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抗战时战场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描写抗战时战场篇一
《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

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

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描写抗战时战场篇二
《关于抗日战争》

怎样写好历史教案?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设计书写

1.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2.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外,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

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文章

基础知识:1.抗日战争的爆发:卢沟桥事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八一三事变和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红军的改编,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后果。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洛川会议和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论持久战》的发表。

能力培养:1.通过指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矛盾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不同本质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及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教育:1、认识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神圣的全民族抗战。2.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对此,教育学生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统一战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为抗战发展指明道路等内容,激发学生认识中共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地位,以及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 国共联合抗日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认识到: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遭到中国各阶层的全面反对,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各种爱国力量在民族存亡的关头逐渐走到一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使得日本的侵略计划不断受挫。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是不会变的,为此,它开始策划对中国的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此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1937年起,日本政府全面推行军国主义政策,把日本纳入了战争轨道,随即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历史也进入到八年抗战时期。

教师总述:抗战历史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

本课讲述的是战略防御阶段的基本史实

一、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开始

1、爆发原因

师: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的?为什么?

生:蓄谋已久;并分析作答。

2、概况

结合课本P31图,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注意事件几要素,突出影响

3、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全面”)

师:如何理解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生:①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

②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过渡)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社会各阶级会有何反映呢?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背景:(从敌我双方来分析)

2、过程分析:(在学生讲述过程中幻灯片依次展示)

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也引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

②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底,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⑤“一二?九”运动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⑦“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提出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⑧“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

⑨“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⑩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师最后点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为标志的,而这次国共合作同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不同的。(简要比较两条统一战线)

3、意义:由学生回答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战役

教师引导:日军攻陷平津之后,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了攻击,以求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灭亡中国。从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找出其中介绍的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三次大会战以及其中的重要战役。

教师提问:(1)粉碎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的是„„(2)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是„„(3)抗战以来取得最大胜利的是„„(4)可称国共合作抗日典范的是„„(5)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学生回答:(1)A;(2)C;(3)G;(4)B;(5)C

2、结果(学生分析)

上海等地相继失守,至1938年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两条抗战路线

(1)在抗日战场上,存在哪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人民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共产党: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2)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与过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共同归纳)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2、敌后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聂荣臻创建

五、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从目的、主要内容、意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即可)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悍然向宛平称发动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八年抗战由此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战初期,国民党是比较努力的,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等会战,粉碎了日军短期灭亡中国的迷梦,迟滞了敌人侵占中国的步伐。但由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及敌强我弱等原因,会战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相继失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极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积极配合友军作战的同时,将主力开赴敌后,发动群众,歼灭敌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抗日战场。同时,毛主席写了《论持久战》,指出了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文

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

5 Y k j.CoM

-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

描写抗战时战场篇三
《关于抗战中两个战场的地位的评价》

关于抗战中两个战场的地位的评价

1937-1945年,中国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八年浴血奋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存在着两个抗日战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要战场,正是它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全盘部署,抵挡住了日寇的一次次猛烈进攻,成为争取中华民族自由独立的中流砥柱.哪么该如何评价抗战中两个战场的地位,特别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

