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赏析及答案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篇一:《赏析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武陵春》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风已停,可是鲜花却随风而成尘埃,美好的情形已被无情的风雨摧残不复存在,心中凄楚的连梳头的心情都没了。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屋内,以往美好的事物想再一次欣赏已经没有机会了,无情的风雨就要摧残这一切,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天气转晴,泥土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但却“花已尽”。“花已尽”一词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太阳已经出来很久了,但是任然没有心情去梳理凌乱的头发。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情景下难以排遣内心苦闷的凄惨。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语气突然变缓,在这一瞬间好像所有的凄惨一扫而光,词人开始向往未来美好的情景,可是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和前两句截然不同,这就更加深刻的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凄凉无处排遣的痛苦,可谓是心波叠起,意境更高。“闻说”二字真是恰到好处,可见词人也是从旁人那里听说双溪的春色风光,闻说!说明了词人之前也只是一人独处,无美好风光可欣赏;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词。“尚”、“也拟”,说明词人心中萌生春游解愁的。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国破家亡之愁。然词人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武陵春》为词人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

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武陵春赏析及答案

此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的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这两种修辞手法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把小舟比作舴艋,把自己的愁绪化为有形,夸张到连小船都载不动,好像使人感觉到那份愁绪是有实实在在不轻的重量。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武陵春赏析及答案

工艺1004

钱韵竹

10405400410

篇二:《25《武陵春》课文赏析和中考赏析题目汇总》

25、《武陵春》课文理解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武陵春》习题总汇

1、1.上片中,“ 花已尽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 日晚倦梳头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

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2分)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的比喻把无形的愁形象化、具体化,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1分)

3、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作者只恐怕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的沉重的哀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说自己的愁重的连船都载不动,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突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4、《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是: 5、“只恐双溪舴艋舟”中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6、这首词的上片,首先交代的是季节特征,已是时节。“日晚倦梳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 。下面叙述的是 和 。“ ”和“ ”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浓重哀愁。

7、下片的“、“”、“”三个词表现了词人产生了去泛舟消愁的念头而又怕舟轻愁重否定了自己计划的感情变化过程。

8、“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感情的变化过程,请赏析。

消除愁苦的办法。不过作者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上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作者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哀愁重的连船都载不动。

9、本词中,作者通过哪两个外在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通过“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浓重的哀愁。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哀愁如此之重,她无心梳妆打扮,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篇三:《武陵春阅读答案》

武陵春阅读答案

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武陵春赏析及答案

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武陵春赏析及答案

8.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阅读答案:

8.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篇四:《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鉴赏]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只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篇五:《送柴侍御阅读答案_送柴侍御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送柴侍御>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送柴侍御阅读答案_送柴侍御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送柴侍御阅读答案_送柴侍御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4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