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普通话考试】
与诸子登岘山 阅读答案篇一
《2012-2013苏教版必修二模块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结业考试试题
语 文(必修 2•苏教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除第Ι卷(阅读题)、第II卷(表达题)外,另增设附加题20分。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题分数是否计入模块修习学分。
2.第Ι卷1~6页,第II卷第7页,附加题第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第Ι卷1~6题,第II卷15~16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答非选择题(第Ι卷7~14题,第II卷17~18题,附加题)时,须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5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地域印记
何志云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其实,只要谈文学,必然包含着它的地域性。比如说“中国文学”,既指它的“中国”属性,也包含作品中或浓或淡的地域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京派、海派之说,这种区分实际由来已久:《红楼梦》明显是京派小说,而那时的海派小说呢?《海上花列传》和《九尾龟》可为例证。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有时隐蔽,有时显著,总体上说是非常深刻的。在影响甚至潜在决定了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特征,以及作品内容、风格、叙述方式的基础上,孕育出特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鲁迅是中国的也是绍兴的,他的小说、散文一看就是绍兴人写的。同样,沈从文之于湘地,老舍之于京都,赵树理之于三晋,张爱玲之于上海,柳青、陈忠实之于陕秦,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之于东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温暖湿润,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则以水稻的精耕细作为主,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古文明。
在我看来,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
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已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到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学地域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列举事例,明确提出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可见,文学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
的事实,它客观存在着。
B.文学与地域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谈文学就势必会涉及到地域性,只不过在作品中
地域特征的浓淡不同罢了。
C.如果按照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标准进行划分,《红楼梦》是京派小说,《海上花列传》及
《九尾龟》应为海派小说。
D.20世纪以来,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虽有时隐蔽,有时显著,但却能决定作家的性格气
质、审美情趣、艺术特征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地域作家的作品体现不同地域特征,如鲁迅散文、小说就体现了绍兴的特点,因
此,文学的地域性孕育出特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
正是这些自然因素,影响着不同区域人的性格。
C.对地域性的关注理解,既要关注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也要看到自然背后是
沿袭已久的人文环境,可见人文环境是最重要的。
D.之所以有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等说法,
是因为文学受到了地域文化深刻而复杂影响的缘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地域文化是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所以它也顺理成章地影响并决定了该地域族
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
B.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地域性对文
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C.无论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还是发掘文学中的普遍性意义,都可以从地域上寻找根据
或借助地域特征去表达和阐释。
D.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今天,强调文学的地域性可使文
学抗拒同质化和保持不竭的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整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那实际情况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以礼相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⑤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A.①②⑥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同时也作为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张目。
B.第三、四段紧紧扣住文章的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皆是引用了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证的。
C.文章语言非常生动,以“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以“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以“一夕”形容苟安时间之短。
D.第六段的议论点明了作者分析六国破亡原因的目的,不是就史论史,而是以物喻人,借以讽谏妥协苟安的北宋统治者。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③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鱼梁:洲名,在襄樊市汉水中。②梦泽:云梦泽,在今湖北境内。③羊公碑: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山与友人置酒吟咏。感叹古来贤者:“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他死后,百姓为他树碑,名曰“羊公碑”,也叫“堕泪碑”。 ①②
8.第五、六句中“浅”“深”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盘盘焉,囷囷焉, , 。(杜牧《阿房宫赋》) ⑵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⑶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老人和鹰
刘国芳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你在做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儿子说:“您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咱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里现在是工业园区,您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他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咱们乡下,可以种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还有,咱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以前在乡下,老人经常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老人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似乎变得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但无济于事,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了吗?在天上飞。”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咱们乡下飞来的吧?”
儿子说:“大概是吧。”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又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到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一个孩子,蹦蹦跳跳走了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
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那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得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后来,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刚开始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到后来,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很开心。
一天,老人的鹰在天上飞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那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那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
老人说:“是真的鹰吗?”
