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现今子孙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篇一:《康熙晚年自述》

康熙晚年自述(作于康熙五十六年)

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今春始患头晕,渐觉消瘦。至秋月塞外行围,蒙古地方水土甚佳,精神日健,颜貌加丰,每日骑射亦不觉疲倦。回京之后,因皇太后违和,心神忧瘁,头晕频发。有朕平日所欲言者,今特召尔等面谕。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为国家久违之计而已。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奏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国素非和,我今取之甚易,但念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翦灭闯寇,入承大统。昔项羽起兵攻秦,后天下卒归于汉,其初汉高祖一泗上亭长耳。元末陈友谅等并起,后天下卒归于明,其初明太祖一皇觉寺僧耳,我朝承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耳。今联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年者,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予凉德之所致也。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自黄帝甲子至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称帝者三百有余,但秦灭以前三代之事不可全信。始皇元年至今一千九百六十余年,称帝而有年号者二百一十有一。朕何人,斯自秦汉以下在位久者,朕为之首。古人以不矜不伐,知足知止者为能保始终。览三代而后帝王践祚久者,不能遗令闻于后世。寿命不长者,罔知四海之疾苦。朕已老矣,在位久矣,未卜后人之议论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痛苦流涕,预先随笔自记,而犹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

自昔帝王多以死为忌讳,每观其遗诏,殊非帝王语气,并非中心之所欲言,皆昏瞀之际觅文臣任意撰拟者。朕则不然,今预使尔等知朕之血诚耳,当临御至二十年,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五十七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将七十,子孙曾孙百五十余人,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不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惮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侈然自放,耽于酒色所致,此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

朕为前代帝王剖白,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一人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消息。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似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净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总细务。朕心窃不谓然,一事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故朕每事必加详慎。即如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若明日再务安闲,则后日愈多壅积。万机至重,诚难稽延。故朕莅政无论巨细,即奏章内有一

字之厄,必为改定发出,盖事不敢忽,天性然也。五十余年,每多先事绸缪,四海兆人亦皆戴朕德意,岂可执不必兼总细务之言乎?

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枉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龄读书,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无恙。自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之后过伤心神,渐不及往时,况日有万机,皆由裁夺!每觉精神日逐于外,心血时耗于内,恐前途倘有一时不讳,不能一言,则吾之衷曲未吐,岂不可惜!故预于明爽之际,一一言之,可以尽一生之事,岂不快哉!

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所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孔子云“居易以俟命”,皆圣贤之大道,何足惧乎!近日多病,心神恍惚,身体虚备,动转非人扶掖,步履难行。当年立心以天下为己任,许死后而已之志,今朕抱病怔忡健忘,故深惧颠倒是非,万机错乱,心为天下尽其血,神为四海散其形。既神不守舍,心失怡养,目不辨远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岂能久存?况承平日久而人心懈,福尽祸至,泰去否来,元首丛脞而股肱惰。至于万事隳坏而后必然招天灾人害,杂然并至,虽心有余而精神不逮,悔过无及,振作不起,呻吟床榻,死不瞑目,岂不痛恨于未死!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至不克令终。又如丹毒自杀,服食吞饼,宋祖遥见烛影之类,种种所载疑案,岂非前辙?皆由辨之不早,而且无益于国计民生。汉高祖传遗命于吕后,唐太宗定储位于长孙无忌。朕每览此深为耻之,或有小人希图仓卒之际废立可以自专,推戴一人,以期后福。朕一息尚存,岂肯容此辈乎!

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八龄践祚,迄今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祚符端应,如史册所载,景星、庆云、麟凤、芝草之贺,及焚珠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文,此皆虚文,朕所不取。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今臣邻奏请立储分理,此乃虑朕有猝然之变耳。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书写封固,仍未告竣,立储大事,朕岂忘耶?天下神器至重,倘得释此负荷,优游安适,无一事婴心,便可望加增年岁,诸臣受朕深恩,何道俾朕得此息肩之日也。朕今气血耗减,勉强支持,朕有误万机,则从前五十七年之忧勤,岂不可惜!朕之苦衷血诚一至如此。没览老臣奏疏乞休,未尝不为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何地可休息耶?但得数旬之怡养保全,考终之生死,朕之欣喜,岂可言罄!从此岁月悠久,或得如宋高宗之年,未可知也。朕年五十七岁方有白发数茎,有以乌须药进者朕笑却之曰

“古来白须皇帝,有及朕若,须鬓皓然,岂不为万世美谈乎!”初年与朕共事者,今并无一人后进新升者。同寅协恭奉公守法,皓首满朝,可谓久矣!亦知足矣!

朕享天下之尊,四海之富,物无不有,事无不经。至于垂老之际,不能宽怀瞬息,故视弃天下犹敝履,视富贵如泥沙也。倘得终于无事,朕愿已足。愿尔等大小臣邻,念朕五十余年,太平天子,丁宁反复之苦衷,则吾之有生考终之事毕矣。

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披肝露胆,罄尽五内,朕言不再。

康熙晚年自述(作於康熙五十六年)

朕少時天稟甚壯,從未知有疾病。今春始患頭暈,漸覺消瘦。至秋月塞外行圍,蒙古地方水土甚佳,精神日健,顏貌加豐,每日騎射亦不覺疲倦。回京之後,因皇太后違和,心神憂瘁,頭暈頻發。有朕平日所欲言者,今特召爾等面諭。

