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巧赏析)》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巧赏析

一、对点训练

1.(2011年广州综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夜雨

梁 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2.(2011年济南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 总[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

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

3.(2011年合肥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注]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

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炼生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2011年南京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影下,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影下”中的“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代、比喻。

(2)满: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的过程。新:暗示年复一年,强化感情。

二、规范提升

1.(2011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愿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之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时节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叹息。颔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之推焚死,无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2.(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注意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并根据意象分析其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3.(201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两题分别考查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考生要

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①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②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答案:①B。②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考题考生要重视标题、注解,不要一扫而过,而要细加分析,揣摩命题者的思路,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时有的放矢。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启示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说说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能随意发挥,要联系原诗,不可偏离。

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二
《2011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明德外语实验学校2012届高三年级10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4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鏖战 /麾下 罢黜/ 揣摩 闻名遐迩 /瑕不掩瑜 ......

B.斡旋/ 乾坤 谙熟 /喑哑 麻痹大意 /投畁豺狼 .......

C.残骸/ 骇异 粗糙 /嘈杂 谄媚讨好 /掺杂使假 ......

D.单薄 /薄纸 阔绰 /泥淖 流水淙淙/ 从谏如流 ......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正为这事烦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位穿着奇装异服的陌生人前来帮我,我看到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心想这个人一定是个江湖骗子,于是我裹足不前,迟迟不接受他的帮助。

A.焦头烂额 B.奇装异服 C.道貌岸然 D.裹足不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和英国近日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耐药性病例均为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者,这表明甲型流感病毒在这部分人群体内易产生抗药性。

B.实行阶梯式电价,一方面是调节用电量,起到节能减排合理用电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要保证低收入群体用电价格不提高。

C.据中国地震网消息,3月10日22时32分在新疆且末县(北纬36.7,东经86.6)发生了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D.在某种程度上,一部京剧史也是众多艺术流派形成、孕育、涌兴、流布的历史,而传承贯穿着各个流派发生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城市是反自然地。------------------所以,居住在城市的人往往有被困在牢笼里的感觉。

(1) 但是,人类的天性是追求自然的。

(2) 高度城市化的结果,就是越来越疏远自然。

(3) 从乡村到城市,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

(4) 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分子。

(5) 第一代优秀的人类是农业文明的创造者,第二代优秀的人类则是擅长建造城市的

动物。

(6) 乡村是自然的,而城市是反自然的。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反自然正是人类社会

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必然代价。

A.(1)(4)(6)(3)(5)(2) B.(2)(6)(3)(5)(1)(4)

B.(6)(2)(1)(4)(3)(5) D.(3)(2)(4)(5)(1)(6)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叙(1)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

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2),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

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

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1)叙:序,序言。 (2)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弻、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示:给„„看 .

B.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

D.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 翰:笔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1)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1)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

(2)图穷而匕首见 .

C.(1)若获挂名其文字中 .

(2)其如是,孰能御之 .

D.(1)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B. 始见知于欧阳公

C.皆定于畎亩中 D.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苏轼入乡校时,从先生那里得知韩琦、范仲淹、富弻、欧阳修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苏轼极其仰慕范仲淹,却没见过他。

B.苏轼考中进士后,先后认识了韩琦、富弻、欧阳修等三人,并得到了这三人的赏识;他一生遗憾的是没见过范仲淹,以为其文集作序为弥补。

C.苏轼举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淮阴侯、诸葛孔明等古之君子的事迹,是为了衬托范仲淹的品德和才华“非仕而后学者”。

D.在这篇序中,苏轼或叙或议,饱含深情。前部分重在记叙,饱含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之情;后部分夹叙夹议,表达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3分)

译文:----------------------------------------------------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1)

心逐南云逝,行随北雁(2)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1)江总:南朝陈诗人,陈忘以后入仕于隋,本诗是其晚年从长安回到扬州途中所作。(2)北雁:北来的雁。大雁秋季由北往南飞,和诗人的归途一致。

(1) 请简要分析《杂诗》中主人公的形象。(3分)

答:--------------------------------------------------------------------------------------------

---------------------------------------------------------------------------------------------

(2) 试比较两首诗在抒情方面的异同。(4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采菊东篱下,-------------------------。山气日夕佳,--------------------。陶潜《饮酒》

