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一
《古诗鉴赏》
会考课内诗词赏析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从前两联中任选一联,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首联:以风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诗人悲伤,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以巫峡的景象,阴森气氛,骇浪滔天,阴云匝地,写出了时局的不安动荡及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答: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凄伤。
(3)题目“秋兴”,即“因秋托兴”。试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答:诗的首联写出夔地露冷风丹,万物萧森的景象。颈联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巫山。巫峡里面波浪滔天,巫山上空的乌云,像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一幅悲壮,萧森的画面,暗示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黑暗,流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愁。
(4)赏析最后一联,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诗的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而凄苦之情,思想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5)《秋兴》(其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诗歌以夔州秋景为寄托,抒写漂泊流离之苦和心忆长安的故国之思。
(6)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融为一体。试举一联,加以简要说明。
答:首联:枫叶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极度伤悲;
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的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
园心”。
尾联:透过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7)在第三联中,诗人忧国思乡的心情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答:“丛菊两开”与“故园心”突出了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
(8)杜甫的诗歌往往意境开阔,声色俱全,请分析这首诗中首句“色彩”的作用。
答:以玉的白色与枫叶的红色搭配,在萧索中见富丽景象,格调刚健。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上片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上片即景生情(触景生情),由“大江浪淘”引出“千古人物”,由“故垒西边”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豪杰”,为下片描写和赞美周瑜埋下伏笔。
(2)下片塑造周瑜形象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笔下的周瑜英姿勃发,才华横溢,从容娴雅,指挥若定。词人用年轻有为建立赫赫功勋的周瑜衬托自己,年岁渐老,事业无成。抒发词人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写出了“赤壁”的什么特点?它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写出了“赤壁”景色雄伟壮观的特点。这三句词不仅写出
烈的战斗场面,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环境背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英雄人物的气概和精神,同时,还表现了作者苏轼博大的胸襟。
(4)概括下片中周瑜形象的特点,简析作者描写周瑜的手法,说说作者写周瑜的目的。
答:下片中塑造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年轻有为的英雄形象。作者把周瑜放在赤壁大战的背景下,通过肖像装束描写(羽扇纶巾)、衬托(美女衬英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夸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变形的艺术手法,塑造这一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和作者自己进行对比,写出自己老大无成的现实处境和内心的感慨。
(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写赤壁景色和周瑜的英雄气概,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事业无成的感慨。
(6)品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中动词的韵味。
答:作者用“穿”“拍”“卷”三字,描摹了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
(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该词中的名句,请从内容及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答:要点:描形、摹声、状色。运用比喻、夸张。写出了赤壁山势险峻、巨浪惊险、江水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们的功业 ,借以对当权者进行讽刺与劝诫。
(2)下片追述 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 ,表现出作者对当权者轻举妄动必将误国的担忧,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词的最后一句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 老当益壮,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却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
(3)这首怀古词一共“怀”了几个古人,都是谁?词人对他们各自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答:三个古人:孙权、刘裕、刘义隆;前两个,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由衷地肯定赞扬,因为他们都有所作为,或积极进取、成就帝业,或兴师北伐、收复失地,是作者敬仰的历史上的英雄。后一个,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否定、批评和讽刺,因为他好大喜功、志大才疏,是个十足的草包。
作者“怀古”的目的有三:一是表明自己坚持北伐、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二是借古讽今,批评当朝统治者腐败无能;三是警告当权者韩侂胄,让他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好大喜功、轻率冒进。
(4)词人在下阕中用了“封狼居胥”和“廉颇老矣”两个典故,是为了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分别回答。
答:“封狼居胥”:主要是提醒警告韩侂胄不要好大喜功、轻率冒进。这里有忧患,有提醒,也有讽刺。 “廉颇老矣”:主要是为了表现自己老当益壮的情怀和不受重用尴尬的处境以及悲愤的心情。
(5)请分析鉴赏词的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含义。
答:这是词人以廉颇自比。词人此时虽年事已高,但仍希望北伐抗敌,为国效力,但自己的情况竟然不及当年的廉颇,这不能不让词人感到惋惜、忧虑和气愤。作者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也很好地体现了本词的主旨。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二
《唐诗与人生》
唐诗与人生
——我们的诗意去了哪里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王朝,唐朝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仅仅是滚滚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辉煌,更是对现代中国人人生观和性格习惯等各方面有着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是中国人记忆深处一片宁静而浪漫的充满诗意的地方。用当下人们调侃的话题来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穿越,我愿意回到唐朝,不只是为了亲历大唐盛世兼容并包的文化,还要一睹那吟诗作词的文人墨客们的风采。
自信与豪情
出生在封建社会中不多见的既文化开明又经济繁荣的唐朝,诗人们都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自信与自豪感,这是唐朝诗歌不同于其他朝代诗词的地方。这种自信与自豪感是唐代诗人整体表现出初期对自己才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李白《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喊出了唐时青年诗人的心声,他们都明白前路坎坷难行,但都坚信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价值,从不畏惧悲观,一往直前。 我们呢?现在的时代比唐朝可太平繁荣多了,文化和学习资源与以往相比更是不知要强上多少,但是我们中为什么就很少见到这份自信与豪情了呢?当考试不利或者应聘失败,我们很容易就对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这
