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一
《古诗鉴赏 - 答案》
古诗词鉴赏八(上)
一、课内诗词鉴赏
(一)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试分别指出。
2.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三)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诗(体裁),以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事件是______。
2.《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四)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4.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词的语言风格。
(五)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六)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七)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2)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2分)
(3)颔联的景物描绘渲染了什么意境?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汉乐府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揭示了什么道理?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画面。
(二)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徙倚欲何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用现代汉语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的景象
3.作者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体现这一内容的诗句是?
(三)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任意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2.用简洁语言描绘“木叶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慨?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3.尾联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4.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
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六)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2.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七)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本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2.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八)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2.理解“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意思。
3.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
2.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3.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竟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古诗词鉴赏答案
一、课内古诗词
(一)望岳 1.首联是从远处望整座泰山,颔联则是近望泰山,颈联写细望所见,尾联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顶而望的意愿。 2,这首诗主要写了泰山地域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这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钟”“割”用拟人手法突出大自然的有情和泰山高大巍峨的“奇险”,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奋力攀登,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喜悦。
(二 )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三)1.叙事 时间 老妇 差役捉人,老妇应役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4.“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5.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四)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4.“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五)1.(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3分)"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情绪。(1分)
( 六 ) (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3分) (4)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5)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七) (1)(2分)夕阳迟 欲暮时 (2)(2分)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渲染了宏阔雄壮的意境。颔联的第一句写登临放眼,思绪翻滚,想到三国时吴蜀为争荆州而交战的历史事件,一幕幕悲壮激烈的画卷便历历在目。这便为读者渲染了宏阔雄壮的意境。第二句写诗人避难至此,凭高望远。所见之景中,“湖山”之景表现了气象开阔如昔。
(二)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长歌行1.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葵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甚至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美景想到人生易老,鼓励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进。 2.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
(二)野望1.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略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早寒江上有怀1.融情于景,把思归的哀愁和前途茫茫的愁绪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中。 2.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落,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3.表达诗人思归哀情和前路漫漫的愁绪。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水汽蒸腾笼罩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水波涛汹涌彷彿就要撼动岳阳城一般。
2.“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了了洞庭湖的壮观。3.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入朝为官,报效朝廷。 4.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五)黄鹤楼1.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2.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3.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家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渺,更引起作者无限的乡愁。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六)送友人1.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2.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遽然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3.诗的最后写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二
《古 诗 复 习》
古 诗 复 习
1、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3、按要求默写古诗。
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赞美柳树的诗 赞美小草的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赞美春雨的诗
4、《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 ,其中“梅”具有 特点,“竹”具有 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6、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诗句是
7、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游子吟 》中的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8、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
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静夜思 》中的 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水调歌头 》中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10、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 在《 七步诗 》写到: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对统一中原的无限挂念,对祖国的热爱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 》,诗句是
12、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李杜 。其中,李白被称为 诗仙 ,杜甫被称为 诗圣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抒发了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激动心情 我们还学过杜甫写景的诗《 》和《 》。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 赠汪伦 》写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杜甫的《 》写到 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写
到 高适的《 》写到 王昌龄的《 》写到
14、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1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 》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16、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 》:
描绘了一幅 的草原图画。
1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 。请默写毛泽东的一首词:词名《 沁园春 》,词中写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18、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19、回忆《泊船瓜洲》,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写的这首诗?请说出理由。
春天 江南
(2)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个字最精彩?请说明理由。
绿
20、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意思。
自度其足 量 忘持其度 量的尺码 ..
21、用线将诗题、诗句、作者连起来。
《春晓》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回乡偶书》 杜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池》 柳宗元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草》 孟浩然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山行》 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绝句》 杨万里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雪》 白居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游园不值》 苏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渔歌子》 叶绍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惠崇春江晚景》 张志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2、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句: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的意思是
24、王昌龄《出塞》诗中,盼望良将保边卫国的诗句是:
25、你喜欢的读书格言是:
26、你喜欢的春联(读书对联)是:
27、《学奕》文中,描写那个人不专心学习的语句是:
28、《墨梅》《竹石》《石灰吟》,咏物言志的诗句分别是:
(1)、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
(3)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9、《长征》诗中撷取的四个典型事件是: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0、劝人节俭的名言警句:
31、表现友情的古诗句:
32、诗中月是非常美好的,李白"窗前明月光"的回引起多少人的遐想.请写出两句含有月的诗句.
