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对外汉语】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运用比喻的诗句有 第一篇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
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
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
(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
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古人和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
(二)博喻式。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例如苏轼的七言古诗《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例如傅天琳的《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三)全喻式。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
1、以人设喻。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运用比喻的诗句有】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以物设喻。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
瓶始开时满屋香,盛君坊里尽琼浆。
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
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
刘伶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杜康。
(刘广裕·《品<无射斋吟稿>》)
刘老这首诗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今人):
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
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
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比譬恰切,意味深长。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中的“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红杏”连类引发出来。由于芙蓉生在秋江之上,地位低下,“下第”当属必然。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
3、以境(景)设喻。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中的“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无限风光在险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
4、以典设喻。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也喻示了作者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全词都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说明现实问题的。
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
诗论家沈德潜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所谓“托物”,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丁芒语)何以言之?
(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下面试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玥《未展芭蕉>》) “冷烛”、“绿蜡”、“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情”、“藏”、“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
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
月的哀思》)就是比喻与夸张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可见熟练巧妙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成为善于驾驭诗词语言的高手。
(二)诗词用比也是继承和发扬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诗的源头。《诗经》里大量用比,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如《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诗中描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比喻集中描写了她的美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诗经》大量用比,《楚辞》亦然。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可见《楚辞》吸收了《诗经》的营养,也成为用此创意的典范。它们对历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如鲍照《赠傅都曹别》,用“轻鸿”喻傅,“孤雁”自喻,表现他们之间离别思念之情;苏轼的《鹤叹》写鹤之不受呼唤,耻作玩物,其品格之高尚来引以自喻,叹已之不及。这类作品,受《诗经》用比的影响比较明显。至于那些游仙之作,以列仙比世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洞天”的描写:“??云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借以反衬讽喻社会世俗之黑暗,这类作品,受《楚辞》的影响就更直接了。此外,屈原的《橘颂》则开了用比咏物诗的先河。
(三)巧妙用比,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再强调几点:
(1)比喻能赋予抽象事物和道理以生动的形象美。关于赋予抽象事物的形象美,前面多有涉及,这里略而不谈。至于用比说理,《伟人毛泽东》是个以比明理的生动例子:
咏雪诗魂耀宇寰,拨开云雾见青天。
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
这首诗后两句别出心裁的比喻,生动确切地说明了毛泽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仍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诚可谓一比胜千言。另外,有些饱含哲理的诗句,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都是分别对某种哲理形象化的比譬。
(2)比喻能赋予诗词内容以丰富的意蕴美。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过:“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里的“隐”,即意蕴,也就是说有丰富的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有些深层次意蕴的构建,常常借助于比喻的手法,前文中讲全喻式所举诸例均可说明。这里再补充一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面看来,作者是借明月自喻清高,表现作者浪漫而豁达的胸怀。但联系作者的历史背景,细品其喻意,则有深层次的意蕴。“琼楼玉宇”的月宫喻指皇宫。作者此时被排挤出京,想寻找机会重新回京任职,却又担心受不住皇宫中政治斗争的袭击。转而思之,回到皇宫,倒不如在地方自在开心。欲罢不忍,欲进不能,这种矛盾心情,正是借助比喻产生的弦外之音。
《1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运用比喻的诗句有 第二篇
论文提纲:
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一、绪言:含义+作用+提出问题
二、构成条件
三、基本类型:明,暗,借喻各自在古诗中的运用
四、比喻的灵活运用:博喻,反喻,强喻
五、比喻与其他修辞的不同
比喻VS比拟借喻VS借代
六、结束总结
柳老师,这个提纲不是正规格式的提纲,只是为了全面了解论文内容。论文中有的观点看法只是我自己认为的,并不知道是否具有科学性,只是人说亦云的。最后说声抱歉,因为在忙专升本的事,这么晚才交论文。还有就是祝老师新年愉快,合家欢乐。
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之一,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它的本体和喻体是不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不同类型。我们要注意区分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借喻的不同。比喻在古诗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相对于暗喻,诗人更喜欢
明喻和借喻。
主题词:比喻 条件 类型 变体 古诗
正文:
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又叫“譬喻”。在古今中外文学中比喻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从古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现代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徐志摩《再别康桥》);从鲁迅的“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而在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甚至诗辞典赋等文学体裁中都有比喻的身影。运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化平淡为生动,二是化深奥为浅显,三是化抽象为具体,四是化冗长为简洁。那么构成比喻的条件是什么,比喻的类型及其与其他修辞的不同之处,比喻在古诗文中的应用又是怎样,本文将简单的探讨一下。
一、构成比喻的条件
比喻有三个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其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是词语叫“比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二者缺一都不能构成比喻。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应看它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而不能只看是否有比喻词。
以下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却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例如: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
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
2、表示猜测;例如:
远远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她好像有心事。
那里好像发生了意外。
3、表示想象;
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运用比喻的诗句有】
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5、表证实。
正如他所说的,没办法。
带有比喻词却不是比喻句的情况并非只是以上几种,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归纳。【运用比喻的诗句有】
以下诗句虽没有比喻词,却是比喻句。
1、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
总之,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看它有没有比喻词,而要看它的本体和喻体是不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
二、基本类型
根据构成要素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一)明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
我们看明喻在诗中的运用:
1、比喻词是“如”:
(1)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4)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李白《越女词其五》)
(5)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6)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后主《望江南》)
2、比喻词是“似”: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虞美人》)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
(4)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3、比喻词是“犹”: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召公谏厉王弥谤》)
4、比喻词是“若”:
(1)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
由此可见,古诗中明喻运用最多的比喻词是“如”“似”。其实在成语中明喻运用最多的比喻词也是“如”“似”“若”。我们可以看下面的成语:恩重如山,挥汗如雨,归心似箭,流年似水,冷若冰霜,呆若木鸡,门庭若市,口若悬
河等。对于为什么在古诗和成语中都喜用“如”“似”“若”的比喻词,我们不作讨论。
(二)暗喻
暗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
暗喻在古诗中比较少见,我找了下面几处:
1、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虽然暗喻在古诗中不多见,但我们还是要注意暗喻的几种变体。
1、本体和喻体属并列关系
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如:书籍_人类的朋友。
北京_祖国的心脏。
暗喻的变体不只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在学习中要多留心。
(三)借喻
借喻的构成方式是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对于借喻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出现本体,二是不在本句出现本体。
1、不出现本体
《用比喻方法的诗句》
运用比喻的诗句有 第三篇
用比喻方法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诗中的比喻句》
运用比喻的诗句有 第四篇
《用是造比喻句》
运用比喻的诗句有 第五篇
上一篇:出类拔萃的意思和造句
下一篇:造反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