他们说:“是真的。”
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也跟了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老人拿着锄头在城里的空地上挖土种菜,而他的儿子却不准他去挖,可见儿子已忘了农民的本色了。
B.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这是通过他偏激的话,表达出他对不自在的城市生活的埋怨,对家乡生活的眷恋。
C.老人病好后,天天到河边放风筝,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从正面描写了老人放风筝时的开心。
D.老人把天上的风筝当成鹰,不料小孩却说是风筝,这两个人,一个糊涂,一个天真,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结尾写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农村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2.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3.小说中孩子的“那不是鹰,那是风筝”的话,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4分)
14.作品中的“鹰”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与诸子登岘山 阅读答案篇二
《与诸子登岘山》
与诸子登岘山 阅读答案篇三
《高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且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 /
B. 槛井/门槛 贮藏/伫立 桀骜不驯/命运多舛
C. /
D. 伺机/伺候 占据/倨傲 怏怏不乐/祸国殃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靠想像编造,靠作秀炒卖,只会产生一些伪劣作品和文学垃圾,永远产生不了经典的文学与真正的大师。
B.只要克服对生活的冷漠,学会体验,学会感动,让自己具有充沛的感情,写作时就能以真情实感打动你的读者。
C.那些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秉笔直书的史书,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无一不是出于高尚的情操和坚忍的信念。
D.笔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或是奔腾澎湃,或是委婉流利,或是简练雅洁……真可谓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3.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生物产业的特点是资源依赖性与资源信息化。
②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一样将成为世界各国21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带动21世纪生物产业的发展。
④因此,生物资源成为了继国土资源之后的另一种可供再争夺、再占有的战略资源。
⑤它的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等特点,使它在一开始便与产业化的可能性联系起来了。
A.②③⑤①④ B.③①⑤②④ C.③⑤②①④ D.①④③⑤②
4.下列各句中,对相关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又巧
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怀。
B.杜甫《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汉武帝影射唐玄宗,
运用夸张的修辞,揭示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及其社会根源。
C.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羊公碑尚在”的“尚”字既表现了自然永恒、人生
短暂的主题,又暗示了对古人的敬仰和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
D.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选取了山区早行所见最具特
征性的景物,纯用名词组成诗句,意象丰富,画面感极强。
5.下面对有关作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任安书》采用书信体形式,陈述作者不能以“推贤进士为务”的理由,抒写了内心极度的痛苦,并表达了个人的生死价值观。全文隐含着对汉武帝的不满。
B. 《滕王阁序》是初唐诗人王勃用骈体写的诗序。文中铺写了滕王阁一带的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表达了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和虽遭挫折仍思进取的可贵志向。
C. 《歌德谈话录》是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言论和活动的集子。书中歌德称赞莎士比亚是“戏剧天才”,并认为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归功于他的那个伟大的时代。
D. 《雷雨》是中国现代歌剧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剧本通过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折射出清末民初复杂的社会生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崔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高祖寔,著名汉代。父赞,魏吏部尚书、左仆射,以雅量见称。洪少以清厉显名,骨鲠不同于物,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武帝世,为御史治书。
时长乐冯恢父为弘农太守,爱少子淑,欲以爵传之。恢父终,服阕,乃还乡里,结草为庐,阳喑不能言,淑得袭爵。恢始仕为博士祭酒,散骑常侍翟婴荐恢高行迈俗,侔继古烈。洪奏恢不敦儒素,令学生番直左右,虽有让侯微善,不得称无伦辈,婴为浮华之目。遂免婴官,朝廷惮之。寻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选吏部尚书,举用甄明,门无私谒。荐雍州刺史郤诜代己为左丞。诜后纠洪,洪谓人曰:‚我举郤丞而还奏我,是挽弩自射也。‛诜闻曰:‚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以军法戮宣子之仆。宣子谓诸大夫曰:
‘可贺我矣,我选厥也任其事。’崔侯为国举才,我以才见举,惟官是视,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闻其言而重之。
洪口不言货财,手不执珠玉。汝南王亮常晏公卿,以琉璃钟行酒。酒及洪,洪不执。亮问其故,对曰:‚虑有执玉不趋之义故尔‛。然实乖其常性,故为诡说。杨骏诛,洪与都水使者王佑亲,坐见黜。后为大司农,卒于官。子廓,散骑侍郎,亦以正直称。
(选自《晋书.崔洪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骨鲠不同于物 物:别人 B. 阳喑不能言 阳:假装
C. 诜后纠洪 纠:检举 D. 然实乖其常性 乖:顺应
7.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惟官是视
A. 慈父见背 B. 彼且奚适也 C. 仰观宇宙之大 D. 自令放为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3分)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分)
9.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崔洪的性格品行。(3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晚泊牛渚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②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注释] ①牛渚,古渡口,即现在的采石矶。诗人调官途中经过此地。②咏史指的是东晋时代出身贫寒的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的故事。
