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 日记 |

【www.guakaob.com--日记】

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篇一:《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 正比例和反比例》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

—— 正比例和反比例

主要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考点分析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y

= K(一定)。 x

2、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4、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两个变量的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没有上述两种关系,这两个变量不成比例。

典型例题

例1、(正比例的意义)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从右往左看,时间缩小,路程也

缩小。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120240360

= 120 = 120 = 120„„132

这个比值就是火车的行驶速度。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

路程

= 时间

速度(一定)。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

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y

= K(一定)。 x

例2、(判断是否成正比例)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

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正比例,反之,则不成正比例。 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练习本的单价有下面的关

系:

买练习本的总价

=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

数量

所以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例3、(正比例的图像)磁悬浮列车匀速行驶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1)图中的点A表示时间为1分钟时,磁悬浮列车驶过的路程为7千米。请你试着描

出其他各点。

(2)连接各点,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0 1 2 3 4 5 6 7 时间

/分

分析与解: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路程和时间相

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7,即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可以根据时间的值估计出路程的值,也可以根据路程的值估计出时间的值,估计时允许有一定的出入。

(1)描点、连线如图。 0 1 2 3 4 5 6 7 时间/分

(2)在一条直线上,因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根据图像,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17.5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

要4.3分钟。

例4、(辨析)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分析与解: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3.14,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变化的,所以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 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例5、(反比例的意义)

下表是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时,每小时加工零件个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扩大,加工的时间反而缩小;从右往左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缩小,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3)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相对应的加工的时间的积都始终不变,如20 × 12 = 240,30 × 8 = 240,40 × 6 = 240„„而这个积就是这批零件的总个数。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发现: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随着加工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它们怎么变化,相对应的积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 × 加工的时间 = 零件的总个数(一定)。 所以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和正比例一样,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

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乘积是否一定,进行判断。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例6、(判断是否成反比例)

总产量一定,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反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积一定,

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反比例,反之,则不成反比例。

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总产量有下面的关系: 每公顷的产量 × 公顷数 = 总产量(一定) 所以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成反比例。

例7、(辨析)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反比例。

分析与解: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很明显,

和一定,两个加数的积是变化的,所以它们不成反比例。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不成反比例。因为它们的积不一定。

点评: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不是积一

定,也 不是比值一定,它们就不成比例。像这样的还有:人的跳高高度和身高;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等。

例8、(综合题1)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分析与解:判断时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列举数据,也可以根据计算的公式来推导。

(1)因为长方形的长 × 宽 =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所以长和宽成反比例。 (2)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宽的和一定,

但不是积一定,所以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例9、(综合题2)

分别说明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每两种量的比例关系。 (1)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 (2)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 (3)天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

分析与解:在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当某一种量一定时,

另外两种量可能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成反比例关系。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

(1)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 × 天数 = 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所以大米的总千克数

一定时,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成反比例。 (2)因为

大米的总千克数

= 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所以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时,

天数

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成正比例。 (3)因为

大米的总千克数

= 天数(一定),所以天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吃的千克数成正比例。

习题

1、仔细观察每张表格,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表格1

表格2

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篇二:《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性质+练习+总结》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一、成正比例的量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 种量也随着变化, 例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牛奶的总质量也多;包数少,总质量也少。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如: A.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B.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C.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D.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 例:1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填表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例2:

(1(2)观察图表,发现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正比例的意义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PS:三个要素: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作图)

练习

一、观下图表,回答问题:

(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的,( 时间和米数是( )的量。 作图:

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并说理。 1、白糖单价一定,白糖数量和总价;

2、稻谷的出米率一定,碾成大米重量和稻谷重量; 3、一个人的身长和体重; 4、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5、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三、练习:(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1、请举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⑴、圆周长与圆半径;

⑵、圆面积与圆半径;

⑶、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2、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一定,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二、成反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 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

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表示为 X•Y=K(一定)(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2.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举例(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例1、(反比例的意义)下表是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时,每小时加工零件个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这两种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两种量。(2)从左往右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扩大,加工的时间反而缩小;从右往左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缩小,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3)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相对应的加工的时间的积都始终不变,如20 × 12 = 240,30 × 8 = 240,40 × 6 = 240„„而这个积就是这批零件的总个数。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发现: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随着加工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它们怎么变化,相对应的积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 × 加工的时间 = 零件的总个数(一定)。

所以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和正比例一样,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乘积是否一定,进行判断。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例2、(判断是否成反比例)总产量一定,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反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反比例,反之,则不成反比例。

