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乡思古诗赏析答案篇一
《羁旅乡思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羁旅乡思诗词鉴赏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联袂/妩媚 沼泽/迢远 慰藉/狼藉
B、濒危/摒弃 垂涎/诞生 殷红/殷切
C、裙裾/拮据 聒噪/恬淡 着装/不着边际
D、绥靖/骨髓 缄默/信笺 裨益/稗官野史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从南京市溧水区区委书记姜明,到建邺区区委书记冯亚军,短短数周,多名官员亦步亦趋,纷纷落马,中央反腐决心清晰可见。叫好的同时也要警醒,决心能成就一时之效,完善制度方可长治久安。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政府官员心怀敬畏,谨言慎行,权力才不会失范,民心才不会失散。“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A、亦步亦趋 B、长治久安 C、谨言慎行 D、人亡政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山市的镇办企业,引进了不少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先后试制和生产了多种家用电器等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产品,占领了市场。
B、市场上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消费者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C、如果说中西方在长久以来的国家交往中,始终或多或少互存“敌意”的话,从深层次来看,原因还是缘于彼此潜在的文化冲突产生的。
D、狼种群数量的迅速下降,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国际濒危物种公约》已将狼列入其中,我国也将狼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 。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撰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 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
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
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
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
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
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
A、③②④①⑤⑥ B、⑥⑤①②④③ C、⑥②⑤①④③ D、③②①⑤④⑥
5、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余干旅舍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2)有人评论此诗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6、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1)结合全诗,评价第一句中“寒灯”二字的艺术效果。
(2)“故乡今夜思千里”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一、12分
1.B(A. mâi/ mâi,zhǎo/tiáo,jiâ/jí B.bīn/bìng, xián/dàn,yān/yīn
C.jū,ɡuō/tián, zhu ó;D.suí/suǐ, jiān, bì/bài)
2.A(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这与“贪官纷纷落马”的语境不符。B.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C.谨言慎行:指言语行动小心谨慎。D.人亡政息:指执政的人死去(或不在其位了),他所推行的政事也就废止了。)
3.D(A项偷换主语,导致“占领”缺主语,B项不合逻辑,“仿造”应改为“制造”;C项“原因还是缘于彼此潜在的文化冲突产生的”累赘)
4.C.(⑥句的“珍惜它”承原文“无价之宝”,“本应”引出下文②的转折,⑤①是上句“处置”的表现,④指出上述做法的错误,并提出建议③。)
5答案:
(1)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
(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6答案:
(1)“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2)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7、答案:
(1)结合全诗,评价第一句中“寒灯”二字的艺术效果。
“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表现了诗人在除夕之夜,寒灯只影难于入眠的情景。
(2)“故乡今夜思千里”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特点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写法”。诗人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诗中写的是亲人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
乡思古诗赏析答案篇二
《羁旅乡思诗鉴赏》
乡思古诗赏析答案篇三
《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全国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
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在这团
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
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
杜牧《早雁》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
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
陈均《九江闻雁》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
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
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将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武元衡《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还有司空图的《华下》),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等,都是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本段:“阅读顾况《听角思归》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
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
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如张籍的《秋思》
“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所以《唐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出道题进行练习,以期得到巩固,题曰“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这样表达妙在哪里?请从语言和风格上作简要的分析。”
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而诗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豪情满怀,想立功边疆,封妻荫子,对故乡和亲人虽有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
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
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诗人采用“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思己,把深挚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更为婉曲含蓄,其手法与杜甫的名篇《月夜》如出一辙。最后诗人还引发出明朝“霜鬓”还将增添几缕的无尽感慨,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倘若这首绝句不是放在除夕夜来表现,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还有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把酒看花看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刘长卿的《新年作》傅,从今又几年。)等,都是这类诗词中的顶尖佳什,理应熟悉。
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出道练习题以巩固之,题曰:效果?”