(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3、人们常引用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的“ ”词句来说明做人要有博大的胸怀。
34、每读朱自清的《匆匆》,就不由得想起《长歌行》中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成伤悲。 ” 35、人们常引用荀子的话“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6、一说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小惠就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引用《游子吟》诗句)
37、王老师指导同学修改作文,经常引用《泊船瓜洲》中的“ 来说明文章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38、一提起这几年的生活,王老汉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的生活 (请用歇后语)
39、兄弟不和,人们会用“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劝慰他们.(请引用曹植《七步诗》的诗句)
40、王老师做班主任工作非常细致,校长赞扬她: (请用杜甫《春夜细雨》中的诗句回答)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三
《七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曲默写、欣赏精备》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曲默写、欣赏精备
复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曲的考试形式,能背诵默写古代诗词曲。
2、能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方面鉴赏古代诗词曲。
复习重点:
1、默写诗句。
2、鉴赏诗词曲。
第一课时
一、 了解中考试题及要求:
(一)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3) 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4)子日:“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5),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6)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8)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9)成语“剪烛西窗”源自唐代诗人 《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
(10)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以鸟儿活动来展示初春活动的句子是“”
(11)东晋才女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与此有异曲同
工之妙。
(12)请写出古代诗歌中抒发思念家乡或亲人之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 。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09徐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浣溪沙 晏殊(3分)(07徐州)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1.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思考,做到了______________结合,浑然一体。(1分)
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陆游(08徐州)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
答:
1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分)
答:
二、学生自由复习是15《古代诗歌四首》及附录古诗10首。
三、课堂练习
(一)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1、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论语)
2、《〈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与“思”之间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的千古名句 , ; , 。
4、《观沧海》中描写静态景物的诗句 , 。 描写动态景物的诗句 , 。
5、《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 ; , 。
6、《观沧海》中虚写的诗句 , ; , 。
想像的诗句 , ; , 。
7、写出《观沧海》中实写景物的任意两句 , 。
8、《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新旧更替、时光流逝的名句是 , 。
10、 《次北固山下》中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11、 写出《次北固山下》中的颔联 , 。
12、 《钱塘湖春行》中动物争春的诗句 , 。
13、 《钱塘湖春行》中对仗工整的诗句 , 。
14、 《钱塘湖春行》中点明中心的诗句 , 。
15、 《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 , 。
16、 《钱塘湖春行》中的颈联是 , 。
17、 《西江月》中表现丰收景象的诗句 , 。
18、 《西江月》中描写作者雨中喜悦心情的诗句 , 。
19、《天净沙·秋思》中的中心句 , 。
20、《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 。
21、《龟虽寿》中的千古名句是 , 。 , 。
22、“生命是有限的”,《龟虽寿》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的诗句是 , 。(或者 , 。)
23、 《龟虽寿》中谈及养生之道的诗句 , ; , 。
24、 《过故人庄》中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
表现农家劳动生活的诗句是 , 。写主人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 。写“我”恋恋不舍的诗句是 , 。
2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现诗人对朋友担心之情的诗句是 , 。
26、 《夜雨寄北》中写今日离情的诗句是 , 。
27、 《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的诗句是 , 。
28、 《夜雨寄北》中虚写的诗句是 , 。后来,人们便把
“ ”当作离情的代名词。
29、 《泊秦淮》中叙事的诗句是 , 。议论的诗句
是 , 。引用了典故的诗句是 , 。含有弦外之音的诗句是 , 。
30、 浣溪沙》中的千古名句是 , 。对仗工稳、情致缠绵的
诗句是 , 。
31、 《观书有感》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是 , 。
32、《观书有感》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是 , 。
33、《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是 , 。
(1)在古诗中,“月”经常被用来作为诗人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感情的载体,如王安石的“春风有绿江南岸, ”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
(2) 诗言志。曹操在《观沧海》中表达了“老骥伏枥, ”的心声,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心志,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达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愿。
(3)人生难免有别离。当我们面临分别时,也许会有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不舍,也许会有王维“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殷切劝告,也许会有王勃“海内存知己, ”的大气豪迈。
(二)诗词曲鉴赏
1.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做下列各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填上诗中空白的句子
(2)本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
(3)说说你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话的理解。 2.品
2、读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绘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
为什么:
3.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4.品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填空答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28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2) 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一句是哪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前两句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这两幅画面是否矛盾?
