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夏朝大禹皇后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读夏朝大禹皇后读后感(篇一)
《历史作业》

读夏朝大禹皇后读后感(篇二)
《夏朝》

夏史新解——夏朝到底有木有

西土史话 作者:王欣(西土之人)

夏朝到底有没有?这是一个问题。《史记》、《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等靠谱和不靠谱的文献都说夏是第一个王朝,与商周并称为“三代”。高科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说夏纪年从公元前2070年到前1600年,与古埃及中王国和古巴比伦王国同时代。考古学者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可能就是夏都斟浔。在我看来,记载中的夏代历史是很具画面感的,里面的人物个个鲜活,不像是编的,不论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夏代君主不叫王,称“后”,不是皇后而是王的意思,如夏后禹、后羿。《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尧之时,洪水滔天” ,禹奉舜命,继承了父亲“鲧”未竟的治水事业,思日孳孳想出了好办法。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遂公盨”铭文记载禹的治水方法是“敷土,随山,浚川”

就是改造地形,疏浚河道。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确有其事。

为表彰禹治水的先进事迹,老大虞舜赐其玄圭,一种黑色玉器相当于先进个人奖状,并禅禹以天子之位。禹也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为了把中央财政搞上去,禹马不停蹄的考察全国,搞了个《华夏主体功能区规划》九州区划,《尚书·禹贡》记载禹划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确立了“任土作贡”的贡赋制度,直接的说就是因地制宜的保护费制度。

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禹顺应了“天下一家”的发展潮流,但做法可谓“厚黑”。《竹书纪年》记载,禹效法禅让惯例推荐“益”为天子,却大力提拔重用儿子启的人。虚位没什么卵用,人力资源才是硬道理。名为传益,实令其子自取之。后来“益干启位,启杀之”。华夏集团从公有制企业摇身一变成为老姒家私产。

刚刚搞定了“益”,自己人又来捣乱,同姓的有扈氏在今天陕西户县一带起兵反启。《尚书·甘誓》记载了启“大战于甘”,“剿绝其命”的战前总动员,他对军官和士兵说“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就是往前冲的有肉吃,向后退的要挨刀。后启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服。这样华夏人民欢天喜地的大步走向家国王朝的新时期。虽然一波三折,但启还是贤明的,继承了禹之道。

话说富不过三代,夏后氏在第三代时经历了一次短暂的灭国,不懂创业艰辛的太康继任后“盘游于田,不恤民事”,其母和五弟作《五子之歌》动之以情,但劝诫不成。祸不单行,此时传说中射日英雄“后羿”的老婆嫦娥跑了,心情不好,就带领东夷部族西进夏都斟浔“代夏政”,自为CEO,夏后成为傀儡。《竹书纪年》记后来载“羿”和

“寒浞”索性杀死夏后自立为王。这一时期经过了太康、中康、相三代夏后,历时四十年。

“寒浞”杀死了夏后相,但相的妻子緡逃了,而且在有仍生下了遗腹子少康,看来男人勤于耕耘还是有必要的。九死一生的少康后来做过牧正、庖正等工作,干得不错。最终在岳父有虞氏的帮助下收夏众,归斟浔,杀死寒浞父子,收复了有夏氏公司的股权,史称“少康中兴”。其子杼即位后征于东海,巩固了夏对于老冤家东夷集团的控股,复禹之绩。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六位夏后继续了中兴的局面。

孔甲乱夏,《夏本纪》载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一日“天降二龙”,孔甲很是欢喜,别出心裁找来陶唐氏的后人刘累“扰龙”就是驯养龙,还封他为御龙氏。后来养死了其中一条母龙,刘累干脆炖了给孔甲吃。没成想孔甲感觉味道鲜美上瘾了,还想吃,吓得刘累慌忙逃跑。孔甲之后的皋、发两代夏后能力有限碌碌无为,“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夏走向了全面衰落。

预知孔甲、履癸两位最出格的夏后是怎样葬送有夏社稷的,请关注西土史话,一起插空玩微信,轻松读国史!

