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评论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一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有感

本书作者就人们遇到事情的思考情景提出了人们思考的框架体系: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

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试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凡事三思而后行,多想想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其他的处理方式,怎么能对之前预期的判断进行优化?只有长时间的这样坚持下去,改变和调整我们处理问题时的惯性,才能让自己处理事情时远离偏见,回归理性。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二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对于人类而言,对于系统1和系统2的切换往往是无意识的。决策时人类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们觉得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却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无法长期性的按一种系统来运作。数据的累积和方法的引进是容易的,但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却很缓慢,这同时也是决策的难度所在。 有关“回归性”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在商业中,我们常常要做计划,比如上一个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有好有坏,对于未来一个季度业绩的预测,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通常来说,这些区域会向均值回归。正如一个小孩子,拥有早熟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并不代表等他以后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这些都是一种社会正常的均值回归的现象。书中提到的以色列空军对于飞行员的评价。教官

说处罚比奖励更能提高飞行员的技巧和成绩,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训练中,给予表现好的嘉奖后,后几次反而表现下滑,而对于处罚过表现不好的飞行员再之后的几次飞行中反而表现更好。实际上,飞行员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跟教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飞行员的成绩无非是再做均值回归。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杂志的体育运动员在之后一段时间表现可能会下滑,这不过是他们再向平均值靠拢。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们偏见和误解的重要来源。我们通常通过我们头脑已有的数据或者印象来做判断,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人们常常根据他们的阶层、能力圈、知识结构等限制来描述问题。另外就是锚定现象。这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意思的抉择。在自由市场,当我们不知道菜价的时候,对方给予的价钱就是一种锚定,我们如果在对方给的报价基础上变化,基本是偏向对方的报价有利的一面。除非我们自己给出一个独立的价格,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我们再给对方一个锚定值。同样在产品或服务报价等方面,我们都在给对方一个锚定的定价范围,使得最后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价值。 关于作者对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在面对风险时,系统1还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这样讲到:“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

反应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龙卷风的20倍,我们在面对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时,会恐惧更会愤怒。专家常常通过判断死亡人数(或寿命)来测定风险,而公众的区分则更加细致。例如,善终和非善终,是意外死亡还是在类似滑雪这样的自愿活动中死亡。”专家说的也许是客观事实,却无力疏导公众的愤怒,甚至会点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维克的观点,“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我们去测量。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因此,风险的界定亦是一种权力运作。每个政策问题都应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做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

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做出反应,而不是谨慎客观的分析具体情况。 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公众,决策者的善后之举只能疲于应付,且难以得到好评。一旦公众的成见形成之后,再想通过种种善后之举改变其成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决策者的委屈之处又在于: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那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赞扬。不难发现,协调个体内部系统1与系统2的争斗已非易事,而在群体层面的系统1和2的争战则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不容闪失的战役。但是前景应该是乐观的,正如作者在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一章的结尾写到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系统1和系统2让人生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射。第二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系统1给了人一个指令,然后思考这个指令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别的选择吗?之后再选择性的行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大多数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统2,当他在情绪下做商业决定时,可能会听信直觉,但更多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有所反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班文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三
《思考快与慢,读书推荐》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四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有些例子特别让我兴奋,感觉

自己又认识了世界的一角,就像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又一块局部那番惊喜。前天晚上11点20分,我还迫不及待的想和儿子分享,只因儿子已经睡觉,电话没有接听。昨天在qq上我给儿子分享了下面的内容: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赢了,法国队输了。两个句子含义一样又不一样。理性看,描述的是一个事件,一个结果。但前句让人联想起意大利队为赢得胜利所作的努力画面,后句让人联想到法国队为什么失败,包括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人的画面。从这个意义看,它的含义不一样。我和他说:儿子,我们说话、写作(文字表达)不一样的说法引发不一样的联想,给人的直觉判断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因为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直觉判断)在工作,系统2偷懒(需要脑子付出劳动)。所以,在评价事件(人)的好与差(优与劣)时,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呵呵,妈妈就联想到我们在表达自己时,如果思考一下会很不同。你们工作中经常说话写作,话的顺序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说法不同效果就更不一样。比如:在评审团审判时,律师说DNA判断血缘关系准确率是99.9%,与1000个里有一个是例外,说的是一个理,但不同的案件律师会选择不同的说法,效果就自然有差异,呵呵。儿子,生活中,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在工作,甚至是经济学家也逃不脱这个。直觉因为常用而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如何传递信息,让别人直觉反应较好;思考别人给我们的信息时,我们却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包括对数据进行加工,可减少直觉对我们理性判断的干扰。看来你反应慢真的是好事吔。

