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对外汉语】
《新闻记者英文采访常用语句(两篇稿)》
记者的句子 第一篇
如拟发表,请通知作者,以免重稿
记者英文采访过程中的常用句型
□ 王卫明 熊婧婧 沈栋琴 纪佩吉①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记者采访外国人的机会越来越多,采访外国人的需要也比以往更为迫切,大多数记者都可能遇到采访外国人的情形,这时,“使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进行采访”便成为许多新闻记者希望掌握或需要掌握的本领。
但是,目前国内的新闻教育(包括《英语新闻》和《英美报刊选读》课程在内),缺乏对有关英语采访知识的介绍,在网上也难以检索到直接可用的资料。因此,相当多的记者(即使英语口语特别好)在采访外国人过程中颇为尴尬,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达某些语句,因此丧失采访良机。经过对真实采访案例的分析及翻译,我们归纳出英文采访过程中的常用句型和语句,供各位记者参考、仿用。
(一)采访初始
电视台的演播室采访或电话连线采访,开始时可以这样说:
1)Good to have you with us,Sir/Ms.
记者采访外国人时,如果觉得用英语对话有难度时,记者可以首先询问被采访者是否懂中文,如果被访者懂中文那采访自然更顺利。记者可以这样说:
1)Can you speak Chinese?
2)Can we talk with each other in Chinese?
(二)采访新闻诸要素
采访的基本内容包括5个“W”和一个“H”(即 What, When, Why, Where, Who, How?)对这几个关键问题,常见的提问句型有:
关于Who,可以这样问:
1)Who is involved in „ ?
例句:Who is involved in it?
2)Who benefited from „ ?
3)Who suffered from „ ?
4)Who made „ ?
关于What,可以这样问:
1)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 of „ ?
2)What’s your opinion of „ ?
3)what kinds of „ can you share?
4)What is similar to „ ?
5)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 ? ① 王卫明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熊婧婧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2008级硕士生,沈栋琴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2008级本科生。
6)What is different from „ ?
7)What are the causes of „ ?
8)What happened before „ ?
9)What happened after „ ?
10)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 ?
11)What were the physical surroundings ?
12)What parts make up „ ? How are they related to each other?
例句:What had happened?
关于When,可以这样问:When did „ occur ?
例句:When did this accident occur?
关于How,可以这样问:
1)How long did „ take ?
2)How would you describe „ ?
3)How have you faced „ ?
4)How would „ have been different if the circumstances were different?
例句:How many people were injured now and 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wounded?
关于Why,可以这样问:
1)Why did „ exist or occur ?
2)Why did ……do ?
3)Why do you……?
例句:Why did it happen?
关于Where,可以这样问:
1)where comes „ ?
例句:Where comes it ?
(三)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
采访中常用的开放式提问,可以用到的句型包括:
1)What do you think / imagine „ ?
例句:What do you think of/ imagine the economic situation?
2)Could you give us some comment on „ ?
例句:Could you give us some comment on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your new partner?
3)Can we talk a bit about „ ?
例句:Can we talk a bit about the state station?
4)Can you give us a simple introduction of „ ?
例句:Can you give us a simple introduction of your company?
5)Can you give us a few sentences to summarize „ for us ?
例句:Can you give us a few sentences to summarize your opinions for us?
6)Could you give us an brief introduction „ ?
例句:Could you give us an brief introduction this word ?
闭合式提问,能够引导被采访对象回答一些他们没有提到的问题,或者是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说的话题,这方面的常用句型包括:
1)Do you agree with it ?
2)Are you +形容词?
例句:Are you angry ?
4)Do you +动词或动词词组?
例句:Do you love her?
5)Like +名词 ?
例句:Like McDonald’s?
6)Are you planning to „ ?
例句:Do you agree with the proposition that consumer spending is patriotic?
当采访对象说话跑题太远时,记者要及时礼貌地打断,这时记者可以说:
1)Could / Can / May I interrupt ?
2)Excuse me.
3)Pardon me.
4)I beg your pardon/Beg your pardon.
5)I’m sorry.