(1)请列出诗中体现“晚”的时间变化的词。(3分)
(2)简析第二联中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3)请从借典故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
(2)四围山色中, 。(王实甫《长亭送别》)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司马迁《报任安书》)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校尉羽书飞瀚海, 。(高适《燕歌行》)
(7)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8)飘飘何所似, 。(杜甫《旅夜书怀》)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青 草
①青草的味道在山间弥漫,就像村里的孩子在奔跑。
②一个孩子生在山里,就是山里的一棵草。那些青青的草,生长在山里的任何地方。
③它们长在路边,甚至还会长到路的中间,任来来往往的人踩着。到了晚上,它们就像没被踩过一样,抖一抖身上的土,继续生长。我猜那是它们对人的依赖,顽皮地跟在人们的脚边。
④草长在河沟里,有水的滋润,就长得异常茂盛,那是命好的草。可是,一场雨下过,河水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冲倒,冲走。河水退了之后,那些被冲倒的草,眨眨眼睛,又悄悄爬起来;那些被冲走的草,在水里打几个滚儿,不定被淤积到哪里,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⑤草们不仅长在路边、河沟,更多的长在田边、地头,更混进田里,与庄稼一起生长。于是,庄稼人就只能花费一年中大量的时间在地里锄草。可是那些草说锄就能锄尽吗?锄掉之后,没多久,它们又捉迷藏一样在庄稼的身边探出头来。一代代农人就在庄稼地里年复一年地与草纠缠不清。
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变成了锄草的农人,其实在地里锄草的每一个农人,都曾经是草一样生长过的孩子。出生在贫穷的山里是一种不幸,这样的山里只适合草的生长。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孩子与草们一起生长,孩子也就像草们一样地生长。
⑦我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界中的生命,或许就是青草。在我只会爬的时候,就被带到院子里或者大门外、路边,自己爬着爬着,就爬到了那些青草的面前,我用呀呀的语声,不知所以地与它们打过招呼,就伸出了小手。我抓住一株青草,用力拔下,嫩嫩的绿叶上有着细细的白色绒毛,被我拔断的地方渗出清亮的汁液,洁净,透明,一如我嘴边垂着的涎水。我在草丛边爬过,随便抓着那些青草,青草的气息在我的身体里弥漫,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这世界就是这样将如此相似的生命气息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
⑧童年是人的一生中与周围环境最密切的时期,孩子们一边生长,一边将身边的一切都存储在身体成长的记忆里。从一株草、一块石头、一棵树、一道墙,到一座房子、一条路、一道河、一座山,所有的记忆都被牢牢地融进生长着的生命之中,就像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掀沙土被垒进墙里。当身体停止了生长之后,身边的一切,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⑨在乡间长大的孩子,是很少有人看护的,不会爬的时候自然不用担心有什么闪失,只是记着按时喂奶喂饭就行,像家里的小猫小狗一样,给吃的就会长大。会爬之后自然就多了许多担心,有时家里没人,又不能带到外面去,就只能用布带子栓了孩子的脚丫子,另一头拴在泛黄发黑的窗框上。这样,孩子活动的半径就只能在炕上了,不会爬过了头掉到地上。更多的时候,大人下地干活,也将幼小的孩子带到地里,放在路边、地头,任其像小猫小狗一样与青草为伴。
⑩你不知道那些草籽是从哪里来的,甚至在泥土里根本看不到一粒草籽,但是那些草,在一场春雨之后,就很茂盛地生长出来,比有人用心播种过都更加蓊郁。整个夏天,虽然常常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草们总是生生不息,绿意犹存,直到长出狗尾巴一样轻盈透亮的穗子。这些长了狗尾巴的草,常常连成一片,在斜阳的映照下,草地上浮起一片朦胧的淡白。
⑾大人忙着地里的农活,几乎忘记了孩子的存在。等到从草丛里再把孩子找回来,手里、嘴里、头上、身上,已经到处都是青草了,说不定肚子里也吃进了许多葱翠的青草。
1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4分)
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
13. 结合上下文,谈谈下列句子的含意。(6分)
⑴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⑵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
14.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将孩子比作“小猫小狗”?请简要分析。(4分)
15.结合全文,探究“青草”蕴涵的深意。(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属于年轻人的马克思
韩毓海
2008年,我在纽约大学教书,那一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如海啸般从华尔街向全世界蔓延,难忘我在百老汇大街一家书店排队买《资本论》的情景,书店门口的海报写着:‚马克思所说的都应验了。‛
2010年,我在北大开设《资本论》精读课。记得第一堂课上,我提到大家可能用过飞利浦电须刀、洗衣机,却不知道那就是马克思姨妈家的产品——在短暂的静默之后,听众爆发出会心的大笑。我想让学生
们记住:马克思不是因为‚仇富‛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的,马克思的出发点不是钱也不是个人,而是‚为大家而献身‛——正如他在17岁时所宣示的那样。
马克思22岁获得博士学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他博大精深的博士论文,我想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作批判地追求知识。因为没有哪种知识只包含纯粹的事实,在每一个所谓‚事实‛背后,都有陈述这项事实的人给予世界的判断。而那些判断总是说:‚这个事实很重要,其他被忽略的东西不重要。‛而马克思则说,那些被教科书所省略的事实恰恰非常重要,这其中就包括占人类大多数、却总是被忽视的普通劳动者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
当我开始讲《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选课的人数已经由100名增加到了300名。伴随着电光石火般的文字,我和我的学生们跟随马克思一起目睹了‚世界制度‛的形成与动摇:新大陆的发现、运河的开拓,然后再伴随着隆隆的机车轮声,转回到欧洲大工业时代的工厂:轰鸣的机器、挥汗如雨的工人、剥削压迫以及‚要为真理而斗争‛……
去年10月份,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李学谦社长捎信说:世界的未来看中国,中国的未来要看当下的青少年,该想想给下一代人留点什么了。你给青少年写本书吧,就讲一讲我们这条道路为什么叫社会主义道路,说说我们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故人的心思打动了我,我回答说:我就给孩子们讲讲马克思的故事吧,就讲讲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于是,出版社立即行动起来,从全国的青少年读者中征集了一系列关于马克思的问题,并最终把问题汇总为19个,其中既包括‚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这别具一格的问题,也包括‚什么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对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究竟有什么用‛等一针见血的提问。所有的问题都极富创意,充满挑战性,让我大吃一惊。