,自能得出正确答案:“尾联起点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那么,什么
)
,
)则显得超出了极限,实属荒诞;但因为在醉乡之中,此说又颇为合理。而一旦酒醒后,其思乡之愁则肯定更为强烈,其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者也。
李觏《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来出下面一道题:“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比天涯更遥远;诗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能这样理解即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其答案曰“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乡思诗词鉴赏还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如用写声来表达,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的《送红线》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耐人寻味。
李颀《送魏万之京》)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
王安石《示长安君》)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
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赠别诗。
”
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
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他抗击匈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郑文宝《柳枝词》
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王实甫又”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
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乡思古诗赏析答案篇四
《乡思诗词鉴赏要诀_83》
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全国高考诗“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杜牧《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陈均《九江闻雁》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将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武元衡《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还有司空图的《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本段:“阅读顾况《听角思归》(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出道题进行练习,以期得到巩固,题曰“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这样表达妙在哪里?请从语言和风格上作简
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而诗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豪情满怀,想立功边疆,封妻荫子,对故乡和亲人虽有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从语言上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是家人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诗人采用“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还有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把酒看花看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刘长卿的《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出道练习题以巩固之,题曰:“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答题前须明确: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懂得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是深入领悟乡思诗词的一大关键。那么,什么叫做“以超极表至极”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并不就此打即以刘皂的《旅次书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上故乡。)为例,谈谈纯乡思诗词在运用此法的特点。诗人十年旅居并州,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而,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却“无端更渡桑干水”,离家乡越来越远,其思乡之情则超出了极限,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作自己的家乡。诗人想回而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则显得深藏不露,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即使有第二故乡之说,两三个也已经是极限了,而诗中处处是故乡之说则远远超出了极限,实属荒诞;但因为在醉乡之中,此说又颇为合理。而一旦酒醒后,其思乡之愁则李觏《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来出下面一道题:“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比天涯更遥远;诗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能这样理解即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其答案曰“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 乡思诗词鉴赏还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如用写声来表达,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
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郑文宝《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题曰:“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以上仅是鉴赏赠别诗词的一些主要方法,而要掌握好,并能在实战中使用,还应深入领会,做到融会贯通才行。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而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出一道这样的鉴赏题:“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咏蝉》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其差异之大,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来命题:
杜诗曰:“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崔诗曰:“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题曰:“这两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宋人范元实在读完崔诗后又读了杜诗,说‘知崔涂之无奇’,请你为他做简要的阐述。”要答对这道题,必须从立意的高度出发,做如下的回答:“崔诗仅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苦况,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测,并托孤雁以自悲;而杜诗在此基础上把离乱飘泊中失散的人们的痛苦心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先说一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李商隐《屏风》
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较简要而深入的分析。”
要辨明这首绝句有无寄托和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其答案是:“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只能达到形似,而真正的天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史达祖《双双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出这么一道题:“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首先要看出词中所运用的衬托、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更要看到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燕子,但又没有一句不是写燕子,可谓不出题字而形神俱备,最后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回答:“一是用复杂的背景来衬 写景诗词鉴赏要诀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出一道题:“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
就应从立意上来作这样的回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
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很多古代诗人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等,都是由此化出。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远远望去就像是浮在江面上;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似乎令人感到人间、天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摇动。这样的水势,这样的王维《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出道题:“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
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做这样回答:“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
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王湾《次北固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出一道题:“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中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尤其是“岭上白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法在中华诗词中被广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可以出这样一道题:“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回答时必须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而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象
喻理诗词鉴赏要诀
