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居家养老

| 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项目管理师】

《让居家养老服务更具特色 (2)》
特色居家养老 第一篇

让居家养老服务更具特色

据报道,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6%。今年浏阳将借助省、市创建农村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平台,重点做好张坊、官渡、高坪、大瑶、文家市、大围山、金刚等7个乡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

人口老龄化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未富先老,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就我市目前的养老模式来看,还是依托家庭养老为基础,这次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必然加速我市的养老服务的进程,以满足社会需求。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堪重负,养老机构又一“床”难求,居家养老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养老方式。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能减轻子女压力,使子女既能尽孝,又可以腾出精力干事业。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适合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传统观念,并可充分利用老人自有资源和社会的各种养老资源,具有方便高效、成本低廉等特点,同时还能起到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就业与再就业等一举多得的效果,有利于解决全市老年人的民生问题,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怎样让居家养老服务更尽人意呢?笔者认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一要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二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扩大政府资助,实行政府补贴;三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责任心和专业技能的护理服务队伍,使老年人在家里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

《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
特色居家养老 第二篇

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

郭竞成{特色居家养老}

2013-2-19 15:23:00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1期

【英文标题】On the Mode Choice of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in China

【作者简介】郭竞成,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郭竞成(1971-),男,河北武强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内容提要】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善用社会资源的养老模式,它满足了老年人适度社会化的需求,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我国一些大城市在社区服务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居家养老实践经验,为确定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思路和策略提供了借鉴。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is a mode developed out of the society's demand of making good use of social resourc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changing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refore many countr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is mode. In the process to enhance community service, some big cities in China have accumulated rich practical experiences about this mode, and these experiences are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in China.

【关 键 词】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居家养老social security/ population aging/ pension service/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24(2010)01-0106-0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快速转变为老年型,到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国务院新闻办《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指出,200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最高峰值25%。妥善解决大量人口的养老需求成为中国面临的紧迫而严峻的课题。

一、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居家养老的转型

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也称家庭照顾)为主,即养老的物质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开始受到重视。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1]居家养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旨在提供家庭养老中经济保障以外的其它大部分服务,可提高服务效率,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中国的家庭养老具有自身特定内容,在中国实施居家养老,需要体现和利用这一特定内容,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中国子女与父母之间是一种“反哺模式”,即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在传统的伦理文化中子女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它体现了养儿防老的均衡互惠原则,成为维系家庭经济共同体的纽带。从20世纪80

年代中国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出现了“逆反哺模式”,即年老父母在经济上支持子女的一种反向抚育关系。[2]总的说来,在中国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它成为传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而被世代推崇。家庭照顾依旧是目前中国城乡老年人照顾的主体,特别是当老年人因疾病或年迈需要照顾的时候。这一现象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不断沉积并产生影响的结果,道德伦理观念一直支持着这种代代相传的基于血缘联系、地缘联系、经济联系和其他联系的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社会关系。[3]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老人与成年子女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没有同住在一起。随着交通以及通讯的改善,老人无论是长期还是日常的生活照顾都可以依靠子女。成年子女是老人非正式支持网络中的重要基础。[4]事实上,家庭支持对于老年人的照顾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能不再与他们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不住在一起,并不一定妨碍子女照顾父母,但是地理上的隔离在客观上给成年子女照顾老人带来了许多困难。[5]照顾老人是一件琐碎的工作,照顾工作不仅包含有关心和爱的情绪在内,同时也包含了一系列的任务和责任。老人的子女是其主要照顾者,女儿在照顾工作方面比儿子还多。总而言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家庭养老在中国的养老服务中都发挥了、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

2000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多个城市试行居家养老,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把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障服务和家庭居住养老结合起来,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国内有关居家养老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中国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出发对居家养老作用的研究。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进入老年型国家时国民生产总值

