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篇一:《读《人类的故事》有感》

读《人类的故事》有感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人类的故事》。这本书从人类的起源到每一段历史时期的精辟讲述让我了解了子地球上有了人类以来的历史和世界上的那些著名的人物,向我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其实,历史是永远讲不完的,但是,这本书以节奏明快的语言向我叙述了世界的大历史。

这本书,从人类的起源,讲到公元前4000年的埃及金字塔和日立,又讲到米索不达米亚的文化和犹太人以及在巴比伦的汉漠拉比,从特罗伊战争讲到犹太王国和希腊,从腓尼基人建立起的迦太基讲到罗马,从希腊建立殖民地讲到雅典、释迦牟尼和孔子,又讲到了奥运会和希腊戏剧的兴起,从亚历山大大帝讲到了罗马成为地中海的主人,希腊成为罗马的行省,从凯撒、庞培、奥古斯都降到了基督教、耶稣和英格兰,从教皇的统治降到了哥特人、北欧人和伊斯兰教,从插里面打的降到了十字军的东征、大学的开始和人们的贸易兴起、文艺的复兴、火药的发明和议会的开始,从印刷术的发明讲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又讲到了英国革命、宗教战争、科学兴起,又讲到了法国革命、俄罗斯、普鲁士拿破仑、神圣同盟、美国南北战争……这到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科技发达、生活便利、安详和平的时代。

在这本书中,我也认识了许多名人,有拿破仑、伊丽莎白、雨果、歌德、亚历山大大帝、彼得大帝、薄伽丘、但丁、哥伦布、麦哲伦、马可波罗、林肯……这些名人有些是艺术家,有些是皇帝,有些是航海家,他们在历史上给人类带来许多贡献。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许多以前的艺术品,配合着时代的背景,让我体会到了每个时代的气氛。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了解了许多历史,为许多国家的兴衰感到叹息,也为人类逐渐走向成熟,逐渐从封建走向改革而感到欣慰。

篇二:《读《人类的故事》有感》人类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多少人陶醉于这房龙的名著,我也是“多少人”中的一员,这是我多么好的“外国历史补习册”,它蕴含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原始人到工业革命,历史的精华都在这里。

本书提到了古埃及、古罗马和亚历山大王国中:古埃及人建设无数金字塔,劳民伤财,军队也不好好演练,以至于最后沦为了罗马的一个省;亚历山大大帝收服了腓尼基、埃及、波斯、巴比伦,还进入了喜马拉雅山,但他死后,分崩离析,被罗马收服。而古罗马东征西讨,百姓苦不堪言,物价高升,内部早已垮塌,又有野蛮部族、匈奴施压,导致古罗马衰落。

古希腊就不一样了,古希腊是一个提倡“小”的国家,因而,他们的神殿也是这样小巧精致,希腊人追求自治,全体希腊人贫富平等,虽然奴隶众多,但有许多奴隶比自由市民更富有,我认为这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奴隶,更像向你打工的人,希腊人吃着简单的饭菜,生活十分朴素,到了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打了过来,但希腊人早就储蓄了强大的军队,第一批波斯军队打到圣山被全军覆没,第二次波斯人达到了雅典甚至火烧雅典,但最终希腊军队用10万人打败附近30万人获得了胜利,后来是因为爆发了瘟疫,被斯巴达人打败,以后所谓的希腊已经是亚历山大王国了。

希腊人拥有极其高度的文明,只是希腊人把人力物力空耗在毫无结果的争论上。当然,导致帝国覆灭极大的原因是那场瘟疫。文明的兴衰都是不可避免的,除非能少一点杀戮和战争,一个国家有难,就会有许多国家来帮忙。现在就差不多是这样,但美国人无理取闹四处

打仗,这是不对的,不仅伤害了其它国家,劳命伤财,还影响世界经济,结果只会像古罗马一样,更要制止恐怖分子四处杀人。有一些地方还要像古希腊学习,古希腊贫富平等,我们无法做到;我们一味追求“大”和“多”,但希腊人提倡“小”与“中庸”。人类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不管人类文明怎样兴衰,它都在进步,我也要像文明那样不断进步。