记者所提的问题往往不只一个,记者必须懂得使用恰当的语句进行话题转换,这方面的常用句型包括:
1)Well, let’s move on to the next point.
2)We will now come to the second problem.
3)Turning to the next question, I’ll talk about „
4)So much for „ I would now like to shift to discussion „.
5)Now, let’s move away from „ and switch over to the next section of „
6)Next, I would like to turn to „
7)The next point I’d like to talk about is „
8)Please draw some light on „.
9)My second question is,„
10)The other question is „.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2009年2月1日采访温家宝总理时,是这样转换问题的:
1)Before I turn to „ ,I have one small question regarding „
2)What specific measures are you taking to assure social stability as „ ? And within that question, one last question on „ .
为了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记者应该不时发声(以表明自己在听对方回答),或表达自己的意见,与采访对象互动交流,激起被采访对象的兴趣,以猎取更多的信息。这时记者可以说:
1)I got it.
2)Yeah.
3)I think this one will do.
4)So do I.
5)Neither do I.
6)Yes, I doubt it.
7)Yes , I think so.
8)I disagree.
9)I’m afraid I can't agree.
由于语言不通,记者可能没有把握是否听懂了被采访者所说的话,这时需要确认一下,记者可以说:
1)„ .Am I right?
2) „ .Is this right?
3)I’m not sure I’m getting this. Are you saying „ ?
例句:I’m not sure I’m getting this. Are you saying you have planned to reduce the property price?
4)I don’t know exactly what you mean. Do you mean that „ ?
例句:I don’t know exactly what you mean. Do you mean that you have planned to reduce the property price?
5)I’m not sure I understand. Do you mean to „ ?
例句:I’m not sure I understand. Do you mean to reduce the property price?
6)Are you suggesting that „ ?
例句: Are you suggesting that you have planned to reduce the property price?
7)I didn’t quite catch that. Do you mean to „ ?
例句:I didn’t quite catch that. Do you mean to reduce the property price?
或者,记者没有听清楚被采访对象的话语,需要对方复述时,记者可以说:
1)I didn’t get the last part / word .
2)What did you say ?
3)Pardon, I couldn’t hear what you said .
4)I beg your pardon, I didn’t catch what you said.
5)Could you go over that again ?
6)I’m not sure what you’re getting at.
7)Would you mind repeating that ?
8)Could / W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 ?
9)Could / W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
记者用英文在表述自己的意思后,询问被采访对象“是否明白”时,可以说:
1)Are you following me ?
2)Are you with me ?
3)Did you get that ?
4)Do you understand so far ?
5)Does that make sense to you ?
6)Is that clear ?
7)Okay so far ?
8)Did you catch that ?
英文采访开始与结束时的常用句型
□ 王卫明 纪佩吉 熊婧婧 沈栋琴②
内容摘要:通常,用英语进行新闻采访有其常见的句型和语句:采访前,用英语恰当的称呼、简洁的介绍、点明采访目的;采访过程中,用英语礼貌的提问;采访结束后,用英语表达诚挚的谢意。熟悉英语采访的常用句型和语句,可以使采访更顺利、更深入。 关键词:英文采访 常用 句型 语句
当今中国日益与世界接轨,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有时需要用英语和外籍采访对象交流。如果记者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采访技能,在采访外籍人士时,便能游刃有余,顺利而深入地展开采访。
一次采访,包括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都有其不同的常用句型。根据我们的总结,用英语进行采访时,开始时与结束时分别有以下常用句型:
一、采访前的常用句型
1、对采访对象的称呼、问候,可以这样说:
Mr.XX(姓) Good afternoon!
Miss XX(姓) + Good morning!
Premier XX(姓) Good evening!
或者,干脆直接说:
Hi, Mr. XX(姓).
Hello,President XX(姓).
甚至,直接不说对方姓氏,而直接以“Hi”或“Hello”,向对方打招呼。 例句:Good morning, Mr. Clinton.
2、自我介绍(向采访对象表明身份),可以这样说:
1)I’m the journalist from+某媒体
例句:I’m the journalist from Jiefang Daily(解放日报)/Chuncheng Evening News(春城晚报)/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南方都市报)/Tianfu Morning News(天府早报).
