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表达无奈和委屈的诗词篇一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之二)
鉴赏《氓》
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氓”所追求的是位关心人、体贴人,有情有义的姑娘。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几句诗是女的先有不专一的行为,男的也就三心二意了。
C.“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几句写诗中的女性不为兄弟所了解,只能自己伤心的处境。
D.“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总角”指少年时代,“晏晏”指欢乐的样子,这两句是写女性回忆少年时与氓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段初步刻画了诗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小伙子虽有忠厚之貌,但内心狡黠,姑娘痴情而又爽快。
B.诗的第三节,诗中女子自诉怨恨的心情和总结教训,第四节写“氓”对爱情不忠贞。
C.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从被遗弃女子自诉的角度来写的,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D.全诗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十分感人。
3.对《卫风·氓》的1—2章中语段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义的姑娘。
C.“乘彼垝垣……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用车来接我,我就带上财物嫁给你。两句诗刻画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好一个泼辣的女孩、爽快的姑娘。
4.对这两个诗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氓》是一首叙事诗,它有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有着诱人的艺术力量。
B.1—2自然段初步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忠厚而又有点狡黠的小伙和痴情而又爽快的姑娘。
C.上述诗段用第一人称“我”来追述恋爱——结婚的全过程。 D.1—2段,叙事中隐含着抒情,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追求自主婚姻的热切愿望。
班级: 学生:
5.对《氓》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活画出一个热忱、多情、温柔可亲、为爱情所陶醉的少女形象。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诗人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C.“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哀怨、痛苦、失落、无奈和消沉表现的淋漓尽致。
D.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应读出感情。该诗是四言体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鉴赏《诗经·秦风·无衣》
6.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三章,皆以“岂曰无衣”领起,既突出了本诗重章叠句的特点,又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
B.“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诗中连用“三同”,表现了军中当时物质的极度缺乏。
C.“王于兴师”中的“于”为语气助词,无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秦王就发兵了”,这句诗点明了背景。
D.“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表现了秦军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壮志和爱国精神。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从诗的意境中可以看出唱这支军的军队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威武雄壮之师。
B.这首诗三章表现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虽有强调的好处,但也有重复累赘的弊端。
C.全诗主要采用赋的手法,通过铺陈突出了主旨。
D.这首诗在一咏三叹中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对《秦风·无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岂曰无衣” 含有反问语气,加强了语意。
B.全诗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C.这首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D.朗读要读出节奏,同时还要读出语气语调。比如:岂曰/无衣?(反问语气)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长停)王于兴师,(稍停)修养/戈矛,(稍停)与子/同仇!(感叹语气)
鉴赏《诗经·邶风·静女》
1
9.对诗篇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静女”,即文静又靓丽的女孩子;姝(shū),美丽、好美。一句四言诗,竟用一半的字夸赞女孩子,足见她的美。
B.“爱而不见”,意思是女孩子起来和小伙子捉迷藏,让他看不见,找不着。爱通“薆(ài)”,隐藏。
C.“彤管有炜”,彤,赤红色;炜,鲜亮。诗句以物喻人,托物言人,用赤红管的光华闪亮衬托了女孩子的美。
D.“说(悦)怿女(汝)美”,四字中竟有两字表达喜欢之情,显然,这个“喜欢”是发自肺腑的。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诗》三百篇皆出北方,而黄河为中心。”这首《静女》即选自《诗经·邶风》,邶,古国名,位于今河南汤阴一带。
B.鲁迅评价《风》的内容说:“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静女》篇就如此。
C.全诗3段情节与抒情各有侧重:首段写静女的淘气和“我”的被捉弄;中段写赠彤管,尾段写赠茅。
D.本诗具有赋的特征:在铺陈静女的美时,不惜笔墨;且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糅合在一起来展现。
鉴赏《离骚》
1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所善”,指所崇尚的美德,这两句诗表现了追求美德,虽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指高尚的修养,“浩荡”指广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的品质虽然美好而广大,但最终还是不了解百姓之心。
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屈”指委屈,“尤”指罪过,“攘”指忍受,这两句诗写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两句诗表面写屈原佩戴与众不同,实际上是写自己高洁的品行与众不同。
12.对节选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七节写诗人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是君王不察民心,小人造谣诽谤,同时表现了自己的不同流合污。
