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项目管理师】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内容关于科学(一)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来源:973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点击率:3829 发布时间:2007-08-31 15:43
1. 关键科学问题
计算系统的资源规模不断扩展、处理能力快速增强、资源种类日益丰富,但是计算能力的快速增长并未带来计算资源利用效率和灵活性的提升,计算系统也越来越复杂,软件支撑环境类型多、版本多,管理配置困难,使用不方便,计算资源难以有效利用。计算系统日趋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相对落后的计算模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寻求新型的计算机理与模式,有效组织现存的和正在发展的计算设施和信息资源,在快速发展的硬件系统、多种类型和版本的软件支撑、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对外提供高效、透明、普适、安全的服务,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计算系统虚拟化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它能够动态组织多种计算资源,隔离具体的硬件体系结构和软件系统之间的紧密依赖关系,实现透明化的可伸缩计算系统架构,从而灵活构建满足多种应用需求的计算环境,提高计算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计算资源的聚合效能,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普适化的计算资源使用环境。虚拟计算系统可以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计算资源,满足日益多样的计算需求,使人们能够透明、高效、可定制地使用计算资源,从而真正实现灵活构建、按需计算的理念。
传统理论与方法难以描述计算系统虚拟化所体现的计算资源的优化、体系结构的透明化、应用的个性化、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和可信化等基本特征。本项目将运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探索计算系统虚拟化内在的基本规律,面向计算系统虚拟化这样一个新的研究对象,以计算系统的高效性、透明性、自组织性、协同普适性为目标,创建一套新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适应新型计算系统的发展需求,针对国内外计算系统的多核化发展趋势,本项围绕下列三个重要科学问题对计算系统虚拟化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
科学问题一:计算系统的动态构建
为解决计算系统体系结构的紧耦合特性与多粒度资源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应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按照应用任务的需求,将资源进行共享和动态划分,以便于动态建立起基于多核的虚拟计算机或者基于分布式计算资源的虚拟计算环境。
现有计算系统受固定性限制,难以满足人们对计算系统不断增长以及不断变化的个性需求。现有的虚拟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虚拟计算系统,但更多的是针对特定硬件体系结构进行虚拟化,其技术和算法以及应用方法难以广泛适用,并且缺少理论和技术体系上的支撑。虚拟计算系统应具有兼容性、动态性、高效性、透明性、安全性以及高可用性等特征,这需要我们在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下,探讨新的物理计算资源虚拟化方法,从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虚拟机管理器的特征分析与抽象,以及相互之间的特征交互体系等方面,来研究新型系统级虚拟化架构和虚拟计算系统动态构建理论及优化方法。为实现虚拟计算系统中资源的按需定制,需要按照应用任务的需求将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因此,如何使计算系统虚拟化成为一种具有“动态构建”能力的新型计算模式,以应对计算系统体系结构的紧耦合特性与多粒度资源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本课题面临的首要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二:计算资源使用的高效透明
为解决计算系统资源环境的复杂性特征和任务执行的高效透明需求之间的矛盾,应从计算资源组织和管理的角度,屏蔽异构的硬件设备、复杂的软件环境以及计算资源的广泛分布特性,以使计算系统保持高效率、透明化的运转方式。 随着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系统日趋复杂,具有异构特征的计算资源广泛分布于互联网环境中。如何有效组织和管理计算资源,以应对计算系统资源环境的复杂性特征和任务执行的高效透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虚拟计算系统需要面对的重要科学问题。现有各种计算技术的研究目前还无法为大量任务执行提供高效、透明的资源组织管理与使用手段。透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针对实际应用部署的透明性,虚拟计算系统应屏蔽底层计算单元的异构性,并根据实际应用的多样化需求组织资源,形成适合任务高效透明执行的计算环境;针对实际应用开发人员,现有应用不需要修改或只需要少量修改就能运行于虚拟计算系统之上。高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合理地对资源
进行组织和管理,保证资源利用的高效性;运行于虚拟计算系统的应用可获得比现有运行环境更高的计算效益;虚拟计算系统上的应用开发具有更高的效率。
科学问题三:计算环境的协同普适
为解决计算系统使用环境的复杂性特征与应用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应从用户使用环境的角度,建立可移植、可重构、按需定制的可视化用户使用环境和程序执行的自动配置环境,以适应软硬件环境和任务需求的变化,协调分布呈现的计算资源,建立任务执行的协同计算环境。
计算系统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使得新型计算模式应该具备普适化、协同化的特征。所谓普适特性,是指用户使用环境能够普遍适应于复杂的软硬件环境和多变的任务需求,透明实现动态迁移、无缝重构及按需配置。其中,普适化用户使用环境所具有的迁移重构能力是指计算系统能够为用户创建一种可迁移、可重构的使用环境,方便用户异地重构历史操作环境镜像,无缝重现用户操作状态,使用户任务可跨越异地连续完成;而按需配置能力则是指计算系统能够根据软件安装、维护及运行时需求的变化,动态配置用户操作环境和程序执行环境。而协同特性则是指在用户使用环境之间为应用任务建立一个分布协作的执行体系,从而提高用户交互性任务的执行效率,为以大规模协作为主要特征的应用提供高效执行的可靠保障。协同与普适特性反映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计算系统使用模式的典型特征。因此,为了应对上述矛盾,如何为用户提供一个具备动态迁移、无缝重构及按需配置能力的可视化使用环境,并支持任务的协作执行,是虚拟计算系统面对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2. 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上述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我们将计算系统虚拟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分解为任务执行环境、资源使用环境、用户操作环境以及性能评测和应用示范,以下将从上述四个主要方面说明主要研究内容。
2.1 任务执行环境动态构建研究
计算任务执行环境动态构建主要分四个方面的子研究内容:物理资源的可变粒度虚拟化模型、动态演化理论与自适应模型、计算系统动态构建机制和虚拟机安全隔离机制。1) 物理资源的可变粒度虚拟化模型,主要研究物理计算资源的粒度划分及其优化策略、可变粒度虚拟化方法及其管理技术等,从而针对用户的任务需求提供最优性价比的物理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灵活性,并且为虚拟计算系统的动态演化理论与自适应模型提供基础。2)虚拟计算系统的动态演化理论和自适应模型,主要研究在上层用户的计算任务经常发生变化和下层物理资源发生更改的情况下,虚拟计算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如何随之动态调整,以适应上述变化并更好地完成计算任务。研究内容包括:基础构件空间理论与机制、基于基础构件空间的动态演化推理机制及规约、动态演化过程中的波及效应模型等。3)计算系统动态构建机制,在物理资源可变粒度虚拟化模型和虚拟计算系统动态演化理论和自适应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针对不同计算规模、不同计算特征、多种计算形式混合要求下,快速灵活构建计算系统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包括对大量多样计算任务特征的快速分析方法、灵活的计算系统构建机制以其评估分析模型和调优策略等。4)虚拟机安全隔离机制,主要研究同一宿主机上多用户/多虚拟机的安全隔离机制、虚拟机对恶意攻击的安全隔离机制、虚拟机的故障隔离机制、虚拟机的安全访问机制等。
2.2 资源使用环境高效透明研究
