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连的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相连的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篇一
《(五)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2009—2010学年度下期九年级语文总复习题(五) 班级 姓名 古诗文阅读(2)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1页

二、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①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②。

【注释】①迥临:远离。②“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三、四句相呼应。 答: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 答: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2页

三、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在诗中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分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词语:愁(愁杀) 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满怀愁绪。

四、 别 董 大①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②曛:昏暗。 ②

1.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北风扬雪,大雁南飞,天地间一片朦胧苍茫。这两句点明了离别时间,也渲染了送别的环境气氛,给人以无限凄凉之感。 答: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3页

2.送别诗大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的特别之处。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4页

五、 渡 汉 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汉江:一说汉水,源于陕西宁强县,至汉阳入长江。宋之问,初唐诗人,因故被贬谪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他私自从贬所逃归,渡过汉江时写下此诗。②岭外:即岭南,五岭山脉以南地区。③怯:胆怯、畏缩。 ②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答: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

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 答: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5页

相连的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篇二
《七下期中考试古诗词鉴赏复习卷(答案版)》

七下期中考试古诗词鉴赏复习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suí“绥”是古人结在颌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绥”。 藉:jiè,借助。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

A.全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秋蝉图。

B.第二句“疏”字,可见其枝干高挺清拔,与第三句的“高”和第四句的“秋风”相照应。

C.“流响”描写了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亮与力度。

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

1.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借蝉表达出对高洁内在品格的赞美。

2.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二.阅读下面这首送别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曛:xūn,昏黄。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B.这两首诗都以送别为题材,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抒发了送别时分的离愁别恨,充满了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色彩。

C.王昌龄和高适都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诗人,诗中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高远壮阔的境界,体现了盛唐气象。

2. 古人写诗,讲究遣词,你觉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中,哪个词用得非常好?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B,《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写景,以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孤寂凄寒之情,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以晶莹透明的“玉壶冰心”自喻,表现了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别董大》两句前两句写景,落日黄昏,大野苍茫,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使人产生悲壮别离、游子飘零之感,但后两句对友人的慰藉中又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因此这两首诗不同于“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中体现出来的依依不舍、泪眼朦胧的柔情格调,而表现出一种豁达的胸襟、坚强的性格。

2.“连”写出了雨势的平稳连绵,展现了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的吴江夜雨图,烘托了一种开阔的意境。

“入”写出了江雨悄然而来的情态,暗示诗人因为离愁别绪萦绕心头,一夜未眠。

“孤”不仅描写了楚山孤峙的情态,而且暗含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留在吴地的诗人,如同这孤零零的楚山一般,内心充满孤寂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写作背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陷,南唐后主李煜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开始了亡国之君的生活。

衾:qīn,被子。晌:shǎng,一会儿。

1.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词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表现了词人五更梦回后内心的凄苦之感。

B.“春意阑珊”指得是春意正浓,盎然的春意与词人内心的萧索形成鲜明对比。

C.本词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叙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春意阑珊”指的是寂寞零落的残春。

2.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后,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打击,过着漂泊不定、孤苦无依的孀居生活。

拟:打算。舴艋:zéměng,小船。

1.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描写了一幅花谢残红的暮春之景,尤其“尘香”一词,落花已化为

尘土,蕴含着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美好生命历尽坎坷的身世之感。

B.本词运用用外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苦闷忧愁的词人形象。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类似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措辞轻松,节奏明快,表现了词人欢快的心情。

2.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词史上的名句,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古代诗词中以化虚为实的手法表现 “愁”和“恨”的名句有很多,请举一例。(3分)

1.C,此句只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也有“也拟”一词,说明词人只是有出游的想法,但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并没有付诸于行动。

2.比拟,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将“愁”比作有形的具体的重物,说轻舟载不动 “愁”,突出了词人愁情的深重。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相连的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篇三
《诗歌鉴赏经典抒情手法》

相连的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篇四
《诗歌周练含答案》

叹疆场 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到,妆梳对镜台。

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 [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都是喜归,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喜这一情感时的不同之处。(5分)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6分)

1 .《叹疆场》 通过思妇听到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消息时枝妆打扮与之前以泪洗面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喜不自禁的心情。《 到家》 通过对归家时的所见、所为、所感的描写,融情于景, 表达了诗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 答对一点给3 分,答对两点给5 分)