正是这些来自青少年的问题使我感到: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时代,而这正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所预言和分析的时代。因此,也许只有他们才能深深地理解,社会主义是一场国际运动,也只有他们才能从创建一个‚新国际‛的角度,去领会创造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地缘政治格局的战略思维;只有他们,才能去切实思考马克思的天才设想:以劳动者掌握资本,去克服少数资本家集团垄断资本而支配世界的旧秩序——而这既包括为什么要创建金砖国家银行,也包括未来中国的年轻一代,在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合理、公正的新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 正是这些来自青少年的问题,构成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这本书的内容;正是新一代人使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今天真正迎来了阅读马克思的时代。
16.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 这本书?请简要概括。(6分)
17.根据本文,简要说明作者心目中马克思的伟人特质。(6分)
18.为什么文章标题说马克思“属于年轻人”?请简要阐述。(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生活并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去体验和接受的现实。——禅语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2015.7
1. A (B.应为“槛阱”,“贮”与“伫”均读zhù C. 应为“溃不成军”,“聩”与“溃” 均读kuì D.“据”与“倨”均读jù)
2.D(A.“伪劣作品”与“文学垃圾”语义有重复 B.关联词“只要……就”运用不当,应为“只有……才 C.搭配不当,“坚忍”不能修饰“信念”)
3.C
4.C(“羊公碑尚在”的“尚”字不能表现自然永恒的主题)
5.D(“中国现代歌剧”错,应为“中国现代话剧”)
6.D 违背
7. C (C是定语后置句,其它都是宾语前置句。)
8. (1)人有过错,就当面批评,过后没有二话。(3分,每句1分)
(2)庭中一开始是篱笆,不久砌上了墙,共改变了两次。(3分,每句1分)
(3)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并不感到勉励(或“他并不特别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并不更加沮丧。(3分,“劝、非、沮”为得分点,每个1分)
9. 个性刚直、为官清廉、坚守原则、知错能改。(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 可。)
10.(1)残霞、戍鼓、灯火、月中。(答出1个不得分;答出2个,得1分;答出3个,得2分;答出4个,得3分)
(2)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1分)、动静结合(1分)的手法,描写了残霞变色、远雁哀鸣的景色(1分),渲染了一种寂寥、凄清的伤感情调(1分)。
(3)该联表面上是说当世没有人能咏史,因而不必希望遇到谢尚(1分),实则借袁宏因咏史而得谢尚提携的故事(1分),抒发自身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伤感(1分),含蓄批判了排斥贤才的社会现实(1分)。
11.(1)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一鞭残照里(3)仲尼厄而作《春秋》 (4)齐彭殇为妄作 (5)江流宛转绕芳甸 (6)单于猎火照狼山 (7)天生我材必有用 (8)天地一沙鸥
12. 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以路边或河沟喻指山里孩子恶劣的生长环境(1分),以草喻指山里孩子的平凡、卑微(1分),形象地描绘出山里孩子在恶劣环境中自在地、顽强地生长的生命状态(1分,意思相近即可)。
13.⑴草虽然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存环境(1分),被恶劣的环境弄得晕头转向、鼻青脸肿(1分), 但依旧尽己之力,顽强地生长(1分)。
⑵与青草一起长大的孩子,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青草的坚韧、顽强等美德的熏陶(2分)。他们的生命中,也就具备了这样的美德(1分)。
14.⑴第一次比作小猫小狗,强调不会爬时的孩子的好喂养(1分);第二次比作小猫小狗,强调能够自由行动的孩子的好看管(1分)。⑵这样写,能够更好地体现山里孩子不被溺爱、随意生长的成长特性。(2分,意思相近即可。)
15.⑴青草不择环境、顽强生长的特性,象征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量。⑵青草的普通甚至卑贱,象征着山里孩子生命的平凡卑微。⑶青草的生生不息、绿意犹存以及连绵成片,象征着平凡普通的山里孩子生命的成长、成熟与绽放。⑷青草以及山里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命成长过程,隐喻了一种应有的童年期教育观。(每点2分,只需答出任意三点,意义相近即可。参考答案中未列举的,如果解析确有道理,亦可酌情给分。)
16.①成书的过程(或写作的缘起和经过);(2分) ②书的主要内容;(2分)③成书的意义。(2分)
17.①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凡的洞悉力;②有为全人类献身的精神;③能批判性地追求知识,有自己的真知灼见;④能以自己的思想持久地影响后世的一代代人。(每点2分,答对三 点即可。)
18.①马克思的思想永不过时,永远年轻(2分)。②年轻人生活的时代,正是马克思曾预言和分析的时代,因而他们最可能深刻理解马克思理论,切实思考马克思的天才设想;(2分)。③年轻人需要马克思著作来指导自己认识世界,思考自我在创造新世界中应该扮演的角色(2分)。
19.【写作提示】
与诸子登岘山 阅读答案篇四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二 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与诸子登岘山
一、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后
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玄宗开元
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
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向玄宗推荐孟浩然,但孟浩然却因与友
人饮酒而未去见玄宗。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以孟浩然为从事,因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并相与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其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的赞赏和倾慕。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于此可见一斑。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二、诗词故事
孟浩然诗罪唐玄宗
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
死后,
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泪”。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伤”,奠定了该诗的情调。虽说孟诗“语淡”,但“味终不薄”。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
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远在无情
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古人作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谈谈第二联和第一联的承接关系。
答案 “江山留胜迹”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承“今”字。