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丢失了大片国土,对此我们过去的教科书和抗战史的著作总是一味指责,说国民党实行不抵抗的误国政策,有200多万大军竟不能挡住敌人,致使千百万的人民沦于敌人的铁蹄之下,国民党政府罪责难逃.而台湾的一些历史学家们则说,这是"拿空间换时间",如此有了时间才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两种说法好象都有一定道理,对此究竟应该怎么看呢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回答.在抗战中国民党确实丢失了大片国土,尤其比较集中的是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和1944年的两段时间内,但究其原因却有根本区别.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国军队所面临的日本侵略军是当时极端疯狂残忍的强敌,而且当时的总形势呈明显的敌强我弱.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两国战争的性质固然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其他诸因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当时,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强国之一,无论是军力,经济力还是政治组织能力,都远远强于中国.首先,日本的工业基础远比中国雄厚.1937年7月前,日本国内已有金属加工厂6600多个,机械制造厂9000多个,化学制品工厂4300多个,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强国.以此为基础日本能制造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飞机,军舰,重炮,坦克等所有重武器.据统计,日本1937年产飞机1580架,重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造船能力每年为40万吨,造舰5万吨.而当时中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非常落后,所有重武器自己都不能制造,一切重武器,甚至相当一部分轻武器都要从国外购买.加上开战不久,京,津,沪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就全部被日寇占领或破坏,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中国工业更遭到了极大削弱,因此当时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相比.其次再从双方开战前的军事装备水平看,日本当的海军总吨位达190吨,中国海军仅11万吨,且基本为江河船艇.当时日本空军有飞机2700架,而中国仅有各种飞机600架,由于缺乏备件和维修,能飞的不足300架.中国的海,空军不仅数量与日军相差悬殊,由于自己不能制造,只能是打坏一架少一架,损坏一艇少一艇.而日本则相反有很强的制造补充能力,因此开战后中国战场的制空,制海权就完全为日军所掌握.其三,是作战部队的装备.日军战时每一师团(2万2千人)都配有坦克24辆,我们就以它第一阶段调入关内作战的24个师团(旅团尚不计在内)计,日军在中国战场拥有坦克就近600辆,面当时整个国民党军仅有一个战车团,战车十几辆.敌人每师团配备火炮108门,且多有重炮,而中国军队全国仅中央军拥有重炮几个旅.日军每个师团还配备马匹5800匹,而中国军队除少数骑兵外,马匹均很少.这些都明显说明日军在抗战爆发时其装备远远超过中国军队,其机动力,杀伤力,突破能力都是中国军队远远不能比拟的.日本是当时武装到牙齿的几个军事帝国主义国家之一,而中国长期以来则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此双方的军事实力相比可想而知.最后,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处心积虑要发动侵华战争,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长期以来极力向其士兵灌输好战的武士道精神,而国民党军队则刚刚停止反革命的剿共战争,对于全面抗击日寇的侵略缺乏应有的思想,物质准备和组织准备 .

在上述情况下,国民党军队的数量虽然超过日本侵略军,但战斗力却远远的低于日本侵略军.在强敌面前,中国军队实行战略退却和战略防御作战是完全必要的.在战争的初期阶段,无法完全避免丧失一些土地.要求国民党不放弃任何城市和地方是根本不现实的.有些著作和文章,在提到国民党军队丢失国土时,就说国民党军队不认真保卫国土,不积极作战,不管人民的死活,犯极端恐日病等,这种笼统的指责显然不够科学.我们认为,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对日

作战,尽管丧失了一些土地却粉碎了日寇妄图以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使中国的持久抗战赢得了必要时间,今天应当充分肯定这个历史作用.当然也应指出,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拒绝必要的民主改革,压制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未充分发挥一切有利于抗战的积极因素,因此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再加上固执地执行错误的战略战术原则,不能主动灵活地有效打击敌人,从而造成损失惨重,失地过多的局面.在短短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就丧失了我国经济基础最好的沿海和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丧失土地是难于避免的,但在那么短时间内,丧失了那么多土地则完全不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民党军队应当受到遣责.还有的同志说,国民党领导着200多万军队,代表着中央政府,占据着全国大,中,小城市和交通要道,虽然武器装备不如日本军队,但总比八路军,新四军要好得多.可以设想,如果把国民党与共产党所拥有的地位,条件调换一下位置,日寇还能打进来吗 确实抗战开始时,八路军,新四军只有8万余人,武器装备又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却在敌后收复了大批失地,开创了解放区战场,搞成了那么大的局面,设想不要说八路军,新四军有200万人,即使减少一半,有100万军队也不会象国民党一样把中国弄得如此悲惨.如此说来国民党根本不能推卸失败的责任. 这种想法及假设有一定道理,但假设不能代替当时的历史事实.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及军队所据地位,理所当然地肩负了正面战场阻击日寇的历史重任.从当时的历史看,能够担负这一重任的只有国民党及军队,其他政党及军队都不具备军事力量.就是八路军,新四军再勇敢,正确,由于只有几万人,在这样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中,也力不胜任.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9月就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当时八路军,新四军擅长的是游击战争,在当时力量情况下也只能开展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光荣,艰巨的作战任务当时只有国民党及军队有实力,有资格承担,这是中国当时的历史实际.

