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古建筑词句

| 好词好句 |

【www.guakaob.com--好词好句】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一
《描写古建筑的好词好句好段》

描写古建筑的好词好句好段

1、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门窗的形制则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2、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老虎洞在乾清宫露台南沿和御路、阶陛衔接处,有三个涵洞,高近两米左右,宽一米左右,名为“老虎洞”。

3、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4、御花园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5、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意思就是涵养天性。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6、养心殿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该殿清雍正时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正厅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为传给新皇帝阅读。

7、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祝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祝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8、西六宫指储秀宫,翊坤宫,长春宫,永寿宫,启祥宫,咸福宫。这六座宫殿,因整齐有致的坐落于紫禁城的子午线西侧,因而被统一称作西六宫,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子午线东侧的东六宫。而东、西六宫(有时又被称做东西十二宫),又像两腋般夹挟著中央的后三宫,因而与古代所谓的掖廷相对应。紫禁城

内廷西六宫,在明清两朝皆作为皇帝妻妾之居所。清朝在雍正朝以后的历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而是在东六宫和西六宫选定一坐空宫为寝宫。

9、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纵九横九。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10、太和殿也叫“金銮殿”,故宫中最巍峨、最壮丽的建筑,面阔11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式,黄色琉璃瓦,耸立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高35.05米)之上。大殿面积2377平方米,是我国现存、也是世界现有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

11、太和殿内外摆有大量特殊的陈设,殿前月台上摆的铜鼎、铜龟、铜鹤是大典时用来焚香的,它含有江山水固之意。月台上摆的日晷和嘉量,用来象征皇权。三层汉白玉台基每个栏杆下都设有排水的龙头,暴雨时可形成千龙喷水壮观景象,用来显示皇威。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帝王受天之命,合天之意,务使国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双龙下面的山海图案乃象征江山水永固。殿内金色的九龙宝座和屏风安置在高约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并置于六根盘龙金柱之间,以突出帝王唯我独尊之地位。藻井正中的蟠龙口中倒垂下一个大圆球,谓之“轩辕镜”,此乃辟邪之物,也寓有明镜高悬的含意。

12、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

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13、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仿盛京清宁宫,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14、交泰殿平面为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

15、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

16、储秀宫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宫院,因此后来将之和储秀宫前的翊坤宫打通,在拆除隔开两宫的宫墙和宫门后,又于原地新建一座体和殿,作为翊坤宫和储秀宫的连接之殿。储秀宫和长春宫的打通又有些许不同。长春宫是和启祥宫之间完全打通,两宫之间并未有任何一堵宫墙与之隔开,只有一座体元殿作为前殿而已;储秀宫和翊坤宫虽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体和殿,但在体和殿两侧,仍各有一道宫墙,与左右两侧原本的宫墙相连接,因此,只要将体和殿穿堂的宫门闭上,储秀宫和翊坤宫又可两相成为各自独立的宫院。

17、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

18、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二
《古建筑残损现状形容词及残损量的标注归纳》

古建筑残损现状形容词及残损量的标注归纳

一、屋顶瓦面

1、瓦件:松动(脱垄)、碎裂、残缺、缺失,按百分比算量

2、脊及脊兽:歪闪、缺失,按歪闪尺寸多少mm,缺失个数

3、瓦垄灰:脱落,用“严重”来形容

4、檐部及翼角:下垂,按数量mm

二、屋面木基层

1、椽飞望板:糟朽、开裂,按百分比,也可按具体数量

2、大、小连檐,瓦口:糟朽、开裂,按长度,或百分比

三、大木构架:拔榫、开裂、折断、挠曲

按拔出尺寸mm,裂缝宽度、长度或者深度,折断可说明折断部位及数量。

四、柱子:柱根糟朽、开裂、下沉

用“严重”或者糟朽深度形容,缝宽及深度mm,下沉数量

五、墙体

1、砖墙:风化、酥碱、歪闪,按面积平米或者百分比,歪闪方位及数量mm

2、夯土墙:风化,按面积

六、地面铺砖:碎裂、风化、酥碱、臌胀

砖规格较大可按块数量,大量可按面积或百分比,臌胀高度mm

七、石材构件:风化、断裂、走闪

风化面积平米或“严重”,断裂成的段数,走闪数量mm。

八、油饰彩画、壁画

1、油饰:

1.1单皮灰地仗:脱落、开裂、起翘,用“严重”或百分比

1.2麻灰地仗:脱落、开裂、空鼓,用面积或百分比

2、彩画

2.1单皮灰地仗:脱落、开裂、起翘,用“严重”或百分比

2.2麻灰地仗:脱落、开裂、空鼓,用面积或百分比

3、壁画:空鼓、起甲、粉化,按面积平米

九、其他

1、坡道:塌陷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三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 (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四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

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 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 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

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 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 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 土戚:阶级形踏跺

7. 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 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 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 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 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 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

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 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

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 举势:屋面坡度。

15.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

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侧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

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22. 分心槽:用中柱将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23. 移柱法:辽宋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建筑法)

24. 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

隆重的建筑

25. 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所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

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雨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

牙子下,成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课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a、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b、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c、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d、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e、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 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拱或卷头)。a、瓜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b 、万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c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d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e 、正心万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30. 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31.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 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其杠杆作用,有上下昂之分,一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

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

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35. 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36. 推出: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像两端推出,从而四条

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

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粱和踩步金梁)

38. 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秀巧

39. 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40. 托脚:支撑平傅的构件

41. 叉柱造:(上下柱交叉)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

叉立在下檐柱头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42. 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

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43. 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 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出

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45.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

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46. 草栿:是在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顶重量的梁

47. 乳栿:两椽栿。梁首房子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48. 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 明栿: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栿,与草栿相对

50. 平梁:一道两椽栿,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51. 扎(劄)牵:一般用于乳栿之上,仅长一架,不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52. 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53.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

在金柱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54.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55. 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大门,一般为两扇。 a 、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

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顶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b 、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 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

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 窗:唐以前一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a 、支摘窗:

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b 、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59. 平暗: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

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60. 平棊(棋):在木框见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形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

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粱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 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

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檐口曲线升起,唐宋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2) 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运用。佛光寺大殿。 3) 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佛光寺大殿。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4)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盝顶,单坡,平顶,囤顶。5)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62. 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63. 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64. 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65.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66. 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与大乘佛教相对

67.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68.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69. 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70.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71. 支柱:木质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72.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73. 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74. 支提窗: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75. 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76. 斗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77. 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78. 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79. 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

出的檐口构成

80. 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81. 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82. 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83. 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84. 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85. 寺:佛教庙宇

86.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87.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88. 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89. 佛塔(STUPA):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90. 佛塔(PAGODA):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91. 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92. 赤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93. 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94. 泥笆墙: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

95.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96. 亭: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

97. 城墙: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98.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99.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100. 拱廊: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遮盖,形成走道

101. 柱:梁柱结构中的垂直构件

102. 柱子:柱子圆柱状,从柱础到柱头间的部分

103. 柱廊:建筑有列柱的门廊

104. 柱头:柱子顶端部分,支撑古典柱式结构,比柱身宽,通常会刻意加以修饰或装饰 105. 相轮:伞状穹顶或亭,有时作为佛塔顶端的塔刹

106. 风水:与自然的调和,进而有让建筑趋于调和的体系

107. 脊饰: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

108. 轩:消暑的小屋,或是作为书房用的凉亭

109. 问廊:半圆形或多边形的拱廊或走道

110. 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111. 密教:与神秘仪式有关的佛教宗派

112. 密道:地下通道,通常位于柱廊下方

113. 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 114. 凉亭:位于景观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115. 清真寺:回教寺院,为回教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

116. 喇嘛:藏传佛教的宗师或僧侣

117. 喇嘛寺:藏传佛教寺院的俗称

118. 喇嘛塔:藏传佛教木塔,通常为瓶状

119. 棋盘花纹:以小块个体镶嵌成的棋盘状表面,如马赛克

120. 菩萨:佛的前身,有悲悯之心的灵体

121. 开间: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

122. 园:花园或庭院

123. 塚:古代埋葬用的土丘

124. 暗层:夹层,通常位于一楼与二楼之间

125. 殿:高大的厅堂,用于举行庆典或宗教仪式

126. 碑:直立石造标记,以墓碑最常见,呈柱状或板状,上有雕饰或题字

127. 椽:屋顶的木件,通常由屋檐边缘斜铺而下,支撑表层屋顶

128. 榭:凉亭或轩

129. 墩:长方形的基础,柱子或墙基部的支撑

130. 楟:石造外棺,通常装饰精美

131. 梁:梁柱结构中的水平构件

132. 梁柱结构:依靠直线条的柱与梁支撑的结果

133. 闾里: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

134. 壁缘: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窒息

135. 华拱:宋式的一种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栱

136. 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的作用,华拱一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

