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对外汉语】
古语问候篇一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
1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 )引申义:A、追击 B、赶跑、驱逐 C、放逐(古诗文中常见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A、冲撞、触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谒”二字连用,即指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C、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2 )引申义:A、北极星B、最高的地位C、最高准则、标准D、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 E、达到极点、穷尽(动词) F、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 H、非常、最(副词)。
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2 )引申义:A、过河的地方B、帮助、给济、拯救之类,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 C、受益,得到好处 D、成功、成就事业。(3 )济济(请三声):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 )引申义: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头等大事 D、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 E、把头发剃掉。
6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A、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 B、规律、道理 C、思想学说、政治主张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导、疏导(后写作“导”)G、遵循 J、称道、述说。
7、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A超过、胜过 B、过分、太甚C、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D、责备、批评E、过访、拜访F、过失、错误。
8、责:(1 )本义:债款、债务(zhai四声)A、收取债款、讨债(动),如本课“往责于东邑”B、索取、要求、责令(ze) C、责问、责备、审问、责罚 D、责任、职责。
9、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A、要求、索取B、声讨、讨伐C、治罪、惩处D、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10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义:A、相貌;观测命运B、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1、作某国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词);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 四声)(3 )用作副词读xiang(一声):互相;.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属偏指一方用法。“杂然相许”
1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A、给人饭吃或喂牲口B、-谷类熟食(名词)
注意: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鱼、水果叫“食”不叫“饭”。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3、“饭”本来是动词,上古也 一般用作动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不能倒因为果,把名词“饭”看作本用,把动词“饭”看作活用。
12 、食:(1 )动词,读shi (二声),吃。(2 )动词,读si(四声),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引申义为:养活,喂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二声),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si(四声),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词义扩张后,泛之一般的张开,开启(2 )引申义:A、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B、兴起C、发生、萌生、萌发D、开拓、开僻E、陈述、禀告F、开始。
1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A、发出、产生;兴起B、出发;
使出发、派遣C、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F、表达、抒发、传布。
15 、国:(1 )古义:A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如本课“有国有家。”;西汉,诸侯王的封地也叫“国”。B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国的国都。(2 )今义:国家。
1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与“国”相对。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义:家庭。引申义: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
17 、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A、抽象义,到某时B、达到最高的职位C、极、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
“至”与“到”在“抵达”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1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A、接触B、知遇、遇合。“遇”可与“接”合成同义复词,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义上相合。这两个词也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A、上车、乘车、驾车B、驱马驾车C、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四声)B、兵车单位—出使C、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0、先、后
“先” 甲骨文形体从止从人,止就是脚,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如成语“身先士卒”、“争先恐后”。常用的引早义有:A、先做某事。B、带头,做出表率。C、动作 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D、表示时间,在……之前。E、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常表示已故的。F、名词,祖先、先辈。
“後” 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为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主 要用法有:1、动词。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状语。如成语“先斩后奏”。3、形容词,位置、 时间或次序在后的。4、表时间,在……之后。5、名词,后代。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个别书以“后”代“後” 外,上述意义都不写作“后。”汉字简化以后“後”简化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与:
“与”从舁牙[篆文“牙”讹作“与”],本义是赐与、施予,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常用的引申义:A、附和、新附。B、赞许、称道,读yu(四声)。C、参预,读yu(四声)。D、在其中,读yu(四声)。E、介词,跟,同。F、连词,和。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 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
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 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
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
“徒” 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 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 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
“达” 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 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 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 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 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 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
“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
“適”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适”和“往意义接近, 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适”和 “適”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现在以“适”为“適”的简化字。
33、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B、真实,确凿可信。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约,盟约。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J、信件,书信。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
“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引申义:A、捧着、提起。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
C、举出,提出。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F、做,举动,发动。如“在此一举”。H、拔取,占领。J、包举,穷尽。K、形容词,整个。
35、谢
“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B、告辞。C、告诉。D、以言辞相问候。E、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F、衰退,消亡。
36、实
“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A、财货,物资,实利。B、充实,充满。C、实,谷物。D、实际内容,实际情况,E、忠实。F、副词,实在,确实。
37、直
“直” 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跟“曲”或“枉”相对,引申义:A、首先品质的正直,忠直。B、径直,直接。C、副词,简直。D、当着,迎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值”。E、价值,工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F、“直”与“特”古间相近,所以做副词也有“仅仅,只不过”之类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义是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有:A、迅速,敏捷。B、顺利,方便。C、利益,好处。D、特指财利。E、特指功名利禄。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丰饶。
39、受
“受”是形声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两方面的动作,从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给予”义;从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纳”义。“受”从“接纳又绰为“遭受”。“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也就是说,在表示“给予”的意义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诚
“诚” 的本义是指心意真挚,诚恳的思想感情,引申义有:A、真实可信。B、副词,实在,的确。注意:“诚、实、信”三个词在诚实,真实的意义是同义词,区别在 于:“诚、信”用得较多而“实”用得较少,在词义色彩上,“诚、实”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 致。在用作副词上,表示果直、的确的意义上,三者没有显著区别。
41、毙
“毙”《说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先秦古书中表示扑倒义的“ ”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改成“毙”,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毙”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怎样抓住词的本义
一
学习抓住词的本义,对掌握古汉语词汇很有帮助。
首先,抓住词的本义,有助于掌握多义词。古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一个词的义项,少则二三个,多至十几个(其实有些只是根据现代汉语的翻译分析的),一般的也有五六个。例如“监”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六个义项: ①照影。人无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②借鉴。成汤监于夏桀。(《荀子•解蔽》)——成汤借鉴夏桀〔覆亡的教训〕。
③监视。监视四方。(《诗经•大雅•皇矣》)——四方:指天下。
④监督。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就让吴广暂时代理为王,监督众将向西攻打荥阳。
⑤官名。宦官,监。〔卫鞅〕因景监求见孝公。(《史记•橐木记》)——〔商鞅〕通过名字叫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又为官署名,如中书监。
⑥镜子。明监所以照形也。(贾谊《新书•胎教》)——明亮镜子是用来照(人的)形象的。
“副”在古汉语中有七个义项:
①音pī,破开,剖分。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史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的人破开瓜。
②次,贰,位居第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汉书•陈汤传》)——康居副王抱阗率领数千骑兵,侵扰赤谷城东面的地区。 ③辅助。为万民副。(《素问•疏五过论》)——作为万民的辅助。 ④符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⑤书籍文献的副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史记•太史公自序》)——把它藏在名山,副本存在京师。
⑥首饰。编发作假髻叫“副”。副笄六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笄:插在发髻上的簪。珈:笄上的玉饰。
⑦器物多数配套叫“副”。南郊太庙祭器,令所造两副供用。(《唐会要•祭器仪》)
乍一见,感到“监”、“副”的义项多而复杂,难以掌握。但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义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各个义项之间,或基本意义相同,或有 一定的引申关系,而且许多义项与词的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监”,它的本义为“照影”,相当于今天的对镜子看自己的面影。上古的时候没有铜镜一类 的东西,人们只能用器皿盛上水当镜子,所以字从“皿”。后来“监”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则出现了“借鉴”、“监视”、“监督”等意义,这些意义的基本点是一 样的,都与“看”的动作有关,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由使用的对象不同造成的。“副”是形声词,从“刀”,意义与刀有关。上列七个义项中,只有剖分与刀有关,所 以“副”的本义是剖分、破开。剖分的结果是分为两半,由此引申有“第二”、“副本”、首饰(假就是头发的“副本”)等义。剖分出的两半必然相契无间,由此 引申出“符合”(“符合”是偏正式复合词,
古语问候篇二
《问候语说略》
2003年2月
第1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LinguisticsFeb.,2003No.1
问候语说略
郭 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 武汉 430079)
[摘要]本文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对问候语的类型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
问候语的发生作了说明、论证,早期形式大致确认为上古时期的“问候语的发展分阶段作了考察,对其代表形式。文章末尾有一个余论。
[关键词]问候;无它;无恙;[中图分类号]100325397(2003)0120110206
ABriefDiscussionofGreetings
GuoPan
Abstract:Thispaperconsistsofthreesections.Sectiononetriestoidentifyandclassify
differenttypesofgreetings.Sectiontwodiscussestheoriginofgreetingsandtriestoprovethatgreetingssuchas“wuta”weretheearliestformsintheearlyancientChinese.Sectionthreeex2aminesthedevelopmentofgreetingsatdifferentstagesanduses“wuyang”asanexampletoil2lustratethedevelopment.Thepaperendswithaconclusion.