读夏朝大禹皇后读后感(篇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考级试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考级题目

第一章 远古时代

1.《中华上下五千年》记录了从远古时代到( )结束期间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

2.开天辟地的英雄是( )。

3.( )和( )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4.( )被尊称为“医药之神”。

5.在皇帝时期,史官( )发明了汉字。

6..尧把首领之位交给舜,这种让位的方式,历史上称为( )。

7.十三年中,大禹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但都没有进家门去看一看。

7.炎帝是误食了( )而丧命的。

第二章 夏、商、西周

8.( )打破了尧、舜以来的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

9.夏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是( )。

10.( )灭掉了夏桀。

11.( )制定了严酷“炮烙之刑”。

12.( )在位期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国人暴动”。

13.周幽王为了看到美人( )一笑,上演了“烽火戏诸侯”。

14.在周成王和周康王的统治时期,西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 )。

第三章 春秋战国

15 ( )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16 真正接替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是( ),他名叫( )。

17 孔子,约生于公元前( ),他创立的是( )学说。

18 ( )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19 ( )完璧归赵,立下大功。

20 “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国家?

21 太子丹派( )前去刺杀秦国。

第四章 秦朝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第一个皇帝是( )。

23 秦始皇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统一文字,制作( )作为规范的文字。 24 秦始皇派( )带兵修建万里长城的。

2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是对秦始皇抓壮丁修长城最有力的控诉。

2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起义的领袖是农民( )、( )。

27.四面楚歌是( )的计谋。

28 项羽最后是( ) 死的。

29 刘邦称帝后,国号为( ),他就是( )。

第五章 西汉

30 汉武帝派遣( )出使西域。

31 汉武帝的诸位将领中,( )的功劳最大。

32 汉武帝封( )为骠骑大将军。

33 在西汉,( )被人们称赞是一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34 (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5 汉元帝封( )为“昭君公主”。

36 公元9年,( )篡权自立,改国号为“新”。

第六章 东汉

37 刘秀的帝号为“光武”,历史上将重兴汉室的这一时期称为( )。 38 ( )编撰完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39 ( )投笔从戎,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40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 )。

41 造纸术是( )发明的。

42 东汉时期士人与宦官之间的斗争,被史家成为(“ ”)。

43( )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

44 黄金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 )。

45 赤壁之战是( )与( )之间的战争。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

46 ( )称帝后,魏国实力大增,成为三国时期实力最雄厚的国家。 47 魏国一位乐不思蜀的皇帝是( )。

48 北魏( )的改革,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八章 隋朝

49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 )。

50 ( )是南陈的最后一位君主,史称“陈后主”。

51 晋王杨广弑父夺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就是( )。 52 隋炀帝期间,规模比较大的农民起义军是( )。

53 瓦岗起义的领导者是( )。

54 ( )废掉隋恭帝称帝,改国号为“唐”。

第九章 唐朝

55 .“玄武门事变”中( )夺取了皇位。

56 唐朝一位直言敢谏的大臣是( )。

57(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友好联系。 58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59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对唐朝大诗人( )的赞美。

60.“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的李指的是( ),杜指的是( )。 6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对儿子( )进行为君之道的教育。 62 .初唐四杰是( )。

63 .被武则天称为“国老”的断案名臣是( )。

64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唐朝诗人( )的称赞。

65 被誉为“画圣”的唐朝人物画家是( )。

第十章 五代十国

66 后唐庄宗是指( )。

67 中国历史上有个有名的“儿皇帝”是( )。

第十一章 宋朝

68 北宋的第一位皇帝是( )。

69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篡夺自己的政权,就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这就是著名的( )。

70 司马光编写的是( )。

71人们把司马光和司马迁并称为( )。

72 苏家三文士是指( ),谁的文学成就最高?( ) 73北宋靖康年间,金太宗下令将宋徽宗、宋钦宗、太后、皇后等三千多人一并装上囚车,运送到金国当了奴隶。在历史上称为(“ ”)。

74 在南宋抗金名将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结局最凄惨的一位是( )。 第十二章 元朝

75 、1205年,铁木真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人们尊称他为( )。 76 元世祖是( ),他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77 第一次将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较全面地介绍到欧洲的是哪本书? 78 ( )灭元建明。

79 朱元璋原先的身份是( )。

第十三章 明朝

80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不但恢复了锦衣卫,还创立了一个新的特务机构( )。

81明朝时,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探险活动是( )。

82 明英宗被俘,数十万军队被歼灭,数百名官员丧命,历史上把这次战役称作( )。

83 .1644年,谁在占领西安之后,建议了政权,国号“大顺”。

第十四章 清朝

84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政权是( )。

85 ( )冲冠一怒为红颜,帮助清军入关。

86 收复台湾的将领是( )。

87 哪个皇帝智擒鳌拜?

88 四大名著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

89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

90 虎门销烟的大臣是谁?

91 首先入闯圆明园的是哪个国家?

92 同盟会的主席是( )。

93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的是什么?

94.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叫什么?