(2)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3) 我闻琵琶已叹息,----------------------。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4)几处早莺争暖树,--------------------------。---------------------------,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三、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考试,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选士的文化标准。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抢材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以“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除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连为一体,这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能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打破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注重后天学习的作用,更具有客观性和平等特征。在追求考试公平的的过程中,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为适应特定时期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人才培育和选拔的需要,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兴办官学,开科取士。与设立官学、私学及吸收汉族封建文化相呼应,科举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科举考试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和巨大社会影响力决定了科举制具有文化整合功能。

B.科举制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C.科举制打破了血缘、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是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D.科举考试以儒学为考试内容,以选士授官为最终目的,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

E.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官学,开科选士,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3.下列关于“科举考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唯一途径,读书人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连为一体,推动了儒学文化的普及,使儒学文化下移到民众阶层。

C.科举考试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性别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

D.科举考试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4.依据科举制自身特点,简要概括科举制具有哪些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4分) 答:

15.概括本文的结构特点并简述其行文思路。(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不得全选。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保护雨声

郁小萍

近年回多雨的家乡,总觉得雨声变味了。一点小雨,声音都凶巴巴急哼哼的,仿佛一个脾气极好的人,突然变得火气十足。一个雨天,我到阳台上细细地听,想知道少小时悦耳的雨声,如今为什么会这样粗暴地硌心?

姐姐家在一幢L形楼房横竖两笔交接处,一座半弧的小坡联围起一横一竖另外两点,上面耸立着院墙。院墙外有一幢充满叽喳声和管教声的小学校。土地金贵,小学旁又钻出一幢高层住宅,站在阳台上看不见它的顶。稍远些,学校和高楼之间再横生出一幢看得见顶又看不见底的楼房。齐心合力的建筑们,就只给我们的眼睛留下了很少一点天空。

在狭小空间里生活的人们喜欢仿效别人的生活方式。建房时,每家每户支出宽宽的防盗栏时,又悉数架上一张阔阔的防雨棚,绿色蓝色白色蓝白相间的条格……塑料雨棚分量轻薄,却因为身份时尚时髦而内心骄傲,对外界有一种夸张到变形的反应。很轻很轻的雨丝,哪怕一缕缕,一线线,都被迅速扩大成“嗒嗒嗒”、“啪啪啪”的喧闹,温顺变成粗暴,柔情化为无情。大雨更被夸张为无边的喧嚣,狂烈,显现出不摧毁人的睡眠、心情、意志,就决不收兵的顽劣。

雨声曾被优美地描写成心跳,如今,这健康的心跳变成心脏病人狂暴无序的胡蹦乱跳。雨声曾被抒情地描写为天的眼泪,现在,却毫无美感地像一群骂街泼妇横飞的口沫…… 虽然一样能把大地冲洗得干净,却带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觉。那种慢慢而来的意蕴没有了。说来就来,没有浪漫的前曲。那种欲说还休的缱绻没有了,说走就走,一点柔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三
《小练习答案》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四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巧赏析)》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巧赏析

一、对点训练

1.(2011年广州综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夜雨

梁 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2.(2011年济南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 总[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

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

3.(2011年合肥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注]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

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炼生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2011年南京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影下,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影下”中的“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代、比喻。

(2)满: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的过程。新:暗示年复一年,强化感情。

二、规范提升

1.(2011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愿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之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时节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叹息。颔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之推焚死,无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2.(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注意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并根据意象分析其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3.(201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两题分别考查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考生要

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①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②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答案:①B。②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考题考生要重视标题、注解,不要一扫而过,而要细加分析,揣摩命题者的思路,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时有的放矢。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启示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说说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能随意发挥,要联系原诗,不可偏离。

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五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第一编第二部分第七专题第二节专题》

一、对点训练

1.(2011年广州综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夜雨

梁 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2.(2011年济南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注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

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

3.(2011年合肥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燕子矶[]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炼生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2011年南京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影下,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影下”中的“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代、比喻。

(2)满: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的过程。新:暗示年复一年,强化感情。

二、规范提升

1.(2011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②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愿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之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时节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叹息。颔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之推焚死,无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2.(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注意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并根据意象分析其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3.(201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①示秬秸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两题分别考查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①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②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答案:①B。②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

答此类考题考生要重视标题、注解,不要一扫而过,而要细加分析,揣摩命题者的思路,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时有的放矢。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启示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说说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能随意发挥,要联系原诗,不可偏离。