(6)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5.欣
5.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己,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
6.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
(2)古人论诗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 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 李白诗情感表现热情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的感情。
(4)“左迁”一词的意思 。
(5)“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点明了作诗的时间,又采用 的手法,抒发了
。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四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15》
中国古典诗人的炼字、炼句、炼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五
炼字
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因为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炼字往往也是遣词造句,运用字词的功夫。前人曾有“一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字为句眼”和“日锻月炼”等说法。意思是说有的诗句往往因为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的优劣,甚至看出这首诗的高下。宋代范温在《潜溪诗话》专设“炼字”一条,其中谈到:“好句要须好字,如李白诗:‘吴姬压酒唤客尝’,见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戏拈秃笔扫骅骝’,初无意于画,偶然天成,工在‘拈’字。柳涛:‘汲井漱寒齿’,工在‘汲’字。工部又有所喜之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清代贺贻孙在《诗笺》中也指出:“前辈有教人炼字之法,谓如老杜‘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是炼第三字法;‘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是炼第五字法之类”。他的结论是“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正因为炼字对诗歌的高下起到如此的作用,所以因此中国古代诗人非常讲究诗歌字句的锤炼,所谓:“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清诗丽句必为邻”;所谓“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欲枯”;“生应无掇日,死是不吟时”等等。
其实,炼字的作用并不止于诗歌创作方面,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一件外交官司——空雒之遇。当时秦、赵两国签订条约,条约中写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没多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不悦,派使者责备赵王说:我们两国间有条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现在秦欲攻魏,而赵却要救魏,这违背了条约。赵王问计于平原君,平原君向著名的诡辩家公孙龙求教。公孙龙曰:赵国也可以派使者去责备秦王,因为赵国要救魏,“赵之所欲为,秦应助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结果秦王只好撤兵。公孙龙的妙策之所以得逞,就在于秦赵之约的措辞概念不明,表意含混:条约只笼统地规定秦与赵一方想干什么,另一方就要予以支持,给予帮助;而没有规定其欲干事情的背景条件,更没有规定碰到双方意图不同时应如何处置。公孙龙就利用了这一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古代的一个外交案例。另一个案例发生在近代:民国元年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这么一条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约法》一出,众议纷纷:究竟是国务员对总统负责任呢,还是国务员协助总统对议会负责呢?这可不是一般性的语言歧义,而是牵涉到实行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的大问题,结果惹了不少历史麻烦。这个条文直到民国十二年制定宪法时改为“国务员赞襄大总统,对于众议院负责任”。这才算把歧义消除
炼字也是当代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高考试卷有一道试题是阅读王维《过香积寺》,要求学生从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中找出诗眼,这就是考炼字。该诗的诗眼是“咽”和“冷”二字。前者写出山中流泉由于形态各异的岩石阻挡而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后者写照在松林的日光,由于松林茂密幽暗而显得阴冷,于是,一个诗人眼中清寂幽冷、带着禅意的山中世界便展现出来,很好地表达了诗旨。这就是诗中关键字即诗眼的作用,而这个关键字的产生过程就是炼字。
一、炼字的作用
对诗歌而言,炼字究竟有那些具体作用呢?
