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人力资源考试】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文件
盐技师院[2012]1号 关于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
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江苏省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
品课程、做名牌教师”活动的通知》(苏人社发[2010]32号等文件
精神,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培养高素质
高技能人才,创建高水平示范性重点技师学院,特制定本实施意
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服务诚信,需求第一”的办学
理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引领,特色发展、内
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技工院校一体
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
为动力,以校本课题开发研究为基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培
养高技能人才,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技工教育事
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程改革和职业功能模块课
程体系建设的指导下,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要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建立一支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名牌教师为主体的“一体化”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多媒体教学、仿真模拟教学,加快课堂与车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建成一批能够满足示范专业、重点专业教学需要的一体化教学场所;改革评价内容与方式,构建融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于一体的过程化评价方法。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一是全面改革教学内容。以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开发的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学习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岗位,开发以企业用人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实际工作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标准。300人规模以上的专业,二年内必须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二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在实训场所(专用教室)围
绕工作项目(任务),实施边教、边学、边做的情景化教学,使得讲授、演示、练习、讨论、自主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录音录像、仿真模拟、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使专业基础课模块全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职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三是大力开发一体化教材。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当前性的原则,研究教材市场,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工作。教材主编必须深入到企业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掌握产品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将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转换为教学项目与教学任务。省示范专业、重点专业三年内实施校本教材90%以上;四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积极组织教师开发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拍摄企业生产现场并制作成光盘,通过网络视频播放或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软件资源共享;根据专业特点建设资料库,编写学生工作页,运用校园信息化系统实现网络课程教学,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专兼职教师资源库,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二)提升一体化师资队伍。全面推进师资轮训工程。每年有计划安排教师出国进修、到高校深造、下企业锻炼。十二五期间,300人以上规模专业全部建成省重点专业,专业教师轮训一次,省名牌教师1人,一体化教师比例100%;不断完善教师考评方法。教科研积分考核中充分体现教师岗位进修、企业锻炼的成果,教
学工作量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的计算比例,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指标,教师职称评聘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师评价分值,逐步形成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由一体化教师担纲的良好氛围制;改革一体化教师的考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一体化教师必须要承担一体化教学任务,每年下企业时间不少于1个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要不断适应技术革新、工艺改进。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示范课、公开课,切实提升职业能力。
(三)完善一体化教学场所。完善一体化教室场所。在现有一体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增加成果展示板、网络系统、工具资料陈列柜、电脑等设备设施,根据专业需要新建部分必须的一体化教室,满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完善工厂化学习场所。通过冠名办班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企业内部建设教学场所,学生在产品加工生产的过程中同步提高知识、技能与素质;完善学习化工厂场所。在校内建成模拟生产车间或直接加工企业产品。通过引企入校产品加工、工学结合与定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经历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环境,对技师班推行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师徒制,逐步实现人才规格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要利用局域网进行远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现场的视频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新一体化评价方法。加快开发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
方法。随着一体化教学的不断推进,要改革原来理论教学、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创新一体化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开发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一体化教学采用过程性考核与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方式,要改革“理论考试+技能测试+论文答辩”的评价形式,将学生工作业绩、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加快开发校企共同培养的评价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与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方式,即依据学生每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项目(由工作任务组成)→每门课程(由工作项目组成)→全部教学内容(一体化课程体系)完成的情况进行考核,工学结合、定岗实习由企业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评价,学生最终能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由技能鉴定部门进行考核评价,从而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四、工作要求
200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先后开发了预备技师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和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已在全国组织试点推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先后下发了“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的活动和“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施意见”,推进一体化教学、提升内涵、提高质量日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根据建设国家示范学校的要求,“一体化、三合一”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部分文件目录
1、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09〕2号)﹛正反面3页﹜
2、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正反面5页﹜
3、关于做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0]48号)﹛正反面3页﹜
4、关于做好技工院校第二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2〕8号)﹛正反面4页﹜
5、关于印发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厅发〔2012〕30号﹛正反面5页﹜
5、关于扩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12]397号)﹛正反面8页﹜
6、关于做好2012年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12]243号)﹛正反面5页﹜
7、关于做好扩大首批五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前期相关工作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2〕46号)﹛正反面4页﹜
8、关于公布新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院校校名单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2〕52号)﹛正反面3页﹜
9、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3]37号)﹛正反面2页﹜
10、关于印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和《一体
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3]10号)
1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人社厅函〔2013〕247号)﹛正反面2页﹜
12、一体化师资培训(人社厅函〔2014〕218号)﹛正反面2页﹜
13、一体化课程规范(方案)发布时间:2014-08-02﹛正反面2页﹜
14、一体化教材发布时间:2014-08-03﹛正反面2页﹜
15、首批试点五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试行)发布时间:2014-08-02
15、第二批试点九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试行)﹛正反面2页﹜
1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49号)发布日期:2014-07-22﹛正反面3页﹜
17、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
发布日期:2014-08-29来源:光明日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正反面4页﹜
材料1
人社部积极推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
一体化课程从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均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一体化教学抓住技工教育教学规律,促进了技工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学习主客体一体化。