难道是我们变得更加客观理性了吗?我不这样认为。或许是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世界的复杂和个体的渺小,从而对外部世界总是在试探着小心前行,把自己放在弱势的地位,仿佛只有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胸怀和追求
杜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和胸怀也正是我们缺乏的。泰山之巅,诗人发出豪言壮志,其人生追求不言而喻。
我们也会去旅游,也会登上五岳之巅,但当我们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时,不知有多少人会生出像这样的对人生理想的体悟呢?那时我们关注的只是在哪个角度能够拍出效果最好的美景,买个什么样的纪念品回去才会让亲戚朋友、同事老板开心?许多人花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舟车劳顿地去某个景点逛了一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旅游,自己除了几张照片和小纪念品职位什么也没带走,生活还是那个生活,并未有任何改变。我们整日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奔波劳累,却很少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我想那肯定是物质名誉之外的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如今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思考和欣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其实就是写了乌衣
巷傍晚时分,一桥,一花,一燕的简单场景,当这个场景铺展在你眼前时,你会想到什么?刘禹锡能由此想到人事变迁,沧海桑田,使人读后唏嘘不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柳树发芽。但在诗人眼里竟成了“碧玉”,诗人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当然万物皆美。
如今同样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有多少人是在某次猛然抬头时才发现原来学校还有这么好看的花,可惜已经快要凋落了。我们每天总是行色匆匆,从不留意周围的事物,可能在学校生活了几年仍然会有你不知道的地方,不一样的美景。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了,让人们无所适从,你可能会问当生存和生活保障都成问题的时候,谁还能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花鸟呢?我认为,生活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存还要活,关键是怎么个活法。诗意地活着,不是要经常吟诗作对,感慨万千,而是带着感恩、欣赏和思考去过好每个日子,去认真对待周围的事物。
在唐诗宋词中,我们总可以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充实,在这个以快为好的社会里,我们不妨在心灵上慢下来,就像那些古代文人那样,追寻内心的平静,找回渐远的诗意生活。
从这一刻起,诗意地生活着!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三
《2011-2015全国卷古诗词真题汇总》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四
《励志的经典诗词名句》
关于励志的经典诗词名句汇总
1.《长歌行》(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2.《赠父诗》(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儿子立志要出去闯荡天下,没有成绩绝不会来,而且人生的机遇是随处可见的,男儿在那个地方都可以大展宏图。
3.《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4.《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5.《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6.《明日歌》(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注释:明天又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啊!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到明天再去做,那么势必要虚度光阴,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到头来俩高手空空,悔之晚矣。
7.《今日诗》(明/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注释:一天又一天,时间是这样的少,今天又没有作为,这些事什么时候能做好!人的一生能有几天,今天没有作为真是可惜!
8.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注释:比喻只要有毅力,有决心 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目标都能达到。
9.《勤学》 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注释: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10、《龟虽寿》 (东汉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注释: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11、杜甫《望岳》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12、李白的《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13、孟子《告子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注释: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 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
14、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注释:如果做事情不懂得坚持,那么腐朽的木头你都不能轻易折断的。如果做事情能持之以恒,那么即使是金石那么坚硬的物体都能雕出美丽的花纹。
15、曹操《短歌行》_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注释:穿著青领服饰的贤才,长久地牵挂著我的心。只是为思念你的缘故,我低声吟咏此诗直到如今。
16、晋 陶渊明《杂诗》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精力充沛的年岁不会再重新来过,就像一天之中只能有一个早晨。年纪正青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努力,否则,岁月一去不回,它是不会停下来等人的。
17、唐 杜秋娘《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就是劝告年轻人不要一味地注重物质的追求,要
在年轻时就做好人生计划,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不要等到将来追悔莫及.
18.朱熹《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注释:时光容易逝去,少年的时光如果不珍惜,一晃就要慢慢走向衰老,如果老了才想起学 习,就晚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光阴都不要轻视,春天刚刚来临,还没有发觉到春草绿了,展 眼间,台阶前的梧桐叶已经发黄了。
19、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20.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21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22.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23.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4.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25.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26.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的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
27. 清•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28唐•李世民《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注释:在猛烈的大风中,才看得出小草坚强的韧性。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才能辨别出谁是忠臣。 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 而有智慧的人,心中必定怀有仁爱。
29. 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梅和雪都想报春,谁也不服谁,于是引得诗人大费周章,不得不作一番评论,梅没有雪那么洁白,雪也没有梅那么清香,二者各有所长,难分高下.