至于某些台湾历史学家所说的"拿空间换时间"的观点,其是否完全符合历史实际要予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在抗战初期这一观点还有一定根据,它在一定意义上也确实起到了一些这方面的作用,这种情况在人类以弱敌强的历史上也不乏其例,但是若把国民党八年抗战的所有丧师失地都以此来开脱就说不通了.如从1938年10月到1944年4月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停止全面进攻已五年半,但在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却是大溃败,而且比以前任何一次可以说都惨,尤其这时日军在世界范围内败局已定,其战斗力业已远不如以前,而国民党军队经过数年的不断修整,补充,尤其是在盟国帮助下装备已有较大改善,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比以前应有较大加强,战斗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的惨败还能用"拿空间换时间"来解释吗 即使换来时间对这样的国民党军队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1944年国民党军队的大溃败从根本上说是国民党推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政策所致.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一开始就是团结全国人民,逼蒋抗战的主力.后来,她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一切抗日力量担负着绝大部分敌后抗战的任务,阻止了日寇向中国内地的深入侵略.在1938年至1944年间,虽然是敌后战场,却是日军重点进攻之地,实际上成了中国抗日的主要战场.同时,八路军,新四军还承担了部分正面战场的战斗任务.特别是战争后期,在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全线大溃败时,更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承担了打击敌人,牵制其进军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中的主力战场,这是不可否认的.对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应分阶段分情况地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承认其实际的功绩,既不应一概抹杀,也不应一味拔高,更不应为其失败和溃退寻找借口.

描写抗战时战场篇四
《关于抗战期间国民党抗战表现之不同意见》

关于抗战期间国民党抗战表现之不同意见

1937年7月7日晚,驻丰台的日本中国驻屯军一部,在北平西南宛平县境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实弹演习,当晚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发动对北平的进攻,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的第二十一九团官兵奋起回击。自此,中华民族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八年抗战,八年的血与泪,八年的伟大牺牲终于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领导着中华优秀子女,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中国国民党的抗战表现尤为突出。但是,不少人为了讨好政治的需要,故意缩小抗战国民党的作用,否定了国军对抗战胜利作出的伟大牺牲。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描述国民党的抗战表现是“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反共反人民,消极抗战,因而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我认为其中对国民党有些许曲解。

在这里,我对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并不作探讨,只针对其中一词“消极抗战”。毫无疑问,国民党在抗战的正面战场上失利,但这并不能说明国民党抗战消极。1937年8月淞泸会战爆发,蒋介石就动用70万国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军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国军陆军为补充战损而五次发布动员令,超过半数的团职以上高级将领以身殉国。淞沪会战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部署,还为上海资本向西转移赢得三个月时间,灭亡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以淞泸会战为起点,国民党先后组织发动了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型战役,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沉重的牺牲给敌人重大杀伤。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国民党人的无畏牺牲精神。国民党74军57师的师长余程万在常德守卫战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是“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是役全军8000人全部阵亡。

如果说国民党军消极抗战的表现归咎于蒋介石个人抵抗意志不坚定的话,那也未必。1937年蒋介石的庐山讲话正式表达他坚定的抗战意志“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