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总产量有下面的关系: 每公顷的产量 × 公顷数 = 总产量(一定) 所以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成反比例。 例3、(辨析)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反比例。

分析与解: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很明显,和一定,两个加数的积是变化的,所以它们不成反比例。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不成反比例。因为它们的积不一定。

点评: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不是积一定,也不是比值一定,它们就不成比例。像这样的还有:人的跳高高度和身高;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等。

例4、(综合题1)(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分析与解:判断时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列举数据,也可以根据计算的公式来推导。 (1)因为长方形的长 × 宽 =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所以长和宽成反比例。

(2)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宽的和一定,但不是积一定,所以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例5、(综合题2)分别说明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每两种量的比例关系。

(1)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 (2)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 (3)天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

分析与解:在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当某一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可能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成反比例关系。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

(1)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 × 天数 = 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所以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时,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成反比例。

(2)因为大米的总千克数 = 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所以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

天数

数成正比例。

(3)因为大米的总千克数 = 天数(一定),所以天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成正

每天吃的千克数

比例。

练习:

1、仔细观察每张表格,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表格1

表格2

表格3 用60元钱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可以购买的数量如下表:

2、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25页,可以装订400本。如果要装订500本,每本有X页。 题中( )量一定,关系式:( )○( )=( )(一定),( )和( )成( )比例。 3、一间会客室地面用边长0.3米的正方形地砖铺,需要640块。如果改用边长0.4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Y块。

题中( )量一定,关系式:( )○( )=( )(一定),( )和( )成( )比例。 4、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 当底面周长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当高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当侧面积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5、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 当( )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6、当 a × b = c( a、b、c 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 ( )一定,( )与( )成( )比例; ( )一定,( )与( )成( )比例; ( )一定,( )与( )成( )比例;

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篇三:《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这个游戏吧!

2、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

次加5分,时间为30秒。(学生游戏,师巡视。)

3、学生汇报,将学生汇报的数据填入下表:

4、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表中有哪两个量?观察这两种量的变化,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5、学生汇报,师小结:也就是说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我们把它叫做相关联的量。

二、合作交流,建构模型 1、出示以下两个表格:

表2:乙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2、分组讨论:

(1)表1、表2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

(2)哪个表中的两种量的变化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种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表1中甲车的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表2中乙车的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

4、教师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5、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想一想:上面例子中甲车的路程和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乙车的路程和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小组尝试:判断下面的每张表格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1)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如下表。

7、字母关系式

教师提问:如果字母y 和x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y/x=k(一定) 8、教学例3(小组讨论)

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1)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2)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三、汇报交流,总结归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四、拓展应用,形成技能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①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②每人树植棵数一定,参加植树人数和植树总棵数。 ③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④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⑤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2、a和b相关联的两种量,下面哪个式子表示a和b成正比例?

① a+b=12 ② a/b=5 ③ ab= 9 ④ a-b=3.8 ⑤ b=7a

3、x、y、z是三种相关联的量,已知x×y=z。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游戏导入—建构模型—总结归纳—形成技能”四个步骤,从学生们熟悉的游戏导入,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路程随经过时间的长短而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最后归纳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大量的练习中,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魅力,并能够正确判定两个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的量。

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篇四:《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篇一: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今天,我们一家去龙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关于比的数学日记。我们每人四个鸡腿,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1个鸡腿,阿姨的2个鸡腿,阿姨说:“这总不能白吃,我问你,你吃了几分之几?你再吃几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
篇二:有趣的比

我是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是决不会罢休的。
星期天,爸爸、妈妈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家完成了作业。闲着无聊就打开了电视机,刚一打开,画面上出现了几位警察叔叔正在勘察现场,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只留下了一串脚印,量出脚印的长是25厘米。我知道这是一个侦破片,我对这类电视比较感兴趣,就接着往下看,在案情分析上,一个干警叔叔说:“根据脚印的长,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在172---175厘米。”这另我匪思所夷,可爸爸不在家,怎么办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公安局准备请教那些专业人员,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要找的人。关于比的数学日记。于是我有一个大胆的决定,进网吧查资料。
进了网吧,我迅速地查找资料,查了好久,终于在一个网页上找到了答案,身高与脚长的比是7: 1。由脚印长25厘米就可知道身高约175厘米。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这段时间正好在学习比的知识,这就吸引了我继续往下看,结果发现了人体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比:
1。身高和双臂平伸的长度之比是1:1
2。脚长和拳头的周长之比是1:1
3。心脏的大小与拳头的大小之比是1:1
4。脖子的周长与手腕的周长之比是2:1
5。身高与胸围长度之比是2:1
6。鼻尖到耳根的距离与眉毛到下巴的距离之比是1:1
……
回到家,我莫名其妙地被臭骂了一顿,原来爸爸妈妈知道我进了网吧,气得要命。不过这顿骂挨得也值,因为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人身体上许多有趣的比。