Keywords:greetings;“wuta”;“wuyang”;“wanfu”
一 问候语的类型
问候语可别为广狭二种。狭义问候语寓于广义问候语之中。广义问候语,是人们在社交时以问候的方式表达意义、联络情感的语言形式。根据所问内容的针对性程度、虚实程度和流露出的情绪性表现,它大致可具体地别为三类。
1.招呼语。即,人与人之间出于礼貌的需要而使用的一种泛问形式,如“喂”、“嗯”。它的特点是:可适用于任何场合,不具有针对性;语表形式固定,不表示实际意义;情感表现,往往是
[收稿日期]2002-04-08
[作者简介]郭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语用研究。
2003年第1期郭 攀:问候语说略・1 11・不经意的、轻描淡写的,或敷衍性的;问候功能,类似于单纯的点头、握手或拱手之类身势语。
2.问询语。即,人与人之间出于现实需要而针地性地使用的一种特问形式。如“:几年级(对学生)(对病人)(对同事)了?”“今天身体舒服些了吗?”“开会刚回来吗?”
又如古代陌生人见面时姓名、籍贯、年龄、工作等方面的问询,熟人之间的情境性问询:(1)孙富吟诗,正要引李公子出头,他好乘机攀话。当下慌忙举手,就问“:老兄尊姓何讳?”(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杨雄大喜,便问道“(水浒传》:足下高姓大名?贵乡何处?因何在此?”《第四十四回)(3)(旦云)你吃饭不曾?(童云)上告夫人知道,早晨至今,空立厅前,那有饭吃?(旦云)红娘,你快取饭与他吃。(童云)感蒙赏赐,我每就此吃饭,夫人写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
问询语的特点是:用于特定场合,针对性强;语表形式视不同情况而定,且表示有实在的理性义;问询的目的不只是一般性的联络情感,问询后还继续关心所问内容的答案,并将为之作出反应;情感表现,是诚挚的、关心性的。
3.狭义问候语。即,。其特点是:用于一定的场合,所问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固定的情境问候之分,;,情感上的联络,;,,只是程度上不及问询语诚挚。:
(4)“:莫非彭永吉乎?”升阶视之。其人跃起曰“:孝
直别来无恙!)
(5)潘公道:,自赶猪来辛苦。”石秀道“:丈丈,礼当。且收过了这本明白帐
(水浒传》目。若上面有半点私心,天地诛灭。”《第四十四回)
关于问候语的类型,现说明三点:第一、口头问候与身势问候。身势问候是根据问候性符号的性质而划分出的同口头问候相对的又一广义问候类型,其样式主要有微笑、点头、握手、拱手、鞠躬、拜揖等。身势问候,一方面常作为口头问候的辅助形式与口头问候一起共同表示问候义,另一方面,又可作为一种独立的问候形式存在,功能上相当于前述一、三两类问候。身势问候,不在本文具体讨论之列,仅此提及,后不述。第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言语交际的实践上讲,三类口头问候语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但限于篇幅,只讨论狭义问候语,且将范围进一步界定在惯用性问候语上。第三、文中把握具体问候形式的特点,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问候形式的性质单纯与否;问候的内容是吉祥性的还是不吉祥性的;问候方式属正问、反问还是正反问;问候形式适用的范围———熟人间、生人间、男人间、女人间、男女间等;问候形式的风格。
二 问候语的发生
关于问候语的发生《说文》,在释“它”时曾说“: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罗振玉《般虚书契考释》在说明“止它”与“它”的关系时曾说“:卜
它’它’辞中从止下它,或增从彳。其文皆曰‘亡止,或曰‘不止殆即它字。上古相问以‘无它’,故卜
辞中凡贞祭于先祖尚用‘不它’‘、亡它’之遗言,殆相沿以为无事故之通称矣。”据前人的说法,问候语发生的年代,当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上古,早期语表形式是“无它”。这一说法,还是较为可信的,尽管先秦文献中缺乏作为问候语的“无它”来证明这一点。现分两点说明如下:
・112・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
(简称为)等文献第一、甲骨卜辞中存有间接的证据。其一、对《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类纂》
的调查可知,甲骨卜辞中存有大量“无它”的用例。如:
(6)戊寅子卜:无它?《(类纂》21825)
由于“亡”通“无”“,无”“、不”“、弗”“勿”“、毋”“、未”等词用极通用“它”,又作“止它”,所以,“无它”又有大量变化形式。例:
(7)贞:子渔亡它?《(甲》3660)
(8)贞:今乙未无止(类纂》它?《376反)
(类纂》(9)贞:父乙不止它?《2247)
(类纂》(10)贞:父庚弗止它?《2148反)
甲骨卜辞中“无它”的大量出现,说明在商代“,无它”不仅存在,而且使用极为普遍。由此,不难推知“无它”在上古时期存在的可能性。
其二、从性质上讲,甲骨卜辞中的“无它”当属问询语,因为,商代之人贞问的目的,是祈求
②上天的指引,贞问后关心所问结果,并按结果呈现出的征兆处置与所问内容相关的事务。但
是,经分析,这些问询语又不同程度地带上了问候语的色彩。:
1.意义泛化的程度高。“无它”表示的意义不是,。
2.有时可同“无尤”交互使用。例:
(11)甲辰卜,贞:王 祖乙、(后》祖丁、,?《上2015)
(12)癸未王卜,贞:,,(前》它?《3.27.7)
3.,,应多为正问。然而,在“~它”形式中,①反问多于正问调查的结果是:反问约31例,而正问只有19例。相比较而言,。如“~崇”形式,正问约107例,反问约16例。“~疾”形式,正问46例,反问则只2例。例略。