2)Please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I'm a reporter . My name is „
例句:Please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I’m a reporter and my name is Li Shuangshuang. 或者,如果是名气较大的新闻单位,可以直接说:I’m+姓名,+媒体名称 例一:I’m Bob Woodward,Washington Post.
例二:I’m Zhang Quanling,CCTV.
② 王卫明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纪佩吉、熊婧婧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2008级硕士生。
《记者写作手册》
记者的句子 第二篇
经典实用的《记者手册》
《记者手册 1》
《纽约时报》的汤姆.威克在其《论新闻界》一书中写到:(记者应有:,“本能、经验、出色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对周围细节的密切注意、对事物的怀疑深究、对人性的不失戒备的尊重——人物能提供比自私的新闻提供人和官方新闻发言人所提供的远为丰富的信息和真知灼见”。威克认为,最受尊敬的记者——通常也是最佳新闻工作者——是那些最坚决地维护自身独立性,始终依*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的入。
回答是明确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是那种影响或改变社会、经济、政治、物质或其它关系的事件。或者说,新闻是对人与其存在环境之间变化着的关系的报道。还可以说得更特别一点,新闻事件是指那些中断或改变了现状,或显示了变化预兆的事件,而新闻就是对这种变动的报道。
新闻具有一种内在的特征,这就是新闻价值。一件事是否有新闻价值、是否吸引读者,决定了它是否值得见报。这些新闻价值是衡量事物的行之有效的标准,并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新闻。任河有报道价值或对现状的潜在变动都是具有下列
新闻价值的事件的结果:
1,冲突(紧张、惊异)。2,发展(胜利、成功)。3,灾害(挫败、毁灭)。4,重要(对于一定的群体5,显著(突出)。6,新奇(异常甚至怪异)。7,人情味(情感背景)。8.及时(新鲜、省新意的)9.接近(地区性吸引力)。
重要性因素 概括起来,新闻重要性的因素有下列几项
1.现状的变动程度(强度)。2.受事件影响的人数(广度)。3.事件的接近程度(接近性)。4,事件的新近程度(及时性)。5。事件结果涉及的范围(影响和意义)。6.事件中新闻价值的丰富性(多样性)。
删除多余的字
a,多余的冠词:
差: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出席了这次会议。好:俱乐部成员出席了会议。 差:他还了一部分钱。好:他还了部分钱。
b.间接动词形式
差:这些人物举行一次会议。好:这些人将开会。
差:法官做出了一个决定。好;法官决定。
c.形容词、副词、介词:
差:两辆汽车部完全报销了。好:两辆汽车都报销了。
差:一座18层高的楼。好:一座18层的楼。
差:他离开火车走下来。好:他走下火车。
差:俱乐部将在星期五开会。好:俱乐部星期五将开会。
d.连词:
差:他说的是他要走。好:他说他耍走。
f.短语:
差:事故发生在维纳街和麦伯尔街的街角交界处。好:事故发生在维纳街和麦帕尔街交汇处。
差:讨论持续了两小时之久。好:讨论持续了两小时。
8.分句:
差:所有人——只要他们有兴趣——都能投票。好:所有人都能投票。
差:干旱——出现在去年夏季。好:去年夏季的干旱。
h.赘语:
差:过去的经验使他成熟。好:经验使他成熟。
主动语态通常比被动语态更有力
差:那人被学生看见了。好:学生看见了那个人。
差:这次事件为许多人所目击。好:许多人目睹了这次事件。更好:十多个人目睹了这次事件。
5.在新闻报道中不要议论(不表示意见)
应该客观地撰写新闻。报道中不要提出判断或定论。诸如此类的字眼“我、我们、我的、我们的”最好不用,除非是记者正在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在新闻报道中对人、地方和事情的
好恶褒贬必须出自事实而非记者的观点。
不合适:他做这工作很称职。 合 适:他毕业于密执安大学,有十年工作经验。【记者的句子】
不合适:一项有趣的节目已经准备好了。合 适:节日如下。(让“有趣的”东西自己说话 不合适::证人撤了谎。合 适:原告故律师说证人撤了谎。
不合适:他跳楼自杀了。合 适:他坠楼身亡,验尸官认定是自杀。
不合适:市莱克先生和夫人的爱子,6岁的小布莱克今天去世。
合 适:6岁钠杰尼,布莱克今天去世,他是W,布莱克先生和夫人的儿子。 不合适:法官告诉我(告诉记者)此案不予受理。
合 适:法官说此案不予受理。
句子和段落都应尽可能简洁,紧凑,重点突出。简短的句子比长的、累赘的句子;更好。但短句子并不等于把语言弄得很零碎。句子和段落的长短变化和措辞应尽量避免单调雷同。 累赘的段落:
在给莱孔特山的一个建筑工地空运物资的第一天中就驾直升飞机撞在神雾山国家公园的山峰上的布朗县的一家直升飞机公司总裁在“大学医院”特护小组的精心照料下今天情次良好。
比较好的写法:
一位直升飞机驾驶员今天在诺克斯威勒的“大学医院”中情况转好。他是在星期二飞机撞进神雾山国家公园的事故中负伤的。
新闻中的人名应予说明
当报道一位公众熟知的官员时,只需提一下他的头衔就足矣。如:波罗.凯塞州长,或弗朗克。吉伯森参议员。但是,倘若报道中提到的人不甚著名,记者就应设法说明其身份。 说明人身份的办法很多。最常用的有:指出其年龄、住址、职业。记者还可以指出其有名的绰号。
每一新闻报道应透露或指出其来源或根据
除非记者是事件的目击者,否则每一报道中的事实总存其来源。这种来源(或依据)必须说明。这叫“出处”。
报道中说明出处的表达通常放在句尾。“说”这个词可以用“声称”、“坚持认为”、“声明”、“指出”等等来替换以避免重复。
《记者手册 2》
第二部分 新闻导语的写作
“精心开头,巧妙结尾,”这是普利策奖获得者、美联社的索尔.皮特:几年前在一篇关于特写写作的文章写的话,这篇文章经常被人引用。
不久前,美联社新闻特写编辑杰克.凯彭在其杰作《词语》中写道:“写作是再思考的艺术。最初涌现在脑海里的想法很少是完美的。这种完美指的是:清晰、准确、简洁、有表现力。”
新闻写作与—般叙事散文之差别主要是在形式上,新闻写作以短调、短句、短段落以及普遍使用引语为特征。叙事散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趋向于越来越长。一位叙事散文作者可能将其主要中心点放在全文结尾处,这通常是高潮所在。记者做的恰恰相反。新闻中最重要的事最先说。下面举两例来说明。
普通叙事文体
24岁的警察朗尼恩星期六凌晨到上午8时值班巡逻。凌晨之时他在欧文公园和埃斯特街附近的一家小百货店喝了点咖啡。他把车停在店前,走进店内。他向柜台走去时,家住初期特约恃街42l号的19岁的职员托米.皮泽热克大叫道:“这些家伙要抢劫我!”这时,两个躲在店内黑处的男人转向朗尼恩并用一支0.22口径的手枪向他头部射击。子弹命中他右颊。两人逃离商店,没有拾店员的任何钱。皮泽热克叫来了警察和救护车。朗尼恩送往“郊医疗中心”: 在那里他情况较为稳定,经二小时手术后取出了子弹。五十名州、县和当地警察在商店周围五英里范围内搜查了几小时。巡警迪文和他的警犬麦克找到了那两个持枪者。他们躲在距商店二英里处的本市疗养胜地提森公园里的一个大垃圾箱内。警官吉尼斯说,29岁的格瑞姆和21岁的诺威尔都是附近斯科基人,他们被控犯有杀人未遂罪和武装抢劫罪。 新闻文体
星期六凌晨,一位警察在位于欧文公园和埃斯特街附近一家通宵服务的商店里中止一场抢劫时面部中弹。枪击发生两小时之后,警察在距商店两英里外的提森公国内的一个大垃圾箱内抓到两名嫌疑者。警察朗厄恩,24岁,右颊中了一颗子弹,目前在“郊医疗中心”,情况稳定。医院人士说,他经受了90分钟手术,取出了22口径子弹。两名嫌疑者是被巡警迪克和他的警犬麦文找到的。两名嫌疑者没有试图逃跑。警官吉尼斯说,29岁的格瑞姆斯和21岁的诺威尔都是附近斯科基人,他们被指控犯有杀人未遂罪和武装抢劫罪。商店的一名发言人说,在抢劫企图中没有损失钱。
在上述两篇报道中,一些重要的区别一眼即可看出。在散文文体中,事情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在新闻文体中,事情是按其新闻价值从头到尾排列的。枪击警察和抓获两名持枪者是整个事件中最重要(新闻价值)的两件事。在叙事文体中,它们淹没在故事里;而在新闻中,它们首先被提出。
在叙事文中,整个故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并达到高潮。而在新闻中,最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在第一句就摆到读者面前,这第一句就是导语。
导语的中心内容就是尽可能快地告诉读者这篇报道是说什么的。一般这需要一个句子或一个短小的自然段。有些报纸试图把每个导语都写成一句话构成的一个自然段。但有时这样会使得句子过长,过于累赘。
叙事文体包含事情的所有细节。新闻常常省略细节,或将细节放在后面的段落里。这种写作方式通常被称作“倒金字塔”结构。因为“塔底”或者说是结尾、高潮被置于最顶端,即开头。这种写作方式是在南北战争中发展起来的。
“逻辑顺序”
在新闻报道中按事实的新闻价值大小来组织的结构顺序可称作“逻辑顺序”。这是为了与那种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按时间顺序来组织事实的“顺序”有区别。
“逻辑”顺序不是把事情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重新排列,而且按其重要程度来组合。重要程度是由其对读者的吸引力决定的。而导语是陈列全部或大部分有新闻价值的材料的“橱窗”。导语或是提示全篇新闻的主要内容,或是提出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导语后面的部分应该按逻辑顺序发展以支持导语。第二重要的事实排在第二位,第三重要的排在第三位,依次类推。
