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古诗

| 好词好句 |

【www.guakaob.com--好词好句】

孤独古诗篇一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凤箫吟 韩缜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声声慢

孤独古诗篇二
《6《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识探析》

孤独古诗篇三
《《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初探》

题 目:学 生:指导老师:系 别:班 级:专 业:学 号:

毕业论文

《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初探 曾雪丹 朱晓慧教授 文化传播系 汉语言0602 汉语言文学 1106106213

目 录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3 引 论„„„„„„„„„„„„„„„„„„„„„„„„„„„„„4 本 论

一、孤独意象及其流变 „„„„„„„„„„„„„„„„„„„„„4 (一)孤独情感与诗歌意象„„„„„„„„„„„„„„„„„„4 (二)《诗经》中的孤独意象与传播 „„„„„„„„„„„„„„6 (三)《楚辞》、《汉乐府》孤独意象及其流变 „„„„„„„„„„7 二、《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的文化意蕴„„„„„„„„„„„„„„8 (一)孤独意象与东汉文人的文化心理„„„„„„„„„„„„„8 1.情爱缺失的孤独 „„„„„„„„„„„„„„„„„„„„9 2.仕途失意与落寞 „„„„„„„„„„„„„„„„„„„„9 3.自我价值的缺失 „„„„„„„„„„„„„„„„„„„„10 (二)孤独意象的艺术观照„„„„„„„„„„„„„„„„„„11 1.异质同构 „„„„„„„„„„„„„„„„„„„„„„„11 2.天人合一 „„„„„„„„„„„„„„„„„„„„„„„13 三、《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对后世诗词的影响„„„„„„„„„„„14 结 论 „„„„„„„„„„„„„„„„„„„„„„„„„„„„16 注 释 „„„„„„„„„„„„„„„„„„„„„„„„„„„„17 参考文献„„„„„„„„„„„„„„„„„„„„„„„„„„„„„19 答谢辞„„„„„„„„„„„„„„„„„„„„„„„„„„„„„„20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表达是含蓄、内敛的,这正是“温柔敦厚”性格的体现。写作主体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时总是借助外界的事物来表现,并用含蓄的语言和修辞润色,孤独情感正是在温柔敦厚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写作主体借助外界的种种物象来传达内心的主观感受,而用各种柔弱、无依的物象来表现悲凉、孤独之感,由此,大自然中的种种物象被创作主体赋予了思想感情和生命意蕴,流露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作为东汉杰出的文人五言诗,其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孤独感受更是传达出东汉文人特有的情感意蕴。笔者试图通过孤独情感在古代诗词中的表现及其流变等方面,探讨《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所传达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表现。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象

A Probe into the Loneness Image of 19

Ancient Poems

Abstract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reserved and repressed. I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 “tender and gentle”. The writers always use other objects to express his own emotions, and use the reserved language and rhetorical. And the loneness is the distinct Bedeutsamkeit of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which is formed in the tenderness. The writers use many kinds of objects to express his internal feelings, but use kinds of delicate and lonely objects to express the feeling of weakness and sadness. Therefore, emotions and life are endowed to the surroundings by the writer. 19 Ancient Poems is the fantastic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in the Donghan Dynasty. The strong awareness of life and the loneness is the unique emotion of Donghan’s literatis.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expla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emotions in the 19 Ancient Poems from the expressing and the rheology of loneness.

Key words: 19 Ancient poem; loneness; image

引 论

孤独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觉,它可以分为外在的孤单和内心的孤寂。无论是哪种孤独,都是一种直觉的感受。“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人感,四时之动深矣。”[1]四时的变化触动着创作主体内心的感受;同样,当主体内心情感发生变化时,外物也会随着主体感情的不同而发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情感与事物的交融。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表达是含蓄、内敛的,写作主体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时总是借助外界的事物来传达。当写作主体想表达内心的孤寂的时候,总是会借助外界漂泊无依的物象来传达,这正是中国内蕴文化的综合表现。《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情感受到了《诗经》、《楚辞》等的影响,并出现了更为深刻的传达。虽然其中的孤寂是含蓄、郁郁的,但是其中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对时光的眷恋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使得这一时期的孤独情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孤独意象及其流变

孤独意象在《诗经》中就有初步的展现,经过《楚辞》、汉乐府的发展之后,在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流露出的孤独情感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强烈。无论是思妇的孤独还是怀才不遇的孤独,都明显地抹上一道生命意识的色彩。在自我意识得到觉醒的东汉,无论是士人还是思妇,他们对生命的孤独都有强烈的感受。