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是否是诗。
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两句诗,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尚未萌发。很明显,这是理语,而不是诗语,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也无感情,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
乡思古诗赏析答案篇五
《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先以武元衡的《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为例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还有司空图的《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本段:“阅读顾况《听角思归》(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
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还是举个很有趣的例子来作深入一点的分析: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为了加深认识,我们可以用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道题进行练习,以期得到巩固,题曰“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这样表达妙在哪里?请从语言和风格上作简要的分析。”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而诗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豪情满怀,想立功边疆,封妻荫子,对故乡和亲人虽有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这个道理无庸赘述,还是举个实例来加以阐述为好。先看看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诗人采用“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思己,把深挚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更为婉曲含蓄,其手法与杜甫的名篇《月夜》如出一辙。最后诗人还引发出明朝“霜鬓”还将增添几缕的无尽感慨,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倘若这首绝句不是放在除夕夜来表现,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还有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把酒看花看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刘长卿的《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等,都是这类诗词中的顶尖佳什,理应熟悉。我们可用崔涂的《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出道练习题以巩固之,题曰:“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答题前须明确: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懂得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是深入领悟乡思诗词的一大关键。那么,什么叫做“以超极表至极”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并不就此打住,而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超过了极点。哲学家认为,真理向前迈进了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而写诗抒情超过极限,可能有悖常规,但因其有特殊的道理,却形成“反常合道”的妙趣。即以刘皂的《旅次书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上故乡。)为例,谈谈纯乡思诗词在运用此法的特点。诗人十年旅居并州,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而,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却“无端更渡桑干水”,离家乡越来越远,其思乡之情则超出了极限,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作自己的家乡。诗人想回乡却南辕北辙,则情何以堪。至此,乡思之情得到超强的表现,既微妙而又真实,所以成为不朽的名篇。而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则显得深藏不露,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即使有第二故乡之说,两三个也已经是极限了,而诗中处处是故乡之说则远远超出了极限,实属荒诞;但因为在醉乡之中,此说又颇为合理。而一旦酒醒后,其思乡之愁则肯定更为强烈,其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者也。我们可以用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来出下面一道题:“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比天涯更遥远;诗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能这样理解即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其答案曰“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乡思诗词鉴赏还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如用写声来表达,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因与前面的内容有所交叉,这里就点到为止。
乡思古诗赏析答案篇六
《思乡怀人诗 答案》
思乡怀人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思乡怀人诗的特征,掌握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古代文人可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一) 思乡(亲)缘由:
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
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 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二) 情感类型: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月——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A、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B、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
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C、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鸿雁:音信、 消息、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柳
A、“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
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 留恋、伤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B、“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C、“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
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6.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
“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
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
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
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抒情方式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
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以“故
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
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
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
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
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
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两句作者写自己想象“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
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3.修辞传情 (比喻 拟人 夸张 双关 对比)
4.因梦寄情
思江南 ( 方干 )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五)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
1.整体感知,确定类别
2.抓关键句,品味感情
3.捕捉要点,赏析手法
4.根据要求,规范答题
(六)鉴赏示例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 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情感。 五言绝句 思乡(或“秋思”)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
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前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心已驰骋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
在无一字从月色照出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而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深情
都从这想象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所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
肯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构思非常精巧,使全诗“愈有意味”(沈德潜《唐诗别裁》),请你结
合全诗作一简要评析。
仅供参考
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没有直接倾吐自己此刻的心绪,而是想象对方,通过写故乡的亲人在这
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含蓄地把自己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给读
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全诗“愈有意味”。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注:“旅次”意为“旅途中暂居的地方”。
诗中写“归梦”二句作用是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法?为什么?