篇三:正比例的预习日记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y:x=k(一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先找变量(找相关联的量);在看定量(两种量的商是否一定),最后做出判断。
   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画法与折线统计图相同)
   从图像中,可以直接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不用计算,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比例,与边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比例,但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本金一定,存款的年限和所得的利息成正比例。
   如果是两种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对应的两个数比值相同叫不叫正比例?


篇四: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题目:有粗细不同的两枝蜡烛,细蜡烛之长是粗蜡烛之长的2倍,细蜡烛点完需1小时,粗蜡烛点完需2小时。有次停电,将这样的两枝求用过的蜡烛同时点燃,来电时,发现两枝蜡烛所剩的长度一样,问停电多长时间?
   解题思路:如高粗蜡烛长为1,燃烧的速度分别为:(1)1÷2=1/2(2)2÷1=2要设停电时间为x小时那么式子就是:1—1/2x=2—2x分析已知细蜡烛占粗蜡烛的1/2,粗蜡烛就是细蜡烛的2倍,求停电多少小时,也就是第一根燃烧多少时。
   解:设停电时间为x小时。
   1—1/2x=2—2xx=2/3
   答:停电时间为2/3小时。


篇五: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今天下午,我在看到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8分米,高的长度与底面半径的比3:2,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圆锥方面的题相结合的应用题。求圆锥的体积是多少,要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题中告诉了底面半径,可求出底面积,而高却不知道,可以根据一个条件求出,可将比转化成一个数占已知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通过比例,可以知道高占底面半径的3/2,然后算出高后,再根据公式算出圆锥的体积。 
   我发现比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比如地图就是用了"比例"的概念。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比例”问题
 

篇六: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两者之间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随着其中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但是他们的比值却不会变。这就是——正比例。  
   我们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像: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效率、时间、工作总量等等,它们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时 间( 时 )  1        2       3       4                 
         路 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从上面可以看出,时间和路程是有关联的,时间是1,路程是90;时间是2,路程就是180;时间是3,路程就是270;时间是4,路程就是360……依次类推,可以看出路程:时间=90:1,并且比值一定,所以,它们是正比例。用简洁的话表达,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可以成正比例。
   总结一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如果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也叫做“正比例关系”。


有关正比例的数学日记 篇五:《关于负数的数学日记》

篇一:正数和负数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上数学课时,我们学了第一单元的内容——负数,觉得十分简单。
   回到家中,我拿起数学书预习后面的内容。忽然,从我的耳边传来一阵争吵声······
   翻开一看,原来是正数和负数在吵架。我疑惑不解地问:“你们再吵什么啊?”正数说:“我们在说谁的用途最大!”“我也想知道!”我说。关于负数的数学日记。负数说:“你觉得呢?”我支支吾吾的,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来一次辩论赛,我当裁判!”正数和负数异口同声的答应了。
   首先是正数,他说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例如:超市,学校,商场······当然是我的用途最大喽!”“嗯,有道理。”我点点头。负数说:“那也不一定呀,例如:气温到0度以下就要用到我而不是你!”正数不高兴了,  “你们别吵了!”这个当裁判的我说完后,他们安静了下来。我说:“经过我的仔细思考,决定今天赢的是正数和负数!”“你们两个都很有用,人们离开了谁都不行,没有正数就哪来的负数?没有负数也就没有正数,你们是紧密相连的,你们应该团结起来!”听了我的话后,他们感到惭愧,从此以后,他们在也不吵架了,一起为人类做奉献。关于负数的数学日记
   今天,我又学到了新的知识,我将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获得更多宝藏。