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六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考点集训》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一、如何正确把握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出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描写出的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对于物象来说,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鉴赏问题的基础是诗歌本身。问什么先答什么!面面俱到,三个方面(内容,手法、效果,情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程中也考虑给分。

二、思路剖析

1.考查形象方面

一般提问: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变式提问:有人认为塑造了这样的形象,有人认为塑造了那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步骤:(1)谈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4)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对( )的( 怎样的)(手法)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2.考查意境方面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通过(手法)选取(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对点直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 吕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

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在词的上片中,词人从哪些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考题,既考查考生鉴赏词中的形象的能力,又考查考生对词中的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该题没有明写描写的对象,因而在解答该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词中描绘的形象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词句来鉴赏描绘的手法。结合词中的“亭亭翠盖”“凌波仙子”等词语,考生就能明确描绘的对象是“莲(荷)花”,再抓住“素肌”“玉立”“亭亭”“盈盈”“素靥”“霓裳舞”“浓香淡粉”等词语来鉴赏。

【答案】一是从色彩上,用“素肌”“素靥”来突出莲花“洁白无瑕”的特点;二是从仪态上,用“玉立”“亭亭”“盈盈”写出了莲花轻盈苗条、仪态娇美的特点;三是从神韵气质上,用“霓裳舞”“浓香淡粉”来突出莲花的优美舞姿和高洁的气质。总之,作者从与众不同的多个角度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圣洁、娇美、香气馥郁、焕发着青春活力的莲花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

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对策

1.要善于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常常是表现形象、表达情感态度的点。

2.要善于分析鉴赏关键词,把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比如分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3.要注意答题形式和语言的规范。如回答该字(词)的妙处,要明确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词)运用(手法)达到(效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烘托出了怎样的意境)。对于语言风格的鉴赏要注意用词的规范,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明丽、平淡自然、浅显通俗、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等。

二、思路剖析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2)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使用的手法,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运用( )手法,( )(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原句很关键,不可架空),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小结:考查语言——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表现景象②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突出主旨④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矾。

(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生动,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久忘机”是这首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结合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瘦”和“肥”。这两个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山的线条因云散去而清晰柔和,水面因秋雨变得宽阔,极有趣味。形象写出了山水的美态,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2)同意。“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已荡然无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

怀。上片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下片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表达了作者自甘恬淡的情趣。(回答不同意言之成理亦可)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1.考查技巧方面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3)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2.考查诗歌的对比方面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形象、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

虞美人 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收,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2)虚实相生。上阕通过“过尽飞鸿”“柔肠已断泪难收”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阕通过“梦中应识归来路”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含蓄委婉地传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一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王诗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牵挂。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

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注意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个特点

★1.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尤其是写景诗,全靠景物来抒发感情,有时是用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有时是用乐景衬哀情。还有,作者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也往往是含蓄的。这些,都需要在把握思想感情时特别注意。★2.多是复杂的,丰富的,少有单一的。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杜甫,风格是沉郁顿 挫,但像写于成都草堂时期的作品多是喜悦乐观开朗的。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深挖一下,多写几个要点,争取理解得全面些。★3.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理解这类诗,就要抓住作品感情变化的脉络和阶段,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二、防止在理解、把握思想感情方面的几个误区

1.随意曲解诗意。要么任意拔高或贬低诗人的思想境界,要么任意增加或减少诗的意境内涵。这往往也是对诗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造成的。

2.答案空泛。缺乏具体实在的内容,只是笼统的大话,如“写景抒情”就是大话,应该说写什么景抒什么情,对景的引述要恰当具体,对情的分析要准确到位,这样才叫具体。

3.答案不规范。表达思路不清晰,术语使用不正确,答案没有要点化。一般来说,回答时要分出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

三、掌握答思想感情题的一般模式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②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③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姮娥: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

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词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雪与杨花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候的特点,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冷到暖,双方离别时间之长,从而表达对远人深深的思念;二可以构成洁白迷濛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

(2)想象(联想)、反衬、拟人。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姮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七
《诗歌鉴赏》

羁旅诗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情感方面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3. 常见思想情感:

①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5. 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6. 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7. 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鉴赏示例

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日本仍在传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由于深夜的静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对衬手法,“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诗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满天寒气和迷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一片愁绪,“对愁眠”的“对”字,包含着“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实是因愁而不能眠,“愁”是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两句诗密度很大,14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其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姑苏”即苏州,“寒山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幽暗和凄清,但还不足传尽其神韵。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态。总之,这首羁旅诗意象独特,意境悠远,意蕴深沉。