1 、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 、同意。 “归梦”是因旅途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七)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说说大家喜欢的原因。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这一句其景可爱,情状可爱。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望月生情;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这一句其情美妙。)
(4)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怨”更因怀远。
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
尾联:望月而生暇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③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屈原 白居易)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乡思古诗赏析答案篇七
《羁旅乡思诗鉴赏(教学)》
乡思古诗赏析答案篇八
《羁旅乡思诗鉴赏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古田一中 林惠容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望月怀远》的内容和境界。
2、抓住“月”的意象深入体悟《望月怀远》的情感。
3、学会抓意象悟情感的方法,回顾思乡诗中常见的意象。
4、从意象组合的角度赏析《商山早行》。
教学重点:抓住“月”的意象深入体悟《望月怀远》的情感。
教学难点:从意象组合的角度赏析《商山早行》。
一、导入新课
幻灯打出席慕容《乡愁》,“乡愁”是所有远离故土的人共有的情感,也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情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在古代抒写绵绵乡愁的诗歌车载斗量,我们统称为“羁旅思乡诗”。“乡愁”是苦涩的,又是美好的,那些伟大的诗人们是怎样把这种游子心中人人皆有的情感抒写得那么凄美,那么动人、那么撩人心绪呢?艺术手段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意象入手来赏析诗歌,体悟情感。
二、通过意象解读张九龄《望月怀远》
1、齐读 ,结合注释解决疑难,先整体感知诗歌,明确情感——思念远方的人。
2、要把握情感方向,其实不难,文中有直接点明情感的字词:相思、怀远。解读至此,你们觉得读懂这首诗了吗?其实离深切体悟诗中思念之情还有相当的差距。诗的理解感悟是有层次感和沧桑感的,随着自身体验的丰富,和对诗的深入挖掘,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一首诗的厚重。
问:你们感觉到诗人的思念美吗?厚重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直接抒情的句子重要,因为它是把握情感的关键,而且朴素自然,但通篇直抒就没有诗味了,这不是鉴赏玩味的地方,我认为如何把这种情感抒写得耐人咀嚼才是赏读的重点所在。
3、除了直接说相思外,诗主要借助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意象——月。“月”这个意象大家并不陌生,大家也知道它是中国文人眼中寄托相思的最好的意象之一。那你们有仔细想过“月”这个物象,为什么就成了寄托相思的意象了吗?意象是情与景、心与物融合的统一体。情与物之间得有相通点,月这个物象必定与相思之情有相通之处,“月”这个物象的特点:唯一,古今中外,天涯海角皆可共赏,苏轼就吟唱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圆,“月有阴晴圆缺”。中国人安土重迁,家的意识十分浓重,什么是家,家就是一家人在同一屋檐下,团圆共聚,所以满盈的圆月就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的含义,所以中秋节先在八月十五,亲友一起赏月、饮酒。,一旦人分离了,就不能在一起了,所以看到月勾起了乡思,然而地理位置不在一起了,又因为月是共有的,所以还是可共赏,月自然就可传递思念了,“明月千里送相思”,月是游子与故乡亲友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在月亮上相交,在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
4、回头来体会“月”在这首诗中的作用?
重读诗歌:“海上生明月”,首先是看到了明月从海上千起的面画,这画面雄浑阔大,必让人们在感受其壮美的同时,又让身处其中的人倍感孤单寂寞,原因就在于那苍茫的海面上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正是那一轮明月让诗人渴望家的温暖,勾起了对远方的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虽苦涩,但并不哀伤,因为对方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我与远人虽隔千里,但视线在月亮上相交,相思通过月在传递,心的距离被拉近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思念是双向的,是凄美的,而且也变得厚重了。是不是这样呢?“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是有情之人,不仅是自己,还暗指对方,对方可以是男,是女,是父母、是妻儿、是朋友、是手足,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多个,同学们感觉到思念的广度了吗?再看“怨遥夜”“竟夕”这说明一整晚都在思念,因思念而不眠。这不又增加了思念的深度。难怪白居易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啊。试问如果不是“月”,还在什么其它意象能达到这种抒情效果呢?
