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篇一
《一个走运的人阅读答案》

一个走运的人阅读答案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一个走运的人阅读答案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

18.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4分)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19.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21.“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4分)

六、(20分)

18.(4分)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19.(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一个走运的人阅读答案

20.(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21.(4分)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篇二
《一个走运的人阅读答案》

一个走运的人阅读答案

19.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21.“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4分)

六、(20分)

18.(4分)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19.(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一个走运的人阅读答案

20.(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21.(4分)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篇三
《一个走运的人和3篇文言文阅读答案》

18.(4分)第二件事:我看到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19.(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

20.(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21.(4分)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翻译】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国的君主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啊?”祈奚回答说:“解狐可以。”君主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因此晋国的君主举荐解狐接任。后来君主又问(祈奚):“谁可以担任国尉一职?”祈奚回答说:“午可以”。君主说:“(午)不是你儿子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这篇文章是赞扬祈奚的,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荐人唯贤,一心为国的高尚品质。)

10.A 11.D 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他感到很晦气,闷闷不乐地返回宫中,马上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下淬则见蛇,这恐怕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使用他,是二不祥;使用了却不信任他,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泽遇见蛇,泽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12.B(2分) 13.D(2分)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 15.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母亲就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

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我厌恶天是圆的。’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他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我也讨厌。’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达必定爱好圆。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直的品德。唉、唉,次山啊!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生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交;唉!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

8.C;9.D;10.C 11.(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篇四
《人的潜力 阅读答案》

人的潜力 阅读答案

1、概述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根据。(总计不超过50字)(3分)

① 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

② 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

③ 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

2、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中的“这里”指代的是 大脑(2分)

3、第⑦段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 和做比较 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经突触

21、对⑥⑦段说明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2分)

A:刺猬大脑中有几十个突触,老鼠大脑中500多个突触。

B:人的大脑中有1000亿个突触。

C:列宁大脑中有1015个神经元。

D:大脑中突出数量越多,动物越聪明。

22、第⑥段加点的词“一般认为”为什么不能去掉?(2分)

答: 因为这是说明文,这样写能够让文章文字更严格,更具说服力 神经元有丰富的神

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篇五
《现代文阅读精选答案第一篇--第六篇》

(一)《点燃一个冬天》

16.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4分,每处2分,概括合理均可)

17.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答出两点即可)(3分,每空l分,言之有理均可)

18.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3分,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4分,言之有理即可)

20.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 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6分,每点3分,言之有理均可)

(二)《父子的母校》

13.(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14.(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3分)

15.(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

他明白了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16.(4分)(符合)①③ 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

(不符合)② 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17.(6分)示例:

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

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

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2分)

(三)《一个走运的人》

18.(4分)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19.(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

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

20.(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21.(4分)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四)《父亲的自行车》

20.(4分)(1)“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2)“我”和弟弟翘首以待争提食品的情形;(3)父亲夜晚送儿治病的温馨情境;(4)父亲风雨无阻送儿上学的艰辛之景。(每点1分,,意对即可)

21.(6分)示例:

A处:①运用神态描写。“没有吭声”‘神情沮丧”细腻地描摹出父亲丢失自行车后伤心的样子。②巧设悬念引出与丢失自行车相关的往事,同时与文章的结尾照应。③把丢失自行车与“我”当年走散光景巧妙地进行类比,表现出父亲对自行车的珍爱之情。

B处:①运用动作描写。“穿过”“跨过”“冲去”等连贯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我”与弟弟的喜悦之情。②“当„„便„„”句式,写出“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其等待心情之切。

C处:①运用语言描写,“爸爸回不回来呀 7”“好像有”细腻传神地写出弟弟盼望父亲归来的情景。②“侧耳倾听”、”失望”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弟弟焦急等待父亲归来时可爱的样子。

D处:①“累得满头大汗”“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肖像(细节)描写,具体写出送孩子子们上学的艰辛,折射出深沉的父爱。②以“数九寒冬”和“雨天”为典型环境,突出父亲的艰难与不易。(每处3分,分析2分,表达1分)

22.(4分)①点明了父亲送儿治病的时间;②通过不同时期(夜晚)的景物,渲染了温馨的气氛。③突出父亲送孩子上医院的艰辛,表现父爱的主题;④景物描写被赋予了情感,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每点2分,写出2点,意对即可)

23.(4分)①构成行文线索,串起父子生活情境的点点滴滴。②寓情于物,再现父亲对儿女的挚爱之情;③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每点2分,写出2点,意对即可)