30. 刘禹锡《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31.《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的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3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33.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注释:如果道行的修养到了百尺竿头那样的境地不再前进,那么,虽然了得,却还不是纯真,即使修到百足竿头的顶端,仍然不能松劲,绝对不能自满,也绝对不能中辍,继续用心去做,仔细去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
34.守岁 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释:过了个今夜难道就没有明年了吗?时间还是有的,但可怕是浪费光阴,虚度年华。努力抓紧今天--今年最后的一天,这样才是可赞赏的啊。
35.游山西村 陆游 (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释: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 ,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36.满江红 [岳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注释:三十年来风尘仆仆,所成就的功名,轻微如尘土;带兵沙场南征北战八千里,看到的只是天上的云和月。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比喻年轻人要珍惜生命和时间,要善于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取得成功,而不要等到年老体弱时,才懊悔自己年轻时的少不更事,虚度光阴.到那时再感到悲观失望已经是悔之晚矣。
37.上堂开示颂(唐·黄檗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注释: 摆脱尘劳的事非比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不经过一番彻骨的寒冷考验,怎么会有梅花那扑鼻的芳香呢?
38.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水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
39.四时读书乐 翁森
北窗离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注释: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
40.王若虚《论诗》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
注释:写文章自学得来的才是可贵的,靠老师教的又哪里有什么真情实感了,看见老师的手放低一下筷子,也要纷纷装模作样照着做,都是什么人啊?
41、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五
《生活的感动与安静的力量——2014年中国诗歌印象》
生活的感动与安静的力量
——2014年中国诗歌印象
作者:梁平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6日 13版)
人们早已厌倦了总结,厌倦的理由就像人生不是拿来总结而是拿来经历的。所以,任何煞有介事的总结和梳理都是徒劳的,只要人们在所经历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收获某种经验和教训,就值了。
2014年,我依然要说中国诗坛还算平静。尽管卧夫、蓝疆、许立志、陈超走了,给诗坛留下了哀痛、惋惜和缅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诗歌与文字留下了。2014年,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揭晓了,有一些议论也是点到为止,很少有人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这样的“已经”上,从诗歌界的整体气象看,难得的和谐与宁静。
2014年过去了。中国诗歌的收获可圈可点,很多诗人远离诗歌场域的折腾,各种奖项、各种活动的吸引与影响已经渐渐消减,诗人们更关注自身诗歌写作的出新与突破,注意力转向了文本的价值、意义,以及写作介入现实生活新的思考和实践。诗歌切入生活的路径有了新的变化,不少诗人自觉地进入有温度、有重量的写作,一批有血有肉、接地气的诗歌显现出奇异的光彩。同时,很多优秀的诗人寻求安静的思考,在写作中多了一份非凡的洞察,批判与颂歌皆力透纸背,振聋发聩。这两个方向的诗歌,为过去一年的中国诗歌注入了活力。 直面现实的开阔与细微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了,从人们熟知的中华文脉里的“文以载道”“诗言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诗人是一个种族的触角”(庞德),中国新诗为此付出了近百年的努力。中国社会转型已趋向立体和深入,社会的细分和渐趋定型的社会形态所带来的新问题、新经验,使诗歌道义的力量,诗人的责任与担当,开始成为诗人的自觉。可喜的是,这种自觉也是立体的、深入的,唤醒的是诗人不同经历、不同视角的发现与切入。
青年诗人羌人六始终生活在羌族聚居的平武山区,他在《抱着她头发里的大雪》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爱得那么细腻和刻骨:“比起自由和虚无,我更爱故乡/爱这些连绵起伏的群山,爱这条在阳光照耀下/闪动着鳞片的河流,也爱这些黝黑但朴实忠厚的脸谱。”这样的情感真实、可靠:“我喜欢崎岖但始终能够爬上山顶的羊肠小道/喜欢孩子脸上不曾掩饰的纯真与梦想/喜欢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带着我心里的这些/石头、露水、阳光和青苔,在这长途般的时光隧道里游梭。”这是一种没有杂质的、纯净的赞美,这是一个远离城市、原生态生活环境里的羌民族的生活写照和心灵写照,诗人血液里流淌的是羌民族的善良、自足与美好。 与羌人六的生活正好构成反差的霍俊明,在《与老母乘动车回家》里,对现实则是另一个角度的切入。母亲从乡下到了儿子工作的北京,住着住着就不适应了,脸上没有了表情,而且“她肿痛的腿在北京的冬雪里阵阵发冷”“地铁里滚动的电梯和滚烫的人群增高了母亲的血压”。母亲想回家了,想尽快回到乡村。儿子送母亲坐动车返乡,母亲不习惯乘坐电梯,“却在步行阶梯朝我满脸微笑地攀爬”,那是一种回家的喜悦、奢侈的微笑。除了这短暂的微笑,母亲再也没有了表情,儿子不知道母亲此刻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但是只有儿子知道,“她不属于这个城市,更不属于北京”。这里的酸楚绝不只是这一个母亲,而是一个偌大的群体,一个城市与乡村文化背景差异与心理冲突的细微切入,疼痛不可避免、不能更改,这构成了生活的真实。
诗人谭克修的《还乡系列》,似乎每一首都在寻找和揭示最不为人知的隐秘乡愁。其中《大年初一》的震撼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这是一个过于奇怪的日子/村里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他们天亮前就吃完早餐/他们和遇到的所有人说吉祥话/他们要一口气把全年攒下的吉祥