儿子留言 :不是好事哦,我觉得说话还是有待提高。

呵呵,学以自用,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噻,尤其适宜我们这种语言天赋不好的人群。

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二)

作者丹尼尔· 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 系统1' 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

为事实' 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 系统2' 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 ,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 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 和系统2 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 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All in all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三)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

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而阅读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我们应该像犹太人一样,多读书多读好书,既为自己增长见识,也为自己看问题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这样,在面对很多事情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处理事情。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五
《人生感悟——思考快与慢》

35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

峰终定律(peak-end-rule):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几乎对记忆没任何影响。 似乎真的是这个样子呢,做一件事情,达到高峰,我们的喜悦油然而生这个巅峰的时刻很容易被记住,而最后结束的哪一点也很容易因为印象深刻嵌入回忆中。

有了峰终定律,自然就容易忽视了过程,于是过程忽视(druation neglect)就来了。这也跟长期的教育方式或思维方式相关,譬如我们做一件事情总是先定下目标然后如何做,而过程或过于急躁而没达成目标让我们灰心丧气,把其埋藏在记忆深处不愿意触碰;或因过程很顺一步达成目标,这个时候过程中的欢愉又被目标的欢愉所替代。

结论:记忆并不总是靠谱的.

36人生如戏

比起人生,更在意结局?旅行是为了储藏记忆甚至忙于拍照而忘了思考?

试图通过存储的记忆来评估旅行。

37你有多幸福

心流:全身心的投入状态,欢愉

情绪状态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正关注的事情,前提是我们必须关注这件事情。即使是吃饭这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关注就好像在味同嚼蜡。、为什么说收入和生活满意度幸福度相关,但到达一定峰值就变小了呢?——更高的收入削弱了享受生活中小乐趣的能力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六
《快书包: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七
《讷言敏行:剖析微文化—快与慢》

作者:徐启鹏,敏行国际高级顾问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下班途中打开FM99.2,正巧两位主播在谈论有关读书的话题,通过采访录音了解到现在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其中部分人认为比起读段子或刷微博,读书没什么用,而更多的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时间读书。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之前管它叫做「快餐文化」,现在人们追求的是不仅要快,更要短小精悍,于是「微文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似乎人们更乐于在寻找捷径的道路中迷失,而错过欣赏美丽风景,或是体验生命的精彩。

没有读书也就没有创作,因为人类擅长局限在自己片面的思维里,停留在事物的表象。然而若想深入了解大师们的思想除了静下心来品读,似乎没有更佳的方式。一个没有或者很少读书的人,与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坐在一起总会因没有话题而不了了之,因为前者发现这里没有捷径可寻,而后者则更加珍惜时间成本。

现在坚持写博客和日记的人很少,传统的博客服务提供商们都开始转型以寻求新的出路。取而代之的微博和朋友圈则兼顾着简洁与高效获得了社会认同。我有这样的感受,当我在朋友圈发一篇原创文章时会很少有人问津,我想应该没有人会真的读完,而发一张自拍照片则会获得大量的评论或点赞。这似乎在告诫我,通过一句话能说清的不需要写一篇文章,通过一张照片能说明的不需要写一句话。而问题则在于任何事情真的可以这样简化么?殊不知苹果公司引领的简约化设计背后,蕴藏着多少人生哲理和修行的真谛,这些是非思考而看不到的本质。(自认为喜欢苹果公司和乔布斯的人很少有人去品读《史蒂夫·乔布斯传》)

微文化是快餐文化的变种,也是「忙人」服务链中的一环,只不过包装的更为精巧,但短平快依然是它的特征,与看八卦、玩手机、追韩剧、打游戏一样,会令自己陶醉其中。随着社会发展,单纯的「快」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快餐文化一样,微文化诞生的目的就是为「忙人」们服务。它是人们对物质过多追逐的产物,而文化是集体思想的延伸,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代价则是无法再独立思考。我们从小受畸形教育的熏陶,长大后继续建设扭曲的社会文化,如同六道轮回一代一代如此的循环往复。或有少数修道者跳出轮回却也无法螳臂挡车,唯有逃离。

