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一句话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一
《论语作业,关于论语中一句话的感慨》

读论语之略有所得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点想法 论语,是一本书,一本大书。孔子,是一位圣人,一位至圣先师。

每周三晚,清风相随,皓月相伴,读论语,诵论语,在论语课上认真又学习了这门圣人之学说。如今,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已经过去,我对论语也有了新的认识,感谢颜老师带领给我走近论语、走近孔子,感谢颜老师带给我的思考和感慨。

且不说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于世俗教化亦影响重大。众所周知的是论语中充满孔子对弟子关于如何成“仁”的教诲,由此可见,孔子教育我们的是要“修身”,让自己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君子”,是将来才有为对家国社会服务、负责第一前提。修身养性,便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谨言慎行,礼行天下,强大内心,完善自我,善待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颜渊篇》和《论语·卫灵公》两次出现,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我对这句话感触也很深。如果仔细对比这两句话在不同的情景下的相同之处,我觉得都是孔子在教育弟子要知礼行礼,向仁学仁。而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人活于世,必有所欲所想,亦必有所厌所恶。我们行当所行,乐当所乐,得当所得,生活就应该充满如此乐趣。但是,在我们行自己所欲所想之事时,我们不仅要守法,还要一切行为要以“礼”为标准,在道德的标尺上写下越攀越高的注脚。我们应该时刻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准则,时刻提醒自己,让这句名言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尝试去强加给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学会“爱人”。有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我能和一些人成为关系很好的朋友,其实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设身处地为彼此考虑,能够做到互相温暖,即便有时有了矛盾,彼此也能恕人恕己,最终以欢声笑语收尾。

从身边做起,从与朋友、与家人相处做起,再到与社会上各色人等相处,让我们秉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相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更加符合“礼”的规范,更加和谐。我觉得孔子所言的周礼,放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制度和普适的道德。我们仔细思考设想一下两千年前,当时虽没有发达的物质条件,但是孔子携儒家学说横空出世,孔子以其宽广的胸襟、浩瀚的智慧、高尚的操守为后世树立起圣人的榜样。孔子以“仁”教育弟子,引导弟子知礼、学礼、行礼,不得不说当时的社会风气良好,民风淳朴。同时又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想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让我想起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比之两千年前简直有如天壤之别,但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即“礼”行的程度十分让人堪忧。

其实,一直以来新闻中总会有不和谐的事件产生,每次都使我开始思考社会和时代,却似乎一直不得要领。在仔细学习了论语之后,我意识到根源也许就是人的本性之一——自私。人的本性在没有受到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而显现出其丑恶的一面,所以十分有必要重新进行“礼”的洗礼。我们应该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反思己身。其实也可

以这样说,我们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方式,那么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方式对待他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意识和决心,通过努力,实现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具有健康价值体系的社会岂不之日可得?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去仔细诵读论语,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自我。

我们读论语,不仅是更深刻理解论语、了解圣人学说,更是要将论语中的精华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光大,让“礼”之实质得到践行,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为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让我们着微笑一起努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加油!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二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远游,有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

子游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食不言,寝不语。

席不正,不坐。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道不同,不相为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爷,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为知人也。”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三
《论语一句话赏析》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四
《论语中关于诗经的句子》

论语中的诗经 下面是带“诗”及带有关具体诗的章节。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五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六
《论语的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的关系》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七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解释》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思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意思就是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于下位而毁

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

2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

2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3、君子周急不继富。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对于穷困危急之人的帮助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富贵人家的帮助并非锦上添花。

24、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25、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2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2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2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29、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说: 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30、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3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32、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人渊博广泛地学习文化、文明,并约束于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3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意思是: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34、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3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是: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3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有敬畏之心。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有道德学问的人,三是敬畏圣

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而无敬畏之心,对大德之人怠慢不敬,对圣人之言侮辱不敬。”

3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39、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4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41、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只计谋于道,不计谋于食。耕田也有饥饿的时侯,学道也可得禄食。所以君子只忧道之不明不行,不忧贫不得食。

42、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

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4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法来实行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啊!