篇三:《读人类的故事有感》

读《人类的故事》有感

读了庞龙写的《人类的故事》,有些许感触。由于身为中国人,所以格外关注书中有关对中国的评述,它会让我们更真实的看清自己。略感遗憾的是,书中叙述中国的篇幅较少,不过在这有限的文字中,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人类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书中这样描述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对宗教向来没有太大热情。他们像许多原始人一样相信鬼怪神灵。但他们没有先知,也不承认“天启真理”的存在。老子以类似金律的思想教导人们。可在不到3个世纪后,无知的大众却将他塑造成一位异常可怖的上帝,将他充满智慧的思想掩盖在迷信的垃圾堆下,使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变成了一长串忧虑、害怕与恐怖的事物。”

对于“中国人对宗教向来没有太大热情”,我的看法与作者不同。现如今,中国本土有道教等,传入的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这些宗教的信仰人数正在逐渐增加;另外,当今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学,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正以另一种“宗教”的形式卷土重来。

就我个人看法,中国人对鬼怪神灵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其节点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确实对鬼怪神灵深信不疑,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源于对无法弄清楚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二是对逝去死者的敬畏,三是对“因果循环”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科技教育的逐渐普及,人类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人们逐渐对自然现象有了合理的认识,不再相信是鬼怪神灵所为,但对逝去死者的敬畏和对“因果循环”的认同,让人们并没有因此忘记鬼怪神灵。况且鬼怪神灵一直存在于中国的道教和佛教传说中,某种程度来讲,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子成了太上老君。但中国人并未因此失去了生活,相反,它成了中国人是非观、道德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书中还提到,“孔子教导学生孝顺父母的美德。不久,他们对追思死去的父母们的兴趣,便开始超过了他们对于儿孙幸福的关注。他们故意背对未来,却极力对过去的无尽黑暗投以深深的注视。这样,祖先崇拜开始成为一种正当的宗教仪式。…”

这段话让我思考良久,虽然难以接受,但必须承认。曾几何时,我们一直以五千年灿烂文明自居,却在发展的过程中破坏了环境、古迹、文化遗产,牺牲了后代的未来;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却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性,把“聪明”用在“投机取巧”上;在亲人逝去的时候大操大办,却在他们健在的时候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怀…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孝,那就是在发展过程中立足未来,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切忌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对于亲人的孝,那么只要记住,我们今天是儿子和女儿,未来也是父亲和母亲,就会知道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值得安慰的是,我已经看到中国的变化正在悄悄来临,我确信中国会越来越好,并必将在人类的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

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 二零一三年七月三日

篇四:《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

让人时而悲伤,时而欢笑,激动、喜悦、难过、神伤,一心都沉浸在那片遥远又熟悉的黄土地。<平凡的世界>,一本那样平凡而真实的书,只是讲那黄土高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双水村的小寨,没有惊天动地的撕杀,只是在默默的诉说里倾诉着融融的亲情,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只是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里娓娓诉说着平凡的世界里平凡人们平凡而又特殊的人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的海誓山盟,只是把爱的种种用那峡北风情徐徐道来,可是却能让我们热血沸腾。<平凡的世界>里全是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情节,双水村、垭子口,黄源县,整个故事是以少平的出场而展开的,伴随着饥饿与贫穷,为了馒头,为了学费,甚至为了尊严,为了生存下去。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他们的贫穷不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所能理解的,我们无法想象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少平一家,为了修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新窑,为了给让少平和兰香有学上,为了给少安找到媳妇,为了给老人治病,面对着那一片片田地时内心的汹涌与期待,粮食的收成,决定了一家人所有的幸福,粮食的事,却是天说了算,而他们早已习惯了天不肯多给的同情。不停地等,不停地盼,一次次的充满希望看着一望无际的田地,不断的毫无保留的付出,只为了能离贫穷,远一点点。