人们在赞叹微力量的同时,却少有人思考微文化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这种文化更像是拔苗助长一般,看似提升效率却扼杀了人们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微产品都是负面的,就像砍人的菜刀是无罪的,贪污犯手里的钞票是湛然的一样,它们只是被某一种文化寄居的载体,却像临时工一样承担起传播和侵蚀这个稚嫩社会的责任。

微文化借助着各种科技载体,顺风顺水的成为了当下社会的必然产物。「该微博已被作者删除」即是无奈,也是当今调侃治标不治本的典范。相反,微博的鼻祖 twitter 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在其华人圈子中很少见到晒吃喝,或者无字转发,因为快餐文化的卑贱已然遭到了国际主流文化思想的唾弃。国际地位的提升关键在于国内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否纯洁和高尚,大家永远无法对一群啃着「人血馒头」的乞丐伸出大拇指。数年前,一道名为 GFW(防火长城,英语:the Great Fire Wall,简写:GFW)的现代柏林墙成了为两种文化的隔离带,一些越墙而出的少数人高举思想的大旗,仍然坚守着最后一块高地。

社会的各种矛盾和负面效果在微文化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并已经渗透到每个企业,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之中。其中一些发现自己已然迷失的群体开始重新寻找航线,并试图通过培训来获得解脱。这却让我想起昨天一位博友的话,她认为「培训中最大的难题是培训完了却感觉在实际工作中起不到效果」。她的这句话一定程度代表了很多受训者的心声,培训这块高地也似乎将要失守。

于我而言,在我所处的行业里,培训同微产品一样仅仅是起到载体的作用,它是给想学习、会学习并知道为什么学习的人准备的福利,相反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把培训等载体当作救命稻草的却愈来愈多。人们思想变的愈发懒惰起来,殊不知载体如舟,它本身无法控制自己的动力和航向。所以,与其寄期望通过培训找到两点间的直线,倒不如反求诸己更容易以最快最直的路径抵达目标。

被囚禁在二战集中营中的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你可以取走一个人的所有,但你无法取走人类的终极自由,即他对外界的回应方式」。微文化服务于「忙人」,他们忙于把各种事情做对,殊不知其本质则是像「盲人」般回应着这个世界。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无名碑文」的作者一样,人之将死才发现一开始人生的方向就是错的。他们持续将大把时间花在看似重要,却可能本质就是错误的事情上面,并穷其一生用尽各种微妙的借口搪塞自己,至死方休,至死方悟。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都变得很忙,忙着在有限的生命里和时间赛跑,甚至期望我们的下一代还未出生就要赢在起跑线上,但大多数却忘记了抬头看一看方向,或是驻足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些时间用于思考,在这个什么都快的时代,请试着让自己慢下来。 弗雷德·赖克哈尔德和罗伯·马奇在《终极问题2.0》一书中提到 NPS 概念,即「Net Promoter Spirit」,用于衡量顾客的满意度。我认为它或许也可以用来衡量并修正我们的人生轨迹,待我们静下心来,去质问镜子中的那个人「你有多大把握把自己的人生历程刻在碑文上呢?请从0分到10分打分」,实际上这还有一个后续问题「你给出这个分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八
《(整合版)快与慢作文讲评》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九
《201403“快与慢”及广州一模评讲》

思考快与慢评论篇十
《2012高考热点押题素材:材料作文“快与慢”导写》

2012高考热点押题素材:材料作文“快与慢”导写

2012高考热点押题素材:材料作文“快与慢”导写

【金题预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早教界流传甚广,于是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

材料二德国汉学家顾彬在谈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时说:“中国当代作家最大的问题之一,我觉得是不知疲倦,写完了一本以后马上写第二本,每年都能出新作,莫言43天就能写成一本好几百页的小说。而德国小说家四五年才写一本,托马斯〃曼这样的作家,要写一本800页的小说至少需要800天,再修修改改,3年才能完成。”

材料三国外高铁速度从时速80公里增加到240公里大约花了40年,而中国高铁只用5年时间,便将行车速度从100多公里直接提升到200公里以上。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著名评论员童大焕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你慢些走,等一等你的灵魂》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本题可用异中求同的方法来审题立意,三则材料涉及的领域分别是教育、文学、经济,虽说涉及的领域不一样,但都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快”。同时也暗含了一个疑问,“慢”难道就不好吗?因此本题的核心问题是在引导考生如何看待“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并呼唤社会在适当的时候“等一等”!

