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普通话考试】
普通话的对联(篇一)
《2014吉林普通话朗读美文:对联》
2014吉林普通话朗读美文:对联
吉林教师信息考试网:
我喜欢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
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末年,我国才
出现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一般说来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那么怎样作对联呢?一、上下联的自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
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这是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归纳的作对联的规律。
教师考试备考资料论坛:
中公教育官方资料,严谨非法盈利行为!
中公教育官方网站:中公教师考试网站站:
吉林省公职考试交流论坛:
教师考试备考资料论坛:
普通话的对联(篇二)
《普通话朗读美文: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
普通话朗读美文: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
推荐信息: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 普通话成绩查询 报名条件
2014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专题
我喜欢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以驱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神形兼备,给人以思相关推荐:
普通话朗读美文:《我的母亲》
普通话考试朗读材料——种树老人
普通话考试朗读材料——春夜听雨
教资考试真题|2013年江苏中学教育学真题(填空题)
教资考试真题|2013年江苏中学教育学真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38号金码大厦B座9层 全国统一报名电话:4006-300-999
普通话的对联(篇三)
《经典对联》
1 上联:春融百族大联欢俏春犹俏
下联:岁启九州新画卷牛岁更牛
横批:普天同庆
2 上联:火树银花醉良宵莺歌动地
下联:国泰民安逢盛世牛气冲天
横批:四海同春
3 上联:五福临门燕哺和谐春暖意
下联:八方凝爱牛耕锦绣世情浓
横批:放飞希望
4 上联:金牛送福绿柳迎春盛景当惊世
下联:鼓乐和鸣龙狮劲舞神州并举杯
横批:祖国长青
上联: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
下联: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横批:新春大吉
纵观这四幅对联,都有“和”字在其中,表明了今年春晚的主题就是“和”,以这四幅带有“和”字的对联贯穿始终,成为今年春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一幅的主题为“和睦”。上联从一年的24节气、从乾坤写起,下联写祖国的56个民族,数字照应,横批最具特色“天人合一”,既照应上联,又紧扣下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四时之景和百花争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前年流传下来的“魂”,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代人所不懈的追求和美好的境界。因此,第一幅对联概括性强,起笔大气,为春晚奠定了“和”的主旨!
第二幅对联的主题是“和谐”。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写起,对应人民和家庭,把目前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渗透其中,既有高度的政治性,写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又有春风四起、旭日初升的自然景象。因此横批“万象更新”恰如其分,点明了这幅对联的主旨。这幅对联,为节目的进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幅对联的主题是“和顺”。看似平平常常的语言,实则蕴涵了深刻的内容,在千家万户的“乐”在其中,在老百姓的“福”气洋溢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期盼和追求。。横批“国泰民安”道出我们共同的心声,也是在欢呼中华民族大家庭“和顺”的春天的到来。这幅对联,为春晚的节目更进一步推向高潮。
第四幅对联的主题是“和美”。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联从这里写起,而且是天和、地和、人和,这就是“和”的最高境界了,中华大地全部占有了“和”,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向往!下联落笔现实,点出春晚的节目“美”,难忘今宵,美在今宵。横批“新春大吉”增强了节目现场气氛。这副对联,力争使春晚的节目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今年春晚的对联主题明确,线索相连,“和睦、和顺、和谐、合美”,是一组完美的有机结合,为春晚增色不少,也为大多数国人所称道。是在去年春晚各地电视台主持人展现的各地民俗风情的对联的基础上,再次集中、统一地成功运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诗联艺术的瑰宝,突出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当今社会的主题“和”的伟大思想!起到了点题、突出、强调的作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和”!这美好的四幅对联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第一组:圣景争春