资源使用环境高效透明研究包含四个方面的子研究内容:虚拟计算系统透明性体系结构、计算系统任务环境的快速部署、多物理结点融合方法和虚拟资源使用环境协同安全机制。1)虚拟计算系统的透明性体系结构,研究内容包括动态可扩展的虚拟计算系统体系结构及自维护机制、面向虚拟计算系统的处理器体系结构优化、支持虚拟化的基础硬件体系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的高效能虚拟化方法、虚拟化系统跨硬件体系结构的动态二进制翻译方法和优化算法、分布异构环境下多虚拟系统协同的体系结构等。2)计算系统任务环境的快速部署,主要研究如何将复杂多变的计算任务快速部署到异构多态的物理资源环境中,实现部署过程的透明化、简易化和高效化。复杂的资源环境可能包括各种异构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使用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将用户操作环境生成的计算任务部署到底层的任务执行环境中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3)多物理结点融合方法,主要研究多计算系统资源的细粒度融合方法,将多计算系统中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及网络资源用统一的方式描述,为多个物理结点提供统一的操作系统映像,用户可以透明地访问多计算系统中的处理器核、内存、I/O等底层的细粒度资源,从而为多种应用程序提供良好的支持,用户
无需更改应用程序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性能。4)虚拟资源使用环境协同安全机制,主要研究在虚拟计算环境下对各虚拟资源的安全使用方法,在多个任务对同一虚拟资源有使用需求时的协同机制,研究重点是对这些虚拟资源的使用策略,既要保证虚拟资源安全稳定地运行,又要保证资源的利用协同高效。
2.3 用户操作环境协同普适研究
用户操作环境协同普适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以“数据”为中心的运行环境模型、用户使用环境的协同机制、程序运行环境的动态按需配置机制和用户环境的迁移、重构机制。1)以“数据”为中心的运行环境模型,把分布异构环境下各种应用相关的软件、编程模型和数据集等视为“数据”,实现不同种类、功能各异的操作环境迁移象传统数据迁移一样方便,即形成以广义“数据”为中心的运行环境模型,为用户操作环境的迁移重构提供理论基础。2)用户使用环境的协同机制,针对目前程序执行的配置环境繁杂、用户使用的操作环境不可迁移、协作交互困难等问题,研制普适化、协同化的虚拟化运行环境。3)程序运行环境的动态按需配置机制,主要研究软件与其运行环境(或者部分运行环境)结合在一起进行独立分发的方法,从而改变现有的软件发布以及维护模式――将繁琐的软件安装、升级、维护转变为数据的分发与更新;为扩大用户运行环境对以协作为主要特征的应用任务的支持,研究用户使用环境之间的协同机制,包括使用环境之间的拓扑组织策略、决策支持算法等。4)用户环境的迁移、重构机制,主要研究用户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完成同一个工作或同一种工作的方法,这项研究的重点是用户操作环境随时间、空间可以方便迁移的虚拟计算方法以及计算环境方便快捷的重构策略。
2.4 性能评测、验证与应用示范研究
性能评测、验证与应用示范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虚拟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机制、基于高效能计算机的虚拟化技术和虚拟化仿真系统应用。1)虚拟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机制,主要研究在虚拟化环境下的性能评测方法。计算资源的虚拟化和计算资源聚合的动态化使传统计算系统的评测研究方法不能完全适应于虚拟系统的评测,需要面向计算资源虚拟化和动态构建特征,探索虚拟计算系统评测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性能比较及调优策略,针对不同计算性质的任务模式,应用测量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研究典型虚拟机不同技术途径在性能上的表现特征及性能瓶颈,分析提高性能的调优策略;性能评价模型,包括虚拟计算资源的性能度量及特性模型、面向计算资源聚合方式的性能分析模型,以及相应的性能评价方法;系统可用性评测方法,计算资源的仿真方法和技术体系,并由此建立虚拟计算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等可用性评测方法和验证体系。2)基于高效能计算机的虚拟化技术,主要研究如何虚拟化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建立高效能计算系统虚拟化相关标准和接口,研究虚拟化的并行计算模型及编译技术、虚拟化资源管理机制,为用户提供一个透明高效的虚拟化高效能计算环境,并在百万亿次规模系统中进行验证。3)虚拟化仿真系统应用研究围绕前面的研究成果,开展虚拟计算系统的应用示范研究。主要研究基于虚拟计算系统的复杂仿真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系统集成技术、相关应用模式、规范和标准等,以及基于虚拟计算系统的复杂仿真应用中资源安全、动态共享、协同互操作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基于虚拟计算系统的高效仿真调度算法、仿真资源透明应用与容错迁移技术、仿真资源的动态构建与自组织协同技术、仿真资源自动化部署和维护技术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有关背诵内容(重要知识点)
内容关于科学(二)
★四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1————单元一:《天气》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地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1. 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2.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 我们可以通过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
和风速、降水量、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第二课 天气日历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3.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
4.课本上P2以及《科学图册》P4上的有关天气符号要熟记。 第三课 温度与气温
1.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2.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3.风速: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又称“蒲福风力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共三个等级,又称“我们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1.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第六课 云的观测
1. 云实际上是由天上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2.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3.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4.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5.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7.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的一些规律。
2.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资料库
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 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四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2————单元二:《溶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像食盐放入水中一样,会变成,也不能分离出来,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3.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4.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 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第二课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3.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 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 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2.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3.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第五课 溶解的快与慢
1.相同的物质(质量也相同)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的快慢是不同的。如: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在常温的水和60℃的热水中(其它条件相同、体积也相同),在热水中比在常温的水中溶解要快。
