喻、换喻、提喻、单喻、强喻、弱喻、显比、隐比、正喻、直比、象喻、质喻、假喻、等喻、逆喻、迂喻、环喻、饰喻、联合式比喻、解析式比喻、对照式比喻、低级比喻、高级比喻、对等式比喻、不对等式比喻、综合式比喻、没有喻词的比喻、程度不等的比喻、否定方面的比喻,等等[1]。 如此繁杂的比喻分类显然不利于我们开展对比喻的认知与教学。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比喻(隐喻)这一特殊又普遍的语言现象,开始对比喻的认知与计算化研究,其中包括对比喻进行认知计算角度的分类,试图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科学的比喻分类体系。如有学者讲比喻分为明确比喻、特性隐喻、相关隐喻、事件隐喻、关系隐喻、位移式隐喻、比拟、借喻、夸喻等九种类别[2]。这是从本体、喻体和相似性关系三者的认知结构分析进行的分类,是对比喻分类研究的新尝试,他们希望通过机器程序的开发,能尽可能自动完成汉语比喻分类体系的辅助构建,也有助于汉语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奠定新基础。
但他们的分类体系的科学性依然值得商榷,由于未能找到一个单一的标准,他们的九大比喻类型之间依然存在交叉与重复,如“明确隐喻”必然包含一部分的特性隐喻、事件隐喻和比拟等。他们在命名和定义上也表现得含糊,不够明确和准确。
三、跨文化认知角度下的比喻新分类
我们将对比喻再作一次认知角度的分类,分类的目的是有利于人脑对比喻的认知解读,而非服务与机器计算。我们撇开比喻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回到比喻的本质:类比。比喻的目的是让我们在有象似性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似点,增加与丰富对事物的认识,那么我们对比喻的分类即可立足于相似点的分解上,至于令两事物之间建立类比关系的多种形式,则可置于相似点
分类下的次类,而认知的关键在于对相似点的把握,结构形式的次分类只起认知上的辅助作用。
基于此,我们根据比喻本体、喻体间相似点的性质,将比喻分为形相喻、属性喻和综合喻三类。
(一)形相喻
形相喻是句子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外在形态上的相似性或某种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的相似,包括形态和动相上的相似,所以合为“形相”,注意不是简单的“形象”。这类比喻类型产生最早,较易被认知,在比喻中占绝大部分。
例:“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根据认知语言学概念合成理论[3],“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作为心理空间Ⅰ和“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为心理空间Ⅱ先后输入,两空间共同的形态特征“两条腿的、细瘦的、干瘪的、直线型的”在类属空间提炼完成,进入合成空间,结合文章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形成层创结构,在鲁迅原文中即是完成对“豆腐西施”人物形象的认识与深化。
形相喻的主要特征在于类属空间中提炼的心理空间共同元素均是形态性的,是事物的外在形貌。在认知过程中重要的是认知主体对本喻体指向事物的形貌有清楚的了解,尤其是喻体的形貌。如果对喻体形貌一无所知,比喻的认知就只能流于失败。
(二)属性喻
属性喻是句子中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特点、性质、成分、风格上的相似。属性喻语义跨度较大,是较有创造性的比喻类型。
例:“上善若水”(《老子》)
全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仅看比喻句“上善若水”。输入空间Ⅰ为“上善”,即至善至仁,尽善尽美,输入空间Ⅱ是“水”,“上善”相对抽象,“水”具体,人们需要分析挖掘“水”的内在蕴含,才能更好地理解“上善”。类属空间解析并抽象提炼出人性中的至善和水的优质特性共同之处,都是“牺牲自我,造福于人,容纳万物,柔韧执著”等。空间合成后,形成层创结构,人们认识到做至仁至德、自我完善之人,就是要像水一样,安于卑下,造福万物,知道滴水能穿石,以柔能克刚,并且海纳百川,谦虚容让。
属性喻的主要特征在于类属空间中概括的共同元素一般属于本喻体的根本属性或本质特征,而不像形态喻和动相喻一样关注于外在的形态和行为动作。这类比喻对认知者的文化、智识等各种能力水平要求较高。
(三)综合喻
综合喻是句子中本体和喻体都较复杂,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情境,一个道理,一种现象,事件与事件之间、情境与情境之间、道理与道理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相似性,相似点具有多重性,其中可能综合包含形态、属性、动相等方面的相似。
例:“记得中国先前,有过一种风气,遇见外国——大抵是日本——有一部书要出版,想来当为中国人所要看的,便往往有人在报上登出广告来,说„已在开译,请万勿重译为幸‟。他看得译书好像订婚,自己首先套上约婚戒指了,别人便莫作非分之想。自然,译本是未必一定出版的,到是暗中解约的居多,不过别人却也因此不敢译,新妇就在闺中老掉。”(鲁迅《非有复译不可》)
