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比较充实的诗词篇一
《“三步法”搞定诗歌鉴赏题(充实稿)》
“三步法”搞定诗歌鉴赏题(充实稿)
高三语文教师 肖云青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进行,高考语文试题明显呈现重人性化、重古典化的倾向。“古代诗歌鉴赏”本就是高考语文必考点,新课标卷更是将分值提到11分,因此应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复习。它的备考要求主要是两点:1.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分析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以上内容看起来简单,掌握起来却并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基本功。特别是很多同学不会规范答题,往往在这一项上吃亏。在这里,先撇开诗词内容不谈,只关注答题的方法,我们不妨试试用“三步法”来答题。
所谓“三步法”即在答题时谨记三个步骤,任何题型都不忘三步要点,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得到相当可观的分数。此三步就是“解释——分析——情感”。
“解释”指答题时第一步要简单、明确,一步到位。或点明意象,或指出手法,或解释词义,或亮出观点。总之要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知道你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分析”指亮明观点后就题论题,把要鉴赏的要点(意象、词语、手法等)代入原诗,做具体分析,这样才真正是对本诗的鉴赏。
“情感”指不管题干是否要求答情感,答案最后一步要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来,因为任何作品都要表情达意,都有主旨情感,即使没必要,答上也不扣分。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试题来验证以上思路与方法。
一、概括形象类
【提问方式】
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人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形象?
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中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题模式】
1.该诗(句)塑造(描写)了一个„形象。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例如:
月下瓜洲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词的下阕“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塑造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给了你哪些情感启示呢?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参考:该句塑造了一个隐者渔翁形象。(解释)渔翁手持渔竿,身披月光,垂钓于瓜洲古渡。(分析)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寄托内心空有壮志,报国无门,抑郁孤独,万般无奈的悲慨情怀,启示我们要时刻眷顾国家前程。(情感)
二、鉴赏语言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模式】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题参考: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解释)“黄莺儿”是儿化音,显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起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分析)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
三、鉴赏句意类
【提问方式】
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这句诗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某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模式】
1.阐明该语句的含义(表层义和深层义)。
2.分析该诗句在写景、抒情、写人等方面的作用。
3.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情趣)。
例如:
看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意味长”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题参考:一是说,这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解释)通过这一饱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众人的审美趣味。(分析、情感)
四、鉴赏意境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模式】
1.抓住重点意象描摹出诗歌的图景。
2.概括该意境的特点和营造的氛围。
3.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
梦回
(宋)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参考:诗歌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物,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解释)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分析)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离愁别恨。(情感)
五、鉴赏手法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情感的?
【答题模式】
1.诗中运用了„„表现手法(技巧)。
2.结合有关语句分析这些手法。
3.„„(作用和效果。如“生动、形象”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题参考: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解释)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分析)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及其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情感)
六、炼字鉴赏类
【提问方式】
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品味作品中某字,进行赏析)
【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1: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简要分析。
答题参考:“凉”。( 解释)“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分析)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情感)
七、评价鉴赏类
【提问方式】
先给出某位评论家对整首诗的评价或对某一句的评论,让你谈谈同意还是不同意这种观点。
或是对诗中某一词句进行评论。
【答题模式】
1.先明确态度,是“好”或“不好”或哪一个“更好”;“同意”或“不同意”某种评价。
2.还原该字句到诗中描摹景象。
3.渲染了„„氛围,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例1: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参考:我认为“绕”字更好。(解释)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分析)具有动态美。(情感)或:我认为“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分析)能够使读者有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情感)
例2: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具体赏析。
答题参考:同意,(解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的热烈气氛,(分析)为全诗定下了乐观开朗的基调。(情感)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忧愁的曲调,(分析)这些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情感)
八、关键词鉴赏类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某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模式】
1.该字词在内容上„„
2.在结构上„„
3.在表达情感和突出主旨上„„
例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题参考:“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释)“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分析)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情感)
九、对比鉴赏类
【提问方式】
比较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对两首诗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可能是和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答题模式】
1、亮明观点,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2、对诗词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
3、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不完全相同,(解释)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
比较充实的诗词篇二
《让现代诗歌的课堂充实而精彩》
比较充实的诗词篇三
《古诗赏析》
古诗欣赏