95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是( )。

96( )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答案:

1、清 2 盘古 3, 炎帝、皇帝 4 炎帝 5 仓颉 6 禅让 7 三 7 断肠草

8 夏启 9 夏桀 10 商汤 11 商纣 12 周厉王 13 褒姒 14 成康之治 15 齐桓公 16 晋文公 重耳 17 551,儒家 18 孔子 19 蔺相如

20 齐、楚、燕、韩、赵、魏、秦 21 荆轲

22 秦,嬴政(秦始皇) 23 小篆 24 蒙恬 25 孟姜女 26 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 27 张安 28 拔剑自刎 29 汉,汉高祖

30 张骞 31卫青 32 霍去病 33 苏武 34 《史记》 35 王嫱 36 王莽 37 光武中兴 38 班固 39 班超 40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41 蔡伦 42 党锢之争 43黄金起义 44 张角、张宝、张梁 45 曹操与孙权或魏与吴

46 曹丕 47刘禅 48 孝文帝 49杨坚或隋文帝 50 陈叔宝 51隋炀帝

52 瓦岗起义 53 翟让、李密

54 李渊

55 李世民 56 魏征 57 文成公主 58 武则天 59 李白 60 李白、杜甫 61李治 62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 63 狄仁杰 64王维 65 吴道子 66 李存勖xu 67 石敬瑭

68 赵匡胤 69 “杯酒释兵权” 70 《资治通鉴》 71 “两司马”

72 苏轼、苏辙、苏洵 ;苏轼73 靖康之变 74 岳飞

75 “成吉思汗” 76 忽必烈 77 《马可·波罗游记》 78 朱元璋79 和尚 80 东厂 81 郑和远航 82 “土堡之变” 83 李自成

84清朝 85 吴三桂 86 郑成功 87 康熙 89 .1840 90林则徐

91 法 92 孙中山 93 民族、民权、民生 94 南昌起义 95 溥仪 96 辛亥革命

读夏朝大禹皇后读后感(篇四)
《历史朝代》

夏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商①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周:西周 约前1029-771年② 镐京 陕西西安 东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秦 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汉:西汉③ 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三国: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十六国④ 304-439 — — 南朝: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阳 河南洛阳 北朝: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西魏 535-557 长安 陕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隋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唐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后晋 936-946 汴 河南开封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十国⑤ 902-979 — —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辽 907-1125 皇都 (上京) 辽宁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龙江) 中都 北京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清 1644-1911 北京 北京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也成为殷。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④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⑤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表二:

朝 代 起 讫 都 城 今 地 夏 约前22世纪末—约前16世纪初 安邑 山西夏县 亡于商 阳翟 河南禹县 商① 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 亳 河南商丘 亡于周 殷 河南安阳 周 西周 约前11世纪—前771② 镐京 陕西西安 (亡于大戎)东迁 东周 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亡于秦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亡于 汉 西汉③ 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亡于汉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亡于魏 三国 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亡于晋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亡于魏 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亡于晋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亡于赵 东晋 十六国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宋 十六国④ 304-439 — —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齐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梁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陈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隋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分裂成东西魏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亡于齐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亡于周 西魏 535-557 长安 陕西西安 亡于周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亡于隋 隋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亡于唐 唐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亡于后梁 五代 十国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亡于后唐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亡于后晋 后晋 936-946 汴 河南开封 亡于契丹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亡于后周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亡于宋 十国⑤ 902-979 — —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亡于金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亡于元 辽 907-1125 皇都 亡于金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亡于蒙古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龙江) 亡于蒙古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1368年败北,1543年分裂,1600年后降清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前期 南京 江苏南京) 亡于清 清 1616-1911 北京 北京(皇太极迁盛京 辽宁沈阳)(顺治前往北京)亡于民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今 首都北京,国花蕙芷。

中国历史朝代口诀

A、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B、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C.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

夏朝 (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家天下王朝。都城安邑。

夏朝简略: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为继承人。

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

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

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后历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

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商朝 (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

商朝简略:

夏桀无道,部落首领汤反。建立商王朝。一开始定都毫(念:bo。今河地商丘。),后盘庚在位时迁都殷(今洒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亦叫殷商。

汤之后有:

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没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

帝辛即纣,商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周朝 (约前11世纪-前256年)

周分两段,西周、东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东周都城洛邑。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商末,文王姬昌反。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续反商,纣王自尽,发取而代之,国号为周,幽王无道,锋火戏诸侯而失信天下,最后亡国。

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武王姬发朝为西周。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东周后,国势衰危,后分为两段,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前256年,周郝王59年,秦国(当时一诸侯国)灭周朝。

秦 (前221年-前206年)