1、使语言简洁、准确
刘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善删者字去而意留”,炼字的结果能用最简约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作为一代诗文大家的欧阳修,在这方面堪为表率,留下许多炼字而使诗文简洁的佳话:如他的名篇《醉翁亭记》,首句是“环滁皆山也”。有人看过原稿,上面罗列了四面山峰的名称,多达数十字,最后皆圈去,改为五字:“环滁皆山也”。又有一次,一位士人匆匆跑来对欧阳修说,他在来府的路上马受惊狂奔,结果把一只狗踩死了。欧阳修笑着对他说:你说了半天就六个字:“逸马毙犬于道”。还有一次,一位士人写了首《鼓诗》献给欧阳修,是首五绝:“紧紧蒙上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同是一样音”。欧阳修看后笑道,其实每句四字即可,曰:“紧紧蒙皮,密密钉钉。天晴下雨,同一样音”。士人还未来得及说佩服,欧公又说,其实每句三字即可:“紧蒙皮,密钉钉。晴和雨,同样音”。士人听后也开玩笑说,还能再减吗?欧公说当然可以:“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以上俱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炼字除了使诗文简洁外,还有一个功用就是使其更为准确。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就说到这一点:“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古代的诗话中有个“一字师”和“半江水”的故事,就是讲如何准确炼字使之合理。“一字师”说的是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携此诗来谒当时的名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其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一字师也”。(计有功《唐才子传》)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齐己也是著名的诗人,能拜倒称师,这是炼字的功劳。
“半江水”说的是任蕃改诗的故事: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于是便赶回去想改过来,但到了一看,却早有人替他改过了。这让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后来,这个山上再也没有人署名题诗。所谓“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计有功《唐才子传》)。
“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也是使诗句更加准确合理:因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异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会受山峰遮挡,断然无法照临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
2、使形象生动
炼字不仅使诗句简洁准确,也能使诗句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形象地表达诗意。
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除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文学风格外,语言的准确生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杜甫非常讲求语言的锤炼,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清诗丽句必为邻”都是他终生的追求,因此,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而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意和主题。如《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就很见炼字上的功力:正因为“平野阔”,方见星星遥挂如垂。一个“垂”字又反衬出平野的广阔;因“大江流”,故江中月影流动如涌。一个“涌”字又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咏怀古迹》中的“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逼真地描摹出山势蜿蜒流走之势。《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一个“潜”字把春雨写得有知有感,也写出了雨丝绵绵,悄临人间的春雨特征。再如《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中的“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用“入”、“归”二字,把红、青颜色写成动态,不仅是从无到有,而且是从外到内———不说红色是由桃花生出来的,也不说青色是由柳叶生出来的,而说红色、青色是由外部归入其中的,这样写就颇富情趣,而且紧扣题目“早春”二字,把桃花初开和柳叶新生这瞬间的景物征象表现出来,写出春归大地的盎然生机。《月》中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二句,本是写月亮从山凹之处升起,却炼出一个“吐”字,此字一出,则山立即具备了人的形体、姿态和行为。以上诸字的锻炼,均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当然,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炼字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绝不止杜甫一人,诗例也不胜枚举: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二句,通过“引”、“衔”二字使雁和山拟人化,似乎连这些飞雁、青山都能成为他的知己,带去诗人之所憎而送来诗人之所爱,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诗意。再如两个宋词中炼字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著一‘闹’字境界全出”,“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为通过“闹”字和“弄”字,把春意和花枝变得好像具有知觉,给人以动态感和生命青春的感受,唤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周邦彦作为词坛大家,他的词摹情状物堪称一流。词论家强焕曾称赞他“模写物态,曲尽其妙”(《题周美成词》);王国维称赞他“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人间词话》),获得如此盛誉与他长于炼字琢句有紧密关连。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美成词于浑灏流转中,下字、用意皆有法度”。陈说的“下字”即是炼字,如其代表作《兰陵王·柳》开篇两句:“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此词借咏柳起兴,引出离别主题,寄寓词人倦游京都却又留恋情人的凄惋心情。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离情别绪。所以周邦彦落笔即写柳荫。其中“直”字是词人精心锤炼的诗眼,一则词中写的是汴河堤岸上的柳树。汴堤为人工开筑,故其上所栽柳树笔直成行。再者柳树阴浓,沿堤展列,不偏不斜,又显示出时当正午,日悬中天。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直线和弧线勾勒塞外的荒凉寥廓,气象壮阔,笔力雄劲粗犷,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誉为“千古壮观”。周邦彦把王维诗中的这个“直”字移用来描状春日正午汴堤上的柳阴,状物切实逼真,又渲染出一种寂寞、单调、苍凉的情调氛围,可谓用字大胆出奇。第三从视觉效果上看,“直”字画出一道色彩由浓变淡、由近到远的直线,使画面有一种深远的视觉效果。另外,笔直成行的柳阴