2.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六课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3.实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我的猜想:100毫升水能溶解食盐约36克。
实验准备: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烧杯、记录单。
实验方法:⑴.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倒入烧杯中;⑵.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1份(共20份);⑶.把食盐一份一份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边放边搅拌,直到放入的食盐不再溶解为止;⑷.统计放了多少份食盐,并乘以2克,记录在记录单上。 实验结论:100毫升水能溶解约36克食。
第七课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3.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4.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
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5.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四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3————单元三:《声音》 第一课 听听声音
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音叉是一种带柄的“U”形的金属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3..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2.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弱。
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4.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5.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6.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7.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4.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
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
3.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2.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4.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
★四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4————单元四:《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身体的结构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2.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 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3.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第二课 骨骼 、关节和肌肉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2.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第三课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内容关于科学】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4.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5.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第四课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1.人体需要的由后进入血管的由血管输入心脏,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心脏的,,血液。
3.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第五课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食物被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人体所需的营养在小肠里被吸收。
2.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第六课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 2.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用牙齿将食物在口腔中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3.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第七课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1.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3.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有关背诵内容(重要知识点)
内容关于科学(三)
六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1————单元一:《工具和机械》
★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地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 第一课 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 杠杆的科学
1. 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三)个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
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 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三类杠杆:(支点在中间)的杠杆不一定省力,(阻力点在中间)的杠杆一定省力,(用力点在中间)的杠杆一定费力。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1. 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
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 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辘轳、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 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螺丝刀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实验的方法:⑴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钉拧进木板中;⑵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实验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螺丝刀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1. 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用力的方
向),不能(省力)。 2. 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能(省力)。
3. 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
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 滑轮组
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1. 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 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的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
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3. 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
