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里好词好向好段

| 好词好句 |

【www.guakaob.com--好词好句】

明朝那些事儿里好词好向好段(篇一)
《_好看_的秘密_明朝那些事儿_的文本分析》

现象

“好看”的秘密

——《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分析

赵勇

2006-2009年,伴随着《明朝那些事儿》(下面简称《明朝》)七部作品的一路飘红,当年明月(本名石悦)与《明朝》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题材的生产与消费也呈现出诸多扑朔迷离的色彩。由于“好看”既是《明朝》的写作策略,也是诸多读者共同的感受,本文将从“好看”入手,对《明朝》进行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试图回答“好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它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在进入分析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当年明月现象”。

(1)

气的“歌痕”(他们均有自己粉丝)分别撰文,公开怀疑当年明月的贴子点击率造假(是熟人所为或点击软件作弊),遂引发一场口水大战。此论战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明矾们自发在“搜狐”开通一个博客,全部用来转载当年明月的文章。5月22日,作者也在“新浪”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并在自己的第一篇博文中特

(2)

意为《明朝》写下了“版权说明”。不过当时作者并

未撤离“天涯”。另一方面,由于在这场论战中,版主存在着“拉偏架”之嫌,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扩大。5月下旬,有人开始在当年明月的帖子下大量输入重复信息刷屏,双方展开对骂。6月1日下午到半夜,有多个ID通过代理服务器在当年明月帖子里用交通事故现场的尸体照片刷屏,此谓“刷尸屏”,被人喻为“网络恐怖主义”。而当年明月也从此离开“天涯”,在“新浪”安营扎寨。愤怒的网友为迎回当年明月,开始发起“倒版”运动。7月12日,天涯社区发布《关于“明月事件”以及相关版务处理的调查结论》,“明月门”事件有了如下定性:煮酒版主在版务处理中有失当之处,但和刷屏马甲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总体功大于过,应加以感谢。此言一出,引发倒版团成员批评

(3)狂潮,直到几位版主相继离职,事态才逐渐平息。

《明朝》的走红是从“明月门事件”拉开序幕的,而这起事件与后来《明朝》这套书的命运并非没有关系。因此,我们需要从这起事件说起。

2006年3月10日,一个注册为“就是这样吗”的ID在“天涯社区”网站著名的BBS论坛“煮酒论史”发出了一个帖子,帖子名为《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起初观者寥寥。但随着作者每天三篇的定时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此帖,而作者的ID名称也由原来“就是这样吗”改为“当年明月”。至5月中旬,《明朝》的点击量已接近百万,网友跟帖过万。与此同时,喜欢《明朝》的网友也自发组

现在看来,点击率是否造假已成一个未解之谜。“明月门”事件之后,有人认为百万点击率确有造假之嫌,而幕后推手很可能就是书商沈浩波,因为这是

(4)

成“粉丝”团体(简称“明矾”),为当年明月呐喊助威。“书商为了大卖新书的一种低成本炒作手段。”但5月19日,该论坛著名写手“赫连勃勃大王”和小有名无论是当年明月还是沈浩波均矢口否认。此后,这

133

2010/3文艺争鸣・现象

件事情便不了了之。不过,时至2009年年底,最早质疑点击率造假的赫连勃勃大王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怀疑。在接受《中华读书报》的采访时,他指出:“由于国学热、历史热的出现,越来越多心态浮躁的网络历史写作者抱着淘金的‘心态’,与不良书商联手,用造假软件在网站制造天量‘点击率’来吸引人气、读者和出版社编辑,用这种低成本的‘炒作’企图在图书市场中大捞一把。”这里虽然并未点名,但依笔者推断,他所指涉的具体对象无疑还是当年明月与他的《明朝》。

自从当年明月即写即贴的《明朝》移至“新浪”之后,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之旅。2006年8月,他的

(6)博客点击过百万;11月,达830万。至2007年,其点

(5)

衰风云,再掀2008年大明王朝热。荣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畅销200万册的最有阅读价值读物。”而到第七部出版时,腰封上的“畅销200万册”已变成了“畅销500万册”。与《明朝》的热销相匹配,当年明月也开始出现在吴怀尧近年调查并制作的“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榜单中,且呈直线上升趋势。2007年,他的年版税收入225万,位居富豪榜第22名。2008年,230万,位居第15名。2009年,1100万,位居第4名。以上的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了作者,书商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历史题材在受众那里的狂热程度。

如此看来,《明朝》作为一套超级畅销书已是一件确定无疑的事情。而促成此种畅销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好看”的写作策略应该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击量更是日新月异。有人记录道:“2007年11月13日晚8时,当年明月的博客名列新浪blog总流量排行第

