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项目管理师】
霍邱县城投公司组织工作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为落实《中共霍邱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年的实施意见》(邱[2012]20号)文件精神,根据公司实际,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效能建设及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经研究决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倾心打造“一流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的学习平台”、“结对共建、互帮互学的交流平台”、“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议事平台”等四个平台,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党建水平,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大环境、服务大建设、促进大发展”为核心,以强班子、抓队伍、建机制为重点,为完成年度投融资、工程建设等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组织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公司成立由公司支部书记、总经理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工作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综合管理部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服务、协调、宣传工作;审计监察部负责组织创新活动的督查、指导工作;各部负责本部门创新项目的开展。
四、项目内容及措施。
一是紧扣“投资、融资、经营开发”这一公司职能主题,努力打造“一流的政府投资融资工作平台”。根据公司职能定位,围绕打造一流的“政府投融资平台”这一中心,结合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4个亿融资任务,公司通过精心部署,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做好城西湖大桥及其接线工程、龙潭镇杨楼村农地整治工程、卧阳片区安置房
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服务;继续搞好南环东路建设工程、城关安置房建设工程、卧阳北路景观带项目的续建工作。通过明确奋斗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投融资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流政府投资融资的工作平台。
二是紧密结合公司党建“三会一课”,努力打造“全员参与、全面提高的学习平台”。利用周六党员集中学习日,进一步完善公司支部“三会一课”,认真组织党员职工学习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公司的管理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加强投资融资、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力争营造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支部,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是结合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开展,努力打造“基层党组织共建、城乡党员互帮互学的交流平台”。为落实省市县有关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精神,提升公司党支部和结对村(王截流乡下楼村)组织建设水平,公司通过制定实施方案、成立联合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慰问、城乡党员群众代表座谈等方式,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努力打造城乡组织共建平台,提升结对双方的组织建设水平,切实为结对村解决组织建设薄弱、基础设施差、特困党员帮扶等实际问题。公司支部计划每年到结对村走访慰问不少于一次、座谈不少于一次、共上党课不少于一次,结对共建期间至少为结对村办实事一件以上。
四是继续深化落实公司改制重组成果,建立健全现代公司管理模式,努力打造“党组织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决策管理的议事平台”。 实现公司党建创新,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发挥公司支部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发挥党组织整体优势的基本途径,不断创新工
作方式方法。首先是变“领导”为“服务”。公司党支部要为公司创新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党员政治上进步、业务上提高、事业上发展服务,为维护和保障员工根本利益服务。其次是变“指挥”为“协调”。公司党支部在工作中要主动转变角色,善于同政府相关单位沟通、协商,调动公司各部积极性,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保证公司快速健康发展。其次是变“决策”为“参与”。公司党支部要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为公司的发展建言献策,公司将结合国有独资公司的特点,创新思路,规范程序,探索公司党组织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议事协调机制,通过党员代表列席董事会、定期座谈等方式参与公司决策,努力打造“公司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管理的议事平台”。
五、工作步骤和进度安排。该项目实施时间为一年,即从2012年1月-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月-4月)计划安排: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党员群众见,结合公司实际和党建要求,确定组织创新项目名称“倾心打造四个平台、大力提升党建水平”,排出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第二阶段(5月-8月):落实推进。以打造“融资平台、学习平台、交流平台、议事平台”为主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年活动,努力提升党建水平。第三阶段(9月-12月):总结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边探索、边交流、边总结、边完善提高。
项目实施方案
一、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无限传感器网络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都投入了大量的经历,积极攻克标准,技术和应用方面的难关。无限传感器网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无限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侦测周围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震动幅度等。并由无线网络将搜集到的信息传送给观察者。
大量无限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将信息发送到”观察者”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将自组织信息进行传送等等。基于这样的需求,研究数据融合技术的意义和迫切性已不言而喻。
数据融合的目的是满足实际需求,从多源信息中提取合成的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它一方面通过多传感器系统及其信息的协调,多源信息的有机融合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益,同时通过抽象,合成,作为减轻指挥员信息压力的策略。
二、 项目的创新之处
在本项目当中,我们对数据的融合采用了分块的设计方案,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实现性,并且在串口的地方使用了串口设置,实现了基站节点与网关节点之间的USB虚拟串口通信。
三、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信息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观测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得出决策和估计任务所需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另一种说法是信息融合就是数据融合.但其内涵更广泛、更确切、更合理,也更具有概括性.不仅包括数据,而且包括了信号和知识,由于习惯上的原因,很多文献仍使用数据融合。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传感器资源.通过对各种传感器及人工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与使用.将各种传感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与冗余信息依据某种优化准则或算法组合来,产生对观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其目标是基于各传感器检测信息分解人工观测信息.通过对信息的优化组合来导出更多的有效信息。
研究内容数据融合作为对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模拟与扩充,是对多个传感器的观测信息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得到处理后更有效的信息,其最终目的是利用多个传感器之间进行互操作的优势,提高整个系统的有效性。数据融合作为一种数据综合与处理技术,实际上是对多个传统学科和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从数据融合的广义概念出发,数据融合的主要技术包括模式识别、决策论、不确定性理论、信号处理、估计理论、最优化技术、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对于数据融合方法而言,其所采用的信息表示和处理方法均来自这些领域,典型的方法有:
(1) 加权平均法: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该方法将一组传感器所提供的冗余信息
进行加权平均,结果作为融合结果输出;
(2) 投票法:将来自局部的独立决策作为一个有效票看待,融合规则根据具体问题
而定,典型的有AND、OR、K/N 等方法;
(3) 贝叶斯估计融合方法:将各个传感器提供的信息以概率进行定量度量,在融合过程中依据概率值的大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与条件概率表示;
(4) 统计决策理论:从不同的传感器观测到的数据必须经过一个鲁棒性综合测试以验证它们的一致性。其目的是使互不相同的数据得到最优化组合,从而使系统性能最优;
(5) 证据融合方法:以证据的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构成的信任区间定量地度量证据的不确定性大小,实现多个证据条件下的融合决策。证据融合方法适用于各个决策信息的先验概率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系统决策;
(6) 模糊逻辑方法:如果在推理过程中直接对不确定性加以描述,采用某种系统化的方法对融合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处理,则可以产生一致性模糊推理。
四、项目研究的实施方案及拟采取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完成数据融合的模块化设计: 网关软件分为四大模块,即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3G通信模块)、显示模块、网关控制模块等。
2.完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数据采集、发送、接收:完成不同无线传感节点如温度、压力、速度等传感器的数据采集;通过网关实现无线通信模块接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过格式转换,由3G通信模块发送给控制中心,实现对数据的远程监控或者在显示模块上显示;为了方便调试,通过网关实现对串口设置,设置虚拟串口的波特率、停止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对串口进行读写操作,实现了基站节点与网关节点之间的USB虚拟串口通信。
3.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的解析:根据通信协议、数据包结构以及传感器相关参数计算公式,实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的解析。
4.完成数据的分发;通过网关的射频(或串口或3G或以太网)接口向上提交数据。以及接受来至上位机的数据按早预先定义的协议对信息进行向下的分发
5.实现网关与监控软件 (或者显示屏)间的数据通信:设置网关网络地址、通信端口,采用TCP/IP协议,实现数据通信。
6.完成程序的调试与测试:将网关软件搭载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硬件上,与若干无线传感器节点、基站节点、远程监控软件进行系统联调,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各项数据指标基本符合设计需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研究方法:
采用原型研究方法:首先实现在单传感器不定义传输协议下的数据融合,然
后再以此实现在多传感器下按照自定义协议下的数据融合,再实现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如以太网,wifi等的实现。最后形成一个健壮的系统。
技术路线:
TinyOS及其所需的nesC编译器均为Linux下的程序,在Windows平台上无法直接进行使用,所以需要一个工具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正常的运行Linux下的程序,在这里我们选择使用Cygwin,而不是使用虚拟机(当然这么做也是可以的),Cygwin比普通的虚拟机运行有着本质区别,Cygwin是对操作系统调用接口的重新封装而非模拟,所以效率更高
TinyOS操作系统及其相应的组件均是使用nesC语言完成,nesC语言是专门针对微型无线传感器芯片所设计的组件式编程语言,语法与C语言类似,但编程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nesC编译器不是一个可以生成二进制代码的编译器,它只是将nesC语言解释为C语言文件,用户通过其他的交叉编译器对生成后的C语言文件进行编译生成最终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 nesC编译器也集成在了AtosDevKit当中,无需用户下载或手动配置。
由于TinyOS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而是通过组件的形式进行组织的微型程序集合,在编译阶段通过调用关系进行组件的精简,为了支持更多的硬件构建更多的应用, ATOS平台提供了的丰富的组件供开发者使用,这些组件同样也集成在了AtosDevKit安装包中,将会自动安装到TinyOS的开发环境中去,用户可以像使用系统组件一样使用这些组件。
五、项目的研究基础和可行性分析
数据融合是指将多份数据或信息进行处理,组合出更高效、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数据的过程。数据融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他可以节省能量,在能够保证向汇聚节点发送数据之前,处理掉大量冗余的数据信息,从而节省了网内节点的能量资源。
在节省能量的基础之上他可以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传送存在较高的不可靠性。通过对数据进行综合,有效地提高获取信息的精度和可信度。
对于网络中进行较多的数据传送时,可能产生的拥塞,延迟,冲突碰撞现象通过数据融合都可以有一定程度上面的提高。
从上面可知数据融合是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再将来无线传感网络普及的同时数据融合必定对其发展有着深远积极的影响。
六、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1.相关算法的模型软件;
2.发明专利1项;
3.软件登记1项;
4.1~2篇学术论文。
方案一: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为打造畜牧党建工作特色和品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根据县委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部门实际,特拟定我局20xx年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名称:探索“两新”组织建设新模式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通过项目实施,强化畜牧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规范合作社运行,充分发挥支部党员引领示范作用,打造示范点、示范片,促进合作社、养殖户健康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两新”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努力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互动。为加快促进犍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四、工作思路
旨在着力创新两新组织发展模式,促进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共融。坚持支部引领,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党委+支部,增强战斗力);坚持专合示范,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专合+农户,增强凝聚力);坚持龙头带动,建立市场运作机制(龙头+专合,增强竟争力)。
五、目标任务
一是加强专合组织党的建设。局党委要加强与乡镇党委的沟通协调,加强对畜牧专合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未组建党组织的专合组织要指导帮助其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各基层畜牧兽医站支部要在局党委的领导下,与畜牧专合组织支部开展共建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畜牧专合组织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专合组织自身建设。要按照农民专合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帮助专合组织健全财务管理、生产营销等制度,完善“专合+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专合寄养”、“农户领养”等生产发展模式,引导扶持专合组织规范发展壮大,并争创市级以上农民示范性专合组织。各基层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对所辖区域畜牧专合组织的帮扶与指导,并指派专人联系。三是加强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要按照“两个带动”的要求,积极培育引进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合作,建立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等机制,提高专合组织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共赢,带动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
六、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阶段(20xx年3月10日—3月31日)
一是局党委召开基层支部书记会,安排部署项目工作。二是各基层支部、乡镇畜牧兽医站结合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到任务到人、责任明确。
2、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4月1日—10月31日)
各基层支部、乡镇畜牧兽医站,按照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上报有关信息,完善措施,确保项目取得成效。
3、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日—11月30日)
按照项目要求、目标任务开展查漏补缺,对项目效果进行深刻总结,为今后党建创新活动提供经验和指导。
七、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为加强此活动的领导,保证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成立党建创新项目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魏x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彭x任副组长,各基层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政工组,负责党建创新项目活动日常工作。各基层支部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任务的全面完成。
2、精心组织。各支部、乡镇畜牧兽医站要加强与畜牧专合组织的联系,争取畜牧专合组织的支持与配合,保障活动有序进行。
3、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党员要带头宣传发动、带头示范、带头完成工作任务。
方案二: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一、思想
以“”和“”思想为,街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创新,、执政能力,执政地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坚强的组织。
二、创新项目
《党章》规定和要求,在去年的基础上,深化楼宇(市场、小区)党建。
三、实施
1、摸底调查
组成专班,与经济发展办等联手,摸清街辖区范围内工商企业市场的分布情况,摸清楼宇企业和市场的党员分布情况。
2、台账
党员分布情况,逐一对楼宇企业党员登记台账,对党组织建设设置要求的企业走访调查,适时,党组织设置的方案。
3、组织实施
方案后,报请××××*并专题会议部署,《党章》要求,依法成立基层组织,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
4、建章立制
基层组织成立后,要按规定规章制度,包括党员学习制度、教育管理制度、党员活动制度等,党组织能运转,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保进本经济发展。
四、要求
本方案6月份组织实施,9月底调查工作,年底1-2个楼宇企业党建,总结经验,并工作机制。
方案三: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教育局党委年度工作计划和《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广大党员教师中掀起“岗位创先争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热潮,关注课堂,决胜课堂,向课堂要质量,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体现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示党员教师的风采,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长:赵振强李文东
副组长:邸玉杰
成员:周国强张增辉王伟王春艳曹立红邱莹
三、工作目标:
1、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法更新,增强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能力普遍提高。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3、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教师特点、班级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4、学校领导班子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高效课堂的理念,共同探讨制订符合我校校情的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5、教师通过一年半时间,教学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实验和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基本要求及主要措施
1、积极引导党员教师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把注意力兴奋点汇聚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上来,把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以此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
3、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实施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5、每学期安排任课党员教师人人上一节教研课,组织专门听评课小组,多人对一人,把脉会诊,指导教师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6、所有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各教研组建立起长效的教材教法学习制度。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7、做到规范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
8、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9、坚持教学反思研究,形成自觉审视、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不断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
10、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实行推门听课,无规律的突击检查个人教案,教研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务处要为教师提供实践高效课堂教学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努力构建与高效课堂教学相配套的目标考核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1、学校广泛开展各学科高效课堂达标和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每学期安排2-3名市区骨干党员教师做面向全校在职党员的示范课,每节课确定一个示范主题,课后组织听课党员讨论会,由主讲教师说课。听课党员交流听课收获。
12、邀请市区专家现场听、评课,并指导青年党员教师如何听、评课。
13、坚持开展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4、组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创新活动形式,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党员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展示课堂教学能力的平台;
15、提高党员教师对开展此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努力方向;树立典型,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推广;
方案一:皇姑区基层党建项目化实施方案
区直各党工委、总支、支部:
按照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调动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积极性,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区委决定,在全区各级党组织中组织实施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的
用经济工作理念谋划基层党建工作,将项目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入基层党建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以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为抓手,抓好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实施“一二三五四”发展战略,加快“四区”建设,全面加速皇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理念,服务大局的原则。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找准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服务全区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全面覆盖,服务群众的原则。将项目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农村、机关、街道社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基层党建工作的各个领域,结合到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党组织、党员全覆盖,各方面工作均实现项目化管理。把项目化管理作为创先争优破解难题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办实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解决好基层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类问题。
(三)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的原则。区委组织部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和工作力量,认真搞好牵头抓总;各基层党组织要统筹推进,互促互补,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党建力量整合、部门齐抓共管、发展成果共享,构建“大党建”的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对党建项目实施的资金支持,以投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四)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不同领域(地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对象的特点,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稳步实施,推动党建工作项目多出务实的成果、多出管用的经验、多出可学的典型。
三、项目类型
将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分为创新探索型项目、典型示范型项目、制度推广型项目三大类推进。
(一)创新探索型项目。主要是针对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新问题,设定从点上进行探索、试验、创新的党建工作项目。通过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定要求,进行目标管理、责任推进、过程督导、绩效考核,重在为破解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的共性难题积累经验。
(二)典型示范型项目。主要是基层党建工作经过探索实践确有亮点、初成规模、初见成效,可以在本部门、本单位进行典型示范的党建工作项目。通过放在更大范围中去检验,变个性做法为共性方法,化一时举措为长效机制,推点上经验为面上模式,重在形成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品牌。
(三)制度推广型项目。主要是经过创新探索、典型示范后,成效显著、成果突出、运作成熟、经验成型、可以上升为制度层面,在全区推广实施的党建工作项目。通过及时总结,提炼经验,把实用、管用、成熟、成型的好经验、好做法,在进一步论证、评估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后,上升为制度层面,在全区推广实施,重在探索一条贯彻上级要求、具有本地特色的基层党建科学化新路子。
四、方法步骤
推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由区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各基层党组织具体负责实施,主要包括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评估、激励等工作环节。
主要步骤是:
(一)项目的申报及立项
1.项目申报。各基层党组织于每年的3月底前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基础,选定申报项目,填写《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申报表》,说明项目实施的背景、意义、思路、措施、预期目标和实施计划等,报上一级党组织,逐级审核筛选后由各区直党(工)委报区委组织部(20xx年的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5月中旬)。
2.审批立项。对各区直党(工)委申报的项目,区委组织部将组织评审组进行综合比较和论证评估,从中择优确定一批项目予以审批立项,并指导申报单位组织实施,区直各党(工)委也要相应确定一批在本级组织实施的基层党建项目。各街道党工委每年申报的项目数量不得少于本街道的社区数量,其中四星级以上社区党委不得少于1项;各区直党委部门每年不得少于2项。申报及立项情况将作为党建工作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二)项目实施
1.建立台账,落实责任。各党(工)委申报项目经审批立项后,区委组织部统一建立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库和年度管理台账。各申报单位党组织要落实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明确具体职责和工作要求。
2.跟踪调度,统筹推进。区委组织部每半年召开一次调度会,听取各项目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跟踪指导和检查督办。同时,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统筹推进,集中突破。
3.总结完善,按时结题。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任务完成、目标实现后,要及时形成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向区委组织部申请项目验收,各基层党(工)委确定的基层党建工作项目,由各党(工)委组织检查验收。
(三)项目验收与激励
1.项目验收。对申请验收的项目,区委组织部将组织有关人员成立项目验收组,采取实地评审、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不同形式,进行验收。
2.项目激励。根据项目验收结果,按目标实现率、群众满意率、综合效益、经验可推广性等指标,由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对项目进行分类评比,区委每年组织一次表彰。
五、组织领导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推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是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党建保障作用的有效抓手;是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规律,提高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益探索。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力量,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二)要强化工作调度,注重总结宣传。区委组织部将结合党建工作督查、考核,对基层党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重点督促、调度、考核,并将采取适时召开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切实加强工作调度。同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各单位也要广泛宣传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工作,使之始终得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及人民群众的认同、理解和支持。
(三)要加大工作投入,强化帮扶激励。各单位要将项目化管理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实施,并确保有人专抓、有人主办、有考核奖罚。区委组织部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批准立项的党建项目给予一定扶持,并对评选出的优秀项目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效显著、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方案二:关于实现党建项目化建设目标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深化和夯实各支部党建基础工作,激发各支部和党员的生机活力,推动党建工作有新突破、行业形象有新提升,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经局党委研究决定,根据我局的工作实际,特制订实现党建项目建设目标的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建设这一主题,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抓手,着力破解党建工作的共性难题,培育富有自身特色的党建工作典型,打造高质量、可推广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不断提升我局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确保制订的党建工作项目顺利实现。
二、方法步骤
1、确定党建项目。党委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和掌握本单位党组织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组织阵地教育、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情况,明确党建工作创新的重点,组织召开党组织班子成员会议进行专题讨论,确定好党建工作项目。
2、落实项目责任人。按照确定好的具体项目,做到一个项目一个实施方案,明确内容、重点、目标措施、责任人。
3、深入实施。对立项的党建项目,要结合实际实施方案,创新活动载体,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落实,有具体实施责任人,确保项目有序开展。
4、总结经验。要认真总结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主要成效,形成总结材料,把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写成总结,形成长效机制。年终党委将对完成优秀党建项目好的支部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主要措施
1、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根据职责任务、党员结合岗位要求定承诺,结合20xx年公开承诺评议、年度工作安排,围绕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和职责任务,按照形式活、内容实、可操作、易监督、好评议的要求,采取党组织承诺集体议、党员承诺书记审核把关的办法,确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公开承诺内容,做到个个有目标、人人见行动。扎实推动践诺,把践诺情况与推荐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党员“先锋创绩”紧密结合,采取集中评议与个别评议相结合、群众评议与领导点评相结合、行风评议与公开承诺评议相结合等办法,推动党建工作落实。
2、创优质服务。坚持上下班制度,不迟到早退,不发生旷工现象;坚持尽职尽责,不发生违规行为;坚持礼貌待人和首问负责制,办事高效率,坚决完成党建项目工作任务。
3、创优良业绩。做到爱岗敬业,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刻苦工作,不畏工作中的困难,工作吃苦耐劳,积极主动克服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积极上进,办事不拖拉。
4、创优良工程。坚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监督施工,坚持把好材料关,质量检验关,保证各项党建工程项目都成为廉政工程,优质工程。
5、注重党建项目工程建设中的党员先进性。引导党员在职责任务和党建项目工程建设中建功立业,展示先进形象,注重围绕推动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完成,注重围绕立足本职比贡献、创佳绩,切实提高党员公开承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完成工程建设中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加强党建项目工作领导
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局党委成立党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余克勤,副组长:王大朴,成员:余扬根、余黎明、温之泗、徐俐、魏远良、岳华丽、刘永强、李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岳华丽兼任。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建立活动联系点,经常深入活动指导,调查研究,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内容,促进党建项目做到项项按时完成、件件有满意结果,对工作有成绩的或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表彰,对不能实现表现较差的则采取即评即处,限期整改。
方案三:党建项目化实施方案【创新发展任务(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省委、xxx市委和xxx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发展的意见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途径和形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拓宽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建立健全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在全镇机关及镇直属各单位党员干部中开展“xxx”活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机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实际,以政策思想帮扶、创业就业帮扶及科技资金帮扶为主题,通过“xxx”活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机制,使党员干部在服务农村党组织进行结对共建和服务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基本原则
“xxx”活动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基层为本。找准党建工作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增强服务大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走出一条党建工作1
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同步发展的新路子。
三、目标任务创建标准
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按照“政策思想帮扶、创业就业帮扶及科技资金帮扶”为主题,全镇机关及镇直属各单位党员干部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具体要求如下:
(一)科级干部采取“一帮一”的帮扶形式
责任人:全镇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
创建要求是:科级干部要与困难党员建立“一帮一”联系帮扶活动,为困难党员群众针对性地提供资金、项目、信息等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并结合“百姓档案”建立工作台账。
(二)一般干部采取驻村帮扶形式
责任人:镇机关及镇直属各单位非领导职务党员
创建要求是:以驻村安排为基础,要求定时定期定量的走访各自所在村党员群众,了解农村党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化解难题,提供政策思想、创业就业的帮扶,积极向上级有关单位争取科技资金帮扶资源。
四、创建措施
开展“xxx”活动是我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内激励关怀的重要抓手。各党支部要把此项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狠抓措施落实,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实施“xxx”活动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重心,将此项活动的开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建强组织,科学谋划,周密部署。
(二)营造活动氛围。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采取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活动开展的重大意义,着眼于活动过程,及时宣传好做法、好经验,努力在全镇统掀起与党员群众心连心的浓厚氛围。
(三)注重督导检查。各单位要加大督查力度,对活动的开展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导,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指出努力方向。参与活动的个人也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为保证活动扎实推进,取得成效,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广泛发动,周密部署(20xx年3月—4月):各单位要面向不同层面,召开动员大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确保活动扎实开展。
(二)全面实施,扎实推进(20xx年5月—11月):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内容,督查各有关人员深入村组,开展与心连心活动。
(三)系统总结,表彰先进(20xx年12月):各单位都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系统总结,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对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为进一步贯彻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全市作风效能建设暨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以及质监局作风效能建设会议精神,努力改进工作作风,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质监部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经研究制定了深化“锐意创新求突破、务实奋进争一流”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若干规定,加强作风行风建设,坚持开拓创新,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做惠民生的好事实事,牢牢把握“服务发展”核心主题,推动机关作风再优化、服务质量再提升、工作效率再提速、干部素质再增强,切实在作风行风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内容