与婀娜起舞的柳丝,构成了直与曲、刚与柔、静与动的对照补充,所以“直”字用得确实精妙。下面,作者以一个“愁”字,直贯“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四句,以疾速的语言节奏,表明所愁是风快、舟快、途远、人远,令人感到愁绪之多、之长。其中“一箭风快”与“半篙波暖”,以名词“箭”与“篙”用作数量词,从而组成两个对仗精工的四言句,使句子紧凑、浓缩,又有具体生动的意象。“风快”正衬人心之愁,“波暖”反衬人心之寒。“回头”句写的是路程遥远,便用一个七言长句来表达。而“望人”五字,句法明快疏朗,质朴无华,直写其思念情人之行为意态,却言浅意深,包含着无限的怅惘、凄楚。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这四句是“酷尽别离之情”。另如《琐窗寒·寒食》一词,抒写客中寒食节对雨怀人之感,炼字上亦颇有功力: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此词可能是周邦彦早年旅居汴京之作。开篇“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三句,唐圭璋评曰:“起句点梁,次句入事,第三句记地”。其中“暗”、“啼”、“单”、“小”、“朱”这五个字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意象,都很准确、精妙,点明此时、此地、此人、此情、此景,字字切合(《唐宋词简释》)。接下来的“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二句,写春夜之雨。明明是词人自己“愁”,却移情于景,营造出“愁雨”的意象,将雨拟人化,说是雨愁。“愁雨”这一意象新颖、强烈,显出炼字之妙。“静锁”二字更妙。雨已是“愁雨”,还被“静锁”在这小院之中,好像它只是洒落在词人独处的空间内。这两句化用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其实被锁的不是“清秋”,也不是“愁雨”,而是“愁人”。“静”字着意渲染寂静的环境氛围,反而使人感觉有声———夜雨的淅沥、点滴之声,词人的感叹之声。因此明人沈际飞在《堂诗余正集》称赞说:“‘静锁’句,霎然有声”。总之,“静”、“锁”、“愁”三字,均可见出周邦彦选用锻炼动词和形容词来摹写物态的艺术工力。
3、能开拓意境
炼字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精美的字句,能使诗歌的意境向前延伸或向深纵拓展,更增加感人的力量,自然也就更好地表达的主题。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写的是客中送客,诗人以洗净雕饰、明净自然的语言,抒发了深厚真挚的惜别之情。其中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更”字就起到这种作用。因为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像一出抒情短剧的背景,仅仅是为主人公的出场安排了恰如其分的时间、地点和演出时必不可少的道具、场景和时间,诗人的送别之情主要在后两句,但限于绝句的体制,已没有多少抒发的空间。因此诗人在三、四两句让情节来个大幅度的跳跃:它舍弃了送别之中一般过程的叙述,一下子从环境描写跳到饯行酒宴的煞尾,宴前、宴中的场面一概略去,从一系列送别的场面和动作中选取最感人的镜头和最富情感的瞬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尽”说明酒已经喝了很多,还在劝饮,这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另一方面,诗人的千言万语也都寄托在这临别的最后一杯酒中。其中有对友人远去他乡的慰藉,有对友人的良好祝愿,也有自己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两句诗,前者是富有情感特征的凝重动作,后者是脱口而出的内心表白,使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饱和点,也使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显得分外集中和强烈,因此历代曲家为此诗谱曲时,对这两句都加倍强调,反复咏叹,如元代的《大石调·阳
关三叠》,把“劝君更尽一杯酒”在曲中重复三遍。据说,当笛子吹到最后一叠高音时,“管为之破”。其中的“更”字是个简洁又精美的诗眼,正因为有了它,才会反复咏叹,“管为之破”。
刘方平《月夜》也是通过炼字来开拓意境:“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点出时间,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两句是精华所在,其中“透”字是诗眼。诗人用一“透”字突出“虫声”的力度,显示生命的动感美,描绘出春天月夜幽寂之中的勃勃生机,使意境向外拓展。
唐人祖咏有首《望终南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关于这首诗,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祖咏去参加进士试,试题就是这首《终南望余雪》,按当时朝廷规定的格式应写六韵二十句。祖咏只写两韵四句就交卷了。试官问他为什么不按规定的格式写,回答是要写的意思已表达完了。试官读后大为赞赏,于是祖咏中了进士。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短小精悍、包孕丰厚,还在于它通过炼字准确地表达了题旨,意境深远:首句“阴岭”二字点明是从北面“望”终南山的,而洛阳正在终南山北,这就为结句“城中增暮寒”埋下伏笔,做到首尾照应。次句“浮云端”三字点出积雪的厚度,也突出了山的高度,至此已把诗题《终南望余雪》五字中的四个字“终南望”、“雪”紧紧扣住,接着的三、四两句便极力对剩下的诗眼——“余雪”中的“余”进行描绘和渲染。其中“霁色”是描写雪停后白雪红日的美景,暗写“余雪”,这是从视觉落笔;“暮雪”是写傍晚时分,“余”雪的寒气直逼北面的洛阳城。“霜前冷,雪后寒”这符合生活常理,也是在夸张终南山高雪厚的威力,这是从触觉落笔,暗写“余”雪之威。总之,全诗二十个字,从视觉到触觉,从形态到色调到内在的威势,从各个侧面紧扣诗题《终南望馀雪》来描述,简练、形象而又精彩,难怪考官要破格录取了。
4、能增强抒情效果
例如杜甫的《蜀相》,意在表现对志清中原、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仰慕之情,其中也暗含对身处安史之乱中国事的忧虑。其中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诗眼“自”和“空”更是增加这种抒情效果。上句承接首句“丞相祠堂何处寻”。祠堂内碧草映阶,一个“自”字足见绿草深深,无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的荒凉之状;下句分承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黄鹂隔叶鸣叫,足见树茂;一个“空”字,表明武侯一生壮志未遂,他所献身的蜀国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祠堂的荒凉冷落,抒发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深深感慨,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深意。这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范晞文《对床夜语》)。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炼字更有特色: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写于他正当韶年,初离蜀地远游他乡之时,所抒发的也是常见的思乡之情。但此诗历代的诗论家却赞不绝口,奇就奇在于四句短诗中融入了五个地名,而且写得自然流走、清新秀发,看不出任何斧凿的痕迹。明人王世懋说:“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擷金》)。明人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诗中的“峨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五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