(7)五名,访问量是66,460,000。”2009年4月《明朝》推

出“大结局”后,当年明月的博客基本上已停止更新,但依然保持着超常的人气。笔者写此文时(2009年12月19日上午10时)查阅的结果显示,当年明月的博客访问量已达213,892,806次,位居新浪博客总排名第四。

与此同时,媒体也对当年明月现象进行了诸多报道。除平面媒体之外,电视对当年明月及其《明朝》的宣传不容忽视。2006年9月,当年明月参加凤凰卫视《戈辉梦工场》采访。2007年2月,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2006年热点图书选播”系列节目、《新闻联播》和《新闻六十分》对当年明月及其作品均有介绍。2007年3月10日,当年明月参加阳光卫视《读书有用》栏目访谈。同年3月,“明朝那些人儿”在上海

(8)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开讲。2009年4

当熟读明史的当年明月准备撰写《明朝》的时候,写法问题显然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明朝》的一开篇,作者在写法问题上便开宗明义:“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第一部,第1页)

可以看出,这篇“引子”除了交待作者写作动机,资料来源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交待写法。而小说笔法、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如何使历史写得“好看”,则是我们理解当年明月写法问题的关键词。不过,为了说清楚《明朝》的写法,我们需要把它与一些相关历史题材的著作稍作比较。

当年明月说《明朝》“不是小说,不是史书”,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把它看作《史记》、《明实录》、《明通

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播出采访当年明月的节目:《石悦:讲明朝那些事儿的那个人》。2009年12月26日,央视《艺术人生・我的2009》播出了对石悦的访谈。

当然,更重要的是被书商和出版社推出的七本书:《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此系列的第一部于2006年9月上市,最后一部于2009年4月出版。每一部书之前均有《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写的两篇序鸣锣开道(第一篇名为《轻松读历史》,较长。此序只在第一部中用过。从第二部开始,《明朝》用的是他的另一篇序:《历史原来很精彩》。此序很短)。此书出版、加印至2008年,前五部书腰封上的文字如下:“全新写史方式,流行文化经典,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兴

134

赵勇・“好看”的秘密

鉴》之类的历史书,也不能把它看作《李自成》、《张居正》之类的文学作品。当然,它也既不是吴晗的《明史简述》、《朱元璋传》或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等之类的研究性著作,也不是《大话西游》(周星驰)、《悟空传》(今何在)、《沙僧日记》(林长治)等等专以解构原著为目的的影视作品和网络作品。《明朝》是一个“四不像”,我们几乎无法确定它的写作谱系。但事实上,它与以上所述的各种文本并非好无关系。

可以从“文学性”的概念入手来思考《明朝》与上述相关文本的关系。按照雅各布森(RomanJa-kobosn)的说法,所谓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

(9)

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显然,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衰,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它的写法。有论者指出:《万历十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就是具有小说性的叙事模式,即以一个个人物为中心,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文本结构中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作者以清丽的文笔把一桩桩历史事件围绕着一

(12)

个历史人物作为故事,叙述得娓娓动听。”不过,虽

然《万历十五年》中有文学性或小说性,但它毕竟是一部明朝的断代史研究。因此,它的叙事与描写均服从于论述的需要,也服从于作者“大历史”观之方法论的需要。因为有“论”的统领,“叙”与“描”便不可能花哨,而是显得中规中矩。此书的第一章开篇不久写道:“这一年阳历的三月二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奔赴皇城。乘轿的高级官员,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徒步的低级官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细加整饰了。”(13)如果我们把这种叙事看作文学性叙事,显然它借用的是严肃文学的笔法,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使用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笔法:精细、准确、客观、冷静同时又内敛,节制。

然而,无论是《史记》中那种古典文学的笔法还是《万历十五年》中那种严肃文学的笔法,基本上已被《明朝》中那种“好看”的笔法取代了。在第一部第一章的一开篇,当年明月是以如下方式进入叙述过程的: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家看来,文学性便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不过,如果我们不再拘泥于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理念(仅从文学形式尤其是文学语言入手),文学性便可宽泛地理解为包括文学语言、叙事方式、描写手法等等在内的一种文学笔法。而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文学性不光是确认文学本质特征的基本元素,它也构成了我们理解许多非文学、泛文学、亚文学文本的重要入口。

以此思路再来打量《明朝》,我们便可发现充溢其中的种种文学性元素。然而,这种元素与以往进入历史文本的文学性元素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曾被鲁迅评论道:“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石建传即欲俯躬,

(10)

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这里所谓的“无

韵之《离骚》”,便可看作文学性的体现;鲁迅所引茅坤所言,则是文学性作用于读者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效果。而李长之在分析《史记》的“艺术形式律则”时则归纳出统一律、内外和谐律、对照律、对称律、上升律、奇兵律、减轻律等形式规律,论述《史记》的“语调之美”时又梳理出圆浑、韵致、唱叹、疏荡淡远、沈酣、