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嘗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蒼生,公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體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危,致治於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寬嚴相濟,經權互用,以為國家久違之計而已。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嘗兵及京城,諸大臣咸奏雲當取,太宗皇帝曰:“明與我國素非和,我今取之甚易,但念中國之主不忍取也。”後流賊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自縊,臣民相率來迎,乃翦滅闖寇,入承大統。昔項羽起兵攻秦,後天下卒歸於漢,其初漢高祖一泗上亭長耳。元末陳友諒等並起,後天下卒歸於明,其初明太祖一皇覺寺僧耳,我朝承天順人,撫有區孙,以此見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耳。今聯年將七旬,在位五十餘年者,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予涼德之所致也。朕自幼讀書,於古今道理粗能通曉。凡帝王自有天命,應享壽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壽考,應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自黃帝甲子至今四千三百五十餘年,稱帝者三百有餘,但秦滅以前三代之事不可全亯。始皇元年至今一千九百六十餘年,稱帝而有年號者二百一十有一。朕何人,斯自秦漢以下在位久者,朕為之首。古人以不矜不伐,知足知止者為能保始終。覽三代而後帝王踐祚久者,不能遺令聞於後世。壽命不長者,罔知四海之疾苦。朕已老矣,在位久矣,未卜後人之議論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痛苦流涕,預先隨筆自記,而猶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

自昔帝王多以死為忌諱,每觀其遺詔,殊非帝王語氣,並非中心之所欲言,皆昏瞀之際覓文臣任意撰擬者。朕則不然,今預使爾等知朕之血誠耳,當臨禦至二十年,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五十七年矣。《尚書·洪范》所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以考終命列於第五者,誠以其難得故也。今朕年將七十,子孫曾孫百五十余人,天下粗安,四海承平,雖不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謹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論概以為侈然自放,耽於酒色所致,此皆書生好為譏評。雖純全淨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

朕為前代帝王剖白,蓋由天下事繁,不勝勞憊之所致也。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一人耳。若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諉。豈臣下所可比擬!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遊自適;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消息。如舜雖稱無為而治,然身歿於蒼梧;禹乘四載,胼手胝足,終於會稽。似此皆勤勞政事,巡行周曆,不遑寧處。豈可謂之崇尚無為、清淨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嘗言及人主之事,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盡瘁,誠謂此也。

昔人每雲帝王當舉大綱,不必兼總細務。朕心竊不謂然,一事不謹,即貽千百世之患,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故朕每事必加詳慎。即如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若明日再務安閒,則後日愈多壅積。萬機至重,誠難稽延。故朕蒞政無論巨細,即奏章內有一字之厄,必為改定發出,蓋事不敢忽,天性然也。五十餘年,每多先事綢繆,四海兆人亦皆戴朕德意,豈可執不必兼總細務之

言乎?

朕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枉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漠北,皆出一心運籌。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妄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繢,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余萬,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自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之後過傷心神,漸不及往時,況日有萬機,皆由裁奪!每覺精神日逐於外,心血時耗於內,恐前途倘有一時不諱,不能一言,則吾之衷曲未吐,豈不可惜!故預於明爽之際,一一言之,可以盡一生之事,豈不快哉!

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所言,天地迴圈之理,如晝如夜。孔子雲“居易以俟命”,皆聖賢之大道,何足懼乎!近日多病,心神恍惚,身體虛備,動轉非人扶掖,步履難行。當年立心以天下為己任,許死後而已之志,今朕抱病怔忡健忘,故深懼顛倒是非,萬機錯亂,心為天下盡其血,神為四海散其形。既神不孚舍,心失怡養,目不辨遠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豈能久存?況承平日久而人心懈,福盡禍至,泰去否來,元首叢脞而股肱惰。至於萬事隳壞而後必然招天災人害,雜然並至,雖心有餘而精神不逮,悔過無及,振作不起,呻吟床榻,死不瞑目,豈不痛恨於未死!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預知其子煬帝之惡,卒至不克令終。又如丹毒自殺,服食吞餅,宋祖遙見燭影之類,種種所載疑案,豈非前轍?皆由辨之不早,而且無益於國計民生。漢高祖傳遺命于呂後,唐太宗定儲位於長孫無忌。朕每覽此深為恥之,或有小人希圖倉卒之際廢立可以自專,推戴一人,以期後福。朕一息尚

篇二:《康熙教子的启示》

康熙教子的启示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在位61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史上最有成就的三位皇帝(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之一。康熙现今子孙

康熙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他收复疆域,平定叛乱,使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他与儿子雍正、孙子乾隆共同开创了“康乾盛世”(一说“康雍乾盛世”)的大局面。他的历史功绩十分显赫,这些我们从史书和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出来,但是康熙教子的故事可能不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他的孙子辈有人统计共有97个。这可是个很大的家族。康熙很重视对子孙的教育,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比较特殊的。康熙教育子孙的方式很多,言传身教,让子孙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让他的子孙跟他行围打猎,跟他巡视,甚至作战的时候也带着他们,就是在实践当中进行培养教育。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学校教育。我们看一看皇子皇孙一天的学习生活。

每天的寅时(早上3点—5点),皇子皇孙就起床到“尚书房”开始读书。先复习前一天的功课。

卯时(5点—7点),老师检查皇子们功课,然后开始背书。

辰时(7点—9点),康熙下了朝,就来到尚书房让儿子们背书。康熙对儿子们说,我小时候书要朗诵120遍,之后背诵120遍,完全熟练了再换下一段,这样一段一段的学。所以他要求儿子们学习时也必须背诵120遍。检查完了之后,康熙就处理政事去了。