一切之决心。”,此意志一直坚定到抗战胜利的最后一刻。这从他以后组织的战役中可以看出。1937年忻口会战中,蒋介石曾接连三电卫立煌等: “望抗战到底,一竟全功”。 这一仗,国军歼敌四万人,造成华北战斗中最有利的战局。战斗中,国军郝梦麟军长、刘家祺师长壮烈牺牲。1938年5月武汉会战中,“蒋介石在保卫武汉各部官长会议上,一再要求各高级将领务“抱必死的决心……与士兵共患难同生死……虽天崩地裂,此志不移”。并制定了“此次保卫武汉,当取韧性,无论攻取进退,皆可立于主动之地位,而决不能陷于被动形势”(蒋介石日记)的战略决策。是役,敌我鏊战达五个多月之久,歼敌二十万 ” ①。就算面对日本的几次诱降,蒋介石还能坚守着作为一个领导人要遵守的最基本责任,这一点虽不值得称颂,但比起晚清的李鸿章、北洋的袁世凯还是值得尊重。1942年,日本政府放宽条件,向蒋介石集团抛出如下诱饵:“如果全面和平实现,日本不仅撤退在华全部军队,而且还要放弃辛丑条约所规定的驻兵权”。蒋介石拒绝了。

在我们小时候,所看的教科书的内容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描述共产党军队作战如何英勇,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有多大。但是对于国民党军队的描述就是简单的说明在正面战场的重大作用,对国民党将士抗战的英勇事迹并不作过多的描述。如果国民党将士真的像教科书宣传的那么不堪一击、消极抗战,很难想象那些陆续解密的权威资料中描述的竟然是国民党军的表现。据一九八九年后中国大陆史家记述,在一九三七年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官兵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源达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竟达半数以上”。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抗敌御侮的历史上鲜有其例。上海五行仓库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的壮烈歌声震撼全球。“多年来认为中国人是不善战斗和易受恫吓的英国人士,也惊于他们的骁勇善战和坚毅不拔了。史摩莱少将说:„他从没有看过比中国的敢死队最后保卫闸北更为壮烈的事了!‟”还记得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所言“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的话,足以催人泪下。激烈的衡阳保卫战中,在全军绝大多数伤亡,日军突入城内,全军无一退却,方先觉给蒋介石拍发了如下电报:“敌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军伤亡殆尽,刻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绝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此战役令

①引自《历史的真相:国民党抗战记实资料》

日本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伤亡一万九千多人,几个将军战死,连参加此战役的日本军人都佩服方先觉等中国将士的献身精神。而这些都是在国民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试想一个没有坚决抵抗意志、有号召力的政党领导这么一支军队为国家浴血奋战,这是不可能的。

再从已经解密公布的国民党牺牲的高级将领数据显示,自卢沟桥事变至

1945年6月,国军中少将以上的将军,共牺牲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如果不是积极抗战拼死抵抗,怎么会如此惨烈?要知道,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它不是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就能打赢的。它是用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才打赢的!

虽然,在抗战过程中,由于蒋介石对共产党力量发展的忧虑,发生了皖南事变这破坏抗战的不好例子,而且在后期由于日本侵华力量的削弱,正面战场作战减少,敌后作战增多,共产党的作用突出。再由于确实有一部分的国军战斗力和抵抗意志确实是低落,造成了国军抵抗力低的现象。期间还发生了投降日军的国民党军队的人数居然比蒋介石的军队消灭的敌人还多的笑话。正如蒋介石自己说“我们的军队已经不被人家当军队来看了,这是比军队打仗失败还令人羞耻的事情”!!!

总之,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表现可圈可点,但笼统的概括为“消极抗战”并不合适,在国民党指挥下的国民党军队更是值得我们足够的尊重。

参考书目:

《历史的真相:国民党抗战记实》 Iask 网

《中国现代史》上册 王林 郭大钧 高等教育出版社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杨天石

《蒋介石日记

1、 实际上,国民党在整个的抗日战争中,自张自忠将军以下牺牲的三百万将士的的鲜血为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日子里,每天国民党将士平均一天死亡达到万人。而这些,对于经长征到达陕北的只有不到三万人的红军来说,是无法比拟的。

2、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确立了抵抗侵略的立场,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主

要的作战,积极进行了抗日战争。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战役规模巨大,战斗极为惨烈。虽多遭失利,但却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迎来了中国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的新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总的方面是消极抗日,但广大爱国官兵在桂南战役、南昌会战 、枣宜会战、三次长沙会战中,抗击了日军的侵犯,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对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客观上起了配合作用。据统计,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级军官达60多人。他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功勋将为子孙后代所铭记。新教材如实地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正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作用。