快和慢,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方式,“快刀斩乱麻”是“雷厉风行”,“慢条斯理”是“沉着冷静”。快和慢各有千秋,快,能捷足先登,先拔头筹;慢,可明察秋毫,统筹全局。快让我们不偷懒,不拖沓,不虚度年华;慢让我们不焦躁,不盲从,不急功近利。真正的快,不只是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质量;有意义的慢,不只是缓步前进,更要为快储备动力。“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因此本题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基础等级

一、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批判一味求“快”给社会、人生带来的危害。 对个体来说,一味求快,不知张弛有度,既累身,更累心,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变得疲惫和浮躁;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说,对快的追求就是对功利的追求,人际关系容易变得紧张而冷漠;对物质生产来说,一味追求过快的速度,可能导致品质下降,造成各个环节发展的不平衡;对精神生产来说,很多本可以更纯粹更伟大的东西,迫于时间的紧迫、金钱的诱惑,会变成缺乏营养多吃无益

的快餐文化、速成科学等等。

二、辩证地看待“快”。

“快”有利也有弊,在我们的生活中,该快则快,但该慢时一定要慢。心理学家告诫我们:请把追求的脚步放慢一些,请把对利益的索取放缓一些,去掉三分急切,留住三分轻闲,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就能开心许多。

发展等级

一、分析“快现象”背后的原因。

教育一味求快反映的是人们对人才的渴望,写作一味求快表现出的是对作品数量的追求,经济一味求快折射出的是快速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国民心态……总之,一味求快的社会快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急功近利的不正常的心态。这既是外部世界节奏加快竞争增强对人类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类本身急功近利思想的体现。

二、论述“快现象”的实质。

教育也好,创作也好,经济也好,一味求快的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在于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利益就是一切”的价值观,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太在乎结果而忽略过程。因此只有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才能从根源上杜绝一味求快给社会,人生带来的危害。

三、呼唤人生与社会都应该“等一等”。

工业时代的生活节奏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成了人们心中不落的太阳,炙烤着每个人的心。停下手中的活计,休息片刻也被认为是奢侈;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身心疲惫,无暇他顾,一旦在工作上慢半拍,就会遭到他人的嘲讽。 可是我们在追赶时效的今日,赢得了时间却失去了生活,停下飞奔的脚步吧, 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走路需要等一等,做事需要等一等,发展更需要等一等。

【素材金库】

缓慢就是稳妥。

——托〃德雷克斯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鲁迅

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

——纪伯伦

要登高的人,开头时必须慢慢地走。

——英国谚语

王元化的创作

王元化,我国著名思想家,在学术界与钱钟书齐名,素有“北钱南王”之称。王元化年轻时曾向熊十力问学,熊先生谆谆告诫王元化,做学问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于是,王元化在做学问上养成了慢吞吞的性格。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他就从1954年一直读到1974年,《论知论分析方法》一文,就是他长期研

读黑格尔《小逻辑》厚积薄发的结晶。王元化不好名利,绝不为功利写作,一篇3000字的文章,王元化要写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文稿反复修改,曾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荣誉奖的《文心雕龙创作》一书,王元化写了将近20年。

皮肤病源于“快”

很多人都以为,皮肤病是因为皮肤长不好,所以才出现了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大多数皮肤病,是由于皮肤生长过快而致。皮肤的代谢周期一般是24天,但免疫系统的破坏会改变皮肤的正常生长周期,不少皮肤病患者的代谢周期缩短到了7天,甚至3天,最快的只要1天,快得让人吃惊。因此,旧的皮肤还没有长好,就被新的皮肤破坏,而新皮肤又被更新的皮肤所破坏,周而复始——皮肤永远无法痊愈。长期以来,皮肤专家一直都在与这种古怪的“快”现象做斗争,只要治愈了这种“快”,皮肤病就会被根治,这个“快”是患者与研究者的大敌。

野稻米变为金米粒

越南有一种野稻米,一年四季都在疯长。不用浇水施肥。但它像许多物种一样,由于生长得过快,机体里囤积了大量的有毒物质,它成了无法食用的废物。不过科学家发现,只要控制住它的生长速度,让它慢下来,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毒素就会被它自身排除,野稻米从此变为金米粒。

【高分展示一】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刘洋洋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早教界流传甚广,于是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

但是,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新车在磨合期高速行驶,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会力不从心。如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中国人自古即有“神童情结”,但神童大多未必成才。东汉孔融,10岁与士大夫论老子、孔子,长大后当官主政,却弄得民不聊生,最后抛妻弃子独自逃跑,应验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南朝江淹,少年成名文采风流,几年后文章写得干巴巴,落得个“江郎才尽”的名声。