如果导语概括了新闻,那么“整个新闻”又是什么构成的呢?读者关于一个新闻事仍想要知道的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已获得了关于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的信息?一场银行抢劫案中的重要事实比一次汽车相撞事故中的重要事实更少吗?每一篇新闻的导语所提供的信息与其它新闻都各不相同吗?这些问题可能令人疑惑、迷悯,但事实上,尽管各篇新闻内容不同,但导语则有着同样的固定的目的。
一、五个“W”(新闻五要素)
从观念上讲,每条消息都应该回答这些问题:谁(Who)?什么(What)2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这些问题应该尽快回答读者。曾有一段时间记者把所有回答都塞在导语里,结果常常造出—句六、七十个词的难以理解的文字。例如,可以写这样一个导语: 24岁的警察朗尼恩在星期六凌晨约三点零五分被一把0。22口径手枪击中右脸颊之后现在在“郊区医疗中心”伤情已经稳定,他在停车想喝一杯咖啡时,偶然地打断了一次抢劫企图。
《电视记者讲义》
记者的句子 第三篇
人物篇之——电视新闻记者
记者这一职业具有较长的历史,但由于电视行业的出现只有短短半个多世纪。
一、电视新闻记者概念
电视新闻记者是指在电视机构中从事电视新闻素材收集、制作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与其他媒介的记者相比,电视新闻记者具有特殊性,在现阶段总是以集体工作的方式出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新闻记者是一个集体的概念。一切从事电视新闻采访、编辑、制作的专业人员,统称为电视新闻记者。今天观众心目中的记者形象,是拿着话筒在新闻事件现场作报道、采访,在演播室发表言论、见解的形象。
二、电视记者工作的职责与作用
集体工作方式必须对每一位成员的职责作出明确要求,否则难以运作。在实际采访环节中,电视新闻记者通常以摄制组的形式出现,摄制组成员各司其职,采集现场素材。
1、 形象画面的报道
电视记者应当尽可能少用文字语言,以免重复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映的事物,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形象的画面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记者的句子】
电视记者主要通过画面来报道新闻事实,而不是用文字描绘、叙述新闻事态。这是电视新闻的特点,也是电视记者工作的特点。
电视记者必须有迅速捕捉到有价值能反映新闻本质画面的能力。
形成画面的报道这一特点,还要求记者熟练掌握摄影技巧,掌握采访摄影的本领,善于把新闻思考、画面思考结合起来,当机立断地选择拍摄有新闻价值的画面。
2、 连续画面的形象思维
电视采访报道,要求记者运用连续画面的形象思维,即蒙太奇思维方式。这是区别于文字记者工作的特点之一。
电视记者要用蒙太奇思维方式去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发生的一切。蒙太奇思维贯穿于选材、采访、摄影、编辑、制作的全过程。
采访构思时要运用视觉形象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在现场拍什么,怎样拍,哪些地方需要着力渲染,哪些地方一笔带过,每幅画面包含什么内容,各个画面如何组接,上下段落如何转场,都要记者从节目的主题和整体出发,进行蒙太奇的构思,不断在脑海里“过画面”。 电视记者掌握蒙太奇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采访报道工作中去。遵循这一规律采制的电视新
闻,除同期声的语言交流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通顺流畅的画面语言。
3、 人是电视报道的主体
电视新闻着重表现人的活动。人是电视新闻更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 电视新闻使用ENG报道以来,人物讲话在电视新闻中成为重要的因素。电视记者可以通过在屏幕上发表言论,对新闻人物进行采访,或与特定对象探讨问题等来挖掘新闻的深度。
4、现场的交流判断【记者的句子】
电视记者要在现场拍摄画面,要在现场与人物交谈。文字记者的采访是读者所不能见到的,而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除了屏幕外的观众见到的采访,还有在屏幕上观众“监视”下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这一现场性的特点,要求电视记者要善于在瞬间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画面;善于在镜头前从容不迫地报道事态,表达思想;善于在现场组织谈话,让采访对象感到自在,解放开来,谈出有价值的内容。
为此,电视记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具有在事件现场瞬间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否则事过境迁,无法补救。
5、综合的表现手法