以上问候语色彩不好解释为问询语“无它”在卜辞中至问候语演变的表现,因为依此思路类推,至周秦时期,应该有性质上变为或接近问候语的“无它”出现,然而事实上未发现。那么,较可信的解释就只能是“:无它”最初是一问询语形式,发展为问候语形式以后,出现了问询语、问候语兼用的局面。甲骨卜辞中问询语“无它”的问候色彩,是兼用的二类形式间相互影响之后,问候语“无它”的特征在问询语“无它”上的一些表现。这一解释,间接地说明了上古时期“无它”作为问候语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先秦文献中未见“无它”作为问候语的用例这一现象可以得到较充分的解释。原因
③大致是:其一“、无它”中“它”的意义,经问候阶段的高度泛化,至周秦时期即已全面称代化。
调查《十三经注疏》得知“,它”及其书面变化形式“他”,业已全面演化为旁称代词。例:
(13)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周易正义》卷八)
(14)之死矢靡它。《(毛诗正义》卷三)
(15)无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尚书正义》卷二十)
(16)寡君之命无他,纳卫君而已。《(春秋左传正义》卷六十)
(17)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孟子注疏》卷十二)
其二、周秦时期,新的问候语形式“无恙”开始兴起,在功能上取代了“无它”的地位。据调查,甲骨卜辞中未见“恙”字,周秦文献中出现有“恙”及作为问候语形式的“无恙”。“无恙”在言语交际中历史地取代了前代“无它”的地位。用例见后文。
2003年第1期郭 攀:问候语说略・1 13・
三 问候语的发展
以“五四”为界,问候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古汉语阶段。时间:周代至“五四”。特点:书面上开始出现了习惯性问候语;问候语尽管形式多样,但没有任何场合皆可通用的上位形式。下面按其典型程度对几种问候形式依次进行说明。
其一、无恙。无恙,是一接近于上位问候的典型形式,又作“亡恙”。意为“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吧”。无恙的特点是:性质上较单纯;问候的内容是不吉祥性的;所问方式是反问;问候适用的范围,一般是男性之间,或男之于女,女之于男的情况及少,至宋元后,则多用作别后之人的问候语,形式上亦多作“别来无恙”“;无恙”问候的风格,是庄重、严肃。反映“无恙”问候特点的各期用例如:
(18)威后问使者曰“(战国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齐策四》(19)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
(史记・)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匈奴列传》
(20)孝文皇帝前六年,汉遗匈奴书曰“(:(21)孝文皇帝后二年,使使遗匈奴书曰“:)
(22)庄宗劳之曰“(新:刘侯亡恙,,今日见访,不其晚耶!”《
)五代史・杂传?刘⊥》
(23)(水浒全?“:臣乃庶民,不敢面觑圣容。”《传》第四十一回(24)?粗茶相邀,丈室闲话则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
(25)管夷吾见小白端坐车中,上前鞠躬曰“(东周列国志》:公子别来无恙,今将何往?”《第十五回)
(26)仇君别来无恙?……(晚清文学丛钞・本帅闻得你在这里甚著能名。《李慈铭<蓬莱)驿>》
作为一种问候语“,无恙”当来源于同形的问询语形式。对此,古人有过一些相关的说法。《雅俗稽言》卷三十六据《风俗通》云“:恙,毒虫也,入人腹食人心。古人草居,常被此患,故相劳问‘无恙乎’。”高承《事物纪原》引《神异经》云“:北方大荒中,有兽食人,咋人则病,罹人则疾,名曰 。 ,恙也。常近人村落,入人屋室,皆患之,黄帝杀之,由是北方人得无忧疾,谓之无恙。”
其二、请~安(请安)。“请~安(请安)”是伴随请安礼而产生的一种问候形式。请安礼出于辽金,是下对上、幼对长的一种礼节,后世相沿不衰。施行请安礼时,人们常口称请某人安,于是“,请~安(请安)”即成了一种伴随性问候语形式。发展至清代,有时不行请安礼亦口称“请~安(请安)”,这样“,请~安(请安)”又成了单纯的口头问候形式。作为问候语“,请~安(请安)”尽管多是伴随性的,但性质上仍较单纯;问候的内容,是吉祥性的;所问方式,是正问;适用范围,是下对上、幼对长;风格特征,是庄重。其代表性用例如:
(27)门下庄头乌进孝叩请爷奶奶万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红
(第十一回)“请宝叔安”(第二十四回)“请老寿星楼梦》中该类用例极多。又如“请嫂子安”,,
(第三十九回)。安”
(28)黑大叔便问他父亲好。贾大少爷连忙站起来回答;又说“(李宝嘉:父亲给大叔请安。”
④
・114・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
其三、万福。“万福”最初有两类所指,一是一种礼节,一是一种祝颂语。作为祝颂语的“万福”,表示的是“多福”的意思。早期用例如:
(29)和鸾 ,万福攸同。《(诗・)小雅・蓼肃》(30)大王延寿万岁,……)觞酒既升,永享万福。(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宋代,祝颂语“万福”同万福礼结合以后“,万福”主要成了妇女行万福礼时所说的伴随性祝⑤颂语。因为该祝颂语一方面可同问候语并列同值使用,另一方面又可同“无恙”相对使用,所以,它在表示祝颂义的同时,亦兼表有一定程度的问候意义。其单用的例子如:
(31)(红云)先生万福!(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32)(见净科)哥哥万福!夫人道“(净云)我有甚颜色见:哥哥来到呵,怎么不来家里来?”