24.(6分)略。(中心明确2分,感情真挚2分,语句通顺2分)

(五)《看火车》

17.(4分)A. 等待火车 B. 恭敬、失望 C. 兴奋、胆怯 D. 不舍、失落

18.(4分)叔父花三毛钱,能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来到渭南镇的经历,让我对火车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渴望看到火车奔跑的样子;是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

19.(5分)

(1)(3分)运用环境描写,渲染站台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们四人失落的心情。

(2)(2分)这是一种友善的笑。中年男子被我们的“傻”所感染了,心生对我们的喜爱之情。

20.(2分)以“看火车”为题,交代叙述的事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1.(4分)坐火车时的感受同看火车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了看火车时感觉的美好。(2分)凸显文章的主旨:少年的往事,往往因其朦胧的面纱,而保持着美好和天真。(2分)

(六)《家是一棵流泪的树》

12.(1)抱怨 落泪的冲动 (2)因为朋友从来不回家看望父母,也从来不给“我”寄一点新疆特产,因而埋怨;当“我”得知“他每天吃的是压缩干粮,喝的是70摄氏度就沸腾的雪水。集训途中,因为海拔过高缺水,甚至只能用尿液来使自热米饭升温”等实情时,便感动得想落泪。

13.他一下车,便直奔路边的一棵大树,抱住它,泪流不止。他将脸紧紧贴着树干,双手抱住树干不松手,呜咽着,抽泣着,任由脸泪将树干打湿。一会儿,他停止哭泣,用手轻轻的抚摸着树叶、树干,然后,再一次抱紧树干,泪又一次从脸上倾泄下来。

14.我选B句。此句中,朋友用朴素而简单的语言表现了一位在外工作的儿子对父母的孝顺,并设置悬念,与文后“长不出一棵小草,更没有绿树”相照应,很好的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15.思念家乡是游子永远的情愫。因为三年没回过家,因为三年没见过绿色,看到了绿树,就看到了家,就想起了家,那种思念,那种激动,让人情不能自已。因而,家就是有绿树的地方,家就是让人流泪的树。

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篇六
《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略

2(6分)(l)缚 拓(2分,每处t分) (2)番-帆 幅一副(4分,每空1分)

(3) 参考示例:或许青春的天空时宥阴霾,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求自己的一片蓝天。(2分)

3. ⑴ 大人国 ⑵答案示例: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4综合性学习

⑴【解析】提取主要信息。难度比去年略高,信息阅读量大,要求的信息点多。

答案示例: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首播时长和总投资都逐年递增,先后推出多部纪录片精品,但与故事片 的产量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远远低于故事片的产量),纪录片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⑵答案示例: ①精心选择主题 ②独有饮食文化展示 ③剪辑方式新颖,技术设备先进 ④情感传递性强 ⑤文化认同感强

⑶【解析】拟标题。难度大,要求把握整体材料,侧重考查纪录片的核心意义。

答案示例一: 体验中国独有文化

答案示例二: 见证中国人文历史、社会发展的轨迹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答案:(一)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5—8题共18分) 5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

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 3分) 6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

7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8(4分)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㈡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9—13题,22分)

9. (4分)答: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答: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

11. 答: 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2. (4分)答: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答: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比如: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勤奋学习的习惯,爱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好的习惯和能力都是每一个用心的同学可能养成的。(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15分)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4—18题,15分)

答案 :14.(4分)扩充 交换 只(仅仅) 道歉

15.(4分)(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两个“使”1分、翻译通顺1分)(2)

(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休祲”1分,翻译通顺1分)

16、B(3分)

17.(2分)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18.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四、略

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篇七
《赏析题欣赏》

感悟赏析题

1、(2007年中考)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3分) 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示例: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早春陶公柳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2、(2009年中考)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

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3、(中考说明《惜春小礼》)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示例: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春天的“神来之力”,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惜春”的感情。

4、(2008年中考)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

答:(3分)“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挂果的喜爱;(2分)“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1分)

5、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2分) 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

示例:(2分)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6、(2010年中考)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3 分)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 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示例:用“啃”和“啧啧”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的不雅,用词准确而生动;“像是 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络腮胡子”脸面油腻的特点。 画线句子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7、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4 分)

⑴起初 1 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

示例:女人因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感到不好意思。

⑵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了„„” ..

