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篇一:《赛德克巴莱读后感》

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

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

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

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

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赛德克巴莱读后感

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赛德克巴莱读后感

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赛德克*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赛德克巴莱读后感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尽管崇奉着同样的神灵,部落之间却时常因为生存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不可调和的世仇。

然而“文明的入侵”,却让他们异常空前

地团结起来。猎猎的太阳旗下,是残酷压迫的升级和传统文明的消失,血性的赛德克人不甘沉沦,他们发誓要做一个骄傲的赛德克*巴莱(真正的赛德克),去获得通行彩虹桥的尊

严!于是男人们杀敌,女人们自缢,孩子们过早地参与杀戮,受过“教育”的族人选择自杀以结束内心挣扎……那场以少对多,以弱抗强的绝望抗争,结局毫无悬念,却是赛德克人最后的自我救赎。

弱势文明怎么样和强势文明相处,从来不

是问题,只是个选择 。 一种是认命,然后逐渐被同化消失在历史里;种族的血脉或许能留

下,但失去文化和灵魂民族部落实际上只是个血统上的概念而已 。

另一种就是像这种面临不可避免的消亡来一次回光返照的爆发在历史上留下最后的闪

光,其实片子里莫那鲁道基就是看穿了这点,要么死绝,要么失去一切只剩下血脉名存实亡 。

我不明白为什么两个部落,或者说那些部

落总是处于彼此厮杀和防御中。这种不息的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究竟只是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所说——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还是,其实,会有男人的猎场,先祖的血祭,彩虹桥这样更浮于云端却深藏内心的意念和意志的说法呢?

如果我问,为什么那些部落不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怎么样划分领地,怎么样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公平配置,我估计自己都会抽自己两耳巴子——为什么?难道你觉得会有完全的公平吗?云雾缭绕的台湾黑暗心脏地带不会有两座完全相同是山头,即使完全相同,得到它们的不同的两个部落,由于自身的不同,也不会认为这个结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公平的。

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公平。况且,在共有地的悲剧中,我们也看到,每个人其实都是利己的,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不会考虑他人的收益,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大家的收益都有受损,或者干脆集体收益为零甚至为负。 但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所谓落后的祖先,他们比我们更懂得知足,更懂得节

制,更懂得敬畏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而我们现在环顾四周,我们的周围没有自然,有“人”然。树不是树,花也早已非花。

我觉得这个片子也不是在说所有文明之间都平等,当然更不是在说赛德克文明比日本文明更高贵更美好。当然,一个人要讲另一些人的故事,总得对他们放上一点“同情”。这个“同情”并不是说无条件认同他们的所有想

法,而是尽可能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看待这个世界。然后告诉大家,哦,原来他们那里是那样的一套规则。你了解了这些规则之后,认同也好,不认同也好,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这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我们因此获得了一些能够理解那种痛苦的能力。

当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全部条件瞬间被抽

篇二:《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

世上男人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土地;二是女人。土地可以让男人生存下去,女人可以让男人延续后代。在后殖民的文化环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倾斜。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50年的统治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花冈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

最让我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英雄”巴万,一个十几

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他说,“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就是这么“正当”的理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岛的参战,也是缘起于家人在“雾社事件”中惨遭赛德克人的屠杀而爆发的怨恨,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日本人更像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即便是带有种族主义的军警也并非多么的十恶不赦,反而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甚至在影片的最后,取胜后的日本将军也会说,在慷慨赴死的赛德克人身上看到了在日本失传已久的武士精神。 从侧面的角度看,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对侵略者的反抗;从民族信仰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因为信仰而抛洒的坚贞热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野蛮与所谓文明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不可预知的力量。不管是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到了怎样的东西。那群赛德克人都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你眼里他们或许野蛮暴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快乐。

从影片中得到的感触是,“若明知前方是绝路你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往前吗?”赛德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们却是犹疑的。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太懂得趋利避害,太懂得活着得要学会忍受,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他们比起活着更在乎的是信仰,更在乎的是传承

而不仅仅是繁衍。当赛德克的女人为了不拖累男人战斗而选择集体上吊自杀的时候。那样的勇敢,那样笃定的信念,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心。记得莫那的儿子对自己的妹妹说“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艰难,你们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续赛德克的血脉”。

“比起无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这是影片后半部分带给我的强烈感受。赛德克人分为很多的部落,当绝大部分的部族都联合起来抵抗日军的时候,却有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仇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族人。赛德克人在河里相互厮杀的那一幕,让人抑制不住的心痛和焦急。而他们的愚昧来自没有文明的教育,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外敌来袭时最重要的是一致对外,内部的矛盾在灭族的威胁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最后,我认为所谓文明并不是指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毕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而生并且他们快乐。文明要带给他们的是思维上的改变和前进,让他们知道在面对问题时这样做或许比那样做的结果更好。然而却总是有人想要用绝对文明的方式铲除异己连根拔起。野蛮和文明间的矛盾,产生于“绝对”。相信若是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定会得到很多的触动。我想或许你不要用战争片的绝对要求去看待它,会喜爱它多一点。谢谢!