姑娘?(同上第五本)
大致同值且并列性使用的例子如:
(33)宝玉打开看时,写道是,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同“无恙”相对使用的例子如:
(34)(末云)小姐间别无恙!(旦云)先生万福!(结合上述用例不难看出“,万福”;所问方式是正问;适用范围,是女性之间或女之于男;第二,现代汉语阶段出现了任何场合皆可通用的上位形式。该阶段问候语,:
1、。古汉语中较晚起的一些问候形式“五四”,以后仍在一些场合被沿用。
其一“,请~安(请安)”类。它是古代单纯性口头“请~安(请安)”的继承和发展,一般用于
⑥书信。我们调查了《鲁迅书信集》,其信中所用“请~安(请安)”形式即有以下诸种“:请春安”
(743页)“(838页)、(757页)、(721页)、(664页)、、请夏安”“请秋安”“请冬安”“请俪安”“请撰
(672页)“(675页)“(688页)“(718页)、(724页)、安”、请文安”、请旅安”、请著安”“请教安”“请(789页)、(790页)、(846页)、(854页)“(877金安”“请道安”“请暑安”“颂饿安”,请‘皇’安”
(879页)“(900页)“(911页)“(936页)。页)“、请雨安”、请刻安”、请近安”、请安”
其二“,问~好”类。书面上为“问~好(问好)”,口头上一般为“~好”。它直接源于古代的“~好”形式。古代“~好”例:
(35)因为贾大少爷送这四样礼物,说明白是拜门的贽见,所以他口口声声叫“老弟”。当时坐下,先问“:老弟几时到京的?”又问“:老人家可好?(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
今例:
(36)广也说问问您们俩的好。《(鲁迅书信集》第734页)
(37)敬问近好!(毛泽东《致肖军》,范桥《书信写作鉴赏辞典》第29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其三,其他。例:
(38)专此布复,并候健康。《(鲁迅书信集》第1008页)
(39)专此,并候吉羊。(沈从文《致胡适》,范桥《书信写作鉴赏辞典》第29页)2、国外问候语的借用形式。如“你(您)好”、“早上好”、“晚安”。其中,尤以上位问候形式
古语问候篇三
《问候语说略》
2003年2月
第1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LinguisticsFeb.,2003No.1
问候语说略
郭 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 武汉 430079)
[摘要]本文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对问候语的类型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
问候语的发生作了说明、论证,早期形式大致确认为上古时期的“问候语的发展分阶段作了考察,对其代表形式。文章末尾有一个余论。
[关键词]问候;无它;无恙;[中图分类号]100325397(2003)0120110206
ABriefDiscussionofGreetings
GuoPan
Abstract:Thispaperconsistsofthreesections.Sectiononetriestoidentifyandclassify
differenttypesofgreetings.Sectiontwodiscussestheoriginofgreetingsandtriestoprovethatgreetingssuchas“wuta”weretheearliestformsintheearlyancientChinese.Sectionthreeex2aminesthedevelopmentofgreetingsatdifferentstagesanduses“wuyang”asanexampletoil2lustratethedevelopment.Thepaperendswithaconclusion.
Keywords:greetings;“wuta”;“wuyang”;“wanfu”
一 问候语的类型
问候语可别为广狭二种。狭义问候语寓于广义问候语之中。广义问候语,是人们在社交时以问候的方式表达意义、联络情感的语言形式。根据所问内容的针对性程度、虚实程度和流露出的情绪性表现,它大致可具体地别为三类。
1.招呼语。即,人与人之间出于礼貌的需要而使用的一种泛问形式,如“喂”、“嗯”。它的特点是:可适用于任何场合,不具有针对性;语表形式固定,不表示实际意义;情感表现,往往是
[收稿日期]2002-04-08
[作者简介]郭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语用研究。
2003年第1期郭 攀:问候语说略・1 11・不经意的、轻描淡写的,或敷衍性的;问候功能,类似于单纯的点头、握手或拱手之类身势语。
2.问询语。即,人与人之间出于现实需要而针地性地使用的一种特问形式。如“:几年级(对学生)(对病人)(对同事)了?”“今天身体舒服些了吗?”“开会刚回来吗?”
又如古代陌生人见面时姓名、籍贯、年龄、工作等方面的问询,熟人之间的情境性问询:(1)孙富吟诗,正要引李公子出头,他好乘机攀话。当下慌忙举手,就问“:老兄尊姓何讳?”(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杨雄大喜,便问道“(水浒传》:足下高姓大名?贵乡何处?因何在此?”《第四十四回)(3)(旦云)你吃饭不曾?(童云)上告夫人知道,早晨至今,空立厅前,那有饭吃?(旦云)红娘,你快取饭与他吃。(童云)感蒙赏赐,我每就此吃饭,夫人写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
问询语的特点是:用于特定场合,针对性强;语表形式视不同情况而定,且表示有实在的理性义;问询的目的不只是一般性的联络情感,问询后还继续关心所问内容的答案,并将为之作出反应;情感表现,是诚挚的、关心性的。
3.狭义问候语。即,。其特点是:用于一定的场合,所问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固定的情境问候之分,;,情感上的联络,;,,只是程度上不及问询语诚挚。:
(4)“:莫非彭永吉乎?”升阶视之。其人跃起曰“:孝
直别来无恙!)
