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一
《写花的作文(桃花)》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二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总评:本文主要是从整体和局部两大方面对桃花进行了描写,表现出了桃花妩媚多姿等特点,使读者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这一片美丽的桃林风景。从整体来看,能抓住典型景物,观察细腻,文末一句“送给别人是清香,留给自己却是苦汁”,提升了主题。刚看到这篇作文,很难想像这出自一个三年级的同学之手。 点评人:泉州晓婷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我和妈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桃花园。还没来到桃花园门口,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就向我迎面扑来。 (远飘的花香引出主题,不错的开篇方式,但“来到了”后紧接“还没来到”不妥。) 进了(走进)桃花园门口,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粉红的世界,桃花有粉红的、深红的,在青翠欲滴的嫩叶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娇美。有的才展开两三片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一丝丝红公的花蕊顶嫩黄的尖儿,调皮探出头来。(;)有的还是小花苞,好像快要破裂似的。我轻轻摇了一下桃树枝,朵朵桃花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又好像刚刚下了一场桃花雨,叫人目不暇接,神迷意醉。(从细节处对桃花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一串排比展现出了桃花的多资多彩。) 我挨紧一朵盛开的桃花,一瞧,哟!有几只小蜜蜂和蝴蝶正在采花蜜,看见有人来了,那些蜜蜂便开始嗡嗡地叫着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也飞来飞去,一副害怕人类的样子。 (从侧面写出了桃花的香味。) 我想:“这桃花这么美丽,味道也应该(不)错!”我轻轻摘下一片小花瓣儿,放到嘴里舔了舔,哇!这可真苦!我想:(“)桃花把阵阵清香留给了别人,却把苦汗留给了自己(”我心想。),这种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由外表到味道再联想到蕴涵在桃花身上的精神,很自然。) 我不但爱桃花的美,也爱它的阵阵清香,更爱他“送给别人是清香,留给自己却是苦汁”的奉献精神。 (结尾简洁,直抒胸臆。但要注意关联语句的正确使用。)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三
《期末高一语文试题》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四
《写花的作文》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五
《题都城南庄》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六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练习三》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七
《《文心雕龙》-《物色》篇》
《文心雕龙》-《物色》篇
文心雕龙
内容摘要:本文对《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浅加探研,因为在现在文学与生活,政治紧密相关的情景下,文学难免会有些逸出它原本的发展轨道,有许多矫饰和虚浮,失真,我喜欢《物色》的原因不仅在于作者论述的文字清新优美,而且在这里刘勰还道出了为现代人所忽视的一些文学创作的规范。本文旨在通过阅读《物色》篇以及对其所做的一些浅层探研,希望“管中窥豹,以得一斑”。
关键字:《物色》 “物感说” 刘勰 自然
一、《物色》在《文心雕龙》中的地位及“物色”的含义对文学的作用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理论的专著,它的体系周密而详尽,讨论的内容精深,全书共有50篇,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叙述文学的基本原则和阐明各种问题的渊源流变,下不的主要内容属于文学创作篇。《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这部著作成书与齐梁之间,是魏晋时期最突出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方法是值得后人借鉴吸收的。
在这里,我想着重探讨一下《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因为《物色篇》的内容是有关于叙述创作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刘勰在这里主张作家创作应该遵循世间万物的变化,写作本身应该还原事物的本相,同时状物的语言必须简约,朴素,在肯定了外境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了创作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文心雕龙》全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段,论述的是作者肯定了自然客观景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即第二段,这里刘勰指出作家描状事物应注意的一些地方;第三部分为三四两段,总结了前代的文体的特点,并指出它所潜在的弊病,刘勰在这里提出了一些作家创作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物色》篇中,刘勰还运用了唯物观,来阐明“情物相召”的论点。
