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篇一:《古今诗歌比较》
尽管纪弦曾断言,“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但考察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文本,就会发现纪弦的说法未免武断,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从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开始,二十世纪的新诗创作和评论鉴赏,都程度不同地禀承了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一个意象,一句诗,一首诗,大到一个诗人,一个流派,一种诗体,一种诗学主题,一种表现手法,均可从中寻绎出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之间的施受传承关系,笔者近年发表的古今诗歌比较研究的系列文章,对此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探讨。本文选取几组可供比较的古今诗歌文本加以鉴赏,为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纵向继承提供几个具体例证。这将有助于读者认清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与现代新诗的艺术渊源,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和评价相关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诗艺特色,有助于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关系断裂的偏颇认识,有助于改变当前诗学领域里新诗与旧诗在创作评论鉴赏方面缺乏沟通甚至互相对立的不良态势。
一、何其芳的《罗衫》与班婕妤的《怨歌行》
罗衫
我是,曾装饰过你一夏季的罗衫,
如今柔柔地折叠着,和着幽怨。
襟上留着你嬉游时双桨打起的荷香,
袖间是你欢乐时的眼泪,慵困时的口脂,
还有一枝月下锦葵花的影子
是在你合眼时偷偷映到胸前的。
眉眉,当秋天暖暖的阳光照进你房里,
你不打开衣箱,检点你昔日的衣裳吗?
我想再听你的声音。再向我说
“日子又快要渐渐地暖和。”
我将忘记快来的是冰与雪的冬天,
永远不信你甜蜜的声音是欺骗。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何其芳的《罗衫》,咏物拟人,是失爱者往昔欢乐的回忆,被弃怨情的诉说,痴心依旧的表白。
“罗衫”喻指昔日的“我”,曾装饰过“你”一个夏天。而今,夏去秋来,“罗衫”被折叠着放进衣箱。在遭受冷落的幽怨中,“罗衫”回忆着夏天曾经的欢乐:我曾和你一同放舟荡桨,襟上染着你嬉游荷塘的荷香;我曾和你狂欢到慵倦,袖间浸染着你喜悦的泪水和困盹的口脂;我曾和你月夜幽会,胸前映着锦葵花的影子。回忆的内容香艳浓郁,富有暗示性,见出“我”和“你”亲密到何种程度。而这也正是致怨的原因。所谓爱之也深,怨之也切。但怨而不怒。“我”仍像夏天一样爱恋着你,并且希望你能再度把“我”想起,当秋天暖暖的阳光照进你的房
里,你打开衣箱把“我”捡出。“我”想听你说日子又要渐渐暖和,“我”将忘记秋去冬来的严寒冰雪,你甜蜜的声音即使是欺骗,“我”也永远不会相信。“我”仍一如既往地痴迷于你,怀着深深的渴望,渴望夏天再次来临,渴望和你旧梦重温。
此诗执著地追寻、眷恋那已然失去的爱与美,抒写的是诗人早期诗作对爱情、梦想的追求与幻灭的一贯主题。诗的语言、意象、情思有着浓重的唯美色彩,既含晚唐诗和五代词的遗韵,又受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等人诗风的熏染。至于诗的整体构思和比兴手法,则是模仿东汉班婕妤咏纨扇的《怨歌行》,又加上了自己的创新改造。
《怨歌行》与《罗衫》的相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手法均是咏物拟人,比兴寄托;“纨扇”和“罗衫”所比拟的抒情主人公,在爱情关系中均处于被弃者的弱势位置;诗的抒情基调,均是被弃者的幽怨情怀。二诗的不同之处在于:班婕妤的诗是宫怨体,中心意象“纨扇”用作女性的自喻,是宫中失宠者的化身,她之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是封建制度造成的命运悲剧;在表现上班诗是顺叙,身在夏天,心忧秋天。何其芳则以中心意象“罗衫”作男性的自喻,寄托一个年轻人对现实中不美满的爱情的怨言,“罗衫”是现代社会里的失爱者的化身,他之被弃置不顾的不幸遭遇,是对方的个人感情迁移所导致的结果;在表现上何诗是倒叙,身在秋天,回忆夏天,并且憧憬着挽回旧情,心理层次显得更为复杂繁缛。将二诗加以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何其芳的《罗衫》是对班婕妤《怨歌行》的现代改写重组。
二、郑愁予的《错误》与苏轼的《蝶恋花》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那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颇负盛名的抒情诗,主题仍是传统游子思妇的闺怨情感。
第一节两行,分写游子和思妇。第一行用叙述性短句写出游子的匆匆行色,第二行用比喻性长句写出思妇的漫长等待。读者从诗行的长短,即可直观地感知游子漂泊旅程的促迫,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
第二节集中笔墨,从第一节对思妇“容颜”的比喻描写,转入对思妇“心态”的细微刻画,浓墨重彩地展示思妇的寂寞心境。三月的江南,本应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时节,但此诗中的江南小城,却没有一点春意,“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思妇的心,一如这小小的城,
“跫音不响”,“春帏不揭”,“窗扉紧掩”,一片寂静,毫无生趣。又到了“暮色起春愁”的“向晚”时节,思妇一天的苦苦等待眼看又要落空了。
突然,黄昏的时间临界点上响起一阵“达达的马蹄声”,在这一片寂寞的小城里,显得格外引人注意。蹄声由远渐近,声声踏响在凭窗盼归的思妇的心上。思妇以为是游子归来,她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绽开了美丽的喜悦。然而,她错了,让她怦然心跳的马蹄声,从她的窗前骤然驰过,那“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深心专注、痴迷等待的她,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她那乍喜的容颜,倏然间便如莲花般凋谢萎落了。
这首诗中包含的情节因素是“误会与巧合”,江南小城思妇错把过客当作归人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的《蝶恋花》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堵高墙所隔,墙内佳人笑本无意,墙外行人听者有心。佳人打完秋千转回闺房去了,行人驻足有顷之后也赶路走了,欢声笑语渐渐地听不到了。然而,孤寂的行人被这活泼的笑声触动,凝然神往,浮想联翩,当笑渐不闻时,行人竟有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心绪缭乱,十分苦恼。生活中,这类莫名其妙的单相思喜剧很多,作者把这种普通的题材作了集中的处理,让“墙里/墙外”“佳人/行人”“多情/无情”“笑/恼”构成对比,产生出类似“无焦点冲突”的喜剧效果,奇情四溢,妙趣横生。郑诗的马蹄无意,思妇有情,一如苏词的笑声无意,行人有情。苏词里的墙外行人错解墙内佳人的笑声,郑诗里的江南小城思妇错把过客当作归人,从情节因素来看,二者均基于误会与巧合,构建了带有无焦点冲突性质的戏剧化情境。