日前,人社部在广州工贸技师学院召开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张斌介绍说,2009年7月,人社部启动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区、市)30所试点院校64个班级中开展了第一学年的教学试验工作,共有2336名学生参加一体化课程教学试验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次会议既是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会,同时也是启动焊接加工等10个新专业课程改革工作部署会。”
张斌说,加快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是适应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确立现代技工教育课程新体系
一体化教学改革历经了试点启动、课程开发和试验推动三个阶段。
张斌表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试点院校已经构建了一体化课程体系雏形,为确立现代技工教育课程新体系奠定了基础。
课程标准、学生工作页和教学实施方案是相互配套的教学材料,也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斌说,试点院校组织开发完成的这些课程教学材料凸显了现代技工教育课程特色。首先,课程不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紧密相连,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关课程、学习任务,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其次,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张斌告诉记者,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工作任务和教学活动,实现了干中学、学中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合一。
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与动手操作于一体,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试点院校开发完成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材料,为推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保障。
“教、学、做”融为一体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一体化课程从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均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做到了“教、学、做”融为一体,很多教师和校长将这种变化归纳为“四个变化”。
一是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授课由传统的灌输变为启发教学,教师 角色变为授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评者,促进了教学过程由学生“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
二是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发生了变化。学生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勤学多练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的教师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计时比赛”,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能;通过以组为单位集体完成产品工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是教学手段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物呈现,既增加了感性认识,又吸收和消化了理论知识。同时,教学场地也实现了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的转变。
四是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典型工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性增强。
实践证明,促进技工院校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百舸争流课程致胜
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后,人社部将正式启动9+1个新专业(9个专业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试点)的一体化课程试点工作。
张斌介绍说,从今年10月至明年6月,人社部将组织试点院校开发完成10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教材及教辅资料(教学实施方案和工作页)。明年9月新学期起,正式开始进入课程试验阶段。【人社部关于一体化教学】
目前,试点院校已经开发完成了5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以及5个专业98 门课程四学期的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工作页。同时,培养了一批技工教育专家队伍,为全面推动一体化课程储备了教学研究力量。
据介绍,2011年8月,人社部利用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项目,依托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了5个专业一体化课程师资培训。试点院校共有800多名教师参加了一体化课程培训、教学研讨、教学实践和示范观摩,为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试验工作培育了“种子”教师。
人社部有关部门要求,各试点院校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审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快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各地人社部门要优先考虑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争取多种资金渠道,支持和推进试点院校教学改革工作
材料2 夯实成效 深化改革 开创技工教育工作新局面
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
在广州工贸隆重召开
人社部张斌副司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2011年10月27至28日,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院隆重召开。会议不仅是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阶段性总结会,也是启动焊接加工等10个新专业课程和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会。会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主办,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我院协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张斌、培训处处长冯政、调研员田丰,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资格处处长殷振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鉴定指导处处长葛恒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职教分社机电室主任刘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斯毅,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秦、党委副书记黄远飞等部省市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27日上午,冯政处长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主持会议。会上,陈斯毅副厅长、杨秦局长分别代表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致辞。陈斯毅副厅长在致辞中指出,广东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事业,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大计。杨秦局长在致辞中强调,我市在探索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出具有岭南特色又代表全国技工教育缩影的“政校
企”一体、“工学评”一体、“技艺道”一体的三位一体“广州模式”,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取得与人社部的正确领导,省厅的大力支持,各兄弟院校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
我院李木杰院长、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包英华书记、常州技师学院陈立群副院长、杭州技师学院陈金伟副主任、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张友山院长分别介绍了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经验。李木杰院长用“校企双制、工学一体”高度概括了学院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和成效,即学院通过校企双制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创工学一体、共组教师队伍、共建学习环境、共搭管理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构建符合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和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创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可行之路。
27日下午,我院精心组织策划了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商务与文秘、动漫设计与制作、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六个试点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观摩课。参加大会的32所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的校长、系主任和骨干教师,以及省属、市属80家技工学校的校长和专业教师近200多人观看了观摩课,对6堂观摩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均认为学院观摩课准备充分,别出心裁,将校企合作的理念深入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实践专家,注重第三方评价,真正体现了工学一体化,展示了“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27日下午,张斌副司长等与会领导在李木杰院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学院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展和学习工作站。在参加成果展的过程中,部领导对我院自制的“人体晒黑机”、“环保电动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听到我院学生与企业共同开发的动画片“机甲兽神”现正在南方少儿频道等全国40多家电台播放时,频频点头称赞。接着,张斌副司长一行参观了学院各专业学习工作站,与老师和学生亲切交谈。田丰调研员还亲自体验了学院录音棚的高水准录音。在参观世界技能大赛机械设计CAD工种中国选手集训基地时,张斌副司长强调:一定要充分利用集训基地的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和苗子,积极备战2013年世界技能大赛。
28日上午,田丰调研员在学院学术报告大厅主持会议。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教研所所长朱永亮和我院教研室张利芳主任主讲了《技工教育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田丰调研员用“破题、解题、答题、命题”高度评价了两位老师的讲
课。作为本次会议启动的改革试点专业“10+ 1”中的“1”—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唯一一家试点院校,我院核心能力建设中心王红梅主任在会上主讲了《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田丰调研员表示,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重在重塑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意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以“软能力硬道理式”形成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他强调,课程是一个院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谁在课程改革中赢得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未来。