{特色居家养老}

仅有1000美元左右,“未富先老”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福利国家的方式。

{特色居家养老}

[6]另一类是从老年人各方面需求角度进行的系列研究。首先从文化传统出发,认为居家养老符合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7]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并且集中宿舍式的生活可能会使老年人丧失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从经济效率出发,指出居家养老既可充分利用现有家庭物质资源,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的同时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8]第三从心理学层面认证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远离自己生活过的社区,心理上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而且在养老机构中常目睹同伴们死去,产生额外的心理恐惧和精神压力。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中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

我国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实践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1)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显现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机构养老方式的认可程度和需求程度得到提高,集中新建了大批养老院。(2)1998年前后,全国很多城市和地区开始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探索,在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大连等地出现了居家养老的实践。2000年,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老年人福利体系。(3)2001年民政部在全国社区实施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决定用全国福利彩票总额的80%,靠政府投入、社区参与建立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星光计划强调为普通老人提供方便周到、价廉质优的福利服务。在此背景下,依托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开始在全国各地推行。(4)2005年7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了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启动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60个试点单位。2006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居家老

人服务业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以满足‘三无’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为出发点,在鼓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6)为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2008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和社会化方向。

二、各地居家养老的经验做法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依托社区实施的成本较低可操作性较强的养老模式,在我国一些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较早开始了实践探索,积累了大量实际工作经验,并形成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家养老方式,现做一梳理和总结:{特色居家养老}

杭州上城:服务标准化。①

杭州市上城区整合上城区民政局、上城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力量,构建了政府主导、涉老部门协同、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该模式的特色是在杭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制定“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规定管理机构、居家养老服务实体职责,对服务对象与工作内容进行界定,将各类养老服务工作定性,定量编制,对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职业考核。这个规范性文件第一次将上城区居家养老模式从规章制度上以标准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了服务质量稳定。类似标准化的探索还有青岛南区的“社区福利居家养老标准化

《居家养老论文》
特色居家养老 第三篇

题目: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优点应运而生,并代表了中国养老方式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与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共同构建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分析我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责任分担的价值理念,多层次发展、配套性支持的设计原则,以及整合资源、拓宽筹资渠道等方面,提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居家养老 社会养老保障

从世界范围来看,提供养老服务的社区照顾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随后被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所借鉴,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良方。养老方式正逐渐从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一些国家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非常高,其中英国为9515%,美国为9613%,日本为9816%,菲律宾为83%,越南为94%,印尼为84%,马来西亚为88%[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为适应/社会福利社会化0改革,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是由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在经历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于近年提出的又一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家庭历来是老年人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面临一系列新问题。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降临我国。据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并以每年平均312%的速度递增。尤为突出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经达到1300万,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接近14%,并以年均514%的速度递增。据人口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 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4亿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25%; 80岁及以上人口达1114亿,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3416%。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带来老年人健康余年的减少,护理周期的延长,生活不能自理或只能半自理老人数量的增加。其次,居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特色居家养老}

化,家庭结构开始趋向小型化、核心化。[2]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一)养老服务的种类和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社区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偏重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较多地关注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方面的满足,而精神慰藉等服务发展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满足率为8.3%,聊天解闷服务满足率为3.16%。社区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层次低。与之相对应的问题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规模小、素质低,大部分服务人员均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康复护理等,难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这样的现状既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养老需求,也不适应社区居家养老长久发展的需要。{特色居家养老}

(二)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虽然各地政府在服务供给的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政府都在其中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在具体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还体现出一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投入,政府承担基本责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公众对于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会产生政府失灵问题,比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不断下降等。而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虽然也有地方鼓励、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养老服务供给中来,但效果不明显,不少地区仍存在非营利组织“缺位”现象。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程度也严重不足。志愿者群体主要由学生、普通党员、社区成员、低龄健康老人等组成,其中,学生和普通党员群体不固定,社区成员的志愿参与度更低,只有低龄健康老人成为一支比较固定的志愿者团队,专业{特色居家养老}

服务人员也比较缺乏。

(三)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在做,其他部门与民政部门缺乏有效的配合和协调沟通。我国除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民政部门主导、其余各部门协同辅助外,其他地区均只有民政部门承担,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投