北京:三海九门 京华迎奥运
上海:一江两岸 世博靓申城
(7分。语言平淡,特点不突出。世博对京华、申城对奥运,对句勉强,只达到字数相等的基本要求)
重庆:朝天门 喜迎天下客
天津:天津港 笑纳万国风
(5分。比较失败的一副,16字用3“天”,足见语言之贫乏。且上联2“天”字,下联没有对应)
吉林:车轮飞转 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钢水奔腾 春夏秋冬入眼来
(7分。没有特出地域特征,东北三宝远比汽车、钢铁工业更具典型性。平仄不合适,上联均仄收,下联均平收,不符合对联要求)
西藏:雪域春秋 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新疆:天山南北 乌鲁木齐(美丽草原)
(9分。有特点,民族性和地方性都很明显,短而有内涵)
第二组:世间同春
广东:南海风清 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漓江水碧 飘来三姐新歌
(8分,特点明显,对仗也算工整。唯以“三姐新歌”对“春天故事”略显头重脚轻)
山东: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山西:泰山日 壶口烟 天地奇观
(8分。很好地交融体现了两省文化和地域特点。但平仄也有不合适,上联后两句均仄收,下联均平收,不符合对联要求)
湖南:八百里洞庭 凭岳阳壮阔
湖北:两千年赤壁 览黄鹤风流
(7分。前半阕对仗好,后半阕勉强。且楼对楼,犯对联大忌)
河北:万里长城山海关 龙头为首
河南:独门绝技少林寺 天下无双
(7分。都拿出了各自的独特东西,但用词、造句颇觉生硬)
第三组: 联袂贺春
贵州:苗寨黔山黄果树 酒乡赤水
四川:川肴蜀绣锦官城 花径草堂
(7分。内容有了,但对的平淡,上联地名、山名、树名对下联菜名、绣名、城名,颇似无情对。平仄不合适,上联均仄收,下联均平收,不符合对联要求)
浙江:饮龙井茶 品江南丝竹
江苏:登虎丘塔 论天下园林
(7分。突出了地方特征,但内容浅浮。论字做逗,有生硬之感)
内蒙古:碧草毡房 春风马背牛羊壮
黑龙江:苍松雪岭 沃野龙江稻谷香
(8分。意境阔远,用词准确。唯马背对龙江,稍显不类)
宁夏:红黄蓝白黑 五珍献瑞
陕西:字史酒医诗 诸圣流芳
(6分。对句生硬,堆砌典故。五色对应五圣——以前没有这样提法,也颇觉不伦不类。上联按普通话是五平起,下联均平收,不符合对联基本要求) 第四组:欢歌迎春
青海: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甘肃: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7分。属技巧类,拆字游戏,上联好,下联对应吃力)
云南:石林自有高材生 群峰拔地
海南:琼海独具大手笔 五指擎天
(8分。基本体现了两省特点,高材生对大手笔,工整,新颖,虚实结合) 安徽:黄山为九州增色
江西:瓷器与中国同名
(9分。充分表现了两省特点和特产,下联用典精妙,寓意深远,对仗工整) 香港:荆花吐艳香江瑞
澳门:莲蕊临风镜海清
(9分。用两地有代表性的花较好地表现了两地欣欣向荣的春景) 福建:品铁观音 香飘两岸
台湾:拜马祖庙 情系一家
(8分。意思很好,有地域特征,表现了血浓于水的情感)
第五组:盛世大联欢
上下五千年 繁荣盛世庆今日
纵横九万里 锦绣中华兴未来
(9分。收结有力,对仗工整,平仄和谐,一派祥和兴盛之气)
普通话的对联(篇四)
《对联》
普通话的对联(篇五)
《对联》
普通话的对联(篇六)
《对联常识》
对联基础知识-----主讲:霜魂各位群友好!首先感谢众群友的抬举,让我主持对联研讨。其次,这里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而已,不是权威。在讲座的过程中,各位群友可随时提问,如果我回答不了的,我会去查一些资料,再和大家探讨,与本主题无关的内容和有争议的内容,留待讨论结束后进行,即使我的意见与大家的想法相左,也留待讨论结束后再进行。还有,所有人所用的字号小于15号,颜色用冷色,发图只发默认图(表情图)。第一节、什么是对联对联由两句话或两段话组成。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多分句组成的两段话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每边只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单边只有一句,则上联标逗号,下联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或称为“自对联”。两个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对联的五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对(谐),逻辑相通。两句为对联,四句为绝,八句为律,十句及以上为排(赋)。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 例: 上联:春 来眼际 下联:喜 上眉梢(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病例: 上联:春来 眼际 下联:风光无限 (“风光”和“春”虽然都是联句中的主语,但是字数不同,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 多分句例: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二、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病例: 春来眼际 悲上心头 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这是不行的。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的基本要素。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