(一)孤独情感与诗歌意象

辞海对孤独的解释是“独自一个人”,在现代汉语里的语词意义里面,“孤独就是独自一个人,孤单。”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就是一种情绪感觉,它表现为人身处社会之中却得不到理解,找不到知音,得不到支持,是个体被群体遗忘或忽略时产生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惆怅和落寞。”[2]近现代对孤独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箱崎总一对孤独颇有研究,他指出:“所谓的孤独,是有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所感受到的东西。”[3]另外他还把孤独分为“低孤独”

、[5]和“高孤独”。[4]其实潘知常把孤独分为“生活的孤独”和“生命的孤独”是更为透彻

的。无论哪个时代,人们都逃不了孤独的纠缠,怀才不遇、失意、功业未就、情爱缺失、时光流逝等都会引发一连串的孤独之感,对于诗人来说“生命的孤独”是一种艺术的传达。当人们的内心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时就会通过周围的事物去表达其中的情感,当然大部分的人都是由事物而引发各种联想。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的一样:“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

孤独古诗篇四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游子形象分析》

2011年2月

第25卷

第1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xia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Feb.2011Vol.25No.1

●中国文学研究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游子形象分析

(新乡学院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一组文人五言诗,其中塑造的孤独游子形象反映出文人生命意识的

觉醒。而思妇形象,文章认为是男子作闺音。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游子;孤独;男子作闺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11)01-0086-03

收稿日期:2010-09-23

作者简介:李辉,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副教授。

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一组文人五言诗,其作者不可考。这十九首诗歌有着相似的主题与情感,艺术表达以清浅自然、感情绵渺见长,折射出士人们的社会境遇与人格气质,由此可以管窥他们所处时代的风貌与特征。

考察这一组诗歌,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它们塑造了两组艺术形象:游子和思妇。外有游子,内有思妇,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地建构了当时封建士人们的精神世界。孤独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孤独至深至广,弥漫在士人们的生存空间,笼罩着士人们的感伤生命。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局飘摇。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权旁落。汉武帝苦心经营的儒术独尊局面被彻底打破,儒学面临空前的挑战。史仲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五个同构体构成的统一体,即家国同构、士仕同构、礼法同构、忠孝同构、礼俗同构。其中所谓士仕同构就是知识分子与官僚阶层的同构,他们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方面处在同等结构状态,士的人生目的是入仕,而入仕的士

[1]288-289

。汉代的文化人依然是儒家子弟、天子门生

儒家倡导的选拔内容,汉武帝终于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儒学仕宦制度。

汉代的人才制度驱使大量士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长期漂泊,这就是游子思妇大量产生的社会根源。《典论·意林》东汉末年就如曹丕在中所说的那样:“桓灵之际,户异议,人殊论,论无定检,事无定价,”长受恶,兴朋党。随着思想一统的破坏,被破坏的还有正常的社会秩序、政治运作模式,这对封建士人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些深受儒家教化的士人,本来已经在长期的漂泊中品味着人生的孤独、世态的炎凉,煎熬于仕进的艰难,如今支撑着他们的人生信仰的崩塌更让他们理想丧失,价值空洞,彷徨无依。这些离家在外的孤独者更因精神家园的失落越发孤凄,这双重的孤独成就了诗歌中大量的孤独游子形象。

一、因清醒而孤独(一)敏锐的时间观念

儒家积极进取的观念,建功立业的追求,不甘隐居的态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韧性,使得封建士人拥有敏锐的时间洞察力。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人格特质……

特点是读经,而人才制度到汉武帝时得以全备,其方式分为察举制、征召制和博士制。它们注重的都是86

是决定个人个性、品格、命运的关键因素

[2]1

。它既(《庭中有奇树》),“置书怀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孟冬寒气至》)。这些诗句倾袖中,三岁字不灭”诉的是上升空间的乏绝、友情的疏离、亲情的悬隔、世态的炎凉。