篇二:负数的由来

   在数字王国中以前是没负数的。有一天“零”正在瞪大意见思索,数字王国中没最大的却有最小的,那就是我,哎,为什么偏偏我是最小的呢?想了半天终于有了一个好注意。第二天,零把“加”“减”“乘”“除”请到家里。零先是美言相说:“四位大哥,你们是我们这的霸王,权利极大,没有人不怕你们,肯定能帮我提高地位。但不知大哥们是否能帮我?”虽然零美言相说,但他们不愿为零出头。加减乘除异口同声:“我们可是很忙的,不要没事有事就找我们。”零心想第一套方案失败,实施第二套方案。他说:“在胡同口,我听到有人在说你们的坏话,他们说加号大哥虽然是你们之中的老大,但还不如乘号大哥厉害呢。乘号大哥虽然比加好大哥稍微强了那么一点点,但没有乘口决这个帮手,还不是个废物?减号大哥只会帮到忙,减少他们的数值,说你是故意的。除号阿哥也一样。”听他们几个兄弟勃然大怒说:“你这口气大哥帮你出定了。”不一会儿,他们几个气势汹汹地来到大街说:“哪个小子说我们环话?给我站出来。”话音未落,数字们就全跑了。数字们想:他们准是又来找茬的。这时,一个数字却站了出来说:“你们敢跟我比吗?”加号听后说:“还挺勇敢的呢。那我和你比试比试。”已往他们找茬时,都在街上随便抓一个数字加起来都比原来的大。可他们现在只有零这个帮手。零跟哪个数相加还是原来的数。所以加号和那个数打成平手。因那个数体力好,战胜了加号。加号败阵后乘号跟着上,可零和哪个数相乘等于零,所以也打不过这个数,平常加号,乘号上了就ok了。可现在……除,减平时也没什么本领,想就此拔了。可零说:“你有本事就把我放在零前面和减号比。”那个数字说:“行,不过要是再胜了,你们就不再烦村民了。”那个数字想:行,你们输定了。可是没想到,这样竟得出了一个数,那就是负数,负数比零还小。于是数字王国中又多了一个负数,零的阴谋也得逞了。虽然零现在不是最小的数,但他变得十分孤单,因为在整数里他既不是负数也不是正数。
   真是:好人有好报,坏人也有坏报。


篇三:关于负数的数学日记

   今天,整数王国热闹非凡,因为零国王今天生日,今天又是元旦。双喜临门,文武百官都来庆祝。只见零国王高居宝座之上,下面排列着两行队伍。一行是以-1总理开头的队伍,-1后面跟着-2、-3、-4……它们的个子一个比一个矮。另一行是以1司令开头的,1后面跟着2、3、4、5……个子一个比一个高,一眼望不到尽头。三声炮响,庆典开始了,突然从国王的宝座下,钻出一个圆溜溜的小东西。1司令拔出宝剑,上走几步,喝道:“来者何人?”小东西慢条斯理的说:“怎么,连我都不认识了,告诉你,我就是大名远扬的小数点。”“有何贵干?”1司令讲话总是这么刹劲。“我是来参加零国王的庆典,请你帮我安排到队伍里去吧!”零国王没等1司令反应,就说:“不行,你看宫外长长的队伍,文官从-1总理开始,武官从1司令开始,没有你容身的地方。”小数点哀求说:“你看我个子这么小,随便给我个座位吧!”“不行呀,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哼!敬酒不吃吃罚酒。”小数点脸色徒变,厉声说:“我要你们来个次序大变样!“零国王怒气冲天,喝道“快把这个小东西抓住,来个大数。“只听,咚咚咚从宫外走来一个大高个,它就是97000000,9700万大吼一声:”小数点,哪里逃1“小数点毫不畏惧,它跳到宝座上,揪起零国王,向9700万面前推去,自己就站在零国王的面前。“轰”的一声,比山还高一截的9700万,变成了比椅子还矮的0。097了。零国王大惊失色,就高喊:“谁能抓住小数点我就封它为王爷。”只见从宫外走来一个不倒翁的数,8说:“对付小数点不能力擒,只能智取。”“嗯”小数点在一旁嘿嘿直乐:“我倒要看看你怎么个智取法。8说:“小数点,我刚才目睹了你的本领,的确身手不凡。但是你只会吧一个数变小。不知阁下还有什么本领?”小数点微微一笑:“来个负数,只见-47应声进来,小数点一转眼就钻到4和7的中间-47立即长高了一大截,变成了-4。7了。“根据负数绝对值越小,数值就越大。我不是把一个负数变大了”“嗯”接着,8说:“依我看,只有一个人不怕小数点。”零国王探上身去,“此人是谁?”“就是你”“我?我为什么不怕。”“因为你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0仍然是0呀!小数点的法术对你是起不了作用的。”小数点一听零国王能降服自己,十分害怕,没等8话说完,就吱溜一声逃跑了。