2 .山色依然,写出了喜悦之后的闲适。潇栖是拟人手法,山色潇洒地进入我的居室,写出来脱离世俗官场之后的欣慰。两句诗写的不仅是物境,而且是心境,写出了诗人尘劳尽除后,心情由喜悦而安适的转化。( 6 分,对具体词语的赏析2 分,拟人手法2 分,对两句诗总体的赏析2 分)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颈联作一赏析。(5分)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1.(5分)颈联描写了早角、残潮、霜、月等最能牵动归思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来源:学科网]

2.(6分)比喻。把归思比作含苞待放的百花,被春风催开,不由自主竞相怒放,生动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

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 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 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 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6分)

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5分)

1.(6分)【参考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2分)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2.(5分)【参考答案】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2分)②“影落”,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2分)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1分)

离亭燕

张 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目无言西下。

[注] 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5分)

2.请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1.“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语意相近即可)(5分)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是、朝兴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6分)

柳梢青· 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5分)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5分)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1分)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2分)。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分)。

2.(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所塑造的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绪。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绪,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意象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1.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6分)

2.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1(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分)

2、(1) “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

前调·阊门①夜泊

陈所闻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

鸟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

1.作者在曲的前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2.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6分)

1.【思路探究】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鉴赏诗歌的景物(意境),描绘景物的意象及这些意象的特点是关键。上片中的“风雨”“船”“潮汐”“钟韵”是理解的关键。而诗歌的情感,则要抓住有提示作用的核心词语,如“寒”“愁”“喜”。而综观全曲,就会发现,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变化的。上片抒发的是“愁”,而下片则是“喜”。【参考答案】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5分)

2.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理解。本题要求将此曲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比较鉴赏,难度较大。根据题目提示,两诗的意境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但内容和手法有极大的不同,这是思考的方向。从“市喧才寂”和“蓬窗曙色”来看,陈曲写的是彻夜未眠;而张诗写的半夜未眠(夜半钟声到客船)。表现手法上,陈曲用结尾的“喜”来反衬前面的“愁”;而张诗则无。参考答案: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人定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6分)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3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柳梢青· 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5分)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5分)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1分)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2分)。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分)。

2.(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浣 溪 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5分)

2、词的下阕,诗人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变化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1、诗人通过三句诗,描绘了一幅湖上春光图(1分):湖中的桥上隆隆驶过绘着彩画的车轮;春云在天上飘逸,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云影;春水无波,碧绿滑静,像琉璃一样晶莹无尘。(2分)作者采用了比喻等艺术手法(1分)描写了清新美好的画面,喧腾热闹的氛围。(1分)

2、诗人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表达了由喜悦到日暮须归的无奈、惆怅之情(2分)。诗人先写湖边堤岸上依依的杨柳,柳丝低垂,像是要热情地挽留住湖边的游客;再写枝头上的小鸟,以悦耳的歌声呼唤游人莫要归去。但湖景虽好,却已暮色笼罩,不能不归,给人一种无奈的遗憾之情。(3分)

少年行

杨亿

江南节物①,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②。

寿阳妆罢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④。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注释】①节物:时令,节气。②借用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送驿站,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③寿阳妆:是寿阳公主梅落额头的故事。④的的:明明白白的意思。天真:自然本色。

1.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

2.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6分)

1.起了衬托的作用(1分)。点明地点为江南,时令为严冬,刻画出风雪肃杀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2分)。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

2.托物言志或借物言情,(1分)借梅花的特征表达了自己虽经坎坷,但仍保持节操的思想感情。(1分)“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或从其生长环境分析)(2分)。“等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又”字表示自己同样人生旅途上历经风波。(2分),

附:诗歌鉴赏

此为咏梅之作.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通过风雪交加之际不畏风刀霜剑的梅花这一物象,抒写了作者别有怀袍的人生感慨。词中借景言情,即景发感,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若即若离、空朦柔美的意境。

上片起首三句,点明地点为江南,时令为严冬,刻画出风雪肃杀中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殊漓尽致。后面三句,开始直接写梅花。“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

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此称。“迢递寄归人”,暗用南朝宋人除凯赠范哗的诗:“折梅逢释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下片具体描绘梅的“芳艳”,并以风雨摧残的物象寄托词人的惆怅和伤感,达到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寿阳妆罢”,用寿阳公主梅落额上的典故。据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 云: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额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着花的印痕,宫中争相摹仿,于是有所谓梅花妆。“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等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寄托了词人的升沉之感,芳菲缠绵之中,具沉郁顿挫之致.词人这里用一个“又”字表示自己同样人生旅途上历经风波,又用了“等闲”两字来表达其遭到摧残的“平白无故”。 “更忍向、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辞锯远,真味无穷,化用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 )的诗意。李白借笛中有《 梅花落》 的曲调,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段,写出当时冷落的心境,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而词人则是风雨纷纷的现实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悠扬的笛声中,不忍听到《 梅花落》 的曲调,表明自己为梅花受风雨摧残而伤感,情致极为凄婉。总之,全词借物言情,营造出若即若离、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比较两首诗歌,说出它们描写景物的不同特点。(5分)

