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读后感

  提起科幻电影,普通的观众都能如数家珍:《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星际穿越》……但很难说出一部像样的中国科幻电影。在动辄几亿大制作几亿票房的大片时代,人们不禁追问:中国为什么拍不出科幻大片来?中国的科幻电影在哪里?

  近日,科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新著《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本学者对科幻影片的深度解读,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具有思想深度的力作。继8月20日在上海书展隆重举行新书发布会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著名影评人毛尖、著名出版人沈昌文等亲临发布会现场),10月17日下午2时,江晓原将再次携手清华大学教授、科学文化名人刘兵,在季风书园为读者们带来一场“解读科幻”的思维碰撞。两位国内科学史领域的专家,将从国际科幻历史潮流和中国的艰难学步谈起,分析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幻的各种“误解”,深度解读了科幻最珍贵的价值以及科幻能够为我们提供的全新视角和思维。

  以下内容部分取自该书前言,陈述的是江晓原的“择影”标准:

  我对科幻电影,通常抱着两个期望:希望影片的故事情节能够构成虚拟语境,提供或引发不同寻常的新思考;希望影片可以拓展我们的想象力——哪怕仅在视觉上形成冲击也好。

  在和编辑讨论本书时,我为观看科幻电影寻找了七个理由,这七个理由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我对科幻电影的选择标准:

  一、想象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了解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

  三、建立对科学家群体的警惕意识

  四、思考科学技术极度发展的荒诞后果

  五、展望科学技术无限应用之下的伦理困境

  六、围观科幻独有故事情境中对人性的严刑逼供

  七、欣赏人类脱离现实羁绊所能想象出来的奇异景观

  这七个理由中,大部分都涉及电影的思想性。这就需要谈论几句比较抽象的话题了:在制作科幻电影时,导演、编剧、制片人等等,有没有某种指导创作的思想纲领?

  从一个多世纪科幻电影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对人类未来的悲观描绘来看,这样的思想纲领似乎是存在的。我们可以认为,创作者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某个纲领的指导。这个纲领可以名之曰“反科学主义纲领”——这个纲领拒绝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经常对科学技术采取平视甚至俯视的姿态,所以他们会在科幻影片中呈现出上述七条理由中第二至六条所指的内容。

  至于第一条,那是照顾了国内传统观念中对科幻电影的“科普”诉求。在国外,一些科学人士也会希望科幻作品提供“预见功能”。

  第七条就涉及视觉冲击力了。20世纪70年代末,当中国观众刚从闭关锁国的年代走出来,乍见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时,哪怕是很平庸很一般的作品,也会给他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随着多年观影的普及,许多中国电影观众的眼界早已经和国际接轨,平庸之作就只能让他们昏昏欲睡了。影片《星球大战》是没有多少思想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典范。1977年《星球大战》系列第一部《新希望》问世,就连好莱坞的导演们也都震惊了。今天我们重看这第一部,仍然不得不承认它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里还可以提到1968年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是既有思想又有视觉冲击力的典范,比《新希望》还早9年,现在看起来,其视觉效果居然还是相当令人震撼。

  本书就是以这七条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科幻电影的价值。七条中至少要有两条表现较好,才可以入选——否则我就不会去写它的评论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9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