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初中作文】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一:21从现在开始 教学反思
《21.从现在开始》课后反思
一年级语文 执教人:姜智
《从现在开始》是人教版新课程二年级上册一篇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文章借助森林里竞选“万兽之王”一事,告诉人们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与人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与拥护。上完这一课,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
1、创设愉悦情境,营造和谐气氛。这篇课文是以儿童喜欢的故事形式呈现:参加动物王国的竞选活动。学习三个重点自然段时,又通过课件为学生营造竞选的气氛。学习课文时,我特别注意表扬,做到及时与准确,让学生信心倍增。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意犹未尽。实现变“我要学”为“要我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体验与感悟。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且这篇文章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重点词句”为纽带,以“朗读训练”为桥梁,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练读、演读。进而体会童话中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语文课程在“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中提出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理念。例如:在教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而是启发学生换位想以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小动物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等同学们说得差不多,我及时总结:像同学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议论纷纷”。体验一个星期动物们天天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会怎样叫苦?请学生表演,像这样不停的叫苦就是“叫苦连天”
课堂是生成的、是动态的。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集体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拖调比较严重;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后面又点抢。
2011年10月25日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二: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三: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二)正式版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四:九年级历史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原创
九年级历史<<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
一、 内容简介
1、 学生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阿基米德
2、 讲解古希腊时期的戏剧和文学代表作
学生自己代并回答作品的时间、作者、名称、内容。 主要讲解《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二、 成功之处:
1、 学生以自我介绍的形式来总结阿基米德调动了学生的
积极性,三个男生和三个女生,在台前进行表演后让科代表以评委和用人单位的身份做一简评,此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的概况,又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推销的能力,增强课堂参与的气氛。
2、 能让学生以课文中的搜索信息,自言阅读;
3、 扩展视野,给学生讲鲁迅先生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认识,
并对俄狄浦斯王故事进行延伸,以心理学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情结即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以文学角度来朗读俄狄浦斯王内心的告白,能拓展知识面,使学生能将眼光放眼书本以外,走出书本联系生活.
三、 不足之处:
1、 对亚里士多德到柏拉图到苏格拉底略讲
在德育方面深入的不够,未使学生产生尊师重道的观念
和明白做法站在巨人肩膀上你才会看得更远,懂得借力的道理;
2、 对阿基米德自我介绍时间过长,以至前松后紧,课堂节
奏有点不和谐。
3、 对俄狄浦斯王故事杀父娶母叙述,分析忽视了其负面影
响。
4、 对老鹰用乌龟砸死悲剧之父的非正常死亡未讲。
5、 应启发学生思考天方夜谭成语为何意?(体现文史不分
家,在历史教育中家穿插政治教育)
四、 教学机智
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在睡觉,我提问了一个问题,并且让他下课后去思考,并在下节课进行回答。
此问题是:为什么有人经常撞车或被四撞?
既启发学生思考,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提醒他上课认真听讲。
五、 学生创新
1、 一名后进生(男生)上台自我介绍,此时无声手有声,
用身体艺术,无声语言进行自我介绍,一句话也未发,沉默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2、 一名男生进行自我介绍,开场白很独特,具有科幻色彩,
我是阿基米德,跨越时空隧道来与大家相会。
六、 再教学设计
1、 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新结合,敢于锻炼学生,打破常
规,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竞争的压力,自我推销能力的强弱制约一个人的成功。
2、 扩展知识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
积极性,能够触入课堂。
向马云(阿里巴巴总裁学习)
以后要更大胆鼓励学生创新,敢于走出书本,将学生从书本引向现实世界和学生的自我世界.
3、 课堂的时间分配要科学合理分配。
4、 应进行课堂练习以对本节课进行巩固训练,注重学生素
质培养同时提高应试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先反后思,贵在坚持,一有听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力促取得更快的提升和进步.