其中穿插了各种交错复杂的爱情故事:少平与红梅的懵懂,与晓霞的爱情悲剧,少安与润叶类似兄妹的爱恋,润叶对向前的责任,金波对蒙古姑娘的罗曼蒂克……这些爱情背后的悲伤与无奈,让人感觉好沉重。

为什么爱,要被赋予那么多的责任和意义呢。但他们又是幸运的,不放手润叶,少安又怎能收获到淳朴的农村爱情呢;不放手过去,田润叶的曲折爱情也不会以美满的婚姻结束;金波的草原恋歌爱情,虽以遗憾结束但他最后还是了结心愿;田润生一生默默无闻,却为了爱不怕家人的反对,不怕周围人的眼光,最终获得了一份超凡脱俗的爱情;少平与晓霞最后虽生死两隔,但爱永远在,他们在一起时的那份超越物质世俗心心相印的烂漫爱情永远活在少平心中。

最让我感动的是润叶和李向前的感人肺腑的爱情经历:阴差阳错润叶和她不爱的李向前完了婚,婚后关系不和,两地分居,但当李向前因得不到润叶的爱而酗酒出车祸锯掉腿时,润叶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她毅然负起了妻子的责任,去医院侍奉他,照顾他,他们的爱情从这开始开花结果了。这是一种什么爱情?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烂漫的故事,但这却是一种伟大高尚的爱情,是归于平凡却踏实的爱情,李向前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他终于得到了真爱,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和钦佩呢?

小说着墨最重的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我们可以看见少平上高中读书的劲头,回家种田的精力,建窑烧砖的拼命,以及后来到外面去挖煤,再到矿山的从不放弃,但他从没叫过一句苦,从没喊过一声累,他不是超人,瘦弱的肩膀也有压垮的时候,也想放弃退缩之后一了百了,是什么支撑着他不断向前永不退缩,坚持奋斗下去。从这个意义上,少平的世界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有自己内心的力量支撑自己闯过一切磨难。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怎样的一种认识啊,他接受过文化,但由于出身农家,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因此并没有充分的条件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他顾不得感叹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啊,同时在艰难的日子里不愿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尽管生活逼迫他走了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但这却是很不平凡的,也给他带来了许多对生活新鲜的看法和理解。也正因如此,他收获了田晓霞的钦佩和烂漫爱情。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在刚来到煤矿时那些县社领导的子弟们个个极力炫耀自己的家当,而孙少平却只有一个破黄提包,可半年后,为了解决最起码的吃饭问题,他们以很便宜的价钱向孙少平出售了当初他们所炫耀的东西。

此时,他们放下了父母的官职所赋予他们优越架势,甚至带着一种惶愧的自卑,把孙少平看成了本宿舍的“权威”。真的叫人难以置信,半年前初到煤矿,他和那些人的差别是那么大。如今,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是的,这一切正是孙少平用劳动“掠夺”过来的,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的人。可他又不是平凡的,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呢。

第三次读<平凡的世界>,不由感慨——这就是生活!

人与人之间命运从不相同!孙少安兄弟与田润叶兄妹自出生起,就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运行轨迹,但<平凡世界>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平,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没有用永恒的痛苦,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就拿少安来说吧,出生于贫穷的家庭,应该是苦的;奋斗的过程,苦中有甜;最后少安富裕了,按说幸福的日子来了,可是同甘共苦的妻子却病倒了……什么样的生活你都要接受!正如苏轼所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啊!

爱情是现实的。少安为什么没有选择田润叶?不是不喜欢,而是少安很现实,他在“爱情与面包”两者间,选择面包,于是和善良朴实能干的秀莲结合,生活虽然不浪漫,但踏实,温暖;少安与田晓霞的爱情浪漫,但不现实,所以,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性的结局。

作为自然人,晓霞和少平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追求,共同的性格特征;而作为社会的人,一个是领导的女儿,一个是山沟沟里农民的儿子;一个是省上的大记者,一个是掏煤的工人。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注定了他们走不到一起,就算能够在一起,无论对于孙少平还是田晓霞来说,婚姻将会是涂抹了蜜汁的黄连。所以,田晓霞牺牲了,少安与王嫂结合一起,这就是生活,爱情就是得现实地生活!

