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安顿好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把心安顿好篇一
《把心安顿好观后感》

暑假期间读了周国平先生的随感集《把心安顿好》,这是一本周国平先生思考价值观的书,众所周知价值观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对于人是生活的态度,对于国家就是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周国平先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我们分析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价值观问题。 周国平先生在书里提到了现今很流行的养生,人们没别的事可以关心了,就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养生上,保养药品、书籍等大受青睐,关心自己的身体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过度地关心就显得有点儿病态了,对任何小事都紧张兮兮的,人生的乐趣也就少了。周国平先生认为,最好的养生方法其实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有自己的心态放好了,用心去感受生活,才是真正的养生。有人会问,怎么样才能把心态调整好?其实非常简单,每天都跟着自己的心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懂得协调自己的生活,用心地去享受生活。把焦点集中在一个点上是一定会出问题的,放宽心,过的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要有一颗平常心,时刻记着自己是空手来到这里也将空手离开的,虚名浮利都是过眼云烟。常常会有人说那些爱才之人、求名之人如何如何,但是我认为追求功名利禄其实是每个人的自由,每个人都是来这个社会上体验生活的,只要他活着开心,没有危害到别人怎么不行呢?当然,他们得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可以爱财,但必须用光明正大的手段。每个人活的方式都不同,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有人觉得每天可以去周游列国会让他兴奋不已,有人觉得为人民服务会让他价值提高,但其实,只要过的开心那便足够了。 有人会说,人怎么可能每天都开心?又回到刚才养生的问题上了,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的确,人不可能每天都过着自己计划中的美好日子,就算有,过多了,不也令人烦闷吗?有七个颜色的才叫彩虹,有喜怒哀乐的才是人生。我们是来体验生活的,开心,我享受过

了,很美好;难过,我也品尝过了,很苦涩;„„我会说,我的人生是丰满的,我享受了生命的过程,我在这个世界上很认真地活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很多当代人的想法,这也是当代教育的一大问题。周国平先生认为,把孩子寄托于以后“长大成人”是一个非常荒谬的提法。首先这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一件事过于追求结果而太过于目标导向。孩子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本体,不能将养育孩子当作你人生的一个项目,要计划、要实施、要调整、要总结,这些都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存在性,他有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做的是教他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让他在这个社会上开心地活着,让他自己去感悟这个社会,最后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认为家庭教育重要过于任何其他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小孩人生价值观的起点,很多人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的确,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父母当然以他的言传身教养育出什么样的子女。那些要求子女参加一堆补习班、兴趣班的,父母通常也比较急功近利,参加补习班、兴趣班本身其实非常好,他可以培养小孩更多的兴趣、开拓小孩的视野,让小孩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但要加上父母的那些名利观就着实变了个味了,不但成果不能如父母所想,小孩也会郁郁寡欢的。而如若父母是淡泊名利、一心只希望小孩自由自在的成长的,小孩自然也能活泼开朗、愉快地成长。

坦然地面对人生,周国平先生说,对于自己的人生要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尽可能地诚实;二是尽可能地超脱。古人追求的那种豁然开朗其实也是当代很多人所追求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到底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我认为,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我们首先要尽可能的诚实,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任何经历,开心或难过、羞涩或从容等等。很多人或许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其实不是,仔细想想,你是不

是有比较自卑的东西?是不是有一些忌讳别人谈论的东西?是不是有你想逃避的话题?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还是有的,尽可能的诚实,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一些时间。当你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时,其实你也就能超脱了,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当成一个标本,任何经历都能在你心中勾起浅浅的微笑。

活着,要开心,何必太拘束自己!

把心安顿好篇二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

最近读了我们教研组长推荐的周国平写的《把心安顿好》,先引用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我的开头“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读完周国平的这本最新随感,我也很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他似乎无关,他给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合适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我不但想写,还一直沉浸在思考的王国里,这本书带给我的思想上的不是震撼,而是大彻大悟,他启迪我不断地思考,反省,他使我逐渐由浅薄走向深刻,由浮躁走向宁静,由痛苦走向幸福,由迷茫走向明朗,由狭隘走向博大。我没把这本书读完,就迫不及待的向我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的很多观点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生活。

他首先从价值观方面来告诉我们要注重的是内在生活而不是外在的生活,他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一个人把许多精力给了物质,就没有什么闲心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读了这些内容,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很多时候在被我们自己浪费,我们的不快乐是由于价值观有了问题,如果我们注重内在生活,多关注我们的灵魂,我们会走出痛苦的深渊从而做一个快乐的人。物欲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其满足诚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与