(5)潘公道:,自赶猪来辛苦。”石秀道“:丈丈,礼当。且收过了这本明白帐
(水浒传》目。若上面有半点私心,天地诛灭。”《第四十四回)
关于问候语的类型,现说明三点:第一、口头问候与身势问候。身势问候是根据问候性符号的性质而划分出的同口头问候相对的又一广义问候类型,其样式主要有微笑、点头、握手、拱手、鞠躬、拜揖等。身势问候,一方面常作为口头问候的辅助形式与口头问候一起共同表示问候义,另一方面,又可作为一种独立的问候形式存在,功能上相当于前述一、三两类问候。身势问候,不在本文具体讨论之列,仅此提及,后不述。第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言语交际的实践上讲,三类口头问候语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但限于篇幅,只讨论狭义问候语,且将范围进一步界定在惯用性问候语上。第三、文中把握具体问候形式的特点,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问候形式的性质单纯与否;问候的内容是吉祥性的还是不吉祥性的;问候方式属正问、反问还是正反问;问候形式适用的范围———熟人间、生人间、男人间、女人间、男女间等;问候形式的风格。
二 问候语的发生
关于问候语的发生《说文》,在释“它”时曾说“: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罗振玉《般虚书契考释》在说明“止它”与“它”的关系时曾说“:卜
它’它’辞中从止下它,或增从彳。其文皆曰‘亡止,或曰‘不止殆即它字。上古相问以‘无它’,故卜
辞中凡贞祭于先祖尚用‘不它’‘、亡它’之遗言,殆相沿以为无事故之通称矣。”据前人的说法,问候语发生的年代,当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上古,早期语表形式是“无它”。这一说法,还是较为可信的,尽管先秦文献中缺乏作为问候语的“无它”来证明这一点。现分两点说明如下:
・112・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
(简称为)等文献第一、甲骨卜辞中存有间接的证据。其一、对《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类纂》
的调查可知,甲骨卜辞中存有大量“无它”的用例。如:
(6)戊寅子卜:无它?《(类纂》21825)
由于“亡”通“无”“,无”“、不”“、弗”“勿”“、毋”“、未”等词用极通用“它”,又作“止它”,所以,“无它”又有大量变化形式。例:
(7)贞:子渔亡它?《(甲》3660)
(8)贞:今乙未无止(类纂》它?《376反)
(类纂》(9)贞:父乙不止它?《2247)
(类纂》(10)贞:父庚弗止它?《2148反)
甲骨卜辞中“无它”的大量出现,说明在商代“,无它”不仅存在,而且使用极为普遍。由此,不难推知“无它”在上古时期存在的可能性。
其二、从性质上讲,甲骨卜辞中的“无它”当属问询语,因为,商代之人贞问的目的,是祈求
②上天的指引,贞问后关心所问结果,并按结果呈现出的征兆处置与所问内容相关的事务。但
是,经分析,这些问询语又不同程度地带上了问候语的色彩。:
1.意义泛化的程度高。“无它”表示的意义不是,。
2.有时可同“无尤”交互使用。例:
(11)甲辰卜,贞:王 祖乙、(后》祖丁、,?《上2015)
(12)癸未王卜,贞:,,(前》它?《3.27.7)
3.,,应多为正问。然而,在“~它”形式中,①反问多于正问调查的结果是:反问约31例,而正问只有19例。相比较而言,。如“~崇”形式,正问约107例,反问约16例。“~疾”形式,正问46例,反问则只2例。例略。
以上问候语色彩不好解释为问询语“无它”在卜辞中至问候语演变的表现,因为依此思路类推,至周秦时期,应该有性质上变为或接近问候语的“无它”出现,然而事实上未发现。那么,较可信的解释就只能是“:无它”最初是一问询语形式,发展为问候语形式以后,出现了问询语、问候语兼用的局面。甲骨卜辞中问询语“无它”的问候色彩,是兼用的二类形式间相互影响之后,问候语“无它”的特征在问询语“无它”上的一些表现。这一解释,间接地说明了上古时期“无它”作为问候语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先秦文献中未见“无它”作为问候语的用例这一现象可以得到较充分的解释。原因
③大致是:其一“、无它”中“它”的意义,经问候阶段的高度泛化,至周秦时期即已全面称代化。
调查《十三经注疏》得知“,它”及其书面变化形式“他”,业已全面演化为旁称代词。例:
(13)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周易正义》卷八)
(14)之死矢靡它。《(毛诗正义》卷三)
(15)无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尚书正义》卷二十)
(16)寡君之命无他,纳卫君而已。《(春秋左传正义》卷六十)
(17)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孟子注疏》卷十二)
其二、周秦时期,新的问候语形式“无恙”开始兴起,在功能上取代了“无它”的地位。据调查,甲骨卜辞中未见“恙”字,周秦文献中出现有“恙”及作为问候语形式的“无恙”。“无恙”在言语交际中历史地取代了前代“无它”的地位。用例见后文。
2003年第1期郭 攀:问候语说略・1 13・
三 问候语的发展
以“五四”为界,问候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古汉语阶段。时间:周代至“五四”。特点:书面上开始出现了习惯性问候语;问候语尽管形式多样,但没有任何场合皆可通用的上位形式。下面按其典型程度对几种问候形式依次进行说明。
其一、无恙。无恙,是一接近于上位问候的典型形式,又作“亡恙”。意为“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吧”。无恙的特点是:性质上较单纯;问候的内容是不吉祥性的;所问方式是反问;问候适用的范围,一般是男性之间,或男之于女,女之于男的情况及少,至宋元后,则多用作别后之人的问候语,形式上亦多作“别来无恙”“;无恙”问候的风格,是庄重、严肃。反映“无恙”问候特点的各期用例如:
(18)威后问使者曰“(战国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齐策四》(19)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
(史记・)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匈奴列传》
(20)孝文皇帝前六年,汉遗匈奴书曰“(:(21)孝文皇帝后二年,使使遗匈奴书曰“:)
(22)庄宗劳之曰“(新:刘侯亡恙,,今日见访,不其晚耶!”《
)五代史・杂传?刘⊥》
(23)(水浒全?“:臣乃庶民,不敢面觑圣容。”《传》第四十一回(24)?粗茶相邀,丈室闲话则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
(25)管夷吾见小白端坐车中,上前鞠躬曰“(东周列国志》:公子别来无恙,今将何往?”《第十五回)
(26)仇君别来无恙?……(晚清文学丛钞・本帅闻得你在这里甚著能名。《李慈铭<蓬莱)驿>》
作为一种问候语“,无恙”当来源于同形的问询语形式。对此,古人有过一些相关的说法。《雅俗稽言》卷三十六据《风俗通》云“:恙,毒虫也,入人腹食人心。古人草居,常被此患,故相劳问‘无恙乎’。”高承《事物纪原》引《神异经》云“:北方大荒中,有兽食人,咋人则病,罹人则疾,名曰 。 ,恙也。常近人村落,入人屋室,皆患之,黄帝杀之,由是北方人得无忧疾,谓之无恙。”
其二、请~安(请安)。“请~安(请安)”是伴随请安礼而产生的一种问候形式。请安礼出于辽金,是下对上、幼对长的一种礼节,后世相沿不衰。施行请安礼时,人们常口称请某人安,于是“,请~安(请安)”即成了一种伴随性问候语形式。发展至清代,有时不行请安礼亦口称“请~安(请安)”,这样“,请~安(请安)”又成了单纯的口头问候形式。作为问候语“,请~安(请安)”尽管多是伴随性的,但性质上仍较单纯;问候的内容,是吉祥性的;所问方式,是正问;适用范围,是下对上、幼对长;风格特征,是庄重。其代表性用例如:
(27)门下庄头乌进孝叩请爷奶奶万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红
(第十一回)“请宝叔安”(第二十四回)“请老寿星楼梦》中该类用例极多。又如“请嫂子安”,,
(第三十九回)。安”
(28)黑大叔便问他父亲好。贾大少爷连忙站起来回答;又说“(李宝嘉:父亲给大叔请安。”
④
・114・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
其三、万福。“万福”最初有两类所指,一是一种礼节,一是一种祝颂语。作为祝颂语的“万福”,表示的是“多福”的意思。早期用例如:
(29)和鸾 ,万福攸同。《(诗・)小雅・蓼肃》(30)大王延寿万岁,……)觞酒既升,永享万福。(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宋代,祝颂语“万福”同万福礼结合以后“,万福”主要成了妇女行万福礼时所说的伴随性祝⑤颂语。因为该祝颂语一方面可同问候语并列同值使用,另一方面又可同“无恙”相对使用,所以,它在表示祝颂义的同时,亦兼表有一定程度的问候意义。其单用的例子如:
(31)(红云)先生万福!(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32)(见净科)哥哥万福!夫人道“(净云)我有甚颜色见:哥哥来到呵,怎么不来家里来?”