篇四:正数和负数 

   很久前的一天晚上,数学书爷爷家里可真热闹呀!因为数学书爷爷的两个孩子——正数和负数发生了争吵。他们在争论谁的用途大。
   哥哥正数先开口了:“我的用途大,生活中到处都有我的身影。例如:人们计数是要用到我;算账是要用到我;温度计上也有我的身影。总之,生活中我是必不可少的。人们都喜欢我。我的功劳最大。”弟弟负数说:“我的用途也不少,比如:温度计在表示零下几度时就要用上我,算账时,表示亏损时也要用到我。生活中同样不能没有我。我的功劳也不小。”正数说:“生活中虽然很多地方用到你负数,但很多地方人们都不喜欢你,如:商场伤的盈亏问题,商家都喜欢我,因为我代表盈利,也就是赚了多少钱,而你却代表亏损,也就是赔了多少钱。所以人们不喜欢你。因此我的用途比你大。”负数说:“虽然有时人们不喜欢我,但缺了我,生活中会用许多的不便。如:人们将无法记录零以下的数字。这是很不方便的。因此我的功劳最大。”哥俩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还动起手来。这时,数学书爷爷说话了。“孩子们呀!不要争吵了,你们各有各的用处,人类缺少了谁都是不行的。你们应该和睦相处,共同为人类做贡献。这样人们才会真正的喜欢你们,你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用处。”正数和负数哥俩听了,觉得爷爷说的很对,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争吵了,团结合作一起为人类服务,成了人类的好朋友。


篇五:负数的引入

今天人们都能用正负数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例如若以冰点的温度表示0℃,则开水的温度为+100℃,而零下10℃则记为-10℃。若以海平面为0点,则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为+8848米,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约-11034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表示收入,用“-”表示支出。可是在历史上,负数的引入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古人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两人相互借用东西,对借出方和借入方来说,同一东西具有不同的意义;再如从同一地点,两人同时向相反方向行走,离开出发点的距离即使相同,但其表示的意义却不同。久而久之,古人意识到仅用数量表示一个事物是不全面的,似乎还应加上表示方向的符号。因此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解决被减数小于减数等问题,逐渐产生了负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概念的国家。<九章算术>中已经开始使用负数,而且明确指出若“卖”是正,则“买”是负;“余钱”是正,则“不足钱”是负。刘徽注<九章算术>,定义正负数为“两算得失相反”,同时还规定了有理数的加、减法则,认为“正、负术曰:同名相益,异名相除。”这“同名”、“异名”即现在的“同号”、“异号”、“除”和“益”则是“减”和“加”,这些思想,西方要迟于中国八九百年才出现。
印度在公元7世纪才采用负数,公元628年,印度的<婆罗摩修正体系>一书中,把负数解释为负债和损失。在西方,直到1484年,法国的舒开才给出了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1544年,德国的史提菲把负数定义为比任何数都小的数。1545年,意大利的卡当著<大法>,成为欧洲第一部论述负数的著作。虽然负数早已出现在人们的计算过程中,但却迟迟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直到17世纪,数学、力学、天文学获得广泛发展,使用负数可以大大简化计算,所以负数才正式进入了数学。特别是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发明了解析几何学,建立了坐标点,将平面点与负数、零、正数组成的实数对应起来,使负数得到了解释,从而加速了人们对负数的承认。但直到19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等人为整数奠定了逻辑基础以后,负数才在现代数学中获得巩固的地位。


篇六:我与负数

   啊哈!我今天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负数。
   和负数一起,还有一位兄弟叫正数,正数与负数虽是兄弟,可是他们俩却总是水火难容,负数常常与正数唱反调,这不,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存入200元就是+200,而取出200元却是-200。还有在看天气预报时我又看见他们兄弟俩了。我们湖北的温度是+8℃,可是哈,哈尔滨的气温却在-8℃左右。唉!这可让他们的好朋友“0”怎么办呀!
   这“0”是我的老朋友了,平时,“0”总是被排除在外,可是有了正数与负数这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见到他俩总不和,正数脾气大,是个小气包。负数也死要面子,和睦的俩兄弟,反目成仇。“0”竟然成了中间人,没有办法的“0”也只有相同对待他们兄弟俩了!“0”离负数多远,也离正数多远。
   最近啊!我和负数、正数交上朋友,他们俩可常到我家来串门,我的生活中,可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我相信,一直遨游在美丽又神奇的数学海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多的朋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6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