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园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寻找家园读后感 寻找家园

以石头为知己。“天下蚩蚩,鸟惊雷骇”,世俗更为浇薄,人心更为险恶,到处是弄人,到处被人弄。他在接受上级的研究专题进行敦煌学研究之时,一个人于古墓里临摹,他感觉自己被活埋了,周围的古人都是活的,唯有他是死的。为了逃避孤独寂静,他翻出了夹边沟没被搜出的碎纸片的记录,并继续写起来,明知道是在玩火儿也顾不得了……他言道自己只是为了自己还活着。
艰难的无声的抗争,只为了灵魂清醒,不想把元神祭出去。仅仅四年好光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牛棚生涯也随之开始了。此时他已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生活在路上,也在自己心内……他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牛棚的日子里,他们被勒令为伟人像喷漆,被监工用喷枪头淋得满头满脸一层洗不掉的小白点儿,这时候的高尔泰用上衣包着头,从小孔隙看这些海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弯腰低头努力劳作的样子,像看西洋景儿。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到荒凉无边。人不能自保,只有将心藏在暗角里,看一切“颠玄玄于道流”,无辜的是眼睛,抹黑的是心灵。人世间命运的畸零随处可见,王侯将相草芥小民,当风行水上,同为一景。
“五七农潮进山开荒,抓捕黄羊有了狩猎经验之后,他说道:“通过抓捕黄羊,心也越冷越硬,原来变了野兽之后,生活会好起来…..”食草的毙命,食肉的内心没有怀刑之惧,居然能行得通,生活好起来……多么意味深长的五个字,你没有看到心灵深处燃透的灰烬,只觉着鼻子很酸,为了高尔泰,为了自己无数次扮演的食草动物无辜见怜......高尔泰是用泥污的肢体,带着创伤的灵魂,爬出那黑暗的隧道,因而他后来偷渡出国,更深的感喟“奴隶没有祖国,我早已无分天涯”。幸好他有赖以生存的绘画天赋,养家糊口,“与胡僧话落花”,桑榆晚景还堪安慰。
《寻找家园》是时代的缩影,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也许高尔泰是顽固的石头,傲骨嶙峋,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遭遇更为深刻。读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觉蓝火在沙漠上流动,无序的噩梦和看不见的鬼手随时伺机而动。人性的卑劣处处可循,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进一个黑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声音更为凄烈,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用一生去寻找。
政权的不稳固,才是国家罹难的根源。人人畏政猛于虎,想不卑微都难。高尔泰张贤亮们,是木秀于林的一大批良材,被时局扼杀,有的宁可枯萎有的宁可做庄子笔下的大而无用之才。人生的意义于他们就如同水中的鱼,冷暖自知了。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高压下的失意,年华的蹉跎,生了老茧的心灵,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从人文情怀去观察,我们国家总是被政治“雨打风吹去”,多灾多难病体缠绵,还遑论什么人文价值,民族精神。我很喜欢作者论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一段文字,魏窟的飞扬流动,唐窟的恢弘华严,宋窟的清旷萧散….越往后,人物形象越猥琐,气象也不庄严,这令人产生一种消亡感,不止是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的信仰、人心……
忽然滚过心头一句很矫情的诗“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


【第五篇】:寻找家园读后感

这是我读过的第六本右派分子写的回忆录。
本书作者高尔泰,著名美学家、画家。1957年因发表《论美》,被打成右派,从此20多年,家破人亡,九死一生。但是他从没有停止对专制统治的抗争,直到1992年流亡海外。
感谢互联网让我读到这么深沉的文字。可以说,这是我读过的右派分子们写的最好的文章(另一个人是朱正,其次是邵燕祥)。这本书其实不是严格的回忆录,作者本人也同意把他算作散文。但是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是“非虚构散文”。它们建立在一个人、一个时代土厚水深的生活基础之上,又继承了汉语文学最美的形式,因此称为当代汉语文学的顶峰当不为过。有人就把它的地位与《红楼梦》相提并论,虽然它的内容和写作手段与红楼完全不同。
我是从《读书》杂志知道高尔泰的名字的。还是在十多年前,大概看了他两篇文章,不甚了了。想不到他的一生竟蕴藏了那么多故事,一写就30多万字。从少年在抗战风火中的求学,到老来在海外卖画为生。一个真实的人的一生跃然纸上,一个被人遗忘的时代重新出现在读者眼前。
某网站一位介绍本书的网友(网名lastdevil)说,他把本书作为孩子暑假读物中的一本。但是,因为大陆花城出版社的版本删改较多,他不愿意让孩子“一开始就读这种被阉割了的文字,难免反倒觉得高先生文理不清,只怕从此倒了胃口,更恐有污于高先生清名。”,因此他费劲从网上搜集补充了一些文章,作成了一部较完整的电子书。我就是看的这本。谢谢他。然而当我看了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忍不住又找到那个帖子,回帖说:“我感觉,这种书,给孩子看未免太沉重。青少年还是多给他们看光明的东西。过早地看到黑暗,容易产生晦暗的心理。”是啊,我不忍心让孩子们看到这一切。我自己就不看《南京大屠杀》之类的电影。我曾经说过,灾难不是艺术。然而这是历史。但愿这历史只留给老人来感叹。
我无法把读后感写得更详细。因为,其中的每一篇。每一段都让我感慨不已,甚至热泪纵横。而且,看了书中收录的几篇评介文章,我也没有更多的话啰唆。所以,只记下一笔,以誌不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9487.html

    上一篇:学习也很快乐

    下一篇:阳光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