的第一层横栱

137. 泥道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栱(宋称)。最外跳的单层横栱 138. 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栱

139. 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栱(下方粗短),慢栱(上方细长)

140. 交互斗:位于横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栱

141. 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栱正中承托上一层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

的斗。一般有两个

142. 要头:最上一层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143. 柱头枋:在各跳横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清称正心枋)

144. 撩檐枋: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宋挑檐枋)

145. 平棊枋:最内部令拱上的枋(清井口枋)

146. 罗汉枋:在内外跳慢栱上者(清拽枋)宋用来表示斗拱出跳

147. 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148. 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栱的做法

149. 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横栱的做法

150. 插栱:全部都是偷心造的做法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五
《中西古建筑比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 (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

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 )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 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 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 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 变易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 )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 ,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 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六
《古建j名词》

1

2

3

4

5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七
《关于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关于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 (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

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 )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 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 念。中国建筑

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 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 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 变易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 )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 ,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 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八
《房地产常描述景观的词句》

房地产常描述景观的词句

2014-05-04 地产创意策划

以孕育金融中心区一座自然生态鲜氧社区的心情,创新设计每一寸土地。

不离繁华而获山林之怡,大隐于市而有林泉之致。

为了让名流在城市与自然之间找到一种生活的均衡,

纳藏花乡美景,拥揽湖畔清流,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踩过红地毯,避开闪光灯,放下名利、地位,于山水中朴素回归。 与自然对话,顿入禅境;伫立山中,听鸟语、闻花香、观山岩,以沉默独对世界壮阔与优美;

沿湖缓行,看水天一色,品波澜不惊,因淡泊而从容。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每一种色彩,都经过几十次的调配,

大匠运营,数年锤炼,每一栋,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地珍藏。 走进这片旷美疆域,呼吸纯净与浪漫的空气,

感受饕餮艺术、挥霍自由的淳朴与奢华,

感受生活中灵犀相应的贵族气质与自然韵律。

在这片自然与人文双重馈赠的土地之上,将前所未有地缔造一个崭新的富豪区。

整个区域浸润于水的空灵与轻逸之中,

在晨光熹微之际,踏出家门,无论从哪个府第,都可以让您轻易直达水畔,

随时尽情抱拥悠然河湾。

绿树与花草掩映,深藏起一片富贵与奢华的领域,其中的隐隐约约透析在阳光的光彩之中。

匠心规划4000平米的中央景观花园,汲取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将写意、灵动、温润、细腻,写进生活的闲情逸致之中,

将江南的万千风情见诸于这潺潺的流水,演绎着江南园林的经典气质。

湖居是对水文化内涵的延伸,是在恬淡与平静中包容厚实、磅礴。 从自然中人们更能品味生活的真谛,享受人生的悠悠岁月。

临湖而居,让湖面的清水洗净红尘的奢华,早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群的居住理想。

以全方位的自然角度,融入生活境界之中,让上层人士日益渴望的理想状态终归于实现

以法式西斯莱田园风情园林设计理念为总纲。

以六栋楼体围合而造,尽享中心湖景园林之美景;

超宽栋距,奢享眺望怡然大美;从社区入口开始,布局循序渐进、移步易景;

出则繁华,把控事业大局,入则静谧,独有的领域和归属, 以舒适、和谐、尊崇的姿态拥抱生活。

在清风中聆听,森林飒飒的叶子声、花丛蜂蝶的舞曲声,

还有灵动着的绿色音符,共谱着惬意生活的乐章。

自然无界,身心亦无界.在华府蔚蓝的天空下,生活、乐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

任凭岁月花开花谢,这里唯有缤纷。

生活,从560米湖岸开始,湖很近,心很静„„

每天进行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每天享受一次视觉与胸怀的宽广,每天面对一次朝阳和灵魂的升华,让生命回归。