话说出来/他们和昨天相比仿佛是另外一群人/他们已经忘记城里受到的委屈/只是被当作小件行李临时寄存在车站/他们千里迢迢赶回来/完全不是为了挤爆那几个铁皮车厢/他们要在这一天集合/用喜悦和美丽的谎言把整个村子引爆。”这首诗的意外在于,所有从城里回家乡的人,背井离乡,都经历了艰辛与苦楚,然而在这一天,都不约而同地把在外的艰辛与苦楚隐藏起来,只讲美丽和喜悦的“谎言”。这是为了让父老乡亲减轻担心、缓解牵挂,“撒谎人”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跃然纸上。一首12行的短诗,如此轻描淡写、不露声色,所展示现实的宽度与长度是很多上百行的诗所不能抵达的。这一年,余幼幼的《东门记》、王杰平的《间谍》、颜梅玖的《父亲的遗物》、熊焱的《在人间》等,都找到了新的路径切入生活,别开生面。2014年中国诗歌直面现实的开阔与细微,以及文化、心理层面的冲撞,使抒情不再彼此类似或者流于表面,而多了可以触摸的温度和感动。
捕获别人无从下手的“新大陆”
过去的一年,越是安静的诗人越有不俗的表现。我比较注意那些已经成熟、已经有了成就的诗人。在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在和自己较劲,他们努力克制、修炼自己,思考怎样才能把自己放下,让内心真正安静下来。他们开始在现实生存的繁复、含混、荒诞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经验里,拒绝惯性、虚无和自恋,捕获别人所忽略、甚至无从下手的“新大陆”,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诗人蓝蓝把的诗作《汽车站旁的神经病不见了》,一个患有神经病的人“睡在一棵杨树下面,五冬六夏/盖一件破烂不堪的大衣,要是下雨了/就躲进候车室屋檐下,站一整夜/咧着大嘴笑,不管面对半块馒头/还是一口浓痰。笑起来还挺好看/大眼很亮,双眼皮很深”。就这样一个经常见到的病人,突然不见了,被人杀害了:“凶手是个推销员。杀了好几个疯子、傻子。/他说这是为民除害,说这些人不配活在世上。”很显然,诗人并不是在揭露阴暗面,而是在鞭挞丑恶,呼唤和呐喊人类的人性与良知。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我震惊,嘴张得能吞下一本社会学词典。”
路也同样是一个安静的诗人,她的《嘉峪关》写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想象力的嘉峪关:“敢在地球上建一道万里长的灰砖墙壁/把国家当作一个四合院/给大地和天空断章取义”“再用一座孤城当门,把政权和尊严锁在里面/锁住落日,锁住白云/锁住汉语以及汉语的回声”“最终,砖墙未能挡住一次次入关/诗人有机可乘,翻墙或骑墙,造出诗词”。从古到今,诗人的嘉峪关已经成百上千了,很难另具一格,而路也提供的“这一个”,没有着笔于大漠、孤烟,没有嚼别人嚼过的馍,不落窠臼,别有一番情致。
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个诗人水平的高低,除了他在艺术上的讲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诗人驾驭题材的能力。蓝蓝、路也如此,包苞《菜墩上的月光》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他偏居西北的一角,一向安安静静,内心却拥有细腻、辽阔的诗意。一个毫无诗意的菜墩,在包苞的笔下诗意如此荡漾:“一块用旧了的菜墩/就是一个泊着月光的码头/静默的菜刀站立高处/瘦削的身子不曾锋芒消钝/但心老了/容易陷入忧伤/二月里的荠菜珍贵无比/她们都曾带着山野的泥土/在小小的菜墩上青翠成了海/鲜嫩而多汁的身体/贮满阳光/不用说,从菜墩的码头启程/带着微量的苦/抵达生命的旷野/春天,才有了浩瀚的意义„„”蔬菜、季节可以入诗,阳光、月光、已经逝去和即将到来的生命的尺度、人生和情感的体验都可以入诗,而这些,竟然可以集结在一个菜墩上尽兴渲染,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并且还能如此朴素、熨帖与饱满。我相信,浮躁的诗人、过于自恋的诗人,写不出这样的诗歌。
中国诗歌走到今天,比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倡导欣赏与尊重。诗歌的风格与技法林林总总,抒情与反抒情、传统与现代、口语与非口语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剥离、互补、渗透,并不是非此即彼。所以,中国诗坛需要呼吁的是学会彼此尊重、相互欣赏,而不是唯我独尊,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一统天下。现在要做的是,诗人的创作要在文本上下功夫,要有勇气给自己制造陌生,拿出令人信服的作品。批评家的批评和研究,也要在文本上下功夫,放
下驾轻就熟的“榜样文本”,针对当下诗歌现场文本的得失发声,才不至于总是翻来覆去的老生常谈。只有创作与批评互动,中国新诗的发展才会欣欣向荣、才会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六
《宋词》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李清照
①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注]①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这首词用精炼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 代指叶子,“红”代指花儿。作者精心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形成对比,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象? “敲门试问野人家”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答: 答案:这是一首写田园生活的词。词写了作者郊游的见闻和讨茶的经历,信手写来,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参考答案:词描绘的是一幅农村初夏的图景。诗人兴致勃勃来到乡下,看到农村一派平和安详。最后一句说明,他是以一个普通过路人的身份出现在百姓面前,没有摆官老爷架子。作为州县官,主动向老百姓求茶,态度如此谦和,难能可贵。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小重山
岳飞
②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③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小重山:词牌名。②寒蛩:深秋的蟋蟀。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故乡的松竹老 了,我的回乡路程却受到阻碍。此句明写山高路远,难以归还故园,暗在谴责投降派屈辱求 和,阻挠抗金的行径。
①.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飞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满江红》词气壮山河,为人世代传诵。他的这首《小重山》风格迥异,主题也不相同。
B.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千里梦”表现了词人忧虑国事的爱国情怀。
C.“绕阶行”三句借景物以烘托词人内心的孤寂,在平静的叙述之中,让读者感受到岳飞此时内心澎湃、壮志难酬的忧愤。
D.词的下片侧重抒情。抒写收复失地的抗金事业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②.结尾三句用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 答案:①.选A项。两首词风格不同但主题一致。“白首为功名”的“功名”指的就是
抗金收复失地韵事业。《小重山》曲折婉转地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读之令人感慨万端。它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岳飞隐忧国事的爱国主义情怀。②.结尾三句典出《吕氏春秋》俞伯牙碎琴。“知音少”深沉地道出英雄忧国忧时之情和欲报效国家而阻力重重之恨。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 鹧鸪天