4. 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5. 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6. 实验:斜面能省力吗? 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滚轮、记录纸。
实验方法:⑴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滚轮所用的力,并记录;⑵把滚轮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滚轮所用的力,并记录;⑶比较直接提升滚轮和沿斜面拉动滚轮所用的力的大小。
实验的结论:斜面能省力。
7. 实验:斜面坡度大小与省力的关系
我的猜想:斜面坡度小,省力多;斜面坡度大,省力少。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滚轮、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斜面坡度的大小。
不改变的条件:滚轮的轻重、斜面的光滑程度。
实验方法:⑴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小的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⑵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大的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⑶比较在两个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
实验的结论:斜面坡度小,省力多;斜面坡度大,省力少。
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的特点: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是依靠(人的
力量)前进的;(链条)与两个(齿轮)的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2.大小齿轮: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慢)。 3.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是(省力)、(方便)、(改变用力方向)。
资料库
1. 阿基米德的有关贡献: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发现了(杠
杆)和(滑轮)的使用原理和(浮力定律),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就。他不仅是一位大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师),他发明的许多(机械装置),如滑车、螺旋抽水机等,用于当时的农业生产。 2.其它资料:地球平均半径有(6371)千米,重量约为(60万亿亿)吨。
☆ ☆ ☆
六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2————单元二:《形状和结构》
★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
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地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 第一课 抵抗弯曲
1.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宽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2.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厚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3.横梁的放法:横梁一般都(立着)放,这样更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4.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能力与(材料)、(材料的长短)、(材料的宽度)、(材料的厚度)等因素有关。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5.实验: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
我的猜想: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纸梁厚,抗弯曲能力强;纸梁薄,抗弯曲能力弱。
研究的材料:2根厚度不同的纸梁、垫圈、书本、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纸梁的厚度。
不改变的条件:纸梁的宽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间距。
实验方法:⑴把薄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⑵把厚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⑶比较2根厚薄不同的纸梁承载的垫圈数。
实验的结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增加纸梁的厚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
第二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材料改变形状的目的: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 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材料的(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2. 增加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有:(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改变形状)三种。其中最能增加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是(改变形状)。 第三课 拱形的力量
1. 拱形承载重量的特点: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古代的城门、桥梁造成拱形,是为了:(更加牢固)。
第四课 找拱形
1.圆顶形的特点: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2.球形的特点: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3.圆顶形、拱形、球形承载压力从大到小是:球形、圆顶形、拱形。 4.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肋骨、足弓、乌龟壳。【内容关于科学】
第五课 做框架
1.框架结构: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中的斜杠,起着(推)或者(拉)的作用,从而不易变形。 2. 框架结构稳固的原因:框架结构中斜杠使长方形的框架变成了(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使框架更牢固。
第六课 建高塔
1.框架结构的铁塔不易倒塌的原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能有效减小风的阻力)。
2.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倾倒:塑料瓶(倒放)容易倾倒,就是因为(上大下小;)塑料瓶(正放)不容易倾倒,是因为(上小下大);如果(在塑料瓶内装一些水),塑料瓶就更不容易倾倒,是因为(上轻下重)。
第七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1.现代大跨度拱桥的特点:拱一般在桥面的(上方)。这样的桥,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了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桥面也比较低而且平坦,方便通行。【内容关于科学】
2.桥的分类:桥根据建造桥的材料分,有(石桥)、(木桥)、(钢铁桥)、(混凝土桥)等;根 2.做通电导线短路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
据桥梁的结构分:有(拱桥)、(平桥)、(钢索桥)、(框架桥)等。
第八课 用纸造一座“桥”
1. 实验: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的抗弯曲能力。 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抗弯曲能力比报纸强。
实验材料: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报纸和普通白纸各一张、垫圈、书本、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纸的材料。
不改变的条件:纸的宽度、厚度、长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间距。
实验方法:⑴把报纸放在两堆书上,在报纸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报纸承载的垫圈数;⑵把普通白纸在两堆书上,在普通白纸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报纸承载的垫圈数;⑶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承载的垫圈数。
注意事项:⑴纸的长、宽要合适;⑵摆放垫圈时要轻轻放;⑶垫圈摆放的位置和书本的间距不能变。
实验的结论:普通白纸的抗弯曲能力比报纸强。 2.实验: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纸梁的宽度有关?