B.诗的后六节,诗人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表现了自己追求美德,献身理想虽死不悔的决心。
C.诗人在诗中善用比喻来塑造自我形象,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志向。
D.诗人在第二节中写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在第八节中又写“悔相道之不察”,表现作者矛盾的心情,说明即使伟人也有意志不够坚定的时候。
13.对诗中词句涵意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句,意思为:长声叹息又掩面流泪啊,人生的灾难
太严重了。民生,即人生;此处,不仅指百姓的生活,也指个人的命
运。
B.“既替余”句,意思为:既由于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由于我采芸芷而给我滥加罪名。以,而;蕙纕,以香蕙作佩带;揽茝,采集芸芷。
C.“何方圜”句,意思为:哪有圆凿和方芮却能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相安的呢?圜,同圆,即圆凿子;方,方榫子。
D.“伏清白”句,意思为: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偏重的。伏,守,保持;厚,看重,推崇。
14.对这7段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司马迁曾评价说:“离骚者,离忧也……盖自怨生也。”
B.1—7诗节重在述怀;也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用香蕙作佩戴,又采集芸芷,即:因品行高洁而不被世俗小人所容。
C.自己爱美从善,而小人却投机、追曲,连“众女”也“谣诼”,尤其君王“不察”,可是,诗人却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表达了“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D.诗人发挥想象,多用比喻来塑造自我形象。如,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用“初服”比喻自己当初的政治主张。
15.对诗中词句涵意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悔相道”句,意思是:我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要返回。相道一观察、选择道路,相——动词,识别;延,久久;反——通“返”。
B.“制芰荷”句,意思是:裁剪荷叶、荷花做服装。制,裁制;集,缝缀;芰荷,荷叶,芙蓉,荷花。
C.“芳与泽”句,意思是:世上的清芳与污滓混杂在一起啊,惟独我明洁的本质还没有改变。芳,芳香;泽,污秽,污渍;糅,混杂在一起;亏,guǐ,改变,发生差异。
D.诗段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表现在诗人启动发散思维,产生想象,用异花香草、鸾鸟凤凰等来形象地揭示自己美好的心灵。
鉴赏《孔雀东南飞》
16.刘兰芝离开焦家时,有一段对她的外貌和装扮的铺陈描写,对这段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意的装束意在掩饰被休的屈辱并试图打动焦仲卿。 B.细致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沉着、冷静和刚烈的性格。 C.铺陈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显示出她被休的不合理。 D.用横向、夸张的铺陈,赞美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
17.对下面有关刘兰芝的一段语言描写,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
2
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A.兰芝满怀悲愤,自责语言全是反语,用以讽刺凶恶的婆婆。 B.兰芝企图以责备自己感化婆婆,以求得到破镜重圆的希望。 C.兰芝语气虽然委婉,好像是自责实际充满对被压迫的怨气。 D.兰芝对婆婆的态度仍不失大度得体,其自责是出于礼节。 18.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C.借此延缓别离时间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19.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鉴赏《迢迢牵牛星》
20.对诗句及词语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迢迢牵牛星”,意为:那遥远的牵牛星啊,你永远思念着织女吗?迢迢—tiáo tiáo,形容十分遥远的样子。
B.“札札弄机杼”,意为:织女一札一札地穿梭织布。札札,拟声词。
C.“终日不成章”,意为:一天到晚地织不成布来。章——此处指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幅面;今所谓“文章”,即用其比喻义。
D.“相去复几许”,意为:牵牛与织女二星座相隔又能有多远呢?可就是不能会面。几许——能有多远。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十九首诗一般以第一句作题目。它们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萧统《文选》。
B.诗篇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借牛郎织女不能相会的神话故事,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的生活,直接控诉了现实的黑暗。C.诗人启动发散思维,精心构思,选材奇特,且运用情与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以及如话家常的语言,均形成本诗的重要特色。
D.诗篇虽以“迢迢牵牛星”入题,但所重点刻画的人物却是“皎皎河汉女”——描写了织女的勤劳,织女的美丽,织女的情感世界。
鉴赏《白马篇》。
2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游侠”指重义轻生之人,这两句诗通过设问,点明了主人公的出生地和性格特征。
B.“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去”作离开讲,“垂”通“陲”,
边缘,这二句诗点明了游侠儿少小离乡的目的。
C.“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怀”,顾惜,这句诗说明游侠儿的另一特点:喜欢杀身成仁,不顾惜自己的性命。
D.“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籍”指户籍名册,“中”通“衷”,心里,这两句是说名字编在壮士名册,心里不能顾念私事。
2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机智勇敢和忠勇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从中融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愿望。
B.这首诗前半部分表现英雄的外在美,表现其勇,后半部分赞扬了他的内在美,表现其忠。
C.本诗重点是通过描摹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上节重点是用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的风采,下节重点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美。
D.这首诗主要采用了铺叙的手法,并运用了比喻、设问、对偶等手法从多角度表现人物。
2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马篇》又名《游侠篇》。这是曹植诗歌创作前期的代表作。诗篇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少年的英雄形象。