25、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理解】: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
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44、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1、山尖:山峰。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简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 ,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28、《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理解】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32、塞下曲 [1]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1]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33、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2.潭面——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3.色——一作“翠”。
4.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
这首山水小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人对面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比较充实的诗词篇四
《36首最高水平的古诗》
36首最高水平的古诗
1.《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3.《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
4.《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
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比较充实的诗词篇五
《诗歌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基本特点;
2、掌握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及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答题思路的理清、答题规律的灵活掌握。
教学方法: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卷(明年我们四川也将归入全国统一命题),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二、进入新课
诗歌比较鉴赏 就是对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相近或相反的诗歌进行比较、鉴别、赏析。目标是求同辨异,鉴别优劣。(考察方向)
1、内容、感情的比较鉴赏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 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1
1(
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1分)一、二句直接抒发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感情;三、四句借草木零落昆虫哀鸣的景象含蓄地抒发悲哀的感情(要点:内容、手法,情感)。(1分)
特点)的心境。(1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要点:内容、手法,情感)。(1分)
2、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作简要说明。4分
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要点:内容)(1分)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贪于享乐的统治者。(要点:情感)(1分)第二首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讽刺荒淫误国的统治者,感叹王朝兴衰。
3、诗歌风格的比较鉴赏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问题:试比较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1“剪”可“理”
,更加具体细腻可感。(1分)
三、小结:
1、考察范围:内容、语言、手法、情感。
2、答题步骤及要点:
(1)如内容(手法、情感、风格)特点相同,则先概括;
(2)对第一首诗歌进行解答,先概括内容(或情感、手法、语言)特点,再结合其他三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3)仿照第一步对第二首诗进行解答。
一般按分值推要点,先同后异,依序对比作答
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 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
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3分)
二、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问题: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
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第一首用晚春花飞的悲伤之景正面烘托离别的伤感;第二首用早
春雨后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的伤感,以乐景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的伤感;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正面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三、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①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问题:两首诗中都有“还似”一词,都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
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两首诗都有“还似”一词,用的是联想的手法。
第一首由当地(咸阳)想到别地(洞庭),第二首由眼前想到过去。
《咸》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
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
《宿》诗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
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4分)
二、试题回放: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衬托这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三、病例分析:
病例一、王诗衬托出戍边战士的孤独凄凉和官员们的生活腐败(0分)
阅卷老师评价:不明诗理,望文生义。
建议:解答题目之前,应该花点时间准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无米之炊只能空饿肚子。 病例二、第一首诗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征人的坚强不屈。(1分)
阅卷老师评价:无视要求,以空对空。
建议:要结合诗句中的“风”、“冻裂”“叶落”等特殊意向来充实自己的分析。不能以一些 空洞的概念来代替自己的理解。
病例三、第一首诗歌用“冻泥裂”、“叶落”等等衰败景象衬托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一壮 丽的景象。(0分)
阅卷老师评价:不辨手法,生搬硬套。
建议:首先理解什么是衬托,了解诗歌衬托手法的运用常见的是用什么衬什么。比如“蝉噪 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拿有声衬无声。
病例四:陈诗用“冻泥裂”、“叶落”、“直上天山雪”衬托了边塞生活的困苦,表达了思乡之 情。(1分)
阅卷老师评价:浅尝辄止,是是而非。
建议,思考问题不要流于表面和浅层次,学会深入思考,揭示诗歌的主旨。
答案:陈羽的诗歌用恶劣的环境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 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体现了诗情画意之美。
王昌龄的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衬托感情,深沉感人。
三、比较阅读的常考的其他类型的题目:
刚才的题目是从表达技巧的运用方面考查了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
但是高考中这类题目的考
查还可能出现其它类型的题目。比如:
1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举例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①。
孔林乔木②,吴宫蔓草③,楚庙寒鸦④。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⑤。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解】张可久,元朝重要的散曲作家。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⑤投老:临老,到老。
问:“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能否换成“慕”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提示:
“倦”是厌倦的意思。历代王朝的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诗人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隐居伏根、
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而“慕”有羡慕喜爱的意思,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而作者正是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以用“倦”好
总结:一般的提问方式:哪个字用得好?