(三)真实的生命意识

动荡的时局、混乱的朝政、短暂多艰的生命迫使士人们不得不思索人生的实质意义。儒学宜于治世而不宜于乱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每逢乱世必定是儒家所痛心的“礼崩乐坏”之时。人生失去目标指引是痛苦的,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所以不知道该怎样去生活,游子们陷入了迷茫之中。他们在被社会放逐之后,又被曾经信仰的思想体系放逐。生活中的漂泊已经让他们异常孤独,而精神家园的丧失更让他们成为心灵的弃儿。在双重的漂泊中,如何安排他们善感的心灵和多情的生命?生命的匆促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哲学的思索:我是谁?谁是我?旧有的价值体系让他们有目标有参照,而这一体系的崩塌让他们突然迷失了自己。追求人生的强度?这太渺茫了;追求人生的长度?这太虚无了。自己能够把握能够做到的恐怕只有活在当下,增加人生的密度了。饮美酒,听酣歌,穿丝帛,活在当下,得乐且乐。虽然显得消极颓废,但谁又能不说这是一种痛苦而无奈的现实选择呢?经历了人生价值的拷问,在短时间内建立一套新的被世人所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又不可能,这些曾经为了理想而漂泊的游子们就这样以对自我生命充实的执著追求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珍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集体因孤独而呐喊出自己生命的存在,标新立异地树立了“我是我”的独特孤独游子形象。他们既不能生活在旧的价值中,也不愿生活在别人的期许里,他们唯有明了自己生命的可贵,把握现在,及时行乐。于是我们看到他们“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青青陵上柏》),“荡涤放情驽马,游戏宛与洛”(《东城高且长》),“昼短苦夜长,志,何为自结束”(《生年不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不如饮美酒,(《驱车上东满百被服纨与素”)。他们笑闹,门》他们玩乐,他们自暴自弃甚至玩物丧志。而在这现象的背后是何等的悲哀?他们慨“何不策高足,(《今日良宴会》),叹先据要路津”“奄忽随物化,(《回车驾言迈》)。无荣名以为宝”,无论他们论他们将人生的终极意义异化为“荣名”

以张扬的方式表现对生命的执著,这都透射出他们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痛苦与觉醒;他们并不是要颠

87

是个体的一种能力特质,也是个体的一种动力特质。士人们秉承儒家的人生理想,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为此不惜放弃了许多人生乐趣。然而狭窄的晋身阶梯、飘零的人生际遇、无望的官场政治,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越发催逼着他们敏锐的时间感知。:“思君令人老,(《行行重如四季流转岁月忽已晚”》),“白露沾野草,(《明月皎夜行行时节忽复易”》),“过时而不采,光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四时更变化,竹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凛凛岁云暮,长蝼蛄夕鸣悲”(《凛凛岁云)。如人生短促:“人生寄一世,暮》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回岂能长寿考”》),“浩浩阴阳移,(《驱车上车驾言迈年命如朝露”)等等。在时间里,东门》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代替你度过时间,你也是别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孔子以“未知生焉知死”的执著倾尽全力安排自己的时间,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也不能够抗拒死亡的来临。死亡使生命成为有限,死亡:“中国文是生命无法逾越的大限。因此有学者说

化的非宗教化精神,导致了中国人对人间世界的近乎变态的留恋和对于人间生活的近乎变态的执著,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死亡的几乎变态的敏感和感”伤。

[3]20

超越有限达到永恒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所

认同的价值目标,我们从这些诗句中分明感受到了他们急促的呼吸和对于功业无望的焦灼。

(二)压抑的空间感受

空间是生命的立足之境。对于许多普通的下层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期待的太多,而同时缺乏的条件也太多。首先是山外有山,自己的学识与能力是否出类拔萃;其次天外有天,时刻等待的机遇能否降临。虽然汉代有了较为完整的儒学仕宦制度,但我们还是清楚地发现了其中太多人为因素的影子和可操控的空间。因此在这些士人汲汲的追求中,他们:“不惜歌者苦,感受最多的是空间的乏绝但伤知音”(《西北有高楼》),“所遇无故物,稀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是亲友疏离:“昔我同门友,高举(《明月皎夜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盛衰各有时,光立身苦不早”(《回车驾言);是夫妻异地的辛酸:“行行重行行,迈》与君生别(《行行重行行》),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涉江采芙蓉》),“此忧伤以终老”

覆传统的价值观,而是以一些非主流的成分丰富传统价值。

二、因孤独而倾诉

我们在古诗十九首中看到大量相思怀人之作,多数采取的是女性叙事角度。游子之外,还有更多的被相思折磨、为前景担忧的思妇形象。首先我认为这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同时我也倾向于其中有很多作品是男子作闺音。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有着深厚的乡土观念。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使我们的生命环绕着浓郁的亲情与乡情,家是游子们的心灵港湾,却不是他们的休憩驿站,他们漂泊异乡,心系故园,每当夜深人静或独自徘徊时思乡怀人之情油:“还顾望旧乡,(《涉江采芙然而生长路漫浩浩”》),“客行虽云乐,蓉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

游子的孤苦要倾诉,然而选择的对象只有妻子,而不是像《诗经》中那样首选父母。神话原型批评《个体无意识与超个体或集体无意的创始人荣格在

“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识》中认为,文学作品的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与悲哀的心理残迹”