B.诗篇上节,着意刻画英雄少年的外在美,他英姿飒爽、勇武善战;下节,精心赞誉少年的内心美,他征战边陲,奋不顾身。
C.诗篇在表现英雄少年的忠、勇性格与赫赫战功时,上下节采用不同的方法——由开篇二句,可认定上节为侧面烘托;而由篇末二句,则可认定下节为正面描写。
D.诗人十分娴熟地描摹了人物的动作,由动作来展现英雄少年的风采。而动作描摹的方法,上下节又不相同——上节,精雕细刻;下节,则粗线条勾勒。
鉴赏《归园田居》
25.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指本性、气质,这两句诗点明了作者从小的天性,其意思是说,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天性原本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旧渊”,作者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误入官场,生活得极不自由,用“恋旧林”、“思故渊”比喻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作者先写近景,写出了村庄在黄昏时的昏暗模糊,再写远景,空中飘着轻柔而缓慢上升的炊烟。
D.“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樊笼”喻指官场,“自然”既指自然的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这两句写作者脱离官场后内心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2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节写作者的个性、理想和对官场生活的悔恨。“误落”
3
二字隐寓着作者深深的自责。
B.诗的第二节,既写出了辞官归隐的心情,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C.作者采用精雕细刻的方法,动态描写与静态刻画相结合,视觉形象的审美与听觉形象的欣赏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村风俗画。
D.本诗写出了作者辞官的原因以及辞官归隐后的悠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性格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7.对具体诗句及有关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和情趣。——诗人开门见山就托出了自己要归园田的理由,即与世俗不和。韵,指气韵、气质、个性、情趣等。
B.“误入尘网中”,我错误地,并非故意地落入了庸俗污浊的官场。——诗人把许多人孜孜以求的官场比做罗网,将官场生活视为污秽不堪,呼应前句,构成了诗人的整体性格。
C.“一去三十年”,诗人从393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做江州祭酒至405年,即东晋安帝元年,挂冠辞去彭泽令,共13年。——诗人却把十三年写作三十年,表明诗篇不大计较数字的运用。
D.“户庭无尘杂”,我家大门的内外没有世上那种乱糟糟的使人厌烦的事情。这一句正好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相印证。户庭——即门庭,包括门外及院子,此处侧重指门外。
2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归田园居》共五首,本诗为第一首。诗篇描写出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以及辞官归隐后的悠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性格与闲适愉悦的心境。
B.全诗运用白描法,情、景、人交融在一起,且语言朴实无华,诗意油然流出,营造出一种恬静淡雅的诗境,使读者领略到一种特有的情趣和美好享受。
C.以比喻入诗,乃陶诗的特色之一,且在比喻的运用上虚实相间,错落有致。比如,诗中的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是虚写;而榆柳、桃李、狗吠、鸡鸣则为实写。
D.这首诗表层看平淡自然,实质却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中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刻画;有视觉形象的审美,又有听觉形象的欣赏,交织成一幅动与静相结合、优美的农村风俗画。
鉴赏《短歌行》
29.对本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是多么短暂啊,作者在这句话中说明人的生命有限,应该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表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这两句诗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
C.“忧从中来”,从全诗看,作者忧虑的是统一全国的事业尚未完成。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借用《管子》中的话,比喻要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30.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诗流露了作者对来去匆匆的人生所寄托的深沉的感慨。
B.在本诗的主体部分,作者一咏三叹,运用比喻、烘托,渲染了作者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心情。
C.作者在最后借用“周公吐哺”的故事,表明自己的雄心大志,如饥似渴地希望能有更多的贤才来帮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D.全诗感情充沛,深沉,用语朴实、自然、形象,表现了作者未能统一全国和获得更多人才帮助的消极感伤的情绪。
鉴赏《长歌行》
31.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浸润着朝露,青翠欲滴,一经阳光照耀,更显得晶莹剔透。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本指天亮,此处引申为阳光照耀。
B.“阳春布德泽”——春日阳光广施恩惠,为万物创造了生长条件。阳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德泽——即恩惠。
C.“焜黄华叶衰”——原本绚丽的花与翠绿的叶,全都枯黄,衰败了。焜——本义为明亮,或火光照耀,此处与“黄”构成双音节词,形容花、叶的衰败与枯落。
D.“何时复西归?”——什么时候再回头向西流呢?——此句比喻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歌行》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汉朝国家级的音乐机关;乐府诗是它采集和保存下来的歌辞。
B.“相和歌辞”,在乐府诗中属于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作品,它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达意抒情,赋予自然以灵性,激发人的审美愉悦。
C.本诗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景象:阳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然而,青翠茂盛的植物会随着秋声而衰败;百川东流,岂能西归?可见,自然现象蕴涵着何等深刻的哲理。
D.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因而诗篇告诫青少年:你们如园中葵,似早晨露,千万不要沉溺欢乐以免老而追悔不及。
4
表达无奈和委屈的诗词篇二
《诗词鉴赏作业》