我认为,物色者,状物之色也,非本体者即为物,主要还是指自然万物,王国维先生在他的《释物篇》说,“物的本义不是万物,而是杂色牛,推之以名杂帛,后更因以名万有不齐之庶物,故万物乃“物”的引申义”。 “春秋代序,阴阳“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而作家的心理活动肯定要受自然的影响,例如春秋变化,时序更替等等,自然变迁有律,而人的创作也该顺着自然发展的轨迹,情以物迁,这就是对“物色”的内涵及其与文学创作关系的理解,正如《物色篇》所说,“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我看了许多龙学专家对《物色》的解释,他们大部分人都认为,物乃非人的一切客观事物,包括纵多社会现象,但是依我的理解,我认为刘勰所言之“物”乃是纯粹的自然,“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在《文心雕龙》前面几篇中,对“气”“貌”,“采”,“声”都是天地的“形”和“象”,而作家的写作都必须围绕天地自然的形貌而展开,作家状物要力求用最精练的语言反映事物的全部,刘勰反对的是文人堆砌辞藻,长片累牍。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他又指出,创作家要展开联想,不拘泥于形,心中酝酿宇宙的万象,然后在笔下用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写出,例如用“灼灼”来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依依”比喻杨柳下垂的容貌,为世间的万物找到最恰当字眼来描述,真真地做到“辞以情发”。严羽同样在他的《沧浪诗话》中写到:“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二、刘勰的“物感论”对文学创作发挥了巨大作用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还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如何将语言写得简洁而明白,“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攡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这里他以《诗经》和《离骚》为例,这是因为刘勰本人独尊正统儒家文学“(《原道篇》),但他同时还赞同《楚辞》的清词丽句,认为文人应该在维护正统的儒家文学的前提下应该多方面地学习各类文论的精华之处。
我们必须对世间事物有敏锐的嗅觉,学会从自然中寻找文章创作的契机,“5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在上古的正统文学,有如诗经,古人发明了简明恰当的字句来壮摹自然,这种水平后人往往很难超越,因此就很容易犯“繁句”“丽淫”之病,刘勰在这里主张“文贵时见,贱繁沓”。《诗经》与辞赋的一个很大差别在于,前者华而当,而后者丽而繁,词句繁沓的一个客观原因在于“物貌难尽,重沓舒状”,但是文人必须避免犯“繁句”之病的主观因素。晋宋以来文字力求贴切——“巧言切状”,文人之间的思维存在差别的,有时辞不达意,有时得之意外,朱熹曾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觉得这句话恰好道出了诗人作家的创作轨道,这里的“文章”的本质就是自然之形,只有内心充满悟性,深沉的体会能力的人才能在瞬间抓住“文章”的真谛,而这往往靠深思熟虑无法得到的。
陆机在他的《文赋》中已经写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私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由此可见,无论在任何的时代,遵循文学客观地反映自然是创作原则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哲学就是“物感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感物吟志”的说法, 刘勰还指出,心物交感存在两个阶段,首先“随物以宛转”,这指的是,作家首先要客观地遵循世界景物的规律,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自然中去,作家的主观行为必须切合客观事实,在创作时,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但是不能背离客观的实际。其次是“与心而徘徊”,这方面强调的是用心驾驭客观情貌,描写客观的事物必须与自身的心境相符合,作家选材也要切合主观情意。写更强调的是作家的能动性。刘勰在《明诗》篇中也写到“怊怅切情”,这是与“与心徘徊”相同义的,而在《诠赋》篇中明确地陈述:“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义必巧丽。”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尾声时,提出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作家是怎么以及如何充分展示世界,而人又是怎样以及如何成为“天地之心”的,刘勰在这里对《诗大序》中的文论观提出了他的不同观点,他认为一首诗不是因为人受到政治环境的激发而产生的,而是因为受到自然的感动,这种说法究其社会原因,就是在于刘勰所处社会时代,文学的政治因素逐渐弱化,而更加返璞归真。中国古代文人把世间万物看成是“气”以不同形式的存在,可见,万物一气,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思想,以次为哲学根基的“物感说”便是从情气相通这一点而衍生出的,这与西方的“世界客观论”是完全不同的。“气”是中国哲学说明万物之本源的本体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物感论”,“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津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的“文学物感论”想证明的是一个道理:“确认作家,作品与自然之间存在预定的有机纽带,正如母体与胎儿之间存在着脐带,作家不断通过”脐带“从自然吸取”养分“——创作契机与灵感。
在这篇中,刘勰对作家的辞采手法方面提出一些要求:“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家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有许多作家认为刘勰的这些说法是一种“文学迹化论”,“写气图貌”,“属采附声”就是将主观意象“客观文本化”,即“沿隐以至显,因内而
符外” (《体性》)。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八