张斌副司长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益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的共同努力,得益于试点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积极关怀,更凝聚了全国技工院校教学一线全体老师和专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他强调,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工作任务,切实增强做好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还提出,技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化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推动我们技工院校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做好试点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试点院校必须按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坚定信心,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技工教育工作新局面最后,张斌副司长还表示,本次会议得以顺利召开离不开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辛勤付出。 28日下午,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辜东莲副主任在学院第三会议室主持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座谈会,围绕“一体化课程的概念、课程开发的区域性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获得、文科类一体化课程的开发难度”等问题进行研讨。由与会代表进行提问,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专家进行现场答疑解惑。会议形式新颖,各位与会代表研讨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技工教育新体系,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了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了技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了全国技工教育工作新局面。工贸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之一,作为本次会议唯一一个启动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改革的试点院校,将以本次交流会为契机,着力贯彻落实张斌副司长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学
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讲座
《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实训中心 杨秀全 2014.12.21 2014年11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与会期间我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现将有关“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精神与认识做一个汇报。
“一体化”课程实施的规律可以归纳为:实训环境企业化、课程设置职业化、配套教材任务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质量评价社会化。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基础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这次讲座的主要目的是: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教改愿景
1. 一根粉笔,一本书乃至一个PPT的教学模式,早已经被新经济【人社部关于一体化教学】
学生手机用途调查分析表
由以上两个调查表可以看出,“手机怀中摆,口水挂前川”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中职教育应考虑学生不善于抽象思维、不善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如果采取学科课程形式让学生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然后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
知识学习+重复性练习=有能力、会工作,是错误的
由于学生不善于储备理论知识,就更谈不上知识的应用。所以,职业教育应按照工作实践的过程组织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建构理论知识,并力求建构的理论知识保持系统性。要在新经济形势下创新思考,在学生
生活过程中加强生活指导,确保能力才干、学识修养和思想品德等多方面整体提高。最终实现学生好学、企业好用、教师好教的美好愿景。
3.政策依据和培养目标
(1)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
(2)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24日)。
(3)在创新驱动模式下,要注重学识修养、思想品德和能力才干。——习近平在视察澳门大学的讲话(2014年12月20日)。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一体化课程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给中职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范式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一体化课程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课程,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1.一体化课程体系组成架构
培
养
组织机构图 强调 教学与管理的区别(系部与实训中心的职能) 2.典型工作任务解读
三、一体化课程方案解读
教
学区
咨询区
工作区
工具区
展示区
专业能力
培养教学能力
体化课程
程学习环境建设资——企业中为什么存在这类工作?这类工作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源„„
(2)完成该任务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该过程的描述要反映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是什么? 2.工作内容分析 (1) 工作与学习对象
指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中人的职业活动内容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如何构建一体化课程【人社部关于一体化教学】
作者:张岩国
来源:《职业·下旬》2014年第05期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现状和收获,反映了一体化课程实践的困惑和问题,反思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现状,对教学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再认识。 关键词:一体化 课程实践 现状 问题 反思
为落实人社部《关于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从2009年开始,全国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在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之初,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的融合。但是,由于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的职业性、技术性、岗位性、丰富性和多变性,使得这一转换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和艰难。
在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的几年中,笔者通过深入一体化课堂听课,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了解了全省目前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现状、收获和困惑,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质量进行了督导与测评。现将一体化课改与实践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和调研情况
1.基本情况
按照以点带面、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人社部新一轮一体化课程改革正稳步推进,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试点单位一体化课程实施起步阶段,学校的领导都十分重视,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教师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添置了与课程相关的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用具等。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专业课程改革办公室或课程课题研究组,并由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制订了详细的新一体化课程实施计划,这些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2.调研情况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种模式,走入了另一种误区。我们经常在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一体化课到底该怎么上?怎样的课堂实施才算是好课?如何评价教学质量,保证课改有效进行?
二、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框架下,加快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推行公共服务,提升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才队伍素质,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以数据建设为核心,以工资管理为基础,建设“进、管、出”全程信息化、部门联动、公共服务的全面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理,努力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一业务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原则。全市统一建设,实行市级集中,统一软件、统一网络、统一流程、统一标准,反对各自为战、重复建设;
坚持一体化原则。整合人事管理资源,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反对独立系统、信息孤岛;
坚持共享协同原则。实行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一业务平台,健全业务流程,反对条块分割、业务独立;
坚持流程优化原则。以信息化引领管理方式创新、业务流程再造,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反对僵化固化、一成不变;
坚持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推行网上服务,搞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总体目标。2016年10月底前完成数据建设并实现与省联网,同时完成基层网络建设,全面上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年底前完成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测试,在2016年上半年逐步上线,基本实现人事管理业务的网上审批和办理。下半年实施信息系统改造升级,搞好业务流程调整和优化。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先独立运行,运行平稳后在2016年下半年并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完善共享协同机制,构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一业务平台。
二、工作任务和实施步骤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框架下,紧密结合人事管理实际,以计划管理为导向,突出“职位”和“岗位”在人事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以人员基本信息为载体,以公务员管理和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为双核中控,以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人员调配、军转安置为四轮驱动,以工资管理为核心动力,以业务管理为能量循环传导,强化协调配合和业务联动,实现人事管理与社保、就业、仲裁、监察等业务的共享协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能的整体优势。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核、人社部门审批三层架构开发网络版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单位和主管部门使用系统单位端办理业务报送和审核,人社部门使用系统中心端办理业务审批、确认,实现人事业务网络化管理。
(一)数据库建设(2016年10月底前)。