《诗经-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歌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她一方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恪守礼教;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怀恋心上人。她知道那个小伙子正在翻越她家的院墙向她逼近,这既是令她激动,有使她担忧,口中不禁言不由衷发出哀求,请他不要来。这种理性和情感的冲突在诗中表现的十分逼真、动人。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主要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来与她幽会,因为她害怕父母和兄长知道了要责骂她,也害怕旁人的闲言碎语。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青年男女,尤其是女子在爱情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不能公开自由恋爱。说明“礼教”文化已经在当时社会上逐步形成。
主要艺术特色:
这首诗歌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她一方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恪守礼教;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怀恋心上人。她知道那个小伙子正在翻越她家的院墙向她逼近,这既是令她激动,有使她担忧,口中不禁言不由衷发出哀求,请他不要来。这种理性和情感的冲突在诗中表现的十分逼真、动人。 译文:仲子啊我恳求你,不要跨进我乡里,不要攀折我家的柳杞!难道是我爱惜它?只怕父母太严厉。仲子值得我怀恋,可是父母说的话,也真让我心里怕。仲子啊我恳求你,不要翻进我院墙,不要攀折我家的嫩桑! 难道是我爱惜它?只怕兄长道短长。仲子值得我怀恋,可是兄长说的话,也真让我心里怕 仲子啊我恳求你,不要跳进我家园,不要攀折我家那棵檀! 难道是我爱惜它?只怕别人碎语又闲言。仲子值得我怀恋,可是人们说闲话,也真让我心里怕
郑风是东周到春秋时代的民间歌谣。郑国的都城新郑,现在是河南省的郑州地区。当时民间一直盛行男女在溱洧两河河畔踏青游春的习俗,所以大多数郑风是爱情诗。其中《将仲子》是一篇写爱情悲剧、也是抨击父母干涉子女婚恋自由的诗篇。
诗中女主人公深爱着叫做仲子的男子,但因父母和兄弟的阻挠干涉和舆论压力,而欲爱不敢、欲罢不忍,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不得不婉拒男方的追求。《将仲子》的第一节首先提到“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可见主要的干涉来自父母。女主人公在父母兄弟和周围人们的言论所形成的氛围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感到在精神上活得很累。这种阻挠个人婚恋、扼杀个人意志的舆论是很可怕、很残酷的。“人言可畏”后来成为汉语中流传至今的一句成语,其来源就是诗经的《将仲子》。
《将仲子》三节都表示女主人公怀恋仲子,但是由于人言可畏,只好放弃爱情,这就将造成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她清楚地知道现实违背自己的意愿,然而她却别无选择地被迫屈从于现实。在旧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姑娘往往没有反抗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这种别无选择的痛苦也许比其他痛苦更加深刻。而父母不尊重子女的个人意愿、不考虑子女幸福的作
为,常常酿成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见《鲁迅全集》第1卷第178页《再论雷锋塔的倒掉》)《将仲子》所反映的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剧,令人惋惜和值得深思
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
《周礼·地官·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
《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之作,郑樵《诗辨妄》认为此诗是“淫奔之诗”,今人多不取此二说。)且看首章,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这呼告初听令你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味又不免莞尔而笑:诗行中不分明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会?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方案。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你读得再深入些,当还能想见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变得苍白的面容,还有“仲子”那因被拒绝而失望的神情。
这失望无疑也为女主人公感觉到了,诗中由此跳出了一节绝妙的内心表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处,她唯恐“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赶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树,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翻墙折杞前来,我实在是迫不得已啊。这番对心上人作解释的自白,一个“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竟是怎样的胆战心惊!这样一来,仲子岂非完全绝望?也不。“仲可怀也”三句表明,可怜的女主人公在担心之余,毕竟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安慰:“我实在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话语絮絮、口角传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
第二、三两章初看只是对首章的重复,其实却是情意抒写上的层层递进。从女主人公呼告的“无踰我里”,到“无踰我墙”、“无踰我园”,可推测她那热恋中的“仲子”,已怎样不顾一切地翻墙逾园、越来越近。但男子可以鲁莽行动,女子却受不了为人轻贱的闲话。所以女主人公的畏惧也随之扩展,由“畏我父母”至于“畏我诸兄”,最后“畏”到左邻右舍的“人之多言”。使你觉得,那似乎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从家庭一直布向社会,谁也无法挣得脱它。这就是不准青年男女恋爱、私会的礼法之网,它经了“父母”、“诸兄”、和“人之多言”的重重围裹,已变得多么森严和可怕。由此品味女主人公的呼告之语,也难怪一次比一次显得急切和焦灼了——她实在孤立无助,难于面对这众口嚣嚣的舆论压力呵!
全诗纯为内心独白式的情语构成。但由于女主人公的抒情,联系着自家住处的里园墙树展开,并用了向对方呼告、劝慰的口吻,使诗境带有了絮絮对语的独特韵致。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唯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连同女主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我国古代诗论,特别推重诗的“情中景”、“景中情”,《将仲子》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
诗经《大车》赏析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 无思百忧,祇自疧兮。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 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这是一个发生在遥远古代的真实故事,虽然故事的详细细节已经模糊了,但那感情却真实清晰,历历如在眼前,一个女子与一个男子两情相悦,而他们因为一些现实羁绊不能成为眷属,面对爱情,这位女子显然要比那个男子要勇敢的多----
大车槛槛, 毳衣如炎。岂不尔思, 畏子不敢!