苏 轼
②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
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①.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
作简要分析。
答: ②.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 答案:①.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即可。示例:(1)描 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啉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啉”“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呜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苹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即可。)②.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谊,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筝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①.“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备受后人赞赏,谈谈你的理解。
答: ②.这首词的锻句炼字尤值一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和“樱桃红了,芭蕉绿了”不一样吗?你认为有什么高下可分?
答: 答案:①.词人前面写对故园生活的回忆和留恋。此处词的笔锋一转,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说自己抛掷光阴,而说自己为“流光”所抛,突出了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在发出岁月飞逝、青春不再的深重感叹之后,作者随即展示了两
个鲜明的视觉形象:“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具体而鲜明。②.就这两种句式来看,有两点不同:第一,“樱桃红了,芭蕉绿了”只表示眼前所见的形态颜色,“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则显然包括了一个漫长的动态化过程,并非囿于词人此时舟中所见,而是融人了作者多日来的观察和思考,在鲜明的色彩中隐藏着作者深沉的感喟。第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主语仍是“流光”,这样更显得“无情”“无奈”。而且“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词中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铿锵,也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一蓑烟雨任平生”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答: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所道出词人的顿悟和启示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答: 答案:①.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②.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又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①.“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有人认为这是词人想像中的景象,是虚写;有人则认为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实写。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这三句的意境。
答: ②.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谈谈你的理解。
答: ③.“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的“砌”字,炼字极见功力,请根据你的理解,解说这一句之妙。
答: ④.古人论诗,有“知人论世”一说。依据以下对秦观的简介,谈谈你对结句“郴江幸
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理解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 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元祜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六年,迁秘书省正字。预修《神宗实录》。绍圣元年(094),坐元祜党籍,出为杭州 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三年又因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今属湖南)。明年,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元符元年(1098)再贬雷州(今广东海康)。徽宗即位,复宣德郎,允北归,途中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年五十二。
答: 答案:1.这是作者想像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在想像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在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在人间再也找不到了。这三句,分别以“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在过或在人们的想像中存在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更加突出了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此时,又传来杜鹃的悲鸣,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或:以词人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在这重重凄厉的氛围中,令人难以忍受。)3.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4.词人在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①.“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对此进行分析。
答: ②.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
答: 答案:1.(1)花态度:指一般花的鲜艳娇嫩。(2)雪精神:指梅傲雪耐寒的神韵。2.