2 .结合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请简要分析说明他们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1.孟诗从听觉角度描写春天景色,重点写的是鸟啼声和风雨声。王诗描绘景物的色彩和形态,用“红”“绿分别描绘桃花和柳条,以“含宿雨” 写出桃花被雨滴滋润的形态,以“带朝烟”写出绿条笼罩在朝烟中,袅娜迷人。(找出其他不同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第一首写春之“闹”,第二首写春之“静”)

2.第一首因有“风雨声”而问“花落知多少”,表现诗人惜爱春花、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二首有“花落未扫、山客犹眠”的词句,表现诗人追求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也可以说出他们的相似点,言之有理即可)

水口行舟①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 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1、本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5分)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一定的人事哲理,请简述。(6分)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示例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示例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相连的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篇五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

初一语文第15课古诗知识点提纲

2011.12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出处;诗歌体裁;

二、默写全诗;默写名句;

三、朗读节奏;

四、赏析名句;诗歌主旨;主要内容等;

五、复习做过的练习题:包括名校课堂、课后练习、活页、课堂笔记、考过的试卷等等。 初一古诗词赏析复习知识点

《观沧海》

【文学常识】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厦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内容情感】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特色】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字句理解】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全是写实景。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虚景)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中考链接】

2007南京: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第2~4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写的是静景。 答案: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2.第5~6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中考模拟: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后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4、这首诗的主旨是5、对《观沧海》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征乌桓时所作。

B.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观沧海后的深切感受。

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写景的十句诗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奇特的想像融合在一起,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案:

1、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B

3、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B

《钱塘湖春行》

【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新乐府》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内容情感】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钱塘湖春”是内容,“行”是线索。

【写法特色】

移步换景,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最后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字句理解】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脚,有下垂义。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

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中考链接】

2004河南: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②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地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009泰州: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5分)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2分)

答案:“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2分,写出词语1分,品析1分)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

答案: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2分)

2009四川:

1、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最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2分)

答案: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

3、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2010年湖北:钱塘湖春行(略) 满井游记(略) 对比阅读

1.(2分)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答案: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2.(2分)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因曾被贬官至龙标,世称王龙标。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体裁:语言形式属七绝,题材内容属借景抒情诗

诗歌背景:

本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时,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中心:诗人借暮春景物抒写对朋友的同情与安慰。

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上句写景:“杨花”即柳絮,漂泊无定;“子规”即杜鹃鸟,其声凄厉。选取暮春两种特有景物,融情入景,渲染哀伤凄恻气氛,也象征人的飘零、离别之痛。

2)下句叙事:“过五溪”,点明友人被贬荒远、道路艰难,表达作者对友人危难的痛惜关切。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为抒情。拟人手法,把月和风人格化,把“愁心”物化,表达对友人同情安慰的真挚感情(作者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友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李白, 朝人,字 ,号 ,有“ ”之称。其诗被称为“ ”。王昌龄是该朝 诗人,善写七绝诗,故以“ ”著称。请你写出出自这位诗人之手的一句

诗: , 。

2. 请写出除此诗外李白另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句: , 。 , 。

2.解词:

左迁: 闻道: 与:

3.划分节奏并赏析:

1)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2)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秋天郊野日暮的萧瑟秋景图:暮色苍茫,秋风萧瑟的晚秋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道旁是缠着古藤的老树,鸦雀已回巢,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是稀疏的村舍,炊烟缕缕,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而行。 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深深哀愁。 以“枯藤、老树、昏鸦”烘托旅人的悲凉哀愁。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反衬他无家可归的凄凉。(情景交融) “瘦”传神表现出他身世的困苦和长期跋涉的艰辛。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是点睛之笔,既总括了全词,又揭示主题(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深深哀愁。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这里停泊的意思

1、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一句“平”“阔”“正”“悬”的表达效果:

“平”“阔”“正”“悬”写出江面上风顺、风和,波平浪静、大江直流额的开阔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蕴含新生事物终将代替旧的事物的哲理。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蕴含的思想情感?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