也许这个女子就要远嫁他方了,在三千年前能坐着车出嫁,显然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子,但愈不是普通人家,枷锁也往往更紧,这个女子屈从家庭安排的原因,不是她软弱不敢根家庭抗争,而是她所钟情的男子畏首畏尾,不敢同意她的建议与她一起私奔。自古及今,私奔都是一个要放弃某些即得利益的选择。男子的爱没有这女子深,情没有这女子切,所以犹豫下不了决心,无奈之下,女子也就只能坐上嫁于他人的大车了。那木质的车轱辘轧在土质的硬路上,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那车轮就如同轧在这位美丽女子的心上,那吱吱呀呀的声音,也仿佛是这女子的心破碎的声音。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生就美丽的容颜,年纪也正是人生最美的那一段,女子想把这所有的美丽,都献给自己心爱的人,可是竟不能如愿!像是仲春里吹来深秋的风,含苞的花没有完全开放就遭受摧折之痛,她沉痛难抑,哀怨弥漫了她秀靥之下、窈窕身躯所包裹着的那颗心----
大车窀窀 ,毳衣如满。 岂不尔思, 畏子不奔!
世间 女子,重情的可以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自己心仪的人,即使不能如愿,她愿意以死来抗争,是为了那不能遂愿的命运,,也是
为了那个留恋财富地位、畏惧人言的又爱又恨的男人!“假如我不能嫁给我心爱的人,那么,宁愿死,我也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心在这世间苟活!我心爱的人啊,在我出嫁的路上,我就要告别你,告别这个世界了,可怜我美丽的面庞,青春的躯体,就要被我自己所扼杀了,今天我见不到你,但在付死之前,我向这光明的太阳起誓明志,生不能与你做同室夫妻,死了,我也要和你葬在一起!”----
瓠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 ,有如敫日!
这女子以死殉情了,那身着美丽服装的悲情女子的形象,在连同那辆吱吱呀呀轧过古道的檀木香车一起,像一道美丽的彩虹,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天空,那悲愤的发自心底的呐喊,穿透漫漫时空,震撼着每一个能读懂这首诗的后人!
读解一:
揣摩此诗,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感时伤乱者唱出的自我排遣之歌。全诗三章,每章均以推车起兴。人帮着推车前进,只会让扬起的灰尘洒满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诗人由此兴起了“无思百忧”的感叹:心里老是想着世上的种种烦恼,只会使自己百病缠身,不得安宁。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劳思焦虑、忧怀百事,聊且旷达逍遥可矣。
诗的字面意义颇为明豁,问题在于歌者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其所忧又是什么。对于诗歌的这一文本,读者自可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因而历来就有“诗无达诂”之说。朱熹认为:“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诗集传》)语颇笼统含混。今人高亨解此诗为:“劳动者推着大车,
想起自己的忧患,唱出这个歌。”(《诗经今注》)陈子展称:“《无将大车》当是推挽大车者所作。此亦劳者歌其事之一例”,“愚谓不如以诗还诸歌谣,视为劳者直赋其事之为确也。”(《诗经直解))
按照以上说法,此诗为劳者直歌其事之作,则全诗当纯用赋体,直陈其事。但通观此诗,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是无疑的,故姚际恒云:“此诗以‘将大车’而起尘兴‘思百忧’而自病,故戒其‘无’。观上下同用‘无’字及‘祇自’字可见。他篇若此甚多。此尤兴体之最明者。”(《诗经通论》)朱熹在《诗集传》中既揭出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又将诗意理解为行役者自歌其事,显然是自相矛盾,故姚氏抓住此点攻朱说最能切中其失。姚氏云:“观三章‘无思百忧’三句,并无行役之意,是必以‘将大车’为行役,甚可笑。且若是,则为赋,何云兴乎?”姚氏概括此诗主题为:“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病,无聊之至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无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极无聊时也。”姚、方二氏之论最能抓住此诗主题的实质。歌者当是一位士大夫,面对时世的混乱、政局的动荡,他忧心忡忡,转侧不宁,也许他的忧思不为统治者所理解,他的谏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给自己招来了麻烦,因而发出了追悔之词、自遣之叹,但是从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忧世伤时之心。我们有理由推测,诗人选用推车为比兴乃有深意存焉。古人以乘舆指天子、诸侯,其来尚矣,那末以推车喻为国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今人程俊英则说:“这位诗人,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诗经译注》)显然这是因诗人以“大车”起兴
表达无奈和委屈的诗词篇三
《(含答案)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情景默写混合练习》
1
12、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展现秋天不同景象的名句,如杜甫 《登高》中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描写了萧瑟的景物营造了深远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壮志 2
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郦道元《三峡》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描写出了三峡秋景的神韵。
18、古代文人善于借助历史人物抒发自己的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借周瑜的意气风发衬托自己的落魄失意;李白的《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姜太公和商朝开国重臣伊尹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前途充满的自信之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借晋人向秀和王质的典故表达自己因人事全非、世事变迁而生的无限感慨。
19、徜徉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读《登高》,懂得了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落魄;读《渔家傲》,懂得了范仲淹“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月光与泪光中抚着白发彻夜难眠的悲戚;读《离骚》,懂得了屈原“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愿压抑委屈自己也要坚守清白的倔强;读《琵琶行》,懂得了白居易“ 同是天涯沦落人, 3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劝解。
4
5
表达无奈和委屈的诗词篇四
《迷恋古诗词》
做个独立的女人。既要信任爱人的能力和忠诚,也要有能力保证自己的生
