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

| 小学生作文 |

【www.guakaob.com--小学生作文】

小学传统文化篇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作文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半夜时分,“年”兽又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纸十二生消印成的邮票,爸爸小心地珍藏着。看着剪纸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记得每年过年时,妈妈总会买一些剪纸,如大红的“福”字,它在一个圆中套着,象征着圆圆满满、福气安康;还有那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又好似吐露着淡淡芳香的剪纸牡丹,它象征着吉祥富贵。妈妈总是把它们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看着这些剪纸,有的地方细可如春蚕吐丝,有些地方粗可如大笔挥抹,心想剪纸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灵手巧,有着聪明才智的艺术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其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么精彩。

剪纸艺术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趣的民俗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 十二生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知识。据说,十二生肖的排名是这样来的:传说有一年,玉皇大帝要在正月初九选定十二生肖。晚上,贪睡的老猫请求老鼠早晨叫醒它,如果不叫就吃掉它。可是正月初九清晨,老鼠却悄悄地独自出发了。老鼠不会游泳,却遇上了一条河,它偷偷地钻到牛耳朵里,顺利过了河。等牛刚要进门时,老鼠一下子从牛耳朵里窜了出来,抢先跳到了玉皇大帝面前。结果,老鼠得了第一名,接下来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个人都有属相,我们的属相就是根据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来定的。比如,我今年9岁,属虎。

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还根据十二生肖的形态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有精美的邮票、闪光的银币,有古老的金币、精致的挂件,还有美轮美奂的刺绣、五花八门的剪纸、奇形怪状的泥塑以及千奇百怪的布艺„„真是精美绝伦,叫人目不暇接。

你看,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不是绚丽多彩?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找一找有关的资料,和我们一起分享。

春节习俗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工整、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流传至今。 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即剪纸和年画一样都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表达了美好愿望,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除夕

大年三十,年的大幕拉开了,我们就是年的主角。在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吃团圆饭、放鞭炮„„

吃过晚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短信拜年已经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祝福方式了。

除夕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小学传统文化篇二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徐寨镇明德小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蒙书诵读、诗歌诵读、经典语段、名人长廊、名胜佳境、民族文化艺术等。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看视频,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课时安排:每周每班一课时

第一课《笠翁对韵》教案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 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第二课《小儿语》教案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第三课《治家格言》教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第四课《 名贤集》(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 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4、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 (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小学传统文化篇三
《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

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

摘要: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格局的铺开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融愈来愈多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失。而在小学教育特别是乡镇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严重缺失,大部分的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微乎其微。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

前言:

江泽民主席1992年9月9日在北京师大庆祝校庆九十周年之际为师大的题辞:"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10月6日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1997年9月12日江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及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及其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历史联系。1997年11月1日江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一个著名的演讲,他说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角度,因为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中国的文明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这些论断不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价值,而且说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今年暑假,我们08生本1班组成7人调研小组对雷州客路镇大家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文根据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客观全面地了解客路镇大家小学传统文化的教育情况,以了解传统文化在乡镇小学中的地位,为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中的教育提出更好的建议。 调查方法: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调查对象:客路镇大家小学四、五、六年的学生

调查时间:2010年7月17日

结果分析(抽样调查):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及分析

表二

表三

表四

表七

表八

首先,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形象概念是模糊的,只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认识之上,如过节,收压岁钱等这种物质刺激的形象。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名小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出传统文化的概念定义。同样,我们在对他们的形象概念的分析时,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有的,却是不为他们自身察觉的,也是没有人去引导他们的。

在问卷的第3题即表一中,就判断是否中国传统节日,同学们的回答让人意外。六年级的学生只有20%的同学将节日全部判别清楚,五年级的有30.43%全部回答正确,而四年级的则有31.8%,部分回答正确的六年级学生达75%,五年级学生中有56.52%,四年级则是59.1% 。部分正确的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清明和中秋,而端午节则是最少被选择的。之前的韩国对端午节的文化申遗成功事件让不少国民气愤和无奈。大部分人对这种传统节日的不重视才是这场闹剧成功导演的原因。成年人的不重视,更何况乎小孩子?没有社会的正确引导,小孩子也就只能盲目跟从了。另外,根据我们对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同学们都知道在五月初五这个节日,但却没有人和他们提醒,这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没有人去引导和教诲他们,社会没有形成舆论的教育,至少没有一股传统的导向风。