秦朝结束了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秦朝建都咸阳(今西安)。

从周郝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后,经昭襄王蠃则、孝文王蠃柱、庄襄王蠃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史家仍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开始,称始皇帝。

秦朝重法,苛政酷刑。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始皇死后,天下大乱,经二世胡亥、子婴,不久亡国。

汉 (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分两段,西汉、东汉。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东汉定都洛阳。

西汉 (前206年-公元25年)

秦***,天下乱。刘邦斩白蛇起义。

亡秦后,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垓下。

刘邦定都长安,国号为汉。

高祖刘邦死后,经惠帝刘盈,刘邦后吕稚专权,文帝刘恒,景帝刘启。

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南定南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后经:

昭帝刘费陵、宣帝刘询、元帝刘爽、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kan)。

公元6年,王莽摄政,8年,篡政,改国号新。

东汉 (25年-220年)

光武帝刘秀灭王莽。迁都洛阳。

光武帝后经:

阴帝刘庄、章帝刘火旦(火与旦合在一起,念:da)、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三国 (220年-280年)

汉末,外戚、宦官争权,搞的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操之子丕,废献帝刘协。

魏(220年-265年)

曹操之子曹丕废除献帝,汉亡,国号改魏。

文帝曹丕、阴帝刘(睿又,念:rui)、齐王刘芳、高贵乡公刘(mao)、元帝刘奂。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元帝刘奂,魏国亡,国号改晋。

蜀(221年-263年)

与曹操三足鼎立之西蜀刘备,据四川而联吴抗魏。

曹丕灭汉于220年,221年,刘备自立为帝。

备死后,子后主刘禅即位。

公元263年,魏灭蜀。

吴(222年-280年)

孙权,孙坚之子、孙策之弟。据江东而联蜀抗吴。

公元222年,孙权继曹丕、刘备之后,称帝。

经会稽帝孙亮、景帝刘休、末帝刘皓。

公元280年,晋灭吴。

晋 (265年-420年)

晋分两段,西晋、东晋。西晋建都洛阳。东晋建都建康。

西晋 (265年-317年)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除曹魏,于公元265年改国号为晋。

公元280年,灭吴。再次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晋武帝司马炎之后,经:

惠帝刘衷、怀帝刘炽、愍帝刘邺。

东晋 (317年-420年)

东晋帝王次序:

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海西公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

南北朝 (420年-589年)

读夏朝大禹皇后读后感(篇五)
《2005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第25卷 第6期2005年11月

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 SCIENCES

Vol.25,No.6November,2005

文章编号  1001-7410(2005)062741-09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吴文祥 葛全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3

摘要  文章首先根据古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史前洪水可能发生的时代,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大禹治水”传说时期的气候背景,推测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发生于4200~4000aB1P.左右,即一次对世界许多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全球性气候异常时期;根据气候突变与东亚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探讨了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认为夏朝建立前夕的史前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4000aB1P.以后的气候好转而并非人力之所为。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多数学者对史前发生洪水的相信但却对大禹能否成功治水的怀疑之间矛盾。主题词  大洪水 历史真相 夏朝 气候背景 4000aB1P.气候事件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水的传说,,尚书》、《国语》、《墨子》、《史记・夏本记》等大量先秦文献的记载,尧舜禹时期发生了洪水灾害,大禹由于治水成功而获得各部落的拥戴,继尧舜之后而成为虞、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并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从这种传说中可以看出对大禹治水传说的求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学术界对夏朝是否存在还有较大的争议,如果能够证实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也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夏朝的存在;其次,许多学者认为“大禹治水”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对大禹治水传说真实性的证实有助于理解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动因。

因此,对大禹治水传说的求证一直是我国考古学、先秦史学、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多个学术领域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较早,徐旭生

[1]

,;,王青

[3]

依据考古学与地质学证据

论证了黄河在4000aB1P.前后曾经改道,并且根据这次河流改道与传说中的史前洪水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认为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仅仅是传说;夏正楷等

[4]

重点分析了大禹治水的地质记录和气候背

[5]

景重建;崔建新和周尚哲则从气候、地质学角度

分析了4000年前洪水的形成原因。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虽然或多或少地证实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不过,无论是对洪水遗迹的寻找还是对洪水气候背景的重建,由于受测年技术条件和气候重建序列的时间分辨率限制,同时缺乏对史前洪水发生时间的分析,其论证的说服力受到了较大影响。

近年来,尤其是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有关夏朝始建年代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认识,我国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首先根据古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史前洪水发生

的年代;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小于50年)重建史前洪水发生时期的气候变迁史,并与世界其他地区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对比,重建史前洪水时期的气候背景;在此基础上对史前大洪水