4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45、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说:“那怎么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4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47、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意思是:子夏说:虽然只是小路而已,但是也一定会有值得欣赏的景色:相反如果走得太远恐怕就会有泥泞了,正因为这样,明智的人才不会这么做。

48、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意思是:子夏说: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49、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客观自然规律,就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的礼义礼节,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明辨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50、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有德行的君子,与人相处恭敬谦逊,与世无争。如果一定要找他有所竞争的地方,那一定是见他在比赛射箭的时候。 仔细观察他将要开始射箭的时候,一定是先行礼,后上场, 射完之后,必与一同射箭的人一同下场来,胜者敬酒, 君子之争就是这样的情形。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八
《论语句子》

论语名句

一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

【原文】 子曰:‚道(2)千乘之国(3),敬事(4)而言,节用而爱人(5),使民以时(6)。‛

【注解】

(1)本句摘自《论语〃学而》

(2)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3)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4)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5)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6)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

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拓展延伸】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创新思维】 一

孔子说:治理有能力出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时,应该要谨慎行事以让人民感受到我们的诚恳信实,进而使他们能信赖政府,对国家的财物要节约使用以爱护体恤人民,在需要人民服公役(劳役或兵役)时,要选择农闲的时期以免过度扰民、防碍生产。 孔子此章主要在点出处理大国国政时,要注意三件事:敬信--争取人民信赖;节用

--经济问题;役时--服公役不扰民。事实上这里还隐藏了一个半的问题,这一个问题是为何要加上‚道千乘之国‛这几个字呢?难道说治理万乘之国或百乘之国就另有其它方式或秘诀吗?至于那半个问题就是‚使民‛。

先来看这半个问题吧!‚使民‛在论语中共出现5次,其中3次说明为政之道的,皆作使人民服公役来解。公冶长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儿的使民也义可解为:需要人民服公役的原因和时机都相当合宜。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儿的使民如承大祭是说:要以执行盛大祭祀时一样恭敬郑重的态度,来役使人民服公役。

另有一章即为争议焦点的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此章应该也是指为政之道,所以小弟将之视为使民的倒装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则解为:在使人民服公役时,对于那些已经了解役使工作内容及方法而可以顺利役使的人民,便可让他们直接依照着其已知的方法去工作了;但对于那些不了解役使工作内容及方法的人民,就应该先教导他们正确的工作方法,之后才开始让他们工作。

这种解法亦与下列三章相呼应。子路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表示当时真可能有人并未教导人民作战的技能,便驱使人民服兵役上战场的。子路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是

强调教导人民作战的技能亦须要一定的时间,为免弃民之议,贤人应准备有妥善适当的时间来教导人民作战的技能。至于宪问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更是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相近,皆为倒装句。且‚民易使‛若可解为易使民,则民可使由之当然应可视为‚民可使,由之‛而解为‚可使之民,由之‛了;又既然民可分为易使与不易使;自然也应该有可使与不可使之民的分别了。如不然一定要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视之,则可由‚不可‛下手。‚不可‛解为不可以但是不可以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不应该而不可以‛,另一个则是‚很难做到(不可能)而不可以‛之义,论语中‚不可‛共出现于35章,其中至少有15章(含本章)其‚不可‛可解为或最好解为‚很难做到(不可能)而不可以‛。如此则解为教育人民,只能作到让大家知道待人处事的方法,而使之遵照着去做;但是却很难让大家都知道为何要以这些方法来待人处事的大道理。

看完了这半个问题再来就来分析一下剩下的那个问题:为何加上道千乘之国这几个字呢?先看看另一章与本章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章意为子贡向孔子请示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必须生产充足的粮食,整备一定程度的武力,之后还要施行教化使人民能信赖政府。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自这三件事中去除一件的话,应该先去除那一件呢?孔子说:那应该先把军备放到一边。子贡再问:如果还是迫不得已,一定要自

这剩下的两件事中再要去除一件的话,应该去除那一件呢?孔子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放弃粮食吧。因为自古以来谁能不死?但是一个群体之间如无相互信赖的话,这整个群体都会无法生存下去的。此章揭橥的为政三件重要的事:依次为民信、经济、国防与道千乘之国这章相对照:‚民信‛与‚敬事而信‛,这信是一样的;‚足食‛与‚节用而爱人‛俱是指经济问题,况且节用是节用国家的财物,而粮食正是国家重要的财物;‚足兵‛与‚使民以时‛;因使民为要人民服公役,这公役亦包括兵役。