其次,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浅表性。在表二中,六年级的学生中有将近30%的人错误的理解了端午节的代表风俗,而五年级更是高达60.87%的学生错误地理解了端午节的代表风俗。而当我们对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都对古书经典“敬而远之”,爱看或者说看过的学生都是少之又少,许许多多的小学生都受到学校或家长有意无意的影响,认为那些古书经典早已过时,学好科技,跟上潮流才正确。另一方面,有些古书经典比较深奥难懂,没有人引导,小学生难以深入看下去。再者,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像《千家诗》等,这些古书经典,而对事物的不认识,有时候会阻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

再者,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如表八中,我们看到外国来的可乐汉堡雪糕在小学生中更受欢迎,而传统食品如年糕汤圆粽子等却不大感冒。今天,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各种西餐厅:麦当劳、肯德基等,而这些西餐厅的主要顾客来源就是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我们的新生一代都更趋向于吃西餐,对于喝早茶品茶点的悠闲自得,恐怕已没有几人记得。纵容他们的正是我们的家长、老师,试问,有谁在小孩去吃西餐崇尚西方文化的时候,能告诉他们中餐更营养,更有情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小学生存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浅陋以及缺少必要的环境引导,包括认为的和非认为的。我们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改造。例如绝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孔子,并觉得传统节日意义重大,对传统文化还是有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一、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家长们更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视物质财富而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

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一方面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学校要组织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材,在小学生中讲故事,在中学生中讲规范,在大学生中讲理论,将民间游戏作为学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要经常播放古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与 “八荣八耻”教育相接合,开展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社区、引入家庭,因地制宜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系,把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开展 “传统游戏节”、“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召开家长会、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青少年。

三、社会要发挥平台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共同为青少年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平台。一、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教育局、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高等学校及共青团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编写教材与课外读物,对学校、家庭、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组织、指导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交流;要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切实做好有关法律条文的司法解释,依法保护传统文化;文化部门要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文艺晚会、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经营模式,把我们富有内在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青年人面前,把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创作、编辑、出版成为青少年喜爱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借助童谣、民谚、民间故事、民谣、卡通、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如举办“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青少年文化节”、“艺术沙龙”等大型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三、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教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有内

容地开展优良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一些公益设施,如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种纪念馆,

小学传统文化篇四
《小学生传统文化之》

小学生传统文化之《论语》第一讲

《学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非常高兴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杭州西湖国学馆国学讲师团一直在为广大的中小学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今天得知要到贵校讲论语,心里十分高兴,为什么高兴,因为提出听论语讲座的学校的还不是很多,这说明我们这所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鉴别还是很高的,如果是在座的同学想听论语的话,那说明贵校的同学们是聪明的,因为论语给我们传导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为什么这么说,在我说明道理之前,我想问在座的各位同学,每次考试想考100分的请举手,请问,你们考100分是为了什么?请问,从你小学读书开始,一直到大学,即便每次都考100分,又是为了什么?考100分固然不错,100分证明你在学校里学的科目已经很优秀了,但是请问,你能给自己的人生打几分?你给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打几分?你给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打几分?也是100分吗?我想答案并不一定可喜,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打造如此诸多的100分呢?我想解读了论语之后,我们就会得到答案。