(11)畅足等语调类型。因此,我们可以说《史记》中的

端庄、大气、和谐、雄健、情动于中等等构成了它的叙事风格和抒情风格,而所谓的文学性也正是潜藏在这种风格之中。这是一种中国古典文学中所特有的文学性,而这种文学性又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再比如,《万历十五年》也是一本渗透着文学性的学术研究著作。此书自1982年出版以来长销不

135

2010/3文艺争鸣・现象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1344年——1347年饭(这个……)

1347年——1352年1352年——1368年

1368年——1398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造反(这个猛)主要工作是做皇帝放牛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

(14)

特征。《明朝》中的戏仿虽然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

却也约略体现着哈琴所谓的戏仿的神韵。当作者使用到戏仿的手法时,历史叙述一方面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性,另一方面也在进行着双向的解构:既解构了历史故事的严肃与沉重,也解构了戏仿对象的神圣与庄重(尤其是戏仿官方话语时效果就更为明显)。当然,无论怎样解构,戏仿带来的阅读效果都是读者的会心一笑。对于《明朝》的叙述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征引(quotation)。比如,当叙述道“熊廷弼此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上级”时,作者马上征引一句话:“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小品演员陈佩斯。”(第六部,第187页)写到努尔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四大贝勒将要攻打袁崇焕守卫的城池时,作者征引的是一段“毛主席语录”:“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泽东”(第六部,第315页)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和皇太极败退告终后,作者征引道:“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巴顿”(第七部,第99页)陈奇瑜的部队围追堵截几万民军,民军几乎全军覆没。此时他们准备投降或诈降。这时作者插入了征引文字:“没条件,谁投降啊?——春节晚会某小品”(第七部,第198页)

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另一个文本策略,征引往往会形成一种“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效果。而本雅明(WalterBenjamin)更是从“中断”(interrup-tion)的角度对征引进行过相关思考:“中断是所有造型的基本手法之一。它远远超出了艺术的领域。仅举一例即可说明,中断是引文的基础。引用一个文

(15)本涉及到对其语境的中断。”《明朝》中,作者征引

这样一种写法其实为整个的《明朝》奠定了一个叙述基调。从此往后,戏仿、戏说、反讽、征引、调侃、挪用、庄词谐用、今词古用等等就成了《明朝》的主要叙述手法。为更好地说明问题,兹引相关例证并做简要分析如下:

戏仿(parody)。如:“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决定于那‘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第一部,第286页)这里戏仿的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台词:“同志们,只要我们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毛主席教导我们: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再如:“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墡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墡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第三部,第21-22页)这里戏仿的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官方话语。又如:“陆炳,出生在一个不平凡的家庭,家里世代为官,请注意‘世代’两个字,厉害就厉害在这里,这个‘世代’到底有多久?一般来说,怎么也得有一个一百年吧?一百年?那是起步价,六百年起!还不打折!”(第四部,第111页)这里戏仿的对象是冯小刚贺岁片《大腕》中那段精彩台词(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戏仿常常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所使用的文本策略,哈琴・林达(LindaHutcheon)曾把戏仿定义为“带着一种批判的反讽距离的模仿”,并认为它是“一种完美的后现代形式”,因为它体现了哈琴所谓的“历史叙述式元小说”(historiographicmetafiction)的

的无论是春晚小品台词还是巴顿名言或毛主席语录,自然已让那些只言片语脱离了原来的语境,在这个意义上征引即意味着中断。而当所征引的文字进入到新的叙述语境之后,它们固然有对所叙之事所描之人释义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征引文字生成的语境与被移置过来的新的语境距离很远,便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反讽(irony)。比如:“虽然后来朱元璋的环境日渐改善,身份地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朱棣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优待,这是因为随着朱元璋档次的提升,他的老婆也越来越多。而其生殖能力也值得一

136

赵勇・“好看”的秘密

夸,在没有他人帮忙的前提下,他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多个女儿。此外,他还收了二十多个养子,粗略加一下,这些人足够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了。”(第一部,第202页)“魏忠贤所在的直隶省河间府,一向盛产太监,由于此地距离京城很近,且比较穷,从来都是宫中太监的主要产地,并形成了固定产业,也算是当地创收的一种主要方式。”(第六部,第239页)

按照罗杰・福勒(RogerFowler)的观点,反讽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情境反讽(situationalirony)和言语反讽(verbalirony)。前者取决于它们对词语之间、事件之间的距离及其上下文(contexts)的利用,后者通常靠利用句法或语义规范的偏离来起作用。(16)由此观之,《明朝》中所使用的反讽手法绝大部分可归到言语反讽的类型之中,即通过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以造成字面意义和所欲表达的深层意义的大相径庭。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无论是“生殖能力值得一夸”还是“固定产业”、“创收”之类的说法,显然并非对朱元璋与河间府的褒奖,而是正话反说。这种言语反讽不排除有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批判功能,但更重要的效果却是可以因此形成某种噱头,逗人发笑。