由此可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只是千乘之国的为政之道,也是万乘之国、百乘之国的为政之道。

‚道‛,治理。‚乘‛,兵车。‚使‛,征用。‚时‛,农闲之时。此章的大意是: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道千乘之国‛一句,说明事之大。治理国家本来就属天下最大、最难的事,况且还是千乘大国,就更大更难了。古时八百家出车一乘,千乘之国应有四百万人口。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治理大诸侯国,对于天下大事和难事的基本态度:即大事其实不大、难事其实也不难,只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小事做起、做好,也就能把国家治理好。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圣人的‚大智慧‛和‚大能耐‛,治国其实要‚务本‛,要‚务实‛,要从小事做起,要把小事办好。这不是与‚大象无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九
《论语十则__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论语十则 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 , );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 );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 , );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 );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 );

11.《论语》中“( , )”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 )”;

12.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 , );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14.《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 , );

15.《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 );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 );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 , );

18.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 , , );

19.《<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 , , , , );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 , );

21.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 , );

22.《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 , );

23.《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 ); 24.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 , );

25.《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26.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 );

27.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

附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9.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任重道远;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6.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2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中的一句话篇十
《《论语》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我不懂爱自己,也缺乏权利意识,这是我早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非常讨厌我自己。

最早可以追溯到在大兴的时候,我跟李文博教授交流过很多,甚至在一起抱头痛哭。就是都在“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个问题上迈不过去。我也不觉得“安贫乐道”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对自己物质上的苛刻从来无所谓。同样地当然知道自己身为人夫和父亲的责任。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但是从来没有对自己亲人不负责任的主观动机。我热爱家庭生活,愿意给家人烧可口的饭菜,打扫卫生,喜欢家庭和乐相处的氛围。但是,我总是忧心忡忡,内心很难开心。我讨厌这一点。我知道让我跟大家所有人一样地不开心不快乐的社会根源在哪里,我不希望自己无所作为,更不能跟别人一样做到漠视这些存在去追求自己个人的好处。这些又回过头来影响个人自己的生活,感情世界也变得脆弱和不堪起来。这使我加倍痛苦。由于我的敏感和实际接触的来源,今年注定要发生什么,而且我一直在为此做着准备,参与了一点点工作,内心是渴望和期待来一场大风暴涤荡污泥浊水,换来清新祥和。许多朋友,跟我一样,甚至终生都在为此而寻找。大家都在饱满地等待,要准备时刻参与进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不会在这个时候退缩。

正如你所说,生活每天都在进行,没有一刻可以不要金钱,你改善我们共同的处境异常艰辛地工作。大年初四就只身去无锡工作。对此,我除开深深地感动之外,更是无比的自责。

现在的情况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领导不能给我安排进去的工作,也就没有待遇,因为还有很多变数,实际风险非常大,殊死的搏斗.但是,又要求我不要离开北京太远.

我个人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事情,希望较好地解决经济问题。直到年29,我都在等着跟中国森林接洽。李健希望从根上解决农业技术-产品-精确应小营销问题。这个想法是对解决中国农业和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而新重农主义的社会政策,将是中国问题根本解决的国际战略。现在已经有很好的技术措施储备,但是困难仍然很多。我无所谓,只要待遇合适,时间长一点,工作难一点,一样地可以做。因为这些思路符合我内心的认识,要为后共时代准备社会重建做准备,这是我不停止学习晏阳初,四处跑农村积累方法以求寻找的主要内容,无论怎样都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我知道GM是暂时的,建设是长远的。

找到一个既能围绕这个目标做,又能解决经济的事情,真是很难。心里好乱啊。

春节团圆,我真是希望好好安静下来„„我知道,你们很难原谅我的„„未来一段的生活该怎么安排,我真是很没底„„期待、彷徨!

最后,我仍然是乐观,充满自信,如果转型,我50岁开始从零起步,都能做到比很多人好,哪怕开个小饭馆,我都门庭若市;如果失败呢?到时候就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情了,那时侯就不是一点点钱能做什么的了!