2.试说说颔联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作用。
答案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3.试分析尾联“尚”字的表现力。
答案
“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①羊祜距今已过四百余年,然而羊公
碑却还屹立在山上,其中人事变迁,朝代更替,变化多么巨大!②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碑俱传;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然令人更加伤感。
4.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呢?
答案 当诗人慨叹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一平常而残酷的真理,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至今仍是一介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会湮没无闻,读着“尚在”的“羊公碑”,不免悲从中来,“泪沾襟”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李 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 整首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提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
(2)中间两联作者描写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描写了一位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隐逸诗人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②①
注 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赤城:为东南名山天台山的山峰名。
(1)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 一、二两联描绘了现实中拂晓扬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客商熙来攘往的景象,这是实写;后两联描绘了想像中天台石桥胜迹和赤城尖顶璀璨的美丽景象,这是虚写。
(2)“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 ①想像和联想(虚实结合):由眼前出现的霞光而联想到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是赤城山石发出的异彩,表现了诗人陶然神往的心情。②悬念迭出:“看”字了结首句“望”引起的东南名山的猜想的悬念,“疑”字显然又引起大约是“赤城”新的悬念,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传神地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
与诸子登岘山 阅读答案篇五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第4套及答案》
抚顺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命题:黄淑艳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选择题的答案都必须按
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其它题目答案答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
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邢莉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
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
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
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
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
源习俗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
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
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
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
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
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
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
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的活动,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
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
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
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
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
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
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
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
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
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
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继承了上巳节中的传统,在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只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主要是在纪念介子推的同时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籍中说“清明之日,桐始华”,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三日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
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
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①上言:“有一
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舍于北军③,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
造,迫于典司④,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
授曰:“君房⑤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
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
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
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
“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