醉非酒醉,而是心醉于梅,不知不觉中天已向晚,足见探梅时之久,爱梅意之深。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鹊桥仙 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 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杜鹃,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人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这首词当为南宋乾道九年(1173)以后,作者调往四川,深感无路请缨时所作。清人陈廷 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请结合词的内容,谈谈你对所借之“物”和所寓之“情”的理解。
答: 答案:本词所借之物是杜鹃,词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 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接着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散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①.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 ②.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整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七
《宁静的身心 诗意的生活》
宁静的身心 诗意的生活
杨柳整理
爱心联盟企业家演讲课的讲话
看到大家在这里跳舞,使我突然想起了青春的状态:尽情挥洒,快意淋漓。刚才你们在这里学习催眠时,我就站在窗外看着那棵树。现在已经到了夏末,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降,树的叶稍已经被自然的圣手悄悄染黄。我因它的枯萎而有所感怀:为什么春天方过,秋天就那么急迫地来临?正好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仿佛昨天还是一个孩子,今天揽镜自照,眉梢眼角已有点点秋意。这真如同大梦一场,无人醒觉,而人间往往狗苟蝇营不止,去向成谜。
我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你若欣赏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便会觉得自己身处在天堂之中。你若怨怒,则甘尽苦来,烦恼、扭曲,次第爬上心头。这时,你就在地狱之中。”生活何如?这取决于你的眼光。
一、宁静的心不攀援
今天,主办方请我来讲“静心的方法”。当我们静心面对世界,面对自己,我们的心就会无限敞亮、无限丰足。静心的时候,心中的敏锐更胜往常,性灵独具。但静心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这是依靠我们日积月累而修成的。
如何将心修静呢?如何使我们在生活中运用这种静心的智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分享的内容。
静心的修习在于你独抒灵机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思想、行为方式,然后跟着那种方式去做就可以了。东施效颦的缺憾在于东施只知道西施捂着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怜的样子很美;但是不知道这种美之所以美的原因在于西施就是西施。
她的美是不能够复制的。模仿别人模仿得再好,只不过和别人相当而已,永远不可能超越那个学习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应该按照自己所是的样子去发展,而不应该盲目地模仿他人。
我们在建设寺院,确定愿景时,也曾走访了许多地方,如中国台湾、日本、泰国,甚至欧洲各国。我们参观了那里的寺院和其他的宗教场所,学习了各地的先进文化,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我们并没有去模仿任何一家寺庙的建设理念,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特色。
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必人云亦云,只要做出自己的文化和特色,让你感觉这种模式是能够为你自己所欣赏,能够为员工、客户所尊重,就可以了。
同样,可能在一般人看来,作家是什么都能够写的。但实际上,由于各人的气质和禀赋不同,就决定了他天赋地倾向于某一种文体。德国作家施笃姆热爱自然,写作小说空灵洁净,好像散文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文风犀利简净,从不拖泥带水,善于写作反应现实的题材;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想象奇特,充满童趣,善用温和的语言与故事折射苦痛悲哀的现实。他们的气质和阅历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后来的任何一个人所无法模仿的,模仿必入歧途。
当我们和别人不断比较,带来的只有无尽痛苦。因为有比较,就会有不足;有不足,就会有痛苦;有痛苦,人生就不得安宁。
我们的生命何其短暂,为什么要在比较和攀援上花掉那么多的时间呢?如果你真要比较,那你生命的长度甚至连庭院中的树都赶不上;你生命的勤奋程度,甚至比不上任何一只日夜吐丝结网、食虫饮露的蜘蛛。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比较,值得我们去抑郁不平的呢?
一个人最不容易的就是要活得明白、知道。人往往会被一些名利冲昏了头脑,而忘却了本性。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就能够使心沉淀下来。
每个人每天都忙着安身立命、吃喝应酬,如果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只是被某种隐形的力量所驱役,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名利而周旋于名利场中,当你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做这些事,
不知道生活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在这个物欲的轮盘之中,迷失自己,简直太容易了。别人有一套房子你没有,别人住别墅你住筒子楼,别人开跑车你骑自行车,这些都足以使一颗充满名闻利养的心失去平衡,使一颗被世俗所迷的心就此沉沦。这些无妄的比较使我们的身心躁动不安,高悬难平,一丝微风都会使它摆动不停。
二、智慧的心常觉知
人到一定的年龄之后,便应该常常回头反思。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程,反思自己得到时的欣悦或淡然,反思自己失去时的苦痛与接受,反思自己的善恶两端,反思自己的所爱所恨,所敬所恶,然后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当你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见到的只是冷屋、冷脸、冷锅、冷灶的时候,先别忙着去指责自己的家人,而应该赶紧去看看镜中的自己。你是不是疲惫又充满怒气,是不是冷漠而毫无笑容。并不是别人对不起你,只是你自己的样子反射在生活环境之中而已。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会嗔恨呢?我可以用几句话告诉你这个隐秘的答案:
“万法因缘心中起,
皓月映泉空万里。
谁人试燃原上草?
