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篇一:《诗歌的描写角度》
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古诗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语文考试中各种鉴赏题型里对描写手段的考查频率比较高。当我们面对试题中“怎样描写(描绘、描摹、刻画等)”这类问题时,我们将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呢?除了比较容易想到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意象组合(名词组合或者列锦的修辞手法)之外,“多角度描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思考方向。
“多角度描写”主要有下面几类:
一、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觉,描写景物的色彩光线、味道、声音、状态、冷暖等,多方面表现景物人物、事物的特征,使之生动形象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例如:
例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例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 例3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例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例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二、 变换视角,或远观、近看,或仰视、俯视、平视、环视,或由外到内,或描写景物的晨、午、昏、夜不同时刻的特征,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或定点换景,多角度、多方位表现事物、景物、人物,使之更加真切、丰满。例如:
例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例7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例8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欧阳修《梦中作》
例9社坛烟淡散林鸦……壤歌亭外山如画。——王恽《平湖乐 尧庙秋社》
三、 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声音描写一般是动景)人物、景物、事物的状态无非动静两种,描写的目的要么是以表现宁静为主——动景成了反衬,要么是表现动静——静景成了蓄势、反衬,要么是二者兼顾、相互衬托,从而展示描写对象的全貌。例如:
例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例1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例12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例1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王维《青溪》
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分析描写句时,注意描写对象和其他人物、事物、景物之间的衬托和被衬托关系。如果是着力描写描写对象,则为正面描写;如果是着力描写衬托物,则为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能使形象更加客观真实、生动丰满。例如:
例14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例15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关于角度的古诗。
例16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例17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例18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陈与义《雨》
五、 从对面写来(从对方着笔),修辞里又叫示现,即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情景说得如闻如见。这种写法借助想象和联想,延长了表现时间,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内涵,深化了诗歌主旨,强化了诗歌情感。例如:
例19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例20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例2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例22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六、虚实结合。诗人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如果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则为实;如果是想象、回忆、梦境、幻觉,则为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扩大诗歌的表现范围,丰富诗歌的内涵,深化主旨,强化情感。例如:
例23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
例24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例2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例2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例2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例28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黄庭坚《望江东》
以上所列尚不全面,只是多角度描写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其他还有点面结合、具体抽象相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另外有些描写类语句所用手法不止一种,在答题时不妨综合考虑,一一列举。例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既用了视觉描写(江山丽)、嗅觉描写(香)相结合的手法,又用了动(飞燕子)静(睡鸳鸯)相结合的手法,还用了点(燕子鸳鸯)面(江山)相结合的手法,还用了远景描写(江山)、近景描写(燕子、鸳鸯)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还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上述术语对描写语段进行分析时还要注意步骤:先点明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并指明运用此手法的效果(一般须和语句内容、主旨联系起来)。
篇二:《古诗词写景的角度》
古诗词写景的角
度关于角度的古诗。关于角度的古诗。
篇三:《诗歌描写的角度》
诗歌描写的角度
诗歌描写的角度 太子头上的
诗歌描写的角度
知识链接
1、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在叙事的为主的作品细节描写往往比较多。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张籍的《秋思》更是平中见奇,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有点铁成金之妙。
2、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对事物的感受。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3、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4、烘托和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这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烘托钓叟的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
5、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关于角度的古诗。
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环境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
6、对比(对照):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又如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 8正侧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对能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周围事物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9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后一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宁静。同样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如此,竹喧、莲动,既反衬出山中环境的幽静,又表现出山居生活的活泼与生机。
10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同样是虚笔。
11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命题点:辨析描写的角度,鉴赏描写角度对景物特征的效果及其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篇四:《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
一、关于春天的古诗
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3、<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忆江南>
唐·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山寺月中听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7、<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8、<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关于夏天的古诗
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三、关于秋天的古诗
1、<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2、<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4、<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秋日>
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6、<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关于冬天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舟雪。
2、<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4、<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6、<观雪>
宋·杨万里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7、<雪望>
清·洪升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8、<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篇五:《有关水的古诗》
1、<夜渡湘水>
唐·孟浩然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有关水的古诗。
2、<问淮水>
唐·白居易
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
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3、<渌水曲>
唐·李白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4、<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有关水的古诗。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5、<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9、<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10、<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1、<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3、<画>
宋·道川禅师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14、<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5、<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6、<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8、<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9、<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上一篇:余干旅舍刘长卿
下一篇: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