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狗烹造句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篇一:《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

----<<两宋风云>>读后感

我有幸读完了袁腾飞先生的《两宋风云》,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个词——兔死狗烹。

《两宋风云》主要写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以及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宗被金军掳走,北宋灭亡;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从金人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手中接过政权,建立了南宋-----即高宗皇帝。

金军得知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刚刚灭亡的宋朝又要死灰复燃,十分恼火,想把南宋消灭在萌芽状态,于是再一次大举南下进犯中原。高宗赵构看到金军南下不但没有调动兵马积极反击,反而一味南逃,最后竟被金军追的逃往海上,导致整个中原全部沦陷于金人之手。在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的时候,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带领自己的军队血战沙场,不断收复失地,用多少将士的生命和鲜血才换来了南宋的半壁江山,这才使高宗皇帝在杭州坐稳了“江山”,当起了“太平盛世”的皇帝。当时的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就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此时的岳飞正在浴血奋战,想一鼓作气,收复汴梁,迎回二圣。请求朝廷再发援兵,收复故土指日可待。岳飞流传后世的《满江红》就是在此时写成的。高宗皇帝心存私念,怕岳飞真的迎回二圣,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只想与金兵议和,坐稳自己的半壁江山;于是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岳飞秣马厉兵十多年,这一撤兵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试想岳飞心中是何等的悲愤,可是圣命难违,岳飞只有撤兵。

岳飞回朝,高宗以为议和之后就坐稳了半壁江山,再也用不着岳飞;又担心岳飞功高盖主,在剥夺了岳飞的兵权之后,仍不放心,就决定彻底的解除隐患,于是与秦桧合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这不是典型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吗?

可是,高宗皇帝万万没有想到,金兵再次南下攻宋。高宗皇帝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国大军,满朝文武竟无将可点。我想此时的高宗一定又想起了岳飞,一定悔不当初-------后来金国的内乱使南宋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兔死狗烹”的现象,在历来的朝代比比皆是,如汉刘邦杀韩信、越王勾践杀文种、明朱元璋杀徐达等,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还是好的。这种现象令人伤心,令人寒心,令人愤慨!

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相信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不再发生!

篇二:《恶衣粝食,兔死狗烹-藏头诗》

恶衣粝食,兔死狗烹

恶少皆称电不如, 衣冠俨处拜冰壶。 粝食粗衣随分过, 食余肉兮饮余血。 兔苑词才去不还, 死酬知己道终全。 狗儿吹笛胆娘歌, 烹羊宰牛且为乐。

篇三:《兔死狗烹悲韩信》

兔死狗烹悲韩信

汪荣祖

●桐城派大师方苞在《望溪集》里有文说,刘邦、项羽谁兴谁亡,实取决于韩信。这也是太史公书所记,齐国说客蒯通向韩信分析过的情势:「天下权在韩信」,也就是说,韩信的实力像秤锤一样,放在刘、项任何一边都会使另一边失衡。蒯通因而建议韩信维持刘、项之间的平衡,以便「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不仅与刘、项分庭抗礼,而且唯此才能保全身家性命,因为此时的韩信已经「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若依附任何一方,都难以受到信任,除非以天下相让,又如何来奖赏那天大的功劳呢?

然而韩信以为刘邦待他很好,不忍心背叛,又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应可保住齐王的封爵,享受富贵;孰知项羽一破,刘邦就袭夺了齐王的军队,将韩信送往下邳当楚王,然不久就有人密告楚王要谋反。韩信虽杀了投靠他的项羽亡将钟离眛,并亲自献给刘邦,仍被当了皇帝的刘邦捆绑带回,至此才觉悟政治无信义可言,才想到法家的名言:「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被缚回朝后,降为毫无实权的淮阴侯,自然心生怨怼,称病不朝。将军樊哙虽极尊礼,仍羞与为伍,东观《汉纪》有云,「淮阴侯拊胸而叹曰,信乎!信乎!碌碌乃与哙等为伍乎?」其心境已呼之欲出矣。二千年后,钱牧斋过淮上,有诗感其事曰:

鸟尽弓藏事茫然,英雄终不受人怜;

生平跨下能蒲伏,只是羞随哙等肩!

韩信之死

韩信帮刘邦打下天下,落到这个下场,心中当然怨忿不服,遂乘陈豨出任钜鹿守时,与豨密谋造反。公元前一九七年,陈豨果然起兵,汉帝刘邦亲征,韩信密谋袭击吕后与太子,不幸为人告发。吕后得到萧何相国的帮助,诈称陈豨已死,骗韩信来贺时,命武士把韩信抓住,立即斩之于长乐宫的钟室里,并夷其三族。太史公描述高祖闻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真是传神之笔。韩信于斩前才悔恨不用蒯通之计,已经太晚太晚了。宋代张耒的诗句说得好:「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道出当年萧何月夜追韩信,并说动刘邦登坛拜为大将,而今则设计诱杀韩信于钟室,真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不胜感慨之至。韩信初无造反之意,若及时造反,极有可能成功。然而被贬之后,因郁气难消,始铤而走险,难怪司马迁感叹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钱大昕也感慨说:「生惭哙等伍,那至结陈豨」,既然羞与樊哙等人为伍,却要与陈豨勾结谋反,则又何故?我则曰当老天给他机会,他不掌握;机会既失,却要一试,反受其咎,不亦冤乎蚓千载以后,元朝的傅若金访淮阴侯庙,曾写下极为沉痛的一首长律:

淮阴千古英雄恨,楚树荒荒夕照残;

水夹废城春草合,云昏遗庙野花寒;

免死狗烹造句

封齐安用真王印?兴汉空余大将坛;

高帝旌旗俱寂寞,断碑零落后人看。

●韩信惨死,并非才能不如刘邦;其军事才能更是刘望尘莫及。韩信谓刘邦能将兵十万,而他自己则多多益善,足见他在皇帝面前说话仍然自负如此。然而刘邦反问,多多益善何以为我所擒?韩信以陛下善于将将作答。其实,能将将先要能将兵,显然是不得已而言之;真确的答案应该是:玩真刀真枪的军事,刘远不如韩;搞阴谋诡计的政治,则韩远不如刘。韩信具有一些真诚高贵的品质,遂为奸诈的政治家所乘,落得一生好象就是为刘邦做走狗似的,注定是兔死狗烹的,令后人胡布不胜唏嘘:

恢宏汉业孤坟在,覆载齐王尺土功;

回首五陵斜日远,行云万点乱秋空。

韩信少年时受到胯下之辱,大家以为他是懦夫,但事实证明他实不愿与淮阴少年争胜负,而要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争雄,即王荆公咏韩信诗句所说:「但以怯名终得羽。」更难能可贵的是,韩信当了楚王回乡,报答昔日有恩于他的漂母与亭长,做到有恩报恩,但却不计较当年侮辱他的少年,而且还给他官做,反而以德报怨。他并非有仇不报,而是此仇不值得报,正见其胸怀。他又曾下令不杀敌方有谋略的广武君李左车,并且让其坐尊贵的东向位,自己坐西向位,以师相事,引起宋代王安石的赞叹:「将军北面师降虏,此事人间久寂寥!」于此又可见其胸怀。遗憾的是,他为了自保逼死了钟离眛,引得「君非长者」的骂名;虽如此,仍不免为更非长者的汉高祖所擒杀。

刘邦多疑

汉高祖刘邦多疑,宁我负人,人勿负我,当然容不得才大气傲的韩信。南宋诗人华子西读汉史,做了一首很俏皮而又颇具深意的七言绝句:免死狗烹造句

汉将假帝为真帝,齐乞真王作假王;

大抵纪韩皆是信,不知谁短又谁长?免死狗烹造句

在灭项羽、兴刘汉的大业中,纪信与韩信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荥阳之围,纪信自愿冒充刘邦出降,让刘邦得以逃脱,而纪信自己则被项羽活活烧死,结果假帝舍身救了真帝。当韩信攻下齐国,想当齐王,却以「假王」(代理王位)为请,刘邦此时为了合力攻破项羽,仍须利用韩信,直接授与真王,一直等到天下既定,才设计去其真王。韩信的王位与夺由人,真王其名,假王其实耳。一个假帝与一个假王都名叫信,假帝为君而死,可称忠信;假王成真王,遂为君所用,

可称信义。

兔死狗烹悲韩信

●两「信」皆以信事君,就君而言,纪信所为自然高于韩信,然而诗人竟谓不知谁短谁长,正要说明纪信为君诈降死在敌人手里,君未必萦怀,而韩信为君戎马一生争夺天下,只为乞齐王一事耿耿于怀,终被置于死地,都是因君而死。虽以两信互作比较,实暗喻汉高祖眼中无信,有惭于两信。纪信没没无闻,而韩信虽以叛逆终,然历代颇多同情的声音,如大唐诗人罗隐有〈书淮阴侯传〉一首曰:

寒灯挑尽见遗尘,

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

灭秦谋项是何人?

罗隐感情丰富,洞察机微,擅长作咏史诗。此篇不复述史事,而以寒夜勤读起笔,道出被韩信的史事所吸引,看出「遗尘」的真相,低回不已。他甚佩服韩信的才智与功业,哀悼其惨死,故试以花椒浸酒祭奠古人,以示尊崇;正因其诚,若见古人的神灵,如诉衷曲。诗人读史的情景与心态遂流露于字里行间,仿佛听到不平之鸣。他似乎要亡灵不要责怪汉高祖有始无终,实欲曲达因功高而被逼惨死之可恨。何以知之?有本领灭亡嬴秦与项羽的人,岂不就是韩信吗?而他助刘汉建立如此丰功伟绩,竟遭杀戮,岂不可恨?汉高祖知韩信有取而代之的能耐,故非借故杀之,难以自安,亦可恨也。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有平城之败,受困于匈奴。史家钱晓征有句曰:「钟室谋何极,平城计已穷;暮年思猛士,太息掷良弓。」刘邦的〈大风歌〉不云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猛士不是没有,而是像韩信这样一位「猛士」被谋杀于钟室,平城之围岂不是有点自食寡恩的后果?不免会想到已死的猛士,也许会悔恨毁弃了能够射雕的良弓。免死狗烹造句

