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作的古诗作者是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一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辨题材 看提示 明意象 品语句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林晓

诗词鉴赏是中考试题的难点,其中体会情感是中考的必考点。怎样读诗词、品诗体、悟感情呢?下面谈几种常见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辨题材,明感情

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此,体会诗词感情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是一首田园诗,此诗通过结庐人境、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情。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看提示,析感情。

诗词的标题、作者、注释、背景、诗派等,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我们要细读、细品,把它们作为打开诗词感情之门的钥匙。

有些诗词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个“送”字,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知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题目知,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表达诗人应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游山西村》中一个“游”字,就能看到山西村风土人情景色幽美。

抓作者,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风格,能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经历,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杜甫,晚唐诗人,生活在动乱年代,其诗多为忧国思家,如《春望》;陆游,爱国诗人,其诗多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明意象,挖感情。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常见的意象有: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月——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杜鹃、大雁——传达凄凉、悲伤、孤独、思念;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就能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如,

【2007年河南中考(实验区)卷】(王湾《次北固山下》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3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解答此题,抓住“归雁”这一特定意象知: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品语句,悟感情。

古诗词中,情感是诗人词人的归宿。分析不同句子,感悟诗词感情:

一是要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如,

【2011年广东湛江中考卷】(杜甫《望岳》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题:

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语往往体现诗句要抒发的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理解其表达意思,“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上;“绝顶”,山的最高处;“览”,观看。结合这些词语意思,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情壮志

二是要注意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关联比照。如,

【2009年河南中考卷】(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

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表达会更生动、更含蓄。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这首词的下阕,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这里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综合这两个典故意思知词人: 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又如,【2011年河南中考卷】(李白《行路难(其一)》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从这点来看,诗人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201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作者向往超凡脱俗,但又说“何似在人间!” 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弄”一字传神,请问妙在何处?

3、你的同桌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情绪低落,你可以引用词中的哪一句来安慰他?请说明你引用的理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根据诗歌的第一句说说诗人“难”的含义?

6、“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呢?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句,试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任选一个方面予以赏析。

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引用了两个典故,试分析其作用。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字字珠玑,其中“钩”和“锁”最为传神,试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10、“剪不断,理还乱”一句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何新意呢?

11、“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请联系作者的身世和处境领悟作者心头那不同寻常的“一般滋味”。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诗歌叙述了一场力量悬殊的保卫战,“压”和“开”用的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分析两个字好在何处?

13、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

14、“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引用了什么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予以分析。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一句有何作用?边塞的秋景“异”在哪里呢?

17、同样是边塞秋景,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这首词描绘的秋景有何异同呢?

18、试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画面。

19、词的下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不矛盾。作者政治失意,丧妻别子,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而萌生了超脱尘世的幻想;但又马上意识到天上高寒,人间温暖。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的圆缺,在于各自珍重,词人最终还是热爱赞美人间。

2、“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采用拟人写法,显得具体、生动、形象 使人想像到舞姿的美妙。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句话蕴含了这样的哲理:世上没有绝对的、永恒的幸福,悲欢离合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常态,痛苦和快乐的东西都是相辅相成,在转化中才能够看到人生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符合同学此时的处境。

4、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5、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6、“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诗人借此烘托难分难舍的痛苦心情。

7、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丝”和“思”谐音,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忠贞不渝。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蓬山,用此来突出追求道路的艰难。青鸟,就是希望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以此表达了内心强烈的相思和痛苦。

9、,钩,“如钩” 的残月从形状上看是缺憾的,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冷落凄清的感情同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气氛。锁,凄惨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 “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10、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贴切的比喻,将作者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现引申为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处理。

11、“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李煜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12、一个“压”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开”字,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13、这两句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1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暗示驰援的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15、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借此写出将士们以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参考答案:

16、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图。

17、同是边塞秋景,都不失雄阔。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千嶂里,长烟落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雄阔的塞外风光,而“孤城闭”又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1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19、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二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江苏省东台中学 徐长进