相连的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篇六
《苏教第八册上古诗文理解背默》

苏教第八册上古诗文理解背默

一、《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点明主旨的诗句是(不仅揭示全诗主题而且统领全诗起启下作用的诗句)(全诗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二、《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写春天的长安城破败的景象的诗句(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中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诗句是(借景物描写抒发对时事感伤的诗句)(表达诗人对国土沦陷触目伤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诗中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千古传颂的名句是(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表达战乱中诗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千古名句)(最能表达诗人“忧国之情凄凄,思家之心切切”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 诗中具体写“愁”之深的诗句是(体现忧国之情的形象写照的诗句)(能够表现诗人因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中描绘迷蒙冷寂画面,揭示时间、地点、照应诗题的诗句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借古讽今,抒发忧国之情的句子是(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忧愤的诗句)(对陈代亡国历史咏叹,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的诗句)(批评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诗句)(诗中以婉曲的议论针砭时弊的诗句)(是诗中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描写诗人年老体弱,处境寂寞凄凉却一心只考虑国家安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虽年老体衰却有远大的报国之志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写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

3、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诗人爱国的诗句是(通过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由

现实转入梦境的诗句)(诗人触景生情,表达自己爱国杀敌激情的诗句)(诗人梦见自己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写出相连的两句表现古代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五、《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写个人经历和国家命运相连,历尽危苦的诗句是(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写出了作者被捕前的经历的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借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的诗句是(追忆当年兵败时的忧国心情及目前被俘的孤独处境的诗句)(写出两次抗元斗争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句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诗句是(表明作者心志,现已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言名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表现诗人豁达胸襟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抒写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千古名句是(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的诗句)(真正的朋友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只要心中有朋友,那么即使相隔再远,朋友也就好像在身边,请你写出相连的两句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哪两句诗都用优美的语言、豪迈的情调送别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以幽默口吻劝慰朋友不必悲伤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七、《已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抒写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失落心境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表现诗人虽然辞官,但还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是(歌颂崇高献身精神,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的诗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诗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表达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的诗句)(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八、《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诗句是(哪两句是诗中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表现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高极目,世间山水尽收眼底。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和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4、写出相连的两句描写我国大好河山的古诗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或: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谈及中美贸易摩擦时他引用了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喻示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6、2008年5月8日9时17分,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这生活俯瞰大地的时刻,13亿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九、《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描写杭州西湖春色的四句诗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诗中用了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其中从动物的变化描绘春景的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植物的变化描绘春景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写出相连的两句描绘春景的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或: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野芳发而幽香”来表现春季到来时的美好景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春天里花草的茂盛: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诗中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的诗句描绘了春意从秋冬中苏醒,早春充满活力的画面,表达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6、诗中透露出诗人对莺歌燕舞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充满了作者对钱塘湖景色热爱之情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十、《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描写飞来峰上神异奇妙的景物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诗句是(既写景又议论,用议论表现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襟怀和人生进取精神的诗句)(借景抒情,抒发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表达诗人身在高处的独特感受的诗句)(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表达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十一、《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通过写景渲染战前紧张气氛的诗句是(体现守城士兵严阵以待、戒备森严、士气高昂的诗句)(该诗中的千古名句)(现在人们常用哪两句诗来形容局势的危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 描写黄昏前,士兵刻苦操练的诗句是(描写两军激战壮烈场面和肃杀气氛的诗句)(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描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气氛的诗句):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写中夜,官兵偷袭敌人的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诗中运用典故,表明将士誓死守城决心的诗句是(诗中含有“荆轲刺秦”典故的诗句)(抒写全体官兵心愿,表现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的诗句)(表现要报效国家的豪情的诗句)(与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诗中“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有“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战国时刺客荆轲也曾面对易水慷慨而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十二、《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诗中交代几年来艰苦斗争经历的句子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2、诗中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的诗句是(写诗人面对大好河山以泪洗面,表达英雄失路之悲的感慨的诗句):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3、诗中体现诗人离别故乡时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难舍心境的诗句是(表达诗人已抱定杀身成仁之心,但对故乡又难以割舍的情感的诗句):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4、诗中表现诗人视死如归,对抗清斗争抱有坚定信念的诗句是(诗中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诗人冲天豪气的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了陈毅元帅在敌军重重包围下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别云间》一诗中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相连的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篇七
《七年级语文上古诗四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89907.html

    上一篇:表现后悔的诗句

    下一篇:白兰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