按照统一的数据指标体系,以工资管理系统为基础建设市级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基础数据库。
各县(区)按统一标准提取原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含历史业务数据),上报市人社局信息中心进行统一比对分析,将不规范数据列出清单,发给各县(区)进行整理。数据通过校验后,迁入一体化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完成数据库建设。各县(区)负责原工资管理系统数据的提取、上报和整理,市人社局负责数据校验、迁移和入库。对于数据质量差和无数据资源的县(区),要尽早搞好网络建设,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开展数据采集,确保按期完成数据建设。全省数据指标发布后,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补充采集,10月底前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础数据库建设,并与省人社厅联网。
(二)工资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10月底前)。8月底前完成系统开发和本地化改造,市直和各县(区)分别于9月底前、10月底前上线应用。完成数据建设后及时启动一体化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单位、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均从网上办理人事业务。原系统需同步运行,并及时对原、新系统运行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待新系统运行平稳、通过验收后原系统即可停止运行。
工资管理系统上线后,与工资待遇有关的人事业务,经人社部门职能科室审批、单位网上申报、主管部门网上审核后,工资科负责网上审批确认。以后随着其他人事管理系统模块的上线,逐步将网上审批权限分配到相应职能科室,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
(三)网络建设(9月底前)。市人社局信息中心对VpN网络及安全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支持机关事业单位通过互联网VpN方式与市数据中心联网。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在9月底前向市人社局信息中心申请机关事业单位用户注册,完成机关事业单位联网和授权应用。年底前对机关事业单位实施电子证书注册,签发“人社系统UK”,从明年1月1日起将系统调整为UK登录模式,以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四)其他系统开发、应用(年底前完成开发,明年上半年应用)。
以工资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发人事计划管理、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员调配管理、军转安置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教育培训管理等业务系统模块。年底前完成开发和本地化改造,2016年上半年逐步上线应用。各牵头科室制定工作方案,搞好业务数据采集,建立业务流程,组织全市统一应用。
(五)运行机制和统一业务平台建设(2016年下半年)。
1、系统改造升级和业务流程优化。各职能科室牵头搞好业务调研,对信息系统提出本地化需求,经统一论证后实施本地化改造升级。通过各项业务信息共享和一体化机制,统筹推进信息系统的网上业务管理,实现流程再造,改进管理方式,规范业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内部各人事管理业务机构之间的协作联动,确定业务流程和数据流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进人计划管理、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员调配、军转安置、工资审核等各项人事管理业务中,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机制。
2、构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一业务平台。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基本平稳后,通过实施数据和系统整合,并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与社会保险、公共就业、调解仲裁、劳动监察等业务的信息共享协同机制,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办事效率,初步形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一业务平台。
3、建立部门共享机制。根据上级部署和部门联动的需要,及时完成工资系统与财政部门统发系统对接,为组织部门分配工资系统用户权限。随着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推进,逐步与组织、机构编制系统对接,建立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努力推进与组织、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作联动。
4、建立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制度,保障系统运行高效、安全和可持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市人社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协调服务、软件开发、网络建设和技术培训。各职能科室要从大局出发,积极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纳入一体化,切实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全面负责相应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调研、开发需求、数据采集、流程建设、组织实施和推广应用工作。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关键问题和重要事项进行会商,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建立定期通报和会商机制,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人社事业发展年度综合考核范围,加强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督导指导。
(二)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按照数据集中与系统集中、纵向集中与横向互动、系统集中与业务协同有机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市级集中”和“省级集中”。将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纳入“金保工程二期”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规划,搞好统一建设。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将软件开发、设备购置、运行维护等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各县(区)要按标准配置信息化终端设备,保障人事管理信息平台有效运行。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明确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覆盖范围、业务功能、职责分工、业务流程、操作规范以及考核奖惩办法等事项,进一步规范系统、数据、流程管理,全面推进信息系统应用,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水平。要健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信息管理制度,严格信息采集、业务审批、安全和保密管理程序,定期清理核查维护相关信息,确保人员信息真实、准确、规范、完整、安全。要加强工作创新,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协调配合,加大信息共享,积极推进建立人事管理业务以及社保、就业、监察、仲裁等业务相互协调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管理方式、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搞好公共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各级人社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要加大人事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选配政治业务素质高、具有一定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同志从事管理工作。要加强业务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信息化工作水平。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同志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适应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新要求。
年会邮件邀请函
尊敬的,您好:剑桥大学cie商务/管理之职业领导人系列项目是中英政府合作项目。其中中英cfo职业资格项目自2016年在全国推广以来,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和资格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为国家人才建设做出了贡献。目前该项目已在全国60多个城市开展。
继北京、河北等省份换发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证书之后,2016年浙江人社厅下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浙人社[2016]141号),2016年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杭州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公布﹤杭州市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和补贴标准(2016版)﹥的通知》(杭人社[2016]2号),为中英cfo职业资格项目在浙江省和杭州市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为获证学员的待遇落实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6年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元年,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人才的转型与升级。中英cfo职业资格项目为中国人才国际化、职业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此,剑桥大学职业/专业中国认证中心、中英财务总监全国认证管理办公室定于2016年4月23日在杭州隆重举办主题为“人才·转型·升级——中英cfo职业资格十年回顾展·西湖年会”活动。
届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省市国资委、经信委/工信委、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北京大学等政界、学界、企业界人士将出席本次年会。央视、中国财经报、浙江省级媒体、杭州电视台、新浪、财务与会计、新理财等权威媒体给予报道。
一、##主题人才·转型·升级——中英cfo职业资格十年回顾展·西湖年会
二、##主办单位
剑桥大学职业/专业资格中国认证中心
中英财务管理全国认证管理办公室
三、指导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0sta)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ie)
四、学术##支持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
澳大利亚公共会计师协会
北京燕园智库管理咨询中心
五、媒体支持央视、财政部财政杂志社、新理财、中国财经报、新浪财经、中经网
六、论坛时间地点2016年4月23日,杭州华悦国际大酒店(杭州市下城区华丰路160号)
七、参会资费说明1、本次年会面向所有中英职业资格学员免费;
2、参会学员食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3、特别说明:晚宴(文艺汇演)费用为200元/人,费用统一由各地培训中心代收。
八、参会要求1、2016年12月4日参加浙江省换发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证书的学员请直接与地方培训中心联系;
2、本次年会安排对部分学员代表进行采访(采访内容编入年会会刊),学员可直接与组委会或当地培训中心联系;
3、报名学员,请在2016年4月18日前将参会回执传真至当地培训中心或组委会报名,额满为止。
九、组委会联系方式联系人:许老师邢老师(北京)
电话:010-68725525/57285312传真:010-68722685
网址:#url#
附件一:
人才·转型·升级——中英cfo职业资格十年回顾展·西湖年会会序
附件二:酒店位置及联系方式
附件三:参会回执
剑桥大学职业/专业资格中国认证中心
中英财务管理全国认证管理办公室
二Ο一四年四月二日
附件一: 年会邮件邀请函 [篇2] 尊敬的先生(女士):管理大师特劳特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的综合发展。“财”和“物”是企业的硬实力,“人”和“信息”是软实力。
根据调研发现,我国多数企业都在不断升级企业的硬实力,即企业的第一生产线:企业产品生产线,但结果是面对复杂的经济和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再先进和强大的第一生产线,都必须依赖于企业的另一生产线的成长和发展,即##企业的第二生产线:企业人才生产线。
企业人才生产线,顾名思义,就是把人才作为企业的主要生产力和竞争力。无论企业的流程优化、产品创新、新项目的设立、业务的拓展最终都离不开人才,但企业建立人才生产线,究竟该怎样下手呢?怎样才能有效呢?