示例:“络腮胡子”助人的秘密被发现后表情很不自然。

8、(2011年中考)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加着重号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

果。4分)

(1)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

答:运用拟人(或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草炫耀风姿的情景。

(2)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

答: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菜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160篇

9、散文(一)《目送》按要求对文中A、B两处画线句进行鉴赏。(5分)

(1)从A句中任选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简要品析。(2分)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A]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参考示例:“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1 分),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1分)。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B句。(3分)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B]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示例:(3分)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1分),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1分),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1分)。

10、小说(二)《我说,你听》

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2分)

①(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②(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选择第 句。赏析:

.示例一:第①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从而表现了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也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

示例二:第②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表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的领悟,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心领神会。

11、小说(十三)《桥在水上》

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3分)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先生,男孩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呢?

我没有房子。

女孩马上说,你可以住到我们家去,我们家有房子。

谢谢你,可我不能去你家。

为什么呢?女孩很惊奇。

那不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住自己的家。

你的家在哪里?男孩问。

我的家在外地,房子被大水冲掉了,我没有家。

两个孩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示例一:“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

示例二:“犹豫”“紧紧”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内心的波动,写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带给男子的感动。(言之成理即可。写出体现细节的词语,1分;具体分析,2分。共3分)

12、小说十八《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

(1)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

答:(3分)“晃"和“昂”形象地写出了李想强忍泪水、绝不低头的情景(2分,“晃”“昂”两字分别回答,意对也可);表现了他的倔强和坚强(故作坚强)(1分)。

(2)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为什么李想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答:(3分)父母回来后,李想得到了父母的关爱(2分),特别开心和自豪(1分),所以他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13、小说(二一)《一个走运的人》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①“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

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示例: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的情态)(1分)。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

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篇八
《答案》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一 、答案略

二、B

三、D

四、A

五、1、示例:门户网站联合发布当前“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调查结果 。(意思对即可)

2、示例;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时代“孝”这一美德仍需要发扬光大。

(言之有理即可)

六、笛福 英国

七、1、陆游 南宋

2、村民好客、景色优美、淳朴的风土人情

3、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

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或是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

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八、略 九、1(4分)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

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2(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

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

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

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

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

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

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

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

3(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

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

(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

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

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

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4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

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

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十 1(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数字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

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评分:共2分。列数字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3、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评分:共2分。结合所给句子回答,意思对即可。

4过渡或承上启下 生动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第2问只要答出“生动”即可得分。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

第一部分 听力部分 (计20分)

一、听句子,根据听到的句子顺序给下列图片编号。(5分)

二、听句子,选择最佳答语。(5分)

三、听几个小对话,选择最佳答案。(5分)

四、听一段长对话,选择最佳答案。(5分)

第二部分 笔试部分 (计100分)

五、单项选择.(20分)

六、 完形填空.(10分)

七、 阅读理解(40分)

八、任务型阅读。(10分)

74.He wanted to know how his students were going to show their love to their mothers .

九、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5分)

76.seeing 77.thirteenth 78. to close 79.Luckily 80. hasn’t finished

十、连词成句.(5分)

81.My cousin also likes P.E..

82.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83.Let’s go in and buy something.

84.Do you know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85.Is there a bank near your neighbourhood?

十一、书面表达。(10分)

四、计算题(7分,要求写出计算公式,代入数值带单位运算)

解:300m 过程酌情给分

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篇九
《假期阅读题答案》

(一)

1.共3分,山子通过给父母画肖像(2分),明白了父母对他的爱(1分)。(考生答出画肖像即可给2分,答出“父母的爱”、“父母用‘心’看着他成长”、“用‘心’支撑着他”的内容给1分。)

2.示例:我的父母都是盲人,如果画出来,同学们和老师会怎么看,我以后怎么在他们面前抬得起头?(共3分,如果不是用第一人称答题,不给分;考生答案符合文中情境或人物心理给2分,语言连贯给1分。)

3.①一天,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给父母画幅肖像素描。②放学后,山子磨磨蹭蹭走在后面,吞吞吐吐问我:“老师,作业我可不可以不做?”③第二天,同学们交上素描,山子却红着脸说:“老师,我还没准备好,想画一幅最好的给您。”④同学们大声赞同,山子却突然变了脸色,紧咬着嘴唇不作声。⑤我奇怪地问他:“你不同意?”山子摇摇头。我又问:“那你同意了?”山子还是摇头。⑥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对同学们说:“这幅画的成功,得益于山子平时的刻苦训练和仔细观察。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把他父母请来,对照一下怎么样?”(2分,以上句子任选一句即可给2分。)

4.虽然山子的父母是盲人,眼窝深陷,甚至连山子本人也不愿意面对,但是,他们却成天用‘心’看着山子成长,用爱支撑起他成长的天空。这眼睛因爱而完美。(共3分,答出“这眼睛因爱而完美”的意思给2分,对此有具体 的阐述给1分。)

5.示例一:我赞同这个观点。文天祥因民族之爱,使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千古留芳。

示例二:我赞同这个观点。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奸臣,如隋炀帝、蔡京等,虽然有出众的艺术才能,也有很多的作品,但有多少人能知道他们的作品呢?