通许三高 陈利华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景与情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景与情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景与情的组合方式:
1.先景后情,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景乃诗之媒”,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弘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2.先情后景,缘情写景。
“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缘情写景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3、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 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如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意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再如杜牧《赠别二首》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之句,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
移情于景在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2)“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六
《2013-古代诗歌鉴赏》
语文诗歌鉴赏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情感型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3)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
。 1
2,概括诗歌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
可以规范表述为: 这首诗通过某某意象,营造了某某意境,表达出诗人某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1:(2008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步骤一:描绘图景画面)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祥的气氛(步骤二:概括氛围特点)传达出诗人闲适安逸之情。(步骤三:思想感情)
(附另一问: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
答题示例2: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绘图景画面)。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概括氛围特点)。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3:(2007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提问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体现了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提问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答题示例4:(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提问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抒情或寓情于景。
【提问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的抒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
《石灰吟》,一般是哲理诗。
(1。反衬又有动静;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4
。
(1)比兴。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貌岸然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对比、虚实、大小等)(2)2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步骤一:指出运用的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用这种手法的效果)表达了悲秋、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表达的感情)。
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指出运用的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用这种手法的效果)。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表达的感情)。
答题示例3:(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题示例4:(2005年全国A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提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示例5:(2005年全国卷C)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提问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答题示例6:(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提问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提问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答题示例7:(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提问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提问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提问变体: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答题示例1《乌衣巷》、金·吴激《人月圆》和元·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做对比阅读,以第一首为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隽永,含蓄深沉(步骤一:点明语言特色)诗人不直说老屋易主,倒说燕子改换门庭,借“王谢堂”与“百姓家”的对比,(步骤二: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寄寓诗人对富贵易逝,繁华不再的慨叹(步骤三:指出表达的感情)
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点明语言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指出表达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步骤一:指出是某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答题示例1:(2007全国2卷)