对此,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从2001年起着手为企业进行人才生产线的打造,并首创“企业第二生产线”的理论,是国内最早涉足这一领域并坚持至今的专业机构。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完善,率先在国内开发出了独特且先进的“企业人才生产线”打造模式:##基于岗位经验内化的人才生产线打造体系和基于能力突破的人才生产线打造体系,成为该领域最具专业力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供应商,切实地为企业锻造拥有企业属性基因的“特种部队”,迄今已在招商证券、浙江物产、南方建材、安利中国等百余家企业得到实际验证,并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效果反馈。
为企业提供能落地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是中商国际一贯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选择,承载着我们对于这行业的理解和价值。全球经济渐趋一体化,建立企业第二生产线,这既是战略前瞻,也是大势所向。成长路上,中商人期待与您同行!
2016年职业培训师发展年会组委会
2016年11月13日##
主题:第二生产线##——##企业人才生产线打造主办单位:
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深圳商业联合会
《培训》杂志社
年会邮件邀请函 [篇3]尊敬的企业家朋友:
2016年,中国发展空前承压,改革又至攻坚时刻。
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冬天似乎未曾一刻真正远离。短暂而急促的刺激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亦逐渐失速,面临的态势更趋复杂。
一方面,传统增长引擎挑战重重:投资驱动进退失据,投资偏好型政府“催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外贸拉动光环渐淡,糟糕外围市场之不确定性越来越构成显性传导;内需推动尚难鼎立,萎缩的生产型内需和稚嫩的生活型内需,都不足以把中国经济带入健康循环。
另一方面,驱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并未成型。人口红利日趋消退,创业精神显见受制,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属“稚命题”。与此同时,发展转型尚在途中,中国经济确需一场不折不扣的“转型式越冬”。而反观现实之境,真可谓寒意塞道,荆棘铺途,怎样才能翻越?
改革,唯有改革!
但历来改革,何其艰也!
至今,国民经济诸多重要领域仍由垄断或准垄断盘踞,如何排除庞大既得利益之干扰,破垄断推改革释效率?“三农”领域新一轮革命也已“倒逼”临门,如何越观念藩篱、破制度枷锁、政策雷区,逐步赋予并激活“三农”领域诸多要素之市场属性,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新一波增长的源头活水?而在诸多制度取向还是与企与民争利的现实背景下,政府职能如何由投资性偏好向服务性偏好转变?相关领域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改革如何实现与经济体制改革步调协同?新一轮制度红利能否应时而至?……
2016年,接力改革已迎重要战略节点,内外大势已汇成改革合力。20年前,“南巡”驱动中国市场化改革陡然提速,构筑成今天家国繁荣之基石。而今天,新一轮改革镞引弦张,下一个20年之长效增长或已动能暗藏。
但新一轮改革,拼的既是勇气,更是智慧。亦因此,值龙年岁末,诚邀阁下莅临“大河财富(中国)论坛2016年年会(第八届)”,本届年会主题:2016:发展承压与改革接力。届时,政界要员、国内外工商业领袖、著名经济学家等将会和您一道,建言中国发展与改革,把脉新中原成长与先行先试探路。年会将因您的思想和行动而增辉!
顺颂商祺
大河财富(中国)论坛2016年年会组委会
2016年8月8日
年会邮件邀请函 [篇4]邀请信___________小姐/先生:
仰首是春、俯首成秋,xx公司又迎来了她的第九个新年。我们深知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您的合作与支持,我们取得成绩中有您的辛勤工作。久久联合、岁岁相长。作为一家成熟专业的xx公司我们珍惜您的选择,我们愿意与您一起分享对新年的喜悦与期盼。故在此邀请您参加xx-xx公司举办的新年酒会,与您共话友情、展望将来。如蒙应允、不胜欣喜。
地点:
时间:
年会邮件邀请函 [篇5]尊敬的教授:
您好!