生命的快乐比,它太浅,与精神的快乐比,它太低。我们应该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把人性的品质在自己身上实现出来,即善良的生命、丰富的心灵、自由的头脑、高贵的灵魂,这样从人性意义上说,我们就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成功就会像优秀的副产品一样不期而至。其实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它又从内在生活方面告诉我们怎样安顿自己的心灵,他说: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读了这几句话,我如醍醐灌顶,知道了丰富自己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才是快乐的源泉和坚强的基石。

面对复杂纷扰的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该追求什么,面对沉迷网游和电视的学生和孩子,我们感到教育的苍白无力,可周国平的几句话,会让我们豁然开朗,他说:为了抵御世间的诱惑,积极的办法不是压抑低级欲望,而是唤醒、发展和满足高级欲望。人一旦品尝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乐,面对形形色色的较低快乐的诱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东西你既然已经得到,你对那些次好的的东西也就不会特别在乎了。

他还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生活,忙也许是常态,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

作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警觉到常态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学会保持一颗从容的心,这样我们也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读书,是与智者的精神对话。阅读经典,就是与伟大灵魂的交谈。周国平的这本散文集,就是要与人们交流如何清醒而幸福的活着。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时时翻阅,希望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获得更多的灵感和顿悟,不断充实自己生活。生命是一趟单程旅行,失去便永远不再拥有,让我们学着把心安顿好,把命照看好,让生活充满智慧,幸福地栖居于这红尘人世!

把心安顿好篇三
《把心安顿好》

把心安顿好篇四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

心正而邪不侵

范贡读书会 杨关

《把心安顿好》是作者的一本随笔,本意是将它作为一本“心灵鸡汤式”的读物来对待的,读

过再深刻思考,这亦是一本哲学书籍,是中国“老庄文化”与“墨家”传统文化的一种结合与延伸。

老子提倡“一切道法自然,要复归于婴孩,返朴,无为。”

庄子提倡“齐物,自然,精神自由。”

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作者将这些道理融入现代生活与人一生的节点、追求相互阐述,让人心之所归,平静待事,当人浮躁、迷茫、失意、孤独时可借以归本溯源,平复心态。以净化心灵来抵御邪念丛生,是所谓“心正而邪不侵”。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物质主义者,对于精神生活概念很淡薄,因为没有彻底解决物质问题时,光有精神是虚无飘渺的,但精神支柱是更好获取物质的有效推动力。 物质是万恶之根源,人活一世都是在不断的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所以人的贪、嗔、痴不断膨胀,解脱之法是将精神生活设为最高追求,将精神之真、善、美代替物质享受之贪、嗔、痴。像书里提到了现今很流行的养生,人们没别的事可以关心了,就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养生上,保养药品、书籍等大受青睐,关心自己的身体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过度地关心就显得有点儿病态了,对任何小事都紧张兮兮的,人生的乐趣也就少了。作者认为,最好的养生方法其实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有自己的心态放好了,用心去感受生活,才是真正的养生。有人会问,怎么样才能把心态调整好?其实非常简单,每天都跟着自己的心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懂得协调自己的生活,用心地去享受生活。把焦点集中在一个点上是一定会出问题的,放宽心,过的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吃的再好都是身上的肉迟早要腐烂,只有精神文化是可以传承长青的,唐诗、宋词、元曲、明说都是精神财富,阅读就是一种精神生活,坚持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人生有限,生命无限

作者在书中写到“生命大于肉体,死亡揭示了肉体的有限,却启示了生命的无限。”

我是这样理解的,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可以流传青史的传承文化,即载入史册的历史大事、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推进人类发展的壮举等等,甚至可以是落个遗臭万年的骂名都是生命的延续。

另一种生命的延续就是传宗接代的延续,子子孙孙无穷尽亦是生命的传承,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谈到孩子,书中用孩子的天性纯真,心灵的细腻敏锐来对比成人的固定式思维,家长往往用自己的喜好去强加于孩子的行动,抑制了孩子的天性,与创造性思维。这也就是往往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没有大出息,生性叛逆我行我素的孩子反而成为佼佼者。

- 1 - 绝密文件,严禁泄露!