从历史地理和史学的角度论证了洪水发生的

[2]

真实性;后来,俞伟超注意到我国东部地区龙山

晚期如良渚和山东龙山文化的衰落与史前洪水在发

  第一作者简介:吴文祥 男 37岁 博士 全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 E2mail:wuwx@igsnrr.ac.cn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472095)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批准号:KZCX3-SW-321和KZCX1-SW-01-09)资助

  2005-04-22收稿,2005-08-03收修改稿

 742第  四  纪  研  究2005年

发生的可能性和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进行初步探讨。

2 史前大洪水的年代

根据文献,夏朝建立于大洪水之后,因此如果弄清夏朝的始建年代,便可对洪水结束的时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夏朝始年的说法有多种,范围大

[6]

致在2204~1989B1C.之间。虽然是众说纷纭,但通过古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7~18]究,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接近真实的年代。这些资料包括《竹书纪年》、夏商周的世系、仲康日食天文现象、大禹时的五星汇聚天文现象、二里头文化(夏文化)的年代以及河南龙山文化结束的年代。从古文献学上看,《竹书纪年》被认为是研究夏商周三代年代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一般认为《竹书纪年》约在公元前299年入墓,公元280年出土。

[7]

Shaughnessy的研究表明《竹书纪年》至少早在公元前4世纪既已存在,它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年表,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是研究夏商周三代年代不可忽

[7~10]

视的史料。根据今本《竹书纪年》,[8]

代为1989B1C1,陈力年,C.、、禹征三苗时的日食三条天象记录,察夏年。第一条天文学证据来自“五星汇聚”。《太平御览》卷七引《孝经钩命诀》有“禹时五星累累如

[11]

贯珠,炳炳若连璧”等记载。美国学者Pankenier较早注意到这条记录,并将其理解为天文学上的“五星汇聚”,并认为发生在1953B1C.。他认为当时在黎明时分的东方地平线上,土星、木星、水星、火星和金星排成一列,这次五星会聚是迄今五千年中最难得的一次。这种奇异壮观的天象,很可能在古

[12]

人记忆中流传下来。Zhang认为,由于行星运动比较复杂,古代学者不可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计算,因而这次记录不可能是后世星象学家逆推出来的,更不可能是伪造的。禹元年是1994B1C.,禹时五星汇聚是1953B.C.,二者相差41年,古本《竹书纪年》

(记“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82引),说明这次

五星汇聚发生在禹的晚年。第二条天文学证据来自“仲康日食”。根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有关内容和《史记・夏本纪》所记“帝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有学者认为这是发生在夏代仲康元年秋季的一次大食分日食,倍受国内外天文学史

[6]

家的关注。美国学者Pang推定仲康五年日食出现于1876B.C.。仲康为禹的第四代,今本《竹书纪

年》记禹45年、启16年,太康4年,仲康在位7年,合计72年,再加上1876B.C.为1948B.C.。第三条天文证据来自“禹伐三苗”的日食记载。《墨子・非攻下》在论及舜命禹征三苗时有“昔者三苗大乱,天

[13]

命亟之,……日妖宵出”之语。Pang等认为所谓“日妖宵出”可能是一次日落前发生的日全食,年代

[6]

为1912B.C.。另外,Pang曾根据夏商周三代王系分别传承了14代、17代、11代这一比较公认的数据,假定平均每代30年,从西周末年771B.C.上推,得到夏代始年为约2000B1C1。上述几条证据表明,夏朝始年不超过但又接近于4000aB1P.。

[14~18]

考古学证据也能够支持上述观点。“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朝始年定为2070B.C.,但该年代被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未采用统一的标准。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夏代积年采用古本《竹书纪年》471,,都采,则夏代始年为,[14]

。二里头文化第一、二、,二里头古文化遗址可能是夏朝的首都,这基本已成为学术界共识。二里头文化测年的年代范围在1880~1520B.C.,显然,二里头文化的年龄段不足为史书上夏的积年,其始年与史书上记载的夏朝始年还差一段距离,因此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不是最早的夏文化,早期夏文化应该在早于二里头文化的相关文化遗存中去寻找。

[14]

至于如何找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的某些遗存早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而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正可填补其间的空白;另一种是到嵩山南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去找。但若以划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准,河南龙山文化从早到晚是一脉相承,很难划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考古学文[15]

化。另外,目前的考古证据表明,在龙山时代之后,中国古代文化发生了重要转变。各地龙山文化

[16~18]