巳时(9点—11点),开始练习书法。每一个字要写100遍。

午时(11点—1点),到了午饭的时候。吃完饭之后不休息,继续前头的功课。

未时(1点—3点),到院子里练习射箭。一个是休息,一个是体育活动,一个是练习骑射,练习武艺。

申时(3点—5点),康熙再次来到尚书房检查功课,皇子们排着队一个一个地背书。

到了酉时(5点—7点),这节课是在外面练习射箭,诸子们一个个的射箭,师傅们也一个个射箭,然后康熙本人也要射箭。

功课完了之后,放学。从早上3点到晚上7点,“无间寒暑”,天天如此。可见皇子们的学习生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康熙对子孙的教育是成功的,正是因为康熙皇帝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他的子孙大都博学多才,没有一个纨绔,也没有一个为非作歹者。

康熙教子的故事至少能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康熙现今子孙

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康熙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然手不释卷。

据史书记载,康熙8岁丧父,10岁又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又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他的才能和品质对子孙不能说没有深远的影响。

二是教育子孙严格。上面我们看到了皇子皇孙们一天的学习生活,那是相当严格的,也是非常紧张的。这样的学习生活不是一天,是天天如此的。康熙目的就是培养子孙们浓

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他的子孙贪玩,不要贪图享乐。

三是教育子孙注重实践。康熙不仅与他们一起练习射箭,还经常带着儿子行围打猎,甚至打仗时也把他们带在身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篇三:《康熙朝各皇子妻妾子嗣》

妻妾子嗣

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典卫西泰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二等护卫石保之女;妾吴氏,常有之女。 第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初一日子时生,母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乾隆四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日丑时卒,年三十七岁。嫡妻瓜尔佳氏,子庆德之女;妾王氏,常明之女;妾崔氏,普叶礼之女;妾乌苏氏,副都御史敦拜之女。七子:长子永信,次子常安保,三子永豫,四子常庆保,五子三等侍卫永朔,六子头等侍卫永晋,七子永塔。 第一女,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正月二十七日酉时生,母为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石保之女。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二月卒,年二岁。 多罗恭勤贝勒弘明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四月初三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正月初六日申溘逝,年六十三岁。嫡夫人完颜氏,布政使罗延泰之女;继夫人马佳氏,马惟耀之女;侧夫人王氏,王四之女。五子:长子辅国将军永忠,次子固山贝子永硕,三子奉国将军永恬,四子奉国将军永悌,五子永库。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月二十日巳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七月,嫁喀尔沁贝子僧衮扎普。郡主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二日卒,年二十五岁。 第三女县君,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五月十二日卯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与第二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十月,嫁那穆都鲁氏哈禄。县君乾隆二十六年庚辰五月初八日酉时卒,年五十六岁。 第四女县主,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月十三日巳时生,母为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石保之女,与第一女同母。雍正七年己酉十月,嫁敖汉博尔济吉特氏四等台吉德绶。县主乾隆三十八年癸巳正月二十五日午时卒,年六十八岁。 第五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七月十一日未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与第三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九月,嫁厄鲁特多罗郡王色卜腾旺布。郡主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八月二十二日未时卒,年七十岁。 第三子,散秩大臣弘映,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一月十九日戌时生,母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二等护卫石保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七月二十日酉时卒,年六十五岁。嫡妻祖佳氏,子爵祖俊之女;继妻王氏,御史绰尔和之女;妾马氏,护军校长绶之女。三子:长子永宗,次子永往,三子永佑。 第四子,都统、散秩大臣弘暟(kǎi),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二月初八日未时生,母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时卒,年五十二岁。嫡妻瓜尔佳氏,头等

侍卫都里玛之女;继妻张佳氏,达兰泰之女;妾田氏,田玉之女;妾安氏,安八之女;妾金子都统永悫,三子护军参领永苏,四子三等侍卫永快,五子永穆,六子永胍,七子永化。 第六女,乾隆二年丁巳正月二十三日酉时生,母为媵妾吴氏常有之女。女乾隆六年辛酉八月十二日亥时卒,年五岁。 第七女县主,乾隆十八年癸酉十月初五日子时生,母为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西泰之女。选婿钮钴禄氏额尔登额,未婚。婿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一月卒,县主守节,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二月二十二日寅时卒,年二十四岁。

有子9人,有封爵者5人。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生,母为侧福晋瓜尔佳氏;康熙六十年,嫁精奇哩氏萨克慎;乾隆四十一年卒,年七十四岁。

第一子已革贝勒弘昌,康熙四十五年生,

母为侧福晋瓜尔佳氏;乾隆三十六年卒,年六十六岁。嫡妻纳喇氏。 第二女郡主,康岁。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生,母庶福晋石佳氏;康熙四十八年卒,年二岁。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生,母为侧福晋富察氏;康熙五十年卒,年二岁。 康熙四十九年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雍正六年卒,年十九岁。嫡夫人富察氏。

第四子多罗宁良郡王弘晈(jiǎo ),康熙五十二年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乾隆二十九年薨,康熙现今子孙

卒,年十八岁。 第五子弘[日兄](kuáng),康熙五十五年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卒,年七岁。 第六子多罗贝勒品级弘昑(qǐn),康熙五十五年生,母为侧福晋乌苏氏;雍正七年卒,年十四岁。

第七子和硕怡亲王弘晓,康熙六十一年生,母为 第八子绶恩,雍正三年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雍正五年卒,年三岁。 第九子阿穆瑚琅,雍正四年生,母为庶福晋纳喇氏;雍正五年卒,年二岁。

子女

皇子(10人,成年4人)