此例的输入空间Ⅰ为“译书,刊登译书声明防止他人复译”,输入空间Ⅱ为“订婚”,两空间映射到类属空间中的共同元素是过程和结果,即确定所有权、产生排他性的宣告和双方解约的可能,解约后无人问津导致浪费与牺牲的结局。空间合成后形成的层创结构是人们更深刻认识到过去翻译界不当行为的危害,肯定复译的必要性。
综合喻认知过程的主要特点在于类属空间所反映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和关键组织具有复杂性,可以同时包含共同的形态、共同的属性、共同的行为方式等内容,还可以含有共同的过程路线,共同的结构形式,共同的节奏顺序,共同的开始和结局,等等。需要条分缕析,一一对应,互相映射,最终真正理解。
除了形相喻、属性喻和综合喻外,还有一些句子采用形态、动相与属性交叉作喻的形式,如将视觉形态上的印象比喻为听觉或心理上的感受印象,这类句子似乎也是比喻,但准确分析,应归为通感修辞,所以对此类句子不另作归类。
总之,根据比喻本体、喻体间相似点的性质,将比喻分为形相喻、属性喻和综合喻三类的这种分类方法,采用单一的划分标准,不同类型之间不再出现交错重复的现象,我们所接触的任何一个比喻,都可以分配到相应的类型。跨文化修辞教学时,这种分类法可以帮助学习者直击锁钥,尽快完成语义认知和意蕴感知。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杨芸,周昌乐,等.基于理解的汉语隐喻分类研究初步[J].中文信息学报,2004(3).
[3]Fauconnier,G.Mental Spaces[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4.
汉字可以比喻为什么篇六
《汉语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
汉字可以比喻为什么篇七
《奇妙的汉字(学生版)》
第一课奇妙的汉字,趣味语文
【学习目标】:了解汉字历史沿革,感受汉字的神奇,增强语文的兴趣。
【重难点透视】感受汉字的奇妙
【方法点拨】
一、听写下列词语:
二、读故事,了解汉字的诞生
1、仓颉发明了汉字
2、 看图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知识链接1:中国文字的演变
你知道最古老的中国文字是什么吗?
目前所知最早的忧系统的中国文字是甲骨文。为什么古人要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呢?这是因为他们很迷信,认为天地鬼神有神秘不可知的力量,所以要先问过这些鬼神的旨意,才能安心做事。
古人怎样问鬼神呢?其实就是采用占卜的方式。但这个过程有点复杂:先要把龟甲兽骨洗干净,切成适当大小,再磨光、磨平,然后再背面凿出一条条的小沟槽,沟槽旁边再钻一个个小圆穴,沟槽与小圆穴都凿得很浅,不能穿透。这块处理好的龟甲兽骨先交由掌管占卜的人保存,等到挑到良辰吉日要开始占卜时,就把这块甲骨拿出来,用火柱去烧小圆穴,甲骨便会有很多裂纹出现,这些裂纹就叫做“小兆”。然后古人就会根据裂纹的形态来判断吉凶祸福,并把卜问的事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发现,那时还被中药铺当成药材呢?这种药材的名字叫“龙骨”。
中国文字演变到商周时期,就成了金文。
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古人把铜称作“金”,所以这些文字就称作“金文”。又因为用铜铸成的钟、鼎等礼器收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这一类文字也称作“钟鼎文”。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诸侯想要称王,问鼎中原,所以连年征战,文字的流
通业受到阻碍,各个小国文字演变都不同。
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接受丞相李斯统一文字的建议,把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字”稍加改变,让文字的结构和笔画更加稳定,然后向全国推行这套文字就是小篆。
后来的隶书则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过来的。因为秦朝的官员公务繁忙,要抄写的文件太多,就把小篆圆润的笔画改成方折的笔画,变成了“隶书”。
中国文字演变到隶书,造字原则就严重的破坏,很多字看不出原来的造字原理了。
隶书出现不久,楷书出现了。楷书是楷模、模范的意思。因为它的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以当做楷模,所以称为“真书”、“正书”。
楷书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标准字体,也是常见字体。
至于草书和行书,则是为了方便书写而演变出来的字体。“草书”就是指草写的隶书,形成于汉代。“行书”则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不像楷书那样端正,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是日常用的一种字体。
知道了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你有没有觉得更亲切呢?它们可是祖先们从很早很早以前传承下来,交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思考:根据这篇文章,你能简单地把汉字的演变 过程列在下面吗?