3、 国民党当时处于执政地位,掌握全国政权,它拥有200万军队,控制着全国的经济命脉。

国民党由“攘外必先安内”到国共合作抗日这一政策的重大转变,不能不说对抗日战争的全局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人们可以超越党派政见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4、 抗日战争,从1937年起属于全国抗日,国共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国民党在正面

战场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以及牵制日军起了重要作用,(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穿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胜利.(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对抗战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描写抗战时战场篇五
《关于抗日战争的思索》

关于抗日战争的思索

【内容摘要】走过时间的沧桑,穿过空间的辽阔,我们随着卢沟桥石狮的讲述,来到了六十多年前的中国,看到了那场悲壮激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中国人民与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作战,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国战场上,经历了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抗战英雄的事迹必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而在战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抗日战争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民族危机 全民抗战 中流砥柱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随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泄漏放射物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正受灾害困扰的日本,中国等邻国更是在第一时间,给予日本人道主义救援,提供了大量的物资。然而,日本却在新审定的教科书中,进一步宣称对“同中国存在领土纠纷的”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列岛)的主权。这不能不让我们警惕日本的狼子野心。从近两年的钓鱼岛事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日本的右翼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就有可能重蹈覆辙,因此,我们有理由对发生在6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进行分析,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时时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一、 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

首先,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右翼势力进一步扩张,进一步控制本国的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搞侵略扩张。而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了7.9级的关东大地震,进一步使日本的右翼势力大感日本国土之狭小,国土自然灾害频发,想要开拓生存空间的想法愈加强烈,而大而孱弱的中国,则成为他们的目标。

其次,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受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影响,它看到了西方列强由于侵略弱小民族而致富强,所以它要踵起效尤。而日本的军国势力更是认为,中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古老国

家,中国的传统是重文轻武,中国的统治者采用愚民政策,以致长期贫困,不可与西化的日本相抗衡,再者,中国已有被满、蒙征服的先例,因此,日本必能打败中国,为此,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主张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最后,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不仅引发了大国之间新的矛盾,也引起了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具有浓郁军国主义传统的日本发动了既定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国民党政府却将其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施妥协退让,进一步让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由局部侵华战争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了空前规模的全国抗战,这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军民在东北对日本武装侵略的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一枪。在这场战争中,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奋勇抗敌,终于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共同抵御外辱。

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势力,提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不同主张。在强敌面前,国难当头之际,团结御敌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使得全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了团结抗日的号召。在著名的《八一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就强烈呼吁“一切愿意抗日的政治派别,武装部队和群众团体,广泛地联合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在全国民众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两党在十年内战后携手抗日,为全面抗战提供了政治保证,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而这次合作,得到了全国各抗日阶级、阶层的热烈拥护,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使抗日战争在军事上成为持久战,并形成了由国民政府担当主要作战任务的正面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以及新四军担当作战主力的敌后两个战场。在政治层面上,包括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军、各民主

党派、社会各阶层都统一在民族统战的大旗下。太行山上,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指反法西斯,壮烈牺牲;狼牙山顶,五壮士舍身跳崖;晋察冀边区,雨来智取鬼子„„

在全民族奋起抗击侵略者的同时,少数民族也同汉族一样,不管是下层还是上层,都纷纷拿起武器,积极投入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斗争之中。在台湾,高山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在东北,满族、朝鲜族儿女踊跃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在河北,马本斋领导的抗日回民支队,更是多立战功,杀敌数万。抗日游击队中的各民族战士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白山黑水之间、林海雪原之中、黄土高原之上、南国的密林深处,同日寇 拼死搏斗,牵制日军兵力,扰乱敌人后方,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有力地配合了内地的抗日斗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38年5月,毛泽东正式发表了《论持久战》,在军事上既从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了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又从微观上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从而在抗战中实际上担当了指导全国人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鼓舞了全国人民必胜的信心。中国共产党坚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而国民党实施片面的抗战路线,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消极抗战,国难加剧。中国共产党在仅有十八万武装力量的同时,以民族利益为重,忍受极大的牺牲,勇敢地肩负起抗日主战场的重任,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使战争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第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首先,从战争的性质来看,日本法西斯发动战争,侵略中国,野蛮屠杀中国人民,其行为是不合道义的,其弱肉强食的行径也必然会遭到中国人民的英勇的抵抗,也固然会受到世界上热爱和