今年,全系统作风行风建设以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进一步明确作风行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在服务理念、推动发展、服务企业、民生改善、品牌建设、效能提升上实现新突破,以工作实效取信于民。
1、开展“学习十八大,学习新党章”系列活动。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组织集中培训、知识竞赛、理论研讨、感言征集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全面理解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同时,坚持学用结合,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市“两会”精神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做到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开展“服务现代化,机关走前头”活动。按照市里部署,结合我局工作职能和党员思想实际,重点围绕“做强产业、改革开放、城镇建设、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及民生幸福”等六个方面工作,开展“服务现代化,我该怎么办”大讨论及“服务现代化、岗位建新功”等实践活动,引领广大党员认清发展大势、打破陈规陋习、推进思想解放,找准服务现代化的着力点,努力为全市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3、认真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纠风治乱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行政执法、检验检测领域突出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重点纠正涉及食品安全等关系到质监工作领域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
4、深入开展“清理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全面清理涉及行政和检验检测的收费项目,研究涉企收费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和超标准收费,坚决取缔违规收费项目,坚决查处“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
5、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增创五方面新优势,取得六方面新成效”,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在品牌、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方面进行重点服务,采取有效措施,为总部经济企业、上市公司、成长性新兴产业企业,提前介入,主动、及时地提供优质服务。强化、完善“三联工作”,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整合质监资源,构建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6、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检验检测园和省运动器材检测中心等重要工作的实施,建立工作互动机制,加强工作互动、协调配合,形成重点项目快速推进的合力;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对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协调、妥善解决;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做到任务要求快速下达、快速落实、快速反馈,提高工作效率。
7、推行行政审批便捷化和政务公开常态化。做好第六批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非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推行政务公开常态化,抓好诸如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公开,提高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质量。
8、深入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认真实施法律法规,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管理,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及时发现和坚决纠正违规违法行为。
9、提高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水平。完善权力运行程序,加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充分利用电子监察等信息系统平台,重点加强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履职尽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0、开展“双挂钩”服务活动。挂钩乡镇和企业,帮助它们解决生产、技术、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方面对企业实施重大项目辅导、行政监管劝勉、轻微问题警示、违法行为纠错等行政指导,做好重点企业的标准、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等相关配套服务工作。
11、开展“开门评机关”活动。坚持“请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的工作导向,继续做好“千人千企评机关”民主评议活动和“年中民主测评”活动,让企业、基层和群众的评议意见成为改进机关作风与效能的原动力。加强作风行风建设的动态管理督查,聘请行风监督员,增强质监作风行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亲民、便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做好“12365”举报热线、“12345”便民服务热线、“寒山闻钟”论坛、“政务直通车”等便民服务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及时掌握并妥善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12、强化效能监督实施力度。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和评估机制,督促各部门分解细化工作要求,科学设置绩效管理指标。加强对重点项目、重要工作推进的监督检查,落实局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效能督查。组织开展“回头看”及专项调查活动,确保局决策部署执行到位、职能工作落实到位。把监督执行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二十条规定作为改进党风政风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业务性工作来抓,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工作措施
1.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攻坚克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质监事业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以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创建全国一流质量强市,努力做到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满意;提升行政监管能力,创建全国一流监管体系,努力做到社会满意;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创建全国一流检验检测体系,努力做到企业满意
2.坚持讲实话、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要求上,多做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以服务实效取信于民。
3.完善严格的监督机制。结合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运用电子政务系统、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等形式,开展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全局“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各项部署的有效落实。
4.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把机关职能转变到宏观管理、依法管理和搞好服务上来,大力提高机关执行依法行政、服务发展的能力,努力解决某些领域办事层次和环节过多的弊病,不断降低行政成本,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5.努力加强作风行风考核。把作风行风考核结果作为所部门负责人总体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职责范围内作风行风建设工作领导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追究部门负责人责任。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根据作风行风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工作时间为3月初至11月中旬,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改进提高四个阶段实施:
(一)制定计划阶段
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作风行风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目标、措施和职责,于3月中旬完成。
(二)组织实施阶段
1.动员部署(3月下旬)。各部门结合实际,按照各自作风行风建设工作要点,对今年的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任务和责任,形成责权统一、分工明确的工作局面。
2.自查自纠(4月-5月)。各部门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各自行风建设工作目标,认真梳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找准作风和行风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3.整改实施(6月开始)。各部门要综合社会各界的意见,确定今年本部门作风行风建设和行风建设要着重解决的1-2个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限期整改。
(三)监督检查阶段
1.督促检查(7月-9月)。局对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提速增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工作进行督查。
2.配合测评(9-10月)。各部门要积极做好作风和行风建设的有关工作,配合上级纠风办进行测评。
(四)改进提高阶段
1.完善管理(11月)。各部门进一步巩固整改工作成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不断推动作风行风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各部门在11月10日前将整改落实情况上报局效能办。
2.考核检查(12月)。局年底将按党风廉政与行风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对各部门作风行风工作进行考核检查。对在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类评议中发生影响全局社会测评名次的违纪违规行为和在纳税人评议行风中因顶风违纪被曝光造成恶劣影响、严重损害质监部门声誉和形象的,均按相应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予以严肃处理。
五、工作要求
1.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从行动上积极落实,创新举措、优化服务,推动主题教育活动顺利开展、落到实处;在工作上细化责任,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举措。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完成;在落实上要将作风效能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做到业务工作和作风效能建设两手抓、两促进。
2.深入发动,营造氛围。要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充分调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将转变作风、服务发展的实际行动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工作成效上。加大舆论宣传监督力度,树立正面典型,曝光反面事例,及时总结、宣扬和推广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做法、新经验和新典型,在全系统形成人人讲作风、事事求效能的良好风气。
3.推进建设,务求实效。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内部管理质量,提高干部职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强化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实行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成长进步、经济利益等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全面落实。
第1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根据科技部《关于同意青海省西宁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函》(国科函字[20XX]82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科发体[20XX]155号)、《关于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专家咨询意见的函》(国科体函[20XX]7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西宁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源、湟中三县及建设中的海湖新区,总面积7690.4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是一个由汉、藏、蒙、回、撒拉、土族等3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中心城市。
西宁地处“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路,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结合部,是古代东西交往的必经之路。市区平均海拔2275米,平均气温7.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425毫米,冬暖夏凉,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夏都”。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西宁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产业重镇,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为主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铝锭、特钢、铁合金、数控机床、明胶、藏药、藏毯、特色农畜产品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有色金属、冶金、医药、建材、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和优势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轻金属、硅材料和中藏药为重点的新型产业群正在崛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已在全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20XX年,西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8.2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8.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1元。西宁市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奠定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坚实基础。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XX年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西宁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全面推进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西宁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青海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分别于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三次获得科技部授予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20XX年8月,西宁市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工信部列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单位,为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行业和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西宁地区现有科技型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3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企业孵化器4个,培养和聚集了一批科技和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了一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目前,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省属科研院所34家,并有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盐湖研究所。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33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1.84万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70人,中级职称以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1925人。
2.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XX年7月,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青海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互补、特色鲜明”的要求,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优化工业布局,建立了包括东川工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工业园、南川工业园四个园区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20XX年12月,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六部委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20XX年,科技部批准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青海省首个被国家命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XX年1月,科技部批准开发区东川工业园为“西宁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XX年11月,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冶金、化工、新材料、医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承担着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要载体的作用。园区总占地面积达36.82平方公里,累计批准入驻企业和项目1263个。20XX年,西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7.4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6.32%。
3.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十一五”以来,西宁市大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口与健康、城市发展、民族文化、新型工业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发、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有力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进步。 “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5项,累计投入本级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924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62项,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405项,争取部省级科技专项经费1.13亿元。实施的项目中,工业490项,农业132项,吸引社会资金11.4亿元。目前已完成市级科技项目136项,产生经济效益12.2亿元,实现利税3.6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5.7亿元。西宁市登记科技成果103项,其中省级成果57项,有10个项目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
4.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近年来,西宁市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对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攻关,使优势特色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夯实了全市工业发展的基础。其中,通过对铝、铜、铅、锌等初级产品深加工技术的重点研究,解决了生产回收率低、生产工艺老化等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通过对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等技术攻关,带动了本地光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中华被毛孢发酵菌丝繁育、沙棘5-羟色胺研究和枸杞籽油提取等项目的实施,使全市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研发出了压缩式垃圾车、沙棘系列、枸杞系列等一批特色产品,被认定为20XX年度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铅冶炼节能减排技术、锌浸出渣回收精铟技术、高含盐含氯明胶废水光合细菌处理工艺等29项关键技术的研究,降低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