在讲论语第一篇《学而》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整个论语一共20篇章,是不可分开的,论语整个20篇连起来是一篇文章,作为开卷明宗的第一篇《学而》,包括了孔门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如果有人把它分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那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我们现在写一篇文章,不管文章有多长,总是先想好怎么开始,中间如何,结尾如何。中国人的审美,从古到今是有头有尾,有章有节,序而不乱的。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绝不会断章取义,它的绝妙之处是句而成章,章而成篇。再说,大家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你掌握了论语全部的思想体系,你就可以很有成就,甚至可以治理天下,而不是靠论语里面的某一句话”。那么所谓思想体系,一定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贯穿始终的,绝不会断裂。所以我说论语20篇连起来是一篇整体的文章。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有机会解读完整篇《论语》就会明白我这个说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宗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为君子乎?”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是很高兴的事情。假如这个解释是真确的,孔子因此成为圣人,那么,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连我在内,都不会服气。说实在的,读书真苦啊,当年老师和爸爸妈妈逼着我读书时,那个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啊!如果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我才会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情达理,太知晓我们读书的苦啦!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好像似通非通,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社会,挣钱不容易,一般上班族,都是靠拿薪水的人生活的,家里的开支都有一个计划,以免到了月底钱不够,再说的近一点,有个表哥从北方到杭州来,你要陪他们去野生动物园,爸爸妈妈刚给你的零用钱用完了,这个时候,面对将要到来的表哥,你摸着空空的口袋,就有苦衷了,好不容易向爸爸妈妈要了一点钱,陪表哥玩了野生动物园,送他上火车,回到家里一看,你表妹从天津来了,要你陪她去“万象城”玩,紧接着你表弟从南京来了,你网上的网友从东京来了,这个时候,你只好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啊!绝不会说,不亦乐乎。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以为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就是放在心里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打个比方,你的十块钱掉地下了,当你把自己掉在地上的钱捡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刚好被你同学看见,你同学就去老师那里告状,说你捡到了钱不上交,臧进了自己的口袋,你同学向老师汇报的时候,刚好被你听见,你听到以后,一不发火、二不生气、三连一句反驳的话也没有,因为只有这样才叫君子,我劝你别当君子了,这种君子当的时间长了,要进精神病医院的。你对我不义,我不打你,不骗你,连心里难过都不可以,这个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解来看,就是这样的。所以,一直以来,不但没有

人喜欢读论语,甚至有很多的人反对论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更多人反对孔子。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有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那么“学”是什么?孔子所说的这个“学”,是指学问!一般来说,“读书就是学问”,其实是错了。在儒家的思想上,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好,哪怕一个字都不认识,也可能有学问——做好人,做好事,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讲到做人,古时候,有真人假人之说,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比如,把吕纯阳称为“吕真人”。如今听到了“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古时候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真人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时没有达到做人道德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古时候被称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而时习之”的“学”也就是最高成就从哪里来?既然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到底从哪里来?学问是从人生的经验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而来。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有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乐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时会有一个经验,比如看见别人做一件事情,我们劝他不可以做,要吃亏的,结果对方不听,我们心里就会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对了,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悦,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随地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

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论语就叫做学问,不念论语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论语的本意。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就要做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做,所谓“人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做。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到孔子的一生,是很寂寞的,孔子明明知道,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当时完全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只有几百万人口,在区区几百万人口种,他有三千弟子,而且个个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说“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就等于说,你当国家元首,我们打天下,但是孔子不干,为什么?他看到,既是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它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纯正,亦即过去所说的“德性”。因此孔子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拿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及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拿是为了外汇,挣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是形容知己难得。我们有一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做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学等等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做了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这个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予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果和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话,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那现在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至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不亦乐乎”。