人性的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成为野兽还是天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命缔造者的能力,从小的引导,生活环境的塑造。像一件很小的事情,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孩让座,有知识的家长都会引导孩子向让座者说:“叔叔/阿姨谢谢!”,下车时引导孩子向让座者说:“叔叔/阿姨再见!”。但我也不止一次的接触过让完座没有任何反应的家长,好像理所应当。殊不知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应该与不应该,遇到这种家长往往让我很是心疼,好好的孩子就是从这些事上开始带歪的。今后的我们也将生儿育女为人父母,我们今天奋斗创造的环境就是今后孩子的起点,七百块的九年义务教育与八千块一学期的素质培养教育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生命既然要延续,那就让我们为承上启下的生命延续(父母与孩子)而奋斗!

婚姻与哲学

在婚姻这部人间乐曲中,小争吵乃是必有的音符,倘若没有,我们就要赞叹它是天上的仙曲了,或者就要怀疑它是否已经临近曲终人散了。

夫妻生活中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磕磕碰碰,我和爱人之间也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以前也是很想不通,五毛、一块的事情至于吗?再差也不缺这点钱。看完书再回头想想,也许这就是婚姻的符号,如果真是两个人吵都懒得吵了,可能婚姻也就结束了。

婚姻有两大原则,一是自律,用理性锁定易变的感情;二是宽容,爱和理性合力创造两人之间的自由空间。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就必须保持自律与宽容,各自的谦让会让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小脾气可以发,小错误可以犯,不触及原则问题都是可以原谅的。婚姻需要两个人的长期经营,而不是短暂的你侬我侬粘合在一起那么简单。

真挚而长久的情感远胜于轻浮而短暂的风流韵事。

一个人把心安顿好了,静得下、安得住了,就能神闲气定,就能不为外物所左右,就能抵得住种种诱惑。就像《岳阳楼记》中写的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能“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论境遇好坏、贫富得失、荣辱存亡,都能从容应对,淡定自如。

“淡中知真味,静中识本然”,淡是静的前提,静是定的基础。浓于酒色财气,醉心功名利禄,心就静不下,定不住。所以,克服“贪嗔痴”的恶习,人心才能清净。

- 2 - 绝密文件,严禁泄露!

把心安顿好篇五
《把心安顿好》

把心安顿好篇六
《读书笔记,《把心安顿好》》

读书笔记

——读周国平《把心安顿好》后 有感

社工 人管1235班 曾雄

读周老师的书是个偶然的开始,偶然间上网络找图书馆中这部书,其实早有看过这本书,这次‘借’图书馆电子馆藏的优先资源,细细的,全局的把它读完,读到心里去。

他说:“把生活经营好,把心安顿好,开始过完美的人生。”“老天给力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周国平老师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个人的不同的人生境界,也会导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方向。虽然,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怀揣梦想的大一新生,对于国家、价值观、内心宁静„„这类问题未免有点遥远。而我自己真实的感觉就是要向周老学习,学习他的安安静静的心。

书中有我最喜欢的“平凡生活”的描述,有“诗意栖居”的画卷,有“调试心境”的好

方法„„这些话读下来,心中很感动,原来,周大才子也同我一样,一样的喜欢淡淡的生活。 夜的静美,雨的飘逸,风的洒脱,雪的轻盈。此时的淡淡,是一种意境,不是淡而无味的淡,是人淡如菊的淡,是过虑了喧嚣纷扰后的宁静,是心静如水的淡然,就这样淡淡的感受一份属于自已的天地。心如雨后的天空一样纯静。

喜欢淡淡的人生。淡淡的愁不刺心却千丝万缕,淡淡的寂寞不放纵却独品生命里的无奈;淡淡的思念不纠缠却绵长浓厚,淡淡的牵挂不强求却悠远永久。淡淡的红尘,淡淡的岁月,淡淡而来,淡淡而去。淡淡的人生,巧声吟唱着淡淡的天籁之音。

喜欢淡淡的音乐。那美妙动听之音,是多么的令人心旷神怡。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任情思长上翅膀,飞舞在那片音乐的空灵里。轻柔的歌声如清风,如流泉,如白云,如初春的鹅黄,如仲夏的荷碧,如秋空的明净,如曼雪的轻舞,如梅子时节的细雨。那凄美的乐曲,滤过心尖,丝丝切切,百般悱恻,淡淡绵绵,揉动着多情多感的一怀心事。那一怀淡淡的心事,在歌声中浸染,滋润,在歌声中翩翩起舞。

喜欢淡淡的生活。就让这一份淡淡永远陪着我,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不管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永远就这样平平静静的生活,平平安安的做事,平平淡淡的做人,不企望流芳溢彩,不奢望艳冶夺人,给生活以一丝坦然,给生命一份真实,给自已一份感激,给他人一份宽容。如此,也许更能体会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喜欢淡淡的心。人生旅途中,淡淡地欣赏旅途中的风光,淡淡地享受着自己所拥有的,