戏说。如:“虽说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国家允许一夫多妻,娶个小妾也不会涉及包二奶问题,但这也要看具体情况,戚继光深知,如果让老婆知道了,那是要出大事的,所以他严密封锁了消息,这些事情都是他瞒着老婆干的。但纸毕竟包不住火,三个女人还有那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你当老婆是白内障不成?”(第四部,第259页)“在取名字(包括姓氏)的问题上,日本人充分发扬了能凑合就凑合的精神,不查字典,也不等不靠,就地取材,比如你家住山上,就姓山上,你家住山下,就姓山下,家附近有口井,就叫井上,有亩田,就叫田中。”(此文字原出现于当年明月博文中,后在成书时被删除,参见第五部,第199页)

作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戏说最初主要体现在以《戏说乾隆》(1991年)为开端的影视剧中,然后又向文字书写的领域扩散。有人指出:“‘戏说历史’持有的就是这样一种打破一切疆界的叙事方式。它凸显的是历史阐述时的‘奇’,拒绝将真实的历史当作严肃的、不可亵渎的对象来看待,而是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对其进行解构,取而代之以随意的安插、拼贴以及戏仿,从而达到一种严肃文本‘传

(17)

奇化’的效果。”这里所谓的“严肃文本传奇化”很

史事实,胡编乱造,而前者则并不游离于历史事实本身。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一旦作者施展开文字戏说的功夫,依然会出现一种“严肃文本传奇化”的效果。而文字一旦具有了传奇性,它也会变得“好看”起来。

挪用(今词古用)。如:“皮勒马尼哈马受命来到了京城,可他到了这里才发现,根本就没有人把他当回事,草草找了个招待所安排他住下后,就没人管他了,别说皇帝、尚书召见,给事中也没看到一个。……他虽然读书不多,倒也有几分见识,明白这样下去回去交不了差,冥思苦想之下,竟然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上访。”(第二部,第254页)“出身显贵的陆炳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对周围的人也十分客气,没有一点高干子弟的架子。”(第四部,第112页)“这个房地产工程自然交给了工部办理,按说皇帝的工程应该加紧办,可是赵部长的脑袋不知道是不是撞了柱子,竟然对此不理不问,放任自流,结果一栋房子修了好几个月还没成型,整成了烂尾楼。”(第四部,249页)“但海瑞母亲认准了一条死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第五部,第27页)“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斛猛踹一脚!此时超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到地上。”(第一部,第144页)“躲在岛上,长期没人管,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想听话也听不了,所以不太听话。”(第七部,第75页)

《明朝》中的“挪用”主要是“今词古用”。所谓今词古用是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大量使用现代语词、当代流行语和俏皮话,以增加叙事效果。这种叙述方式并非新现象,但近年呈滥觞之势应该始于易中天。自从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与《品三国》后,他的“妙说”历史既得到了粉丝的追捧,也得到了媒体的认可。于是,易中天语录在网上风靡一时。比如:“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诸葛亮一看,管他呢,把城门一开,抱着自己的琴上城楼卡拉OK去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

(18)

就像老鼠爱大米。”或许正是易中天式的这种讲述

给当年明月带来了写作的灵感和叙述的基调,以至于《明朝》中古词今用的表达附拾即是。

显然,把现代语词、流行语和俏皮话植入历史的讲述或叙述中会增加其趣味性,但更重要的效果是形成了叙述上的“时空压缩”现象:消灭了古今距离,

大程度上揭示出了戏说的真相。《明朝》中的戏说自然不同于影视作品中的戏说,因为后者可以枉顾历

137

明朝那些事儿里好词好向好段(篇二)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历史,历史上有很多好玩的人,好玩的事,这些人和事总是能给予我生活上的启发与指导。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很早就开始读的一部有关于历史的书籍,这本书的水平不一定高,观点不一定精辟,但是发行量却相当大,据说上千万册了,这就要气死那些真正搞历史研究,肚子里面的真才实学是当年明月这个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多少倍的学者们了。

《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生命力这么强?答案很简单,它抓住了“通俗”两个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有什么观点就只说出来,不必担心历史考据的严谨问题,不必担心自己的学术声誉受损,等等。虽然我对于文言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好感,那也仅限于诗词和一些比较有名的文章,如果真要让我读文言或者太学究的书,我也会感到头痛。《明朝那些儿事儿》本来就是在论坛上发表的一个帖子,直接植根于广大网民的,一边写,一边接受大家的评论,大家一捧,人气飙升,于是劲头更足,便长篇连载下去了。终于高人气被出版商所发现和看重,于是联系当年明月,讨论出书,于是营销、出版,书和人都火了。

