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读后感】
古都川端康城读后笔记 篇一:《古都 川端康成——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
一。它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论人物,我最欣赏的就是千重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是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而《古都》的结尾却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古都川端康城读后笔记)
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也许正是这淡然的悲感造就了这篇文章的不平凡。也许是川端康成坎坷的一生使他形成了感伤的写作风格。在古都里,并非所有都那样随和人意,不是所有都那么美满。即便如此,这里的一切也都在进行着……
古都川端康城读后笔记 篇二:《赏析《古都》 川端康成》
赏析《古都》
——重拾渐逝的古典美(古都川端康城读后笔记)
川端康成凭借着《雪国》、《古都》、《千纸鹤》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川端康成一直都致力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探索,他的作品常常饱含着对日本古典美的怀念与追求,《雪国》讲得是岛村与艺伎驹子发生在雪国的情与爱,《古都》写得是千重子与苗子姐妹之间的悲伤离合以及古都中的人对旧事物的依恋,而《千纸鹤》讲述得却是三谷菊治与太田夫人以及夫人女儿文子之间爱的纠葛。在这三部作品中,每一部小说都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一样东西,《雪国》中的艺伎、《古都》中的和服、《千纸鹤》中的茶道,艺伎、和服、茶道这些代表日本民族最本质的东西都在明治维新的浪潮中慢慢淡化,川端康成的小说正是为了唤醒民族精神的觉悟。
余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川端康成的语言,说到川端的语言是所有文学家中最柔软的。川端的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那么美在何处?《雪国》中的驹子虽为艺伎,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的,以致岛村每年都会来到雪国,此时的艺伎也不在是形式上的艺伎,精神上高于艺伎,情感上真于艺伎,可谓红颜知己。《千纸鹤》中,虽不乏乱伦内容,还有千加子左乳上巴掌大的黑痣,这些都不能算美,然而其中的情却是真的,如太田夫人对三谷菊治父亲的怀念致使错误的转移到菊治身上,还有文子为了不影响菊治,而把对菊治满满的爱埋在了心的最底层,选择了离爱最远的地方,只为守候心中最纯洁的爱。同样《古都》中对美的诠释也比比皆是,《古都》也是我最为欣赏小说,下面我将重温《古都》,重拾古都中渐去渐远的古典美。 《古都》的语言读来并不华丽,到显得异常的平淡,小说中以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居多,读后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纯洁无暇的千重子、坚强耐劳的苗子、一心只为追古的太吉郎、吃苦耐劳有一定见解的秀男等众多形象都犹如眼前。读后我不禁想到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对自己生活过的厢西世界地追忆与再创造,写出了少男少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哪怕爱的结局是悲剧的,爱的希望在孕育中,正如文中结尾这样写到“也许这个人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但可怜的翠翠还是痴痴的等着------同样,《古都》也是川端康成对过(古都川端康城读后笔记)
去生活的回忆,古都中着重刻画千重子、苗子两离散的姐妹,千重子成长于批发商之家,纯洁善良,但偶尔也会悲伤,苗子生长于北山杉的小村中,铸就了她坚强的性格,但在真爱来临之际又显得犹豫。除此之外,古都也描写了众多节日的场面,以及部分人不愿革新,仍保持着许多固有的传统方式。 《古都》由九个小部分组成,叙事严密,如果以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来说,小说讲述了千重子与苗子相知、相识的经过,如果以时间顺序来说,小说从春花写到秋色直到最后的冬天的花,两姐妹相认的经过均在一年的时间里得以完成,里面也产生了众多的误会,千重子与苗子虽生长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但作为双胞胎的两姐妹,无论外界环境怎样的磨炼,也无法改变其血溶于水的亲情,以致使秀男在祇园节上错把苗子当作千重子,还许下给她织腰带的诺言,以及后面苗子始终不愿承认秀男爱的是她,在她看来,她不过是千重子的幻影而以,因此,断定秀男爱得仍然是千重子小姐。另外,在一次时代节上,水木真一看见秀男和千重子在一起而吃了一大醋,其实他看见的千重子却是苗子,此时的苗子正被秀男所追求。这些误会也就导致了苗子始终不承认真实的自己,她认为自己不过是千重子的幻影而以,本属于自己应得的东西在她看来也是千重子的,这些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古都》中描写下的人、事、物大多都为旧人、旧事、旧物,其中以批发商太吉郎最为典型,可以说在这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呈现着川端康成的影子,对旧事物的捍卫,对新事物的排斥。