政府经济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进入中国的大学,成为中国公共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到目前为止,经过很多学者的努力,出版了很多专著,发表了很多论文,也培养了很多学生,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政府的职能以及行为。过去10多年来,很多学者要求召开政府经济学年会,来促进政府经济学的发展。我们也认为,有必要开一个年会,把从事政府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召集起来,每年开一个年会,回顾过去的研究,探讨现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从而促进政府经济学更好地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决定首届政府经济学年会于2016年9月14日-15日在北京大唐科苑宾馆举行,鉴于您对政府经济学研究的贡献,诚邀您拨冗参会。
一、会议主题:“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治道变革”
主要包括以下议题:
1、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度观察与解释;
2、公共财政与政府职能转变;
3、政企关系与产业政策;
4、中国政府经济学研究的反思和改进;
5、中国政府经济学教学的规范化发展。
6、其他重要议题
二、会议论文
敬请各位教授于2016年7月15日之前提交发言题目与提纲,2016年8月20日之前提交参会论文,以便会议组织安排。参会论文请以中文word文档方式提交,页面按a4纸排版;请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职称或职务、邮编、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及电话)。参会论文请以电子稿形式投寄到会议邮箱: public_#url#,并请注明:“首届政府经济学年会”字样。
主办方将承担会议食宿费用。您若参会请将附件中的报名回执填写完整并于2016年7月15日之前发至会议邮箱public_#url#。
联系人:黄爱丽; 联系电话:15901204317,#url#。
三、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会议回执
首届政府经济学年会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治道变革 报名回执##第1篇: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1篇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第2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和了解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
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除了这些方面,我们大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报导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第3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5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5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5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详见附卷一)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15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五、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第4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20XX年有毕业生727万,被称作史上更难就业季,20XX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我们就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分析一下,希望对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20XX年10月2日公布20XX和20XX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20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XX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XX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2015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给2015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第5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不应当成为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分析就业问题,着手应从用人问题和用人机制方面入手,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面对复杂的人群,以及如此多的啃老族,靠老族的出现,势必在社会中拥有不和谐的声音,我希望通过调查能找出现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大学生就业真的是问题吗?已经是大学生的高素质群体还需要社会人的更多关注吗?我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此次调查的。
二、调查目的:
找出事情的本质,找到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现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著述有很多,但是没能从本质是去调查去发现,写这些报告的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走到毕业生当中,不能很好的体会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不能找出就业难的本质的。
三、调查对像:
已经毕业的07年高校毕业生,已经毕业的08年高校毕业生,以及刚刚毕业的09年高校毕业生。
四、调查内容:
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怎样更好的理解运用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社会机制?面对的就业选择?现在的就业情况等多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五、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通过别出心裁的QQ寻找好友,以QQ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报告,更多的调查对象来自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的已毕业学生。
六、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7日到20XX年2月26日。
七、调查结果以及调查体会:
面对以上的调查内容分别了解毕业生的当前就业情况,在已经调查的毕业生当中,就业情况相对来说07年毕业生的就业基本稳定;08年的毕业生有百分之十九处于待业状态;09年毕业生有百分之二十三处于待业状态(其中两人工作方向已定,但是并没有进入正式岗位,本文的调查将其列如已经就业的范围)。访谈的过程中通过更多的介绍和了解得知,实际未就业人员的比例要大于以上的调查结果,具体原因本文不作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体会分类总结如下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改革建议方案:
1、高考体制有问题:访谈中不难发现很多人都谈及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就是四年过程当中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当中,更多的人对专业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是根据头脑中简单的理解报考某类专业,如和某08年毕业生谈及此问题时,他的回答是当时只考虑上大学的问题具体是什么专业无所谓,这个回答看似简单,可是却反映出这种无知的想法为将来的就业留下了必然的隐患,等到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很多高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就是可以从新选择专业,但是不够彻底也是问题之一,同时很多高校的学生让人匪夷所思的做法是,他们很难与相处了一年的室友或是同学分开(一般高校给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时候会在第二到第三学期),为了一时的痛快再次为就业留下了隐患。
2、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带给社会和其他同学发人深省的影响:采访中有一部分人所选择的专业和所要就业的方向都是由家里人主持做主的,家里很多人从事金融工作,所以建议学习金融方向的专业,毕业后家人协助安排了金融工作,但是充其量只是个银行的柜员,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子承父业的错误引导,埋没了很多人才,同时也给通过正常方式选择就业的人们在心灵上留下了对社会的不满,这种抱怨已然形成了一种社会式的共鸣,很多人抱怨没有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才导致就业难,这种家庭传统竟然成为了就业难的另一原因。其实在QQ访谈过程中,凡是家庭给安排工作的大多数工作的并不愉快,而又放不开父母情所做的决定,主要原因是父母为了孩子这份安稳的工作几乎用尽了人际关系,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做儿女的选择放弃就是不孝。我通过这样的访谈似乎真的看到了大学生就业难不可能会改变的,因为我们改变不了那些高官们的家庭教育,他们这种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为自己孩子解决工作本身。我甚至发现,在一个班级当中一个学生的就业会有很多学生提起,但是他们的语气以及所表达的方式充满了不满,充满了认为社会不公平的一面。甚至有人向我介绍他的某位同学在父母的一手操办下成功的考取了公务员(公务员是同学当中比较感兴趣的就业方式,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甚至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人曾经参与过考试,真正考上公务员的在调查人员当中不到百分之四),而与该同学同时竞岗的人是那样的优秀却只能甘拜下风,由此同学和家长造成的影响就是他们班很多人放弃了公务员考试,因为他们看不到正常的竞争,看不到希望。
3、高校毕业前没有组织真正有效的高校生就业培训:这种影响也是及其严重的,很多大学生,虽然理论上称之为大学生,但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社会接触过企业,不了解企业真正的用人意图,如果在毕业前,很多学生都能明白企业给的待遇是自己决定的而不是企业决定的话,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直接影响了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刚毕业的学生,在调查中发现,09年的毕业生最关心的依然是薪酬待遇问题,而07年的学生关心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的愿景是否能同个人的发展并轨的,这中间的差距也许通过一次有效地培训就完全可以解决,或者说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毕业生的问题。
4、高校没有真正的重视就业问题:为此我们特意暗访了某高校就业办的的人员,据了解他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百分之八十都是虚假的,是几个办公人员填写的,就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就业办人员对待高校就业问题的态度,他们除了安排了三到五场的校园专场招聘会以为几乎没有任何的工作,他们给的答案就是毕业生的动向很难把握,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数据,还有就是工作太多,每天处理数据就已经焦头烂额了,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或关心某些人的就业问题了。这是一种极其可悲的态度,从这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必然的。