姑娘?(同上第五本)
大致同值且并列性使用的例子如:
(33)宝玉打开看时,写道是,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同“无恙”相对使用的例子如:
(34)(末云)小姐间别无恙!(旦云)先生万福!(结合上述用例不难看出“,万福”;所问方式是正问;适用范围,是女性之间或女之于男;第二,现代汉语阶段出现了任何场合皆可通用的上位形式。该阶段问候语,:
1、。古汉语中较晚起的一些问候形式“五四”,以后仍在一些场合被沿用。
其一“,请~安(请安)”类。它是古代单纯性口头“请~安(请安)”的继承和发展,一般用于
⑥书信。我们调查了《鲁迅书信集》,其信中所用“请~安(请安)”形式即有以下诸种“:请春安”
(743页)“(838页)、(757页)、(721页)、(664页)、、请夏安”“请秋安”“请冬安”“请俪安”“请撰
(672页)“(675页)“(688页)“(718页)、(724页)、安”、请文安”、请旅安”、请著安”“请教安”“请(789页)、(790页)、(846页)、(854页)“(877金安”“请道安”“请暑安”“颂饿安”,请‘皇’安”
(879页)“(900页)“(911页)“(936页)。页)“、请雨安”、请刻安”、请近安”、请安”
其二“,问~好”类。书面上为“问~好(问好)”,口头上一般为“~好”。它直接源于古代的“~好”形式。古代“~好”例:
(35)因为贾大少爷送这四样礼物,说明白是拜门的贽见,所以他口口声声叫“老弟”。当时坐下,先问“:老弟几时到京的?”又问“:老人家可好?(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
今例:
(36)广也说问问您们俩的好。《(鲁迅书信集》第734页)
(37)敬问近好!(毛泽东《致肖军》,范桥《书信写作鉴赏辞典》第29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其三,其他。例:
(38)专此布复,并候健康。《(鲁迅书信集》第1008页)
(39)专此,并候吉羊。(沈从文《致胡适》,范桥《书信写作鉴赏辞典》第29页)2、国外问候语的借用形式。如“你(您)好”、“早上好”、“晚安”。其中,尤以上位问候形式
古语问候篇四
《古汉语第四次作业》
预算成绩情况
古语问候篇五
《古汉语词汇 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 赵锦颖 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
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例如:
“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
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① 语言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 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 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④ 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⑤ 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⑥ 信使。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
⑦ 音讯。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⑧ 书信。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
其中的关系如下:
① 语言真实:[ 言语 ]+ [ 真实 ]
② 对人真诚,有信用:[ 对人的态度 ]+ [ 真实 ]
③ 相信:[ 确认 ] + [ 某种情况 ] + [ 真实 ]
④ 的确:[ 某种动作/状态 ] + [ 真实 ]
⑤ 凭证:[ 用以证明情况真实 ] + [ 物品 ]
⑥ 信使:[ 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 ] + [ 人 ]
⑦ 音讯:[ 信使传递的 ] + [ 消息 ]
⑧ 书信:[ 传递音讯的 ] + [ 文字材料 ]
其中①——⑤都包含“真实”这一义素。⑤——⑧,每个意义都是在前一个意义的义素上加上别的义素而形成(但有的意义一旦固定后,有些义素可能消失。如“信使”,后来不一定携带有符信)。
又如“问”,包含如下意义:
问:《说文》:“讯也。”
①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其关系如下: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 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这里每一意义和邻近的意义都有共同的义素,但隔得较远的意义就没有共同的义素了。
我们都知道引申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途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关于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一节采取的是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这是目前普遍的对词义变化的方式的区分。但是对于这三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没有更多的阐释,只是对词义变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所以《汉语史稿》在随后对如何证明词义发展的具体程序和阶段的困难做了简单的说明“由于词的来源很古,到我们所能接触的史料的时代,引申义久已通行,因此,我们并不能常常按照史料的先后,来证明词义发展的程序和阶段。”这也说明了词义引申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上的困难性。
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学纲要》中认为词义变化的途径有引申、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对于传统的认为也是词义变化的途径的“假借”给予了否定的态度。认为那只是文字的问题,与词义无关。即字有“假借义”,词无“假借义”。
而对于引申的方式,传统训诂学家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为自己的出发点,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如传统训诂学认为引申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联系,从而产生引申;二是形似的引申,它反映事物之间玩不得、偶然的形似;三是礼俗的引申,是由于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上的原因,或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特异的民族心理,使某些意义发生
了联系。陆宗达和王宁两位学者对这种分类方式持赞同意见。
蒋绍愚先生则认为引申的方式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连锁式,即一环套一环的引申。如上面所举的“信”。一是辐射式,即从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几个引申义。如上文中的“问”。
连锁式引申派生的每一个引申义都与前一个意义有相同的义素,但离得较远的两个意义就不一定有相同的义素,且不是没一个意义都与词的本义有相同的义素。但辐射式的引申,每个引申义都是由词的本义从不同角度引申而来的,都和词的本义有相同的义素。但每个引申义之间未必有共同点。
这时就引申的方式而言。但实际上,一个词的引申往往是两种方式兼而有之。如:
信:《说文》:“诚也。”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舜其信仁乎?(《韩非子·难一》)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史记·外戚世家》)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
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 ..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③相信
④的确⑤信物⑥信使⑦音信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引申使得词汇得到发展,而词义的发展通常还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这是就词义引申产生的结果而言的。即:一个义位引申出另一个义位,就这新旧义位比较而言,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对于这三种情况的理解,一直存在这模糊不清之处。一如“脸”由“面颊”义发展为“面孔”义,是不是扩大?“趾”由“脚掌”义发展为“脚趾”义,是不是缩小?“汤”由“热水”义发展为“菜汤”义,是扩大、缩小,还是转移? 通常把“脸”作为词义扩大例,把“趾”作为词义缩小例,但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而“汤”究竟属于哪一种,似乎不大好回答。造成这种模糊不清的原因是“扩大”、“缩小”、“转移”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个人认为蒋绍愚主编的《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提到的“试图用义素分析法给它们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是具有可行性的,值得学习。下面我就以《古汉语词汇纲要》中的观点为根基,具体展开谈谈词义引申产生的三种结果。
一)、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这个义位由下义位变成了上义位,这就是扩大。例如:
江:原来只是长江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江水。
古语问候篇六
《中国历史上最让人心痛的一句古语》
有个朋友是从外地来北京发展的,在这里呆了十几年了,虽然没有太大建树,但生活得很幸福,有房有车还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为这一份生活付出的代价除了常年奔波和辛苦工作之外,就是不能跟家里的长辈一起生活——并非他不愿意,而是老人离不开家乡。
几天前大电话问候,他先是语气低沉,后来竟然哭了。原来他的祖母去世了,他忙着工作和照顾孩子,根本没时间回家乡看看,已经四年没见到祖母了。前些日子还想着找时间回去看看,没想到老人忽然离世,他说这一辈子都会因为这件事而觉得遗憾。
我安慰他说,节哀顺变。生活幸福,这就是最好的。他却说,眼下自己挣经受着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亲人离世,而是子欲善而亲不待。
古人说的那句话是这样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告诫年轻人,长辈亲人健在的时候要好好孝顺他们,尽自己的本分照料和关心他们,不要等到父母长辈日暮残念时日无多了才想到要去孝敬;能够尽孝的时候多陪伴他们,不要等到想要陪伴照料的时候老人却已经离世了,给自己留下绵绵不绝的悔恨。
这世上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孝心却来不及等,也不能等。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家人,时至今日想起他们,心底还是会有一些伤感触动。那年夏天,我陪一个远道而来的法国友人一同登长城游览,盘踞在绿色山中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让他流连忘返,赞叹不已,拿着手中的相机拍个不停,我也终于能抽空歇一歇脚。这时,我注意到不远处,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位年迈的老人缓慢地爬着台阶,旁边跟着个老太太,手里提着水和食物,不停叫年轻人歇会儿。看得出来,那是一家三口人。
年轻人早已满头大汗,身上穿的深色T恤已经湿透,脚步踉跄,几次差点跌倒,背上的老人轻轻拍打年轻人的肩膀,执意要下来自己走。年轻人背着老人又走了一段,然后才小心地将老人放下,一家三口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歇脚。年轻人不停用黝黑的胳膊擦汗,我掏了一包面巾纸递过去,他憨憨笑笑,接过纸巾先给父亲擦汗。
闲聊几句,我知道了些他们的事。
年轻人是外地人,是家里最小的儿子,独自一人在北京打拼好几年了,父母让他回家乡找份稳定工作,他不甘心,坚持留在北京。前段时间他接到母亲电话,得知年近70岁的父亲患了重病,唯一的愿望就是想来趟北京,一来是看看首都,二来也想知道北京到底有啥好,想知道儿子为什么非要留在这里。
那天他们才下火车就大清早来了长城,年轻人说父亲的时间有限,耽误一天是一天。儿子带两位老人爬长城,一层层台阶对两个老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于是就有了我看到的儿子背着父亲爬长城的场景。
年轻人感慨说,这些年漂泊在外,每逢过年过节要么有工作,要么想着多挣点加班费寄给家里让父母花,所以一年到头很少能回家跟父母团聚。不知不觉父母老了,这些年他却很少能在身边尽孝。所以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满足父亲的心愿,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给父母多少钱根本不重要,常回去看看他们那才是最重要的。
年轻人说得眼睛红了,他的母亲大概是看懂了儿子的心思,撇下老头儿过来插话,不住夸儿子孝顺,挣的钱都寄给了家里,换季的时候还给她和老伴寄衣服,说因为有了这个最小的儿子,他们老两口这几年过得很舒坦,不缺钱。
母亲的话让年轻人更显窘迫,深深低下头去,很久没说话。没多会儿,他费力地的背起父亲继续朝前走,我望着蹒跚前行的一家三口,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但我记住了小伙子说的那句话,给父母多少钱根本不重要,常回去看看他们那才是最重要的。