5.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近年来,西宁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实施了农作物良种工程。全市五年内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小麦、杂交油菜等特色经济作物优良品种180余个,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了杂交油菜、马铃薯、蚕豆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60余项,使主要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了21.5%,油料单产增加了22.8%,蔬菜亩产达到2635公斤,效益处于全省前列。在畜牧业方面,重点进行了畜种改良及繁育,建立了牛羊育肥、优质肉羊、肉牛及奶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使得全市畜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牦牛、藏羊有机产品产业化生产技术示范 ”、“牦牛骨提取蛋白小分子肽研究”、“青稞燕麦方便粥系列产品开发”等农业产业化专项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出了沙棘系列产品、软包装牛羊肉系列产品、油菜籽色拉油等名优品牌和地方特色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加工增值和农牧民的增收。
6.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建设,密切中介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是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西宁市已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了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日趋完善。西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西宁的意见》、《西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西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西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西宁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暂行办法》、《西宁技术市场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制定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成果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十二五”期间,西宁市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及社会争取国家及省上项目150多项,争取资金2180万元。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东西部技术项目对接服务平台,开辟了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广泛合作的渠道,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基地+平台”的合作模式。西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首批22家工业设计联盟试点单位之一。
(三)优势特色突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积淀使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多元文化汇萃,为特色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1.矿产资源丰富
青海省拥有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钾盐、铅锌矿、铜矿、石膏、硅石、铁矿、金矿、煤炭和制碱用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西宁市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为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钛、镍、铟、金、银等稀有金属冶炼及产业延伸加工生产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
2.生物资源独特
青海有着极为丰富和独具特色的高原动植物资源,药用动植物天生具备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特别是一些特产药材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鹿茸、藏茵陈、锁阳、塞隆骨、红景天、秦艽等。丰富、宝贵的中藏药资源,对于西宁市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藏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3.光伏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青海硅矿石资源丰富,硅矿石储量在10亿吨以上。西宁市发展光伏产业可以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青海省还是中国电力富裕、电价最低的省份之一,充足的电力供应为西宁市发展太阳能光伏硅材料、铜箔、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预留了宽松的电力保障空间,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4.藏毯和民族饰品加工业基础雄厚
依托青海丰富的牛、羊毛绒资源,西宁市现已初步形成以藏毯生产为龙头的毛纺织产业集群,构建起了洗绒(毛)藏毯产业链。一年一度的国际藏毯博览会正在将西宁打造为世界藏毯生产集散基地和“世界藏毯之都”。同时,西宁还是汉、藏、回、土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宗教交汇地,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使西宁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民族饰品、宗教用品生产基地,为今后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高原农业特色明显
西宁地处高原,气候冷凉,绿色无污染,既适合发展夏季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冷凉型球根类花卉等产业,也有利于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同时,得益于独特的气候环境,西宁周边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油菜、马铃薯、蚕豆、蜂蜜生产基地,为未来西宁特色农牧业的精细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主要制约因素
近几年西宁市总体经济实力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服务体系等方面都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西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源头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关键技术缺乏,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综合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等不容忽视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价格竞争、成本竞争阶段,主要还是靠市场低水平的需求拉动,技术水平薄弱,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承担起创新主导角色,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2.创新投入不足
西宁市地方财力较弱,引导全社会创新投入的财政资金有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增加创新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
3.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由于工资待遇、研发环境、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西宁市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大型企业,目前都普遍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物、高层次专家、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致使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缓解。
4.科技基础条件薄弱
受投资能力的限制,西宁目前支持研究、开发、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还比较薄弱,许多大型科研项目无法在当地进行,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5.产业基础薄弱
西宁地处西部偏远省区,远离国家主体市场,无论是纺织、机械、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还是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中藏药产业、藏毯产业等新兴特色产业的壮大,都缺乏广阔的市场空间,难以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难以产生必要的规模效益,科技创新缺乏载体和突破口。
二、试点目标
西宁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参考国内其他典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西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目标是:
至2015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符合“四个发展”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产业、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初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青藏高原区域创新中心。使西宁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有较快的提升,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十二五”时期市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每年保持持续较快增长。至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
(二)科技产出大幅提升
至“十二五”末,全市组织实施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重大科技项目50项,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中心30个,与省内外30所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科技成果登记量每年增加1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比“十一五”末提高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
(三)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至2015年末,西宁地区进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达到300名左右,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骨干人才达到3000名左右,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40000人左右。
(四)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至2015年末,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品。建成8个左右具有显著聚集效应和较强辐射能力的产学研创新基地,形成3?4个以光伏太阳能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工作思路
西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和国家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抢占创新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省会优势,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以实施“5568”创新工程为主要任务,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集成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改善基础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掌握优势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构建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通过5~10年使西宁市成为全省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率先试验区和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区,全省乃至青藏高原资源开发、生态建设、自主创新、维护稳定的服务保障和科技研发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主要任务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实施“5568”创新工程,即“5个行动、5个平台、6个专项、8个产学研创新基地”。
(一)推进“五个行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领域对技术发展的需求,积极与国家、省科技专项配套衔接,整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现代都市农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全面提升西宁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1.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
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工业为基础,打造产业技术联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我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推力”,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培育4~5个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初步建成西宁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风能产业基地、锂电产业基地,实现产值280亿元。依托青海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力争“十二五”末,产值达到100亿元,使西宁市成为西部重要的新材料产业的研发、生产基地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2.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着重延伸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盐湖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使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支撑西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年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重点企业、区域优势行业技术研究有新突破,工艺技术明显提高,资源深加工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7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
3.实施现代都市农业科技支撑行动
运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按照优质化、园区化、设施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创建以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成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积极培育科技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生产、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功能,大力发展绿色和生态观光农业,走具有西宁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力争到2015年,良种工程实施面积达到8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达到70%以上,畜牧良种比例达到85%以上。引进、繁育、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0个以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70项,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每年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300期。
4.实施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加强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功能品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水源保护、小流域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能源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研究,推动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85%以上,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70%。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研究10项西宁地区重点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增强人口素质,积极推进远程医学会诊、卫生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卫生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林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围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重点开展有关种苗花卉、野生动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研究项目15项,提高城乡园林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5.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
坚持把开发创新人才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来抓,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增强科技人才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中的智力支撑作用。以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为支撑,采取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核心技术带动引进等引进方式,抓紧培养引进紧缺人才,重点培养引进拥有关键技术的项目带头人、产业化领军人物及其团队。加速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动植物产品精深加工等绿色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冶金化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生态建设等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升全社会的整体人才保障水平。力争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万人左右,实现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布局的高密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水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高对位、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的高活力和专业技术人员产出的高效率,为打造一批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坚实保证。
(二)打造“五个平台”,为区域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
在政府、企业、科研、金融、中介等各主体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网络关系,着力打造或搭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五个平台。推进资源共享,增强服务有效性,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1.打造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西宁地区担保融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为依托,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服务,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科技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科技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建立咨询服务系统,努力建立市级风险投融资机构,为科技创业型企业提供注入创业引导资金、科技项目贷款贴息等科技投融资服务。通过引进财务顾问、律师、审计、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相关服务。