其实,郑诗对苏词的借鉴不仅止于此,还有更深的比兴象征层面。在苏词中,“多情”的行人是苏轼的自比,“无情”的佳人指最高统治者。积极用世的作者对“佳人”一往情深,忠贞不贰,而最终却被冷落在封建统治圈子象征的一堵高墙之外,四顾茫然,无所归宿。在郑诗中,犯下“美丽的错误”的当不仅是思妇,游子恐怕也怀有犯错误的负疚感:为什么“我”只是“过客”而不是“归人”?为什么“我”让“季节里的容颜”等待落空?为什么“我”只能“打江南走过”而不能停留?诗中那古典的游子思妇的浓重怨情里,掺入的是现代社会迫于政治分裂而去国怀乡者的浓重乡愁。可见郑诗不仅借鉴了苏词单相思的生活喜剧情节,郑诗更像苏词那样,寄托了社会政治意义和身世悲凉之感。
三、高准的《香槟季》与《诗经·关雎》
香槟季
蕉花紫了
嗳,五月来了
五月是玫瑰的颜色
小溪的梦珍珠般地闪动
雎鸠起劲地叫着了
香槟般的季节
浮起了
遍野的花香,莹莹的
浮起了大地欢畅的呼啸
几多的相思哦——
明艳的榴花,燃烧在眼底
草原上有了丁香朵朵
雎鸠在起劲地叫着
嗳,玫瑰已开遍了大地
采一束哪
也采一束
蕉花榴花和丁香
以及鸟的鸣
以及梦的精圆
然后
到小溪的对岸去吧
雎鸠在起劲地叫着
嗳,雎鸠叫着
雎鸠
叫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鸟是古老的,香槟酒是现代的,五月花季的醉人爱情是古老而又现代的。
一年一度,五月来了,蕉花紫了,榴花红了,玫瑰花开遍大地,小溪闪动着珍珠般的梦影,雎鸠鸟在河边起劲地鸣叫,连一向沉稳的大地,也发出了欢畅的呼啸。五月的花香鸟语,热烈繁闹,把季节酿成了醉意熏人的香槟酒。
这是令人亢奋的季节。人与季节,有着深刻的对应。缤纷的姹紫嫣红,涨涌的溪流春潮,河边鸟儿的叫声,唤醒的是人们心底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爱情意识。原野上百花在开放,青春的花儿也在开放;小溪中春潮在涌涨,人体内的生物潮也在涌涨;河岸上雎鸠在啼唱,心中的爱情也在歌唱。你看五月那“明艳的榴花”,正燃烧在人们激情的眼底,撩起了人们“几多的相思哦”!人们呼吸着香槟酒一样醉人的空气,采一束芬芳的花儿,“然后到小溪的对岸去”,去追寻那个“精圆的”绮梦。
这是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季节。《诗经》中的那只“关关雎鸠”,那只栖息“在河之洲”的爱情鸟,已经啼唱了三千多年,啼唱了三千多个春天,啼唱了三千多个五月。而今,五月来了,它又在河边起劲地鸣叫起来,叫得仍像《诗经》里那般热切,像三千年前那般焦灼。因为“所谓伊人”,仍然“在水一方”,距离仍然没有消除,追求的歌声就不会停止。那手持鲜花的追求者,虽然把手中的"?”和“芍药”换成了“蕉花榴花”和“丁香”,但仍像三千年前一样想望者“方涣涣兮”的小溪那“洵圩且乐”的对岸。“彼岸”,是一个永恒的美丽诱惑。
这首《香槟季》,融化、改造了《诗经·关雎》以及《溱洧》《蒹葭》等多篇作品的意蕴,使用了“雎鸠”“对岸”等带有原型性质的诗歌意象,将古与今连为一体,将人与自然融为一片,热烈歌赞青春、爱情和生命的永恒欢乐。季节有过往,但年年都有一个五月,鲜花都要盛开,春水都要涌涨,大地都要芬芳。人世有代谢,但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永远热烈亢奋,每一代人的爱情都永远馥郁馨香。你听,河边上的那只雎鸠鸟又开始叫了,起劲地叫着,叫着,叫着,叫得一唱三叹,叫得荡气回肠。它的叫声,将响彻所有的春天,响彻所有的五月,从过去,至现在,到未来,穿透所有的耳膜,与人们心中的爱情歌声共鸣、应和……
四、席慕容的《悲喜剧》与温庭筠的《梦江南》
悲喜剧比较复杂的诗句。
长久的等待又算得了什么呢
假如过尽千帆之后
你终于出现
(总会有那么一刻的吧)
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
斜晖中你的笑容那样真实
又那样地不可置信
白?洲啊白?洲
我只剩下一颗悲喜不分的心
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昨日
都是一种不可少的安排
都只是为了好在此刻
让你温柔怜惜地拥我入怀
(我也许会流泪也许不会)
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
我将藏起所有的酸辛只是
在白?洲上啊白?洲上
那如云雾般依旧飘浮着的
是我一丝淡淡的哀伤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席慕容的《悲喜剧》,用温庭筠的《梦江南》词做蓝本,依旧是思妇盼归,依旧在白?洲上,依旧等到斜晖黄昏,依旧数得千帆过尽。从九世纪的温庭筠小令词,到二十世纪的席慕容白话诗,历千年岁月沧桑而不变的,是一颗忠贞依旧、深情依旧的东方女儿心。
[##]
但从晚唐词到现代诗,虽说是题材相同的两篇作品,在古今的继承中也肯定会有推陈出新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席慕容对蓝本加以手法上的翻新和意蕴上的掘进。
从手法上看,温词实写思妇从早到晚一天漫长等待落空的情形。词中的思妇早起梳洗一
篇二:《古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说课设计
《古诗两首》
一、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 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 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
国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 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比较复杂的诗句。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 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
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 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2.体会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 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三、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回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2、江湖,峡谷,榕树,鸟儿,美丽的晚霞等等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看到过哪些美好景物呢?(„„)4、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庐山)看看我们的伟大的北宋诗人苏轼他是怎么来写庐山的!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我觉得,老师的导语特别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初读感知。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并提出不好认和不好写的字。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生,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1)初读古诗,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