孩童时期,我们总是缠着父母不愿离开;青少年时期,我们忙学习,忙考试,忙着顾及同学朋友,与父母渐行渐远;工作了之后,我们又忙于事业,无暇顾及父母;再后来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一边体会着为人父母的不易,一边继续着疏忽父母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明白了孝义,却做不到孝顺。
终于到了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可能经过打拼终于认为有了孝顺父母的能力,可是这时候才发现原来父母已经彻底老去,吃不动了,不爱穿了,他们最需要孩子的那些岁月,已经在孤独中悄悄溜走了。
真的应该在父母健在的时候,趁着父母身体硬朗,多为他们做点事,多陪陪他们,常回家看看,多带他们出去看看世界,我们的爱和感激不该藏在心里,也不能用钱表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世上最让人痛心的一句话。
我们有时候忽视甚至漠视父母,因为我们忙于自己做父母,父母一年比一年苍老,背不直了,眼不明了,耳不聪了,行动不利索了,骂不动我们了,因为他们老了。
北京满世界都是外来打拼的年轻人,我深知他们的艰难和不易,为了生活为了梦想在孤独中奋斗,也把孤独留给了父母。但我真的很想对那些出门在外的年轻人说,父母年老了,他们不在乎孩子给了多少钱,不在意孩子满足了他们多少吃穿,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希望的是能多看看孩子,能多陪陪他们。“我把一切给你,只求一个回报:常回来看看。”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我们应该明白。
漫漫人生路,总有忙不完的事,万事可待,唯独孝心不能等待。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会成为永远的痛。别让悔恨在自己的随意中铸成,在能够尽孝的时候,一定常看看父母,别辜负上天留给我们的每一个珍贵的日子,它越来越少。
古语问候篇七
《古汉语常用实词虚词》
古今异义词举隅1.亲戚 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妻子 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子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3.中国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或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4.非常 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鸿门宴》)5.所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即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6.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7.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8.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9.稍稍 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10.更衣 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11.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服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12.殷勤 今义:热闹,周到;古义:关切、问侯。例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13.唧唧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义:①织布机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②叹息声。我闻琵琶又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行》)14.豪杰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②英雄人物。例如:山东豪杰遂并起…《陈涉起义》)15.何着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例如: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愚公移山》)16.肉食 今义:肉类食物;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17.鱼肉 今义:鱼
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18.卑鄙 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出师表》)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19.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20.其实 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忆》)21.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知臣赋予惧。(《轩子·藤文公》)22.垄断 今义:把持独占;古义:山川阻隔。例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23.美人 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14.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它。(《孟子》)25.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集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26.约束 今义:限制;古义:盟约。例如:秦自缨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7.大风 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28.一切 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29.宣言 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古义:公开扬言。例如:宣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30.烈士 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31.牺牲 今义:为正义而死;古义:用作祭礼的牲畜。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32.交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古义:①交结。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②互相通连。例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33.扶老 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如: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34.秋天 今义:秋季;古义:秋季的天空。秋天漠漠向昏黑。(《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35.可恨 今义,令人憎恨;古义:痛惜。例如: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马钧传》)36.留意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例如: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37.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例如: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②告别时的动作。例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38.老子今义:①父亲;②自我的粗俗称谓。古义:老人。例如: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39.鞠躬 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40.小生 今义: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古义:青年人。例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41.虽然 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如: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42.一毛 今义:一角钱;古义:①一根小草;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一根汗毛。例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43.怠慢 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古义:松懈、轻忽。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44.口舌 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明。例如:国事如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45.不好 今义:坏;古义: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46.丈人 今义:岳父;古义:①老人例如:愿文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②长辈。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7.风流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古义: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例如:摇落深知朱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卿。(杜甫《咏怀古迹》)48 操持 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49.开张今义:店铺开业;古义:广泛。例如: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50.学者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如:古之
学者必有师。(《师说》)5l.妖怪 今义:迷信传说中的怪物;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例如: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天伦》)52.有意 今义:居心;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岂有意乎?(《隆中对》)53.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字,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③地土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54.山东 今义:山东省;古义:①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例如: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②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例如: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55.不避 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例如: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56.人情 今义:应酬送礼,情面、情谊;古义:人民的普遍情况。例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57.把握 今义:抓住成功的可靠性;古义:手掌内。例如: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论贵粟疏》)58.县官今义:知县、县令;古义:朝廷。例如:今募天下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论贵粟疏》)59.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抒发心情。例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60.反复 今义:重复;古义:①扭转形势;②书信往返。例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61.从容 今义:不慌忙;古义:①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例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②举动。例如:从容中道(《中庸》)62.慷慨 今义:大方;古义:理直气壮,意气激昂。例如: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63.便宜 今义:物品价格低;古义:有利和应该做的事。例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史记·张释之列传》)64.无赖 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义:①胡作非为。例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②活泼好玩。例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