1

2.爱新觉罗·弘昐,未齿序,幼殇。生母为齐妃李氏。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殇,年三岁。 3.爱新觉罗·弘昀,皇次子,幼殇。生母为齐妃李氏。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殇,年十一。

4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爱新觉罗·弘历,皇四子,称四阿哥。生母为孝圣宪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为乾隆帝。嘉庆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称五阿哥。生母为纯悫皇贵妃耿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乾隆三十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皇父一同回京。后来胤禩挑选了两只上等的海东青派人送予康熙,却不想等到了康熙手里时却变成了两只奄奄一息的死鹰。这令他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责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康熙终于承认了胤礽的废而复立是其出无奈之举,败招败招!尔后,康熙说出了更绝情的话:“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次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谕胤禩“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停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

胤禵康熙现今子孙

爱新觉罗·胤禟圣祖第九子,母宜妃郭络罗氏,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1683年10月17

日)。四十八年(1709)三月,受封固山贝子,封入正蓝旗。雍正元年(1723),奉命赴西宁驻扎。三年七月革爵。四年初,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改名塞思黑。塞思黑一词在满语中的原意尚有争议,现在较多数的看法认为应是“讨厌鬼”

的意思。以前也有人将其解释成“猪”或“狗”。 八月二十七日(1726年9月22日),即44岁生日当天,病逝于保定拘禁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皇帝驾崩,临终以皇四子胤禛为继承人。胤禩集团的希望彻底落空了。从此胤禟开始 连遭厄运。胤禛继位之后,以军前用人为名胤禟发到青海,把他和胤而开始公开和雍正皇帝对着干。

皇帝命他前往青海,他又以种种借口拖延时日,迟迟不肯动身;至青海后传旨钦差既不出迎,也不谢罪,反而口称自己已是出家离世之人,不愿听从皇帝约束;胤禟在青海期间还以秘密手段与同伙互通消息。他与亲信穆景远(西洋传教士)住处相邻,特将后墙开了一个窗户,二人常由此往来,暗中密谋。他又利用穆手中的外文书籍,想出了一种以西洋字母拼读满语的办法,教给儿子,然后便以此做为"密码"互相通信,传递消息;为不被发现,把密信缝在骡夫的衣袜里,真是费尽了心机。胤禟的这些作为根本瞒不过雍正的眼睛。胤禟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革去黄带子。雍正三年他将胤禟监禁在西宁。四年正月,宣布将胤禟与胤禩等人一并开除宗室籍。四月,奉旨由青海押解回京,并改其名为"塞思黑",满语是"猪"的意思。六月,胤禟后前门即被封闭,设转桶供传递饮食之用,院子四周由官兵昼夜轮班看守。 监禁 胤禟在此监禁期间的,日用饮食之物都按犯人之例,而不像一般被软禁的宗室贵族那样可以享受较好的生活待遇。当时正值酷暑季节,过惯了养尊处优贵族生活的胤禟很快就被折磨得病弱不支。到当年的七月二十五日胤禟已不省人事,看守人员不请医生调治。八月二十七日卯时,胤禟凄惨地结束了一生,时年四十三岁。

爱新觉罗·胤礻我(1683年11月28日-1741年10月18日),清朝康熙帝的第十子。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十一,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遏必隆之外孙,是康熙成人皇子中除太子外,出身最高贵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因党附胤祀,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皇帝释放了他,被封为辅国公,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胤礻我病死,活了59岁。以贝子礼安葬,子6人。

篇四:《清朝后宫制度》

[篇一:清朝后宫规矩]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清朝后宫制度。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清朝的后宫同辈情形是:

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大姨太)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了,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该旗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然而,就在这一规定发布的第二年,闽浙总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乾隆皇帝允许他年过十七岁的儿子恒志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但是,马尔泰的这位千金还没有参加过选秀女。此事令乾隆皇帝大为恼火,命令德沛立即赶赴京师,当面训饬,同时强调:“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选看后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谨遵行。近见尚有未经选看之秀女聘定许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责者,虽系蒙朕恩俞允,究与体制未协。选看八旗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非为废弛旧制,并恐无奏事责任之人,或不敢陈奏之人,伊等已行许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关系;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岁即行选看,并无耽搁之虞。”这里,乾隆皇帝振振有词地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是为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并非是为了给自己充实后宫;第二,一旦因选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缘,也是因为没有遵守“我朝定制”,违法在先,并非皇家的责任;第三,即使为了选秀等上三年两载,应选秀女也不过十六七岁,不会耽误她的终身。最后,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最小的是十一岁,大的可达二十岁。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的骡车则从神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地安门来到神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眼帘时,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然而,靓丽的容貌是否是当选秀女的主要标准呢?这里有一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似乎很难将这些面孔与任何一个表述美貌的词汇联系起来,非但如此,少女们爱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清朝明确规定,八旗秀女阅看时,必须着旗装,严禁时装。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好色”也是极不名誉的,“美女祸国”从来都是帝王和他们的大臣们翻云覆雨的护身符,因而这一标准总在若即若离、讳莫如深的扑朔迷离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县学生员拦下御驾,恳请乾隆皇帝就削减皇后乌拉那拉氏丧仪之事下罪己诏,致使龙颜大怒,但仍未忘记陈述那拉氏册后“并非以色选爱升”,后来失宠,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总之绝不肯承认自己好色。清统治者公开的两条标准,一是品德,一是门第。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其中,门第又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丑,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后。被光绪皇帝视为红颜知己的珍妃入选时,她的父亲是侍郎长叙,祖父是曾任总督的裕泰,伯父是广州将军长善,长善又是大学士桂良的女婿,是恭亲王奕欣的连襟,因此他他拉姐妹双双入选为珍、瑾二嫔。