沿湖岸而上,享受人生的起伏,享受每一个过程„„

房子散落在这样一个坡地上下,散步的时候,有时用力,有时省力,恰如起伏不平的人生。懂得欣赏的人,自然懂得享受景致的起伏和人生的变奏。

高低错落的变奏,是依照美的规律在造型„„

人造台地的错落起伏,使社区呈现立体式的生活场景。观景的时候,移步换景,行走的时候,上下其间,景观空间和人行空间的高低变化而使生活有更多戏剧性的情节。

最活跃的水,唤醒耳朵的灵感„„

喷薄而出的水,活跃而灵动。有起伏、有错落、有渐变、有重叠、有高潮、有尾声,宛如一曲水的音乐,生生不息。

台地的错落营造出最富美感的水,用眼睛来享受吧„

水一旦叠起来,就有了立体的美感。水的千变万化之妙,抑扬顿挫之韵,被一个“叠”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一部精彩的书,韵味悠长,含义深远。

开扬的,不止是空间,还有心情„„

有序的空间,才是美的空间,实用的空间。楔形空间布局运用透视美学原理,使空间和建筑摆布灵活多样,营造出空间收放的效果,并拉大了楼间距,让生活的私密得到保证。

生活漫漫,步子缓缓„„

社区北端的林荫大道是最悠闲的散步长廊,回家的路因此而变得不那么匆忙。高大的乔木,精致的灌木,园艺小品,休闲长椅,让生活的每一步都悠然自得。

静静走慢慢过,每个角落都适合停留,生活的滋味散落于此„„ 时间最适宜消磨在这里,用聊天,用咖啡,用小憩,用园艺„„组团之间的半公共空间也是家人和邻里交流的最佳场所,生活的诗意在这里弥漫。

是岁月久远的红砖墙,是繁花簇拥的砾石小路,

是绿篱长椅的午后小憩,是落叶飘飞的黄昏时光,

是梦想推动的秋千,是百里挑一的浪漫际遇,是享受一生的优雅时光„„

蓝光·诺丁山,生活的品味,就在这里。

云可以飘散,水可以流淌,

山随着四季的不同而改变着自我表现的颜色,大地也随着时光的变进成就着一方热土。

但郁郁苍劲的竹林以其有品有节的绿韵和心境自若的哲思永远重复着一个声音:

永恒的是家园,不变的是信念。有价值的珍品,才值得岁月的收藏。 生活如此,玉园亦然。这就是玉园的哲学!

田园丘壑,碧溪佳处,青石路旁,绿荫树下,那缓缓浮过天空的白云,轻轻的划过天际,潺潺流淌的小溪,与心灵共鸣,微微拂过的清风,仿佛呼吸到干草甜蜜的香气。大自然一切都是美丽的,林溪别墅,清风沉醉的田园,细细地品味,红花绿柳,山高水低,晚霞明月。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九
《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长治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Aug.,2009Vol.26,No.4

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

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

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西方古建筑;特点;文化特征K928.71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09)04-0085-03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

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们引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

“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

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

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

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间组织。宋朝欧阳修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收稿日期:2009—04—21作者简介:关

慧(1983—),女,山西长治人,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

·85·

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

长治学院学报

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难、

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

“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教堂,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其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

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皆神清而气肃焉”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神化性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

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

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1、务实精神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

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

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

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

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

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变易的内涵。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最后

·86·

关慧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

重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

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从古代起,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

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

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想象力的原因。力、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

实用、中庸。而在西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

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参考文献:

陆志宝.Touris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

[2]付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4]冯骥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5]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0.1.

CharacteristicsofAncientChineseandWestern

ArchitectureandtheirImpactsonCultures

GUANHui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ChangzhiUniversity,ChangzhiShanxi046011)

Abstract:Therearealotof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ancientarchitecture.Thesediffer-encesalsoreflectdifferentcultures.

Keywords:architecture'sfeatures;influence;culture;invention

(责任编辑王建华)

·87·

描述古建筑词句篇十
《中国古建筑史名词解释 真题》

四铺作 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中国固有形式

左祖右社 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

抱厦 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

一颗印 云南一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分布于昆明为中心的西至大理、南至普洱、墨江、建水、东至昭通。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金包银。印内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嫩戗发戗 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墨菲(henry killiam murphy) 美国建筑师在设计中国式建筑方面影响最大。在美国以设计殖民地式建筑著称。主持设计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还有长沙湘雅医学院、福州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北平燕京大学等校园、校舍和广州岭南大学的部分建筑,还设计了南京灵谷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堂。墨菲后来担任国民政府建筑顾问