弃疾《清平乐》)65.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66.南面 今义:南边;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例如: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王安石《读孟尝君传》)。67.老大 今义:长兄,长子,船老大;古义:年龄大。例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68.可怜 今义:值得怜悯;古义:①可爱。例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②值得同情。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69.小子今义:①北方人称男孩②对青年人的鄙称;古义:小孩子(有贬义)。例如: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70.逢迎今义:奉承、拍马;古义:迎接例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71.斗争 今义:泛指对抗性行为;古义:吵闹,打架。例如: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羌村三首》)72.同志 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如:同志者不远千里而致。(《甘薯疏序》)73.活人 今义:活着的人。古义:养活人。例如: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同上)74.于是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75.中心今义: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③事物的重心;古义:心里。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76.中间 今义:当中;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77.束手令义:没办法;古义:投降;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hul)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78.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79.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80.父兄 今义: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8l.赤子 今义:小孩子;古义:①百姓。例如:皆我东南赤子膏血也。(《方腊起义》)②初生婴儿。例如:赤子之心。(《孟子·离娄》)82.以为 今义:认为;古义:以,把;为,当做。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83 可以 今义:能够;古义
古语问候篇八
《古汉语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一、常见的双音古今异义
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便利(吉利;方便)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县官(官府;县令)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
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
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
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
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
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往往(处处;常常)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
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的人)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
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大风(麻风病;大的风)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
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
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
二、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的)
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的工具)
赢(背负;胜或获得)
走(跑;不行)
次(水边;量词)
向(从前;对、朝或偏袒)
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
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
再(第二次;又一次)
再(两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来、原则)
抑(或者;抑制)
归(女子出嫁;回来)
比(等到;比较)
比(紧挨、并排;比较)
渠(他、它;水道)
去(离开、距离;往)
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
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
危(高;危险)
但(只;但是)
将(请;将要)
或(有人、或许;或者)
诸(之于、之乎;众、各)
爱(吝啬;喜爱)
固(本来;坚固)
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
择(区别;选择)
诚(果真、如果;真诚)
赞(引见、介绍;称赞)
拜(授官;一种礼节)
除(授官;除去)
安(养生;安定、安然)
鄙(边境;轻视或粗俗)
池(护城河;水塘)
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
摧(伤心;破坏或折断)
都(大;都市或全)
按(查究;压住或按照)
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
病(困苦至极;疾病)
齿(年龄、岁数;牙齿)
床(坐具;卧具)
伐(功业、夸耀;坎)
顾(拜访;回顾或照顾)
会(恰逢)聚会或会议)
间(参与;中间或间隔)
控(拉;控制或控告)
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
略(夺取;简略)
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
摄(整理、整顿;吸取或保养)
害(嫉妒;祸害或害处)
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
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
迁(放逐;迁移)
稍(逐渐;稍微)
寻(不久;寻找)
要(邀请、相约;要求)
卒(死;士兵)
速(招致;速度快)
严(尊重;严格或严密)
章(花纹;文章或图章)
寝(丑陋;睡觉)
信(的确;书信)
三、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语汇释
卑鄙 【今义】品性低劣。【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不过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不超过。如: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必 【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不好 【今义】坏。【古义】不美丽。好,容貌美。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初一 【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古义】刚刚一开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从而 【今义】表顺接的连词。【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处分 【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古义】处置、处理,如: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从事 【今义】①做某种事情。②(按规定)处理。【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大风 【今义】巨大的风。【古义】麻风病。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地方 【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④部分。【古义】地,土地;方,方圆。如: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斗争 【今义】指对抗或奋斗行为。【古义】吵闹、打架。如: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羌村三首》)
多谢 【今义】对人表示感谢之辞。【古义】多多劝告。谢,劝告。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反复 【今义】①一次又一次,重复。②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古义】扭转形势,回复到原先的状态。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风流 【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逢迎 【今义】迎合、巴结。【古义】迎接;如:新妇识马声,蹑瞬足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非常 【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感激 【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古义】受感动而激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更衣 【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故事 【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豪杰 【今义】才能杰出的人。【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②同今义。
何苦 【今义】何必,表示不值得;【古义】哪怕、怎怕、怕什么。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活人 【今义】活着的人。【古义】养活人,救活人。如: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甘薯疏序》)
或者 【今义】表示选择的连词或副词。【古义】有的人,有些人。如: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治平篇》)
横行 【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古义】纵横驰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即使 【今义】表假设关系的让步连词.【古义】即,副词,就、便;使,派•、让。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交通 【今义】①往来通达。③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①勾结,如: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②交互相通。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结束 【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古义】整理好装束。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冯婉贞))
鞠躬 【今义】弯身行礼。【古义】恭敬谨慎地,如:鞠躬尽瘁,死向后已。(《后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