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原创借物抒情短诗篇一
《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
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
2010-02-28 09:00:3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
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高考试题:
1、(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
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
变化?(4分)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
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3、(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
悦和悠闲之情。 ①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
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4、(200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
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
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5、(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
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答题指导
赏析步骤: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
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答题步骤:
1、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 情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
情
4、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5、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什么+抒发什么情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语言
景色——意境——感情
常见手法:
一、赏景:角度、顺序、手法、色调
二、析情: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附: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附: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
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附: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⑴题目识对象 ⑵字面读感觉
⑶注释破难点 ⑷作者解背景
⑸景物握情感 ⑹意境察心胸
⑺首联找特点 ⑻尾句参主旨
⑼题干得启示 ⑽原作找根据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
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如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
原创借物抒情短诗篇二
《借景抒情诗》
原创借物抒情短诗篇三
《借物抒怀的诗文》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高枝向上,耸入云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哪位高人能制作一支长笛,我愿为之吐出龙吟清音。
昔日娥皇女英为舜哭泣,泪水染竹而成斑竹,世称“湘妃竹”。《诗经·鄘风·桑中》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
马融《长笛赋》有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五臣注《文选》张铣曰:“羌,西戎也。起,谓首作也。其人伐竹未毕之间,有龙鸣水中,不见其身。羌人旋即截竹吹之,声与龙相似也。”
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
高荷
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 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 鼎鼎难藏擪①。不学着水荃②,一生长怗怗③。
[注释]①擪,音yè,按、压。 ②荃,一种水草。③怗,音tiē,安定,安宁。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故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
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路亭
柯灵
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有的是交通利器,却大抵和路人无关。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项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
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
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龄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里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原创借物抒情短诗篇四
《借景抒情诗》
原创借物抒情短诗篇五
《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如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诗歌鉴赏十二讲:借景抒情诗的延伸阅读——中考诗歌鉴赏题考查内容
一 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
诗歌鉴赏,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把握。
二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原创借物抒情短诗篇六
《郭沫若的抒情短诗论》
郭沫若的抒情短诗论
【摘要】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既有脍炙人口的名作,又有见的平平平庸之作,还有“不应该那么写”的失败之作。如果引用“大波小浪的洪涛便成为‘狂飙突进’的诗,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这句来在肯定其狂飙突进的同时,让我们再来欣赏、分析、评论、探索别具一格的“冲淡”诗、“锦心绣口”谱情歌和闪光、隽永的“象征”诗吧!
【关键词】抒情 短诗 冲淡 谱情 象征
我国几千年的诗坛,好似广漠而灿烂的星空。如果说星空中有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这颗新星便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郭沫若。
郭沫若的诗歌,一贯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建国以后,对新中国纵情歌唱。读着那些闪光的篇章,好像捏着一团熊熊的烈火,给我们增添了热力合格证和奋勇前进的力量。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热情奔放,浪漫主义激情汹涌澎湃。读着这些动人心弦的诗章,犹如漫步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滨,遥望那汪洋万顷的碧绿碧绿的波涛,使我们心胸开阔,怡然自乐。 他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形式多样灵活,真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读着这些耀眼的诗篇,就像在春光明媚的时节,走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其中的优秀篇目,并不逊色于古今中外流传的名作相比,它们能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示,感情上的熏陶,艺术上的享受。即便那些平庸和失败的作品,其中包涵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的创作、鉴赏和研究仍有借鉴的意义。下面,让我们沿着郭沫若诗歌发展的轨迹,作一些欣赏、分析、评论、探索吧!