至于书中的谬误,在所难免,璧有瑕疵而已,毕竟这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正统的史书,再者说,就算是史书也有一些谬误和虚假。当年明月这本书是在讲故事,基于史实的故事,既然是讲故事,重点在于鲜活,把事情活灵活现地讲出来,大家就爱听,自然销量也很大。学者们是在讲课,当年明月是在讲故事,自然是两码事,各有各的标准,不能比的。

《明朝那些事儿》的确不错,我很爱看,有些语句和观点我也非常欣赏。看这本书最主要的就是乐趣,能通过这么轻松地方式来了解一下明史,我感觉还是挺受用的。

从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看完十来行,回头,把这十来行再看一遍。如此反复,为的是控制速度,要把这种阅读的快感,延到最长。把复杂的事情写的简单明白。把平淡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

通俗的东西,当然是受大众的欢迎,经史子集,还有各种史书,恐怕最是枯燥无味的,常人读三分钟即可睡着。有个人稍微用大众语言解读一下,既能让自己听得懂,爱听,又能满足自己要“提升”的一种心理,当然是再妙不过。 每次看完一段,我都得停下来,想,他怎么能写这么好看?一时让你笑;一时让你流泪;一时你激动地像个愤青;一时你又沉静下来,思考。

大家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受够了讲课的语调,受够了做政治题,写八股文,受够了官腔和新闻联播的强调,来一些《明朝那些事儿》,来一些郭德纲的相声,来一些馒头的血案,来一些恶搞,都是对正儿八经的主流文化和舆论的一种逆反。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如果过于严肃,那么必然要走向呆板和僵化,生命力就会渐渐丧失。而主流文化必然会受到大众的、有点“俗”的、不那么正经的、“玩一样的”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主流文化会很愤怒,但是又很无奈,因为非主流文化的市场太大了,大家喜欢,生命力自然顽强。

当年明月一开始只是从一片帖子写起,任意挥洒,有啥说啥,想到啥说啥,估计也没想到人气竟然这么高,成全国性的作品了。正因为一开始没有什么学术目的,没有什么出版的目的,所以写出来的帖子质量很高,和网友一互动,心劲儿更足,就灵感如虹,一发不可收拾。这是难能可贵之处,所以生命力很强。

正如当年明月说的,历史本身很有趣,所以,这么有趣的历史,一定要有个有趣的读法。读《明朝那些事儿》能让你觉得历史不枯燥,历史是那么精彩!

历史是个好东西。里面有规律。你看懂了,好过你在现实中跌跌撞撞地学,还不一定学得到。

社会的规律、人性的规律。

现象永远纷繁复杂乱花迷人眼,本质,静静地藏在里面,你得找到它。找不到,对不起,你只是个小民,被规律支配而不自知,过糊涂日子找平淡幸福,也不错,你离开这世界,自有爱你的人和子孙后代怀念你,可在历史的河流中,您别指望留下一丝痕迹;找到了,您是个猛人,你可利用规律玩转规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能影响历史进程给后世留下财富,后世的历史书里,有你的名字。当然,这类人基本都不幸福。

你想做哪类人呢?

我想,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前者。平淡的小幸福,最好一生顺利,念书很乖,顺利上大学,顺利找个好工作,顺利找个好伴侣,买房买车,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点小兴趣,干这些有兴趣的事儿时挺幸福,生个娃,教育他长大,把自己实现不了的希望交给他。

多美好。

孩子们呢?孩子们人各有志。

我相信,多数孩子也爱做前者。幸福是王道,折腾个啥?或者说,光为了实现以上这些幸福,就够你折腾的了,请你别往更奇怪的路上去折腾了。偏离主流,不好。

历史,教给我们很多东西。

规律在哪里?

你可以去学历史,历史是明镜,用过去指引未来;

你可以去学哲学,哲学是总纲,引领一切科学;

你可以去学经济,经济是基础,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在经济中找到牵动它的那根红线;

你可以去学心理,看懂了人心,人类社会随你怎么玩;

„„

你可以去学。

你也可以不学,做个快乐的愚民。

请你选择。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91班

6100409066

孙博闻

明朝那些事儿里好词好向好段(篇三)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的讲稿

一、 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

(一) 作者——当年明月

.

.