林永恒
2008年11月5日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五: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六: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②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编演短剧,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与学重点及处理】
①科举制度废除。利用已有知识,创设短剧《蔡元培访谈》,突出重点;②近代文艺成就。阅读归纳,制作表格《民国时期文艺成就》。
【教与学难点及处理】
①知识点杂乱,头绪多;②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思想性。通过搜索知识要点,编写提纲突破难点①;通过讨论及编演历史小话剧突破难点②。
【教与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习准备】
①预习搜索本课知识要点。②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民国时期文艺作品的资料,加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③编排短剧《蔡元培访谈》;历史小话剧《屈原》(片段)。
【教与学渗透】
①通过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及剪辑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②通过编演短剧渗透相关语文学科知识。③通过歌曲欣赏演唱渗透音乐学科知识。
【教与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图片。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什么?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起来的?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1、我国近代前期的新式教育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2、近代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什么?
3、清朝晚期为什么要变革教育制度?
4、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5、出示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播放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看他们各主要怎样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采用同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
京师大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后来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废除科举制度。
2、清朝的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为清朝统治者培养了忠实的奴仆。而清朝后期随着闭关政策的破产,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科举制度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形势的需要,所以清政府开始逐步变革教育制度,向新式教育制度迈进。
3、《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课,我们的课程表没有。它里面没有我们今天的化学、音乐等课程。另外,我们今天的政治课它叫“修身”,数学课它叫“算学”,生物课它叫“博物”,美术课它叫“图画”,体育课它叫“体操”。
两者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有“读经”“讲经”,而且所占课时比例很大,反映出它还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的色彩。
4、鲁迅的《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大胆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批判了黑暗的封建制度。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激发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争取民族解放的信心和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近代中国教育大事记
(一)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这是清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开创了近代中国官办新式教育的先河。
(二)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又陆续开办了一批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等。
(三)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共计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在这些小留学生当中,便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四)1877年,清政府派遣福州船政学堂30名学生分赴英、法学习海军,这也是第一批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在这批留学生中,便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思想家的严复。
(五)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办。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六)1911年,留美学务处下设的肄业馆建成并改名为清华学堂(因在北京西郊“清华园”旧址上修建而得名)。清华学堂最初仅是一所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用来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清华大学。
(七)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
(八)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2、《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每一个中国人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都会被它激昂的歌词和雄壮的旋律所感动。可你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
1934年,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戏剧家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剧本《风云儿女》。剧本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知识分子辛白华,在经过一番苦闷、彷徨之后,勇敢地走出书斋、冲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在剧本中,田汉为主人公安排有创作长诗《万里长城》的情节,该诗的最后一节,后来便成了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1935年2月,当田汉刚刚完成剧本梗概后,便不幸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随后,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谱曲的任务便交给了年仅23岁的音乐家聂耳。在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时,聂耳把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赤诚和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倾注到了每一个音符当中。仅经过两夜工夫,聂耳便把曲子的初稿谱好了。由于白色恐怖的迫害,聂耳离国赴日。在到达日本后不久,他就把《义勇军进行曲》的定稿寄回了祖国。
1935年5月,随着电影《风云儿女》在全国的公演,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鼓舞着一批又一批中国人奔赴国难、奋勇向前。
3. 詹天佑不掠人之美
火车自动挂钩是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发明创造的。詹内于1868年4月21日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后来,詹内继续改进,并于1873年4月29日获得第二次专利权。
詹内发明的火车自动挂钩与现今火车使用的自动挂钩基本一样。詹内发明的火车挂钩,英语写作“Janney CoupIer”。我国早期铁路材料目录把它简译为“詹氏车钩”。由于詹天佑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所以,有些人误以为火车自动挂钩是詹天佑发明的。像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启恒、李希泌著《詹天佑和中国铁路》一书中,有一幅火车自动挂钩照片,题目是“詹天佑自动挂钩”。
据说,詹天佑生前曾听说过这种误传,他诚恳地对周围的人说:“请同事们帮助我解释解释,没有这件事。”后来,詹天佑编著《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书中收录“詹氏车钩”这个词条,在音译时,詹天佑有意不用“詹”字,改用“郑”字,译为“郑氏车钩”。
这一字之差见精神。它表现出詹天佑严肃、诚实,不掠人之美的高尚品德。
4. 徐悲鸿秩事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
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七:《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用心 爱心 专心 3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八:21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 15 )周第( 2 )课时总第( 30 )课时
主备人: 核查(组长): 日期:12、11