基本同步结束,标志着另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因此以河南龙山文化的终结年代作为夏朝始年更合

14

情理。对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C测年数据表明,该文化的下限年代为2030~1965B.C.,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往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遗址龙山

文化的年代也有测定,下限与此相当。这也是我

[16~18]

国其他地区龙山文化结束的大致年代。从这一方面看,夏朝的始年不超过2000B.C.,这与上述

[7~13]

《竹书纪年》、天文记录等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夏王朝的始年(以禹之受禅为标

[15]

 6期吴文祥等: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743

[22]

志)应在2000B1C.前后,而且极有可能不超过

[6]

2000B1C.,但也不至于与2000B.C.相差太远。至于这次洪水开始发生的时间,史书记载在尧时期大洪水就已经开始。今本《竹书纪年》记述尧元年为丙子年,即公元前2145年,如果正确,那么史前洪水泛滥的时间段大约有150年左右,即发生在龙山文化的晚期。

。在南海17940

孔通过25个AMS测年数据和高密度的采样间距得到了测年可靠和分辨率较高(15~20a)的有孔虫氧4000aB1P.左右发生显著地减弱

3 大禹治水的气候背景

本文从我国近年发表的大量文献中收集了有关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自然代用资料,选择标准如下:测年数据可靠或/和时间分辨率较高(一般来说小于50年),气候指标意义明确。需要指出的是,除特别指明,本文气候重建的年代都是校正后的年龄数据。

位于我国西部祁连山的敦德冰芯(38°06′N,96°25′E,海拔5325m)是我国过去5000年以来分辨率最高(1%)的自然气候记录之一,其指示温度

18

变化的δO曲线明确显示当地气温在4200~四川省西北部红原县,14

15个AMS()[,泥炭沉积物中(Carexmulieensis)和混合植物

13

的纤维素的δC变化被认为是反映印度洋夏季风强4000aB1P.左右达到最低点

[19]

同位素记录。通过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UK37法估算的海洋表明温度(SST)再造了南海北部陆坡1794022孔的表层海水盐度历史,表明夏季风在

[23]

4200~4000aB1P.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南方地区另一个高分辨率(10~15a)全新世气候记录来自于热带地区的广东湛江湖光岩玛洱湖,揭示出

[24]

4250aB1P.左右的降温事件。

这一时期的气候恶化事件还被一些文献所记录。《墨子・非攻上》记载:“昔者有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震……。”古本《竹书纪年》也有类似的记载:“,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昼日不出”。“,气,,44000aB1P.气候降温事件在发生时间上比较吻合,可能并非偶然。

4000aB1P.之后气候好转也得到了考古学证据的支持。在内蒙古岱海地区,老虎山文化(4500~4200aB1P.)由于4200~4000aB1P.气候的影响而发生衰落,该地区的先民被迫迁徙,留下200余年的空白,但大约4000aB1P.后,以农业为主的朱开沟

[16]

文化(4000~3500aB1P1)重新建立。类似的考古学文化转变也发生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研究表明,龙山时代的小河沿文化曾发生衰落,不少地区出现文化空白,但在4000aB1P.之后,以农业为主的夏

[16]

家店下层文化(4000~3500aB1P.)开始兴起。这两种文化都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其农业的重建和兴起无疑得益于4000aB1P.之后气候的好转。

4200~4000aB1P.气候突变事件并不仅仅局

[23]

度变化的敏感代用指标。上述两种气候指标都记录

[19,20]

到4200~4000aB1P.季风强度减弱事件,其中

13

混合植物泥炭纤维素δC变化更是清楚地显示出这一时期是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Dryas)以来最为显著的气候变化。单一植物残体苔草所记录到的12kaB1P.以来9次印度洋夏季风千年尺度季风减

[20]

弱事件与Bond等通过北大西洋两个深海柱状样的高分辨率研究发现全新世冰筏沉积事件(降

[21]

温)相对应,显示出两个不同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遥相关,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该条气候记录的可靠性。

在南部地区,位于太平洋和亚洲大陆之间的冲

14

绳海槽两个柱状样(B23GC和255)较多的AMSC测年数据(分别为20个和28个)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年代框架。利用多种指标对全新世黑潮强度的变化研究表明,黑潮强度在全新世约10kaB1P.以来经

[22]

历过周期为1.5ka的减弱事件,这些突变与红原

[20]

泥炭记录一样,与北大西洋全新世冰筏沉积事件(降温)相对应[21],表明这些黑潮减弱事件与全新世降温有关

[22][20]

限于中国。越来越多来自世界不同地区高分辨率全

[25~30]