淡淡地应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淡淡地对待一切,一切自然就风轻云淡了。因为淡淡的,所以我快乐着。

因为淡淡的,所以我爱生活。

还有就是,谢谢周国平老师,谢谢这本书。

把心安顿好,我可以的,相信有兴趣的你,看完这本书,也可以的。

把心安顿好篇七
《把心安顿好》

书与思

SHUYUSI

把心安顿好

■周国平

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我的新书《把心安顿好》,该书是我的第四本随感集,所收

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财富,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你可以藉之安身立命。

文字主要写于2006年至2010年间。此前的三本随感集为《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曾名《碎句与短章》)。下面摘登其中“内在生容》活”一节。

3

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遭遇的人和事,你因这些遭遇产生的悲欢、感受和思考,这一切仅仅属于你,不可能转让给任何别人,哪而只要你怕是你最亲近的人。这是你最珍贵的财富,

珍惜,也会是你最可靠的财富,无人能够夺走。相反,如果你不珍惜,就会随岁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正因为此,我一直主张人人养成写日记

1

人生的道路分内外两个方面。外在方面是一个人的外部经历,它是有形的,可以简化为一张履历地位、荣誉等等。内在方面表,标示出了曾经的职业、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它是无形的,生命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理想的追求,这些都是履历表反映不了的。

我的看法是,尽管如此,内在方面比外在方面重要得多,它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的本质部分。我还认为,外在方面往往由命运、时代、环境、机遇决定,自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主动权,在尽力而为之后,不妨顺其自然,而应该把主要努力投注于自己可以支配的内在方面。

的习惯。

相比之下,金钱是最不可靠的财富。金钱毫无忠诚可言,它们没有个性,永远是那副模样,今天在你这里,明天会在别人那里,后天又可能回到你这里。可是,人们热衷于积聚金钱,却轻易挥霍掉仅仅属于自己的经历,这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啊。

2

人应该在自己身上拥有快乐的源泉,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开掘和充实它。这就是你的心灵。

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

4

物质的财宝,丢失了可以挣回,挣不回也没有什么,它们是这样毫无个性,和你本来就没有必然的关系,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存放罢了。可是,你的生

SHUYUSI

书与思

命中的珍宝是仅仅属于你的,它们只能存放在你的心灵中和记忆中,如果这里没有,别的任何地方也不会有,你一旦把它们丢失,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的生存受制于物质。那些没有精神目标的富人更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全部心灵都受制于物质。自由是精神生活的范畴,物质只是自由的必要条件,永远不是充分条件,永远不可能直接带来自由。

无论个人,还是人类,如果谋求物质不是为了摆脱其束缚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人算什么万物之灵呢?

5

茫茫人海里,你遇见了这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这决定了你在人世间的命运。你的爱和恨,喜和悲,顺遂和挫折,这一切都是因为相遇。

但是,请记住,在相遇中,你不是被动的,你始终可以拥有一种态度。相遇组成了你的外部经历,对相遇的态度组成了你的内心经历。

还请记住,除了现实中的相遇之外,还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相遇,即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的相遇。这种相遇使你得以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更崇高的世界里。一个更广阔、

9

一个专注于精神生活的人,物质上的需求自然是十分简单的。因为他有重要得多的事情要做,没有工夫关心物质方面的区区小事;他沉醉于精神王国的伟大享受,物质享受不再成为诱惑。

10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所占比例越大,他就离神越近。

6

上天的赐予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它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目那些从来不谙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

思考、阅读、独处、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7

为了抵御世间的诱惑,积极的办法不是压抑低发展和满足高级欲望。我所说的级欲望,而是唤醒、高级欲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人一旦品尝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乐,面对形形色色的较低快乐的诱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东西你既然已经得到,你对那些次好的东西也就不会特别在乎了。

11

智者的特点是,一方面,很少的物质就能使他满足,另一方面,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他满足。原因只在于,他的心思不在这里,真正能使他满足的是精神事物。

12

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地急切追赶了。

13

生活是广义的,内心经历、感情、体验也是生活,读书也是写作的生活源泉。

14

8

心灵也是一种现实,甚至是惟一真实的现实,这个观点可以在佛教对心的论述中找到根据。DS

(《把心安顿好》周国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人在多大程度上不依赖于物质的东西,人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所谓不依赖,在生存有保障的因为他前提下,是一种精神境界。穷人是不自由的,

6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9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