2.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④墙。因思杜陵⑤梦,凫雁满回塘⑥。

[注释] ①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②征铎:旅客车马的铃铛。③槲(h ):树名,落叶乔木。④枳(zh ):灌木或小乔木。驿,指商山驿。⑤杜陵:地名。本名杜原,又名乐游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⑥凫: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此句谓诗人梦到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风光这美。

[赏析] 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首联写早行情景,“动征铎”概括征人早起的忙碌之状,形象鲜明。“晨起”与“悲故乡”照应,暗示征人思乡难寐,与尾联“杜陵梦”照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传诵千古。这两句诗善于选词,工于状景,诗人只选了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月六件事物,十个单字,经过诗人的精心组织,高度锤炼,连一个形容词、动词及其他状词都不用,便把闻鸡而起,月斜野店,霜染板桥,征人早行的一系列情景状写目前,意象俱足,它不但写出了“早行”的典型环境,也隐约透露了诗人的寂寞心情。颈联写路上槲叶纷落,枳花自明。“明”字既切合花色,又暗应早行。尾联的“杜陵梦”补写昨夜思乡之情。以梦作结,情深意长,首尾圆合。全诗词句清丽,笔法灵动,观察细致,体验独特。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①诗人是怎样借用景物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情的?

②这些景物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的?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参考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 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八
《诗歌鉴赏专题9》

诗歌鉴赏专题

一、 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

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

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

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

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1.《江村即事》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九
高考语文复习 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模块三 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训练9 写景·抒情·比较

(时间:80分钟 分值:8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11分)

咏檐前竹

沈 约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 ①箨:笋壳。②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挺拔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诗歌鉴赏】 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风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风韵。结尾两句,采用“檐前竹”自己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8分)

燕子矶[] 注②①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古诗”。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注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 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诗歌鉴赏】 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出 栈

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 ①送险亭:在栈道终点处。②陈仓: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险峰,它们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的心情。

(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处于逆境,一定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布局别具匠心。按常理,应是历险在前,喜悦在后,而诗人却做①②

了相反的安排。人们在大难面前,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战胜它,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有在享受了胜利的喜悦之后,抚摸伤口之时,才感到先前的经历竟是如此艰险。诗人这样写,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欣慰,确实高明。另外,修辞手法用得也极为巧妙。“马嘶人语乱斜阳”——“斜阳”怎么会“乱”呢?那是诗人在欣喜若狂中的错觉,突出了他出栈后的欣喜之情。“万峰飞舞下陈仓”——“万峰”怎么会“飞舞”呢?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山势的险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示例】 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答案示例】 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诗歌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寂寞之感。首联写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颔联写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位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颈联写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诗人孑然一身,孤单无助,与野僧为邻。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这里率直地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 总[] 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一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王诗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

【诗歌鉴赏】 江诗借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诗人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篇十
《诗歌鉴赏答案一》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一)参考答案

一、答案:(1)、画线句用了拟人、比

喻(或化静为动,或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3分)

(2)、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因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

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诗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诗人的豁达。(4分)

二、答案:(3)、“按锦瑟”与首句“江

城歌吹风流”相照应。“月满西楼”中的“满”字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令人神清气爽,表现作者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喜悦之情。(3分)

(4)、首句写良宵美景中与朋友重逢

的喜悦之情,(2分)而结尾句则写相逢不久又要分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4

分)

三、答案: (5)、诗中的主人公是一

个久在异乡、忽遇旧友的有着强烈乡思的人。开头两句,“故乡”一词迭见,“应知”云云,几近啰唆,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而后两句,作者将所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集中寄托在窗前的寒梅上。全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3分)

(6) 同:①都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

情。②都是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故乡的物(一为篱下菊,一为寒梅)上。异:从“篱下菊”看,《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除表达对故乡的怀想之情外,还表现了作者的归隐之情。(4分)

【诗歌鉴赏】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

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是江总在陈亡以后

入仕于隋时所作的,诗中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作者将对故乡的想念,寄托在篱笆下那纯洁美丽的菊花上,“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从“篱下菊”看,本诗除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想之情外,还表现了作者的归隐之情。

王维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

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开头两句,“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几近啰唆,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而“我”撇开其他,独问窗前之寒梅,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四、答案 (7)、不能换成“对”或

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分)

(8)、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

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4分)

解析 《端居》是作者滞留异乡,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7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