新世气候记录证实了它至少是一次北半球普遍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这些气候记录包括极地和热带-亚热带山地冰芯、湖泊年层沉积物、石笋以及树木年轮等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

分辨率到年、误差为1%的格陵兰冰芯(GISP2)的EOF1值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指标,通常被解释为与该地区空气环流强度变化有关。根据研究结果显示EOF1值在2215~1940B.C.间气候发生了突变,另外GISP2中的氨值变化被认为与气候变化的

。研究表明,黑潮强度在4200~

 744第  四  纪  研  究2005年

陆地生物燃烧有关,并显示氨值在2275B.C.前后出

[25]

现了一个钉子型异常值。但是这次气候突变在

18

冰芯氧同位素(δO)记录上并未得到较好反映。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源区的凡湖(LakeVan)沉积物提供了全新世以来具有年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其降水变化石英百分含量的曲线显示在2250~2050B.C.之间,出现5倍于正常值的钉子型风尘异

[26]

常值(dustspike),指示一个强烈的干旱期。在

的标志是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以及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发生衰落,欧亚草原地带发

[35]

生民族大迁徙,以及整个旧大陆地区发生社会大

[36][37]

动乱。这一时期曾被著名的考古学家Bell称之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第一黑暗时期”(FirstDarkAge)。类似的社会巨变也发生在我国,其标志是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发生衰落和中原

[16,17]

地区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

[31]

至于这次古黑暗时期产生的原因,Weiss等曾在“Science”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认为它们的衰落与4200~4000aB1P.左右的气候事件有关。这一结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我国,中原周围地区龙山时代新石器文化在4000aB1P.[16,17]关。因此认为,我系统在4200~4B1P.,它是全球性的,二者,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果二者有关,那么气候突变是如何诱发或导致了夏朝建立前夕的那场异常洪水事件?

[25,28,32,34]

[31]

以色列地区的一个洞穴(SoreqCave),较高分辨率

18

的δO记录表明该地区在4150aB1P.前后突然发

[27]

生干旱事件,降水量下降高达20%~30%。在阿曼海湾,海洋沉积物记录了在2200B.C.前后持续时间约300年的一个5倍于背景值的粉尘堆积异常[28]

值。在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3m),6个冰芯记录了11.7kaB1P.以来东部非洲赤道地区全新世气候变迁,该冰芯记录年代序列是根据一定的年龄模式结合AMSC年代测定建立的,其中NIF3冰芯在4000aB1P.约30mm的粉尘堆积层,干[29]

件。好的反映。(Huascarán)山地,冰川岩芯记录揭示出4200aB1P.前后当地发生了一次自17kaB1P.以来最为显著的

[30]

钉子型粉尘堆积异常值,指示异常干旱事件。对具有年分辨率的美国西南部内华达州印度公园(IndianGardens)的树木年轮宽度变化研究表明,2170B.C.前后发生了过去4500年来最为显著的一

14

4 史前大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现在是理解过去的钥匙。目前黄河流域洪水的发生与降水直接相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之忧患”。善淤、善决、善迁徙是黄河的鲜明特征。导致黄河中下游决溢和改道的重要原因是降水和泥沙。黄河水沙基本来自中游,而决定中游产沙、产水多少的主要因素则是与降水、植被覆盖情况和黄土高原的土质特性等有关。在气候方面,黄河流域降雨量季节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夏季,这种降雨特点常常与暴雨有关,易导致洪涝灾害;在泥沙方面,黄河在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易受侵蚀的巨厚疏松黄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物源。大量的泥沙堆积容易使中下游河床淤高,造成河道迁徙、河流漫流以及泛滥成灾。地质和考古学证据表明4000aB1P.前后黄河发生大规模的改道,由前期的东流转向北流,改道后的黄河下游

[3]

河道横穿河北平原中南部,于天津入海。黄河改道,河水在平原上漫流是导致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4200~4000aB1P.气候事件可能通过以下3种主要方式影响黄河流域的水文状况,并继而导致

次干旱事件。总之,这些记录的分辨率比较高,像格陵兰冰芯(GISP2)和西亚地区Van湖的沉积物记录的误差只有1%,即4000年内的误差只有40年左右,至于树木年轮,其分辨率和误差更小。这些自然记录比较一致性地揭示出4200~4000aB1P.的气候异常事件。

[31,32]

由Weiss等为主的多位学者在1993年组织的国际会议的论文集比较一致性地论证了发生在4200~4000aB1P.左右的气候事件。最近Mar2

[33]

chanta和Hooghiemstra对非洲和南美洲全新世气候记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稍早Peiser则对世界各地多达500篇全新世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他们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至少在北半球,气候系统在4200~4000aB1P.发生了突变。