5、企业用人理念和高校的教学观念没有接轨:这是另外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调查当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就是学生们所学的专业与工作当中所实际使用的技能即使是同专业的情况下,也是没有任何接轨可言的,举例,某学生所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共在建设银行某分行工作,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与现在的工作似乎是对口的,实质上他现在的工作只是一个有头脑的验钞点钞机而已,所学的货币银行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当然我们不能说学的都是没有用的,但是怎么能与实际的工作接轨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解决的。通过采访我们还了解到,企业总是用最新的理念和思路去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而学校的老师总是喜欢用老式的课件去分析问题,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明白,教师们缺少钻研和实践精神,喜欢简单的重复并且安稳的获得回报,而企业则更多的倾向于快速推进市场化进程,这种矛盾带来的后果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成了这种新旧矛盾的牺牲品。我所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高校的专业课程不应该是教授讲师们讲解,而是由企业的讲师或是企业的专项负责人讲解。
6、社会风气及学生个人素质: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看到的就是很多人带着对社会的不满参与到社会生产当中,个人素质和自控能力占据主导,百分之七十的毕业生想不劳而获,想凭借一纸文凭混迹社会,然而在打拼一年或时间更久之后则发现,社会是需要真本事的,翻过头来才重新审视自己,从新塑造自己,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国的培训业相比较发展快的原因。大学期间以玩和恋爱为主,没能注意到个人素质的培养,就业难是社会的必然,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这种不能与时消息的发展观念在毕业一年后几乎都能有所改变,因次我认为要想一毕业就能有良好的就业是需要在校期间的培养的,高校应组织起切实有效地实习工作,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很好的理解社会,理解自身的发展,这样才能跟多的与社会接轨。
八、结论及建议:
古语云,天助自助者。通过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认识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没能更好的去理解就业,理解社会,片面的理解自己是大学生,这种错误的本位思想,以及社会上的不良就业风气,就业工作者的工作精神影响了就业,这同时影响的是一个社会,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有位教育家教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未来决定在那些年轻的母亲身上!我想无论世上的事情怎么变化无偿,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要时刻以勤劳的为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以为人民服务,以建设社会、回报社会为己任,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任重道远,但是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要积极的面对就业,积极的面对社会,积极的面对生活!
第6篇:大学生就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调查目的:“90后”的大学生如何让将自身所学充分运用于实践,以便更好的就业,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已引起充分关注。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希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就业的形势的看法,只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形象,通过对其调查,更好的调节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的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做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的职业,为同学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调查形式:于20XX年3月至4月,随机抽取广州地区14所大学(包括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四个年级)的705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68张,有效率94、8%。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图表用EXCEL来绘制。
调查内容:广州市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职业期望状况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调查发现,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6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学生比较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不满意,各专业的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与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只有2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二、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4、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在调查中了解,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表示一直关注就业信息,而大部分则都是偶尔关注一下,在看到是留意一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所选职业所作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工作的担心实际生活中却缺少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调查中,发现有73、5%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需要更详细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四、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将薪水高低、发展空间、城市位置、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发展空间、兴趣爱好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会地位,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者中有83、3%的被试认为“前途”比“钱途”更为重要,60、3%的被试愿意充当“鸡头”也不愿意当“凤尾”。以上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广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一下特点:(一)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低;(二)广州市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比较模糊,自我认识不够,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目标;(三)广州市大学生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了解甚少,另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足,学生了解就业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四)广州市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更注重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该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结论和建议
从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表现为:1、对就业形势的关注比较少,2、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因素,没有准确的目标,3、大学生的职业棋王还是表较高。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政策,这就需要建立职业指导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就业需求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位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互适应的,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应当给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素质,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16年3月,区人大任命我为区人社局局长。履职2年来,我团结和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历次全会精神,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自觉接受区人大的监督和指导,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改革创新”工作主线,以实绩惠民、造福群众为工作目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务求实效,全局逐年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在全市、全区考核中名列前茅。连续2年全市人社工作目标考核综合排名第1位,连续2年分获全区目标责任综合考核政府综合部门第一名、第二名,我本人荣立三等功一次。
两年来,我局先后为我区赢得省、市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我局荣获全省行政机关公务员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先进单位、全市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先进集体、全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获评“全国人社系统2016-2016年度优质服务窗口”、陕西省人社系统首批“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先进单位,区职业技能鉴定站荣获国家级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等荣誉称号,市长董军同志将我局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单位。
现就本人履职情况向各位主任、委员进行汇报,请予审议。
一、加强学习,提升修养,认识上水平、上境界按照区委统一要求,围绕建设“学习型团队”目标,积极参加区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注重自学,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我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平时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带头学习十八大精神,制定全局的学习计划,设立多个学习小组,有步骤地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重点学习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省、市、区领导同志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系列重要讲话及相关文件精神,为全局党员干部讲授了题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的专题党课,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严格履行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践行“三严三实”理念,全面带动队伍政治素质整体提高。