示例三:我反对这个观点,比如秦桧背叛民族,但他创造的宋体字,却是我们现在报刊、书籍印刷的主流字体之一,我们并不能因为他的人格而否认宋体字的价值。

示例四:我反对这个观点,像我们普通人,大多数都是心中有爱的。如父母之爱,同学之谊等,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作品就有艺术价值。

(共3分,答出观点给1分,答出理由给2分;只答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理由可从如下四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支撑观点:①有爱有价值;②无爱无价值;③无爱有价值;④有爱无价值。①②支撑赞同观点;③④支撑反对观点。)

(二)

1.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2.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3.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只答怕影响杏树、李树、桃树的收成得1分)

4.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5.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6.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答出三点即可)27.答题要点:(1)能揭示主旨

(2)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3)语言流畅优美。

(三)

1.a、孤独苦闷(绝望自卑);b、萌生希望(看到希望);c、重拾信心(重启心门)

2.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

3.实指的“门”:①少年的家门:少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门;②老人的家门:老人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

虚指的门:①少年的心门:少年因为自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别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导激励下,终于重启心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②人们的信任之门:别人厌恶他、防范他,不再信任他,对他关起一扇门。或者:老人主动接近他,与他交往,巧妙为他打开的一扇信任之门、自信之门。

4.(1)主人公是“少年”。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2)主人公是“老人”。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 (四)

10.(6分)(1)态度:精心侍弄。 (2)心情:兴奋和渴盼。(3)做法: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1.(4分)(1)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

(2)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1)愁闷,期盼;惊讶;欣喜。 (2)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 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 (各占3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 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足。 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 ④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 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 (五)

18.(4分)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19.(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

20.(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21世纪教育网

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21.(4分)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六)

20.(4分)(1)“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2)“我”和弟弟翘首以待争提食品的情形;(3)父亲夜晚送儿治病的温馨情境;(4)父亲风雨无阻送儿上学的艰辛之景。(每点1分,,意对即可)

21.(6分)示例:

A处:①运用神态描写。“没有吭声”‘神情沮丧”细腻地描摹出父亲丢失自行车后伤心的样子。②巧设悬念引出与丢失自行车相关的往事,同时与文章的结尾照应。③把丢失自行车与“我”当年走散光景巧妙地进行类比,表现出父亲对自行车的珍爱之情。

B处:①运用动作描写。“穿过”“跨过”“冲去”等连贯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我”与弟弟的喜悦之情。②“当„„便„„”句式,写出“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其等待心情之切。

c处:①运用语言描写,“爸爸回不回来呀7”“好像有”细腻传神地写出弟弟盼望父亲归来的情景。②“侧耳倾听”、”失望”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弟弟焦急等待父亲归来时可爱的样子。

D处:①“累得满头大汗”“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肖像(细节)描写,具体写出送孩子子们上学的艰辛,折射出深沉的父爱。②以“数九寒冬”和“雨天”为典型环境,突出父亲的艰难与不易。

(每处3分,分析2分,表达1分)

22.(4分)①点明了父亲送儿治病的时间;②通过不同时期(夜晚)的景物,渲染了温馨的气氛。③突出父亲送孩子上医院的艰辛,表现父爱的主题;④景物描写被赋予了情感,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每点2分,写出2点,意对即可)

23.(4分)①构成行文线索,串起父子生活情境的点点滴滴。②寓情于物,再现父亲对儿女的挚爱之情;③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每点2分,写出2点,意对即可)

24.(6分)略。(中心明确2分,感情真挚2分,语句通顺2分)

(七)

10.(2分)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

11.(3分)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12.(4分)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13.(7分)(1)“尴尬”一词准确地表现了老妇人多次问话之后没人回答的难为情,“爬满”一词表现了老妇人“失望和忧伤”的程度之深。(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14.(4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平凡而卑微的母亲,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她们都是靠辛勤劳动维持生计、抚育儿女的母亲,因而她们又是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