每一则电视新闻报道都是各种表现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电视记者要从报道内容出发,围绕报道中心熟练自如地调动各种因素,以发挥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兴趣。
6、集体工作
(一)前期采访 采访是电视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等全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做好报道,七分采三分写。可见采访在新闻制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电视采访是记者亲历现场、梳理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整个采访活动的初级阶段,它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如何把握身份、态度和提问的方式和分寸?如何与采访对象达到
情感和语言上的双向交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最大量的新闻信息,圆满完成采访任务?这些都是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需要琢磨和熟知的一些采访策略。
1、采访氛围要轻松
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氛围是电视采访的第一个步骤,它是获得采访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记者的采访过程不但是获取信息、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交友”的过程、情感交流和心理交流的过程。采访氛围的融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的质量,因此记者就要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消除抵触和紧张心理,营造出轻松、友好、融洽的交谈氛围,从而获得采访的成功。
(1)、文雅、坦诚、随和,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感觉。记者的外表、学识、谈吐、修养和提问技巧都会影响到采访对象的信任感和交流的欲望。
(2)、唠嗑、拉家常,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面对摄相机镜头,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有的采访对象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就会越发紧张,因此记者要做的不是迅即采访,而是首先要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让其在舒缓的氛围中放松心态。比较有效的一个做法,就是要与采访对象先要找到共同的对话主题、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共同的观点与情感等,这样双方才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产生亲近感,心理距离才会大大缩小。
(3)、采访要在被采访对象熟悉的环境下进行。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往往让人的心理处于一种放松、坦然的状态,在这样的气氛下容易营造采访对象轻松、稳定、愉快的情绪,因此在记者采访时,应根据采访对象身份、工作性质的不同,将其置于恰当的访问场所。比如采访工人,最好是在其熟悉的厂房车间;采访农民,最好是在田间地头;采访学生,最好是在操场、宿舍;采访党政干部,则最好是在办公场所或公开场合。
2、采访意识要平等
在任何情况下,记者和采访对象都应该有着平等的地位,有着一样的人格,作为采访对象,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什么职业的人,都需要我们给予理解和尊重,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地位身份,尊重对方的思维方式等。
3、采访内容要扣主题
任何一条电视新闻或一部电视专题,都会有一个明晰的主题表达,也就是电视节目的主题思想。记者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就要经过细致入微的筛选、分析和判断,梳理出
一个清晰的思路,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列出采访提纲,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定一定要围绕主题,简单明了、具体细化、层层深入,然后确定采访对象,了解相关的个人、事件信息,为采访做好充分准备。
4、采访问题要细化