我的猜想: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纸梁的宽度有关。纸梁宽,抗弯曲能力强;纸梁窄,抗弯曲能力弱。
实验材料:2根宽度不同的纸梁、垫圈、书本、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纸梁的宽度。
不改变的条件:纸梁的厚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间距。
实验方法:⑴把宽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报纸承载的垫圈数;⑵把窄的纸梁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报纸承载的垫圈数;⑶比较2根宽窄不同的纸梁承载的垫圈数。
注意事项:⑴纸的长度、厚度要合适;⑵摆放垫圈时要轻轻放;⑶垫圈摆放的位置和书本的间距不能变。
实验结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纸梁的宽度有关。纸梁宽,抗弯曲能力强;纸梁窄,抗弯曲能力弱。
2.空心的麦秆能支持得住沉甸甸的麦穗,是因为(同样多的材料,空心的管状比实心的棒状要粗得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能力都相同)。
☆ ☆ ☆
六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3————单元三:《能 量》
第一课 电和磁
1.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指南针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能长。
第二课 电磁铁
1.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 电磁铁的特点是: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 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4. 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系。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 南北极改变。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指南针、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线圈缠绕的方向。
不改变的条件:电流的方向、线圈缠绕的圈数、电流的大小。
实验方法:⑴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⑵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⑶再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系。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 南北极改变。
5. 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系。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指南针、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电流的方向。
不改变的条件:线圈缠绕的方向、线圈缠绕的圈数、电流的大小。
实验方法:⑴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⑵改变电流方向;⑶再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系。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
第三课 电磁铁的磁力(一)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等因素和关。
2.实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关系
我的猜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线圈的圈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的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 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圈数
怎样改变:第一次实验线圈10圈,第二次实验线圈20圈,第三次实验线圈30圈。 不改变的条件: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
实验方法:⑴将电磁铁线圈绕10圈,接通电流后去吸引大头针,记录吸引的大头针数;⑵将电磁铁线圈绕20圈,接通电流后去吸引大头针,记录吸引的大头针数;⑶将电磁铁线圈绕30圈,接通电流后去吸引大头针,记录吸引的大头针数。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线圈的圈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的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假设:
1.实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我的猜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改变的条件:第一次实验用一节电池,第二次实验用二节电池,第三次实验用三节电池。 不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圈数,铁芯的粗细。
实验方法:⑴将电磁铁接在一节电池上,去吸引大头针,记录吸引的大头针数;⑵将电磁铁接在二节电池上,去吸引大头针,记录吸引的大头针数;⑶将电磁铁接在三节电池上,去吸引大头针,记录吸引的大头针数。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2.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方法有:增加线圈的圈数、增大电流、增粗铁芯。效果最好的是(增加线圈的圈数)。
第五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 1.电动机: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国: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 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方向) 3. 小电动机转子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小电动机转子转动的快慢与(磁铁离转子的远近)有关,磁铁离转子近,转动速度(快),磁铁离转子远,转动速度(慢)。 4.小电动机的组成: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外壳中有(两)块磁铁,转子中有三组(线圈)和(铁芯),后盖中有(电刷),也就是(换向器)。
第六课 电能和能量
1.电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能量的主要形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
(动能)、(化学能)等。
2.用电器: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3.能量转化 第七课 电能从哪里来
1.电池的种类:干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能); 蓄电池(化学能←→电能)。 2.电动机与发电机:(电动机)把电转换成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发电机)能够把磁转换成,从而输出电流。所以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它为(发电机)了。 3.用手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不亮,是因为:小电动机发出的电流太小了。 4.能量转化
第八课 能量与太阳
1.煤的成因: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的。
2.石油、天燃气的成因:石油、天燃气是几亿年前的(低等生物)被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3.不可再生能源: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燃气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4.可再生能源:我们今天大力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沼气)、(地热)、(核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
☆ ☆ ☆
六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4————单元四:《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课 校园生物大搜索