白居易的史识

法家认为一个伟大的独裁者要能「御众智」,但这多半是独裁者的理想,很难做到,尤其是出众的才智之士,更令独裁者感到威胁,非除之不快。所以出众的才智之士要么学项羽、刘邦干脆取而代之,不然则应学范蠡、张良功成身退,隐姓埋名。白居易咏史,目光如炬,发现一旦进入政治圈,浮沉名利权势,恋栈难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而能毅然退出者方可逍遥于罗网之外,安乐以终,始知一个人的祸福根本是自己找的。白诗云:

秦磨利刀斩李斯,

齐烧沸鼎烹郦其;

可怜黄绮入商洛,免死狗烹造句

闲卧白云歌紫芝。

彼为俎醢机上尽,

此作鸾凤天外飞;

去者逍遥来者死,

乃知祸福非天为。

白居易写这首诗后,又是千余载,不知有多少「来者」络绎于道,不要做天外鸾凤,宁作刀下肉酱。韩信就是不能像张良一样逍遥而去,因而招祸,钱大昕不禁要问他:「试问真王贵,何如守钓矶。」不过,一个热中者是难以守钓矶的。

(作者为美国维吉尼亚州立〔柏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汪荣祖)

篇四:《千钧一发造句》

1、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月光中出现了一个黑影,接着是一阵细小的吼叫,大灰狼你死定了!

2、蚂蚁凶猛地向我扑过来,准备把我抓住,我拔腿就跑,跑了一会,我累了,我真是后悔平时没好好锻炼,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我发现自己又变回了正常的大小,那只蚂蚁正在我旁边不知所措我把这只

3、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姐姐发现了,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跑过来夺走我手中的苹果。

4、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5、有他们的印象中,过去三年,德国曾尽可能地多次抵制援救措施,而却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做出了妥协。

6、我走进城堡看见一个没有四肢的乌龟和一匹汗血宝马赛跑,千钧一发的时候乌龟得冠了。千钧一发造句

7、某种程度上,即使“千钧一发”的作者也会认可的是,文森特置自身基因缺陷于不顾,坚持抗拒宿命并最终完成离开地球的愿望。

8、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曾会懂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把眼泪装在心上,会开出勇敢的花,可以在疲惫的时光,闭上眼睛闻到一阵芬芳。

9、他们不得不维持千钧一发的经济平衡。

10、梅根被带到罗德农场,情况已经是千钧一发了。()

11、因为这样的灾难不大可能发生,所以未雨绸缪的好处很难估计,除非它是在千钧一发之际戏剧性地挽回了局面。

12、不一会儿我和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我立刻拾起一根竹棍,做出了个准备打狗的姿势。千钧一发造句

13、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时,妈妈跑了过来,伸出手来抓住了我,并把我拉了上来。这时,我已吓得魂不附体了。

14、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想起了跆拳道中的上胳挡,我的手习惯性地遮住了脸。

15、飞行员们会学习到,当他们面临千钧一发的时刻时,他们不该逃避他们的恐惧,而该迎向它。

16、如果你想要把长处隐藏在某个角落,到千钧一发的时刻来一个一鸣惊人——当然我不排除有这种可能,那毕竟是少数。

17、在突尼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军队支持了街上的反抗者;军队拒绝向游行示威者开火。

18、继上一法案于2009年9月到期之后,这的确是第一项获得通过的长期法案,而国会也的确在千钧一发之际通过了该项法案:交通法案曾被几度延期,而最后一次延期也将于翌日到期。

19、可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这一个个伟大国家栋梁们所乘坐的预警机,撞在了这没有居民居住的而最为高大的山崖上。

20、唉,现在已不再是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分,但日本依然在慢慢的转变。

21、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一位在楼下经过的女士伸手接住了掉下的孩子。

22、原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了!其中有两位母女俩也没逃过去,这时有一块大石头眼看就要砸中她们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母亲把她的女儿推到了一边,自己却被石头砸中了。

23、它来自一个遥远的国度,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封电报把我从雪夜昏睡和狼爪的危险中拯救出来。

24、说来也巧,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野猪被树枝卡住了,召盘趁机将野猪打死。

25、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爸爸一个箭步跨过来,把我推在一边,自己却被那几块石头刺伤了脸。

26、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所有来的我班同学都来拍照;就这样朱建美和老师的独照变成了一张半家福了因为就来了一半人。

27、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我参加了海淀某个航班。

28、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老班开会回来了。

29、一不小心被一块石头勾倒,结果他跟一个皮球似地一骨碌滚到了草丛里,眼看就要撞到了大树了,千钧一发之际丁丁来了个急刹车。

30、会议纪要称,这是个“千钧一发”的时刻。

31、上面描述的正是科幻电影“千钧一发”中的开始场景,在未来每个人的一生将由他们自己的基因决定。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9513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