欧阳学仕

2012年8月28日

篇三:《赛德克巴莱 观后感》

野蛮与文明的碰撞

上集《太阳旗》讲述第一次雾社事件,头目莫那鲁道和遭受奴化的赛德克族人,经过几十年的隐忍和被奴役,终于打响了反击的枪声,整个气氛热血昂扬。下集《彩虹桥》讲述第二次雾社事件,日军大举反扑,赛德克族被绞杀,他们用日本人血祭祖先之后自己踏上了彩虹桥与祖先和亲人相聚,悲壮催人泪下。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特别震撼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是这些番人在雾社起义中,不分士兵平民的残忍杀戮,连日本的女人和孩子都不放过;其二是当番人决定打一场持久战时,女人们集体上吊自杀,为了给战士多留一些粮食。

不喜欢这个片子的同学,应该不喜欢的是,电影对于日本的亲和,对于台湾土著的野蛮残酷的描写。

其实,我相反,我没有对这个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有着强烈的感情,我并不觉得给孕妇看病,在雾社修学校,铁路,邮局的日本人可爱,也不认为导演这样拍就可以掩饰日本对华的残酷暴行。日本人需要铁路运走台湾山区的富饶矿产,需要学校教育来弱化中国人或者台湾当地人的抗日情节,他们需要邮局为他们传递电报和战情。尽管这些文明是他们带来的,但是,他们带来这些文明的初衷绝对不是帮助台湾人变得发明起来。

莫那鲁道说,“日本人带我们去看他们的飞机,大炮,机关枪,轮船,他们就只带我们去看这些。”

是的,日本人带莫那鲁道这些土著去参观的不是文明,而是要他们知道他们拥有摧毁的力量。 再说,雾社12个血盟的赛德克族人们,茹毛饮血。猎头,野蛮,杀人如草芥,对于生命自身都是残酷的,他们的抗日行为,也并不是出于爱国爱民族,而仅仅是你们侵入了我的猎场,你们侵入了我的领地,像动物一样,像老虎一样的保护自己的领土和族人。

我并不觉得文明一定比野蛮要更好或者要更先进,文明很多时候很虚伪,当文明被逼急到一定程度,它会比野蛮更加野蛮和残忍。但文明毕竟是有自己一层薄纱披在身上的,当你直视那种赤裸裸的野性和残忍时,总会有一种被灼伤的感觉。

莫那鲁道们的抗日行动也并不见得高尚,尽管悲壮,但也不值得人们去学习。赛德克巴莱读后感

这里面还有两个很纠结的人物,他们各自拥有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赛德克族对日本人进行屠村,妇女小孩都不放过,这是一种恶,但这是对日本人的侵略和压迫的奋起反抗,这可比当时众多汉人都有骨气,这是一种义,甚至日本人都对他们肃然起敬。日本人的侵略和压迫是一种恶,但是他们对于赛德克的妇幼是采取接纳收容的,这是一种善,而赛德克人可以忍心亲手将自己的妻儿杀死……如此矛盾的世界最终在一郎身上得到了体现,他一方面向往日本的文明社会生活,但同时受到歧视,日本人不完全接纳他;一方面自己流的是赛德克人的血,不得不要为族人的抗争牺牲。最后他选择了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儿和了解自己的生命还换取自由的灵魂。而花冈一郎,最终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他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而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

随着时代潮流的波涛汹涌,野蛮终将被文明狼吞,但是,如果文明就是意味着被奴役被驯服的话,野蛮就没有理由不骄傲!

单说电影,聪明的魏德胜,选择了民族冲突这样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却又只是赤裸裸地向人们展示双方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并没有刻意 “宣扬”、“推崇”某种东西,也没有在展现矛盾后试图提供出路。他描绘的就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一群人的一种特别的色彩。我想正是他追逐电影梦想的纯粹信仰,驱使他偏执地拍出这样一部纯粹的艺术作品。也正是这样一个血

腥却豪情万丈的故事,让你我对善与恶,对野蛮与文明,对生命的价值和灵魂的信仰思索着不同的答案。

您的朋友 沙琪玛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正在发送...

此邮件已成功发送。再回一封

篇四:《《”蚁贪”之祸》观后感(一)》

编者按:日前,我部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蚁贪"之祸>和<严守党的纪律>两部教育影片。<[蚁贪"之祸>这部影片的内容生动形象、贴近现实,在广大员工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后续将刊出优秀影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作者:翟晴

作为刚步入社会一年的年轻人,我们即将会面临许多之前在校园中从未遇到过的诱惑和考验,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意志不够坚定,很多人往往会误入歧途,初尝甜头后徘徊甚至深陷蚁穴中不可自拔。《”蚁贪”之祸》观后感(一)。然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该片深深的为我们敲响了拒腐防变的警钟,即使我们都身处平凡的岗位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因为贪图小恩小惠而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只有抑制住心中的贪念,作者:梁汨

记得第一次接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句话时,并不理解它真正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听到越来越多关于蚂蚁的[励志"故事后,逐渐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今天观看[蚁贪之祸"后,更是感慨不能小看这体态微小的蚂蚁。本片中,天台教育局教研室原主任陈义栋、副主任钱祖伟,从毫不起眼的1。2分钱开始,到受贿25万,京城小会计卞忠从几百块的第一桶小金,发展到贪挪公款2。2亿元。他们从小贪到大贪、从量变到质变,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完成了蚂蚁式搬家。《”蚁贪”之祸》观后感(一)。然而不料新家太奢华,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们也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在另一个国家准备的新家中悔过。

受到这股蚂蚁式搬家力量的冲击,不禁想到如果我们将这股力量用在好人好事上,该是怎样的效果?社会的面貌会怎样?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真的无法想象那美好的画面,此时也更加体会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作为一个党员,我应当牢记这两句话,时刻提醒自己善与恶只是一念之间,要远离诱惑、洁身自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向身边优秀的榜样学习,传递正能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9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