2.打造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优势资源,积极引进本地急需的科技资源,使产学研资源充分对接,形成资源共享的产业链条,运用网络技术,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科技文献、相关数据/信息、动植物种质资源等科技资源,搭建基础性、战略性的具有信息共享、技术设备共享、科技成果推介等功能的服务平台,为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3.打造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扶持和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技术评估与咨询、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科技成果交易税费减免等业务,形成功能完备、开放高效的中介服务支撑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转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易、产业技术转移提供服务。
4.打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按照政府政策引导、产学研联合、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建设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平台,为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科技型企业创立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5.打造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对西宁市科技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流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技计划与执行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和稽查系统、科研条件管理系统、基本科技建设管理系统、评估评价系统等,推进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实施“六个专项”,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以重点解决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为目的,组织实施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特色生物、藏毯与纺织、民生科技等六个科技专项。以科技专项实施为突破口,整合省内外科研开发力量,统筹协调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强化重点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
1.新能源科技专项
积极开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新技术、风能发电技术的研究和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筹建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光伏平衡部件等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设立太阳能发电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先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同时开始启动第二代薄膜电池,配套发展上游的碳化硅刃料、光伏玻璃、EVA薄膜、电子气体、高精度铝合金组合件等原材料产品,延伸发展产业链下游的各种光伏系统集成产品。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主要生产风电整机,适当发展配套的零部件制造。稳步推进非粮生物燃料试点及产业化示范,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2.新材料科技专项
加快具有资源优势的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引进吸收电子材料、超细粉体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一是以碳酸锂为基础,着重发展镍钴锰酸锂等正极材料。二是加快LED材料和芯片项目建设,保障材料供给和对LED照明产业发展的支撑。三是积极发展电子薄膜材料,开发生产高纯硅、电子铝箔和铜箔等薄膜材料,积极延伸产业链。四是以碳酸锶产业为基础,继续开发并形成年产6万吨锶铁氧化体生产能力。五是发展以金属铜为主的高性能电子导电材料,开发单晶铜等相关产业和项目。六是积极发展铝镁合金、铜合金及铝基、铜基复合材料等高强、耐热、高韧性新型合金材料。七是大力发展碳酸钙晶须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八是围绕盐湖资源深加工发展阻燃剂、有机硼、无机硼等化工新材料。
3.装备制造科技专项
依托重大项目,推进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突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形成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装备,输变电、石化、环保成套设备,轨道交通、钻井设备,大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重大医疗仪器、农牧机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鼓励和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鼓励建立与装备制造相配套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4.现代农业与特色生物科技专项
大力发展城郊型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生态的要求、园区的模式,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支持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制种、节水灌溉、绿色肥料、生物防治、高效设施配套技术,全营养饲料、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特色生物资源的生产和精深加工。围绕冬虫夏草、沙棘、枸杞、菊芋、亚麻、牦牛、明胶等生物资源,加强人工抚育、原料基地建设、功能开发、活性成分提取及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中藏药现代化,研发中藏药新品种、新剂型,实现从原料---药品---市场的标准化、无害化。采用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开发生物医药材料与特种功能产品,大力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
5.藏毯与纺织科技专项
按照建设“世界羊毛地毯制造中心”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地毯设备和电脑横机,以现代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逐步扩大藏毯(地毯)生产规模,淘汰手摇横机,解决纺织行业自动化程度低的实际问题,推动青海藏毯和绒纺等纺织行业健康发展。鼓励支持藏毯企业加快建设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重点支持新型喷染和动物、植物、人工纤维合织等工艺的开发应用。加快引进和推广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提高“选?洗?梳?纺?染”产能和工艺水平。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
6.民生科技专项
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核心,建立治理污染、降低消耗、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大节能技术攻关,加快技术集成,着力研究和示范推广废弃物(副产品)的减量和多级利用技术。积极推广清洁技术、节能节水技术、低碳技术,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扩大西宁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试点企业范围,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
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信息支撑技术,开发信息通信服务、网络教育基础工程、数字广播影视服务系统工程、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等,加快 “三网融合”。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研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会治安、犯罪、事故的监督与控制,完善西宁市公共安全技术体系,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运用现代技术,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和民间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进一步拓展“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将西宁打造为全国重要的藏族歌舞之乡、佛教用品生产基地、民族饰品生产基地和昆仑玉营销基地。
(四)构建“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 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构建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1.构建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华硅能源有限公司、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青海聚阳能硅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鑫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省内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构建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
2.构建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的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晶珠藏药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
3.构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的青海康普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青海金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清华博众生物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构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
4.构建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西宁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青海华鼎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美国、韩国等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构建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
5.构建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南川工业园区的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大自然地毯纱有限公司和青海雪舟三绒集团等企业,加强与大连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大连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
6.构建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甘河工业园的黄河水电再生铝业公司、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青海珠峰锌业有限公司等有色金属企业加强与中南大学、贵阳铝镁设计院等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以铝、铜、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
7.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北京食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
8.构建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东川工业园区的青海瑞合铝箔有限公司、青海金阳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凯普松电子科技(青海)有限公司、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构建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以西宁市市长为主任,主管副市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为副主任,科技、发改、经委、农牧、林业、环保、卫生、教育、统计、工商、财政、人力资源等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西宁地区的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主要领导为委员的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协商省科技厅把推进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部省会商优先议题,在项目、基地、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市属各有关部门实行整体联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从经济、科技、管理等各方面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西宁市如期实现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
(二)发挥政府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切实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坚持把财政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公共科技活动,以及用于支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积极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建立市级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市、县(区)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保持持续增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措施,落实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相关办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类创新项目和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外以债券、股票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
(三)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加快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集聚企业创新资源,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筑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制定“西宁市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西宁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运用政策引导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促进技术研发联盟等多种组织形态和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合作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使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整优化科技人才政策,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培育未来人才。开展创新教育和培训,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以爱才之心,用才之智,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氛围。加强与全国人才网络的互联互通,更大范围寻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则,进一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让更多的省外高级人才通过短期聘用、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项目承包等方式为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逐步加大政府科技奖励力度,用有竞争力的制度造就有竞争力的人才,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培育一批有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五)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
成立西宁市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制定“西宁市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增强企业、科研机构、市民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产业化优惠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创新主体把知识产权应用纳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
(六)大力培育城市创新文化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舆论氛围、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进一步弘扬和倡导“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西宁精神,加大对科技创新典型事例、典型项目、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敢冒风险,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使全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七)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加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加快建设“西宁市大型仪器协作共享网络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协调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体制的创新合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增强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谋发展的内在动力。综合运用政策、项目、资金等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发展环境,围绕特色资源和支柱产业,着眼于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合并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引导国家及地区外的创新资源参与本地区资源配置。
(八)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省市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力争将西宁市的重大科技项目、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全省的产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争取省上尽可能地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布局在西宁,提升西宁市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发挥西宁市在全省科技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省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九)健全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和考评体系
把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西宁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将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各项任务的考核指标,建立跟踪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指导,完善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型试点城市监测评价工作,积极做好数据积累和相关准备工作,每年向科技部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六、进度安排
根据目标要求和基本思路,西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全面推进阶段(20XX年7月2015年6月)
全面推进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要素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合作开放、互动充分、体系完备的西宁科技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研发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一批自主创新研发机构,造就一批创新性强、经济效益好、产业化特色鲜明的科技企业,培育若干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关键技术自给率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制定和完善《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创新型城市各项试点工作落实和开展,取得初步的成效。二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统一部署,明确具体行动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较为浓厚的创新氛围。三是依据《实施方案》建设的重点,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和落实具体的工作方案。