[篇二:清朝后宫选秀女的制度]

凡八旗官员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次的秀女挑选。

清朝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从顺治到光绪九朝,选秀女总共80多次。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八旗官员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秀女挑选,17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20岁也不准私自聘嫁。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参选秀女的年龄,最小的是11岁,大的可达20岁。

每到要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大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

宫中的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皇帝一死,风华正茂的后妃们就要搬出原来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住进专为皇帝遗孀安排的“寡妇院”。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的眼帘时,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然而,秀女中有靓丽容貌的实在不多。从一张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上,似乎很难将这些面孔与任何一个表述美貌的词汇联系起来。清皇室公开的两条选秀的标准,一是品行,二是门第。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以及“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字眼。其中,门第又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相貌奇丑,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最终也当上了皇后。

在清代,皇帝一死,还是风华正茂的后妃们就要搬出原来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住进专为皇帝遗孀安排的院落——慈宁宫、寿康宫和寿安宫,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里的寡妇院。从此,这里的座座佛堂和袅袅轻烟,就是她们未来日子的主要内容了。

沿着纵贯紫禁城的御道一直向北,穿过雄浑空阔的外朝大殿,通过了乾清门,就来到了皇帝的内廷。这里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大臣以及读书习字的地方,也是他和后妃们起居活动的场所。

乾清宫和坤宁宫是属于皇帝和皇后的,东西十二宫则是其他嫔妃的居所,它们星辰一般簇拥着象征天、地的乾清、坤宁两座宫殿。

清代的后妃制度是在明代后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到了康熙以后,后宫的位号就有了具体的规定:一共分了八个等级,其中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另外,地位比较低的贵人、常在、答应等不限人数。

清朝选秀女是从顺治皇帝开始的,从八旗女子中挑选出中意的少女作为内廷的后妃,顺治皇帝的这一作法从此代代相传,成为清宫的一个制度。

八旗选秀女,每三年一次,由户部主持,选中的秀女就作为皇后、妃嫔的候选人,或者选配给王公贵族。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这些人中虽然也有一部分后来升为妃嫔,但绝大部分都成为后宫妃嫔的使女。

参选的秀女要成为清宫后妃,要想住进这金碧辉煌的宫殿,必须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察和挑选。

首先,要严格审查她们属于哪个旗,年龄有多大。

因残疾而不能入选的,由族长层层上报到都统,也就是这个旗的旗长,说明原因,报户部上奏皇帝后,才可以免除应选,自行婚嫁。如果违犯了这一规矩,就要被追查治罪。

在选秀女之前,先由户部奏报皇帝,获得批准后,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级将适龄女子的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户部上报皇帝,由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提前送到京城。在选秀女的前一天,她们乘坐的骡车由本旗的基层长官参领和领催排定次序。

日落时骡车开始出发,入夜时分进入地安门,停在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的外面,等待宫门开启以后,选送的秀女,仍然按照上车前排好的次序下车,然后由宫中的太监领着她们进入顺贞门。

皇宫的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选秀女的场所。选秀女时,通常是五六个秀女站成一排,由皇帝、太后亲临现场挑选。如果看中了谁,就留下她的名牌,叫做留牌子,没选上的将名牌丢弃,就叫撂牌子。

这是同治帝选阅秀女所用的绿头牌,这位名叫阿鲁忒氏的秀女,就是后来同治皇帝的皇后。

在现代人的想象中,秀女们一定是倾国倾城,一个比一个美貌娇艳。可是看到这几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时,人们难免要大失所望,实在看不出这些面孔漂亮在哪。

这是因为,清朝明确规定,八旗秀女接受选阅时,必须穿旗人服装,严禁穿时装。并且,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万恶淫为首,“好色”是极不名誉也不道德的。所以,清朝统治者公开的两条选秀标准,一是品德,二是门第。

初被选中的里边还有绝大部分人要被淘汰,也就是所谓的撂牌子。

然而,走的与留的,哪个是福,哪个是祸,实在很难说清楚。

清代从顺治皇帝到光绪皇帝九朝,选秀女80多次,按后来入葬陵寝的后妃统计,共214人。在这些后妃之中,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可算是一位幸运者。富察氏是乾隆在做皇子时的嫡福晋也就是正夫人,十年后,乾隆登极,她也当上了皇后。

乾隆十三年正月,富察氏跟随皇帝和皇太后东巡,前往山东曲阜祭孔,三月十一日,死在了返京途中的船上,年仅37岁。乾隆为此悲恸不已,连续九天,乾隆每天在皇后棺材前三次摆上供品,并用富察氏生前所希望的“孝贤”二字来作为她的谥号。

孝贤皇后的灵柩安放在裕陵地宫后的四年多,在这段时间里,乾隆皇帝共为她奠酒一百多次,并写下一篇情真意切的<述悲赋>:“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佐兮孰予随?”意思是说:我是多么的悲痛啊,这样地生死离别,失去贤惠的内助,从今往后谁来陪伴我呢?