柴干风高凭汝意。”
只因为你的心是一堆柴草,一拨即燃;如果你的心是泉水清泠,那么任我怎样搅动,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风波起。
我们的心应该要随时随地处在一种觉察、觉醒、觉知的状态中。时时觉察,可以使自己处在正确的轨道中,不会偏离太远。
大家这几天还学习了演讲术。其实在演讲的过程中,你越是要求讲好,越是关注听众的反应,就越是讲不好。因为在这种分散的精神状态中,我们对于演讲本身的关注就不足。只有在放下听众,放下自我,放下一切一切,甚至闭上眼睛去讲的时候,心中的话才会如同泉水喷涌一般,是自然而然,是水到渠成。演讲首先是要专注,要觉察自己内心的真正状态;其次就是要求“真”,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唯有真实不欺,诚挚不虚才能够感动自己,感动人心。
有一位音乐家对我说,阿炳的《二泉映月》,音程非常简单,主旋律数次重复出现。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曾被这首曲子所感动呢?这就是心的力量。阿炳把自己一生的起伏、困顿、苦痛都浓缩在了这首乐曲之中。他的倾诉是如此诚挚而不生二意,如此专注而毫无炫技之嫌,因此才能够令世人倾心折服。
不仅演讲要真诚,音乐要真诚,做企业也一样要真诚。一个企业的文化只有使人相信,方能服人。诚信这根准绳,放之四海而皆准:带领团队是这样,回到家中也是这样;与朋友交是这样,和客户相谈也是这样。
一个人、一个企业想要成功,想要长久,就必须使自己的频道处在正心、正念、正行、正为的天地大道上。
佛家有一个思想:若要让一滴水不干涸,就把它抛入海中。同样的,要让我们的事业不倒闭,就要把它融入大众之中。我们作为佛教徒,一定想让佛教的思想在世间永存,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使命。这个使命的达成非常困难,如何才能做到呢?唯有将佛教的思想种进每一个人的心田,让人人的心中都有一颗慈悲的种子,使慈悲影响身边无量无边的人才有可能使得佛的神髓永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寺院的十六个短信平台连续三年每天发出七千多条短信。这些不含有宗教色彩的短信,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在一片潜默中给人们指示一条通向正大光明的觉知之路;使人能够及时觉察自己,而不被声色名利所绑缚。这就是香海禅寺的小小心愿。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理:当你时时刻刻想的都是如何利益别人时,最后一切善皆得报偿。这就是利他的思想、奉献的思想。佛教中无人不知的观音菩萨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慈悲”,慈就是“给予快乐”,悲就是“拔除痛苦”。各位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可以将这种“慈悲”的思想带到企业文化中,帮助客户、员工“予乐拔苦”。佛教的慈悲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相当于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人的需求看作你自己的需求,把他人的快乐看作你毕生努力的方向。人说,观音菩萨有千百亿化身,每一个具有慈悲精神的人都是她的化身。企业若想让每一个客户、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应该参照这样的慈悲精神来完善自己的文化。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的地位非常高。有人说,藏族的每一位同胞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曾经有一个人描述过藏区的安宁,他说即使是随意将一样东西放在路边,也不会有人擅自拿去。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就是观音的化身。
有一位新昌的企业家,工厂经营得非常强大。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今天这种规模的呢?
他对我讲,这并不是他自己所设想和刻意营求的。当他从做拖拉机的生意转行做现在的行业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帮助他、给他方便的人。他对于别人的恩情看得很重,想方设法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以前对他有恩的人如果失业了,或者工作上遇到问题了,他就尽力帮助他们安排工作。这些人来到他的企业以后,又竭尽所能地帮助他成就事业。他说,正是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给他留下的福泽,推动他成就今天的事业。
三、诗意的心悟空性
人之所以会生活得不快乐、不明白,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你最在意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是自我。佛教说到“我”的时候,便说到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前六识中,眼根对色尘,恋美物;耳根对声尘,爱悦音;鼻根对香尘,喜芬芳;舌根对味尘,好饕餮;身根对触尘,触万有;意根对法尘,五识一起,意识随动。这都是人最基本的识见。第七末那识(梵文为manas),就是“我识”。“我识”有四个基本的功能:我见、我爱、我慢、我痴。人最大的障碍就在末那识中。人皆以为:我看到的我相信,我喜爱的不捐弃,我傲慢的是真理,我痴迷的恒不移。岂不知:我见之中谬误藏,我爱之物有别离,我慢之心生横祸,我痴之情交相替。
这世上真有不败的事业,不死的生灵,不迁的义理吗?我们寻常所见的山河,不也是高低不平,峰谷相替吗?我们仰观宇宙,星辰死死生生,哪得恒常;明月盈缺随时,浓淡任意。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个至理。这就是所谓的“空性”。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然知道事业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活。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然能够放下负担,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思考人生。
要我们客观地对待“我见”,主要是因为不正确的知见会引起种种烦恼,我爱、我慢、我痴,其实都是从不正确的知见中衍生出来的。生活中自以为正确,其实不正确的知见比比皆是。现代社会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新人在没有结婚以前很坚定地发愿道:“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结果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竟然在没有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就轻易分手了。开始时所说的海枯石烂、磐石无转,不都是不正确的知见吗?人是会变的,感情自然也会变,珍惜每一天就可以了,何必去妄求不改变的情感呢?