值得指出的是,4000aB1P.前后世界许多地区的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也发生了巨变。其中最为显著

[34]

[25]

 6期吴文祥等: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745

史前洪水的发生。

(1)植被的影响

植被的状况与抗侵蚀有关。由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状况对保护地表物质和减弱土壤侵蚀强度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关于这一时期黄土高原植被状况

[38]

的直接资料还无从知晓。但也有研究表明4200~4000aB1P.的这次气候事件发生在全新世中期的气候转型时期,如内蒙古地区湖泊水位明显降低。因此,推测这次气候事件可能是通过降低植被覆盖而增大土壤侵蚀率,从而导致河流中的泥沙量增加,进而增大了黄河决溢。

(2)季风雨带的移动变化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域,降雨是由夏季风从海上带来的大量水汽形成。东亚夏季风降水是由来自高纬大陆的干冷气团与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湿气团相互作用的锋面系统所决定的,降雨的多寡及分布又与季风活动强度、西太平洋副高压进退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中国不同区域的降水变化往往是不同的。,来说,,[40]

水减少。

和位置的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气候变冷将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面积缩小,使东亚夏季风锋面南移,导致东亚夏季风边缘南侧黄河中游一带的降水增加。夏末秋初副高强度偏强、脊线位置偏北通常有利于黄河以北地区的降水增多。刘晓

[41]

东等利用逐日历史天气图统计了冷、暖年8~9月黄河中游37°N附近105°~115°E范围内的地面锋面活动次数,结果表明锋面活动由暖年平均的517次增加到冷年平均的1017次,锋面活动次数增加将会导致局地降水增加;并利用最近50年气象站观测的降水量以及根据史料和树轮重建的近400年来的降水量,研究了黄河流域降水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成因,认为全球平均气温偏高(低)与黄河中游地区年降水量偏少(多)也存在一

[41]

定的对应关系。

对小冰期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湿度变化关系的研究的结果表明小冰期该地区比较湿润,研究者推测可能主要与季风雨带北撤至该地

[42]

区有关。类似的机制和气候现象可能发生于4000aB1P.前后,黄河中游地区降雨的增加与这一阶段季风降雨锋带的位置有关。甘(肃)青(海)地

[39]

区的龙山时代文化为齐家文化,内蒙古岱海等地区为老虎山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先民们主要从事农业,表明当时季风的雨带的北缘可以经常达到这里。

[43]

最近安芷生等通过气候模拟和地质学证据,证明了中国东部季风区在全新世轨道尺度上的季风降水峰值的穿时性。他们的研究可概述为:从轨道尺度上看,古东亚季风环流的变迁主要是对地球轨道变化引起的地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及其季节性旋回的响应。北半球由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所决定的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增量在10000aB1P.达到最大值,相应的东亚季风达到最强,季风锋面雨带北移。因此,我国黄河以北地区在11000~10000aB1P.出现高湖面,但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其后该区湖泊水位呈下降趋势,但纬度偏南的长江中下游湖泊开始出现高湖面,反映季风雨带的南移。

4200~4000aB1P.,,导致锋。这:其一是通过降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降雨量;其二是由于降雨带的南移,使雨水流失量减少,而直接注入黄河河道的水量增加。

(3)气候变率的影响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都在4000aB1P.前后发生了气候变化。一般认为像大旱、大水、酷暑和严冬等极端情况所表现出的气候不稳定,在冷的时期变

[44]

动幅度和频率较大,超过正常情况。4000aB1P.前后中国各种灾害频繁,其中原因可能与冷期时气

[44]

候变率增大有关。郑斯中等利用我国15世纪以来的历史气候资料研究表明小冰期是一个极值频繁的时期,气温和降水量年变率较大,旱涝及其他自然

[45]

灾害出现的频率也远远高于其他时期。Zhang研究了我国北方暴雨频率与气候的关系,表明在中世纪温暖期900~1250A.D.间,暴雨发生的频率较低,而在小冰期间,暴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关于气温对黄河下游决溢频率的影响,许多学

[46]

者进行了探讨。王英杰对历史上黄河下游26次大改道发生的年份在中国气候冷暖分期中的位置进行了比较,发现黄河下游较大的改道都发生在气候

[47]

冷暖转折时期和较冷的时期。许炯心以华山松树木年轮指数为气温的代用指标研究了气温变化与黄河决溢频率的关系,得到了大致类似的结果:在50a的时间尺度上,当气温降低时决溢频率增大,反之亦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7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