诗歌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容易把握,而间接抒情由于历史背景、个人际遇以及意象内涵多重性、读者二度创作等原因不易把握。如何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一、形象把握法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象”与“意”完美结合。这些“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构建图景,体悟情感。

首先,我们要熟知诗歌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如: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古迹—怀旧,梅花—傲视等等。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其次,了解古人的一些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典型的见衰落之景而伤春之不久住。 再次,要分清意象的主次关系,一首诗中可能有许多意象,有些是用来寄托情感的,但也有一些是用来起兴、烘托、反衬的,有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哀或乐。如不能很好地辨别,就可能对思想感情进行错误的解读。如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春之勃勃。但景中显出了山中的宁静,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二、背景把握法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观点、艺术主张、作品风格,对准确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指向作用。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与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词人就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个别存在。如辛弃疾豪放之外也有不少婉约的作品。同时,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情感态度就比较复杂,作者借咏周瑜年轻有为及其卓异不凡的业绩与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对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透露出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从而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及希望自己能有为于朝廷的政治态度。

诗歌的题目、序、附注包含丰富的信息,我们要细读它们,把它们作为打开诗歌感情之门的钥匙。

三、类型把握法

我国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多种类型。认真阅读几遍诗作,借助诗歌题目和注释等信息载体,确定诗歌类型,然后从类型上宏观把握不同类型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寄托,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来传递,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仔细玩味重要语句,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如《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从字面上看貌似闲适,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烦躁和焦虑,若不结合语境仔细揣摩,便很难看到字面后隐藏的这一深层含义。

首先,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古代诗歌中的一些词语跟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有很大差别,若不理解词义,便很难把握诗句表达的意思,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和“江月去人只数尺”的“去”等,这些词语现代汉语如果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其次,了解古诗词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对正确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也有帮助。

借代,古诗语言凝练,形象性要求高,故诗人常用借代手法,以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

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帆”代船。“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如不理解这是借代,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双关,双关在诗歌中的运用,既含蓄委婉,既幽默风趣,给人以思考、咀嚼的余地。“罢去四五年,相见论故情。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读曲歌》)其中以“藕”谐“偶”,以“莲”谐“怜”,委婉地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常见的双关还有:“芙蓉”和“夫容”, “丝”和“思”,“柳”和“留”等等。认识双关,有助于理解意象内涵的真实指向。

用典,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典可以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活用典故,以廉颇自况,抒发了年事已老雄心不泯志向和报国无门的愤懑。古诗中的用典大多表达作者的不满、批判或仰慕、向往之情。

此外,还有移情、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烘托、象征等表现手法都需要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注意辨别,以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通联方式:

姓名:徐长进

地址:江苏省东台市北海路2号 江苏省东台中学

邮编:224200

邮箱:xcj-1126@163.com

手机:13813424188 15371159622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三
初中古诗文重要作家 作品介绍》

初中语文重要作家、作品介绍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东周时期

1. 《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诗经》的表现手法: 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我们学过的是《关雎》和《蒹葭》分别选自诗经的《诗经 周南》《诗经 秦风 》

2.孔子 名丘 ,字仲尼 , 春秋鲁国陬邑人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至圣。《论语》十则。

3.左丘明 春秋时期史学家 《左传》 《曹刿论战》

4.孟子 春秋时期战国邹人 儒家代表人物 亚圣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分别选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 告子下》。

西汉时期

5.刘向 西汉末年 作品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难纳谏》选自《战国策 魏策四》《战国策 齐策一》。

东汉时期

6. 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 、军事家、是诗人。作品《观沧海》乐府诗 选自《乐府诗集》。

三国时期

7.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作品《出师表》选自《诸葛丞相集》

东晋

8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东晋浔阳柴桑人 诗人 《陶渊明集》作品(1)《桃花源记》 (2) 《饮酒》五言律诗

北魏

9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 《水经注》 作品是《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唐朝

10.王勃 唐代诗人 初唐四杰之一。作品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

11.王湾 唐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五言律诗 《全唐诗》

12.王维 字摩诘 著名诗人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右丞集》作品有《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右丞集笺注》