.原名石悦 笔名明月 湖北人 公务员 社科院明史学会会员 副研究员 1996年——2000年就读于某大学法律专业 2006年开始写作《明朝那些事儿》至今已出版6册 销量近500万册

明月拥有的第一套史书是三卷本的《上下五千年》,在新华书店里一眼相中,爱不释手,哭闹着求父亲买下。父亲问他:“这是历史书,你喜不喜欢历史?”彼时根本不知历史为何物的小明月连连点头,坚定地回答:“喜欢!”闻言,当时月薪才30元的父亲,毫不犹豫地掏出5块6角钱。11岁后,他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 据说,总共6000多万字的《明实录》,全国读完的不过百人,明月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天用两个小时,陆陆续续看了15年。

. 写作的过程有着莫可与外人道。他奉上美味的瓜子仁,把剥瓜子壳的枯燥留给了自己。每天晚上,他都要忙上四到六小时,

钻研堆积如山的原始资料,经过缜密的梳理、思索、加工,写成妙趣横生的千字文。他说,“历史不容许写没有根据的话,如果出现常识错误,会被人‘拍’得很痛。”为了让自己平静,进入到历史状态,他常常借洗澡来放松紧绷的神经,有时一晚上能洗五六次,“把皮肤的保护层都洗坏了”。长久坐在电脑前,他的肩椎、脊椎和眼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周末从不休息。偶尔有事,也会提早多写一些。他向来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但也有孤独得发慌的时候,难受了就打开电视,不为看,就是希望房间里有点人声,好在那暖和的背景里继续写作。再不行就中断一会儿,到人多的地方比如超市转一圈,不为买东西,只想看看那些活生生的人。

明月常常提起一位老师的话。那位老师说,做事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不能全心全意做的人,是弱者!他坦承自己的软弱,“之前,我做事情从来没有倾尽全力过。无论读书还是找工作,从来没有全力以赴过,也从来没完全得偿所愿过,我有时候给自己找理由,我说我自负,不需要尽全力就可以做到。其实那是骗人的,是我害怕失败。所以在2006年3月10日那一天,我决定做一件事情,证明自己是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希望当把276年的明朝历史写完的时候,我可以肯定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二) 作品介绍

.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 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 第一部《洪武大帝》 第1部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第2部第二部《万国来朝》 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

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 第三部《妖孽宫廷》 第3部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 .第4部第四部《粉饰太平》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第五部《帝国飘摇》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

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尧、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里好词好向好段(篇四)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让我读懂历史

想起来第一次看到《明朝那些事儿》大概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我一直以来对类似畅销书刻意保持距离,往往越是流行,越是徒有其表,越是不卖帐,好像这样就能显出多么与众不同似的。就像《诛仙》流行的时候,我看川端康成去了;九把刀风靡的时候,我看费正清去了。好不好啃、有没有意义无所谓,这大概也是我青春叛逆在读书上的表现吧。然而,《明朝那些事儿》多少有点拯救了我这样装模作样的小青年。

---------祭我逝去的青春

只记得那个时候周围的同学还很少接触这类的书籍,但大概是我骨子里对历史的很有感,所以一接触到这书就很快进入其中的语境,仿佛我也融入那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大概就像当年明月写的:就在那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

它的阴暗,它的丑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

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因为就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

记得在我曾经看到石悦(当年明月)参加《面对面》时说的话:每当我翻过史书的一页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方块汉字,我看到的是痛苦、挣扎、追悔莫及。有可能翻过一页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只有一句话。我们不能懂历史是因为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它是真的,是真真正正曾经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当年明月才会说:“历史本身不需要虚构,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丰富。” 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的,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突发的情绪而给历史添加了更多的惊喜、曲折以及生动,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就组成了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

首先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无疑是常常将“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挂在嘴边的,却开创一代霸业的朱元璋 ,能成大事者,必有卓越之才。朱元璋的不凡在于他的果敢和谋断,更在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社会局势的清醒认识。以前,我总以为时势造英雄,朱元璋的成功是历史中的一个必然,可是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其实更多的是英雄造时势。朱元璋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不仅仅是历史波浪的推动,更是因为他的努力,他的才能,他的卓越。 再者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醉最我独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文臣于谦,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仿佛至今还响彻耳畔,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而他以一介书生之力,披坚执锐,毅然用本弱不禁风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大明王朝。历史因他一个人而改写,中国因他而不同,对于这样一个人,除了赞叹,其他无语!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这是我看到的袁崇焕,尽管这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但我们难道不应从优点处多加以学习么?我记得的袁崇焕,是一个坚守孤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依然奋力坚守,顽强御敌的坚韧的人,他的行为只因两个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终看到的,就是坚持。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叫做信念,任由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铩羽而归。明朝向来不缺少爱国志士。尽管明朝是一个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王振、魏忠、贤严嵩、温体仁,祸害无数黎民百姓;但同样也是一个英雄豪杰展翅翱翔的年代,徐达、常遇春、蓝玉、方孝孺、于谦、徐阶、张居正、王守仁、孙承恩、袁崇焕······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

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帝国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记得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让我深深被这本书吸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明月配合史实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一、朱元璋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终坚信:“我相信我是对的”。

因为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战争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转而我们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始终相信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是每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苦难,面对难以战胜的对手时,或许真正内心的畏惧才是你战胜它力量的源泉。