经涂九轨 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

四阿顶 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土楼 客家人的住宅,出于移民的缘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形制:1、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须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2、无论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收山与推山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侧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不一致。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首都计划 近代中国由官方制定的较早、较系统的一次城市规划工作。首都计划把城市划分为6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对南京的街道系统做了通盘的规划,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城市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把住宅区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住宅区和旧住宅区。对于城市建筑形式也有专章规定,在“中国本位”思想支配下,极力提倡“中国固有之形式”,特别强调“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

舍宅为寺 南北朝时期,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

借景 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

地坑院 下沉式窑院是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

燕尾榫 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 侧脚与升起 侧脚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中国建筑复兴

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里坊制 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安济桥 河北赵县安济桥 ,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卷棚 又称为轩,是室内天花的一种。使用的位置常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结构由质轩梁、轩檩和轩椽组成。

样式雷 清代宫廷 在样式房供职时间最长的当推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

面朝后市 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四面厅 四面设落地窗,利于四面观景

华盖事务所 赵深、陈植、童寯于1932年在上海成立的,三人都是宾大毕业的。30年代初期主要活跃在沪宁一带,是中国近代实力很强的设计事务所。

以材为祖 所谓以材为祖就是木结构中的许多尺寸“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这些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

通面阔 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当心间 建筑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

九经九纬 纵横各九条道路

垂花门 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屋顶用勾连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基泰工程司 中国建筑师事务所中首屈一指的,以杨廷宝为建筑设计主要负责人。初设于天津。杨廷宝在基泰时期的作品,南京中央医院、南京中央体育场、谭延闿墓、中山陵音乐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都灌注了对新建筑民族特色的探索,尝试运用大屋顶和点缀传统装饰等不同的处理手法,设计中善于掌握整体环境的协调,作品表现出洗练凝重的格调。 举架 又称举折,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封火山墙 封火山墙是一种屋顶与墙山的组合形式,多见于江南。其墙山高出屋顶,呈阶梯状,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火灾蔓延,故得名。

明器 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巧于因借 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因的成功与否在于巧妙应顺地形地貌,恰当利用原有景物,使之充分显示其特性与本质美的机会。所谓借,既是借景。巧于因借的目的在于全天逸人,全天就是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人为加工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山水林泉增色。

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

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骑楼建筑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通进深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照壁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

轿厅 旧时官宦士绅宅院中停放轿子的厅屋。在第二进,也有与门厅布置在一起的,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轿的地方。

欲扬先抑 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来表达豁然开朗的效果。

塔院寺 以塔为窟的中心 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较多。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

溜金斗拱 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栱发展而来,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盛行于明清两代不用天花的殿宇内。

方上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大崇坟台。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椎体陵台。

出际 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称“出际”(也叫屋废),其长度依屋椽数而定。

石库门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喇嘛塔 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一带为多。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门(或称过街塔)形式出现。内地喇嘛塔始见于元代,明代起塔身变高瘦。

画舫斋 一种特殊的园林建筑,它的原型是江舟。常见的式样是把建筑物分成前舱、中舱、后舱三部分,也有不分舱的做法。

内宅门

金厢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工字殿 就是在平面图上看,两座大殿,平行布局中间加一条中廊,成为“工”字型,所以把这样的殿称之为工字殿。也就是前殿与后殿由中廊连接,使其成为一体,扩大体量,显出宏伟的气魄。

石库门

喇嘛塔(白塔)

余意不尽 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或把水面延伸到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以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或使假山的形状堆成山趾一隅,止于界墙,

犹如截取了大山的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或将进深甚浅的屋宇做成宏构巨制的局部。至于用匾额楹联来点景,则更可收到发人遐想、浮思联翩的效果,从而加深景域的意境。

藻井 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和斗八形。

步架与进深 步架 清式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廊步。

进深 1、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在建筑学上是指一间独立的房屋或一幢居住建筑从前墙壁到后墙壁之间的实际长度。进深大的房屋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但为了保证建成的建筑物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不宜过大。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 住宅就进深,是指住宅的实际长度。在1987年颁布的《住宅建筑协调标准》中,规定了砖混结构住宅建筑的进深常用参数:3.0m、3.3m、3.6m、3.9m、4.2m、4.5m、4.8m、5.1m、5.4m、5.7m、6.0m 。 2、指家具侧视面的长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5583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