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例: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名词 动词名词(名词性偏正词组) 病例: 春来眼际 (名词 动词名词;细分:“眼、际”均为名词) 风光 无限 (名词 形容词;细分:“风、光”名词,“无”副词兼动词,“限”名词) 四、平仄相对(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律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 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 春来眼际 平平仄仄 喜上眉梢 仄仄平平 上联联脚“际”普通话读去声,在对联中归入仄声字,下联联脚“梢”读阴平,归入平声字。“际”和“梢”就符合“联脚上仄下平”的声律规则。而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风光无限”联脚都是仄声,所以此病例除了词性对仗不工的问题,还存在声律不合规则的问题。 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我们还注意到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联声律的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不过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如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悲上心头”,虽然“春”和“悲”都是平声,但整幅联作从声律上说是没有问题的。 除联脚字平仄必须相反(且上仄下平)外,其他哪些字可以不相反,哪些必须相反?这就涉及到对联声律更多的规则,将在后面继续介绍。五、逻辑相通通俗地讲,就是符合人们所掌握和公认的常识(通,就是能解释通,符合人们生活的常识性认知)。逻辑病句:家徒四壁千书柜==坦荡襟怀行厚道==茫然尘世树平心坦荡襟怀行厚道坚贞气节铸忠心至此,大家已经对“什么是对联”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常用“工整”来肯定一副对联作品,其含义就是:此联作在内容(包括意境、逻辑关系)、词性、声律等各个方面都符合要求。 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也有不少新的变化,“楹联”便成了对联的雅称。 对联有各
种分类。按字数,分为短联和长联,单边30字及以上为长联。按用途和内容(联类),分为春联、贺联(婚庆、贺寿、乔迁、开业等场合)、挽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等等。按修辞格式和手法(联格)划分,类别很多。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通常加一个4个字的横批(从右自左书写)。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 结合上述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分类,现略举数例,请尝试分析每幅作品在内容、词性、声律三个方面的工整情况。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春联) 处处欢歌遍地 家家喜笑连天(春联) 陌上春来花似锦 庭前鹊闹客如云(春联) 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贺寿联) (顾宪成题东大书院。“书院”是古近代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场所。书院联书卷味浓厚、书生气十足,自成一派,对仗工整,佳作颇多。此联即为经典的复字、叠字、顶针联)该内容搜集于互联网。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顶针联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烈火煎茶,茶滚釜中喧雀舌清泉濯笋,笋沉涧底走龙孙 船载橹、橹摇船,橹动而船行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鱼钓钓鱼鱼骇钓马鞭鞭马马惊鞭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第二节、对联的分类对联按内容分类:意境联,哲理联 机巧联 ,常见的就这三大类:一、意境联 对联的意境就是对联所表现的境界风弹曲水波弦乱=雁写长天暮纸宽一管苍凉吹月落=满怀寂寞引潮生一般意境 联的评判标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词性,结构,关联性,声律,格律,意境,逻辑等二、哲理联万事均由天做主==一生难与命