(二)提升发展阶段(20XX年7月2015年6月)
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落实“5568”创新工程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提升集聚创新资源能力,建立内生驱动创新模式,弘扬创新文化,充分激发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在科学技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取得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并把西宁建设成为全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使其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青藏高原一流、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努力将西宁打造成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环境和谐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检查评估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成效进行全面总结,重点加强对弱势项目的督导检查,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完成自评检查工作,确保我市通过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验收,并接受科技部的考核和检查。
第2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促进城市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快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创新发展现状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729.41万,20XX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8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13.3 亿元。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开放创新、富民强市,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总战略和总目标,按照“科学发展·科技先行”的理念,积极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重大科技支撑项目顺利实施。20XX年以来,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支撑、创新基金项目124项,其中300km/h高速动车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技术、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和钢渣改性气淬处理关键技术等1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2、新型政产学研协作模式率先突破。我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这是中科院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第一家与地级市合作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机构。20XX年以来,共安排科技三项经费4000万元,专项支持技术转移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该中心与企业合作研发的一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XX 年底,我市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有4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农业产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100个;拥有本科院校4所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形成了支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20XX年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4、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培育与产业化引导工程,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XX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190亿元和67亿元,增速达到22%以上。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焊接产业基地、国家高速动车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先后落户我市。
5、创新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制定实施了《唐山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唐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唐山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法规和文件,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优势特色
唐山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具有以下优势:
1、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20XX年XXX总书记视察唐山,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我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四城一河”建设、城乡等值化、社会治理和谐化为重点,要求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方式,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创新驱动,推动唐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随着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科技先行”的理念已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2、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的开发建设。曹妃甸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是环渤海地区的“黄金宝地”和“耀眼明珠”。以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和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构成的唐山湾“四点一带”的开发建设已进入大规模产业聚集的新阶段,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技术运用、技术集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强、拉动辐射效果明显的优势,使之成为引领带动全市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示范区和辐射源,为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
3、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唐山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毗邻京津,有利于接受技术辐射带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随着曹妃甸大港和唐山机场的开发建设,将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辐射到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为跨区域、跨产业的资金合作、技术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环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提供了重大机遇。
4、雄厚的工业基础。唐山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是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现有160 多个工业门类,已形成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2015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931.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10.42亿元,精品钢材、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和化工五大产业完成增加值1252.07 亿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将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跨越发展创造强大的动力。【创新发展任务(项目)实施方案】
5、浓厚的技术创新传统。唐山历来重视技术创新活动,先后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和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对推进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20XX年,国内第一台应用于煤矿井下的机器人研制成功,同年6月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创造出了394.3km/h 的中国铁路第一时速,实现了中国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等级的历史性跨越。唐山人秉承这种技术创新的传统,在加快城市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必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尽管唐山具备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着科技资源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显著、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高端创新人才缺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牢牢抓住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不断夯实创新基础,增强创新活力,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试点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把唐山建成自主创新优势明显,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竞争能力快速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的创新型城市。成为环京津乃至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创新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城。
到2015年具体目标:(1)区域创新体系趋于完善。引进一批优质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机构,重点建设10大特色产业基地和10大研发中心。(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标、品牌、标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以科技创新加速培育10大名牌产品。
(3)创新投入明显增长。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2%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4)创新人才队伍迅速壮大。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军人才,培育一批职业技能人才,打造若干与唐山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创新团队。(5)新型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做强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推进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创新。实施“三百计划”,加速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和“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两个“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6)城市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城市生态文明逐步改善,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更加和谐,全民科学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三、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深入实施“科教立市”战略,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方式,支撑科学发展全面创新。
(一)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创新发展战略
确定“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积极推动原始性创新”的城市总体创新战略。实施开放创新,大力推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合,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鼓励和支持以应用为导向的集成创新。有针对性选准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集中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攻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二)健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紧密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科技竞争力。完善科技合作体系,充分借用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科技资源,弥补我市科技资源不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专利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推动知识产权交易,促进技术流动。引进风险投资、担保、私募和证券等各种类型资本机构,打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信用贷款、小额贷款等科技金融渠道,带动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研发力度。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成效。重点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完善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创新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创新
按照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规划和部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积极围绕曹妃甸为核心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值化发展、和谐唐山建设等探索具有特色的创新实践模式,丰富试点内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城市管理、城乡统筹、社会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为同类城市提供经验,作出示范。
四、近期重点推进的工作
(一)钢铁产业技术创新
以曹妃甸京唐钢铁公司、唐山钢铁集团等大型企业为龙头,推广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技术、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钢铁生产过程实时优化运行技术、系统能量管理中心、超大型高炉系统工艺技术、低成本高效化生产洁净钢水的工艺技术、高品质薄板生产技术、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取向电工钢技术等新技术;完善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不锈钢、轴承钢、工具钢、齿轮钢等高附价值钢铁产品生产技术。力争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低压余热发电、钢渣处理、超大型高炉干法除尘等方面拥有一批居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自主核心技术。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配合
(二)化工产业技术创新
依托唐山市的海洋和煤炭资源优势,以煤化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大化工产业链向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为主线,重点攻克各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焦炉煤气制甲醇及深加工先进技术、大型甲醇制烯烃生产及产品深加工先进技术、有机硅单体生产及下游深加工、海水提钾等技术。并且围绕南堡10亿吨大油田开发建设、曹妃甸工业区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进行重大项目相关配套产业技术的前期研究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配合
(三)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
与国内外大公司、研发机构积极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机器人模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算法的智能控制、多种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远距离通讯抗干扰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现有焊接机器人、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管道探伤机器人、建筑清洗机器人、高压巡线机器人的使用性能。进一步开发新型专用机器人产品,推动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打造出具有较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较强产业优势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
责任单位: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等配合
(四)电动汽车研发与曹妃甸电动汽车城建设
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工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合作联盟,引进尖端人才,围绕电动车整车仿真与控制系统、电动车CAN 总线开发与测试、电池系统开发检测、先进电机驱动系统、电动车标准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重点攻克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与ABS 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与控制、匹配设计与能量管理的耦合技术、基于FlexRay等新型总线协议的网络在环平台及其应用技术、电池单体性能和一致性提升、电池电容一体化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和工艺、先进稀土永磁直流电机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并形成专业研发团队。
争取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打造曹妃甸电动汽车城。制定《曹妃甸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消费的优惠政策》,坚持以整车为龙头,以核心零部件为突破口,以使用促研发,以研发促产业,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核心技术领先者,积极推进电动车动力总成、高性能锂电池、永磁直流电机等一批产业项目,并达到30-50万辆整车生产规模。
责任单位:曹妃甸电动汽车城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曹妃甸新区管委会、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唐海县、市科技局、财政局配合
(五)曹妃甸循环经济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依托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组建曹妃甸循环经济工程技术中心。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创建多层次、多学科技术融合的重化工业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共享平台。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开展循环经济政策与法规研究、重化工业生态工业研究与评价、新能源开发与能源梯级利用技术研究、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逆向物流规划与技术研究、钢铁产业生态技术研究、技术集成、成果推广与示范应用等工作,最终在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核心技术,搭建“技术—工艺—人才—应用”系统化支撑体系,为重化工业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责任单位: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牵头,市科技局、发改委配合