《21.题都城南庄》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九
《诗经-风篇-周南-桃夭精致详释》
桃夭
桃之夭夭1,灼灼2其华3。子之4于归5,宜其室家6。
桃之夭夭,有蕡7其实。子之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8。子之于归,宜其家人。 1 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
2 灼灼: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的样子。
3 华:古代花字。
4 子之:这位姑娘。
5 于归:指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6 室家:家庭。
7 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果实累累的样子。
8 蓁蓁(zhēn):叶子茂盛的样子。
【赏析】
人们常说,穿上嫁衣是女孩一生最美的时刻。当然,让女孩美的不仅仅是那件漂亮无比的嫁衣,而是女孩成为新娘的那一刻,由幸福而发所呈现出的美,那种美是无可比拟的。仿佛所有的花朵儿在那一刻倾然绽放,幸福、娇羞、期盼、对未来的憧憬等汇集成一个个或深或浅的微笑。
感谢时光,让我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你。
《桃夭》叙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和作者对女子的美好祝愿。诗句清新淳朴,却有极强的感染力,读来就如喝了一杯浓浓的醇酒,让人在满口余香中感受着美的诱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闭上眼睛,感觉自己身在一片桃花海中,满眼是欲开盛开的桃花,随风吹过,轻闻一缕桃香,轻抚一抹桃蕊。可是古人与我们不同,他们对于美的表达很含蓄,当然不会像现代人一个劲的称赞“美,好美啊,太美了,美的一塌糊涂。。。”,古人全篇不言美,却无处不透露着美。美、美、美,怎一个美字了得!
诗中之人美的让人心动,但却没有一个字在描写这种美,而是开篇先是大写特写满山桃树,繁花盛开,遍山艳色粉红;而后似把景色由远处拉近,映入眼帘满树密密麻麻的桃子;最后把镜头转向桃子之旁葱葱郁郁的桃叶。三幅风景画,无论哪一幅都美的让人心旷神怡,都美的让人感觉身处世外桃源。然而越是这样美的景色,越是衬托出了人的美。诗中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来隐喻男女盛年,到了嫁娶的年纪。用植物的繁盛和人的盛年两相对照,相得益彰,更增添了诗中自然景物的寓意美。
“夭夭”可以理解为绚丽茂盛,也可以喻为挺拔婀娜,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气势,又有种袅袅婷婷的气质,好比美人妖娆艳色;“灼灼”则可以解释为明亮、照亮之意,好比桃花粉红而闪着艳光,让人不禁想起“美人如花”。诗中对美丽一再的铺陈渲染,而后引出了披着婚装的少女,此时在众人心中,少女身材如桃树一样俏丽,行路如桃枝一般摇曳多姿,脸庞如桃花一样艳美,可谓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沉鱼落雁。这样的出场由缤纷绚烂的桃花烘托而来,有谁能不为之倾倒?《桃夭》也因此成为后世描写美女的词宗诗祖,像“艳如桃李”、“人面桃花相映红”、 “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等,都用桃花来比喻女子的美丽。
诗歌里的家同样也美的让人心欢,“子之于归,宜其室家”,“子之于归,宜其家人”,一个美丽的姑娘就要嫁人了,她不仅明艳动人,而且将会“宜室”“宜家”,给夫家人带来吉祥和幸福,这说明她的心灵一定也是善良的,性情也是贤惠的。这样好的姑娘,她所嫁的夫君一定也不会错。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这宜于迎娶婚嫁的春天里,那名新郎穿戴整齐,既俊雅,又健壮,像棕树一样挺拔。此时,他激动万分,等待着和新娘相见相拥的那一刻。整首诗都带着庆贺祝愿新婚之喜的浓厚味道,充溢着和和美美,快快乐乐的气氛。
诗歌的韵律美得让人心舒,诗歌重章叠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通过反复的咏唱,
强化了意识,加深了印象,把美的事物不断加诸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使人如聆天籁,舒泰无比。
【译文】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桃花盛开的样子篇十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简版)》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
(1)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①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②。 海棠不惜胭脂色③,独立蒙蒙④细雨中。
【注释】①巴陵:今湖南岳阳市。②园公:作者借居在很小的一个园子, 自号为园公。③海棠:花名。胭脂色:化了妆后的样子。④蒙蒙:下小雨的样子。
【翻译】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经是新花嫩叶装点着春光了。这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风和日丽,蜂蝶纷纷,把春光点缀得更加浓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 如果寒潮夹着风雨侵袭来了,就会发生“倒春寒”,这些花儿叶儿就要遭受摧残。
(2)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h【注释】
① 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 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谷,山沟。
③ 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译文】
云雾弥漫在枕边,山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