存,发生问题时可以和爱人同吃苦共患难,做得贤惠老婆也做得事业助手。富有的时候不挥霍,贫穷的时候不寒酸,精神上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经济上有自己的收入和交往的圈子。万一家庭结构有变化,生活质量也不至于一落千丈
【做气质女人】1、执著但不固执。2、随和但不随性。3、出色但不出格。4、低调但不低俗。5、痴情但不矫情。6、自信但不自我。7、诱人但不缠人。8、计算但不算计。9、幽默但不油滑。10、潮流但不风流。11、忍耐但不隐忍。12、飘逸但不飘荡
【10本最有价值的职场书】1《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2《蔡康永的说话之道》3《拆掉思维里的墙》4《金领手记》5《张亚勤:让智慧起舞》6《真实的幸福》7《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8《气场》 9《将才》10《机会只爱有准备的大脑》 【荡涤心灵的电影】《天使爱美丽》、《两小无猜》、《我自己的爱达荷》、《小鞋子》、《无人知晓》、《摩托日记》、《龙猫》、《花与爱丽丝》、《蝴蝶》、《蓝色大门》、《疯狂约会美丽都》、《中央车站》、《菊次郎的夏天》、《WALL·E》 【10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让女人受益一生】 1友情:《牛仔裤的夏天》 2初恋:《情书》 3孤独:《天使爱美丽》 4坚强:《隐形的翅膀》 5成长:《千与千寻》 6自我:《穿普拉达的女王》 7尊严:《成为简奥斯汀》 8母爱:《黑暗中的舞者》 9自由:《蓝》 10智慧:《律政俏佳人 【调节情绪的方法】:1、宣泄,找人倾诉或大哭一场。2、转移。到大自
然中去,看电影,听音乐,会朋友。3、静思。把不良情绪升华到美好境界。4、自制。明白发怒只有后果而无结果。5、读书。读书会带来好心情。
6、代偿。换一种能带来成就感的工作。7、愉悦。想快乐的事。8、放松。给心情植入蓝天
1、说话要落落大方,使人家感觉你是一位品德修养的人;2、说话时也不要和对方抢着说,要心平气和,耐心地听对方说完,自己在补充。3、跟异性交流时,要大胆一些,当对方是平常人一样,害怕或担心,只会使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女人要明白】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积极努力换来的,不是靠哭闹得来的。在爱的问题上要十分清楚,信任第一,不能胡乱猜疑。不信任自己的丈夫,就没有爱所言。爱一个人,不是限制他的行为,更不是怀疑他的一举一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沟通,不能给自己心理蒙上不健康的阴影
被误解时候微微一笑,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时候坦然一笑,是一种大度;
吃亏的时候开心的一笑,是一种豁达;身处窘境时候自嘲的一笑,是一种智慧;无奈时候达观的一笑,是一种境界;危难时候泰然一笑,是一种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的一笑,这是一种自信;失恋的时候能轻轻一笑,这是一种洒脱
人生经验:1 最宝贵的东西不是你拥有的物质,而是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2 一时的错误可能导致一辈子的伤痛。3 控制自己的态度和情绪,不然你就会被它们控制。4 光让别人原谅你是不够的,有时候还要自己原谅自己。5 不能强迫别人来爱自己,只能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事情靠缘分
表达无奈和委屈的诗词篇五
《经典古诗词》
表达无奈和委屈的诗词篇六
《语文-赏析题》
赏析题
一、赏析内容
1、修辞手法
首先明确被赏析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如: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更能显示语言的幽默风趣等等。当然需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和文章进行分析,如北京海淀的试题。
2、句式结构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吉林省的试题。
3、表达方式
理解句子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中的哪一种,如果运用的是描写还需要详细分析,如上面所举的昆明市的试题。
4、句中关键词
找出句子中关键词,然后分析关键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句意及情感。如北京海淀的试题。
5、句子话外音
分析句子的含蓄之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即考虑句子是否有关珍爱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的道理等的感悟,如昆明课改实验区的试题。
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去考虑赏析类试题,概括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关键词语、话外音五个方面。给学生一把回答赏析类试题的钥匙,按此基本思路,组织语言,进行答题就会得心应手了。有的时候从其中的一点入手,有的时候是几个方面有机组合,要结合具体试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古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三、赏析题型
近几年来,语文中考中出现了很多阅读赏析类的试题,并且有逐年增多的现象,下面结合2006年的中考试题分析一下回答这类题型的思路。
(一)、明确赏析角度的试题
如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阅读的原文是《望柳庄》
第13题:选文善用修辞,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线的(1)(2)两处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文中画线的句子如下:(1)这些树站在冬风和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它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它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2)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 答案参考:(1)这个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柳树艰难而不屈的生长历程。一个“站”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柳树挺立在戈壁上与风沙战斗的情形,而“迎”字又写出了柳树乐观坚定的信念。所以“一个亭亭站立的硬汉子”的形象就呼之而出了;(2)这一句中的“不断腰”“不后退”等词语极富表现力,赋予了墓柳战士一般的刚毅和坚强,生动地表现了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更珍惜生命,更具有战斗的勇气与智慧。排比句子既具体展现了死而复生的柳树与恶劣环境抗争并已深深扎根的胜利者的形象,又一气呵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极富感染力。 试题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点在于,依据题干的要求,从修辞与词语的表现里两个方面去明确,(1)句的拟人修辞,(2)句的排比修辞,再把句子中的重点字,重点词结合语境及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这种给出赏析角度的,相对而言难度不高。
(二)、赏析要求宽泛的试题
如2006吉林省中考题:阅读的原文是《我的母校,我的梦》