一本虽诙谐但紧扣史实的好书让我重读明史,犹如一味清香入脾,淡淡书墨中一幅幅历史画面重现,消融心中的繁重和疲惫。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一生犹如过眼云烟,不必计较琐事的得失,只要记得梦想犹在。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也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记得书中当年明月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记忆深刻,就把它当做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写于:2012年5月20日

周丁轲

20100380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明朝那些事儿里好词好向好段(篇五)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里好词好向好段(篇六)
《好书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

大家好,在演讲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历史真的仅仅是那些枯燥无味的书本吗?就是那些生涩难懂的文字吗?也许大家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我要告诉你们,我要推荐的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也要告诉你们,历史原来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很好看。

好书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让我们先从作者开始。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男,顺德海关公务员,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拓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现为中国海关总署缉私警察。

这套书获得的荣誉很多。它先后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这套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作者面对每个人物,没有一味地判断他的好与坏,而是正视他的优点与缺点,对坏人物做的好事进行赞扬,对伟大人物的污点更是毫不避讳,让我们以更真实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从而获得全新的感悟。

我觉得当年明月写的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还有许多东西,分别叫做:

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真理、坚持、妥协、忠诚、智慧„„它们伴随着每一个王朝的兴衰。目瞩了无数人的飞黄腾达和失魂落魄„„ 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朱元璋有果断,让他能在被起义军和元军包围的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朱元璋有智慧,利用双重间谍成功打败了最强大的起义军。及军事天才和人事管理天才于一身的人改变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想要独揽大权,却是仅仅几十年,这个制度就被他的子孙改变。这说明,他虽然能够横刀立马,但最终都不过自然的法则,依然是一个凡人。

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透过当年明月那幽默风趣的笔调,重温一下大明王朝的兴衰,希望大家能细细品味这本书——《明朝那些事儿》。

谢谢。

明朝那些事儿里好词好向好段(篇七)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

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我看到此处,对两个人物印象最深刻——于谦,徐阶。于谦:从不认识到认识。惊讶于他的书生意气,他的忠,勇,智,断,谋,义。他是名臣,谋臣,能臣。我一直以为当得起这三个称呼的只有诸葛丞相,今天才知,于谦,也是一位。他是书生,却不迂腐;不是武夫,却能决断于阵前;他耿直,又不失权谋;他明智,却敢于犯上。一个人能同时做到这麽多,是不易的。强敌来犯,满朝文武都不由自主

的后退,他却义不容辞得向前迈了一步——这就是区别,信仰和价值观的区别。他不是满口忠孝仁义的道学家,却比他们都更称得上为臣,为人,为贤。放下,拿起。放下的是私,是欲,是利,拿起的是大明的安危,士人的尊严。他最终死在小人的阴谋下,可谁能说他不比文天祥?徐阶:从不了解到了解。他是极复杂的。他有才智,理想,抱负,也有欺骗,阴谋,手段。他懦弱,在严党淫威下委曲求全;他坚强,低声下气苦撑十几年,却未曾放弃信仰。该怎么评述他?他的动机是高尚的,道路却是为人,至少是当时士人所不齿的。这就是我的疑惑,该怎么评价他?在良善的动机下,妥协和退让是否应被宽恕?这是个挑战价值观的问题。海瑞的清正廉洁名垂千古,但和圆滑的徐阁老相比,究竟谁带给百姓更多,谁匡正了大明社稷,谁改写了历史?海瑞办了一官,徐阶清了一党,这般轻重,不难看出。那是否应原谅徐阶的世故?或者说,他的隐忍,退让,是否也同海瑞的坚持,斗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呢?这就好比游击战术,拿不上桌面,但比阵地战更为实用,没人能否定它的价值。历史对于徐阶的选择 并没有正面的评价。他除了是首辅,只是官僚,没人说他是斗士。可我认为,他是。他利用潜规则,去斗争潜规则。以退为进,并达到了目的。我们不能只承认它的结果,而不接受过程——事情并非只有对于错,还有值与不值,有效与无效。他有点像长孙无忌,海瑞则像魏征,可惜他身边不是李世民。不管怎样,他出卖过,却未出卖良心;他退让过,却未退让过原则。他最终急流勇退,更显示了智慧。明朝第一首辅是张居正,第一清官是海瑞,第一奸臣是严嵩··· ···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个曾经梦想,并付诸行动的有心人;只是一个曾经轻狂,最终成熟的政治家;只是一个回首过往,仍有平常心的士人——对他自己,已是问心无愧。我对畅销书一向不感兴趣,越流行,越不卖帐,好像这样就能显出多么与众不同似的。《诸仙》流行的时候,我看川端康成去了;《鬼吹灯》风靡的时候,我看费正清去了。好不好啃无所谓,愿意抱着砖头睡觉,管得着吗?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我这样来反醒自己的。于是,《明朝那些事儿》多少有点拯救了我这样装模作样的小青年。    因此,向伟大的此书作者明月同志致敬!       关于此书。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描写了朱重八从放牛到建国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奋斗历程,讲述了劳模朱元璋(作者说的)