13.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诗仙” 浪漫主义诗人,《李太白全集》作品有《行路难》乐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绝句《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书云》

14.杜甫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被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作品有《春望》《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5.岑参 唐代诗人 作品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

16.韩愈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唐代文学家。

17.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作品是《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18.白居易 字乐天,又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作品有《白居易集》,《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白氏长庆集》。

19.柳宗元 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小石潭记》——游记——《柳河东集》。

20.李贺 子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唐代著名诗人,著有《雁门太守行》——《李贺诗歌集注》。

21.杜牧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著有《赤壁》——五言绝句——《樊川文集》,《泊秦淮》。

22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作品有《夜雨寄北》,《无题》——《全唐诗》。

宋朝

23范仲淹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作品有《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渔家傲》——词——《唐宋名家词选。

24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醉翁亭记》——散文——《欧阳修散文选集》。

25周敦颐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谥号元公,作品有《爱莲说》——《周元公集》。

26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登飞来峰》。、

27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作品有《继承天寺夜游》——游记——《东坡志林》,《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词——《东坡乐府笺》,《江城子 密州出猎》——词——《东坡乐府笺》。

28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9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作品有《破阵子》——词——《稼轩长短句》。

30文天祥 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宋末元初人,作品有《过零丁洋》——七言律诗——《文山先生全集》。

元朝

31马致远 元大都人,戏曲作家,作品有《天净沙 秋思》——元曲小令——《全元散曲》

32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作家,作品有《山坡羊 潼关怀古》——曲——《全元散曲》。

33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作品有《水浒传》——《智取生辰纲》。

34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作品有《三国演义》。

明朝

35宋濂 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 赠序——《宋学士文集》。

清朝

36 曹雪芹 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作品有《红楼梦》。

近代

37龚自珍 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作品有《己亥杂诗》——七言绝句——《龚自珍全集》。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四
中考古诗文作者整理》

中考古诗文作者

文作者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五
《古诗(按作者分类)》

上古时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8) 都城:长安(陕西西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汉乐府

东汉 (25—220) 都城:洛阳 (河南洛阳)

三国<魏> (220—265) 都城:洛阳(河南洛阳)

曹 植 (192—232) 字:子建 安徽毫州人 出生山东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

陶渊明 (365—427) 字:元亮 名:潜 自号:五柳先生

江西省九江市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北朝(386—534)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唐朝(618—907) 都城:长安(陕西西安)

虞世南 (558-638) 字:伯施 世称:虞永兴 浙江余姚人

逐舞飄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咏风》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骆宾王 (627—684) 字:观光 浙江义乌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于易水送人》

李 峤 (645—714) 字:巨山 河北人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

王 勃 (649—675) 字:子安 山西河津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北地来。

《蜀中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九日》

宋之问 (650—712) 字:延清 山西汾阳人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

贺知章 (659—744) 字:季真 浙江萧山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陈子昂 (661—702) 字:伯玉 诗骨 四川射洪县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张九龄 (678—740) 字:子寿 广东省韶关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灵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赋得自君之出矣》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不辞上路远,踏雪也相过。 《答陆澧》

王 翰 (687—726) 字:子羽 山西太原市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之涣 (688—742) 字:季凌 山西太原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孟浩然 (689—740) 孟襄阳(孟子第33代) 湖北襄樊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晓》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托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张 继 (生卒年不详) 字:懿孙 湖北襄樊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王昌龄 (690—756) 字:少伯 边塞诗人 七绝圣手 山西太原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其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高 适 (700—765) 字:达夫 边塞诗人 河北省景县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王 维 (701—761) 诗佛 字:摩洁 山西祁县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莲花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李 白(701—762) 诗仙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其十五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六
《古诗文阅读》

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 “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愠袍敝衣 体现 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 的精神追求。

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叩门之难旅途之艰 生活之苦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五柳先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阅读理解

(一)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就文中的某一艺术特点自拟题目,并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阅读理解

(一)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3.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6.略 7.婉约 李清照 柳永

25、诗词曲五首

[基础知识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阅读诗词,答文后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7、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水 调 歌 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9、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词中哪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

10、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11、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的一个事例吗?