[4]410

在出仕成为他们不二的人生选择之后,了浩然之气,

其人格形态上始终具有鲜明的依附性。儒家教化他们严格地克己复礼、三省吾身,而“克己”就意味着放弃自我。因此中国古代士人在努力建立“君子”人格的过程中,得到的却是个性的丧失、个体的埋没,于是形成了士人在强权面前的臣妾心态和受到冷遇后的怨妇心理,所以他们具有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在他们书写女性不幸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入了自身的痛苦人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学史上这一现象发端于屈原,其后绵绵不绝。举凡影响深远哀哀切切的宫怨、闺怨作品,又有几篇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再者,在那个时代能够接受教育的女性可属凤毛麟角,梳理中国传统女性文学的发展就能发现:在古代,女性基本属于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女性文学的发展何其艰难,与男性文学的发展相比有明显的滞后性。在五言诗刚刚被文人掌握的时候,能产生写出如此大量如此水平的五言诗的女性作家,令人怀疑。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士人们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游子形象反映了东汉末年风衰俗怨带给士人们的深深的创痛,以及由此触发的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

[参

2000.民出版社,

[2]黄希庭.论时间洞察力[J].心理科学,2004,(27).[3]陶东风.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及其诸变型[J].文艺争

1992,(3)鸣,

[4]张述祖.西方心理学家文论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83.社,

。在人类集体潜意识

考文献]

中比较常见的是父亲原型和母亲原型。父亲原型象征权威、力量和尊严,母亲原型则代表保护、慈养和救助。可以这么认为,父亲与母亲应该是他们的最佳倾诉对象,他们可以给游子迷茫的心灵以力量,给他们痛苦的灵魂以抚慰。为什么他们不选择父母作为倾诉对象,而是选择比他们更加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妻子?我认为这是他们人格弱化的反映,是男子作闺音。随着君为臣纲的确立,士人们再也没有

[1]史仲文.中西文明的历史对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

[责任编辑郭庆林]

88

孤独古诗篇五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了一种人物内心的深沉的孤独感。这种情绪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而这种孤独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孤独感;汉末文人

On "19 Ancient Poems" i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Specialt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uthor: Wang Jinguo Instructor: Zou Wenrong

Abstract :"19 Ancient Poem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Wu Yan Shi masterpiece, it truly demonstrated the lower deck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of state and spiritual survival course, the Writing in the world have suffered a real crisis after the inner emotional world and the sense of life and Life eternal value of the deep thinking, who expressed a deep sense of loneliness。 such sentiments from the community at large in the Late Han foreign land Youzai this special population of the special Mentality, this sense of loneliness in "19 Ancient Poems" in any class and any works in a different extent and form of performance。

Key words :"19 Ancient Poems"; lonelines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确非虚言。由于诸多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目前学术界公论以为,《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感伤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从诗歌的内容上来讲,它触及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失意的情感、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而这三类情感无不同时表达了人的内心的一种真实的情绪——孤独。从诗歌创作的形式上看,诗歌在意象表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种孤独感。

1、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孤独感

离别之情多相思,相思无尽是孤独。从题材上看,《古诗十九首》中绝大多数为游子思妇诗。它们通过思妇之词、游子之歌衍生出思妇伤怀、游子思归、士子失意、友情淡薄、及时行乐、感叹人生短暂和忧虑人生无常等各种情感,其看似独立,实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思妇、游子和失意文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各种情感之间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也就更加剧了其情感中的孤独和悲凉意蕴。

1.1离别情感见孤独

所谓相思定当远隔,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必然,孤独亦必然。思妇伤怀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相当传统的主题,而抚慰和排遣内心的孤独可谓是中国古代思妇诗的主要基调,《古诗十九首》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妇诗,在十九首中约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徘徊复徘徊,向往复向往,送君千里却终有一别,为什么要生别离,诗中没写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君”不得不走,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各在一涯的痛苦。诗中流露的是女主人公面对辽远空间的畏惧和恐慌;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则是对人生时光易逝的感伤,这份孤独犹如在大漠中独行的旅人时时被死亡提醒般令人恐惧。“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荡子不归,辜负了岁月年华,更勾起了思妇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眷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庭中奇树开了花而情人却远在他乡,手持朵朵鲜花之时思念之情更不能已。青春独卧,情思难寄,忧伤的女子似乎只有在孤独的伤痛中把红颜老去,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孤独悲凉之感跃然纸上。“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竹生》)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寂寞开无主”的幽兰,无奈地怨嗟着“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她耿耿于“悠悠隔山坡”,然而,道阻且长,会面已不可知。“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凛凛岁云暮》)美人千古哀怨,夫君已有外遇,致使佳人寒夜独宿。情深如梦,因思成梦,故而才有“梦想见容辉”的欢快而又伤感的梦境出现。梦里欢乐,夫妻携手同车归,让人流连忘返。可悲的是这毕竟只是梦,梦醒后的失望,更让女子恍恍惚惚。本只望“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对于主人公来讲,只是她单相思的白日梦而已,夫君依旧沉湎新欢,不知何之,“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春梦了无痕,佳人重感伤!倚门落泪,唯梦聊以自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孟冬寒气至》)月满月缺,岁岁年年,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韶华红颜就这样随时光蹉跎而凋零。回忆之中,忽得心上人一封家书,挑灯百读之余,更是天天放置于袍袖之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抚摩、观看,相思无助之余只有睹物自怜。“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夫君迢迢万里以外,托人捎来一端锦绮,让美丽女子惊喜交集。物轻心意重,女子心中燃起无限的欣喜与盼望,千针万线,把所有的痴情和等待,皆缝入合欢被中。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里是作者对十九首中思妇诗的总结,它明写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两星,实刻人间悲剧,状写夫妇离别之苦,却透露出诗人的主观孤独。

