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怀古诗

| 对外汉语 |

【www.guakaob.com--对外汉语】

浅析唐代咏史怀古诗
唐代怀古诗 第一篇

浅析唐代咏史怀古诗所体现的文学、史学、哲学现象与本质

曹楚琦 汉语言文学1班 2011337260101

唐代的咏史怀古诗是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本身就能反映出诗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即“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谏时事,怀天下”。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世俗多“感慨悲歌之士”,士大夫积极思考唐代衰败的原因,以李商隐、杜牧、刘禹锡为代表,结合当时时政,把历史升华为个人抒情的良药甚至较为新颖的个人哲学观,个人认为值得对咏史怀古诗浅析以窥得社会一隅之文学、史学、哲学的现象与本质。

咏史怀古诗多用典故,形象含蓄,犹如平静的海面,暗流汹涌,表面却不动声色,构思角度独特。如李商隐的《瑶池》“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穆天子传》中记载,当年西王母对周穆王说过:“希望您不死,还能再来。”周穆王最终也没能再来。连周穆王最终也不能长生不老,诗人巧妙地讽刺了唐代统治者问仙求道妄想长生的痴想。再如李商隐另一首诗《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诗中描写登楼所见,借景抒情。联系自己的身世于科试落选后所作,我更多看到的是落榜后对生命的无奈,感到前途苍白和力不从心而不是要完成回天转地的功业之后再归隐江湖的境界高远。纵看李商隐的一生于牛李党的排挤夹缝中不得志而终,至死也没有机会在山林幽处、野渡岸边、稻花香里构建起自

己的一亩居室。文学的本质是生活,但文学作品不一定就反映生活,“永忆”一句的潇洒可以在情感上影响后人,却没有被李商隐所实践,何也?人愿意去表达,爱默生说:人性的一半是表达。但是,说潇洒话容易,做意气之事太难,或被自己的价值观或被世俗的期待压得步履维艰。有位红学评论家不负责任地站在读者角度说:“要是曹雪芹没有经历家道中落,没有经历那些磨难,或许就写不成红楼梦,那该是文学史多大的损失啊!”这话不免欠缺人文关怀了,且不从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角度讲,作品本身就是偶然,是作者在经历生活后或真实或虚幻的写照,出于倾诉的目的写出,把个人的历史虚无化,假设化来满足读者大众的需要,这本身即是一种错误。

唐代社会由盛转衰,我们不能只看到君主疏于治理,更应看到唐代制度设置的得失。唐初兵制为府兵制,优点很明显“无事耕于野,有事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全兵皆农”,有利于农业社会的进步。但是统治者“频年不解兵”,边塞又常生战事,为缓解调兵压力,提高战斗力,高宗武后时设节度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玄宗时势力尤为壮大,外重内轻,终酿成安史之乱。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透过古代战争影射安史之祸。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王濬受命直取建康,势如破竹,吴主投降。人世间多少回为以往兴亡之事感伤,而这座西塞山依旧安静地依靠在江边,此句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五更疏欲段,一树碧无情”有异曲同工

之妙。接着是天下统一,过去战争遗留下的营垒已荒废无用,只有芦荻发出萧萧秋声。其实并非真正无用,安史之乱带来的黔黎家破人亡、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破碎是这个王朝无尽的伤痛,而这伤痛再也无法痊愈直至无情的黄昏。这已是后话。个人认为刘禹锡此吟是在讽刺统治者避免再发生安史之祸。但这个下坡路已经注定,经历中唐改革也无济于事,中央集权大大被削弱,宦官专权,朝纲崩坏,朋党之争愈演愈烈。这些都给当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带来剧痛和没落感。钱穆先生说:“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在唐代知识分子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哀婉、嘲讽、无奈与凄凉。再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荒凉无人理睬,只有秦淮河东边旧时的月亮,还在夜深的时候照到城的矮墙上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贵族的豪华住宅已经不存在,燕子却依旧飞来百姓家筑巢。没有了盛唐气势,无奈哀叹之感溢于言表。

“我们不能重建历史,不可能在一种纯物理的客观意义上使它再生。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回忆它——给它一种新的理想的存在。”(恩斯特·卡西尔)我们且看诗人表达的某种历史哲学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诗人认为历史却有时只是一种偶然,若东风不来,东吴社稷难保,更别说二乔。杜牧对历史进行了某种回忆与还原,并由此阐发出人生观:“历史都是偶然,人生更

是由无数偶然构成,却无法左右。”升华成哲思,耐人寻味。再如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由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看来,诗人摆正了对历史的态度,不把历史兴亡的责任归于女人,这在当时“红颜祸水”的言论下尤其显得新颖和独到。统治者政策、社会制度、自然灾害、思想、经济状况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可见当时有识之士很可能已经看清了社会症结所在,通过诗歌表现出思想,欲达文明之幸福。

唐代咏史怀古诗有昔盛今衰的对比,有物是人非的慨叹,也有理性的反思,凡此浅析皆可窥得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各象。起题宏阔,知识有限,只班门弄斧略说一二。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隋唐五代部分》、《国史大纲》、《人伦》)

怀古诗
唐代怀古诗 第二篇

怀古诗 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写作特点 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唐代怀古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 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 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怀古诗

台城

韦庄 (唐代)【唐代怀古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易水怀古

马戴 (唐代)

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唐代怀古诗】

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唐代怀古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咏史怀古诗
唐代怀古诗 第三篇

咏史怀古诗

一.点击概念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

(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1.初唐咏史怀古诗:

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

【唐代怀古诗】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4.晚唐咏史怀古诗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是此时名作。

(二)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

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

三.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四.咏史怀古诗中常涉及的意象: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五.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㈠ 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唐代怀古诗】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问1.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

问2.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跌宕起伏,层次分明。诗人从大处落笔,视野十分开阔,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㈡ 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汴河怀古阅读答案_作者皮日休
唐代怀古诗 第四篇

<汴河怀古>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其全文诗词如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前言]
<汴河怀古二首>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组诗作品。汴河怀古阅读答案_作者皮日休。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所杀的历史事实以及对唐王朝的警示。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全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不失为唐代怀古诗中的佳品。
[注释]
⑴舸:大船。
⑵载到扬州尽不还:隋炀帝杨广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⑶汴水:汴河,即通济渠。
⑷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乘龙舟的风景的事。汴河怀古阅读答案_作者皮日休
⑸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翻译]
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赏析]
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第一首诗的“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全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这是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
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春日秦国怀古阅读答案_春日秦国怀古翻译赏析_作者周朴
唐代怀古诗 第五篇

<春日秦国怀古>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周朴。其古诗全文如下: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春日秦国怀古阅读答案_春日秦国怀古翻译赏析_作者周朴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鉴赏]
<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686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