新晴野望 王 维 (唐)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提问1】第三联两句中景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步骤一:指出是某字)诗人在这里用“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步骤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透过这蝠“写意画”,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步骤三: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或者:【答案】分别是“明”和“出”。
①“明”在诗句中有“白晃晃”、“亮闪闪”的意思。②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③“明”字充分表现了雨后初晴的景色特点。
①“出”在诗中有“秀出”“挺出”的意思。②雨后初晴,群山经雨水的冲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苍翠清新,轮廓分明。③“出”字写出了山的层次,突出了雨后与初晴的景色特点。)
【提问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答题示例2: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解释此词在句中的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把该词放入原句描述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离别的酸楚(步骤三:表达的感情)。 答题示例3:(2003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提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颈联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步骤一:指出是某字)。“咽”字形象地写出了泉水艰难地流淌在乱石之间的情状,读者仿佛可以听到泉水的呜咽低吟之声。“冷”字准确地写出了日光照在青松之上的情状,因为松林的青冷之色,原本温暖的日色也显得格外阴冷(步骤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而整首诗主要是渲染香积寺幽静孤寂的环境,表现诗人清高出尘的心境。“咽”“冷”两字正好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写出了这样的意境和心境(步骤三:该词烘托的意境、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答题示例4:(2004年全国B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提问】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闹”字用得好。“闹”字,运用了拟人修辞,赋予杏花以生命活力。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杏花怒放、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七
《古代诗词三首》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八
《古代诗歌四首》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九
《古代诗歌四首》
表达心情激动的古代诗句篇十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测试卷
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下文写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想到自己胸怀抱负,如今年岁已老,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于是悲从中来,不禁涕泪交流。
2.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A.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表明人们喜动喜热闹,所以他们争着、拥挤着、吵吵闹闹地渡过河去,一起走向江村;而诗人却喜静喜冷清孤寂,于是他一个人走向了寂寥的山林。
B.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C.诗人真实地抒写出了脱尽尘世烟火的隐逸情趣,又表现出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D.诗人以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显现出恬然超脱孤寂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3.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这首词的开头总述江南风物人情的美好,接着从景、事、人三个角度具体写江南的美。
B.七、八两句表达了作者久居江南,不愿回到家乡去的心情。
C.这首词的词眼是“断肠”,因为作者客居江南,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去,而内心又充满着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他觉得不回归故乡只能让人伤心肠断。
D.全词讴歌了江南水乡风光宜人、人物风流的美好情景。
4.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雨纷纷,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5.对下面这首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描写了泰山南北一片青翠,望不到边的壮观景象。
B.三、四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描写。“造化”指大自然;“阴阳”指山的南北。
C.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浩荡的襟怀和宽阔的眼界;七、八句既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勇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也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高大险峻。
D.最后两句由望岳写到登岳后看到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
6.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明妃,即王昭君。紫台,指汉朝皇宫。青冢是王昭君墓。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都压“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下句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更进一步写王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一去”句,“环佩”句承前“独留”句。
D.尾联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和对汉元帝的满腔怨恨。
7.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A.前两句的意思是:我这里秋风渐起,你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B.三、四两句的意思是:一路上风波险恶,你什么时候才能平安到达啊?