人的生死更是自然的规律。如秦始皇海上求药,多少帝王仰慕蓬莱仙境,何曾求得?多少修炼外丹的高士,最后还不是像《红楼梦》中的贾敬一般只得到了速死。
人的错误知见给人造成巨大的困扰。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之中运转。人的悲欢离合都是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每天所得到的物,所遇见的人,更要珍惜与我们共度风雨人生的亲人和伙伴,珍惜始于微时的客户与伴侣。懂得珍惜的人心灵柔和、笑容亲切,别人只要与他相交,都会觉得如沐春风。只有用心感觉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我们才会觉得快适逍遥。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八
《叶嘉莹的诗词教育观》
叶嘉莹的诗词教育观
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
叶嘉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
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如期封顶,漂泊一生的叶嘉莹终于有了一个“家”。在她的规划中,这个“家”是讲授和研究诗词的地方。叶嘉莹说,自己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
在教了70年古典诗词的叶嘉莹眼中,诗是“兴发感动”的力量。因而诗词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知识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时常有学生在课堂上发问: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诗可以让人内心平静”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1999年,叶嘉莹在仲秋的南开园,写下了这句词。今年的仲秋,同样的荷凋雁过,叶嘉莹从枫叶之国加拿大再返神州。只是这一回,这位“诗词的女儿”不是过客,而是归人。
叶嘉莹的坚守在喧哗浮躁的当下遭遇了尴尬。读诗有用吗——这样的发问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齐益寿是叶嘉莹的学生,他的困惑在于:“叶先生一直在‘吐丝’,而学生却关心‘丝绸在哪’。”
除去社会环境的变化,叶嘉莹认为在诗词教育方面也存在误区:“诗人因为有了感动才会写出诗来,我们应该了解的是这种感动如何生发。老师如果连这一点都
不懂,就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背诵的又都是错字、别字,文理不通,不但无用,而且贻害后人!”
关于中小学课本中古诗词的选用,叶嘉莹以孩童入门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为例,认为这首骆宾王7岁时写的诗作“并不是一首好诗,背下来也没什么好处”,不如就让孩子们背杜甫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不 能看低小孩子的智商,只让他们背浅近的诗句。因为孩子们天性喜爱诗歌。”这是近20多年来,叶嘉莹侧重幼儿诗教的切身感触。她曾在加拿大为华裔孩子们讲解 古诗词。上第一堂课时,她先把篆体“诗”字写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字的右半边上面的“之”好像是“一只脚在走路”。接着她又在“之”字下画一个“心”: “当你们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家乡的小河,就是你的心在走路。如果再用语言把你的心走过的路说出来,这就是诗啊。”孩子们立刻就对诗有了最本真的认识。
叶 嘉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在她眼中,诗是感情的凝聚:“离别时写你的悲哀,欢聚时写你的快乐。”读伟大诗 人的优秀作品有“莫大的好处”,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她引用钟嵘在《诗品》中的话阐述道:“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总之,“诗 可以让人内心平静”。
读诗是和伟大的心灵相互感应
读诗的时候,伟大的诗人都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陶渊明、杜甫尽在眼前。“假如生活发生不幸,当你将之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就可以借诗消解了„„”叶嘉莹如是说。
席慕蓉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叶嘉莹开设的诗词讲座是“一场又一场心灵飨宴”。叶嘉莹认为,要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间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吟诵是最好的方式,“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是伴随着吟诵的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词中兴发感动的特质,也是与吟诵的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这 种古老的读诗方式起源于周朝。”叶嘉莹说那时小孩学诗都遵循着同样的步骤——兴、道、讽、诵。“兴是感发,道是引导,讽先是让你开卷读,然后背下来,到最 后就可以吟诵了。”比如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就应该先了解杜甫其人,知晓他的际遇,再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的生命心魂”。她说:“吟诵一定要有内心的体验 和自由,这样每次吟诵才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 些时候,叶嘉莹也会担心,这种“诗教”无人以继,以至于“一切努力归于徒劳”。但她也感欣慰,“因为总是有人听课后,受到感动。”加拿大的实业家蔡章阁, 只听过她一次讲座,就慨然出资捐建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所。听闻南开大学筹划为她兴建“迦陵学舍”,又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澳门实业家沈秉和将自己比作叶嘉莹的 “小小书童”,决定做一名“略带诗意”的实业家。
叶 嘉莹常引用庄子的“哀莫大于心死”告诫她的“粉丝”: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 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她深信,历经千百年淘拣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的长河,品察生 命本真的况味。
(《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陆阳)
叶 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24年生于北京。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攻读古典文学专业。 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 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著 述甚丰,主要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词学的现代观》《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好诗共欣赏》等。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九
《古诗词赏析》
关于内心平静的诗词篇十
《古诗》
古诗《蜀中九日》
古诗简析:
1.《蜀中九日》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古诗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时人们逢此日要登高会宴。 他席他乡:在他乡作客,此处指剑南,即今四川成都。
南中:诗人的家乡在成都的北面,因此称剑南为南中。
侍御:官职名。
通波:波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
教学目标:
1.学习《蜀中九日》,了解诗人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感受诗人佳节思亲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蜀中九日》。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由已学的送别的古诗导入,揭题。
1.提醒学生注意“侍”和“御”的字形区别。
2.了解柴侍御和作者的关系,介绍作诗背景。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利用工具书读通顺。
2.检查朗读情况,正音,以多种方式读熟古诗。
3.在这首诗里,作者送别朋友时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来?(送君不觉有离伤)
三、品读,感受作者独特的写离别手法。
1.朋友要去远行,分别在即,诗人却一点也不觉得悲伤,为什么会这样呢?
(1)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河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有离别的伤感。
体味“接”的妙用。 (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有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呢?
2.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积累思乡、送别的古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 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 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