(六)唐山湾生态城市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依托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管委会,强化与清华大学、瑞典SWECO公司等单位合作,围绕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设计、可再生能源工程、资源管理工程、绿色交通工程、绿色社区工程等领域,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重点开展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加快绿色能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建筑、低排放智能交通、集成通讯、海水淡化、封闭水处理、垃圾处理与回收利用、盐碱地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研究落实141 项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指标要求,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责任单位: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管委会牵头,市科技局、发改委、规划局、城管局、住建局配合
五、20XX-2015年主要工作
(一)健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弥补科技创新资源不足为核心,以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建设技术研发、中介服务、科技合作和创新产业化体系为重点,引进国内外的优质科技资源,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支撑。
1、加快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建设
主要目标:建设成唐山高新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的平台,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科技成果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开创新型政产学研紧密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工作任务:重点引进8-10个中科院所属研究所进驻“中心”, 每个研究所组织1-3个适合唐山主导产业发展的课题组,以钢铁、装备制造、陶瓷、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领域,以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实施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力争钢铁行业在节能节材、陶瓷行业在更新工艺和产品、新能源行业在制造国际一流风力发电设备等方面实现突破。特别要围绕高速动车组研发,加强与中科院力学所、软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
第3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加速提升我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维护省会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发展目标,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按照“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突出特色、引领示范”的工作思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我市建成全省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区、宜居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后劲足、城市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1.科技支撑取得新突破,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65%,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5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0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50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2.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其中,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0个。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创建省级以上名牌300个、著名商标30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济南高新区等各类园区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围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目标,打造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42∶5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发挥省城区位优势,引领和支持全省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服务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建设2-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成各类生产力促进机构4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形成以省会都市圈为核心,辐射服务全省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创新服务网络。
5.创新机制环境取得新突破,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决策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日益完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推进均等化长效机制。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步入绿色城市、可持续城市与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二、主要工作与重点任务
(一)加强管理创新,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配置绩效的评估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轨道。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作用,促进政府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创新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完善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主体倾斜的配套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支持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国家关于创新型试点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和济南市科技创新实际,进一步明确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纳入全市、县(市)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管理的统筹协调、执行和评估,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机制。
(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建设山东省创新资源的集聚区、扩散区,通过省市共建、完善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机制、加强区域间合作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1.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新型合作模式,加快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借助山东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学科学院等院所的合作,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拓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规模,促进产学研结合,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集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资源、合作研发,组建开放型或实体型创新研究机构和联合开发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进行高层学术交流、开展原始创新以及共性和关键性技术联合攻关。
2.省市共建重大创新服务平台,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以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为核心,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研发中心,搭建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重要承载地和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高速发展的“创新引擎”。满足科技创新创业需求,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面向科研,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训、仪器设施共享服务。
建设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由山东大学联合山东海洋大学、山东省药科院、山东省医科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药研究院和济南高新区共同承建,包括先导化合物发现优化单元平台等12个子平台。建成以济南高新区为重点、技术链与产业化链相衔接、“一区六基地二十个示范企业”为主要内容、区域相对集中、服务能力完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新药研究与成果转化体系。将济南高新区新药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最主要的药品研发成果转化基地。3.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创新资源的集聚、扩散提供社会化、网络化服务。以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和服务支撑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技术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提高转化速度和转化效益,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动我市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扎实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
建立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平台。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与国家、省形成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项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系统、专利技术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系统。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孵化器。提升创业服务中心服务支撑功能,保证科技创业成功率,实现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新突破。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办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各类孵化器之间的互动式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积极做好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以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以特色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在区域农业创新体系、现代农业、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组建重点实验室。加强中乌高科技合作园的建设,使其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科研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发展重汽、浪潮、中创、二机床、齐鲁制药、福瑞达、力诺、圣泉、九阳等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国内比较优势和领先水平的名牌产品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资源优势,提升企业技术研究水平。支持行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高层次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通过体制创新、吸纳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等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市场化水平。以行业协会为主,政府部门推动,建立若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增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密切跟踪数控机床及重型锻压设备、新材料技术、计算机软件、医药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培育50家以上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专利试点企业。
3.深入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已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培育一批具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增强企业创造专利能力为主线,将专利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及生产经营全部环节。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4.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载体功能。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济南高新区发展步伐。着力打造软件、计算机、网络通讯、数字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创新、产业、辐射、环境”四大高地,建成集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业基地。推进齐鲁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环保科技园、出口加工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增强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形成管理体制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和制高点。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立足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加快建设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培育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加快软件服务业服务化、网络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进程。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八大类软件,实施“双十”和“双百”工程,推进四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城五区”软件服务业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信息装备制造业,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发展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服务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生产基地。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推进济南光电子产业园建设,加快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专用电子设备开发生产建设项目,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生产协作体系。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重点加快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
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推广利用步伐,突出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走规模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路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太阳能发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风电装备制造业。
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规划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为契机,加快建设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生物技术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化学药物制造、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服务六大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加快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生产基地,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施一批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等关键总成以及高技术零部件配套项目。积极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扩大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强化行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化协作配套程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实施大型数控机床、钢结构数控加工设备等一批生产项目,巩固济南市在全国锻压设备和数控压力机方面位居首位的市场优势。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高效服务功能的金融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济南”品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积极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凝聚深厚文化积淀,整合文化资源,拓展产业领域,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精品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传媒网络,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实施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三大物流园区和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以及空港、邢村、桑梓店等4个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强化物流平台支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增效农业为目标,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壮大一批农村科技型龙头企业。按照省会城市需求特点,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模式,推动星火产业带、示范园区、品牌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节水灌溉水平。推进生态村建设,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综合利用。
4.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扩大清洁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应用范围,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鼓励应用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加快建筑节能一体化进程。强化城市计划用水,大力推广节水保泉、水体控制和治理技术,推进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发展城市污水治理成套设备、脱硫除尘成套设备、秸秆气化成套设备、废塑料综合利用设备等环保设备制造,搞好环保工程及技术开发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5.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围绕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推进济钢、重汽、济柴、炼油、二机床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建立以软件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
(五)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1.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移动高速、多媒体城域网,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围绕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机制,推进光纤管道、通信铁塔等基础设施集约化应用。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精品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承载能力,提升互联网接入带宽标准。基本建成基站布局科学、通信覆盖全面,服务水平领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定“无线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标准及应用扶持政策,统筹建设与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网相补充的宽带无线网络,推广无线宽带新技术和新业务应用。