1.2失意情感见孤独

与思妇相关联的是游子,正是有了游子才多了闺中的思妇。这一种关联也很自然地连带着游子们的孤独,但游子们的孤独似乎比思妇的孤独有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思妇多是单纯的闺中思夫的孤独,而游子却多了一层在人世间、在异地的人群中那种无助少援的孤独。他们对人间冷暖的感受更为深切。如: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寂寥之中,缓步而来,伫立于一座高楼之下,谛听美人鼓琴唱曲,凄切一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其实那正是士人自己的精神化身;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实际是慨叹“知音稀”的孤

独伤痛,和对方同病相怜。诗人满腹诗书,却得不到“知音”的赏识,诗中那弦歌声中的慷慨悲哀,那“知音稀”的感伤,与其说是对弹奏者心灵感伤的想象,还不如说抒发了作者自身真实的孤单。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深沉夜半,诗人幽幽独步,正是心情郁闷的表现。怅然之间,诗人愤愤:“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昔日的同门之友,高飞翱翔,尽成为显宦达官,自己却被他们弃置身后,不屑一顾。世态炎凉,友情价值几何!悲愤之余,仰首望去,那几个“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徒有其名,既不能颠扬、斟酌,也不能拉车,为此,诗人顿生无名怨气:“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心中苦闷,只能这样荒谬地在指斥中加以宣泄。

细读《古诗十九首》我们不难在脑海中还原出一个主人公,他应当是身着单衣,背负书笈,头发凌乱,于秋冬寒风中乱舞的士人形象。乱世之中飘泊天涯,远离故土,其孤独之心境是可以想见的,倘有一种既有的秩序或体系将其纳入,或者说他飘泊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或可减轻孤独的分量,然而旧有的价值体系已不能容纳他们早已松动的心灵。相反,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又失职失位反而加重了这一层孤独。实际上,他们在做着两种意义上的飘泊:现实意义和精神层次上的,因而同时也遭受了两种层面上的放逐:现实生活的失职失位和灵魂的无所附着。孤独已是一种心灵状态。“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孤独的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要将全部的苦楚心境倾诉在对方身上,期望倾听者能理解你,并给予某种心灵的反应。然而结果是令人丧气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更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人情淡薄,知音难觅。被整个思想体系和社会机制放逐的他们,可以安顿灵魂的也就是爱情与故园了。他们内心所包含的无限凄楚与彷徨的巨大精神力量,也只有在温柔乡里才能获取真正的宣泄与抚慰,然而距离的阻隔造就了刻骨的哀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追求爱情其实就是向往家园,而向往家园又表现为对爱人的思恋,只是这最后的温情的抚慰,也只是遥望而终不能实现,欲归无道。这里的家园有比现实层面更深的寓意,“他们已经走向了不归之路,因为他们失去了心灵的故乡”[1]。由此,我们可以体验到他们孤独凄楚的心境。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失职失位,又有早已融入骨中的忧患意识,往往对国家之不幸,社会之黑暗做出深沉的哀叹与批判,而汉末文人五言诗多从一己之体会出发,也更显悲凉而深沉,这似乎可解释为他们更大程度上具有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也来自于虽摆脱了一种秩序的约束又陷入了更大虚空中的无措。

1.3忧虑人生无常之感见孤独

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面前,人无法掌控自己,因为他是那样的渺小和短暂,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生命的消失和消失以前的孤独。这种孤独在后来的阮籍的《咏怀诗》三十三“一日复一夕”中也有所体现,他感慨于:“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人即使能逃脱社会的苦难,但最终也难逃生命的终结。生逢乱世的穷愁潦倒的文人,命运多舛,生存艰难,朝不虑夕,生存于短促狭小的现实世界,他们无法超越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束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文人们无法摆脱时间恶魔的纠缠。“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他们叹惋着生命的短暂,但却无法回避时间对生命的侵蚀。诗人在《今日良宴会》中亦迷茫:“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面对现实,