像孝贤皇后这样的幸运者并不多,绝大多数的皇后、妃嫔是在孤独寂寞 中度过一生。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图,叫消寒图,以九个九笔的汉字组成,每一笔代表一天,每个字代表一九,从冬至开始,每天填一笔,九个字填满即出九,冬去春来又过了一年。长夜难眠,百无聊赖,填注这种“消寒图”就成为她们打发漫漫寒冬的消遣方式,日子过得这样了无生趣。

即使得到了皇帝的宠幸,也难以持久。因为皇帝喜恶无常,从顺治皇帝开始,清宫里废后为妃、降妃为嫔的屡见不鲜。仅道光一朝,20位后妃,竟有10位受到了降级处分。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在乾隆做皇子时就陪伴着他了。她不仅深得皇帝宠爱,而且颇受皇太后喜欢。然而,在乾隆三十年年初乾隆第四次下江南的途中,刚刚过了48岁生日的皇后,在杭州却突然从伴驾的行列中消失了。

据这份清宫档案记载,闰二月十八日,皇后在行宫吃早饭时还得到皇帝赏赐,到了晚饭时皇后却不见了踪影。

清宫的<上谕档>:“闰二月十八日,奉旨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由水路先行回京。”是驸马福隆安由水路把她先送回京师的。至于为什么被遣送回京,野史里说是皇后劝阻皇帝不要出去寻欢作乐,因而惹恼了乾隆皇帝。这种说法可能出自想象,但皇后惹恼了皇帝是肯定的。

从此以后,乌拉那拉氏就被冷淡在一边。第二年,乾隆皇帝正在承德木兰围场打猎时,乌拉那拉氏终于在清冷的深宫中走完了49岁的人生之路。乾隆听到消息后,并没有停止打猎,他平静地打发那拉氏的儿子回京办理丧事,并发下一道谕旨:“丧仪……照皇贵妃例行。”也就是说,要降一个等级为乌拉那拉氏举行丧礼。

对于秀女们来说,留了牌子不过是取得了一张进入皇宫的门票,如何博取皇帝的欢心则是她们一生的生活课题。

争得皇帝的宠幸已经很难了,何况宫廷的权利斗争既复杂又激烈,即使在皇帝那里得宠,也不能万事大吉。人们最熟悉珍妃的故事了,她不是深得光绪皇帝宠爱,被视为红颜知己吗?但是她却不讨慈禧太后的欢心,在八国联军进逼北京时,她被慈禧下令丢进了井里。慈禧专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连儿子、儿媳也不例外。

同治十一年,六岁继位的小皇帝同治已经长成17岁的翩翩少年,慈禧太后不得不放弃垂帘,把政权交给他的儿子同治。而在挑选谁为皇后的问题上,东太后、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出现了分歧:东太后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忒氏。而慈禧太后则看中了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由于同治皇帝也倾向于立阿鲁忒氏为后,慈禧太后败下阵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两宫太后颁布懿旨,选阿鲁忒氏为皇后,同时,封富察氏等三人为慧妃、瑜嫔、珣嫔。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由此也埋下了慈禧与皇后关系紧张的祸根。再加上阿鲁忒氏生性不苟言笑,更令慈禧太后耿耿于怀。

在同治皇帝死后,阿鲁忒氏失去了最重要的保护伞,最终因不堪忍受慈禧太后的淫威,在同治皇帝死后不到一百天就被迫自尽了。

死了的倒是一了百了,没死的呢?

皇帝的后妃时而封,时而废,不断降,不断升,后来者虽然说不上一个比一个漂亮,却绝对是一个比一个年轻。当道光皇帝69岁驾崩时,他的妃嫔们大多正当年华。更不必说那些短命皇帝,如顺治活了24岁,同治活了19岁,他们的后妃们无疑都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

皇帝一死,后妃们就得“守节”,那些风华正茂的寡妇,只好从原来居住的地方,搬进专为皇帝遗孀安排的院落——慈宁宫、寿安宫和寿康宫,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里的寡妇院。从此,秋雨梧桐,白云苍狗,这里的座座佛堂和袅袅轻烟,成了她们未来日子的主要内容。

后妃们的命运如此,贵为天子的皇帝也不见得都能得到美满婚姻。

[篇三:古代清朝宫廷妃嫔居住制度]

(1)嫔是主位娘娘。

(2)是,两个人同时掌管一宫事物。主位就是达到品级就可以称主位了,不一定分出高低。

(3)位份高的当主位,不过一般会另封宫殿,毕竟两个人会尴尬。

(4)6个,主殿、后殿、东配殿、西配殿、东侧殿、西侧殿。没有规定,位分高的一人一殿,低的几个住一间。太极殿原名为启祥宫,后改建长春宫是将它辟为穿堂殿,所以才叫殿,而不叫宫。

(5)其实宫名就是主殿的名字,所以主殿不会有其他人住,随主位自己安排。

(6)宫名就是主殿的名字。皇宫是老板的。肯定有其他人,配殿后殿侧殿都有自己的名字。甄嬛传是架空小说,碎玉是很不吉利的,宫里绝对不会有这种名。不是故宫里的住所,故宫只有玉粹轩。不是的,古代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叫法,轩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楼是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台是高平的建筑物;亭是有柱有顶无墙的建筑物;阁是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斋是屋舍,常指书房、学舍、饭店或商店;殿是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

篇五:《复兴之路观后感》

[篇一:<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这是一部能够让我们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巨片。看完后,我汹涌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复兴之路观后感。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般如花儿般绽放,让所有的华夏儿女都为之心动……

如果说母爱是伟大的,那么党给予我们的呵护又是怎样的博爱啊!中国共产党自身正是一篇鸿篇巨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前方的路上的艰难曲折,也感受到了跨过鸿沟,登上成功殿堂的喜悦与激动。中国中产党高于一切,他的足迹亦如天上的繁星闪烁着光芒,遍布各地;他的光辉亦如温暖的阳光,普照万里;他有似一根无形的绳索,将中国儿女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带着我们向最光明的地方迈进。