1.物种数量: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200万)种,估计地球
上现存的物种应该有(200万~450万)种。
2.寻找动植物时,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编上号。 每个人的相貌都是(唯一)的,世界上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人。 第六课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第二课 校园生物分布图
1.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有的地方校园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时,可以:给生物编号,写号码。
2.珍稀生物分布区域: 藏羚羊:西藏、青海、新疆
大熊猫:四川、山西、甘肃 扬子鳄:浙江、江西、安徽、江苏 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 珙桐:贵州、四川、云南
第三课 多种多样的植物
1.科学家分类植物的方法:科学家主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如他们根 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
2.植物的种类:在植物中,已发现的种类约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3.不开花的植物: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已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菌类)不能自已制造养料。 4.举例:
开花的植物:月季、凤仙花、桃花、水仙、玫瑰 蕨类:金钱蕨、铁线蕨 藻类:海带、紫菜、石花菜、海藻 苔藓类:葫芦藓、地钱、青苔
第四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 1.科学家分类动物的方法:(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动物的种类:在动物中,已发现的种类有(150多万)种,(昆虫)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
1.生物的形态结构:植物和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仙人掌将叶退化成尖刺是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香蕉长着又宽又大的叶子是为了(加速体内水分的蒸发),同时进行(光合)作用。
2.猫的爪长有厚厚的肉垫是为了(减少行走时发出的声音),鸟的爪长成钩状是为了(便于抓住树干和捕食),鸭的蹼脚是为了(便于游泳时划水),苍耳的钩刺是为了(便于钩住动物的皮毛传播种子),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是为了(便于随风飘散传播种子)。 第七课 谁选择了它们
1.生物与气温的关系:生物学家发现,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身体
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2.地球从出现简单生命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主要原因。人类对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家猪是由(野猪)驯化来的;家鸭是由(野鸭)驯化来的;(水稻)和(稗子)杂交形成杂交水稻;金鱼是由(鲫鱼)培育而来的。这些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长颈鹿)、(北极熊)、(北极狐)、(青蛙)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八课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 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3.《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每年的(5)月(22)日被称为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世界已经有(180)多个国家是《生物多样性条约》的缔约国。 4.已经灭绝的生物: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
☆ ☆ ☆
对同学们、家长、组长的期望:
1.期望每一位同学认真复习、梳理,扎扎实实掌握每一课的知识,在家长、组长处认真过关。
2.期望每一位家长配合子女,做好背诵过关的督促和签字,确实对子女负责。
3.期望每一位组长认真负责,做好小组成员的过关背诵的督促和签字,确实对同学负责。 阅后签名:姓名 ;组长 ;家长 。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
内容关于科学(四)
关于科学的好词好句
内容关于科学(五)
1、科学是一切生活的基础,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
2、科学是绮丽漂亮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3、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4、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关于科学的好词好句。
5、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6、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
7、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
8、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9、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关于科学的好词好句。
10、科学就是创造未来的金钥匙。
11、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12、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13、科学赐予人类最大的礼物是什么呢?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
14、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15、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16、一丝不苟 万无一失 实事求是 刻苦钻研 孜孜不倦 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
17、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
18、精益求精 废寝忘食 持之以恒 有始有终 寻根问底 一丝不苟 勤学苦练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19、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丰收的。()
20、科学固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应该把所有的力量,献给他的祖国。
21、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
24、科学的敌人并不比朋友少。
25、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锲而不舍 追根求源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26、科学就是医治愚昧的一种良药。
27、科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引领你走向知识的殿堂。
28、科学要求一切人不是别有用心而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以便领受冷静的知识的沉甸甸的十字勋章这个奖赏。
29、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全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30、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
3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
32、科学就是生产力的父亲。
33、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34、科学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武器。
35、科学成就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36、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
37、科学就是开拓者手中的拐杖。
上一篇:化工检修安全管理制度
下一篇:描写秋季丰收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