这些孱弱的文人无力改变现状,悲世忧生的痛苦煎熬着他们脆弱的心,死亡阴影时时威胁着他们,让他们倍感生命的孤独。他们试图以对美服、情爱等等的追求来淡化、分散、消解生命的忧伤意识,然而这种偏执不但没有淡化他们的孤独忧生情结,反而加剧了他们内心的恐惧,无助的诗人们不停地发出悲凉的呻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诗人们或感慨“青青”的“陵上柏”和“磊磊”的“涧中石”,或感慨于永久的“金石”,与自然中的永恒相对比,人生是多么短暂。在诗人们的眼中,时间成为剥夺生命与人生的杀手,“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节序物候的变迁常常激起文人强烈的悲叹:“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在纷繁物象中,频频出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这是时光之流带给生命的死亡气息。诗人似独自伫立于时间的旷野,他感到是那么孤独无助,那么悲凉无望。这正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感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种难以抑制的孤独感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乡愁。因为故乡是他的根,那里有养育他的土地、山川,有生育他、帮助他的亲人、朋友,也许故乡的这一切能给他的孤独以些微的慰藉。然而,“欲归道无因”,这些微的慰藉也难拥有,他所剩的唯有孤独。“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驱车上东门》)忧生叹逝的孤独成为短暂生命中的永恒的咏叹。

此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即使在美酒佳宴、吹曲舞裳的欢乐时刻也不能忘却这份孤独。如: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虽说是“良宴会”,有清歌妙曲,可谓欢乐至极。但是诗人要求,“识曲听‘其真’”。要真能体味到:人生苦短,应及时干进。不然的话,连这本无数量的短暂人生也同时没有了质量,只能落得个“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的境地。《古诗笺》注“坎轲,不遇也”[2]。显然,“其真”隐藏的是一种对人生必然的孤独和可能的孤独的恐惧。说必然的孤独,是人生短暂,他会在无限的时间中孤独,这谁也无法逃脱,故谓之必然;说可能的孤独,是在短暂的人生中若不能显达,则有穷困潦倒、不遇时、不遇明主、不遇知音的孤独。有时,这种孤独感会把诗人逼近绝路。“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驱车上东门》)作者的眼中弥望着一派死亡的气象,那是松柏夹道、白杨萧萧的墓地。地下的死人是寂寞孤独的,世上的活人更加的寂寞孤独。“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这孤独是谁也逃不掉的,服食成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于是,诗人只好退一步想,“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准备暂时从世间短暂而虚幻的富贵荣华之中寻求生命的寄托。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它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知音”难遇的悲哀和人生苦短的惆怅等世俗情怀,表达出了多种复杂情感中的内在本质——孤独。

2、诗歌表达意象中的孤独感

《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在选取意象表达主题方面采取了入诗意象皆悲情的方式。我们常说,意象是触动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物质世界的“象”一旦根据作家的“意”被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并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以后,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无外乎三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离别、失意、忧郁人生无常。在意象选取方面,像蟋蟀、凉风、秋草这样的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悲凉

情致的物象固然能表达这三种人生之悲;像芳草、东风、蕙兰、郁柳等本应象征美好与郁郁生机之物也被诗人注入了伤感气质,成为其表现孤独悲凉情感的物质载体。

人生的别离有很多种,朋友之别,在悲伤中常有共同奋进的鼓励;而男女之别让人感受的则是完完全全的痛苦,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汉代的举荐取士制度,使宦游之风盛行。作为游子,客居他乡已使他们饱受分离之苦,而功名的难成又使他们更加想念家中温柔可爱的妻子。作为思妇,她们不只要忍受独守空床的寂寞,更有游子不归、中道被弃、恩爱难久长的忧虑。所以,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而言,即使是最普通的生活之物、自然之景,也往往由心及物而蕴含伤感,表达了深深的孤独之感。

2.1从自然景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芙蓉、芳草:用美洁芬芳的植物象征爱情,始自《离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诗歌一方面描写美丽的景色,一方面表达游子的思乡怀恋之苦,然而,美丽的哀愁,会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心中的忧伤,会在晴朗天空和良辰美景的映衬下,更加难以排遣。《古诗十九首》在选取芙蓉、芳草意象时,沿用了传统手法,而当诗人想采摘这些东西送给所爱的人时,却“所思在远道”,自己空执爱情的信物,但表达与传递竟是如此之艰难,最终只能“忧伤以终老”。[3]于是,芙蓉与芳草也因无法传递诗人的情感,而带上了伤感气质,用饱含希望的物象与景致从侧面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情绪。

明月:《古诗十九首》涉及月意象的有三首,月亮本身有圆缺的变化,人世间亦有相聚和别离。人常常由于物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物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所以月的圆缺变化与文人内心之间就存在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关联,这种关联便通过诗句表现出来。《古诗十九首》用月意象表达主题时,月的圆缺常伴着节气的改变而出现:“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月圆月缺中有秋的悲凉;“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月圆月缺中有冬的凄清,读者在万物衰落的寒冷中感受着月圆人不圆的遗憾,其抽象的情绪在可感的环境中被具体化,孤独凄清,使读者感同身受。