(1)、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设置不同的采访问题。在采访领导,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彰显智慧;采访农民,问题的设置就要突出朴实,从家庭情况、种地多少、收入情况等家常事入手;采访长者要体现尊重,从身体状况、饮食习惯、业余爱好等设置问题;儿童的采访要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问题的设置简单易懂、直观而形象。
(2)、提问的内容要言之有物、细致入微,忌讳大而宽泛、俗套而空洞。好的新闻作品需要有血有肉,需要有起到升华作用的细节,而新闻的细节是记者在采访过程发现和挖掘的,没有鲜活的事件、没有详实的数据、没有感人的细节,制作的节目也就没有说服力,更不会感人。因此记者提问要细节化、具体化,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
(3)、提问的句子应遵循“五”不用原则。记者采访时的问话应遵循不用长句子、不用否定句、不用倒装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不用生僻词、自造词组成的句子。在记者问话是,应当尽量使用短句,使用通俗易懂、很生活化的句子,一方面可以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采访对象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5、采访技巧要灵活
(1)、找准切入点,拨动敏感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采访对象,有的性格内秀不善言谈,有的文化水平偏低辞不达意,有的为逃避责任闪烁其词等等,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让采访者“开口说话”的能力,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找到采访对象的“敏感点”。
(2)、学会聆听,在谈话中随机发问。记者的作用是有效的引导采访者说出观众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内容,在既定的氛围中,被采访者是主角,通过他的言语来展示更多的信息,因此,记者首先要学会聆听。聆听其实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鼓励,鼓励他说出更多的话来。当然,在聆听的过程中从对方回答里再寻找、提取新的问题,这是记者采访功力的一种体现。
(3)、巧妙的转移话题,把握采访主动。记者采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采访对象,他们说话欲望特强,侃侃而谈,但总是远离记者的问题,答非所问,这时记者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话,破坏谈话氛围,而是应该专心聆听,分析采访者每句话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片段,沿着对方的思路,提出新的问题,把采访对象巧妙地带入预想“轨道”,将采访内容进行有效转移,把握主动,将采访引向深入。
(二)后期编辑:要有蒙太奇的编辑意识
1.决定素材采集的取舍范围,把握节目的整体结构
2.决定应变方针
3.负责现场资料尤其是理性素材的搜集
4.为磁带做场记,为后期节目编辑做适当的准备
5.搜集其他相关资料
(二)出镜记者(包括现场的主持人)
现场提问、访谈和述评 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或主持人。
(三)摄像师:采集画面形象素材
摄像师是指电视采访时运用摄像机记录现场画面的专职人员。摄像师是电视采访工作中十分特殊的一员,因为他的工作是电视采访中惟一绝对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录音师:配合摄像师采集声音形象
录音师是指在电视采访中专职负责现场声音收集的人员。
(五)灯光师:保证摄像师采集画面形象的光线条件
灯光师是指在电视采访中负责摄像所必需的照明条件的专职人员。
三、电视记者的素质与修养 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大体有5个方面。 一是时间的不确定性。新闻事实具有突发性。这一特点决定新闻记者必须保持箭在弦上的精神状态,做到一触即发,召之即来。二是事件的亲历性。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进行采访,或与事件同步进行采访报道。只有如此,才能较大程度地了解和把握事实的真相。三是职业的危险性。这是其亲历性特点的衍生特性。新闻记者是世界上十大危险职业之一。如战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事故的报道和批评揭露型的报道等,新闻记者随时有可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四是工作的独创性。新闻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