天佑中华„„

重申一遍,我爱你们,爱生活,也希望被你们爱着~~~

《论语》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

作者:储成仿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1-31

秦晖先生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2012-1-11)、转载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2-1-29)的一篇题为《〈论语〉如何成为经典?》的文章,我以为,是我连年来所读到的研究《论语》、孔子以及儒家的一篇力作。

秦晖先生切入他的论题是从谈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开始的。顺便,秦晖先生也提到了另一部书及其作者。秦晖先生说:“其实,最近走红的另一部关于〈论语〉的畅销书,学术水平如何且不去说它(作为通俗读物也不宜苛求),单就这评价观念就低俗得很,在尊孔的旗号下几乎把孔夫子描绘成了权势的‘看家狗’,要说糟蹋孔夫子,真是莫此为甚了。幸有李零的书在,真还是可以给夫子挽回不少形象的。”我以秦晖先生所言为然。 沿着秦晖先生的分析路径,我发现,自汉武帝以来,随着专制皇权的出场,专制皇权为了使自己的垄断统治效益最大化,硬是使用强权鼓捣出了一个主义——儒家(汉武帝与董仲舒联手硬是弄出了一个“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个领袖(活人帝王、死人孔丘)、一本最高经典——《论语》(世间广为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完全无异于另一种版本的“红宝书”),这样,孔老二就一下子从“丧家狗”变成了“看家狗”,举国读书人就从士人变成了文痞,国学教授也就摇身一变,从塑造民魂、开启民智的“工程师”变成了依附权贵、谋取暴利、专门向民众灌输“迷魂汤”(美其名曰“心灵鸡汤”)的“麻醉师”了!

感谢秦晖先生和李零先生!是这两位先生帮助我们还原了孔丘的本来面目:孔丘本来就是一只“丧家狗”而非是“看家狗”。作为“丧家狗”的孔丘先生的论著《论语》,自有它的真善且美的一面。可不是吗?我读《论语》的感受就与某些“讲坛明星”不同有异:整个《论语》尽管洋洋大观,但我从《论语》的字里行间里发现只有一句话最为值得欣赏,这就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第八》)我以为,这句话,恐怕才是整个孔子学说(儒家?)立德求仁、立身处世的精髓!

下面,请允许我把这句话分为两个层次,来谈一点我的肤浅感受。

第一个层次:“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首先,请允许我把行文字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白话文转译一下,我以为,这行文字的大致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里,而到头来却混得穷困潦倒、地位低下(“贱”:孔子主贵贱、否平等,这是孔子的软肋、死穴),是可耻的”。

你看!孔子这话说得有多好!为了准确理解孔子的微言大义,我不妨举例说明,例如:一个人(张三),他智力正常、肢体完好,又生活在一个机会平等、创业自由的国家里,然而,他就是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得过且过、及时享乐、坐吃山空,最后弄得穷困潦倒、毫无尊严,这一可耻的状况的形成,怪谁呢?答案是:谁也怪不了,只能怪他自己! 请问:孔子此言说得对还是不对?我想,只要是一个理智常态的人,都会认为孔子说得对!那么,请接着看这句话的第二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同样,请允许我用现代汉语白话文把这行文字的意思转译一下,我以为,这行文字的意思大致是:“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既无自由又无民主的专制国家里,然而,在这样一个假恶丑横行、真善美遭殃的体制下,他却混得腰缠万贯、官高权重、人五人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个人肯定是可耻的”!

瞧!孔子这话说得太好了!或者这样表达:如果说孔子这句话的前一个层次说得很好的话,那么,孔子这句话的后一个层次说得就更好了!何止是好,可谓是“相当的”好,好得不得了了!

好了,行文至此,话语最好还是适可而止、就此打住。基于此,笔者也就无需围绕主题去做更多的阐释和发挥了。可以想象,如果笔者“不识时务”还去旁征博引、大发宏论,那么,这篇可怜的小文,其命运就有可能落入胎死腹中、无疾而终了。

好了!话说至此,回过头来再读秦晖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感到,恍惚间,一个真实的孔子在我眼前飘然而至:这是一只“丧家狗”的孔子!这是一个口里朗朗念着“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以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的孔子!一个秉持着独立人格,行走——周游列国,落座——传道授业的孔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7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