入、技术支持等方面,都很难形成积极有效的配合与合作。比如,只有在为了解决提供服务岗位、解决失业问题时,劳动部门才参与其中,这种举措明显是缺乏效率的。

(四)作为需求方的老年人参与不足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通过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点)来实现,但是笔者在北京市一些社区走访时发现,有很多老年人并不了解居家养老,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点)的性质也不是十分了解。笔者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应当实现一种规模效应,但是由于老年人的参与不足,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呈萎缩状态,更不用说实现规模效应了。这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

(1)有利于节约社会养老成本

社区居家养老具有投资少、服务广、收费低、见效快等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原有的物质资源(住房、家具、耐用消费品和生活设施等),而且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安排饮食起居,既提高生活质量,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有关老年人经济状况的调查表明,自己及配偶已成为老人主要的经济来源,而且总体上老年人的经济水平较低,无力承担机构养老的高额费用。居家养老弥补了机构养老收费高、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服务范围小、养老设施发展滞后等缺陷,有利于节约老人的养老支出和社会养老成本。

(2)能够更直接地为老人营造健康平台

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处于健康的边缘,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极易受到疾病的威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患慢性病的比例不断上升。关于“生活中最为苦恼的事”调查中,15.05%的老人为健康不佳而苦恼,在“生活中第二苦恼的事”调查中,42.70%的老人为健康状况不佳而烦恼。可见,健康状况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部分病症重在早期预防和及时发现,居家养老有助于子女随时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及时给与支持和照顾,减轻老人对疾病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增强抵抗疾病的心理素质,提升健康状况。

(3)保留家庭养老的优势

社区居家养老保留了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有利于赡养人秉承传统的敬老思想和

孝道观念,尊老、敬老、爱老、养老不仅体现家庭代际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而且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中国人价值观和情感模式的文化继承。子女是老年人最为信任、最为依赖的对象,居家养老作为不脱离家庭的养老方式,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亲情感、归属感。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难以适应闲置的生活,老人居住在家里通过帮助子女做家务,照顾孙子女等形式,成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减轻失落感、孤独感,生活有了寄托和充实感。家庭对老人情感上的交流和抚慰以及精神上的关怀和支持,有利于增进老年人的生活勇气和信心,促进家

庭和睦。同时,有关老年人是否愿意进入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44.48%的老人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因此,居家养老作为老年人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4)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关注老年弱势群体,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使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为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用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惠及老人,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代际和谐和社区和谐,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四、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各地的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了老年人的一系列问题,如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受到市民的欢迎,特别是得到曾受过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及家属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但是,由于此项工作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居家养老服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问题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保证,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着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一些地区开展此项服务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街道的补助、社区办公经费的占有及募集,但基层财力毕竟有限,居家养老工作发展艰难。经费的缺乏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标准较低。目前各地补贴标准平均为每人每月150元左右,仅够为老年人每天提供不足一小时服务的费用,满足不了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照料需要。

{特色居家养老}

(2)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服务人员工作量大、待遇较低,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难以扩大。尽管各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部分失业下岗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但这对于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来说,这无疑是杯水车薪。此外,像日托、饭菜加工等较受社区老人欢迎的服务项目,由于经费、场地缺乏等原因也难以在广大社区中开展。据调查,上海目前有90%的老人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有1819%的老年人、714%的子女认为需要托老所,而实际托老所的覆盖面仅占被照料老年人的015%。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

(3)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问题

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围绕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三大类。目前服务项目偏重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也就是说对物质生活帮困需求的关注要大于对精神慰藉的要求,而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较少,精神慰藉服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老年人实际需求更趋向于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

(4)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都已基本实施政府对困难老人实行居家养老补贴制度,但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化的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上海虽然业已建立,但评估工作还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或服务机构自行评估,容易造成角色混乱。绝大多数的评估员由社区中的退休医生、街道社保科工作人员担任,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评估技巧。

五、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

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仍存在较多问题,甚至在不同地区间存在一些共性。以下针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1)针对不同年龄、类型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居家服务