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选自《后汉
书》
[注]:① [齐国]:治为山东淄博。这里指当地官府。② [玄纁]:黑色和浅
红色的布帛。这里指帝王用来聘请贤士的贽礼。③ [北军]这里指汉代警卫京城
部队在城北的驻地。④ [典司]:掌管的公事。⑤[君房]:侯霸字君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 物色:寻找。
从容:随口。 B.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 ..
C.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要领:腰与颈。 ..
D.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人因谓光曰 .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B.①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C.①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②所谓花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D.①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
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应该算是一个
颇具远见卓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的说
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抗争精神,他没有依从刘秀的意旨,坚决
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3分)
(2)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3分)
(3)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9.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
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 。 (李商隐《无题》)
②人世有代谢,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轼《定风波》)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戍卒叫,函谷举, ,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④民生各有所乐兮, 。 (屈原《离骚》)
天长地久有时尽, 。 (白居易《长恨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
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
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 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 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
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
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
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
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
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
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
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
舒展开来。
④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它就跟着我们一起
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
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
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
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
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
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
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
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
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作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B.作者擅长细致描写,在作者笔下,沙漠玫瑰的开放惊天动地。
C.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饱满地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将信将疑、满怀
希望、喜悦万分、深刻思悟的全过程。
与诸子登岘山 阅读答案篇六
《河北省保定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李鸿理 赵玲玲 张绍英 审定人:徐亚丽 赵振威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井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 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
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A. 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天大带动了
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 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皿版跑 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 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 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
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皿仍供不应求。
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
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一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 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 量消费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
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
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 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 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 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独勤心务物,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其所平决,无..