[探究拓展训练]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2、、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13、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

25、《诗词曲五首》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8、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9、交代时间、地点及作词缘由,领起全篇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12、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意对即可 。 13、当时作者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可以看出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意对即可。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七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隐含作者》

东岳论丛

【Nov.,2008Vol.29No.6 2008年11月(第29卷/第

6期)

(DongYueTribune)

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隐含作者

陈中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创作由于受到诗歌的体格、声调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作者只能以潜隐的状态叙述。隐含作者是读者从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叙事诗的视角变化和叙事表层结构并不清晰,其原因在于个人化叙事特点和传统叙事诗创作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隐含作者;个人化叙事声音;叙事表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0109-03

  美国芝加哥学派学者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i学》中首先提出了“隐含作者”mplied)念。所谓“隐含作者”象,,而是以文本为依托。,隐含作者就是读。同一作者写出的不同作品往往会隐含作者的不同形象,正如一个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给关系不同的人写出的信,会隐含此人的不同形象一样。布斯在说明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时,采用了作者的“第二自我”这一概念:作者在写作时采取的特定立场、观点态度构成其在具体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第二自我”。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非常适合中国古代歌行体叙事诗的叙事模式,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讲求工整韵律的古诗文本话语中,很少出现“我”字。不管作者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叙事诗话语中,几乎没有“我”的人称代词———抒情诗中偶尔会出现第一人称代词,如朕、吾、我、自、己等等。中国的古体诗无论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在表现手法上更注重写意,注重表现,注重主观性,因而,“我”又是无处不在的。“我”,即叙事诗的作者,或者以叙述者的身份,或者以主人公的身份,或者参与者的身份,或者干脆以作者本人的身份或隐或显地出现在文本中。但是在叙事话语上,由于受到诗歌的体格声调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作者只能以潜隐的状态叙述。与小说相比,作者和叙述者、主人公、参与者、评论者之间的界限

,运用相对隐蔽但更为宏观的叙事策略,采用自由间接话语或未加标志的直接思绪来叙述事件、描摹人物。囿于格律的要求,作者所构建的话语层面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明晰完整的,而情节、人物则往往是含混不清的,有时甚至不可确定。古体诗的叙述者喜欢暗度陈仓,明清时期的叙事诗更喜欢罗列典故,他们把自己的倾向、思考、劝谕、警示等主观的理念置入文本,从而使诸多叙事因素扑朔迷离。从“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的《长恨歌》到“非隶事不办”的《圆圆曲》,都可以看到这种叙事特征对情节的遏制,对人物的异化。

潜隐的视角模式

一、隐蔽的宏观的叙事策略

不管叙事者是否有意伪装自己,他都把自己的话语用无声、不在场、不出现的方式隐藏起来,同时展现给读者尽可能全面的场景和人物关系。作者力争以全知视角来体现历史的公正性。这部分零聚焦视角的叙事诗从某种意义上接近历史真实,被学界称为“以诗为史”。《生民》、《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恨歌》、《连昌宫词》、《洛阳行》、《永和宫词》等在诗歌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都是采用这种隐蔽宏观的叙事策略。作者本着写实而非虚构的创作初衷,像上帝一样站在众生之上,俯瞰世间万物。为了使故事显得更为客观,作者将叙事者的

[作者简介]陈中伟(1973-),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

10

9

东岳论丛【Nov.,2008Vol.29No.6 2008年11月(第29卷/第

身份有意隐去,以貌似全知全能的视角把握历史事件。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情感的流露。即使如此,叙事者要做到历史的公正,使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仍然是十分困难的。由于认识的偏差、情感的偏爱、立场的不同等个性化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形成一种个人化叙事声音。