年龄段、性别、配偶是否健在、残障程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应当根据这些特点,从老年人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居家服务。一方面,通过服务人员的善爱之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一般的照料,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力求做到使老年人有较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服务选项,可以让老人自己(包括家属)选择或者提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种类,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机构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特色居家养老 第四篇

[篇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做好社区居民养老服务工作,探讨居家养老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更加贴近广大老人的需要,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1、为社区老年人提供5项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

2、扩大志愿者队伍,与社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结成帮扶对子,提供无偿志愿服务。

二、建设标准

1、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制度,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方式和工作流程等。居家养老工作计划。通过制定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监督评估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做到有章可循,实现依规服务。有关制度及服务内容、工作流程等尽可能上墙或印制成便民手册,方便社区老年人知晓。

2、壮大工作队伍。工作队伍包括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服务队伍。专兼职管理人员可从社区干部或工作人员中选派,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服务队伍包括:①专兼职助老服务队伍,人员可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助老服务员组成(助老服务员应争取列入政府公益性岗位);②志愿者服务队伍(包括低龄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伍、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等);③专业服务队伍,由社区中具备家政、水电维修、医疗等专业特长的人员组成。

3、制定工作人员职责。居家养老工作计划。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站管理人员、专(兼)职助老服务员等工作人员职责。工作职责主要应包括服务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内容或服务项目、业务技能标准、相关待遇、监督约束规定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等。通过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定位和责任,实现规范服务,2建立志愿者队伍,帮助社区老人的日常生活料理,提供陪聊等服务,弥补政府为老人购买服务的有限性;
3为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及精神慰藉服务;
4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发挥社工的联动作用。

实习期间与十亩园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初步的关系,而这恰恰可以成为服务开展的切入点。十亩园社区中秋及十一期间会开展社区性的活动,而服务社恰恰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与居民建立起好的关系,也为社工服务做一些宣传。

总的来说,居家养老服务最重要的是把服务对象放在第一位,充分了解和评估他们的真正需求,并大胆探索和开展实务工作。

[篇三: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9%。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发挥养老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统筹城乡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职责,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2。坚持因地制宜与统筹发展相结合。立足实际,科学制订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3。坚持突出重点与适度普惠相结合。在重点保障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为老服务范围,推动养老服务业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4。坚持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着力巩固家庭养老地位,促进代际和谐。多举措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探索并实行具有蛟河特色的养老模式。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底,中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8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全面推进中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养老大院建设,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中心城区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张。到2015年12月底全市拥有养老床位数2000张,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巩固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1。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到2015年底,建立覆盖中心城区、乡镇街区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城区街道和社区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乡镇街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掌握老年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等信息,推进信息平台与居家养老服务实体的有效连接,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2。大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吸收社会各种服务资源和经济实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有效聚合功能区域内的服务资源,重点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体现居家养老特点、需求与服务对接、各类服务资源配置相对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使居家老年人遇到的实际困难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和医疗服务得到基本保障。

3。加强特殊群体的居家养老服务。针对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低偿和有偿服务的方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家庭陪护、基本生活照料、特殊护理、紧急援助等服务。同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探索建立特殊养老群体分级分类服务办法,满足其多样性的服务需求。

4。探索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不断改善老年人基本居住条件,实物配租应优先面向已经登记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老年人家庭。在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城区住宅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居住、上下楼和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同时,结合城镇化建设和商品住宅开发,探索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满足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年宜居社区。

(二)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

1。推进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在每个城镇社区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养老服务站为载体,全面掌握老年人服务信息,整合服务资源,组织为老服务活动,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政策保障和帮助,形成全方位、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

