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200字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篇一:《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在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他行走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所见所感。我喜欢旅游,更加喜欢那种流连于名胜古迹中的亲切感。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像余秋雨那样,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嘶吼,无奈和淡淡的忧愁。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莫属那篇《道士塔》。那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那个仿若普通却害惨了我泱泱大国瑰宝的早晨,那些个漠不关心自扫门前雪的官员,那些个居心叵测的欧洲人。。。

我学习过的历史事实中,向来都只有外国列强的豪取抢夺,通过《道士塔》,我才知道当时的落后成都远非我能想象,不论是对文物的保护态度,还是对狡猾的列强们的防范之心。

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200字

在王道士的眼中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大概只是可有可无的破纸卷轴吧,雕版印刷品和拓本什么的,更是一文不值的破烂吧。王道士在刷墙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想过,那些雕像是不是有价值?他做的,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

历史没有假设,王道士最终还是把墙全部糊上,门锁上,钥匙别在腰间,晃晃荡荡,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被人用一点点微小的利益骗去了宝物而不自知,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话说回来,如果把丢失国宝的责任全部压在某个小小的人物,确实有失公正。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所有的国人都在麻木着,都在为了自保而奔波着,没有人,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那些居心叵测的假装虔诚的外来客们。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200字

宝物流失的事实,是人的过失,更是那个时代的不可避免的悲剧。中华崛起的如今,历史必将不再重演!

余秋雨写《道士塔》的初衷,就是要提醒国人提高警惕吧,不再那么XX【自己想个形容词吧。。】,勿忘国耻。

我想,他的初衷,达到了。

篇二:《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200字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今天,我读了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这一片主要写了作者到了莫高窟的门外,看见了王元转的圆寂塔,从而想起了清朝时有关莫高窟的一大民族悲剧,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的王道士十分愚蠢,他认为敦煌壁画“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于是就把几面壁画用石灰刷白;他又认为“几面洞墙全部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浅浅的笑容有点尴尬。”他想起了自已道士的身份,于是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无价的莫高窟文化就轻易地被破坏了。15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窟的古物,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窟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王道士趁着去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不久,甘肃的金石学家叶炽冒也知道了这件事,他建议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官僚们因为运费太贵,也犹豫了,他们其实不是穷,只是舍不得花这几个小钱来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点路费与他们生活中吃喝玩乐所消耗的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罢了;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推测着书写年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与中国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不远万里,风餐露宿,甚至愿意变卖掉自己全部家当,也要来莫高窟带走一两件文物回去,他们这种对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中国人远不能及的。文章中记载“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经文。”“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10大车,6000多卷写本的经书”“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去了300多件写本和两座唐塑”读到这些,我不禁痛心,中国的文物就这样流入了其他国家,这是要怪王道士的愚蠢,还是要怪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幸好现代的专家们有了保护中国文化的意识,他们从外国买来文献胶卷,刻苦钻研,才是王道士当年的错举有所挽回。

篇三:《《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

杨静

第一次听到《文化苦旅》这个名字,我就感到厌倦。“苦旅”,读起来一定很苦。可是,一接触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便被迷住了。

看了《文化苦旅》,我才明白,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是源远流长的,又是磨难重重的。本书通过一个又一个片段,向读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一层层历史。 读完《道士塔》,我震惊了。原来在荒凉的敦煌戈壁滩上,竟然发生过一起最不公平的交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考古学上不可挽回的损失。可是对于文物的的流失,我们能仅仅责备王圆箓吗?或者,我们仅仅能责备那些侵略者吗?显然不能。文物流失,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落后就要挨打,再文化上,亦是如此。正是有了这种莫大的耻辱,我们才能反省和进步,才不能被时代所抛弃!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200字

看完《牌坊》《寺庙》《信客》这三篇,我最初有些不解。既然是“苦旅”就要写“旅”。而在这三篇中,“旅”体现在何处?然而细细品味却惊奇的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没有一点问题。虽然这些都是作者回忆的往事,但我们又可以将其定义成一次“心灵的旅行”。而在这次心灵之旅中,也不乏漫溯着文化的步伐 。他们正在走向成熟。

看完“文化之痛”,我又一次陷入沉思之中。在“文革”灾难中,全中国冤屈至死的人难以计算。其中,身份最为显赫的,当然是国家主席刘少奇。刘少奇平反后,他的夫人王光美女士却平静地说:“那些事情,体现了一种文化。”这让我大为吃惊,可仔细一想,却又合情合理。是啊,“文革”正是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虽然它是一个政治事件,却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把政治引向文化,不是降低了,而是升高了。正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文革才会发生。这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为之惊叹。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200字