2.2从生活器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合欢被:“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合欢”,又名“合昏”、“夜合”、“马樱花”,是一种植物,羽状复叶。一个大叶由多个小叶组合而成,这些小叶一到夜晚就合起来,因而得名。汉时凡是一种两面合起来的物件都称为合欢。“被”本身,即是寝卧之用,将带有鸳鸯花纹的绮裁为合欢被,更有鱼水之欢之意,象征夫妇同居的愿望。远隔孤独的色彩往往是黯淡的,但“合欢被”意象的引入,使整个诗境“著色敷腴”[4]起来,展现出作者因“故人心尚而”而产生的瞬间喜悦,同时,也展现出由这瞬间的喜悦所加重的孤独之苦,在“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期盼中,也只能凭借着鸳鸯合欢被聊以自慰,更突出了那种孤独的苦痛。

衣带:“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衣带意象是《古诗十九首》的首创,在此之前诗歌中的衣带,只是作为客观物象出现,并没有融入诗人的主观色彩。“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有不别?”两地相思的游子和思妇,愁肠百转,痛苦于剪不断的离愁当中,神形日益消损。《古诗十九首》用它来表现离别给人带来的心灵与身体上的双重痛苦,离别越久,思念越深,思念越深,自然就“为伊憔悴”,这种意象的运用既形象又生动,令人思之信服。南朝乐府《读曲歌》“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鲍照《拟古》“宿昔改衣带,旦暮并容色”,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许多后世作家

孤独古诗篇六
《孤独诗歌欣赏》

“Nature” is what we see

---Emily Dikinson

"Nature" is what we see— “自然”是我们所见, The Hill—the Afternoon— 是山林,是午后,Squirrel—Eclipse—the Bumble bee—

Nay—Nature is Heaven—

Nature is what we hear—

The Bobolink—the Sea—

Thunder—the Cricket—

Nay—Nature is Harmony—

Nature is what we know—

Yet have no art to say—

So impotent Our Wisdom is

To her Simplicity.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by William Wordsworth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松鼠,日食月蚀,抑或大黄蜂,不 ,自然就是天堂, 自然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 食米鸟叫,大海的涛声, 听雷声阵阵,蟋蟀长鸣 不, 自然是万物和谐, 自然是我们知道, 却又无法描述之物。 面对她的简单纯净, 我们的智慧是如此苍白乏力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the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黄水仙花

郭沫若译

独行徐徐如浮云,

横绝太空渡山谷。

忽然在我一瞥中,

金色水仙花成簇。

开在湖边乔木下,

微风之中频摇曳。

有如群星在银河,

形影绵绵光灼灼。

湖畔蜿蜒花径长,

连成一线无断续。

一瞥之中万朵花,

起舞翩跹头点啄。

湖中碧水起涟漪,

湖波踊跃无花乐--

诗人对此殊激昂,

独在花中事幽躅!

凝眼看花又看花,

当时未解伊何福。

晚上枕上意悠然,

无虑无忧殊恍惚。

情景闪烁心眼中,

黄水仙花赋禅悦;

我心乃得溢欢愉,

同花共舞天上曲。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by William Wordsworth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

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威斯敏斯特桥上

杨德豫 译

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

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

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

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

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

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

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

旭日金挥洒布于峡谷山陵,

也不比这片晨光更为奇丽;

我何尝见过、感受过这深沉的宁静!

河上徐流,由着自己的心意;

上帝呵!千门万户都沉睡未醒,

这整个宏大的心脏仍然在歇息!

The Sound of Silence

寂静之声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你好 黑暗 我的老朋友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我又来和你交谈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因为有一种幻觉正向悄悄地向我袭来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在我熟睡的时候留下了它的种子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这种幻觉在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Still remains

缠绕着我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伴随着寂静的声音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ed alone

在不安的梦幻中我独自行走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stone

狭窄的鹅卵石街道

'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

在路灯的光环照耀下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我竖起衣领 抵御严寒和潮湿

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一道耀眼的霓虹灯光刺入我的眼睛

That split the night

它划破夜空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触摸着寂静的声音

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

在炫目的灯光下

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

我看见成千上万的人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人们说而不言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听而不闻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人们创造歌曲却唱不出声来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没有人敢打扰这寂静的声音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

我说:“傻瓜,难道你不知道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寂静如同顽疾滋长”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听我对你说的有益的话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to you

拉住我伸给你的手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as raindrops fell

但是我的话犹如雨滴飘落

And echoed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在寂静的水井中回响

孤独古诗篇七
初中古诗》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21

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春天,杜甫这时居住在成都草堂。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有旱灾,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他以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来描写这场春夜细雨。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写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情调明快。诗中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杜诗详注》云:"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杜甫以《喜雨》为题的诗,除这首外,还有三首,全部和忧旱有关,表明诗人的心情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

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

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只有短短四句,却成为千古以来,世世代代吟咏诵读的经典名句。哪里才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究竟是什么精神或灵魂凝聚成了这四句脍炙人口的名篇?