不厌服众心。时司徒辞讼,久者数十年,事类溷错,易为轻重,不良吏得生因缘。因缘谓依附以生轻重也。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类相从。昱奏上之,其后公府奉以为法。 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黄门侍郎鲍德素敬宠,说宪弟夏阳侯瑰曰:“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
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几微言微细也诚伤辅政容贷之德。”瑰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为..
太山太守。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而宠与中山相张郴、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为大司农,郴太仆,顺左冯翊。
后转广汉太守。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宠到,显用良吏以为腹心,讼者日减,郡中清肃。先是洛县城南,每阴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宠使吏案行。还言:“世..
衰乱时,此下多死亡者,而骸骨不得葬,傥在于是?”宠怆然矜叹,即敕县尽收敛葬之。自是哭声遂绝。
宠历二郡三卿,所在有迹,见称当时。十六年,代徐防为司空。宠虽传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相。在位三年薨。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肯视事为高 视事:到职办公 ..
B.数为显陈舀世便宜 便宜:合乎时宜之事 ..
C.瑰亦好士,深然之 好士:优秀的读书人 ..
D.宠闻而 疑其故,使吏案行 案行:调查巡视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荀,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
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B.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 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C.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
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D.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
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宠勤心物务,颇有才能。他不受“不肯视事”世风的影响,专心处理政务;平
决狱讼,使人心服;还为扭转辞讼的混乱而撰写了七卷《辞讼比》。
B.陈宠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在皇帝询问张林可否担任尚书时,他不顾及张林为权 贵窦宪所荐,直言以对,以致招来窦宪忌恨,被其贬为太山太守。
C.陈宠善于吏治,任人唯贤.他担任广汉太守时,面对豪门大族兼并土地、官吏奸
邪贪污、诉讼案件繁多的状况,重用贤能官吏,使郡中清平宁静。
D.陈宠权高位重,见称于时。他历任两地郡守,位列三卿,所在之处均有事迹被称 颂;他虽专研法律,却兼通经书,奏议温粹,被称为称职的宰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惟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
(2)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①②③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鱼梁:鱼梁洲,沙洲名。②梦泽:云梦泽,古代大湖。③羊公碑:后人为
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8.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说“读罢泪沾襟”,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泪沾襟”的原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两句“ ,说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心志。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慈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3)《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正当“解衣欲睡”,后因“ ”,从而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 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吉之刀
安石榴
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搭伙进山发财。
想要发山里财的人,无非四个路子:沙金子,追棒槌,打茸角,割大烟。这的确是来钱的买卖,弄好了一朝暴富。而实际上却是个万难的事情。不要说不容易得,再说,就是得了,也万难带出山来。发财梦十个九成空。
先说鹿茸角,俗话说鹿“脑袋顶着金钱桌子,屁股蛋子是肉案子”浑身是宝。打茸角在春季,万物复苏。鹿本来不是个牙爪的东西,可是保不齐你盯住鹿的时候,老虎,黑瞎子却早盯上你了。所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啊。追棒槌的人多了去了,你看过几个真的挖到了稀世宝参。在深山老林里偷种大烟,躲开了官家,可是树敌更多。野猪来糟蹋,胡子来掠夺,还有个莫测的年头作怪,弄不好血本全亏。那么沙金子呢?不得,风餐露宿毁了身体,得了,同伙眼红心热,祸起萧墙,互相残杀,金子最终还是丢在大山里了。
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两个人十进十出大兴安岭,十年时间两手空空。这是他们第十一次进山。照例他们在山脚下的小庙拜了山神,发了誓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两个人进山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苍天眷顾,这一次终于得了。他们追到一个人参娃娃。两个人因为梦想成真而喜出望外,赶紧星夜兼程往山外奔。又走了六七四十二天,刚好翻过一座山的阳坡。有几块岩石裸露出来,暖暖的太阳烘得石面滚烫,二人美美地蜷在上面睡着了。谷子一身燥热地醒来时,发现自己被五花大绑地捆在岩石上。糜子说,谷子哥,是兄弟对你不起了,你有啥话就说吧。谷子哭了。谷子说没什么可说的,说也没用,你给哥弄点水吧,我不想当渴死鬼。糜子就去给他找水。糜子去了,谷子就哭得更惨了,哭了一阵子,谷子想哭也没用,想辙吧,闭上眼睛假寐。糜子回来了,看到谷子睡了,就摇醒他,纳闷:你怎么还能睡着呢?谷子说,是这样,刚才我哭呢,突然一股青烟,地里冒出个一尺高的小老头来。他说你哭啥?