平的人民的谴责。中国作为受害国,对日本进行打击是正义的,中国的得道多助与日本的失道寡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义的战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援助,这成为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有利条件;战争的正义性又是持久抗战的前提,抗日战争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日军野蛮侵略行径教育了人民,使人民自愿积极主动地参加战争,并为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切。因此,日本的侵略面临的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用血肉凝成的钢铁长城。

中国的抗日战争,同样得到了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广大国际友人积极地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白求恩、柯棣华等无不是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国际友人。在中国反法西斯力量及世界各地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围剿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是日本弱肉强食行径的报应,也是其失道寡助的必然结果。

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最终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 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命运的历史转折点,改变亿万人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的契机,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结束了日本在台湾的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同时,也为中华各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注入了新鲜的内容。

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战争也锻炼与教育了人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抗战胜利后,只用了四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便领导人民夺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抗日战争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条件。这一胜利,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和祖国母亲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了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光荣成员的认同感、自豪感,提高了他们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另外,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

描写抗战时战场篇六
《关于战争的作文:抗战精神永存》

关于战争的作文:抗战精神永存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6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6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又一个关键时期。伟大的抗战精神昭告我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能击败任何外来侵略,而且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大团结、大联合,既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68年前的盛夏,全面抗战的烈火点燃。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工农红军不计前嫌,进行改编,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挥,迅速开赴抗日前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 抗联将士活跃在白山黑水,回民支队让日军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救亡组织纷纷成立,不同党派、团体捐弃旧怨,共赴国难。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全民抗战的大潮让侵略者“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言彻底破灭。

“民族大团结是抗战精神的核心。”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主编荣维木认为,这既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经验。“民族生存需要它,民族发展需要它,当前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华民族,更加需要它!”

慷慨赴死、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是抗战将士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国难当头,英烈辈出。从杨靖宇、彭雪枫,到佟麟阁、张自忠„„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1937年,日本年产钢580万吨,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炮740门。而当时的中国,钢的年产量只有4万吨,军事工业薄弱,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

这又是一场让侵略者胆寒的战争: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围困河边,誓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挽臂沉江。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的惨重代价,最终打垮了骄横一世的日本法西斯„„

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

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之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和徐州会战、保卫武汉„„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奋起抵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武装,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8年抗战,中国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4万余人、伪军118万人。 爆炸英雄李勇、女战斗英雄吕俊杰、神枪手李殿水„„60多年前出版的《晋察冀画报》,记录了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英雄顽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确保了全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军事经济学院政治教研室教授王松说。

抗战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勇前进,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抗日战争究竟将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全面胜利?---危亡关头,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沉重思考,灼痛中国人的心。关键时刻,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写就的《论持久战》等重要着作,系统阐述了全面全民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拨开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重重迷雾。

国难当头,方见中流砥柱。8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立场始终如一;全面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贯穿风云变幻的抗战历史。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1933年1月,毛泽东、朱德向国民党军队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建议;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第二天即通电全国,号召“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核心作用,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长期研究抗战史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说。

冲破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万里长征的4万名红军战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万名走出深山的游击队员组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无数支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游击作战„„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抗击的日军,占侵华日军总数的75%,同时还抗击着几乎全部的伪军。

胜利的旌旗,浸透烈士的鲜血。8年抗战,敌后抗日武装伤亡60余万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猎猎飘扬。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60年前,1945年8月15日,一个令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的日子:日本无条件投降。

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我们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取得的第一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

在这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拼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战前的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前仆后继,彻底打败了侵略者。