第18题:请从语言表达角度对文中“那个目光清澈,白皙娇嫩的女孩何以会是我?也许她是从别的地方飘来的一朵云,因为老校长的召唤,她走进镜子做了我的影像。”这段话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围绕“以云为喻”或“召唤”等生动的用词或“疑问句式的表达效果”回答皆可。
示例:这段话以“云”为喻,形容出少女洁净柔美的形象和文雅飘逸的气质。 示例:这段话用词生动,尤其“召唤”一词生动写出了老校长对“我”的熏陶和影响。
示例:这段话用疑问句式表现出成长的疑惑和惊喜。 试题分析:问题中的“从语言表达角度评析”实际就是从修辞、关键词、句式加上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能从其中一种分析清楚即可。这种问法要比北京海淀试题要求的范围宽泛、难度大,要指导学生分析。
(三)、无具体要求的赏析
如2006昆明市(课改实验区)中考题:阅读的原文是《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第23题,选文有很多精彩的描写。请在画线的两处任选一处,结合语境进行赏析。(实际阅读理解的任何试题都需要结合语境的)
原文画线的两处是:(A)一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
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有了,鼻尖上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一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B)父亲弯下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参考答案:(A)从视觉、触觉的角度来描写冷风、天色、雪花等景物,突出时间早、天气寒冷的特点;表现父亲的艰辛、作者的心酸,烘托父亲的形象,也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父亲弯腰的动作,突出了父亲弯腰下去的艰难,表现了父亲为生活所迫的无奈、辛酸、委屈,极富感染力。
试题分析:在句子没有明显修辞,没有关键词语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赏析,(A)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角度回答,(B)依然是从修辞手法及其句子意思及情感角度回答。
表达无奈和委屈的诗词篇七
《2013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
2013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
【长宁】(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游东田 (南齐)谢朓
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仟仟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无悰:没有欢乐。②仟仟:同“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14.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本诗以记游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B.本诗情因景兴虚实相生,清新而又含蓄。
C.本诗三处运用叠词,增强形象性音乐美。D.本诗语言清新淡雅,而又不失轻盈灵动。
16.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妙处。(4分)
要点:诗句内容1分,描写手法1分(工笔、视角、构图等),景物特征1分,情感1分。诗人捕捉到了自然界一个刹那间的活动:游鱼嬉戏在清水绿荷间,林中小鸟喧闹飞散后,落英缤纷,无声飘落。前句俯视,后句仰看,工笔细描,空间感强,洗练而传神地再现了东田暮春初夏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留恋中的愉悦之情。
【崇明】(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4.本诗的韵脚是 持、期、时、枝。(1分)
1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6.诗人托物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奉贤】(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4.陆游诗南宋爱国诗人,高中教材有他的一首诗,题为《书愤》。(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词从景写起,“茅檐”、“篷窗”指简陋的寓所,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B.词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起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C.“催成清泪”,因杜鹃啼声一声紧似一声,仿佛予人更多伤感,故曰“催”。
D.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在故乡听杜鹃勾起了陆游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
16.本词在关联词运用上极富表现力,请围绕这一点加以赏析。(4分) 关联词“但”、“又”、“况”。“但”用转折语气,以“鹦鹉”的无声,反衬鹃啼的分外淸晰、刺耳,以“月夜”反衬作者的独自飘零,表达作者内心的凄苫。“又”有递进的感觉,社鹃已经催人泪下却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写出了作者对杜鹃夜啼的无可奈何,“况”为递进,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杜鹃啼声本就悲戚,再加上作者半生漂泊、志业未遂,更添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关系判断准确1分,阐释1分,写到两组即得4分)(3分)
【闸北】(四)阅读下面苏轼的一首词,完成14—16题。(8分)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14、“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 。(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3分)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下片中不仅有抒情议论,也包含写景的成分)
16、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4分)
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1分)?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1分)?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天晴了(1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旷达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1分)。
【普陀】(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7题。(7分)
【双调】 天香引·西湖感旧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15.这首小令的曲牌是天香引。(1分)