3、理解诗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这首诗大致写的是什么。再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那么,在这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呢?因为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这
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6、诵读巩固
1.反复练习诵读古诗。
2.指名朗读或背诵,读后评价。
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师检查背诵情况
篇三:《成语集锦及诗句》
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馀的东西。2大方之家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3万人空巷 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胸无城府: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专心一志: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莘莘学子: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只用于形容学生,成为“莘莘学子”一语。 趋之若鹜: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有贬义。 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
想入非非:1、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贬义)。2、有时还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中性)。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洗心革面: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望其项背: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
实不为过:1,其实并不算错误。2,其实并没有超过。
巧夺天工:专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人工胜于天然。 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
让梨推枣:比喻兄弟友爱。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
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四郊多垒:敌军四面逼近,形势危急。也比喻竞争的对手多。
有口皆碑:比喻人人普遍称赞。
先斩后奏: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借指人的死亡。
日理万机:形容工作勤奋之极,原指帝王每天处理纷繁的政务,现多用以形容国家领导人工作繁重。
包罗万象: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生死攸关: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也比喻事物繁荣兴旺、丰富多彩。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不耻下问形容人谦虚好学
长命富贵既长寿又富裕显贵。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妙手回春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或是雕刻得非常好,十分逼真。 唾手可得比喻极容易得到。比较复杂的诗句。
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可以过分指责。
另眼相看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后也指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的(多指坏事)。 断线风筝比喻一去不回来的人或东西。比较复杂的诗句。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说话,让人爱听。
应有尽有 形容一切全都俱备。
狭路相逢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漠不关心(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漠,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素昧平生指与某人从来不相识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果不其然指事实跟预料的一样。多用来强调不出所料。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不知所云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
不可思议 现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或抗拒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必然导致失败。
大失所望 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不寒而栗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忧心忡忡形容非常害怕
精力充沛 体力强盛,精神充足。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微乎其微 微小,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依依惜别 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一文不名形容非常贫困。
安之若素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
来龙去脉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一尘不染比喻做官清廉,或人品纯洁高尚,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
衣锦还乡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
不足挂齿数不上,不值得一提。含有极端轻视的意思.
水落石出原形容冬天的景色,后比喻原来说不清楚的事终于真相大白
倾巢出动比喻出动全部兵力或人力。
官样文章比喻内容空洞、徒具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或空话。
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万劫不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
突飞猛进 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杯弓蛇影讽刺那些疑神疑鬼的人。
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顺水推舟比喻顺势或乘机行事.
光明磊落 胸怀坦白,正大光明。