2。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建设。结合农村社区建设,依托建制村或有条件的自然屯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大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室内外活动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文体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结对帮扶、邻里守望等方式,推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篇四: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在过去的一年,居家养老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为了进一步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探讨居家养老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更加贴近广大老人的需要,我们将积极响应上级领导号召,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以关爱、服务老年人为出发点,努力通过完善组织网络,优化服务内涵,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志愿服务,探索完善新时期为老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推行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社会化养老新方式。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大力宣传居家养老工作,使社区居民更了解这种“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养老服务所等专业机构为服务实体、以老年人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社会各界与志愿者广泛参与,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二)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网络,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使居家老人能获得生活上的照料和便利、精神上的关爱和慰藉。

(三)保障特殊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对辖区内的孤寡老人、空巢高龄老人、特困老人、残疾老人、等服务对象,视不同情况给予更为积极和加倍的照顾和服务。

(四)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通过社会各类服务资源,采取专业服务队伍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推行定点服务与挂钩结对服务等各种形式。

(五)突出生活照料网络的覆盖和完善,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各种生活上的服务。

(六)关注老人健康问题,开展社区老人健康体检活动,积极开展老年人保健宣传。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老年人带去精神上的享受,进一步丰富老年朋友的日常生活。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特色居家养老 第五篇

[篇一: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空巢老人的健康和福祉。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是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全县老年人口7652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99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0、179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年加快。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全县农村60岁以上空巢老人32753人,占老年人口的39、86%,fǔ 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5年,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六)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结束语: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篇五: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xx社区位于凯里市西北面,东以文化路为界,邻洗马河街道,南以北京路为界,邻年夜十字街道,西以市府路为界,邻城西街道,北以营盘东西路为界,邻本街道的年夜阁社区和梁子巷社区。面积约0、24平方公里。辖区内驻有州、市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共66个,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72人,占总人口的9、8%,空巢老人24人,占老龄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6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25%。根据凯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展开城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的通知>(xx办发[xx]1号)精神及西门街道的相关要求,xx社区居委认真组织人员展开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对象

居住在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二、调研目的

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调研方法

对辖区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

四、调查成就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37、5%,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2、5%;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9、2%,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8%,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83、3%,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16、7%;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83、3%,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8、3%,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8、3%。无一人靠子女资助。

(3)小学及肿恣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文盲1人,仅占4、2%,小学11人,占45、8%,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20、8%,大专1人,占4、2%。

(4)身体状况及生活能力。在被调查的24位老人中,身体健康的有15人,占62、5%,一般的5人,占20、8%,两项合计20人,占83、3%,身体差的4人,占16、7%;生活能自理的19人,占79、2%,身体不好的5人,占20、8%,其中有两位的眼睛残疾,视力相当低,生活难自理;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状况不好的5人,占20、8%,一般的7人,占29、2%,精良的10人,占41、7%。无子女的2人,占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别处的17人,占70、8%,其它的5人,占20、8%。

可见,“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愿望:

1、日常生活的帮助:在被问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认为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20、8%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愿与儿女同住,82%的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集体生活。

五、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料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组织照料。调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几乎都没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导致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照料还做得不够。如何通过轨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 ,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城镇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六、对策建议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成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亟待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轨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调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特别不好,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且身体不好,视力差,他们非常期望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怀,所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可以适度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处理好居家养老及社会养老的关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赞誉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将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齐全、资料齐备、一人一档的数据库。二是建筑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网络。通过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队、展开“空巢老人关爱结对”活动,互助服务活动、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等,矫捷展开关爱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帮困救助体系。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艰巨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坚持做到“重大节日面上帮、特困对象重点帮、突发事件及时帮”。四是健全应急预案机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管理制度、上门察看制度、电话慰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以保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难,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区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调整充实社区老年组织机构,采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展开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电大、短途旅游等内容的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

(四)加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常使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受到威逼状况,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社区要分工专人负责“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调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定点、定人为“空巢老人”提供买菜煮饭、购物、打扫卫生等低偿家政服务;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等成立爱心互助队伍,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对高龄、体弱动作不便且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篇六: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民族街老年人口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特征比较明显。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广泛关心下,老龄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利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进一步了解我街空巢老年人在生活、心理、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关爱空巢老人的惠老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我街在武胜、万年、涂家、大董、和平五个社区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对象为年满60周岁及以上并未与子女(晚辈)同住的老年人,由社区专职干部对老年人组织入户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由调查员按照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入户直接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由调查家庭中的空巢老人当面回答有关问题,并认真记录答案,当场回收问卷。现将我街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综合汇总。这次调查对象总量191个。汇总结果显示如下:

性别分组:男性66人,占34、55%,女性125人,占65、45%。

年龄分组:60-69岁的33人占17、28%,70-79岁的91人占47、64%,80-89岁的62人占32、46%,90岁以上的8人占4、19%。

文化程度分组:文盲39人占20、42%,小学初中的112人占58、64%,高中中专22人占11、52%,大专及以上18人占9、42%。

婚姻状况分组:未婚7人占3、67%,丧偶的107人占56、02%,配偶健在的65人占34、03%,离异的8人占4、19%,再婚的4人占2、09%。

家庭存续时间分组:0-5年的29人占15、18%,5-10年的42人占21、99%,10-15年29人占15、18%,15-20年的32人占16、75%,20年以上的59人占30、89%。

现有子女分组:有1个子女的35人占18、33%,有2个子女的45人占23、56%,有3个子女的55人占28、8%,有4个子女以上的43人占22、51%,无子女的14人占7、33%

二、调查凸显出的主要问题

(一)医疗健康方面

1、空巢老人多数具有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身体疾病较多。能自理的老人153人;半自理的老人29人;不能自理的老人并一般日常生活行为需完全依赖他人的9人。调查对象的情况显示,大多数空巢老年人身体健康有些小毛病,但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老年疾病的就有61人、另外还有27人患有严重疾病甚至癌症。

2、空巢老人就医状况不容乐观。通过统计看每月医药费支出状况的人数,每月支出100-500元钱的多达106人,500-100的有27人,1000元以上的有18人,在100元以下的仅40人。调查显示,有155为老人认为目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疾病,这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经济收入方面

1、调查对象中,女性人数几乎是男性的一倍,但有属于自己名下的房产人数男性却比重较大,且退休金大多数都在1000元-1500元,仅仅够维持生活。

2、空巢老人中基本生活开支都不大,每月开支500-1000元的112人,1000-2000元的48人,2000元以上的13人,但对于自费购买助老呼救设备,还是有150人认为无力购买,并有182老人希望政府购买。

(三)生活安排和精神慰籍方面

1、空巢老人文化娱乐生活比较缺乏。其中108位老人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务、和邻居聊天散步,有98人选择看电视、听广播、阅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旅游等的仅56人,没有一个人上老年大学,甚至有23位老人没什么事干也缺少人说话常感到空虚和寂寞。

2、调查结果显示,子女关心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有167人,但仍然有20人对老人漠不关心,并且160为老人半年之内会见面,但有9位老年人很长时间都很难和子女见面。

3、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还是不太接受到养老院养老的方式,仍然愿意保持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但他们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与关照。

4、大多数空巢老人对于“爱心门铃”、“红飘带”、“一键通”等助老呼救系统还持有保守态度仅61人表明需要,还有130命都表示不太需要。

三、建议及对策

(一)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块,要切实保证老年人口的养老金的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老年人口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要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在配偶遗嘱补贴、社会养老补贴等方面,也要适时不断提高这方面的待遇水平,以使那些主要依靠这些收入来源生活的老人能够维持起码的基本生活。

(二)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

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三)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我街这种老城区,空巢老人普遍感兴趣的是政府买单的免费服务,而目前能够享受这种免费服务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情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同时,应加强社区照料服务的整合和宣传工作。

(四)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籍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加入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籍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动用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更多空巢老年朋友们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

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多多关心和探望他们。尤其是经常探望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常出门活动的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给予帮助,要特别关心独居空巢老人。

此次开展的城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状况普查时间紧、范围广、受众面宽,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能够为市委政府制定惠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将来能够使老人们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切实贴心的实惠,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为老服务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秉承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讲奉献的一贯作风,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是我街全体老龄工作人员的执着追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39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