二是加强领导素养和专业知识学习。认真学习《公务员法》、《人事政策法规》、《人事仲裁条例》、《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工作实践,创新了工作思维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学习,加强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对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认识,把握全局和服务大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加强团结,民主决策,班子风气正、效率高在履行一把手职责方面,我始终坚持做到 “三个表率”,即带头学习,做讲政治、顾大局的表率;带头创新,做谋发展、促和谐的表率;带头守纪,做强党性、树正气的表率。在我的带动下,局领导班子成员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面,我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格规范个人行为。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特别是对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到充分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尽可能减少决策的失误和偏差,有力地推动了全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履职,务实创新,工作重实效、现亮点履职以来,我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盯热点,抓重点,攻难点,重实干,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多措并举,稳定就业。以“贴近群众、主动作为、积极履职”为思路,扎实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用人单位技术需求和创业人员的愿望积极开展订单、定向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就业工作机制。依托区就业服务中心“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示范站”的品牌优势,将西安汇能汽车产业服务创业孵化基地”等3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作为创新亮点着力打造,使其功能完善、制度健全、孵化效果明显。出台了《XX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实施细则》,大力提升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标准化建设,将就业创业培训班开到村组、社区、大学校园,采取小班授课,模拟经营、案例分析等贴近生活、结合实践的课程,举办未央高校“创业达人”等特色活动,把创业政策、企业构思、法律知识手把手交到群众手中。同时,充分发挥利用网络平台,在各大门户网站开通“未央职介”微博,累计发布微博2300余条,关注人数达9000余人,全区人社信息一体化平台连通率达100%。近2年来,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亿余元,举办创业培训班110余期,参培3000余人次。举办各类专场招聘活动120余场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500余人。国家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邱小平,省人社厅厅长翟四虎,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岳华峰等部委、省、市领导多次前来我区调研指导人社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
二是推进社保,惠泽民生。在区人力资源服务大楼建立“一厅式”社保服务新模式,不断合理简化申报流程,严把基金征缴关,进 一步健全内控、互控、监控三位一体的管理监督体系,实现对各项业务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确保基金运行安全,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提供便利。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五七工、家属工为社会保险扩面重点对象,积极开展各类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深入调研摸底,加大宣传力度,全力推进各类社保办理,确保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连创新高。2年来,根据145号文件精神,为曾在我区城镇集体企业工作过的9626名城镇户籍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根据178号文件精神,为曾在我区城镇集体企业工作过的1859名非城镇户籍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补助申领手续,使其老有所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达98%以上。
三是盘活资源,引进人才。继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2016年以来,共完成区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 143人,新录用公务员31人,为我区干部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为提升队伍素质,我们每年都要结合当年度区委、区政府具体工作安排,制定《全区公务员培训教育实施方案》,与各街道、各单位加强互动联系,通过公务员大讲堂等活动,送教师、送培训下基层。2016年至今,平均每年开展基层公务员轮训班4期以上,实现了全区基层公务员轮训全覆盖;组织人事业务骨干参加省、市业务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制定《XX区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晋升暂行办法》,落实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聘任工作,每年都要对全区教育、卫生、农业以及非公组织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3期以上继续教育免费培训;全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学术技术带头人、农村拔尖人才推荐选拔工作成效明显;建立了全局后备干部民主推荐、竞争上岗、交叉轮岗机制,调整科级领导干部10人,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四是执法维权,促进和谐。严格执法维权,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将劳资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推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实现“无缝”覆盖。出台了《XX区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暂行办法》和《XX区处置农民工工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整治非法用工等多项检查,仅今年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 448人次,接听电话1668 起,检查用人单位307户,依法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12件,涉及劳动者1980人,涉及金额3650万元,依法纠正和处理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55件,结案率达100%,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83件,协调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64起,涉及农民工2585人,追讨工资5150.26万元;受理劳动人事争议286件,工伤认定60件,时效内结案率达到100%;不断完善“XX区劳动者之家”硬件软件配备,与辖区定点医疗机构和法律专业机构协作,定期开展健康卫生、法律维权知识与咨询;开设图书阅览室和网吧,购买法律知识、技能操作指南、医疗保健等5000余本专业书籍,30多类报刊杂志供劳动者免费借阅;免费开放篮球、乒乓球、健身器械、象棋、跳棋等多种器械设备,将“免费培训、免费职介、免费读书、免费体检、免费健身、免费维权”劳动者“六免费”服务送进工地、企业、社区、村组。2年来,共为劳动者提供“六免费”等服务11000余人次,发放慰问品价值1.5万余元。
五是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创先争优、三问三解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速推进便民惠民五大工程。开展我局“走基层、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系列活动20余期,发放人社工作调查问卷及各类宣传材料15000余份,现场接待咨询群众3000余人次;走访慰问部分生活困难的企业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原8023 部队退役人员,及时排查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实现军转干部不赴省、零进京上访的目标;做好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和养老保险工作,落实退休干部“两项待遇”,多次为全区离退休干部组织时政报告会、外出健康疗养和各类文体活动。向区政府申请专项经费9万余元,对我区离退休干部活动室进行了全面翻新,升级了硬件设施;切实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及时足额发放全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六是接受监督,认真答复。在工作中,我积极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自觉将本部门的各项工作置于人大代表的监督之下,不断淡化“权力”意识,强化“服务”理念,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到区人社服务大楼参观指导,开展座谈交流,主动向区人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征求代表意见建议,结合实际认真整改。2年来,共答复区人大代表建议8件,涉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提升城市新市民综合素质、汉长安城申遗区搬迁村民就业培训等多个热点、难点问题。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政更自律、更求实首先从自己做起,认真领会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带领全局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熟、作风扎实的复合型人才;自己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和决议,要求同志们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绝不逾矩,从思想上牢筑拒腐防变的防线;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扎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全局党员干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互相监督,共同遵守,提高全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按照工作要求开好局民主生活会,在会上自觉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大事集体讨论,小事常通气,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虚心接受全局干部职工的监督,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勤政廉洁能力;抓好基金监督管理,杜绝行政执法和惠民资金发放中的违纪违法问题,近年来,全局无一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的情况发生。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回顾任职以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还存在相当差距,需要不断改进提高。
一是系统学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对一些新知识、新要求的学习也十分重视,也特别想静下心来学习,但系统学习的时间常常难以保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
二是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克服急躁情绪。人社工作政策性强、标准高、要求严,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有时会有急躁情绪,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努力改正。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将视本次述职为新的工作动力,虚心接受各位委员的评议意见,积极整改落实。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和业务工作知识的学习,时刻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照自己、警醒自己、激励自己,勇于开拓,善于创新,能于任事,勤于履职,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建设以“五型城区”为内涵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怎么搞定城府深的女孩
下一篇:吐槽南京办居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