二、不易被人觉察的叙事视角

叙事诗经常以对话推进情节,只录对话,很少交代说话人,视角全知限知的转变基本取决于作者的喜好习惯,无章可循。杜甫的《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都是对话体叙事诗。故事中的人物不多,均为二人问答。此时人物关系简单,通过语境,不难确定说话人。陈子龙的《小车行》则很难识别说话人: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吾饥,“风吹黄蒿,”。

这首杂言歌行叙事诗中有三句对话,出自何人之口,无法确定。这给读者的具象解读带来一定困难。事实上,这种现象正好反映出叙事诗在人称和视角处理上不同于小说的特点:人称的随意性,视角变化不易觉察。有些声音可以辨出身份,另一些声音则是难以确定、无名无姓。

三、界限模糊的叙事表层形式

本来在小说中作者与叙述者、主人公、参与者、评论者之间的明显的界限,在叙事诗中则基本上被消除了。从而形成了一种模糊的等齐的叙事表层结构。

在中国古代叙事诗中常常表现出这样的近乎自传的叙事表层模式:第一种,作者=叙述者:这是中国古代叙事诗使用最多的一种叙事表层形式。因为古代作家进行叙事诗创作的时候,都是本着写实、甚至是写史的目的进行创作的,这和小说的以虚构为主不同,尽管叙事诗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虚构成分,但是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多是写实的作品。至于一些以小说为诗的叙事诗,数量不多,笔者会在另一专题中作专门论述。第二种,作者=主人公:在近乎自传的叙事诗中,作者即是故事的主人公。赵翼的《秤谷叹》和《决囚叹》两首七古讲述的是自己为官时巧妙化解棘手政务的经历。

11

6期)

(DongYueTribune)

第一首作于广西镇安知府任上,叙述自己发现粮官用框秤 民,出轻入重,屡禁不止。于是作者命令在秤杆60斤的地方凿孔垂砣,听民自权,彻底革除了旧弊。第二首作于广州知府任上,讲述作者成立保甲防御法,一次抓获珠江口海盗108人,按律可以不问首从皆斩,可是赵翼没有滥杀,而是仔细审问之后,根据罪行轻重,只诛杀38人,其余的人则是流放甘肃、新疆。作者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的循吏形象,而这个形象正是作者本人。这在小说叙事中是很难想象的。第三种,作者=参与者:作者是出现在故事中的人物,但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往往是配合主要人物,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吴伟业的《琵琶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四首叙事诗题材相如、女道士卞玉京和徐女、北。“我”在故事中均扮演“听者”的角色,作者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第四种,作者=评论者。作者将权威性极强的非叙事话语或整或散地插入叙事文本中,一方面为了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为了以此来直接说服将信将疑的读者。在此类叙事诗中,最常见的话语形式如“君不见”、“呜呼”、“噫嘻乎”、“曰”等等。但此类叙事诗有的在叙述之后不用发语词或感叹词即展开议论。

在创作实践中,这四种叙事表层形式并非孤立地出现在某一首诗里,作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交错出现。比如韦庄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采用对话体叙事,故事中的人物众多,面貌各异。要确定叙述者和主人公、参与者的界限,需要反复地分析。故事的叙述者不是韦庄,而是韦庄虚构出来的一个“长安女郎”。她是作者的代言人,是大的叙事者框架内的小叙事者;她所叙述的故事是大故事内的小故事。这样全诗故事的主叙述者就成了长安女郎。她作为长安贵族家里的侍女,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诗中涉

(长安女郎的主人)、及的人物包括:“主父”四邻妇(华山之神)、女、黄巢的部下、“金天神”“陕西主帅”

(王重盈)和“(王重荣)、蒲津主帅”新安老翁等。这

些人物,有的是剧中人,有的则是更小的叙事框架内的叙事者,比如“主父”、“金天神”、“新安老翁”,他们是长安女郎叙事框架内产生的第三重叙事者。这样就构成了一部叙事作品三重叙述者的复杂叙事结构。读者在解读时,不得不仔细区分叙述者、主人公、参与者。即使如此,有时仍然感到界限模糊。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隐含作者