北宋方仲永,5岁无师自通能作诗,20岁却“泯然众人矣”,徒留“伤仲永”。 如今,就连风靡一时的中科大少年班,培养出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最后也在2002年出家为僧。

傅聪三四岁时就已能感受音乐的强大吸引力,但直到17岁才立志终身投身音乐。傅聪坦言“从未做过一夜成名的明星梦”。他19岁以后在国际比赛上拿了奖,父亲傅雷还一直劝他“不要一直埋头练琴,宁可多去森林里散步思考,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吸收营养……”

2005年,10岁的张炘炀以510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夏天,13岁的张炘炀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6岁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2011年10月,央视“看见”栏目对他进

行专访时,他先是要求父母全款给自己在北京买房,并且声称这样做只是“希望活得有尊严”,继而直指“白领对北京毫无建设”。

火箭升空加速时,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张炘炀十六年来,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赶超他人,内心也必然承受着巨大压力,他的成绩,挣扎,狂妄和脆弱,都是这种压力的后果。

解放孩子们的手吧,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吧,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吧,让他们自由去想。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此大智慧也。

【点评】

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是他们或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他们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那么,到底哪里是孩子们的起跑线?百米赛和马拉松赛对起跑的要求一样吗?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却输在终点?到底哪些东西才是最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这些问题,不值得社会、学校、家庭深思吗?本文用大量的论据回答了这些问题,说理完整,语言老道,可见作者非凡的思考能力。

【高分展示二】

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雷思源

印第安有谚语云:“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走得太快的人反而容易弄丢自己的心。不如停一停,放慢匆匆的脚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生活的节奏的确越来越快了,从柴火烧饭到电磁炉料理,从飞鸽传书到电子邮件,从徒步单车到汽车飞机……快,似乎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白领们一回到办公室就要开始紧张的工作,学生一靠近书桌就要马不停蹄地学习,连农民一下地也要刻不容缓地劳作、赶农时……

可是,激素催长致癌蔬菜,赶工期导致豆腐渣工程,高强度工作使白领过劳死……因“快”而起的灾祸屡见不鲜。应“文化快餐”而生的作品被批评没营养又低品位,“速成”的外语蹩脚得让人难堪……

原来有些事是急不得的,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才能品出味儿。就像功夫茶,一遍水下去,是喝不得的,那是洗涤茶叶上的微尘的。只有到第二遍、第三遍,茶叶经过沸水的洗礼,在沉沉浮浮之后慢慢舒展开来,那时,清香四溢,唇齿间茶香萦绕,这才是品茶的绝佳时机,才有可能品出茶之韵,茶之魂。

自古带兵打仗,讲的是“兵贵神速”,可是司马懿却慢慢腾腾地拖啊拖,哪怕是诸葛亮送去妇人的衣服,司马懿也只是微笑着问诸葛亮每天吃多少饭,休息了多少时间。诸葛亮求快胜,司马懿却偏偏慢慢来,最后的结局谁都知道:诸葛亮累死了,司马家的后代得了天下。

太极拳,慢悠悠的,可是好多快拳高手败于太极拳师手下。这便是张三丰几

十年武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慢”成就了司马懿和张三丰,慢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坚守,一种心境。

一本《本草纲目》写了20年,一部《资治通鉴》写了19年,一本《红楼梦》写了10年,慢慢磨出来的东西才是精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种不紧不慢的悠闲心态,现代人岂能感受得到?

停下脚步吧,寻一处桃源,沏一壶清茶,从容地坐下,敬领“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听耳畔昆曲婉转荡人心,赏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任东风融日消解心头的熙攘纷杂,凭清溪流水洗涤沾染浮尘的心境,以期心灵的从容与淡定。唯“二句三年得”,方使人“一吟双泪流”。只有慢,才能使我们剔除浮躁求得真意;只有慢,才能使人体悟人生真谛。

请停一停,给心灵以小憩的时间;请停一停,给情感以宣泄的空间;请停一停,给灵魂以思索的机会。

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点评】

本文开篇引用印第安人的谚语鲜明地提出观点:“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接着列举生活中各种一味求快的现象并予以批判,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对“慢”的论述,并用司马懿、张三丰、《本草纲目》、孟浩然等论据加以论证,最后再次强调等一等的重要性。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据充实,论证完整,堪称佳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0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