界的力量。

(八)

21.我是一个幸福盲(我不懂得什么是幸福)。(2分)

22.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意思相近即可)(3分)

23.如:①收完最后一堆垃圾的清洁工;②放学时送走最后一个孩子的门卫;③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乘客。(句意合理即可)(3分)

24.略(言之成理,有正确的价值观即可)(4分)

(九)

22.(1)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1分);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1分)。

(2)徒劳,白费力气(1分);为流浪蜂寻找家园不得而心生怜惜之情(1分)。

23. (1)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1分),为下文写放蜂人来此放蜂做铺垫,与后面槐树林被人们

砍伐殆尽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

(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1分)。

24. (1)最后一段与开头前三段形成照应。 (2)第⑺段槐树林被砍伐殆尽与第⑷段对茂密的槐树林的描写形成照应。 (3)第⒁段压在心头的谜团释放了与第⑹段对放蜂老人为蜜蜂死亡而伤心的不解之谜形成照应。(可概括写出,也可抄原句回答。2分)

25.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1分),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1分),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1分)。(或:文章以物喻人(1分),借辛勤酿蜜的蜜蜂(1分),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1分)。)

(十)

17.(4分)A. 等待火车 B. 恭敬、失望 C. 兴奋、胆怯 D. 不舍、失落

18.(4分) 叔父花三毛钱,能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来到渭南镇的经历,让我对火车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渴望看到火车奔跑的样子;是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

19.(5分)

(1)(3分)运用环境描写,渲染站台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们四人失落的心情。

(2)(2分)这是一种友善的笑。中年男子被我们的“傻”所感染了,心生对我们的喜爱之情。

20.(2分)以“看火车”为题,交代叙述的事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1.(4分)坐火车时的感受同看火车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了看火车时感觉的美好。(2分)凸显文章的主旨:少年的往事,往往因其朦胧的面纱,而保持着美好和天真。(2分)

(十一)

13.答案:兴奋不已,惊喜激动 评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A)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

(B)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我急于离家的情形,从而表现出“我”决定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的痛苦愧疚矛盾的心理。

评分:描写方法1分,作用分析1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衬托“我”自卑而苦涩的心情。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渲染苍凉凝重的氛围。

评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3分,共3分。

16.答案:通过写父亲不顾儿子阻拦,冒雪参加家长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疼爱

理解孩子、贫穷却不自卑的父亲形象。

评分:概括内容1分,分析形象2分,共3分。

17.答案:①其实我们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只要勤奋,别人有的,我们自己 也会有。

②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市人,奋斗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何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汗水。 ③富贵者不必瞧不起人,贫穷者也不必妄自菲薄,人格面前,没有富贵贫穷之分。 评分:写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十二)

18.答案:恬静而美好;沉静而壮观;博大而有内蕴。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

19.我在夕阳映照下的沱江边戏耍,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我看到夕阳映照下的沱江和 亮翅斜飞的水鸟,感到了无穷的美好;我从夕阳中劳作归来的父母脸上那种幸福和 满足的表情中,感受到了快乐。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0.①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夕阳比喻成禅者,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在五彩云霞的烘托下夕阳安详沉静美好的景象;

评分:修辞方法1分.作用分析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②贪婪,本义是贪得无厌,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我对夕阳的极度喜爱之情。 评分:答出词语含义及贬义词褒用1分,作用分析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含义:要用坦然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作用:收束全文 ,深化主题。

评分:含义2分,任用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示例:生活的美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留意,就会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比如,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拥有达观平和的心态,就会坦然面对困难,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评分:感悟2分,联系生活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十三)

19. ①“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②老师脑梗严重,仍记得

当年的教学情景。评分:共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⑴因为老师已经巧妙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若无其事,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不想

让学生尴尬,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⑵看到老师的病情,伤心,难过之情难以控制,体现了“我”对老师深深的爱怜、痛惜。

评分:共2分。答案应含有“对老师的深情”“情感难以控制”两点内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示例一:第①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

情。从而表现了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也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 示例二:第②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表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的领悟,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心领神会。等等 评分:共2分。也可任选其他角度,如联想和想象、词语的赏析等,表达合理即可。

22.第一个“好”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第二个“好”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本职

工作的老师。评分:共2分。每点1分,可有不同角度,合理即可。

23.示例略。评分:共2分。“交流”能较好地体现“感受深”,表达通顺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7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