合上本书,我又有了新的思考。全书都在讲“文化”,而大部分内容是在讲中国的文化。余秋雨先生进行“苦旅”的场所,多是一处一处的废墟。这样,就折射出一种文化——“废墟文化”。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历来让人心惊肉跳。在当今的文坛,无数“诗人”、

“作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社会的向阳面倾泻地淋漓尽致,而那布满灰尘的一面,则被永久的埋葬了。幸而有了余秋雨,不然,整个中华民族都将在美丽的幻想中重蹈灭亡的覆辙了!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那一寸寸荒凉的“废墟”,其实并不可怕。有了废墟,我们才能反省,我们才能进步。

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

篇四:《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王道士和我一样也姓王,但读了余秋雨先生所着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后,我不知是该为他辩还是该骂他,或者说既不辩也不骂。作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农民,他大概小时候因家贫没有读过什麽书,或者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而规范的教育,以至于不太明白眼前这些敦煌文物的价值。一个没有学过什么知识的农民又能对他苛求多少呢?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民来说,眼前这些文物是不能喂饱肚子的,远没有那些洋大爷们口袋里沉甸甸的银元来得实惠。至少那些银元可以换来粮食和土地,甚至这一辈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与孩子。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一个农民又能想得多远呢?无非是一家人的温饱或者是一个人的温饱罢了,而洋大爷们呢?用几个小钱就能骗取人家的国宝,当然是非常之乐意与这样一位中国传统的农民老道做一笔有赚无赔的划算买卖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说敦煌文物大面积遗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国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的从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极少的银元购走大批敦煌莫高窟里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与当时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漠然视之,如果余老先生认为不喊一声“我好恨!”不足以解心头之恨的话,那么我觉得,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该恨,即使他是笔者的“家门”,笔者我也绝不会对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为有这样无能的政府,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因为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才最终导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些都不是单个的事件,这是晚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二)

第一次听到“余秋雨”是在初一的时候,语文老师用了一整节语文课的时间给我们朗读了<道士塔>,全篇弥漫着浓浓的愤怒、彷徨,夕阳之下无家可归的中国文化,就都被压进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动不已,然后买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来翻去。但一个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遥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现在的我也只是凭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小心地去寻找若有若无的踪迹。

由于先前已经多次阅读了<文化苦旅>,读后难免少了些新鲜感。我会尽力表述自己的体会。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我们应该反思。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三)

今天我和妈妈到书店买<文化苦旅>这本书。以前经常听老师说起这本书,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它的书名中要有一个“苦”字?

来到书店,我在茫茫书海中发现了这本书。令我惊异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并不豪华漂亮,褐色的封皮,用无数的文字组成的奇妙图案,我心中为之一振,仿佛是作者仍然没有述说完他的故事,他激动的内心汇聚成千万文字喷泻出来。

这本书是要静静地去品味的。翻开这本书,我一下子被一个个故事吸引。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书卷气息,如茉莉般淡雅,不过分修饰,而朴素之中却带着丝丝动人。跟着作者的笔触,我欣赏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神秘莫测的莫高窟、风景秀丽的江南小镇,美丽动人的西湖……浅浅地读,似乎仅是作者的游览记录,然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多很多。合上书,我闭上眼睛,细细回味起来。历史的足迹,()一个名族的真正魅力,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要寻得这一份财富,要靠人们的深切努力。余秋雨先生说过:“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现在的一切一切,无非是历史的缩影,而留给后人的,却有很多很多。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开篇的这篇文章——<道士塔>。为何要把它放在开篇?因为它讲述了我们中国的一个极大错误。这篇文章写了一个道士看管敦煌石窟,而一些外国人,用几句现编的童话和几个不值钱的物品,就换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真是可耻,这样的买卖难道很划算吗?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说,这好比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我们中国的光辉历史是远远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我们愤怒,我们呐喊,而面对那个无知的道士,我们只能无奈。我们都在为历史而骄傲,但历史却给我们上演了一场可笑的悲剧。而那些外国人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发表了学术报告,轰动了他们的国家,同时,他们也在笑话我们中国无能,但作为中国人,只能低头默默无语。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条崎岖的道路,那我们的历史也是一条充满艰辛与坎坷的路。余秋雨先生真正找到了这笔财富。起初,我幼稚地认为“苦”只是旅行太多的身体疲劳、劳苦,但读这本书,我才感悟出这个“苦”字的真正含义。只有内心“苦”,才真正是“苦”,只有学会心“苦”,苦涩中才会有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思索。

余秋雨先生漂泊了半个世纪,留下了苦涩的回忆。历史的蜕变,我们应去苦苦寻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9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