如太吉郎在诉说古都之古时,这样说道:“没有比这古都的更古老了。这么美的东西,却没人愿意去画,只是临摹”。“就拿树来说吧,也没有什么古树比这京都的更古老的了,不是吗?”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太吉郎眼中的古都无疑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另外,他为了刺激自己的灵感来设计出新颖、华丽的画稿,曾借助麻药来摧残自己,为了改变平淡风格,他一人躲进了嵯峨的尼姑庵,也是为得到一些构图的灵感。并不是他不能改变自己,而是他对古典美理解的太深,正如他自己所说“已经是秋竹萧瑟的时分了,土墙倒塌的倒塌,倾斜的倾斜,大部分都剥落了,就像我这副模样啊。”在小说中,也可以看出太吉郎的放荡不羁,虽然年龄已老,但心不老,他还十分怀念年少时狎伎取乐的时候,因此两次去七轩茶馆,正如小说中这样写到:“太吉郎身上似乎依旧留有艺伎的香气,或许是艺伎的香水味。他感到自己仿佛变得年经了。”除些之外,古都中众多传统节日和寺院也可以说明古都之古,如祇园节、时代节、鞍马寺举行伐竹会和火节、京都“大字”篝火、下鸭
神社举行的越夏祭神等,寺院如:高雄的神护寺、槙尾的西明寺、栂尾的高山寺等。在风俗习惯上,炉灶没有拆掉(大部分人家都保留着),也许是普遍信奉灶神——灶王爷的缘故吧。各家的炉灶后面都供着镇火的神符,而且还排着布袋神。即使这样,古都同样受到了明治维新的影响,哪些代表日本文化的符合或许正在消亡,如龙村本是以织品闻名,然而外国人来这里却是为了看小型收音机,织品是古文化的代表,而收音机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符号,这里的对比明显表达了传统文化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机器文化,也表达了川端康成对现实的悲哀。
《古都》中的环境是美的,如文中多次出现枫树,以及枫树上的紫花丁,植物园樟树林荫道,平安神宫的樱花,人们采茶,过葵节,赏樱花,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同样也是美的,美的单纯无暇,如千重子对水木真一说“我想从清水寺去鸟瞰京城的暮景,想看看日落时的西山天色。”这种语言正写出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情结,语言很细腻,又不乏少女的调皮与任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千重子的单纯、快乐。水木真一在千重子看来只是画眉毛,涂口红的童男形象,当然这只是真一小时候,然而这种童真的形象却能一直留在千重子的心中,说明了虽然即将步入成人的世界,但他们的身心却依旧停留在少年。又如秀男曾说千重子美极了,却把她比作京都最风雅的佛像。一方面说明秀男对千重子狂热地喜欢,另一方面也反映新一代人的纯真,这样的比喻看起来不恰当,但却是他内心的真实表达,是没有经过长久思考的结晶,是对爱最原始的呼唤。
《古都》中存在着大量的象征,其中也不乏对人生哲理性问题地思考。小说的开始便描绘出枫树上紫花丁盛开的情形,千重子想“上边和下边的紫花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紫花丁“相见”和“相识”是什么意思呢?千重子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又如饲养在古丹波壶里的金钟儿。壶中有琼楼玉宇,到处是美酒和山珍。金钟儿是千重子把它放进壶里的,可是紫花丁是怎样到这个如此狭窄的小天地来的呢?“那么,自己 呢?------”这一连串的自问,是否暗示了千重子是一个弃儿,“相见”与“相识”是否又暗示了自己还有一个同胞姐妹不能相认呢,在这里都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深地思考。我认为小说中最富魅力,理解最深的就要数《冬天的花》这最后一部分内容了,这部分内容始终围绕“幻影论”展开,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苗子所说得“我不愿意妨碍你的幸福,哪怕是一星半点。”在苗子看来,秀男无疑是把自己当作了千重子小姐,如果与秀男结合,就阻碍了千重子的幸福,另外,在她看来,“我虽然寂寞,
但我埋头劳动,我这个人性格倔强,比谁都更能劳动,就是好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苗子虽不在大富人家长大,但始终保持着完整的人格,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愿作千重子的化身,这既是怕妨碍千重子的幸福,也对自己的坚持。当然,在这里节中也可以看出众多少女都具有的猜疑心里,如小说中就很明显得写到“睢你说的,那当然是和千重子小姐做姐妹啦,不过,只限于秀男才--------”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苗子其实已经爱上了秀男,只是鉴于秀男与千重子,千重子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才这样说,虽然很假,但假的可爱,更反映了少女初尝感情羞涩的复杂心理,刻画得可谓十分细腻,传神。
川端康成在《古都》中,用细腻、温柔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洋溢着古典香的古都美景图,刻画了生活在古都里的人们的真、善、美。不仅给明治维新后,日本民族精神特质丧失打了一针镇静剂,也给正处于信息文明中的我们找到了一个精神的憩园。
古都川端康城读后笔记 篇三:《古都读后感》(古都川端康城读后笔记)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
下一篇:情绪的力量