陈子昂在唐诗革新方面有着重大功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见识和才能。他直言敢谏,多次向武则天进言,却都不被采纳。他不但不受重用,反而因触怒君子而被贬,满腔爱国热情一再遭受打击,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文略才识得不到施展,于是登上蓟北幽州台,心中的悲愤、孤独融于这首《登幽州台歌》的字里行间。

简短的四句诗事实上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感情。诗人首先是因壮志难酬而深感苦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使人也许想到了燕昭王礼遇乐毅的故事,感叹自己未能见到广开言路、善用贤士的圣明君主。诗人由此陷入极度悲伤中,遥想后代也不会遇到与自己相知的人。“前贤已去,后贤未及。”一种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悲哀油然而生。仅此两句,简明易懂,却通过俯仰古今,站在跨越时间的高度,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惆怅的悲凉似乎刹那间飞越时空,惊天恸地。古人有许多郁郁不得志的诗句,而我认为唯有这两句最能表现仕途失意的感伤。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的孤独。诗人登高独立,临风远眺,“念天地之悠悠”。诗句继而转向空间的高度。宇宙的浩瀚,世界的苍茫,人生与之相比实在短暂。纵然天地辽阔,却没有人能真正懂自己的心。独在幽州台上,触目感怀,那份旷世的孤独可以与屈原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相媲美。与其说是诗人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气氛,不如说是诗人内心孤单寂寞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胸怀大志的智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更是行高于众的君子不随浊流的孤独。在当时那个沉迷惨淡、生气寂然的时代,诗人独行于革新齐梁诗风的萎靡之音,宣扬建安风骨的苍劲之音;独行于真正的忧国忧民,正直清廉,不屈于权贵的专制统治。无限的孤独从诗人心底迸发,于是有了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的激烈绝唱。岁月悠悠,面对空旷的祖国山川,诗人联想到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及心系百姓疾苦的忠心凝聚成一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博大情怀。诗人似乎在与天对话,先是阵云齐拥般深沉抑郁,后又万马奔腾般悲凉激愤。此外,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现出奋力思索,慷慨激昂的情感。诗人虽百感交集,心事茫茫,压抑孤寂,但并未沉浸在孤独的无尽悲伤中一蹶不振,而是回忆历史兴亡,思考宇宙的渺远及人生的短促,“上下求索”,将孤独的悲凉化作震撼世人的慷慨,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豪迈。即使孤独,也是慷慨陈词,“激扬文字”,这首诗也因此成为齐梁两百多年以来都未有的洪钟巨响。

王运熙曾经这样评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由于深刻的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史传诵的名篇。”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认为有几点原因。首先,陈子昂所表达的壮志难酬的情绪在从古至今都是不得志者所共有的,这种主题享有广泛且强烈的共鸣。尤其在当时社会,正直多才的文人难免遭受压抑的困境,理想破灭时心情极度的孤寂郁闷。此诗以其真挚的感情渲染引起仕途失败者“于登高时,每有古今茫茫之感,古人先以言之”的共同感受。其次,诗歌在苍凉悲哀的基调上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宏伟的情怀,使读者感受到悲壮和豁达。我们读这首诗,能自然体会到诗人悲古伤今的情结,但后两句诗很快将我们的思路引入热泪飞洒般的悲愤中去,让我们体验一种超然的大气。这是何等的超脱,何等的旷达!通过短小精悍的诗句,我们看到了一幅苍茫遒劲的图景,其中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不能实现的孤独者,一位孤独悲伤却毫不沮丧沉沦的豪壮英雄。诗中前两句运用了对仗手法,后两句语气舒缓且苍劲有力,句子前后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这更加增强了浑厚雄伟的气势和具有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所流传诵读。

在现今生活中,我们也许与古人有着不同的处境,然而,历史的长河阻断不了情感的相印。在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心中不可名状的复杂情感被一语道破,跨世的孤独通过诗句传达到读者内心,读者就在这反复诵读中领会崇高的情感。这便是《登幽州台歌》的魅力所在。

黄鹤楼1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2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孤独古诗篇八
《古诗19首》

孤独古诗篇九
《古诗词阅读欣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80061.html

    上一篇:写银杏叶的好句

    下一篇:友情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