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3)偶题(其一) (宋)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翻译】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哪里想到云却是从地下升上天的呢。
(4)赠刘景文 (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词解】
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5)春晚二首(选一)(北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译文】
三月残破的花落下又有新花争相开放,小小的屋檐下每日都有燕子飞来飞去,半夜了,杜鹃鸟还在泣血悲鸣,似乎不肯相信春天已经逝去,认为其一定能将它唤回。
(6)浪淘沙(其八)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淘、漉:过滤。
【译文】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7)至节即事(元)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词解】
至节:夏至或冬至的节气。
名纸:名片。古代发明纸以前,削竹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或叫名刺。纸发明以后,书名在纸上,称名纸。
绣幕:装饰很漂亮的窗帷或帘幕,这里指大户人家。
浑:简直。
呼卢:古代一种赌博游戏。共有五子,五子全黑的叫“卢”,得头彩。掷子时,高声喊叫,希望得全黑,所以叫“呼卢”。
【译文】 到了冬至节,京城中的天色还是刚刚拂晓,缭绕香烟已经弥漫京城了。人们用纸钱祭奠先人,并且互相道贺节日。大户人家的绣幕完全敞开着,都在冬至节的时候,做那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家家趁着假日,从容地玩着。
(8)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②郎中:官名。 ③地白:地上的月光。 ④栖:歇。 ⑤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
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夜已深了,秋露打湿庭中桂花。那幽幽的芳香仿佛是思念的一只手把我牵引。明月当空,难道只有我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又有谁不在对月感怀,神驰意远呢?只是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9)兰溪棹(zhào)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②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棹,读zhào。③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④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⑤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译文】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10)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已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
(11)望江南 (唐)温庭筠 体裁: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12)梦江南 (唐)(皇甫松) 体裁: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释】
①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③潇潇:形容雨声。
④驿: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
【译文】烛光暗淡,画屏模糊,词人于梦中又回到了梅熟时的江南;仿佛又于静谧的雨夜中,听到船中笛声和驿边人语,亲切无比,情味深长。
(13)咏怀古迹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①明妃:指王昭君。②去:离开③朔漠:北方大沙漠。
【译文】
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14)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15)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①都城:国都长安。 ②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③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去年的今日,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座门厅当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的艳丽绯红。如今,那美丽的面庞不知到何处而去; 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
(16)蝶恋花 (宋)苏轼 体裁: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解】
①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 ② 柳棉,柳絮
③ 悄,消失。④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
【译诗】 残花凋谢了, 枝头结满了小小的青杏。 燕子翩然飞来, 在绿水人家轻捷绕行。 风中的柳絮越飘越少, 春天就要远去, 到处生长着青青的芳草。 一所庄园,秋千荡入云霄, 墙外蜿蜒着一条羊肠小道。 我走在被贬谪的路上, 耳边传来美人的欢笑。 命运驱使我走向远方, 那笑声在耳边渐渐听不见了。 天生我这副多情的心肠, 被无情的命运驱逐,也自生烦恼。
上一篇:童年最快乐的事100字
下一篇:描写小动物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