到这里诗人并没有放下“月”,这轮明月今晚注定要伴随诗人,诗人也不忍辜负,于是“灭烛怜光满,披衣赏露滋”,诗人怜爱满屋的月色,把烛火熄灭,可还是觉得不够,又披衣到庭院去,感觉到露水沾湿了衣服,这句有“月”吗?有。大家注意到“滋”,为什么不用“湿”呢?因为湿
是结果,“滋”是过程,有滋生不已的意思,说明诗人在外停留了很久,以至衣服被沾湿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外面的月更明亮,诗人相思之情更浓了,禁不住立在庭院中翘着望月呢,这月仅仅传递的是诗人的思念吗,不是,还有远人对自己的思念,这让飘零的诗人感到温暖,所以他才久久伫立,不忍回屋,他在享受浓浓的温情。情到深入,仿佛思念的人就在眼前,不禁想捧一掬月色送给对方,可是“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只好“还寝梦佳期”,希望在梦中与对方相会了。
全诗以月亮为纽带,寄托了深切的相思之情,一轮明月,真得使相思之情抒写得更浓、更深、更美了。
5、再读诗歌
6、小结方法
要品味透诗人如何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我们先得了解“象”的特点,包括它的物理特征及传统文化赋予它的特征,然后去发现“物”与“心”之间相通在哪,作者给物象抹上的浓厚的主观色彩是什么?这样才能知道作者借助这个意象如何更好地传情达意了。
三、拓展延伸
1、其实在羁旅思乡诗当中除了“月”,还有很多典型的常见的意象,在这里肯定无法作全面的了解,这有待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这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平时学习中常见到的:月、书信、鲤鱼、雁、青马(可传书之物)。
驿道、马车、长亭、南浦、流水、寒山、舟、渡口——交通
旅店、孤灯、人家——住宿
暝色、黄昏、日落、夕阳、落叶、秋霜、蓑草——时间、季节时令
猿啼、杜鹃、钟声——声音
浮云、沙鸥——自伤飘零
同学们,这里见到的每一个物象,因着它们自身的特点,有些还有传说典故等传统文化赋予的特征,就成了诗人笔下的意象,抹上了色彩,可以传情达意了,要分析它们就首先要了解它们。
2、下面看一首小诗:《马致远·秋思》
请大家找出意象,凄凉,你们觉得哪里写得好,前三句。
其实大家忽略了“夕阳西下”,这句使前三句所写景物包括人被涂上了一层夕阳色彩,笼罩在了黄昏这一氛围中,你们说“夕阳是什么色彩”,在游人眼里,“悲伤的色彩”,正因为有了夕阳,这幅画面才更悲凉,才让人”断肠“,为什么这样说呢?
“黄昏”是游子心中“最难消遣”的情绪,是恼人的时刻,大家想,中国农业社会,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黄昏正是归家之时,此时连鸡、牛、鸟都回家了,而游子呢,他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却不是自己的家,他还不得归,你说他不断肠吗?欧阳修也说“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现在回头能更好理解“昏鸦”吗?与“宿鸟”一样都是要归巢回家的。大家只有了解中国人的“黄昏情绪”,才能更好解读这首诗。
3、下面再看一首诗:南北朝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一、二句写思乡,度日如年的心情。三、四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就起了思归念头,等到鸿雁北归后了,人还没有归,鸿雁是大型候鸟,传说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借这个意象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其实上面提到雁还可传书信,可用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这也告诉我们有些意象可作多元解读,要看具体诗歌而定。
4、前面我们都只谈诗中的某个意象,其实更多时候,是意象是组合使用,当诗歌涉及多个意象时,我们就必须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组合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意境,进而体悟情感。下面我们来看《商山早行》,这首诗要初步把握情感也不难:悲故乡,杜陵梦——想念家乡倍感悲伤,其它的句子都理解了吗?写景,课堂作业: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情感?
先找意象,发现了不只一个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檞叶落满山路,驿店墙边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难有报晓的雄鸡啼鸣——凄清、冷寂
另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春天来了,我家乡的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温馨、美好。
问:这两幅画面什么关系?在意境上形成了对比。所以说这两组意象之间的组合是对比式组合。从时间空间上而言,两幅画面又存在很大的跳跃性,一者是眼前异乡,一者是昨晚梦回故乡,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跳跃式组合,而就单幅画来看,第一个画面的10个意象是并列式组合,第二个画面的3个意象之间也是并列式组合。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组合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先看第一个画面:怎么感觉到凄清、冷寂呢?抓“早”来分析,出门在外艰难。“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古人怯于远行,而诗人却这么早就得继续上路了,旅途艰难想家却不得归,悲伤吧,抓住这组意象我们才能更好地明白为什么不是思故乡而是悲故乡。
第二个画面:是想象的虚景,画面欢乐美好,因为这是故乡的景,回家真好,这个梦传达了思乡之情,但梦中景与眼前异乡的景形成对比,不是更强化在外艰辛吗?反过来异乡的凄清也强化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在意象的对比中加深了思乡之情与羁旅之愁苦,虽然一个是乐景,一个是哀情,但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
四、小练笔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表达离情乡思?
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上一篇:友情诗集
下一篇: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