《第21 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我国近代科技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特性和主要成就。掌握京张铁路和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等知识。
能力方面:通过挖掘教材比较概括魏源、严复、侯德榜和詹天佑的共同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现进的文化才能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的四位人物的先进事迹概括本课的主题,从而在感情价值观方面得到迁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的事迹,概括主题思想,并且做到既不平均用力,又兼顾到四个典型的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列表归纳法、情境教育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归纳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循序渐进法。
板书设计: 第21课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
詹天佑:京张铁路
侯德榜:侯氏制碱法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 15 )周第( 2 )课时总第( 30 )课时
主备人: 核查(组长): 日期:12、11 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教学反思: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九: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案
学校: 库沟中学 主备人:薛俊维 修订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事迹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理安排课本内容的顺序。用魏源的“教师夷长技以制夷”贯穿本课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四位文化名人的主张、成就、著作或主要贡献,通过分析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
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
教学难点:何引导学生学习近代文化名人成功的共同原因,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近代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是个备受列强凌辱和蹂躏的国家,为了振兴中
华民族,抵制外来的侵略,在近代史上,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解读课标(学生自读内容标准,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事迹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2)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分析比较四位文化名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3)认识并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师首先明确把思想家提到前面学习的原因,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本,用铅笔圈出要点,把核心词语填表,若有疑难可同桌或前后四人相互讨论,比一比哪位同桌或学习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准确。
1、 根据课本比较近代两位杰出思想家
2
3、由表格比较近代史上四位文化名人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由此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自学,教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探究(生展示,教师点拨释疑) 1、魏源和严复
师生共同总结:成就:他编成《海国图志》,提出 “教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抨击愚昧言论。思想核心:“教师夷长技以制夷”。优秀品质及表现: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教师点拨:清代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魏源是冲破闭关锁国的思想束缚,提出向西方学习掌握敌的长处,克敌制胜的,这是他爱国、进步的重要表现。他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 教师过渡:在西学热潮中,严复贡献最大。 严复成就: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其进步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思想核心: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优秀品质及表现: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点拨:严复是一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译《天演论》的特点不在于简单地转述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发挥,用进化论观察人类社会,以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教师总结两位思想家学习西方的背景。 教师过渡:在魏源的“教师夷长技”的影响下,当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作为这种思想的实践者,怀抱报国之志,学艺归国,为国家走向独立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詹天佑和侯德榜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詹天佑和侯德榜
请学生复述詹天佑的主要成就,抓住核心词填到表格里。 教师:詹天佑身上具备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1)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2)强列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3)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4)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第一线,战胜困难、攻克难关等)
师过渡: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
侯德榜主要成就由学生简要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其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3、引导学生归纳四位文化名人成功的共同原因。
(由刚才表格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答出他们都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列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都向西方学习等。而第二问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通过此题目的回放引导学生认识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上述优秀的品质和学习西方的精神,从而进一步突出了重点,强化了难点)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认为魏源和严复的观点,哪一个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更有指导意义?
(都非常有指导意义,强调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谁先进就向谁学习,在学生的激烈争论和教教师的强调中达到高潮)
跟踪反馈
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 A.滇越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凇沪铁路
2、20世纪上半期,在制碱工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詹天佑 B.李四光 C.侯德榜 D.茅一升 3、提出“教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 4、严复翻译的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四洲志》 D.《天演论》 5、魏源和严复的主张的共同点是( )
A.教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学习西方的长处,改变中国的现状 D.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
6、“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教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1)上述材料是谁的言论? (2)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7、“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1)谁说的? 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2) 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你受到哪些启发?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后反思篇十: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上一篇:初中数学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练习
下一篇:初中九年级语文阅读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