16.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这首小令以设问起笔,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喟,引发读者对昔日杭州的追忆。
B.“朝也笙歌,暮也笙歌”一句是对统治者纵情声色、贪图享乐的揭露和讽刺。
C.这首小令语言朴实,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杭州在连年战乱中的沧桑变迁。
D.全曲的感情基调低沉婉转,如一曲挽歌,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的悲哀与无奈。
17.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4分)
这首元曲将昔日西湖繁华安逸的生活场景和今日破败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连年战乱带来的剧变和危害,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心境。
【静安】(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①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释]①夭矫:卷曲而有气势。
14.高中语文教材中《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写梦境的古诗,作者是李白。 (2分)
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3分)
A.第一句一反俗套,将“雨打花落”说成是“春雨催花”,顿出新意。
B.三、四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小溪的幽静与林间的喧嚣热闹。
C.“飞云当面化龙蛇”形象地写出了飞云在空中飘舞、变幻的景象。
D.本词语言清新明丽,借助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
16.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中的“动”字作鉴赏。(3分)
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写出了春雨的播撒催发满山的野花,山花烂漫,生机勃勃。
【闵行】(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 宋 陆游
一春客路厌风埃,小雨山行亦乐哉。
危栈①巧依青嶂出,飞花并下绿岩来。
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
堪笑书生轻性命,每逢险处更徘徊。
【注】①危栈:高而险的栈道。
1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1分)
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 诗歌的首联写诗人一路忍受沙尘之苦,山行遇雨后的愉快心情。
B. 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绘景如画,对所见景色充满了喜爱之情。
C. 尾联嘲笑书生一旦身处险峻之地,便踌躇不前,不再贪恋美景。
D. 从全诗看,诗歌的尾联,照应了标题中的“景物尤奇”四个字。
1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写景的手法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4分) 比喻和拟人的手法1分;景物特点分析2分;作者情感1分
例1: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传达了峰回路转、栈道紧贴石壁,瀑布自岩壁倾泻而下的美景;颈联则用比喻的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交融起来,描写了山中云气变化移动的情状和江水澎湃汹涌的声势,抒发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之情。(4分)
例2: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等不同角度写景;颔联描写危栈依青嶂飞花下绿岩的情状,颈联写了云气的变化莫测,从视觉角度展现雨中山行的壮观的景色;同时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色彩词语,如青嶂、绿岩,同时飞花的艳丽,云气的洁白,景色美丽,引人联想。“脚底江声转疾雷”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深谷江水奔腾的险峻。(4分)
例3:颔联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高险栈道紧贴青山,雨过花飞满天之景,清丽而不失奇险,颈联则以比喻形象描摹出山中雨后云雾缭绕、山脚江涛滚滚之势,雄奇伟丽。这两联写景动静结合,视角俯仰开阖,视觉与听觉结合,
立体表现景物之“尤奇”,显现了作者的开阔胸怀与激情,极具感染力。
例4: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云气变化的姿态,比喻成孤凤飞翔,江水奔腾的声音如迅疾的雷声,形象生动,突出了山中的景色之奇美。(3分)
【徐汇】(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注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舴艋:江南一种轻便小舟。
14.前两句描述的民俗活动有划龙舟和荡秋千。(2分)
15.下列对本词五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2分)
A.空间转移,由远而近。 B.意境拓展,由动而静。
C.情感深化,由乐而歌。 D.时间变换,由昼至夜。
16.有人评价画线句“写景工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微风轻拂,庭院中淡白轻柔的杨花在柔白月光的映衬下飘荡,似有若无,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静谧世界,暗示了诗人游乐后恬适、舒畅的心情。
【黄浦】(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
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①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 ①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
14.与标题中“披谢”相呼应的词语是 飘英或残枝 。(1分)
15.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3分)
化用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却舍弃伤感,表达赏景的喜悦之情。
16.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4分) 颔联虚写想象中樱花含苞待放的美丽,反衬园中已是残枝的破败;情感由盼望到失望。颈联实写在落英缤纷中却有蜜蜂飞舞的依恋,进而想象果实绽放,杜鹃知晓的情境;情感由失望而欣喜。颔联以虚衬实,颈联以实映虚,两联虚实相生,抒发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情趣。
【虹口】(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渔 翁① 柳宗元
上一篇: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李璟
下一篇: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