C.第五句的意思是:杰出的文人大都生平坎坷,好文章就像跟命运作对似的。“魑魅”本义为妖怪,此指奸邪小人。
D.最后两句由李白联想到屈原,把李白屈原并称,体现了作者对李白的钦敬;也想象到李白遇赦返回时途经汨罗,应会投诗赠送给屈原。
8.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A.首联点明登楼远眺的时间和地点,用“江城如画里”引出中间两联,第二、三联是对首句的具体描绘。
B.第三联中的“寒”和“老”,既表现出秋色已深的景象,又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慨。
C.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在这北楼之上,临风眺望迷人的风光,谁会不怀念它的建造者——谢眺的功劳呢?
D.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了对宣城的赞美之情,情绪是愉快的;后四句表现了对秋色已深,独自登楼的感慨,心情是寂寞的。
9.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A.第一句点明望见山的北面。“秀”既写景致秀丽,又引出下句。
B.第二句写出山势之高,同时点出了望雪之题。
C.三、四句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拿雨后天晴的景色和大雪纷飞时的寒意进行对比,突出了雪过天晴的美好。
D.全诗用词极为精练,例如仅用“霁色”和“暮寒”四字,就突出了诗题“余”字的意味。
10.对下面的诗歌分析欣赏,不确切的一项是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1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A.一、二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时间、情景。
B.第三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的表现。
C.全诗主要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不顾重病在身,吃惊地坐起来,激动得夜不能寐。
D.诗中的灯是“残灯”,风是“暗风”,窗是“寒窗”,以哀景衬托哀情,令读者黯然销魂。
12.对下面的诗词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浣溪沙 范成大
十里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秋晨气爽,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A.这首词描绘了田园丰饶、气候宜人的美景,赞美了田园旺盛的生命力。
B.上阕重在写景物,下阕转入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四、五句点明时近晚秋,渐觉凉爽宜人,末句写出作者的欢乐心情。
C.身着戎装的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明自己对保卫国土的重大责任。
D.本词显示了作者取景的匠心,作者徐徐展开画卷,景中见情。
13.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坡羊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两句是勾画秦汉建都的关中一带的景色。
B.“西都”是指秦朝都城咸阳和汉朝都城长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说秦汉时期统治者榨取民脂民膏而营造的无数宫殿,灭亡时都化为灰土。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老百姓对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14.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蟾宫曲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兀的般证果,澎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A.这支散曲运用借古喻今的写法,列举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故事的联想来体现作者针砭时势的意图。
B.作者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评价历史,认为秦末的楚汉之争是无足轻重的功名之争,流露出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低沉情调。
C.“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是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故事,即项梁、项羽杀会稽郡守而起兵,刘邦以巴蜀为基地创下帝业以及淳于棼梦入槐安国当南柯太守。
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曲中一语双关,承上启下,既是对韩信故事的评价,又是对当世人情世故的讽喻;既呼应了前面的韩信的故事,又导出“醉了由他”这种超然物外、不问是非的人生态度。
15.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庆东原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A.这首曲子开头以“忘忧草,含笑花”起兴,劝人忘记忧愁、笑口常开。
B.“劝君闻早冠宜挂”一句表现作者否定功名仕途,“挂冠”即劝人辞官。
C.“那里也-----”三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反映作者仰慕这三位历史人物,渴望像他们那样建功立业。
D.这首曲子表面上悠然洒脱、故作旷达,其实寓含沉重的伤时叹世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两个题目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6.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1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通过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8.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
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
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
19.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0.“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怎样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一篇:观雨 陈与义阅读答案
下一篇:芙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