历史充分说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强国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正义,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是他们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他们浴血奋战于抗战的最前线,是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军民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伟大贡献。

太行山上,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指反法西斯,壮烈牺牲;狼牙山顶,五壮士舍身跳崖;晋察冀边区,雨来智取鬼子„„

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那些悲壮义举,铁骨忠魂,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在我们中华历史上曾蒙受巨大的耻辱,给予人民沉重的灾难,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多少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大家抚摸一下胸前的红领巾,抬头望望血红的国旗,那井冈山上染红的杜鹃,长征路上烈火烧红的天空;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同志当年南征北战、重振中华的往事;红军时期宁死不屈的各位烈士,指挥战争不怕牺牲的杨成武,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坚信着“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能丢”的英雄烈士们„„就是他们,用革命先驱用鲜血、用生命给所有的人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日子,立志勤奋学习,为建设绿色家园做好准备吧!

在抗日战争中,有多少民族英雄壮烈牺牲,虽然他们已经死了,但他们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将会成为永久的丰碑,永垂不朽!

通过重温那一段悲壮、激越的民族记忆,使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此,我要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为建设泰安:“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做好全面准备。

描写抗战时战场篇七
《关于抗日战争史的读书报告

(历史文化学院)

本科生读书报告

题目 关于《中国抗战史》的读书报告

专业 历史学

班级 2

学生 李冬磊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______年__ __月 ___ 日

中文摘要: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打门被打开后,中国一直受西方强国的侵略被其瓜分,其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为严重,《中国抗战史》一书叙述了抗战的史实,叙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过程,以及中国军民的抗战过程。

正文: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惨烈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生的。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几个帝国主义大国都想瓜分中国,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立即开始了新的争夺霸权的斗争。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在战争造成的新的格局的基础上,经过激烈斗争,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实现了对全球利益的再分割。但是这个体系并不稳定,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战胜国语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应当指出的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苏联。苏联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或加强。它们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重新尖锐起来。日本早在明治中期,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主要扩张目标的大陆政策。在明治维新以后的70多年内,日本曾发动和参加过14次对外侵略战争,其中有10次是对华侵略。经过甲午和日俄两次战争,后进的日本不仅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列,而且取得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为了独霸中国,日本利用列强准备和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利用袁世凯称帝的机会,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随着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日本的侵华活动更加猖獗。日本加紧了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在侵略中国时奉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统治掠夺,日本的对华经济掠夺实际上已达到疯狂的程度,随着战局的发展,对民众生活更加紧了压迫,逐渐出现了各种困难问题。日军通过《剿共指针》等各种文件,强调“取得对华所需物资”,要求事项有:“一、为完成大东亚战争,要求中国提供大量的各种物资,将对民生发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努力贯彻中国参战的意义,并根据对华处理根本方针的

精神,由中国方面负责设法保证供应所需的物资。二、要求中国提供的物资,区分为:在中国取得的陆军军需;由陆军运回日本的物资(陆军供给日本的军需物资);在中国取得的国家短缺物资(供日本的一般物资,以及在中国取得供当地军用的陆军军需物资)。三、日本要求提供的主要物资为:煤、矾土、萤石等地下资源及普通生铁、氧化铝、盐等工业品以及棉花、麻、油料资源等土产物资,要依靠各种机构进行开发和收购。四、要求中国供应的物资,为了完成大东亚战争,必须绝对予以确保,而且应看到,随着战局的激化,所需数量必将逐渐增大。五、粮食、棉花是华北土产物资中最重要的物资,其收购的成败,直接对完成战争及重要产业的生产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军队对此等物资的收购政策,必须经常给以强有力的妥善的支援。..。”

随着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的开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走向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艰难的时期,在国共合作之前,中国的抗日事业处于劣势,国共合作的实现,逐渐的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配合,逐渐逆转了抗战形势,中国人民凭借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凭借勇于亮剑的精神,面对敌人不屈服,军民配合积极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抗战史》一书使我了解了抗战的史情。中国的抗战靠的就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中国人民的不懈坚持,用于战斗保家卫国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0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