共产党,多么响亮又具有号召力的名字!有时候,他像一弯小溪,尽管前方有许多荆棘和障碍。但他仍然拼尽全身力气,冲破阻碍,只为抵达汪洋大海,贡献自己的力量;有时候,他像一位把爱埋于心底的母亲,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只是希望所有的人民群众都能过的幸福……原来,有一种悄无声息的爱竞是这般令人感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与智慧,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富强的中华民族;让世界瞩目,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从崛起到昌盛的伟大时刻;让世界知道,中国不再是一个任人欺凌的羊羔,而是闪耀在东方天地上的后起之秀、明日之星。

[篇三:复兴之路展览观后感600字]

4月14日,正值春意阑珊之季,我院电力电子研究所组织党员与群众一行40人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

从车流喧嚣的十里长安街进入庄严的国家博物馆的那一刻起,我们仿佛步入了无声的岁月之河。从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到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再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见证了历史岁月的洗礼,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雄壮豪情。

这是一段屈辱、奋斗以及复兴的历史,是一段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开始独立、由人民受奴役到翻身做主人、由饥寒交迫到小康富裕的巨大变迁。在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主权沦丧后丧家奴隶的压抑、屈辱和愤慨;在太平天国、武昌起义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为了追求民主、独立与自由的奋起、斗争和壮烈;在毛泽东主席发出的震惊全球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场景前,我们情不自禁而泪流满面;在两弹一星、青藏铁路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民族复兴的无比自豪。

近两个世纪的民族复兴之路,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骄傲,也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才能兴国;不重视科技创新,国家不可能强大;不重视科技,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对国家繁荣和富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都能恪尽职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进取、积极奉献,集合全民族所有人的力量,那么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不断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步出博物馆,已是惠风和畅,春深似海的和谐盛世。

[篇四:<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给了人一种震撼的感觉。高耸的华表,奔涌的江河水,远处模糊的宫殿,书的封面底色浓厚又艳丽,极富视觉冲击力。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这样,既辉煌灿烂又饱经风霜,既有着悠久的古代文化气息,又充满着现代活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明白一件事:志当存高远。因为人是为什么而活?又是什么在支持着人们奋发向上?其实不过就是两个字——信念。

当国人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醉不醒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发展壮大着,他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志向远大而又有着令人惊诧的行动力。当本国的资源不能满足时,他们把目光看向了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东方国家。当英国派出使者向清朝请求通商时,乾隆却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为由一口拒绝了他。那时的清朝已经在安逸中消弭了意志,不求上进,在自己自足的满足中一醉不醒,浑然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擦肩而过,没有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清朝的闭关锁国,孤立了自己,使自己在世界上落伍。结果曾经的东方大国,被欧洲国家的尖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从此步步沦丧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蒙受了百年屈辱。

“志当存高远。”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花似锦,不能奢望能一劳永逸,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就,而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断奋斗,最终才能成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下达焚毁圆明园的命令,其理由是”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不易泯灭,永远保存的痕迹……圆明园宫殿为之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警醒其迷梦”这一行动得到了英国首相巴麦尊的同意,他还暗示额尔金烧毁紫禁城。

为了给予中国政府以沉重的打击,破灭中国人民的信心,这座耗费了150多年时光和数不尽的人力物力才建造起来的万园之园,被一把火和一个野蛮的命令所毁,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壁残垣和不绝于书的愤怒。

“志当存高远。”如果当时的王朝统治者能目光远大,立志高远,或许这梦一般的园林不会被毁得如此令人心痛。可是世界上不会有“如果”,我们必须以此为鉴,从伤痛中走出来,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通过光绪帝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是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它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志当存高远。”这是一次资产阶级的觉醒,志向远大的仁人志士在中国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渊时勇敢的站了出来,希望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为此奔走奋斗。其中尤其是”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时拒绝了逃生机会,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这种捐躯的壮烈行为,来唤醒民众的觉悟。但是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最终使一场千年巨变——辛亥革命爆发了。辛亥革命给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和袁世凯的83天皇帝梦都是警醒他人的例子。

“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被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意志的重要性,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软弱与退缩都不是革命者应有的,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愈挫愈勇。因为“虽然试了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试的话一定会失败”。很多时候成功都是一扇虚掩着的门,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推开它。或许困难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以解决。

我们除了“志当存高远”之外还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坚信终有一日会取得成功。孙中山先生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革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不仅树立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远大志向并且还为之奋斗了终生,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新文化运动的掀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志当存高远。”立志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果,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黎明前最黑暗,在中国迎来真正的光明之前,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开出一条血路。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在此之际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与世界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志当存高远。”我们要坚定改革发展的政策不动摇,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中国的历史是一条悠久的长河,昼夜不停奔腾向前流去。而作为当代学生的我们要成长起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志当存高远。”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向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迈进,不学习,人就会落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有远见卓识和在复杂的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努力,争创成绩。

或许我们现在仍然很青涩,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们会更加努力。看完<复兴之路>,胸中涌现的自豪与激情像是一股强大的暖流贯穿全身。我们的祖国啊,虽历经风霜,但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而我们则应该遵循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的教诲:“志当存高远。”

[篇五:<复兴之路>观后感]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1661年的时候,清朝第3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连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邂逅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确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将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史。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样的战争,它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这一切看起来好像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中国邻邦印度此前已沦落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的时间里,掠走了三、四亿两的白银。马克思曾谴责道,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

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道光年间的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万的兵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而英国人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做了周密的准备。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主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qiāng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

1841年8月的一天,遣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在镇江与老朋友魏源会面,林则徐将<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纂成书,唤醒过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长技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却是一次无声的呐喊。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的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的消亡了。