2.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教育、医疗与公益性服务的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社会效益,提升社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交通信息通讯、网络、自动控制、交通工程等技术研究,构建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
3.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改善城乡整体面貌,推进城市维护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高标准建设和改造防汛、消防、人防、气象、防震等设施,完善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全面建立起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救灾指挥系统、减灾行动系统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快社会事业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确立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门类、结构和重点,建立重点突出、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动态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总体要求相衔接、相适应,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地予以实施。
3.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环境。从打造城市现代特色、宜居特色、自然特色、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入手,实施城市综合体建设、新区建设、畅通建设、设施建设、特色建设和居住提升、生态提升、管理提升等八大工程,力争到2015年建设成为全国最具魅力特色的宜居宜业城市之一。
(七)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1.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泉城学者”建设工程、泉城企业家培养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创业人才扶持工程、“济南名士”打造工程、泉城人才环境优化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工程等10项重大人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引进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人员来济创业。在科研创新领域,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和泰山学者、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等领军人物,以及具有才干的留学人员和原创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全市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占据人才制高点,更好地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3.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管理制度,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创新人才市场网络。
(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把发展观念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指导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强化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意识,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意识,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意识,科学务实、精致高效意识,努力使思想境界与创新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创新理念,培育尊重个性、支持冒尖的创新意识,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创新品质,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搞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事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成员,指导协调、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项职能。各县(市)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制,具体负责本区域、本部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二)强化工作调度,密切协调配合。加强与科技部、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适时调度工作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发展环境和优势,选准创新工作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要加强整体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建立考评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推动其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强化考核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机制。
(四)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逐步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在现有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加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资金发放、使用、监管、效果评价办法,提高资金保障程度和使用效益。加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投资领域,逐步完善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多种政策手段,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激励企业、个人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强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外以债券、股票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第4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精神,结合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由资源、资本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鼓励原始创新的同时,着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引导创新的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内在动力,建立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自由宽松、富有活力的良好创新环境。
三、工作目标
1、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十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XX年,全市建立20家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5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30个以上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35%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20XX年,新增高新技术创业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4、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达到2.0吨标煤/万元,基本建成初级生态城市。
5、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对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吸纳力显著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科普工作社会参与率达到60%,公众科学素质提高1.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四、主要任务
通过扶持创新型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园区,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1、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开发,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培育20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规模产业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工作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于企业。
2、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针对制约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技术攻关,使电动轮自卸车、混合动力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风力发电机、塔式起重机、振动式压路机、矿用通风机、燃气具、有机颜料、电池材料、玻璃窑炉耐火材料、地源热泵空调、精品钢材、发动机活塞、脱硫除尘设备等主导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施“4315”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即围绕以车辆、矿山装备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以新型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型中成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等4个高新技术产业,选择30个左右的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滚动扶持,培育壮大1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积极整合园区资源,加快以(德国)工业园、九华经济区、新材料工业园、双马工业园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引导新项目、新产品向园区聚集,延长产业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发展。
3、全面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等多网融合,加强信息技术的二次开发,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政务、科技、教育、文化、社保、医疗、流通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建设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提高城乡信息化整体水平。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动产品设计方法、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培育一批有辐射作用的信息化示范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关键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0%,促进全市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4、加快农业科技攻关与产业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技术需求,加强水稻优质丰产、种苗优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示范与产业化、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与开发,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率。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良率提高3-5个百分点,生猪产业化配套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和湘莲加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健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机制,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在竹制品加工、湘莲加工、生猪产业化等领域完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化,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5、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全市5个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局,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专利转化机制,政府建立专利转化扶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积极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促进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手段,优化我市的投资软环境;建设中国机电专利信息中心,充分运用专利信息,结合我市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充分发挥企业在专利战略研究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扶持企业申报专利、注册商标、登记版权和取得行业技术标准的制标权,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国省名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保持我市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到20XX年争取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6、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好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四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扶植和培育各类技术评估、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认证、专利代理、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技术市场,逐步形成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作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7、全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大力开展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为重点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提高广大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建设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示范县、省级科普文明社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普场馆体系。逐步建立起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技术能手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专兼结合、基本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有计划地扶植一批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科普组织,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的大科普组织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省市共建机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省市结合的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建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聘请在湘院士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战略研究专家、政府部门资深人士、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建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为我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加强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结合,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机制,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全市科技创新体系。
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加强科技经费的规范使用,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经常性增长幅度,20XX年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0%以上,科技发展资金累计达到2000万元。完善科技投入的归口管理,切实改变政府科技经费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投入的状况。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到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以上。促进银企合作,鼓励、引导各银信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加强各商业银行与高新技术企业间的协调与沟通,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3、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到20XX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力争达到23.6万名,具有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达到6000名。注重把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放到重要学术、技术岗位或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领导岗位,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采取调入、聘用、借用、兼职、合作、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以及领办、自办、合办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办法,以个别引进、团队引进、项目联动引进等形式,吸纳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由用人单位给予相关补助,并在科研项目、科研启动经费、工作用车、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其子女在市内中小学校就读,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可实行期权、股权奖励。对在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对评选出的优秀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按规定发放政府津贴。
4、强化创新激励措施。积极扶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对通过国家级授牌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政府将分别资助20万元。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得湖南名牌产品、湖南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授权的专利每年安排20万元进行奖励。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关心和尊重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和激励企业家在实践中提升经营理念、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5、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华工业园等科技园区,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着力吸引大公司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分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积极推进大学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大型企业、军工企业重点设备和装备向全社会开放,提高科研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继续举办地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利用园区良好的投资与创业环境,开展以企业、产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加强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的产业水平和对外开放能力,增强我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6、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安排15万元,对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