争衡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说白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三、机巧联机巧联的种类很多,我这里只举俩种,也是平时大家玩的比较少的,最常见的就是句子里含有典故,有的是很明确的,有的是分散嵌在句子里的。1、无情对 白日依山尽==青年司马光2、玻璃联 山中日出==水里风来第三节、对联的“内容相关”问题内容不相关的毛病在“你出我对”的即兴对联中普遍存在。即兴对联不排除随心所欲的休闲娱乐功能,但如真心希望提高联艺,内容关联问题就不能不加以重视。下面是摘录的几个病例: 山路踏青风满袖 阳关辞故泪两颊 上联描写身心愉悦的“踏青”,下联却是伤感的“辞别”。 焰火升腾空灿烂 恩师仙逝徒伤心 无须多说,问题显而易见。 西疆腾热浪 北国化冰封 (上联应是颂扬西部开发,而下联“化冰封”很难有更深层的含义) 出句:味醇香郁铁观音 对句:手忙脚乱土郎中 字正腔圆洋教授 肢碎身残泥菩萨 活血化瘀金罗汉 这个例子中,第一、二个对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第三个“泥菩萨”对“铁观音”在内容上是对应了,但是“肢碎身残泥菩萨”和出句的“味醇香郁铁观音”所表达的意义仍是相隔太远;“活血化瘀金罗汉”是四个对句中较能匹配出句的句子,但“活血化淤”说功用,“味醇香郁”说味道,内容关联度仍不够,如将出句改为“生津止渴铁观音”则关联度更强。 要想对出好句,而不是只为了一时的娱乐,就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部分词句,仓促应对,应该对整个出句加以足够的分析,揣摩出句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认真遣词造句,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整体。 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一)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 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例: 登楼看月胸襟阔, 把酒临风感慨多。(二)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 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通俗地讲就是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个道理)。例: 多言即少味, 无欲斯有为。(三)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 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串对,与诗钟的合吟差不多)。例: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根据正对、反对和串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如果是自己创作成联,则需要练习使用各种关联方法。 第四节、对联中几种特殊的形式 对联的基本规律一般概括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对等要素。但是也有许多特殊的形式,其中有些形式鲜为人知。 (一)借对 对联是倾向于工对的,联家千方百计谋求对仗精工。传统诗词格律中的借对法,即可把不能相对的词语变成能相对者,甚至变成极工的对仗,从而使对仗获得更多的自由,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途径。借对可分为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 1、借义对 作为对仗之字词,用句中原义虽非工对,但其另有他义,借之以对仗则属精工,此为借义对之原理。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七律《曲江》) “寻常”是普遍的意思,但古制以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故可借为量词,与“七十”相对为工。地有七星邻北斗; 人如二客伴东坡。 (清·百文敏、吴山尊对句于肇庆七星岩) “东坡”为苏轼之号,是专用名词,现借“东”为方位名词,而与“北”成工对。好句不妨灯下草; 高龄可辨雾中花。 (佚名题眼镜店) “草”本为动词,此处借为花草之草,以与“花”相对。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清·严问樵挽姬人朝云联) “朝云”为姬人名,现借“朝”为时令类词对“暮”,借“云”为天文类词对“雨”成工对。席上不分南北; 眼前只见东西。 (笔者讽酒官联) “东西”为物品,现借之为方位名词与“南北”相对。解脱拈花刚佛日; 证明因果在仙霞。 (清·孙叔平挽邢克均巡抚之妻于福建) “佛日”即佛之生日,死者适于该日去世,此处借年月日之“日”为太阳之同义词“日”,以与“霞”作天文对。“仙霞”即仙霞岭,借“仙”对“佛”,借“因果”之“果”为花果之“果”,以同“花”相对。 2、借音对 两字本不能相对,但其中之一有同音字与对方为工对时,则可借音而对。借音对常多用于颜色对,此种不被联家作为工对,实不得已而为之,因而少用之。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轻。 (杜甫《泰州杂诗》) 句内借“珠”为朱
普通话的对联(篇七)
《对联》
第一讲:对联的平仄欢迎进入对联学堂,下面我给大家上第一讲:对联的平仄谈到对联,我们首先想到的并是对联的平仄,这是学联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跨入楹联艺术殿堂非常关键的一步。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两套系统同时并存,皆可使用。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以此要求别人。但是,不能混用——即一副联中只能用一套标准。一、因为新声较为简单在这我先提下: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二、接下来是:古(旧)声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
。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当然,宽对也如诗歌创作一样允许一、三、五不论。以上是我对对联平仄的简单介绍,如果大家真感兴趣,我建议大家花点时间学习下,毕竟有去看都能懂。参考资料:以下是引用米饭在2005-1-9 11:15:00的发言:[注意]对联平仄!!【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