同学们,要做到自得其乐是非常困难的,孔子的一生历尽坎坷,受尽磨难,所谓的周游列国,也是孔子几乎过着流亡的日子,当一个人在离乡背井,面临着饥饿、颠簸、有家无归的时候,还能乐吗?如果你流落他乡,身无分文,即便你有远大的理想,这个时候你还能乐吗?那么为什么孔子就能不亦乐乎呢?因为他知道,他今天所做的事情,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给社会带来无限的价值,以致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当他看到他自己的思想能给今后乃至千年之后的人们带去智慧、力量的时候,他根本不把当时的苦放在心里,他永远用喜悦的心情面对现实。一个人有了远大的志向、美好的前景,即便他所面临的是险境,他也会变得从容不迫。看今天,我们读书苦不苦?说实话有点苦,我们今天读书累不累,说实话不轻松,但是,你今天的苦和累是为了给未来的你打上真正的100分,你长大成人之后,面临任何艰难险阻,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对应自如,当你设想那个情景的时候,面对今天的苦和累,你的脸上就能露出微笑。细读论语,深切体会,开篇《学而》就能给我们带来现代人所缺乏的

小学传统文化篇五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1》

关于学习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施方案

根据集团“学传统文化精髓,做厚德聪慧学生”的指导意见,我们拟订开展学习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明白做人的道理,苦练“修身”内功,强化“家”的观念,践行“孝道”品德,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培养厚德聪慧的现代人。为此,特拟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主要工作职责:

1、拟定相关实施方案。

2、准备学习资料。

3、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4、对每阶段的活动进行部署和考评。

二、工作步骤:

1、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2月)

(1)宣传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要求。

(2)拟定实施方案。

(3)准备学习资料。

2、第二阶段:学习践行阶段。(2014年3——5月)

(1)按计划学习《弟子规》原文和其中的《易解》。

(2)结合“妇女节”“清明节”“母亲节”等开展“行孝”“感恩”活

动。

(3)结合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明礼修身、身体力行。

(4)组织学生开展学《弟子规》手抄报比赛、举行文艺汇演等。

(5)继续深化“一月一主题”教育活动。本学期要充分结合节日、纪 念日和上级部门的布置等切实开展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营造 学校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6)建设班级QQ群的阵地,及时与家长沟通,构建校内外网络,组织好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6月)

(1)检验学习效果。

(2)评估活动成效。

(3)总结活动经验。

三、具体措施:

1、在2月底前,由德育处准备好《弟子规》和其中的《易解》并制定 学习计划。

2、利用每天的诵读书写时间学习《弟子规》和其中的《易解》,值日 行政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价。

3、每周升旗仪式后师生齐唱带手语的“感恩的心”。

4、 就餐前各班整队诵读“饭前感恩词”: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

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身边所有付出的人。

5、每个学生每周做一件感恩父母和长辈的实事。

6、举行1—2次全校的“感恩孝亲”评比、展示活动。

7、全体行政和教师要带头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并纳入铭师工程考核。

8、各班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情况纳入文明班评比和优秀班主任评定。

9、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总结和部署相关工作。

2014年2月21日

小学传统文化篇六
《柳沟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柳沟小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一转眼,一个学年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方案,现总结如下:

一、学经典,把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于本学年把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导处做了详细计划,以教研组和兴趣小组为主,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多角度、多方位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

二、见行动

在学习经典中,重在立行。所以,我校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中,开展“学一句,做一句”的践行。定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学校抓住这一良机,及时做好组织与策划工作。

1、利用周一升国旗、晨会、路队放学、诗文诵读课反复熏陶,重复教育,反复抓,抓反复,日久天长,学生无形中理解了其中内涵,成为自发的精神支柱,促进了学习与生活。

2、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活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宣传栏对传统文化比赛内容进行细化与分解宣传,总之,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宣传途径以及各种媒体在学校至班级营造一种亲切、温馨、和谐氛围而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三、出成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较大的变化,思

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校风、学风得到很大改观。学生学习努力了,学会认真做事了,讲究吃穿的少了,懂事了,孝顺了。

一个学年结束了,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只是个开始,更多的工作还将继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事情还有待我们去做。以后,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进一步走向深入,使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进一步浓厚传统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德育特色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取得新的收获,新的成果。

柳沟小学教导处

2014年6月

小学传统文化篇七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唐诗

1、南园十三首(第3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第4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第5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第6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5、塞上听吹笛(第7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宋词

6、生查子(第8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7、望江南(第9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10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小学传统文化篇八
《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PPT》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2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