由于叙事表层界限不明,导致叙事视角的模糊,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读者的歧义解读。这些故事的叙述者统筹着错综复杂的视角,同时又在叙事人物中间散播一种主观意识。

不连贯。绵,指诗的总体风貌缠绵含蓄。本着诗以富有余味为上品的创作理念,作者追求的不是浅显通俗,而是典雅韵味。叙事诗的作者力求诗句的对偶、声律、辞采,所带来的审美效果即是绵。作者对情节本身的发展脉络和人物的具象刻画则不太重视。

三、作者受传统叙事诗创作观念影响所致在传统诗论家和作家看来,叙事诗不只是叙述一件故事的诗体,更是传递诗人主观情感的传声筒。叙事诗并不刻意要求事象和情节的完整。过分主张诗言情就容易排斥叙事、阻碍叙事诗发展。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提出诗“贵情思而轻事实”。谢榛在《四溟诗话》:“,,力不可竭,贵有变化之。

,不可避免地在叙事中掺杂诸如抒情、议论、象征、借喻等非叙事因素。在人物视角的把握上也和小说的精确明白不同;相反,捉摸不定、欲言又止,恰恰是中国古代叙事诗固有的人称及视角特色。

四、故事的过分经典化必然带来人物及视角的模糊

叙述者在叙事诗中不会堆砌大量的事件、人物,他们点到即止。作者只选择最为经典的事件人物来演绎。即使如此,也不会像小说似的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叙述;相反,作者有时喜欢让最重要的事件保持一丝神秘,以显示其诗歌应有的朦胧含蓄。这使得读者仅凭叙事诗的话语本身难以确切了解事件的真相。

由此可见,引入“隐含作者”的概念更适合叙事诗的研究,它不仅给叙事诗的视角模式找到了更为切合的概括形式,而且也丰富了叙事话语模式。“隐含作者”可以视为叙事诗理论和专门研究小说的叙事学理论区分的重要特征和着眼点。

[注释]

叙事视角模式的成因

一、作者“隐”的目的是为了“显”

任何创作都是主观化的产物,叙事诗尤其是作家价值观、道德观的高度体现。不管叙述者将自己隐藏起来,还是明确地显示自己的叙事声音,叙事诗都是一种个人化叙事声音。明清时期,从袁宏道到袁枚,都在强调文学创作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追求个性风格面目。反映在叙事诗的叙事话语上,则表现出更强的个人化叙事倾向。尽管王士祯不欣赏李、杜、元、白的诗,一再倡导诗应清远冲淡,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而实际上,。比如他的五古《,作者在小序中交代:“,有民家养蚕,质衣钏鬻桑,而催租急,遂缢死。其夫归见之,亦缢。王子感焉,作是诗也。”作者将这个故事转化成诗的形式来叙述,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委婉凄凉地叙述一对养蚕夫妇因为租税的逼迫而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使之成为兼具叙事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总的来看,不管是隐是显,作者在语义上都在表达一种单一的叙事意识。

二、叙事诗骈谐丽绵的叙事句法所决定的文人诗歌创作以典雅为主,叙事诗(乐府、五古、七古、杂言)也不例外。盛唐以后的叙事诗尤其注重骈谐丽绵。骈,指对偶,给人一种工整匀称的美感。例子很多,无需赘述。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不仅对偶的数量多,而且对得精严工正巧。谐,指合声律。从元稹、白居易的歌行体叙事诗到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诗人们使用律句的频率与比例越来越多。《圆圆曲》开头16句都合律,四句一换韵,平仄互转。为了合乎对偶和声律的句法,作者不得不调整字句,简化人称,有时候根本无法交代叙述者、说话人。读者只有通过上下文或语气来判断人称和视角。丽,指重辞采。这是影响叙事诗的叙事性的重要因素。叙事者更愿意以学问家、史学家兼诗人的身份写人叙事,因而在叙事诗中用语富赡、堆砌典故,把故事拆解代换得支离破碎,造成人物、情节的

①[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0-85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③[清]赵翼:《瓯北集》,李学颖、曹光甫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页,第335页。