如何沥精图治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以及建国后的大肃反、文化大革命、抗元保明、反腐倡廉的政治军事以及一系列社会改革活动。第二章朱允炆篇,描写了建文皇帝这个大宅男如何被社会不良青年的叔叔朱棣干掉的故事。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    首先,这是本励志书。朱元璋从放牛娃成长起来成为一国之君,这个无学历、无money、又无后台的社会青年,所表现的智慧、沉着、勇敢与决断,让人敬佩,而且他用极大的勇气与超人的毅力来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壮举,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少数农民起义成功的经典案例。而朱棣这个高干子弟不肯在蜜罐子里泡着,非要吃苦耐劳,而最终也成就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相反,朱允文虽然有良好的出生,可天天宅在家里,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这个文艺青年最终因为缺乏社会实践而在皇位争夺赛中被淘汰出局。这本书真正地让我懂得了,人首先要吃苦耐劳,不停地学习进步,不能总宅在家里,应该多投入社会交际与实践中,才能有所作为。    其次,这是本社会心理学的书。战略、政治、权位、投机,作者刻画了一系列人物的心理特征,将人在社会交际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心理因素推向置关重要的位置,并列举了几个经典案例。如刘基、胡惟庸、蓝玉之案等。这亦是本《论上下级关系》的教科书,对作为各事业单位、公司、家庭成员的各类人士,极有帮助。    最后,这本书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虽然全书表现了人弱肉强食的天然本性,但是作者是不提倡暴力的,并说明暴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虽然不完全是仁者无敌,但真正不愄强权、刚正不阿、视死如归的人才是最值得尊重的。这也是此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关于作者       在讲史小说里,明月的文笔算是独树一帜,真是写得好,写得妙,写得瓜瓜叫。看得我热血沸腾、激情洋溢、汹涌澎湃。我不得不折服于作者博大的才学、缜密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敏锐的触觉。一个非文学与历史专业出生的公务员,如此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在此,也感谢我们政府给予了我们的公务员同志如此充足的个人时间与空间,让明月这类才华出众的同志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学习、专研、苦读历史,并提供便利的上网条件,最终完成这部惊世骇俗也许能流芳百世的《明朝那些事儿》。像我这样每天做牛做马,猪狗不如,过得昏天黑地的公司小职员,只能在一盏孤灯下,以减少睡眠时间来拜读明月老师的作品。不仅如此,由于明月同志职位的特殊性,让他在29岁这样小小的年纪就看透了人情世故、官场黑暗、以及

权术之计,并最终修练成这样老练、洒脱、聪慧、幽默、机智、顽强、刀枪不入、滴水不漏的终极写手。最难以可贵的是,明月将这种能力发挥成艺术作品。并带给我们这本意义重大的《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可喜可贺,总算代表公务员同志干了件好事啊。    首先,明月的文笔非常的幽默,其中包括网络流行语、广告语、电影台词、有钱钟书老师的名著笑段,更有作者原创的搞笑段子。时而幽默、时而严肃、时而乖张、时而正经,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公务员同志不一般的表达能力与反应能力,以及宠杂的精神世界。    其次,明月在展现一段历史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职场经验,因此,在描写明朝公务员的生存状态时,显得尤为出色。他首先描写了最高领导者的喜怒无常,这或许是明月的经验在告诉我们,伴君如伴虎这样百年不变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他展现了普通公务员之间的尔虞我诈,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明月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将公务员的生存状态以一种血泪史的方式来表达,句句泣血,字字惊心,也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了明月内心的苦闷、挣扎、彷徨、无奈。这让我对当今的公务员群体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是以往所显现的那样骄横蛮霸、不可一世、以浪费纳*税人钱为乐的国家驻虫,而且像农民工兄弟一样,战斗在生存与毁灭的第一线的刚铁战士。    最后,明月所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才是真正的艺术价值。“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滴!”多么崇高呀,这话居然从我们伟大的公务员同志的嘴里说出的,这是什么精神?我震惊并且感动了。这彻底地推翻了我以往对于这个主流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这个社会不正确的认识。而我的羞惭之情更油然而生。       我决定用我微薄的薪水去买一套正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这里,我也作了一下自我反省:为什么你要看不起公务员呢,不是所有人都是那啥嘛,你看看人家明月同志,真是逐令天下父母亲,生男必生这等人。人家就是一边拿着纳税人的钱,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写作,从来不会因为泡在蜜罐子里就安于现状。而你(这里是指我自己)呢,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还不思上进,去,快滚去学习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7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