能否换成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品味关键字的答题格式:含义+(可能运用的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种炼字的作用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解答:
求准确(写出事物的真实情态,就事物展开的联想等);求生动(通感、拟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等等);求深度(在表达情感方面)。
2比较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一道”、
“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严维诗中的 “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
总结: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
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中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把两首诗中能够传达作者情感的
比较充实的诗词篇六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诗词.doc》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排行榜
01.《将进酒》·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极大。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得不到历代主流意识的推荐,但从艺术和诗的角度看,仍然是一首十分完美的诗。此诗在喜欢喝酒的广大群众中影响是不同凡响的。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
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0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此说也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03.《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有时严格按古代韵书规定押韵,有时为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不拘泥。毛泽东诗词以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巧妙继承和革新,颇为完美地表现了丰富而又崭新的内容。上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图,更隐喻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下阕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中华历史长卷,更暗含了建设国家的全盘大计。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时空交织而又浑然一体。艺术上足以令人神醉,情感上抒发拳拳至爱,军事上吹响胜利号角,政治上评说文武之道。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试问中华诗词的巅峰在哪里?李白的《将进酒》可比作昆仑,苏轼的《水调歌头》可喻为太行,而《沁园春·雪》就是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
04.《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0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比较充实的诗词篇七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试卷中出现的答题失误,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分析考查类型、归纳答题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答题思路的理清、答题规律的灵活掌握。
教学方法: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2005年高考,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二、试题回放: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衬托这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三、病例分析:
病例一、王诗衬托出戍边战士的孤独凄凉和官员们的生活腐败(0分)
阅卷老师评价:不明诗理,望文生义。
建议:解答题目之前,应该花点时间准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无米之炊只能空饿肚子。 病例二、第一首诗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征人的坚强不屈。(1分)
阅卷老师评价:无视要求,以空对空。
建议:要结合诗句中的“风”、“冻裂”“叶落”等特殊意向来充实自己的分析。不能以一些空洞的概念来代替自己的理解。
病例三、第一首诗歌用“冻泥裂”、“叶落”等等衰败景象衬托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一壮丽的景象。(0分)
阅卷老师评价:不辨手法,生搬硬套。
建议:首先理解什么是衬托,了解诗歌衬托手法的运用常见的是用什么衬什么。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拿有声衬无声。
病例四:陈诗用“冻泥裂”、“叶落”、“直上天山雪”衬托了边塞生活的困苦,表达了思乡之情。(1分)
阅卷老师评价:浅尝辄止,是是而非。
建议,思考问题不要流于表面和浅层次,学会深入思考,揭示诗歌的主旨。
答案:陈羽的诗歌用恶劣的环境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体现了诗情画意之美。王昌龄的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衬托感情,深沉感人。
三、比较阅读的常考的其他类型的题目:
刚才的题目是从表达技巧的运用方面考查了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但是高考中这类题目的考查还可能出现其它类型的题目。比如:
1. 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举例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①。
孔林乔木②,吴宫蔓草③,楚庙寒鸦④。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⑤。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解】张可久,元朝重要的散曲作家。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⑤投老:临老,到老。
问:“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能否换成“慕”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提示:“倦”是厌倦的意思。历代王朝的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诗人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隐居伏根、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而“慕”有羡慕喜爱的意思,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而作者正是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以用“倦”好
总结:一般的提问方式:哪个字用得好?能否换成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品味关键字的答题格式:含义+(可能运用的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种炼字的作用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求准确(写出事物的真实情态,就事物展开的联想等);求生动(通感、拟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等等);求深度(在表达情感方面)。
2. 比较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严维诗中的“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
总结: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中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把两首诗中能够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找出来加以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助于这些词语,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比较感情基调的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主要是诗歌中的意象)+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诗歌营造的意境。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问题:简要说明两首诗都写了“山中”景色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首诗中一二两句借“浮云”、“山霭”等意象,把群山的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石邑山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两句借助于“晓月”、“秋河”“数峰”等意象把石邑山的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示出来,表达了作者羁旅的辛苦和孤独、凄清的人生况味。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幅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喜悦之情。
总结: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比较诗歌的不同意境,要抓住两首诗中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去揣摩诗人营造的意境,体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格式:可以按照“客观意象+主观感受+传达出的感情”的格式进行比较。 当然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多角度的,既可以比较两首诗不同点,也可以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这里我们列举的是常考的几种,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的总结,学会融会贯通。
四、实战演练。
结合前面的分析,比较分析下面两首小令。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元)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问题:试从作品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比较两首小令的异同。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比较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和表现的情感。可作答为:两首小令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借助几种单独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画面。例如,白朴的《秋》中的孤村、落日、残霞等;马致远的《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等。 不同的是:白朴的《秋》中借助这些特殊的意象表达的是作者因秋的萧瑟、凄清而流露出的一种惆怅和朴素迷离的情思,结尾作者又通过鲜明和蜃楼式的景物让自己的这种惆怅得到弥补;马致远的《秋思》用最适合于表现秋思的意象,突出地勾勒出旅途中游子的孤单与寂寥,表现了羁旅悲怀;
教学反思:
进行诗歌鉴赏的比较阅读,我们首先要选准比较点,这要求学生认真的阅读题干的要求,了
解命题者要求我们从哪个角度进行比较,是寻找相同点还是比较不同点。其次要认真阅读诗歌,把握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善于借助于诗歌中的意象想象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同时抓住诗歌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些重要词语,揣摩作者的情感。最后在正确的答题格式的指导下,组织好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