读<平凡的世界>,让我读出生活的千姿百态,万般滋味。但最重要一点,读<平凡的世界>让我懂得珍惜:每当我骑车去学校的路上,呼吸着带着海水腥味的空气,眺望着远方的天空,海似乎有了生命,天上飞鸟似乎能够与我交流。什么是幸福,我想这就是一种吧——平凡充实的幸福。

篇五:《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文/吴凤官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使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家,中国文化史学者。现任上海戏剧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文化苦旅>是一部很好的书,是值得细细品味和体悟的书,这本书先后获上海市文协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看了这部书我想谈以下几点体会。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一、<文化苦旅>是一部散文集,作者主要是从描写文化景点入手,他从祖国的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一直到大西南四川,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到境外南洋??新加坡一路上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江南小镇>、<家住龙华>、<华语情结>、等37个文化景点,共记载文章37篇。每篇文章文辞雍容典雅,在每一个景点故事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着浓浓的抒情意味,二、看了这部书后犹如伴随着作者的足迹再次游览一遍祖国大江南北文化景点,领略了一个个令人称奇的名胜古迹,还有那一个个饱含沧桑历史背后的那一份无奈、失落、彷徨、感动甚至于骄傲。这部书可以说带领我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制高点上,认识了那浮华尘世中的起伏盛衰,也是对拥有着太多苦难的中华民族更多了一份热爱与敬畏。

三、这部书何谓<文化苦旅>,我感到可以从许多方面去解读,但由于水平有限只能从最浮浅的角度去理解我感到有二个含义。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一是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时空去理解。在这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中国文化历史本身就有太多苦难,所经历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在很多章节里都可以看得到。譬如敦煌的<道士塔>中的文物被王道士当废品一样卖给洋人,当时的衙门官僚们也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文物被洋人运往国外。在这篇文章里这样描写着:?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再譬如莫高窟的壁画遭到无知道士的毁坏时这样写着?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仅这两个例子就说明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物的遭遇表现出一种无奈,惊叹,震撼,惋惜的心情。我感到作者看得多对历史的感悟也比较多,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他写到:?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这就是文人一种感悟)。所以作者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最有感悟的一句话这样描写的:?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这是作者写完<文化苦旅>后对文化沧桑感提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思想感受。我感到作者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感的气息,这种伤感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读了这部书也使我联想到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有些历史文物能够保存到今天确实不容易,经历了太多的沧海桑田。举例说:如果大家有去台湾旅游能够看到台湾的?故宫博物馆?,里面展出的历史文物都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退到台湾时从北京?故宫博物馆?中挑出3790箱历史宝物运到台湾,这也是战争带来的浩劫。好在这些文物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的手里,只不过暂时与大陆分隔开来。但也使我联想到如果当时战争有现代这样的先进导弹武器很可能这些宝物弄不好就葬身海底。要是那样的话,那真是文物的一场灾难。还有联想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多少历史文物在人为的浩劫中毁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如作者前面说过那样:?中国文化历史本身就有太多苦难,所经历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

第二种含义就是作者本身写<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涩的经历。作者在后记中记载:<文化苦旅>一开始兆头不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版社都寄来过出版约请,但不知怎么一来,我竟然被一位专程远道而来的组稿编辑特别谦恭忠厚的口气所感动,把文稿交给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结果是,半年后来信说部分稿件在?审阅?过程中被丢失要我补写,补写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后他们又发现我的文章并不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并把这个消息兴高采烈地写信告诉我。当时我远在国外讲学,幸亏单位的同事急忙去电话强令他们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退回。但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又幸亏知识出版社同行都有心救活它,最后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才使这本书死里逃生。一本书的出版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这也是<文化苦旅>的又一种含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8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