甲骨文——( )——( )——( )——( )—
—( )
2、下面的列法与上面有什么不同?
甲骨文(龟甲、兽骨)——简书(竹简)——帛书(丝绸缎)——电子图书 知识链接2:汉字的数量
汉字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字数越来越多。到现在为止,汉字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要了解汉字的数量,我们的依据是历代字书(即现在所说的字典)。 第一步字典叫《说文解字》,是东汉语言学家许慎所著,共收单字9353个。以后历代的主要字书有:
《广雅》,三国时魏国的张揖著,收单字18150个。这说明,仅仅经过两百年汉
字就增加了将近一倍。
《集韵》宋代陈彭年等修订收单字53525个。
《康熙字典》,清代张玉书著,收单字47035个。
《中华大字典》。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工收单字48000.
《汉语大字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第一部大型字书。1992年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共收单字56000个左右。
这些字典都没有将所有的汉字收尽。
根据估计,各种汉字,包括古字、异体字、方言字、地名字、姓氏字、新造化学字、翻译用字等等在内,累计起来,约有七八万字。其数量之多,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是早见的。
知识链接3:汉字的造字法
汉字是怎样造出来的?我国古代有“六书”的提法。“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专注和假借。但是多数学着认为,严格来说,专注和假借应属于用字的方法,不属于造字的方法。所以,大家通常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第一种方法:象形
象形就是图画形的文字。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图画,最早的写字是画画。这种图画是记录语言用的,要记录一句话,至少得画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画。多麻烦呀!这就要求画得越简单越好。简单到最后,就变成图画性的文字。下面来看几个有趣的象形文字吧!
车的演变过程:
飞的演变过程:
第二种方法:指事
除了图画,古代人民还创造了记号。记号有独立的,也有加在图画上的。 独立的记号可以代替图画。“一”“二”“三”就是独立的记号,有了“三”这样的记号,表示三头牛就不必画三头牛同样的牛,只画一头牛,旁边再加个“三”就成了。
加在图画上的记号,可以变化和丰富图画,特别是图画画不出的意思也能表达出来。如:“凶”是一个地坑,上面画一个叉的记号,意思是这儿危险。 “刃”是一把刀,旁边加个“点”的记号,意思是刀口。
“甘”是一个口,里面加个“一”的记号,意思就是树根。
“末”是一棵树木。头上加个“一”的记号,意思是树梢。
“图画性的文字”夹进和加上记号后,就更增强了文字性,减少了图画性,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文字的数量。
用记号代替图画和加到图画上去,也就是我国文字从象形(画出图画)发展到表意(表示意思)的第一步。 第三种方法:会意
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发展,画不出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光是夹用记号,或者加上记号,还不行。怎么办呢?古代人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如:
“解”是一头牛,一只角,一把刀合在一起。原来的意思是宰牛,后来引申为分解、解剖的意思。
“休”是一棵树、一个人,意思就是一个人在树下休息。
“鸣”是一只鸟、一个口,意思就是鸣叫。
“岩”是一座山、一块石头意思是山上的石头。
“坐”是两个人、一堆土,意思是人坐在土堆上。
“分”是一个人、一把刀,意思是用到切成两半。
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也就是我国文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二步。 第四种:形声
有些意思,一个图画画不出来,就画两个、三个、四个。可有时两个、三个、四个图画合成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咋么办?是不是可以画五个、六个、七个呢?也可以呀!但是把五个、六个、七个图画合起来,就不像一个字,而像一幅年画了。
这样的字写起来多麻烦呀!写三四个字就得占去一张纸。如果这样的字很多,写一封短短的信,就等于编一本厚厚的连环画了。这怎么行呢?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群众创造了另外一种造字的方法。他们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
话的。话是怎么说的呢。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利用声音呢?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当文字呢?
一匹马的“马”和“妈妈的”妈”声音相同,那就利用“马“来表示声音。旁边再加个”女“字,说明妈妈是女人。这样从”马“字念出了”妈“的声音。从”女“字懂得了”妈的意思,就造出个妈妈的“妈“来了。古代人民利用这个方法,创造了很多字,我国的文字百分之九十都是这样的字。
三、汉字趣谈
(议吧)有趣的“门“ ——十分吸引人的事物。
——不被人注意或不时兴的事物。
——自己房屋的门。引申为一个家庭。
——有钱人家的门,引申为有钱人家,
——穷苦人家的门。引申为穷人家。
——不会见客人,有谢客之意。
——有事求上门。 ——寺庙的门,引申为寺庙。
——比喻一些不正之风,
——比喻十分内行。
——说话做事的方法不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