一、闪光的、隽永的“象征”
诗人艾青说:“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诗论》)诗歌这类文学体裁,可以以小见大,有从有限见无限的特征和作
用,所以可以通过多种构思和手法来达到:有的借助富有特征性的小景物或生活细节的刻画来唤起大的境界,表现重大内容;有的托物兴怀、感悟咏志,让寄托于物的思想裹着感情的血肉抒发出来,以寄寓作者的情怀,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的则托义于物,以特定的、有限的形象作依托,采取言在次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创造意境,具有寓意深远、超越时空的作用。《骆驼》的构思和手法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在《骆驼》这首诗中,诗人不满足于一般地对党直抒胸臆的的讴歌和对党的光辉业绩的形象的再现。他发挥了更大的主观独创性,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着眼于党的思想精神的实质,着眼于党的形象的全体,创造了“骆驼”这一含义双关、概括力极强的象征性形象。这就是说,诗中任重载远的骆驼,导引和卫护着旅行者从“黑暗”走向“黎明”,又不止息地进行“长征”的骆驼,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伟大形象的象征,成为了党的光辉业绩和不断变革“长征”精神的象征。应该知道,象这种带哲理性的象征性形象的创造,因为是在“有形之外,无兆可求,不落迹象,难着文字”,弄得不好是很容易概念化的,然而这首诗并没有这种毛病,它真正做到了“缩虚入实,即小见大”(钱钟书语),创造了能够唤起美感、引人联想、发人深思的形象性形象。作者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下面两个原因是重要的。
首先,诗人在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之间的某种类似和联想以揭示象征意义的时候,对作为依托的象征物的选择和被象征的对象的设定,都充分地考虑了一定的经验条件,即一定的民族、时代、阶级的人们达到生活经验和审美角度。在这首诗中任重道远、被看作“沙漠之舟”的骆驼的特征和所可能展示的象征意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应该是比较熟悉的;而作为被象征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及其丰功伟绩,更是中国人民感受得最为亲切和深刻的。这样,当诗人抓住“骆驼”与“党的形象”之间的某种类似和联系,进行刻画和表现时,人们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就会从二者之间的关联上领会到“骆驼”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诗中“骆驼”的
形象之所以避免了有些象征性作品容易出现的或空洞抽象或者朦胧晦涩的毛病,而呈现出既清晰明朗又寓意深远的特色,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并非简单地用象征体来代替象征意,而是通过独特的构思运用多种手法来勾勒、突出象征体的特征,从而使人们从对象征体的描绘、抒写中,清晰而多方面地领悟到它的象征义。
通过以上分析后不难看出诗人不是简单地用“骆驼”来象征中国共产党,而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多种方法将“骆驼”这个象征体的内涵揭示出来,艺术地展现骆驼导引和卫护旅行者前进的历程和精神面貌,从而赋予“骆驼”丰富的象征意义。这种从生活全体着眼的构思和表现方法,借助象征来做到“物小蕴大”,更有利于强烈而集中地表现对象,更利于造成深远的意境。“骆驼”的形象不由得引起我们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总体形象的丰富的联想。我们会想到,旧中国苦难的人民不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革命的 “暴风雨”获得解放,又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在党的指引下,不断地开辟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战斗的旅程吗?诗中“纵使走到天尽头,天外也会有乐园”的长征精神和辨证哲理,不是直到现在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进行的一系列破旧创新的改革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吗?这首诗就是这样紧扣时代脉搏,在现实生活中选材立意,将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瑰丽的理想和深邃的哲理交融起来,凝聚在形象中,创造出生动鲜明而又含义双关、有着高度概括力的形象。因此,寄托遥远,意蕴无穷。这首诗在形式上,虽然行无定句(诗行长短不一),章无定节(诗节行数不一),押韵也比较自由,但在参差里显得和谐,繁杂里显得单纯,加以语言平易、简练、含蓄、凝练,因此,在五节三十二行的短小篇幅里熔铸了大开大阖、高度概括的内容,在自由质朴的形式里充溢着诗的意趣。古人云:“诗宜朴不宜巧,然必之大巧之朴;诗宜淡不浓,然必浓后之淡。” 《骆驼》一诗在风格上便有这种“寓巧于朴”,“寓绚于素”的特点。
二、“锦心绣口”谱情歌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每当我读《瓶》的时候,苏东坡的这首《蝶恋化》就浮现在我的心头。因为借用“多情却被无情恼”来表达《瓶》的主题,是富有诗意的最确切的概括。《瓶》这首诗正是诗人在爱情上“赤子之心”的大胆袒露。在文学史上,爱情,作为人类文明所哺育的一种精神生活,在文学作品中必然得到反映。随着历史上文学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精华的积累,它常以健康的和富有理想色彩的各种独特面貌留存在文学作品中。但是,在我国,封建时代旧文人的情诗,却受到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严重束缚。封建文人笔下真正将爱情放在重要地位上的男女平等互爱的情诗,很少见到。那些大量的“思妇”“闺怨”“寄外”“寄内”“悼亡”之类的诗歌,只是限制在“由父母包办”的“那一点夫妻之爱”的范围内,并非科学意义上的近代的爱情。由于这种历史条件的局限,旧时代文人的情诗不可能具有与传统思想决裂、冲破封建罗网的自觉精神,在情趣和意境上,也只能是寄托遥深、意境朦胧,或雍容典雅、含蓄不露的。到了五四时代,在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运动中,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成为了整个革命民主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情诗也在内容和意境上
有了新的面貌。这些情诗“率直行诚,无所讳掩”,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鲁迅语),表现了新时代青年人思想意识的觉醒,具有着反抗伪俗陋习、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积极作用。在题材上有独特的发现,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属于作家们自己的创作。郭沫若的《瓶》以及散见于其它诗集中的情诗,便和五四时期一些优秀的爱情诗一样,表现出鲜明的开放的倾向。这是真正近代意义的爱情,内容上妇女不处于受歧视的从属的地位,男子祈求女子允诺,感情浓烈真挚,表达大胆直率,是真正出自内心的爱情的“告白”。《瓶》中的爱情诗还由于熔铸着诗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它们往往呈现出“郭沫若式的爱情,郭沫若式的情歌,郭沫若式的锦心绣口”(张光平:《论郭沫若早期的诗》)的独特风貌。从《瓶》可以看到,爱情表白的露骨的直率,如醉如痴的激情,自然流畅的内心独白,新颖、独特的想象、幻想方式,都确实是郭沫若式的。
在《瓶》中,作者构思了能够激起浓烈恋情的特定环境:一位年近中年的诗人对于一位住西子湖畔比他小十岁的美丽、善良、多情的少女产生了热烈的爱情。这位少女对诗人很尊重,爱慕他的才华,却不能产生超乎友谊之上的感情。然而,她的品格、教养和温柔、娴静的性格又使她不能断然地、粗暴地对待深深热恋着她的诗人,她的态度是诗之以友谊,拒之以礼。这样,一方是如火如荼,如醉如痴,另一方是冷淡礼貌、勉强周旋,于是,焦渴的期待、温柔的憧憬、如狂的痴想、奇特的幻境等便由然而生。如《瓶》第八首构思的独特、新颖:诗人设想自己和姑娘在一起,然而二人并非单独相处,而是置身于公开的场合。正是在这种二人羞于公开接触的场合中,大胆地袒露了“我的神魂已经把你拥抱”的炽热恋情,犹如“白云抱着月华何曾受毁”的表白。这种构思突出了主人公毅然和礼教、习俗战斗,而又怕毅然和礼教、习俗战斗极其矛盾的心境。
不能说郭沫若的《瓶》完全没有客观的内容意蕴。如上所述,他的情诗所具有的破除封建束缚的开发性质,正是五十时代民主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这部诗集显
原创借物抒情短诗篇七
《浅析海子抒情短诗》
原创借物抒情短诗篇八
《013现代短诗二首-悬崖边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