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评课稿3篇

| 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项目管理师】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文档频道与你分享!

  颐和园评课稿1

  陈安老师的这节课我的点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

  本课以参观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颐和园的景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到位

  课中学生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的策略,文化的策略。几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师教,生学和谐科学。

  三. 读中品悟,读中评价

  每一处景点和精彩的句段,象昆明湖的堤岸,杨柳,桥上的狮子,长廊的美表现在它的长和美,

  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这些景点学生反复的朗读,读中品悟,做到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课堂气氛,情绪高涨,真是书香满教堂。

  四.拓展延伸 想象丰富

  1.生读文,边读边想画面,说说你喜欢哪一处景点,并说喜欢的理由:

  生A.我喜欢排云殿,那一排排金壁辉煌的宫殿。

  生B.我喜欢那黄色的闪闪发光的琉璃瓦的佛香阁。[读到佛香阁,我想阁里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各位神仙的雕像:观音娘娘,如来佛祖,玉皇大帝......(我的补充)]

  生C.我喜欢昆明湖水,它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真是一幅美妙的画卷。

  生D,我喜欢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刻着许多的小狮子。

  生E,看着这么多的小狮子,我想用有的.....有的.....来说句子。

  生F ,我想画垂柳,我想吟垂柳的诗句。

  五,课堂给人美的享受。

  颐和园评课稿2

  今天上午,我听了两节课,觉得受益匪浅。这两位执教老师的课各有各的特色。下面我就陈玲清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做得非常务实,上得比较朴实。她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预设,条理清晰,步步落实,训练得扎实、有效。

  1、关注朗读

  朗读是中年级的一个训练点。本节课中,陈老师把“朗读”的训练做得到位而且精彩。课堂中,读得时间充分,读的形式多样。初读课文时,陈老师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序号。”,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结构美,陈老师让学生二读课文(快速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先在哪里欣赏,又在哪里欣赏美丽的颐和园,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用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交流、练习,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按旅游顺序写的,同时也明白了课文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在品读长廊时,陈老师抓住“你觉得长廊美在哪?”这一关键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长廊的美,这种美是名副其实的,这种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范读、引读,长廊的美在学生的印象中更深刻了。

  2、关注积累

  课堂上,陈老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积累”。“厚积薄发”,积累语言是中年级的又一个教学重点。陈老师在教学中将词句积累做得扎实、落实。检查字词时,用课件出示词语,并将这些词归类,落实字词的读音,将表示地名、物名的词配以直观的画面加以理解,这既掌握了读音,又理解了词义,可谓是一举两得。体现了字词教学的层次性。在品读长廊的美时,学生还找到长廊两边的“花美”的句子,老师进行了描写“花美”的四字词语,如争奇斗艳、鲜花盛开等。同时在作业布置中还进行了精彩语段的积累——背诵长廊美的语段。

  3、关注写字

  写字在某些公开课中往往会被忽视的。在陈老师课堂上我们多次见到了写字的练习。她在引导写字时,是分散进行的。出示课题时,书空“颐”,书写指导时范写“廊”。这些生字在书写中都容易出错,陈老师都注意并落实了。这是很难得的。

  将公开课家常化,这是时下语文教学最流行的一种追求。因此,我认为陈老师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也是一堂普通的家常示范课,更是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最迫切看到、最值得学习借鉴的课。

  颐和园评课稿3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彭老师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听了彭老师的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老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彭老师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4、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彭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4.本节课的课件制作很好,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老师应从幕后走到台前,改为白板操作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29427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