④[清]王士祯:《渔洋精华录集释》,李毓芙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责任编辑:曹振华]

11

1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八
《初中古诗词作者归类(表格)》

1

2

3

4

5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九
《中考古诗词复习(按作者分类)》

、《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7、《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

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3、《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长风、破浪、直挂、济沧海,这些词一气贯下,尽扫前面茫然苦闷带来的沉郁之气,将诗情推向一个境界开阔的顶点。在此,我们听到诗人充满信心和展望的强音: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倔强的相性和执著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后人常以这两句诗自勉或鼓励他人执著追求理想。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赏析:这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用消极的思想去对待烦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用刀切断水流,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

25、行路难《其一》·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开头四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是,道路不通,令人沮丧。7、8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9句写面对现实,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丧失信心。最后两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

①诗中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②“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是实写吗?谈谈你的看法。(否,象征世道险阻和前途渺茫)

3、《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联系到诗人当时实情,这句诗更可理解为:他不计落第得失,坚信自己出众的才情,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至此,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

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①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

1.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

样的泰山?

答: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2.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

感情?

答: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 选择内容:“望”字贯穿始终,

情景

、《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讽刺了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

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16、春 望(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是写(都成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4、《茅屋为秋风所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三句诗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其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在这狂风暴雨袭击的秋夜,诗人不仅仅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他发出的是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疾呼。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2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练习:①、第一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茅屋为雨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②、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

③、你认为此诗之所一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2“但使愿无违”的“愿”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是“我的意愿”有个好收成,其实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1、《饮酒》:“心远地自偏。”

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也僻静了。好个“心远地自偏”,恬静又不乏稍稍透露出那么一丁点东篱采菊的怡然自得!这样的诗句也只有陶潜这样淡薄功名,而又返璞归真的夫子才能唱得出。如果我们要深究起来,这句诗妙就妙在它所包涵的哲理。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处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嘈闹是客观上的存在,谁也无可回避。要逃避它惟有从自我心灵上摆脱它,只要心灵脱俗,主观上便能够超脱现实,闹中取静。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

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 24、饮 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到“真意”的表现。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①、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②、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归田园居(之三)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③、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9、《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及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枝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正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感到特别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10、《清平乐》:“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有趣的是那个小儿子顽皮淘气,躺在河边伸手剥着水中的莲

蓬。(表达了作者喜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6、《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接着写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打败匈奴勒石纪功、班师回朝,所以还没有回家的打算。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的前两句写的便是诗人的处境和心情,“僵卧孤村”写的是诗人处境,是实写;“不自哀”和“尚思为国戍轮台”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和志向,是虚写,后两句转入实写,但仍然有虚,如“铁马冰河”的梦境,全境把作者现实(实)与平生壮志(虚)巧妙地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中作的古诗作者是篇十
《初中语文版古诗、文言文作者简介》

古诗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雎》《蒹葭》

2、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诗《观沧海》、《龟虽寿》等。

3、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4、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滕王阁序》;《杜少府之任蜀州》

5、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唐代诗人。号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6、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摩诘文集》《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姚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

7、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

9、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

10、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放言》

13、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秋来》

14、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赤壁》《泊秦淮》

15、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朝)》、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夜雨寄北》、《无题》

16、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相见欢》、《破阵子》等

17、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渔家傲》

18、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9、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登飞来峰》 《泊船瓜洲》

20、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2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示儿》、《游山西村》

2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23、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过零丁洋》,《正气歌》

24、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

25、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6、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己亥杂诗》《国语注补》

文言文

27、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满井游记》

28、吴均(469~520年),又名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1]。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与朱元思书》

29、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

30、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岳阳楼记》

31、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醉翁亭记》《秋声赋》

32、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小石潭记》

33、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3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记承天寺夜游》

35、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

36、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爱莲说》。

37、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口技》

38、《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邹忌讽齐王纳谏》

39、《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曹刿论战》

40、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师说》、《马说》。

4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4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4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44、《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十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1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