子虚乌有指假设不存在或不真实的事情。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
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芸芸众生佛家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
雨后春笋比喻好的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一网打尽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通情达理指说话、做事很讲道理。
俯拾皆是形容数量非常多,到处都能得到。
胸有成竹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也比喻技艺等濒临失传。
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迫不及待 忍耐不住地渴望的。
受宠若惊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无所顾忌 没有什么顾虑(地去做某件事情)。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指不好的影响。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
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
坐如春风 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振奋人心 使人们振作奋发。
济济一堂形容人多。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好不专一。
鞭长莫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难言之隐 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溢美之词过分吹嘘的话语。
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贬义)。
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思考并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使大家受益。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临渊羡鱼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
楚楚动人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
一触即发比喻事情已经十分紧张,稍一触碰就会马上爆发。
高谈阔论大发议论;漫无边际地谈论。
出神入化高超的境界。
方兴未艾多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人仰马翻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刻骨铭心 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出奇制胜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
千丝万缕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沸沸扬扬 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难能可贵 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耳熟能详指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
1、杜甫《登岳阳楼》中最能表现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句子是: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我们要有勇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概,正如杜甫《望岳》中所表达的那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引来不少文人的咏叹,这里有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苍凉,又有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阔。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美景,且大气磅礴、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李凭箜篌引》中以四种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7、家长寒暑假让孩子出去打工,正如《醉翁亭记》中国所谓“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目的不是挣钱,而是要他们去体验和感悟。
8、《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9、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杜甫有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回答)
10、
11、 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女矛盾复杂心情的句子是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篇四:《形容心情复杂的诗句》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3、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容心情复杂的诗句。
5、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6、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7、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8、数声风笛离亭晚,9、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形容心情复杂的诗句。
10、十人堪有九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6、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17、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18、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1、夙风野大,纸灰飞扬,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矣。
22、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23、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24、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5、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