我说我弟弟要杀了我。他说杀就杀呗。我说为什么?他说,上辈子是你杀了你这个糜子弟弟,这辈子当然轮到他杀你了。你也别委屈,下辈子又轮到你杀他了。我说,我没杀糜子弟。小老头嘿嘿笑了说,你不承认也没用,我有证据。你看到那个鹰嘴状的岩石了没有?它底下有个空隙,那里藏着你上辈子杀糜子用的刀呢!那里风干,刀还没烂完呢。我说你拿来我看,小老头说我才没那闲工夫呢。一冒烟,小老头又钻回地里了。听到这儿,糜子已经一脸的迷惑与恐惧。糜子奔到鹰嘴石下,不一会儿拿回一把烂掉了木柄生满了锈迹的刀。糜子一脸汗水问谷子:你啥意思?谷子说,要杀就杀吧,反正下辈子我再杀你。糜子扑通跪下了,求天求地又求谷子饶恕。两个人最后七天相扶相持走出了大山,卖了人参娃娃,各自娶妻生子,成了殷实的大户人家。
好多年之后,谷子在被窝里搂着小老婆讲了这个故事,小老婆说,真有小老头?谷子哈哈大笑,瞎掰!那刀是我有一次进山带的刀中的一把,木把劈了,那刀刀身长,没有木把没法用。当时正好走到那儿,就顺手插岩缝里了。后来有几次进山出山没走这条路,走这条路时又忘了这个事儿,刀就一直没取。恰恰的老天助我,最后一次全用上了。谷子停了一会儿又说,按说呢,每次进山出山都是和糜子在一起,他知道这件事,可是彼时必是贪心蒙了明眼了,他竟然没有想起这个事儿。
小老婆在谷子的怀里半天没吱声,后来就贴紧了谷子,抬眼望着他,流露出敬畏的神情,娇声说,老爷真是仁义,糜子这样对你,你现在对他也没一个不好。
谷子沉默着,像是没听见小老婆说什么。
其实,谷子什么都听见了,只是心里想:在岩石上,我是睡得太实了。如果我先醒来,被五花大绑的人就是糜子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1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对“沙金子,追棒槌,打茸角,割大烟”这四种进山发财之道的介绍 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
B.小说中写到谷子的小老婆听了谷子的话“半天没吱声”“流露出敬畏的神情”, 说明小老婆对谷子极其敬佩。
C.小说中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如拜山神,讲生死轮回,冤冤相报,循环不尽。 这种思想倾向应该予以批判。
D.小说的结尾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整篇小说因为最后一段的情节而奇峰突起, 意犹未尽,使小说更加精彩。
E.小说中兄弟二人最后一起走出大山,卖掉人参,各自娶妻生子,成了大户人家, 说明他们言归于好,再无隔阂。
(2)小说中糜子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吉之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有评论者认为:这篇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请结合作品内容 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汉学家叶嘉莹
上官云
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丈化作出重头贡献。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她是当今世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