就在这一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危机在清王朝再次上演,1851年反抗清政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然而,这场历时14年的农民起义却被清政府镇压了。

而此时,大英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机动船舶数量达到世界的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国家。

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国的首都。1860年的10月18日,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同时也焚毁了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新图变的宝贵时间。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救探索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风生水起,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陆军更是一败再败。为什么大清国会败于近邻日本呢?第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第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此举暴露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此时,欧美各国已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残酷的现实证明,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的目的,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究竟什么才是救亡的良方呢?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1898年严复再次为中国人敲响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钟,翻译了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于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失望的孙中山远赴海外开始以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而此时,康有为想用变法维新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1895年春天,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千余名举人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

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康有为的主张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就此开始。但是仅仅103天后,维新派的改革被迫终结。对于亟待变革的中国来说,失败同样宝贵,作为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将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19xx年,甲午战争失败5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这一次是8个国家的铁蹄,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19xx年9月7日,清政府与11国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此,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额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

20世纪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人在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半年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国人民思想也由此获得一次巨大的解放。然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篇六:复兴之路观后感:在复兴之路上感受变迁触摸幸福]

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动”、“落泪”,这是很多网友在形容他们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用的词语。“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制作这样一部片子,就是想让广大观众看到中国在160多年的复兴之路上一路行来的种种变迁,从变迁中感受和触摸幸福。”昨天,央视经济频道副总监、<复兴之路>总编导、总撰稿任学安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复兴之路>创作始末。

“9+1”工程——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

很多人把<复兴之路>看作是<大国崛起>的姊妹篇,任学安对此说法颇为认可:“无论是在叙述的理性、客观性,全球视角,还是构建大的历史框架‘大历史’的结构方式,寻找基本历史脉络,用历史细节说话这些方面,两片都有相似之处。追求制作精良度、包括采用现代最新的制作手段,也都是从<大国崛起>延续下来的。此外,梳理的方式,观察国家发展的视角也是同一个,所以这两部片子看起来很像,说是姊妹篇也比较恰当。”

拍<复兴之路>的想法缘自<大国崛起>的制作后期。“当时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把中国历史也做一个梳理,这样感觉就比较完整了。而且做<大国崛起>大家在看国外9个发达国家时也有一个中国心态。我们说这是个‘9+1’工程。”任学安讲述了创作<复兴之路>的初衷。

“<大国崛起>一收尾,我们就着手做<复兴之路>了。制作过程中,我们想到,如果它能赶在十七大之前播出,也挺好的。”任学安说,这部片子正常制作周期应该在两年左右,但剧组只花了10个月就完成了片子的制作。于是,反复地熬夜就成了令他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

这部时间紧任务重的片子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央视国际网站甚至以此为契机,倾力打造了大型时事论坛——<复兴论坛>,8日开坛以来每天的浏览人数逐日上升。

“以影像叙述历史更具冲击力”

<复兴之路>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历史片最难的是历史素材的取舍,拍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更难,难在毕竟观众的陌生感要差一些。国内有多少人会对西班牙史、葡萄牙史、荷兰史,甚至美国史有多少了解?除非是专业人士和学者。因此,拍<大国崛起>时我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但对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可以说每个中国人从小时候都接受过基本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表达出最基本的新鲜感,就成为最困扰我们的追求。”任学安在介绍剧组面临的最大困难时说。

任何一个创作都希望呈现一种新鲜的面孔,这样传播效果、到达效果才会更好。否则传播就没有意义了。如何给观众新鲜感?任学安和剧组成员们从电视梳理与文字梳理的不同之处入手,开始探索。

“电视是时间艺术、时间作品,没有太多空间功夫去铺陈。电视是用画面叙事,让观众通过影像来了解。文字叙述的历史追求必须思想深远,有哲学高度,电视节目有时候可能甚至不需要说话,一个画面加一段音乐就足够了。”任学安介绍了<复兴之路>带来的影像冲击力:“在第一、二集中的开头,观众能看到当时的中国人用脚踩水车的画面,如果认真看,你就会发现那些人都是光着屁股的,那是真正的衣不蔽体。再往后看,看到第四、五,尤其第六集,画面转为恢弘绚丽,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观众能完整地看完这六集,基本能清晰看到中国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开始独立,由人民受奴役受欺侮到翻身做主并且开始享受小康生活的变化。”

任学安说,即便说<复兴之路>目前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本身仍是比较基本的,但放在电视上跟放在书上是不一样的,经过电视综合艺术手法表达,它产生了更强更新的冲击力。

尽管制作时间短,但<复兴之路>剧组还是尽可能地收集珍贵资料来表达历史。比如片中展示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辞位诏书、孙中山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民国公约等都是从中国历史第一、第二档案馆找到的原件。还有苏中建交时的俄文版文件的原件影像,则是第一次公开的外交部“镇部之宝”。

为了使这部政论片经得起考验,剧组采访了140多位境内外专家,其中境外专家30余位。

“<复兴之路>不承担对历史进行新解说”

与<大国崛起>突出对事件的讲述有所不同,<复兴之路>不仅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轨迹与最后的影响,还将大量笔墨放在历史人物的命运之上,如林则徐、魏源、康有为、孙中山……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振聋发聩的名字,他们的命运在片中均有展现。

“写历史绕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人,一个是事。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总能找到一些具体推动、承载历史的人,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故事,现在的观众感受和触摸起历史来可能会更鲜活一些,更真实一些。”任学安说,<复兴之路>一片中出现的人物,应该说都跟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有些还是历史的创造和推动者,写历史不能忘记他们。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2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